目标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 ,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維具有导向功能 。因此,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正是目标教学的特色之一。

展示教学目标要讲究方式和时间,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下面,笔 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展示教学目标,谈点个人的看法,愿与广大教师共同磋商。

一、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

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口述形式,教师用语言叙述目标;二是书面形式,教师将目标写在黑板 上或教学挂纸上;三是投影形式,教师用投影仪将目标投影在银幕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对 文字的理解能力差,展示目标的形式采用口述形式为宜,即教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述教学目标的内容。中高 年级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采用书面形式或投影形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低年级数学课,一般都采用书面形式展示目标,或把目标写在小黑板上,或教师带学生 对照书本念一遍,或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等等。这样学生对目标理解不深,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却占 用较多的教学时间,由此分析,这种方式使目标的展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了。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展示目 标的方式和时间。

二、展示目标的方式和时间: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展示目标的时间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授前展示;二是新授中展示;三是新授后展示。展示目标的方式也有 三种:一是一次性展示;二是逐步展示;三是随讲课提纲展示。如何做到适当展示目标?这要从教材内容的实 际出发。

(1)对于通过一个例题或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达到几条目标的教学,采用新授前一次性展示目标为宜 ,这有利于保持例题的讲解或实验操作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目标的激励性功能。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数学P52例1: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 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通过这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同时达到三条目标: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 ;②知道比例尺的通常写法;③知道求比例尺的方法。

  (2)对于能够分解为几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只要求学生达到一条目标的教学,采用在新授过程中逐步展 示目标为好,这样使新授过程更有条理,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又如:人教版第七册P64“小数的性质”,这节教材可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例2小数 大小的比较,从中导出小数的性质;第二层次通过例3、例4,说明小数性质的作用。要求学生分别达到两条 目标:①懂得小数的性质(理解);②会运用这一性质化简小数或将一个数改写成几位小数(应用)。

(3)对于段落层次很明显的教学,可以采用随板书提纲展示目标,其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板书提纲—— 讲课——再板书提纲——讲课——总结(揭示目标)。

例如:讲授人教版第八册数学P60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新授过程中逐步板书下面的提纲:

①分数的产生;

②单位“1”的含义;

③分数的意义。

新授结束后,教师针对提纲进行总结,并在每条提纲的前面加上外显性动词,在后面加上水平层次的述语 ,即提纲变成了目标:

①知道分数的产生(识记);

②懂得单位“1”的含义(理解);

③明确分数的意义(理解)。

这种展示目标的方式,既发挥了目标的激励性、导向性、有序性和可测性的功能,又使整个新授流程畅通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把常规教学的长处与目标教学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总之,展示教学目标要做到灵活,应从学生对象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 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

刘桂芳, 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甘肃省武山县城关第二小学。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本文以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教学设计试题答卷为样本。剖析了课时教学目标缺位、虚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提出有效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以规范和完善课时目标。

关键词:归位;厘清;数学;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内容、有针对性,还要可实施、可观测,由此可见,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功能。并规定、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正是由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其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关键,然而,在教学设计中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次不清、显隐不分、个性与共性混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正制约着数学教学目标乃至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翻析

连云港市每三年举行一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第一轮为笔试,有3082名教师参加,在批阅教学设计题时,对“课时目标”的设定情况进行了分类与鉴别,有1294份试卷的“课时目标”定位比较合理,占42%有1788份试卷的“课时目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虚位”“越位”“错位”的现象,占58%“课时目标”的设计者本身就是新课程的践行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有许多教师在“课时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不当,则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课时目标”定位不当主要有以下表现。

1 课时目标缺位

有154份答卷没有目标设定或用教学内容来替代课时教学目标。约占5%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从答卷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常规还了解不深,更谈不上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了,如果借用“生成”来自圆其说,那是对新课程的“曲解”,因为“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则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要想教学有效,首先必须是教学目标有效。这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不难想象。没有目标的“游牧式”的教学肯定会造成“上到哪里就算哪里”的被动局面。双基落实、目标达成、能力培养、方法渗透就成了纸上谈兵。以至于有的教师抱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增加课时。

2 课时目标虚位

有339份试卷,对目标的表述有名无实,含糊其辞,难以评价,约占11%说的都是些正确的废话,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具体,机械罗列,无操作性可言。这样的表述就连教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也很难参照和受益,很难明晰教师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所,确定的目标是“不着边际”的。培养“四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还要促进合作,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虚位给人以“画饼充饥”的感觉,而且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常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从课堂实施的层面看,这也是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一个根本原因,目标虚位还表现在课时目标的设计只有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表明教师的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还是“知识技能”目标。

3 课时目标越位

有415份试卷。混淆了教学目标的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约占13%,这样导致了教学目标大而空、高而难,无法在一堂课内完成,宏观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实际上等同于“培养目标”,中观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实际上等同于“学科教学目标”,它带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目标”,是教师在设计某一堂课时具体要考虑的目标,与宏观和中观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微观层面的课时目标总是与某些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它不能只是个“方向”或“维度”,也不能只是对数学学科的总体性理解。它必须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进可落实的具体目标之中,课时教学目标不能越位,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在教学之后可以实际检测的。

4 课时目标错位

有894份试卷在设计课时目标时。目标的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约占29%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样看来,课时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行为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目标的设定也应该针对学生而制定,教师更多地使用了“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牢记本堂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一旦目标错位。就容易带来整堂课的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往往是偏离正确方向的。

增强课时教学目标实效的思考

课程改革实施已近八年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二个轮回,检测的样本为全市参加数学学科教学技能大赛的选了,相对于一般教师而言,他们在理解课改理念与践行课改理念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绝大多数选手为青年教师),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在这个教师群体中,对“课时教学”设定的水平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何况一般的普通教师,尤其是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仍需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基于教师最需要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校本教研活动还需进一步强化、深化和细化,提高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水平。

1 深刻理解三维目标的层次定位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按三维的要求设计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专家又将三维目标这个思路具体化为学科课程的阶段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等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则是落实三维目标的终端环节,教师以课程资源为媒介,将目标体

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其他素质,可以看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阶段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教育者为了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使之具体化的理解过程,那种试图在每一节课里将三维目标实现得尽善尽美的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不切实际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堂课。可能是一个单元,可能是一个学年,可能是一个学段。甚至可能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2 科学地把握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

学科的共性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要求等,共性目标着眼于宏观。也比较抽象。但它是学科的统领,指引着学科教学的方向,奠定学科教学之底。具有基础性、常态性、渗透性的特点,教师只有心装共性目标,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着眼于完整的、全面的人的培养。使自己的教学有宏大的境界和开阔的气象,教师在厘定了共性目标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个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学科目标有效分解。应一一加以落实,明确课时目标至少要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明确课标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探索教学目标是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明确教学目标所包含的方法论要求:区分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理解课时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考虑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些目标。及其学习的价值;分析课标中给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等等,可见。每一节课,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相关问题,特别是目标怎样定位,个性目标是什么,共性目标是什么,思考得越多、越深、越新、越精,就越有可能抵达教学的高峰。

3 系统分析课标的规定和教材编排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出发,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分析教材编排,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 基于学生实际。台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教师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认知风格,这样才能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的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达到,这既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重点又是难点,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教学,基本上是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如此。甚至直接从“教参”上抄“课时目标”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也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统筹兼顾教学目标的系统分析

第一。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课时教学为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预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展和重建已有认知结构,沟通单元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二,同步拟定一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课型和教学目标适应,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数学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课型不同。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侧重,一般说来,新授课的目标应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练习课的目标既要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环节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环节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环节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等方面考虑:整理复习课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归纳、整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等方面;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

追求有效的数学教学,既不能只依赖于制订适当的课时目标,也不能只依赖于具体的教学实施,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目标定位和目标实施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成为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提高目标的终点效应,以目标导学为载体,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军队审计终极目标;军队审计直接目标;经典审计理论

制度是社会文明的结果, 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军队建设也需要一系列制度来支撑, 具有纠偏功能的军队审计制度对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然而, 发挥这种保障作用的前提是军队审计制度本身是科学的。 理论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基础, 建构科学军队审计制度的基础是正确地认知军队审计的各个基础性问题, 而军队审计目标是最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本文拟聚焦于此。

一、文献综述

不少研究军队审计的文献涉及军队审计目标, 本文将这些观点概括为军事目标观、秩序效益廉政观、真实合法效益观和其他观点。

1. 军事目标观。 军事目标观认为, 军队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军队的军事目标之达成, 具体表述方式有多种。 例如: 促进军事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后勤保障能力和部队战斗力[1] ; 促进我军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2] ; 规范军事经济秩序, 确保打得赢、不变质, 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力、凝聚力[3] ; 军队审计的目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4] ; 确保武装部队具有先进的军事学说、枕戈待旦的战备水平、精良的武器装备等[5] ; 各级审计机构对本单位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检查, 服务于本单位建设目标的实现[6] ; 要围绕服务政治、服务战斗力、服务廉政、服务建设来履职尽责[7] 。

2. 秩序效益廉政观。 秩序效益廉政观认为, 军队审计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是维护军队财经秩序, 二是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三是促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 具体表述方式各异。 例如: 在维护军事经济秩序、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8] ; 发挥好审计部门宏观调控的参谋作用、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智囊作用、党风廉政建设的卫士作用[9] ; 在规范军事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科学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 ; 揭示和查处军队财经违纪违法行为、提升军费使用效益[11] ; 规范投资行为, 节省军队建设资金, 有效遏制军事工程建设投资领域的腐败现象[12] 。

3. 真实合法效益观。 真实合法效益观将军队审计目标确定为军队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也有多种具体表述方式。 例如: 军队审计目标包括真实性目标、合法性目标和效益性目标[13] ; 依法对军队各级部门、各部门及其他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14] ; 由过去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 逐步向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审计为主转变[15] 。

4. 其他观点。 除了上述三种观点外, 还有一些其他观点。 例如: 要努力实现审计监督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性、责任性[16] ; 由注重发挥审计防护作用向发挥建设性作用转变[17] ; 军队审计工作是维护军事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18] ; 由查错纠弊向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19] ; 对军队控制系统进行评价, 以确保及时发现军队内部潜在的财务风险和发展及管理弊端[20] ; 抑制公共资源(军事经济资源)经管责任履行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在查找和揭示财经违法违纪问题、推进反腐倡廉、堵塞财经管理制度漏洞、促进相关法规制度机制健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1] ; 确保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22] 。

上述文献显示, 现有文献对军队审计目标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军事目标观、秩序效益廉政观、真实合法效益观这三种观点各自都有较大程度的认同。 然而, 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未能区分审计终极目标和审计直接目标, 二是未能区分不同审计需求者的审计目标, 三是未能以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来研究军队审计目标。 为弥补上述不足, 本文拟提出一个军队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二、理论框架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 审计目标是人们希望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 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 希望通过审计得到某种结果; 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在特殊情形下也存在审计需求, 因此也希望通过审计得到某种结果; 审计机构是为实现审计需求者的审计需求服务的, 当然也希望通过审计得到某种结果。 因此, 委托人、代理人和审计机构都存在审计目标, 通常来说, 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目标称为审计终极目标, 将审计机构的审计目标称为审计直接目标, 审计终极目标决定审计直接目标, 审计直接目标要服务于审计终极目标[23] 。 本文的目的是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 提出一个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为此, 需要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一是军队委托代理关系及审计目标体系; 二是军队责任单位审计目标和军工项目审计目标; 三是分析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现有文献关于军队审计目标之观点的关系, 以进一步深化对军队审计目标的認知。

1. 军队委托代理关系及审计目标体系。 军队需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 军队经济资源在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中会与多种主体产生关系, 这就是军队经济关系, 这些关系的相关各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 从信息经济学意义上来说, 这些关系都属于委托代理关系[24] 。 一般来说, 委托代理关系可分为合约类、监管类和资源类三种类型。

合约类委托代理关系通常是交易双方以完备合约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关系, 尽管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问题, 但是, 双方都必须履行合约规定的责任, 也只能主张合约规定的权利, 因此, 从交易成本出发, 合约成为约束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机制。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存在审计需求, 当然也没有审计目标。

监管类委托代理关系是监管方与被监管方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问题, 但监管方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实施监管, 被监管方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要求接受监管, 法律法规成为约束双方行为的规则, 發挥了类似合约类关系中的完备合约之作用。 因此, 从交易成本出发,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存在审计需求, 当然也没有审计目标。

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将资源交付代理人, 提出代理人要履行职责, 并赋予代理人较大的决策权, 因此, 在这种关系中, 代理人对委托人承担了最大善意地使用资源、权力来履行被要求职责的责任, 这种责任也就是经管责任, 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这种责任也就称为军队经管责任。 在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 存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激励不相容问题, 并且由于委托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要对代理人充分授权, 导致委托人与代理人无法签订完备合约, 所以, 合约不完备是这种关系的一个典型特征。 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环境不确定和合约不完备问题的同时存在, 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审计需求, 当然也就存在审计目标[23] 。

不同国家的军队经济制度安排不同, 其委托代理关系也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军队经济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 根据《宪法》《中国共产党党章》《国防法》《预算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条例》, 我国军队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框架详见图1。 这些关系包括合约类、监管类和资源类三种类型, 由于不同关系中的审计需求不同, 因此审计目标也就不同。

图1中的委托关系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 关系1(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在军队管理方面的关系)、关系2(全国人大与国务院在军队经费管理方面的关系)、关系3(全国人大与中央军委在军队管理方面的关系)、关系5(中央军委对军队各大单位的领导关系)、关系6(军队大单位对各级部队的领导关系), 都属于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存在审计需求, 因此都有审计目标。 这些情形下的审计客体是承担军队经管责任的单位, 因此也称为军队责任单位, 另外, 还可以将这些单位的主要领导作为审计客体。 军队审计实践中, 针对关系1、关系2和关系3的审计业务尚未开展。 第二, 关系4(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在军队经费管理方面的协作关系)是监管类委托代理关系, 不存在审计需求, 也没有审计目标。 第三, 关系9(各大单位与军需企业/社会化保障单位之间因军需订货/社会化保障而形成的关系)、关系10(各级部队与军需企业/社会化保障单位之间因军需订货/社会化保障而形成的关系), 都属于合约类委托代理关系, 不存在审计需求, 也就没有审计目标。 第四, 关系7(各大单位与军工企业之间因武器装备而形成的关系)、关系8(各级部队与军工企业之间因武器装备而形成的关系), 因为都是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也称为军工项目关系。 如果军工项目包含的不确定性程度不高, 则双方能签订完备合约, 此时的关系就属于合约类委托代理关系, 不存在审计需求和审计目标;如果军工项目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 军队单位必须给军工企业充分授权, 此时的关系就属于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审计需求和审计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 此时的审计客体仅仅是军工项目, 而不能将军工企业都作为审计客体。 由于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代理人都可能存在审计需求, 而审计机构为了服务于审计需求者, 也必须有审计目标, 因此, 军队审计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军队责任单位审计目标。 图1中, 关系1、关系2、关系3、关系5、关系6是以军队责任单位作为审计客体(审计实践中, 针对关系1、关系2、关系3的审计业务尚未开展), 这些军队责任单位作为代理人, 对其委托人承担最大善意地使用资源、权力来履行被要求职责的责任。 但是,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备、环境不确定问题, 甚至许多情形下还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 代理人未必能够很好地履行其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 而是会出现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对代理人履行其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产生负面影响, 进而影响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 委托人会推动建立针对代理人的治理机制, 军队审计则是这个机制的重要成员。 显然, 委托人希望通过审计来抑制代理人履行军队经管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这是委托人角度的审计终极目标[25] 。

问题的关键是, 委托人希望通过军队审计来抑制哪些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呢?很显然, 审计不是万能的, 军队审计也是如此, 它只能以审计固有功能来抑制某些特定类型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这些问题有四种类型, 包括: 一是信息虚假, 二是行为违规, 三是绩效低下, 四是制度缺陷。 通过军队财务审计来抑制军队财务信息虚假, 通过军队绩效审计来抑制军队绩效信息虚假, 通过抑制这些信息虚假, 可以提升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水平。 因此, 这方面的审计目标可以称为军队经济信息的真实性, 简称“真实性”; 通过军队合规审计来抑制军队经济行为违规, 进而提升军队经济行为的合法性水平, 所以, 这种审计目标也称为军队经济行为的合法性, 简称“合法性”; 通过军队绩效审计, 在鉴证绩效信息的真实性之后, 通过评价军队绩效水平、分析军队绩效差异并提出改进建议,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军队绩效水平的提升, 因此, 这种目标也称为军队经济绩效的效益性, 简称“效益性”; 通过军队制度审计来抑制军队经济制度缺陷, 进而提升军队经济制度的健全性, 这种目标也称为军队经济制度的健全性, 简称“健全性”。 从委托人来说, 上述四种类型的军队基本审计业务都有各自的审计目标, 而每种基本审计业务都有自己独特的审计主题, 因此, 审计主题与委托人的审计目标具有匹配性, 军队财务信息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是真实性, 军队绩效信息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是真实性和效益性, 军队经济行为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是合法性, 而军队经济制度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是健全性[25] 。

在特殊情况下, 图1中的军队责任单位作为代理人, 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 进而也有审计目标。 军队责任单位的审计需求主要有两种情形。 情形之一, 当军队责任单位作为代理人不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时, 这些单位具有良好的履行其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之意愿, 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仍然可能出现次优问题。 为此, 应将军队审计作为次优问题的揭示机制, 以促进其更好地履行军队经管责任。 问题的关键是, 军队审计能揭示哪些次优问题呢? 很显然, 军队审计只能以审计的固有功能来揭示某些特定类型的次优问题, 军队经济信息虚假、军队经济效益低下、军队经济行为违规、军队经济制度缺陷是能揭示的主要次优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 促进这些方面的水平提升。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上述目标也可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情形之二, 军队责任单位将军队审计作为信号传递机制, 问题的关键是, 军队审计能傳递哪些信号呢? 很显然, 军队审计也只能以审计的固有功能来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也就是关于军队经济信息真实性、军队经济效益性、军队经济行为合法性、军队经济制度健全性等方面的信号, 这些目标也同样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通过上述分析, 图1所示的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目标都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而且二者的目标都属于审计终极目标, 因此, 军队审计终极目标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并且都有特定的审计主题与之对应。

而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需求要通过审计机构来实现, 因此, 审计机构也必须根据审计终极目标来确定自己的审计目标, 这就产生了审计直接目标。 由于审计直接目标要服务于终极目标, 既然终极目标是通过审计来抑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问题, 那么, 审计机构就应该寻找这些方面的问题, 包括军队经济信息虚假、军队经济行为违规、军队经济绩效低下、军队经济制度缺陷等。 这是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审计目标的基础, 这些目标同样也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综合上述分析, 军队责任单位的审计目标可以归纳如表2所示。

3. 军工项目审计目标。 图1的关系7和关系8都是因为军工项目而形成的关系, 当军工项目不确定性不大时, 这种关系属于合约类关系, 不存在审计需求, 也没有审计目标; 当项目不确定性较大时, 要么是军工项目的投入不能事先确定, 要么是实施该项目得到的产出不能事先确定, 甚至有时投入和产出都不能事先确定, 在这些不确定性情形下, 军队单位必须给承担军工项目的军工企业以充分的授权, 此时的关系就具有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存在审计需求, 因此也都存在审计目标。

军队单位作为军工项目的委托人, 希望通过军工项目审计来抑制军工企业在武器装备研制或生产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但审计不是万能的, 只能以审计的固有功能来抑制某些特定类型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军工项目经济信息虚假, 包括军工项目财务信息虚假和军工项目绩效信息虚假; 二是军工项目经济行为违规, 包括军工项目财务行为违规和军工项目业务行为违规; 三是军工项目绩效低下; 四是军工项目经济制度不健全, 包括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执行缺陷。 上述问题也可以称为军工项目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问题, 通过军工项目审计对这些问题进行抑制, 这些方面的水平会得到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军队单位作为军工项目的委托人, 其审计目标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图1的关系7和关系8中的军工企业作为军工项目的承研/承制方, 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 在特殊情形下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 进而也存在审计目标, 主要有两种情形。 第一, 当军工企业与军队单位目标一致时, 就不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 因此, 军工企业不会发生代理问题。 但是,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次优问题仍然会出现, 会对军工企业实施军工项目形成负面影响, 因此, 军工企业希望通过审计来发现这些次优问题, 以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军工项目。 很显然, 军工项目审计能够揭示的代理问题也只能基于审计的固有功能, 因此,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军工项目经济信息虚假、军工项目经济行为违规、军工项目经济绩效低下、军工项目经济制度缺陷, 通过揭示这些问题, 对其进行整改, 以提升这些方面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 军工企业的这些希望也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第二, 军工企业将军工项目审计作为信号传递机制, 向军队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一些信号, 以影响军队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对军工企业有利的决策。 那么, 军工企业希望审计传递什么信号呢? 很显然, 也只能以审计的固有功能来传递某些特定的信号, 就是传递在军工项目经济信息真实性、军工项目经济行为合法性、军工项目经济效益性、军工项目经济制度健全性这四方面的信号。 因此, 这些目标也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军队单位作为委托人和军工企业作为代理人的审计需求, 必须通过审计机构来实现, 因此, 军工项目审计机构必须通过系统方法来鉴证军工项目的各类审计主题, 并在此基础上履行审计评价职能, 以发现军工项目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抑制或传递这些问题不存在的信号。 因此, 审计机构的这些目标也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以上分析的军工项目委托人、代理人和审计机构的目标, 归纳起来如表3所示。

4.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现有文献关于军队审计目标之观点的关系。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现有文献关于军队审计目标之观点, 以进一步深化对军队审计目标的认知。

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军事目标观、秩序效益廉政观、真实合法效益观。 军事目标观认为, 军队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军队的军事目标之达成。 本文的理论框架认为, 军队审计通过抑制代理人履行其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这种责任。 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 代理人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就包括军事目标, 所以, 促进代理人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军队经管责任就包括促进军事目标之达成。 秩序效益廉政观认为, 军队审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维护军队财经秩序, 二是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三是促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 本文的理论框架将军队审计目标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四个方面, 秩序效益廉政观中的“维护军队财经秩序”和“促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可以包含在合法性目标中, 而“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则属于效益性目标。 真实合法效益观将军队审计目标确定为军队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本文的理论框架将军队审计目标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四个方面, 包括真实合法效益观的全部内容, 还增加了健全性目标。 整体来说, 本文提出的军队审计目标之理论框架, 能够涵盖现有文献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各类观点。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具有纠偏功能的军队审计制度对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本文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军队委托代理关系分为合约类、监管类和资源类三种类型, 前二者不存在审计需求, 也没有审计目标, 但在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 存在审计需求, 也有审计目标。 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希望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称为审计终极目标, 审计机构希望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称为审计直接目标, 直接目标要服务于终极目标。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基础不同, 审计客体也就不同。 军队审计区分为军队责任单位审计和军工项目审计, 都存在审计终极目标和审计直接目标。

军队责任单位审计中, 委托人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来抑制代理人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代理人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来揭示其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次优问题, 或者传递不存在上述四方面问题的信号。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上述目标都属于审计终极目标, 都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实施军队责任单位审计的审计机构, 为了服务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目标, 必须寻找军队责任单位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审计直接目标, 这些目标也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军工项目审计中, 军队单位作为军工项目委托人, 希望通过军工项目审计来抑制军工企业在武器装备研制或生产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四种类型: 军工项目经济信息虚假、军工项目经济行为违规、军工项目绩效低下、军工项目经济制度不健全。 这些目标可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军工企业作为代理人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来揭示代理人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存在的次优问题, 或者传递上述问题不存在的信号, 这些目标也可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军队单位和军工企业的审计目标都属于军工项目审计终极目标。 军工项目审计机构为了服务于军队单位和军工企业, 必须寻找军工项目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军工项目审计直接目标, 这些目标同样可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本文的研究启示是, 军队审计目标有其丰富的理论逻辑, 这些理论逻辑是经典审计理论中的审计目标理论在军队审计中的具体化, 军队审计制度建构必须遵循这些理论逻辑, 否则, 会导致军队审计制度有失偏颇, 进而影响军队审计对军队发展的纠偏功能和保障作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跃,杨俊.军事经济权责结构变动与军队审计发展[ J].军事经济研究,1995(6):62 ~ 66.

[2] 欧阳程,程庆.论军队审计的国家审计属性[ J].审计研究, 2005(3):79 ~ 81.

[3] 肖文八,陈雄智.做好军队审计课程建设的几点实践[N].中国审计报,2012-07-09.

[4] 潘文林.军队审计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原则[ J].创新科技, 2012(7):26 ~ 27.

[5] 潘文林.浅析美国国防采办审计[ J].创新科技,2013(11):10 ~ 12.

[6] 张兆国,李兆东.基于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职能融合的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模式探究[ J].审计月刊,2017(8):10 ~ 13.

[7] 朱立波.军队审计围绕“四个服务”要有新作为[ J].审计月刊,2018(6):24.

[8] 程卫国,曾永生.适应军事变革做好审计工作[ J].中国审计,2004(13):67 ~ 68.

[9] 佟力,范炬炜.继续强化审计监督 规范军事经济秩序[ N].解放军报,2006-01-14.

[10] 陈军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进军队审计工作[N].中国审计报,2007-10-08.

[11] 孙勇阁,伍学进,朱殿骅. 基于BSC-AHP的国防研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军事经济研究,2009(10):50 ~ 53.

[12] 张祖庆.军事工程审计浅探[ J].军事经济研究,2009(1):69 ~ 70.

[13] 倪友章.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军队审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14] 黄薇.论军队审计监督与军队财务监督之异同[ J].军事经济研究,2005(9):72 ~ 74.

[15] 刘金文,李宪锋,罗岗.军队审计维护军事财力安全的实现途径[ J].軍事经济研究,2012(5):51 ~ 54.

[16] 郝万禄,崔俊.军队审计管理创新探要[ J].军事经济研究,2006(11):65 ~ 67.

[17] 秦东伟.推动军队审计科学发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N].中国审计报,2009-09-07.

[18] 俞远.军队审计在维护军事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 J].军事经济研究,2012(2):52 ~ 54.

[19] 王亮.关于开展工程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J].知识经济,2014(22):81.

[20] 朱超一.论强化军队审计质量的措施[ J].财经界,2016 (10):282.

[21] 朱殿骅,吴健茹.军队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关系——政治学的视角[ J].中国审计评论,2018(1):11 ~ 25.

[22] 刘寰.军民融合背景下军地审计协作机制的构建思路[ J].会计之友,2018(19):134 ~ 137.

[23] 郑石桥.审计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25] 郑石桥,王会金.财政审计目标:一个理论框架[ J].审计月刊,2020(1):13 ~ 16.

(责任编辑·校对: 罗萍 刘钰莹)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企业目标;会计目标;基本关系

一、企业目标

1.基本内涵

企业的预期结果是实现目标,没有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设定一个目标就相当于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最终方向,是鼓励企业员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2.基本内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俗的讲,企业的设立就是为了赚钱,得到高额的利润,所以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国家去控制企业,而是资本家将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工人工资由资本家来决定。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就是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需求。社会主义国家恰恰与之相反,国家的企业是大企业由国家掌管控制,主利益在国家手中,工人工资由国家来定。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前提下,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内容包括要求资源配置合理、产品成本最低、管理决策科学、产品质量最优化、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等五个子目标。如果按时间分为一年以内是近期目标、一年到三年是短期目标、三年到五年是中期目标、五年以上是长期目标;按整体与局部分为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按职能分为营销目标、销售目标、财务目标、生产目标、人力资源目标和研发目标;按管理水平由高到低分为高层次战略目标、中层次职能目标和基础操作目标。

3.企业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目标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变化,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利润最大化阶段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机构,故企业是将实现最大利益作为自身目标,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自身得到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决定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的原因。拥有最高的利润,得到最大的好处,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要追求的,所以这个目标在企业产生时就被大家所接受,并为之努力、奋斗着。

(2)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股份制企业,随着出现了两权分离的情况,与之相对应,企业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股东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企业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所以企业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因此就出现了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阶段向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转变。所以在这种新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去考虑到股东的利益,要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

(3)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

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是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逐渐复杂而随之出现的。我们一直说的企业价值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的总称。企业的总价值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由未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完成的,而且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最终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

二、会计目标

1.基本概念

从“会计”一词出现开始,就一直让各位学者对研究会计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针对会计目标进行研究,并逐步将其考虑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在美国不同的时期就出现逐漸完善的会计概念来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会计界在会计目标的研究上出现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学派观点,在我国也是围绕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争论。一些公司会计专家认为会计主要是指为企业的相关者提供对其做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此来满足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而做出准确的决策。

2.基本内容

(1)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济关系,它出现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偏差并且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有很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经济背景下。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委托与受托关系,并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资金运营情况的信息。由于企业的委托者不可以参与经营企业,可是又有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种情况下受托者就有责任向委托者解释其想要了解的内容。因此,会计目标是为了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2)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是在日渐发达的资本市场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就是为了赚钱,因此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就必须了解该企业的一些信息:①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②关于企业经济情况以及资金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主要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并且资源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间接进行分配,而不是在两者之间直接建立,这也是为什么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模糊关系的原因。

这两种观点适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需要进行两权分离。但受托责任观是直接进行两权分离,业主和运营商非常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建立的,不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决策有用观是不能直接进行两权分离,而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两权分离,从而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

3.会计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会计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并且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我国一直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会计不能产生于我国也就不足为怪,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合伙经营阶段

11世纪末到13世纪后期,随着十字军东征开启了意大利城市与东方之间贸易。当时,外贸商人为了分担海运风险,拉拢多位投资者分担风险,所以就出现了合伙经营和以后的股份合作。这一时期,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被外贸商人看作欠款并对其承担无限责任,盈利表现为期初资产与期末净额的差额,而外贸商人对欠款数额和偿还能力的关注远远超过盈利。此时,向外贸商人提供有关财产和欠款方面的信息是企业的会计目的。当时,股份合作是以投资者自愿购买一次航程为时间的股票来募集资金,每一次海运结束之后,将资产和利润在投资者之间进分配。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投资者提供每次航程结束的盈利信息。

(2)持续经营

在15世纪末期,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贸易路线的开通,永久性投资替代了以航程为期限的股票,原始的由股份制的形式变化成多个投资者投资的持续经营形式。由于存在多位投资者,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必然的事实,多数股东渐渐脱离对公司的控制,他们只要定期得到利润就可以,因而利润的多少是衡量企业管理情况的重要指标。从而使会计出现了资产、成本、利润和费用的概念,并将定期公布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可用来发放给股东的股利数额作为其目的。

三、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1.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有着相同的行为主体,所以两者在某些地方必然具有一致性。在理想条件下,当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同时,企业的利润将达到最大。现实状态下,企业受到的约束条件有很多,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当企业的其它利益相关者为众多分散的投资者时,他们要求对企业的信息有一定的熟知度,会要求企业对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这样便于他们做出提高自身利益的经济决策,最终使自身的利润达到最高。此时企业的目标实质是企业管理高层的利益达到最大。所以,企业信息的内外部使用者需要会计对其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中了解企业的近期动态,这样才能支持企业实现企业目标,如此,企业与会计目标就实现了协调统一。

2.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背离性

企业目标是在利益相关者约束条件下,企业管理高层的利润达到最大。从利润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企业为了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就会通过会计来隐藏利润或多报支出来偷税、漏税,或者将本年度的利润推迟到下年度,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该种情况下,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背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反映的会计信息一定是虚假的,而这些虚假的信息会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会计目标很难实现。

3.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基本关系的动态变化

当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相同时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时,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将会发生变化。

四、协调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关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作为最大的股东和委托者,非常关心企业资本结构是不是合理、国有资产能否为其获得最大利润、是不是可以赢得预想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来保障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所以调节好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企业利润才会达到最高。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明确产权关系,贯彻资本保全原则。做好库存盘点、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关系,以及建立严格的资本管理体系,将“资本保垒”的原则使用到理财的整个过程中。

2.优化资本结构,实现预期产权经营目标。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长期债务、经营行为。当资本结构不合理时,财务管理通过筹集资金对其进行调整,尽量用更少的钱支配更多的商业活动,并取得预期的性能目标管理。

3.加强财务约束,对经营体制进行约束管理。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的约束能力,建立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和以资金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将企业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下,同时将信息充分披露,对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玩弄“数字游戏”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帮助。

4.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衡量经营者经营绩效的标准是看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是对过程中的一种考察和监督,又是对下一个任期执行前的监督,这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监督。

5.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求企业管理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以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五、我国的企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企业会计系统操作来实现期望的未来结果,所以在企业的环境中研究会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目标不仅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增添了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以微观个体的形式存在宏观经济中。如果没有微观个体的企业,就相当于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宏观整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经济效益会影响全国的經济运转情况。尽管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着作用,但政府有必要的可以调控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经营情况进行调节,同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将资源托付给企业,就有权了解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从而得到有关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在中国,做出宏观经济决策所需求的大多数信息的来源都是会计信息,如果没有会计信息,想要准确的判断国民经济是不可能得。

2.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好坏,经营管理的如何将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甚至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会计作为企业内部重要信息的提供者,就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这样才能帮助管理高层做出合理的决定,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3.企业利益相关者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混乱的经济环境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人、债权者、政府和企业职工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投资者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危害,需要通过了解企业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监督企业是否在有效地运用资产来提高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债权人为了自身债权的安全,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政府要使经济正常的发展,实现财政收入,就必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由于想知道这些问题但又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以只有通过会计提供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对自己有用的决策。

六、总结

理想情况下,当企业和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时候,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现实状况下,因企业存在诸多外界制约因素,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约束的影响。而我们的会计目标就是要在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条件下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在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定义时,就必须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这对我国企业发展极其重要。而目前会计界在对企业目标的争论中并没有充分的去思考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能否被信息使用者使用并用于他们的相关决策,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江颖.企业目标、财务目标与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J].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2]高袆.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关系[J].科技信息,2008(24).

[3]李小燕.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关系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8(14).

作者简介:华爽(1992- ),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市人,会计学专业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掌握设计方法,理清素养要求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是教师教学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按照国内外的设计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一般有三种:加涅的“五成份目标”法,马杰的三因素法,格兰伦的ABCD目标编写模式,都适合广大教师掌握和使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品格和能力,其培养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师实现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形成的关键数学素养,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即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求证,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在解决问题、总结工作时,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合理地量化和简化等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数学内容本质、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是数学关键能力与品格,反映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后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观点、理解数学思维、学会数学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最终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二、深挖知识背景,预设素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找出并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之间的结合点,将每个数学知识所渗透、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梳理出来,列入教学目标。

如,一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一课时,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结合三角形概念和稳定性的学习,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工地图引入,说明数学来自于生活,似乎我们只要在引入数学问题时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三角形、理解数学上的三角形概念有多大价值呢?生活中很难找到“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而是需要教师去否定的三角形。如三角形屋顶,多数看起来是线段延伸出端点的图形,有些是线段没有连接好的,这些是学生学习三角形概念的否定样例。用这些引入不仅会干扰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也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数学知识不能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另外,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有用的样品。因此,三角形的知识教学目标中几乎没法达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目标。这样设计目标就是多余的,它只能误导教与学的行为。

那么,三角形的特征这节课,又该预设哪一条数学素养目标最合适呢?依据加涅的知识分类理论,三角形的特征属于具体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辨别不同形状、不同摆放的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最切合这节课的素养目标。于是,我们设计出这节课的一条目标为: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形概念的过程,探究三角形概念并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提高数学抽象能力。这样的目标设计,说明了通过课堂教学,在学生习得特定的数学知识(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价值(抽象思维素养的提高)。这里也说明了数学素养目标的设计方式:经历的学习过程+习得的数学知识+发展的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还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形式设计:一般目标+特殊行为样品,如,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一教师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感受克和千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游戏“猜一猜”、完成课后实践作业等环节,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举例等活动说明数学知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于生活的价值,对于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 设计核心素养的目标,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立足课程视角整体设计,细化到学期、单元目标,将教材单元作为落实的抓手,再重点分解到一节节课堂予以落实。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索目标

“问题”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只有创立了具体化的数学学科教学问题,才能为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索愿望和科学素养目标创造支持条件。“概念、规则的产生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观察的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实现知识结果教学与知识形成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为充分实现课堂探索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在充分明确学生对特定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起点特征基础上,设定具体化的教学问题,用一个个问题不断加深着学生的疑惑心理,不断引发着学生的思维碰撞,指导学生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深入进行理性地思考,在不断辨析别人的思维成果、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师生画圆比赛的情境,黑板上定点处挂一条线,老师慢条斯理地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两个全班公认的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却画出的一个不规则的圆。在老师要宣布结果时,两个学生发问了:我们画圆的线没有固定,会伸缩,所以画不好。学生自己发现了用线画圆要固定线的长度的问题。这样的情境直击数学知识的关键,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探索素养的目标自然得到了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数学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

四、扩大学科视野,设计生成目标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都包含一定的超学科性目标,比如科学探究精神、学习方法、道德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很难作为某一门学科、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去设计与达成,但它又内隐在并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实践来完成。因此,我们在预设核心素养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学科的、显性的目标和超越学科的、隐形的目标融合统一,立足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野,设计出课堂可能生成的目标,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应有之义。如,课堂中追问学生的想法,可以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同意他的发言吗?”组织课堂交流,既能够发展数学交流能力也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但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目标展开的主题,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设计由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图形中各种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推导,思维目标就大大降低了,而这是不少小学教师的设计思路。其实,可以设计设计一个问题: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将其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新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的素养,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目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目标管理的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让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

目标管理层次包括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公司年度计划、各部门目标计划、各个人目标计划。

目标管理以公司战略规划为前提,以公司年度计划为依据,将各种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个人。

目标管理实施的关键是事先制定分公司合理的任务指标体系,考证因素分值体系,将罚标准体系,事中进行过程管理检查考评目标任务完成执行情况,事后按工作绩效和约定的奖罚标准及时兑现奖罚。

ISO9000标准是注重过程管理的思想,与目标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随着管理思想的演化,ISO9000标准也逐步开始从过程的角度反映目标管理的思想,并将越来越重视目标管理的思想。如ISO9001-94版标准指出,“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这体现出ISO9000管理体系也已经从企业质量目标的要求来反推企业质量管理的过程。

一 管理目标及目标管理

1 管理目标

1)管理目标的概念

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管理活动与其达到的成果或效果。按照计划的时间性分为带有战略性的长期目标(10年以上),中期目标(3-5年),短期目标(1年)和执行目标(季度或月度)

目标既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制订计划的基本依据,科学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正确的预测未来的发展,选择好目标方向,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确定目标的依据和要求

指导企业资源分配方向

激励员工

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衡量经营活动成效

创造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

3)管理目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2 目标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指:组织的最高层领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简而言之,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目标管理的概念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时目标的制订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共同确定目标,上下协商,制订出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强调自我控制,通过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促使下放过程管理的权力。

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二 建立目标体系

1 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必要性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对于一个处于WTO国际化经济环境的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然后根据经营目标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进而加以实施和控制,使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企业还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动,适当调整经营目标。另外,对经营目标制订的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与合理控制,可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具有可实现性、可执行性。

2 目标管理体系的核心

适应外部环境的企业发展战略。

3 目标管理体系内容

目标管理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和九项主要工作:

一个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统筹安排工作

三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含总结)三个阶段 四个环节:确定目标、目标展开、目标实施和目标考核

九项工作:计划阶段有三项工作即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定责授权;执行阶段包括咨询指导、调节平衡;检查阶段包括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总结经验。 上述构成目标管理系统

4 目标管理制度的全面程序

三 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1 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高阶层的目标,必须代表一个组织的整体目标

中层各部门的目标,必须代表为贯彻各部门所期望的各项成果 基层工作单位目标,必须代表为完成基层工作目标的各项基本要素 个人工作目标,必须代表为完成基层工作目标的各项基本要素 我们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组织目标简化和概括为三个层次:

(1)环境层—社会加于组织的目标,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2)组织层—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如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改善员工生活、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

(3)个人层—组织成员的目标,如经济收入、兴趣爱好等。

企业各管理层在相应的目标上有如下的关系:

管理层次划分及各目标的关系

2 目标的分类

1)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

总目标依计划期间可分为长期计划目标、中期计划目标、短期计划目标和执行目标四种。

2)从组织目标的等级层次看,分类如图所示

3 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

1)目标建立过程开始于组织最高层宣布企业的组织使命。 2) 然后根据组织使命建立长期目标。

3) 由长期目标导致建立整个组织的执行性目标(短期目标)。

4) 然后建立组织内部每个主要部门或经营单位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5) 为每个主要部门或经营单位中的下属单位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 目标的分解

5 目标的整合

目标整合模型

四 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

1 目标实施办法 1.1 目标协商与授权

公司建立了大目标和组织目标之后,第二步骤应设定各事业部门的目标。这类目标通常以各项特定职能目标为对象,阐明该项职能应达成的成果,应做为总公司负责有关职能的高级主管的任务

1.2 目标实现的方法

业务负责人制订目标体系时,应通知各有关单位主管参与,倾听各部门的意见,并责成企划部门提高技术协助及汇总各部门目标,目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所有管理者的参加。

1.3 责任中心的建立

对各级主管人员的业绩评价,应以其对企业完成目标和计划中的贡献和履行职责中的成绩为依据。他们所主管的部门和单位有不同的职能,按其责任和控制范围的大小,这些责任单位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2 目标管理的控制

2.1 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监督、反馈两条线路和分析中心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

2.2 管理控制过程

2.3 目标控制

2.4 实施中的调节

五 目标的激励、检查、调节、考核

1 激励过程

2 目标的检查的内容

目标实施的进度情况

目标实施的质量情况

目标实施的均衡情况

目标实施的落实情况

目标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按照目标管理计划要求

需要检查的其他问题

目标实施中的检查

4 目标考评

4.1 目标考评制度:

分为集体或个人考核标准两类,其内容包括集体或个人承担的目标项目及其他工作项目名称;完成目标与其他工作目标的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其他相关岗位的协作要求;对成果的评价尺度。 4.2 目标考评标准与方法

管理人员应该通过目标管理来自我控制,必须明确目标,这些目标必须规定该人员所管理的单位应该达到的成就,应该规定他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能期望其他单位给于什么样的配合,以及规定他和他的单位在帮助其他单位的目标时应该做出什么贡献。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目标应该规定自己对实现公司在各个领域的总目标做出的贡献。

六 目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管理的基础工作

信息是管理的基本最基本要素之一,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同样目标管理也离不开信息:确定目标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依据;展开目标需要加工、处理信息。实施目标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和转换过程。因此信息工作是目标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使目标管理得以正 常运转的纽带。

2对全体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科学和目标管理思想的教育

3加强统计工作,打好信息基础。建立必要的统计制度,是统计工作制度化,规定统一的统计报表,提高原始记录的统计质量,保证统计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

上一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