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

2023-09-16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1篇

学时:3

实验类别:选开

实验性质:示范性设计性研究性

一教学要求:

1. 以实验授课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师范生演示实验教学技能

2. 培养师范生用化学实验引导中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能力

3. 培养师范生用实验方法引导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能力

二教案选题:

1.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① 启普发生器检漏方法及原理

②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及原理

③ 制备氧气检漏方法及原理

④ 固体药品的取用及加热方法

⑤“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安装操作方法

⑥ 钠的取用及保存方法

⑦ 滴瓶构造及使用方法

2.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内容:

① 置换反应,原子团

⑤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内容) 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催化剂,催化作用 钠的物理性质

⑥ 钠与水的反应

⑦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1%﹑5%﹑15%)

三要求

1.两人一组备课(以实验组两人组合为准)

2. 教案选题

在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内容中各选一组选题设计成两个独立综合式教案片段。

3.每个组派一人将两个独立教案片段用10分钟通过演示实验方法讲述

4.组长负责每个组教学顺序安排及每个组教学效果评价汇总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2篇

《教学技能训练标准》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目录

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 ....................................................................................................... 1

二、基本教学技能 ................................................................................................................... 1

(一)、教学语言技能 ..................................................................................................... 1

(二)、教学案例演示技能 ............................................................................................. 2

(三)、提问技能 ............................................................................................................. 2

(四)、讲解概念、理论技能 ......................................................................................... 3

(五)、图、表演示技能 ................................................................................................. 3

(六)、教态变化技能 ..................................................................................................... 4

三、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技能 ............................................................................................... 4

(一)、导入技能 ............................................................................................................. 4

(二)、反馈强化技能 ..................................................................................................... 5

(三)、组织教学技能 ..................................................................................................... 6

(四)、结束技能 ............................................................................................................. 6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 ............................................................................................................... 7

(一)、教学对象分析 ..................................................................................................... 7

(二)、课堂教学设计 ..................................................................................................... 7

(三)、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 ..................................................................................... 8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职业,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 教学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质量及其教学中对学员的影响。培训教师的焦点便集中在如何使教师掌握教学技能上。

教师的每项技能都是为了引导学员更好的学习,以促进学员的学习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学员学习的基础之上。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员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它是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

1. 对学员进行人生的启发、思想的激励; 2. 鼓励学员去创造、去突破; 3. 激发学员的潜力;

4. 树立起学员学习的信心;

5. 站在学员的角度设计准备教学; 6. 教师授课要有饱满的激情;

7. 能够感染学员,能和学员产生真正的共鸣; 8. 学会在课堂上表演;

二、基本教学技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表达、教学演示和身态语言(通过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思想)三种形式。教师的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员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学语言要具备教育性、专业性、科学性(准确)、简明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几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速度。

评价内容

1. 语言流畅,节奏适当;

2. 正确使用本学科的名词术语; 3. 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4. 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5. 感情充沛有趣味性、启发性;

6. 讲普通话字音正确,英语发音标准; 7. 语调抑扬顿挫,舒缓适当; 8. 运用短句,防止语句冗长; 9. 简明扼要没有不必要的重复; 10. 没有口头语和多余语气助词;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训练方法

1. 播放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音,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2. 每位教师选择针对某一项教学技能进行10分钟的试讲,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二)、教学案例演示技能

任何类型的演示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开始于使学员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结束于对学员的核查理解,其间经过案例演示、指导观察、提示重点几个步骤。一般演示程序:心理准备――介绍演示内容――演示案例――指导观察――提示要点――检查理解情况。

评价内容

1. 演示目的明确,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2. 演示案例选择适当,有利于传递教学信息; 3. 演示前对案例、实验等交待清楚; 4. 演示中指导学员理解,强调关键; 5. 演示程序步骤有条不紊; 6. 演示操作规范,示范性好; 7. 演示、讲解结合,有启发性; 8. 演示效果明显,直观性好; 9. 形式多样,增强效果;

10. 演示案例典型,有利理解;

训练方法

结合10分钟课程讲解前,说明几个问题:

1.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2. 讲解和演示的结合采用什么方式? 3. 如何组织教学,说明教学过程。

(三)、提问技能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师生交流的教学技能。提问过程:引入问题――陈述问题――中间介入(处理学员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等问题,注意把握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控制时间)――评价阶段(主要有重复答案、重述、追问不足、更正错误、评价、引申、扩展)。

评价内容

1. 提问目的明确,紧密结合教学;

2. 问题有启发性,指引学员学习; 3. 问题的设计适合多种水平学员; 4. 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思考;

5. 问题表述清晰,语言简明易懂; 6. 有适当停顿,给予思考时间; 7. 提示适当,帮助学员思考; 8. 提问面广,照顾到各类学员; 9. 对答案能分析评价,强化学习;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10. 鼓励学员参与教学回答问题;

训练方法

选择一段课堂提问方面的录音,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四)、讲解概念、理论技能

原则:运用丰富实例,使学员容易理解;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同时多个实例比较,加深理解;使用反例,及时巩固;

评价内容

1. 使学员掌握了概念的目的和意义; 2. 能提供丰富实例,充分解释概念; 3. 对案例分析比较,揭示概念本质; 4. 综合概括有条理,有利形成概念; 5. 概念内涵、外延明确,用词准确; 6. 对概念进行分析,审核理解; 7. 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及时巩固; 8. 能调动学员积极性,促进思维; 9. 语言生动、清晰、简练;

10. 能检查学员理解,反馈强化。

训练方法

1. 选择一段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全组针对引入、实例解释、指导分析、概括定义、巩固运用等进行讨论评价。

2. 选择听取课堂录音,分析讲课实况。

3. 本课程所涉及的英文术语及缩写,包括英文全称解释。

(五)、图、表演示技能

图、表运用得当,往往最能说明问题,方便学员记忆理解。

评价内容

1. 文图准确,有科学性;

2.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3. 绘图规范,有示范性; 4. 重点突出,有计划性; 5. 布局合理,有艺术性; 6. 形式多样,有启发性;

训练方法

选择一段教学内容,针对所以图、表进行讨论评价。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六)、教态变化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控制和抓住学员注意力,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最主要手段。教态变化包括语言、语音、表情、目光、动作等多方面的变化。

教态变化的原则

1. 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员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2. 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使学员能准确理解; 3. 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

4. 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

评价内容

1. 态度和蔼,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2. 站立姿势端正,自然优美大方;

3. 注意适度走动,快慢合适、停留得当; 4. 以手势助说话,没有多余动作; 5. 声调、节奏变化,增强语言情感; 6. 注意眼神交流,面向全体学员; 7. 恰当改变交流方式;

8. 交换教学形式,课堂生动活泼; 9. 适当运用停顿,引起学员注意; 10. 注意着装发式,身教言教并重;

训练方法

现场观摩10分钟,然后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三、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互相作用,不断引导学员学习,逐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调控教学的技能:

(一)、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开始时,引导学员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导入类型

1. 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

2. 利用实例的方式导入; 3. 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4. 提出事物矛盾,设置悬念导入; 5. 以讲故事方式导入;

6. 利用知识技术衔接与转折导入;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典型的导入过程:集中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明确目的――进入新课程。

评价内容

1. 导入的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2. 导入方法与新知识联系紧密,有启发性; 3. 能从导入自然进入新课程内容;

4. 能够引起学员兴趣,集中注意,有趣味性; 5. 感情充沛语言清晰,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6. 面向全部学员;

训练方法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为之设计导入方法。(注意你选择的导入方法与课题内容、目的的关系;你的导入方法是如何促进学员学习的?选择是否适当等)

(二)、反馈强化技能

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强化通过激励、提醒等教学手段巩固加强教学效果。

得到教学反馈的方法

1. 课堂观察(环视、集中注视) 2. 课上提问 3. 课堂考查

4. 实践操作,安排练习

强化的类型

1. 语言强化

2. 通过辅导接近和接触强化 3. 符号强化 4. 必要的重复

评价内容

1. 能随时注意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2. 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反馈信息; 3. 能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4. 对学员的反应能及时予以强化; 5. 给学员的强化、反馈明确、具体; 6. 强化方法适当适度;

7. 鼓励较差学员的微小进步;

8. 内部强化为主,增强学员学习信心,促进主动学习; 9. 正面强化为主,慎用惩罚方法; 10. 强化方法符合学员的年龄特征。

训练方法

1. 讨论:你认为学员的哪些态度和观念对促进学员的学习是有利的?你怎样利用他们,发展他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们?当学员的这些行为出现时,你又如何强化他们?

2. 讨论:设计一个强化表,将带有奖励性的教学活动安排进去。

3. 实践:选择一段教学内容,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分析讨论。

(三)、组织教学技能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树立教师在课堂的威信,通过良好的组织技能可以更好的引导学员学习。

组织的目的

1. 组织和维持学员的注意;

2. 引起学习兴趣;

3. 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 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组织的几种形式

1. 管理式组织(课堂秩序的组织、个别学员问题的管理); 2. 指导性组织(实验练习组织安排、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 3. 诱导性组织(热情鼓励、设置疑点,激发兴趣)。

评价内容

1. 在组织管理中注意教书育人,明确目的,对事不对人; 2. 能及时对学员进行组织和引导; 3. 组织引导方法得当; 4. 理解学员,尊重学员; 5. 应变能力强,能因势利导;

6. 处理学员问题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训练方法

观摩10钟课题教学,本组讨论。

(四)、结束技能

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结束的过程大体需经过几个阶段: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已学――拓展延伸。

评价内容

1. 结束目的明确;

2. 结束的方式与内容相适应; 3. 使学员感到有新的收获;

4. 强化的方法,增强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 5. 使学员的知识得到系统化;

6. 检查学习,达到强化学习的效果。 7. 首尾呼应,互相映照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训练方法

1.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为这个课题设计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束方法。

2. 思考:结束时,你是否感到达到了教学目标?结束时,学员是否感到很有收获?结束时,你是否强化了学员的学习?你选择的结束方法本身是否有趣,是否增强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析

培养对象:非计算机专业为主的需要转行就业人员,属成人教育;开始的学习能力较差,基本上是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短期认证技能培训和长期的转行就业培训,培养成为IT实用型人才。

对象特点

1. 学习目的明确:他们决心转行,有就业压力,渴望工作,希望学有所成,学习的针对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力求目标明确,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实用价值。

2. 其他方面的经验丰富:学员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经验,他们对老师的授课水平、技术水平,会有很客观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授课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足等缺陷都会看的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教学水平,想掩饰是不可能的。

3. 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很大:受年龄和经验及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学员水平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多方面的关心和观察不同程度的学员,针对不同学员想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习好的学员自学后面的课程内容,鼓励学习差的学员,多花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力图使自己的授课速度兼顾大多数。

4. 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被人看做仅仅是被动学习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够在心态上能够比较平等的和他们进行教学交流,能够尊重学员,鼓励学员积极主动的学习。

5. 注重学习效率:许多学员还有自己的工作,或报着即将出国的目的,时间意识比较强烈,因此教学必须讲求实效,授课内容必须紧凑,讲课要切合实际,避免拖堂,跑题等现象。

6. 学员和教师的年龄和心理之间差距较小:由于年龄和心理之间差距较小,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为了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就要求教师还要能够在学员面前保持良好的威信和威严。

(二)、课堂教学设计

原则:站在学员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站在学员的角度去想如何讲才能让学员听懂。教学设计主要在于分析学员的学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学员的学习,充分发挥学员的特点,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员学习的氛围。

分析教学设计的程序,如图1。

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总的教学目标、本部分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堂具体目标);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2. 教材的分析处理(钻研教学大纲、全面掌握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等);

3. 教学案例的设计(案例的选择、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案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第一层次:授课过程中,尽量将大的案例分步骤的讲给学员,而且一定要注意边讲边练。注意学员的接受程度。

第二层次:针对所讲内容,在适当的进行一定要分析综合,加深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不同的引导,比如基础一般的学员,提醒其注意巩固;对于掌握适中的学员,提醒其注意多练习,掌握应用;对于学的好的学员,做一定知识内容的引申提高(前两种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后部分针对个别学员的引申提高尽量放在课下辅导学员练习时,引导学员,尽量不放在课上,避免给学的较差的学员造成太大的压力。

(三)、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员表情、课堂气氛,加强对学员的控制),并对学员的学习予以适当的评价,对学员起到引导、激励、改进、鉴定等作用。

评价内容

1. 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好;

2. 内容安排系统性、逻辑性强,概念科学准确; 3. 问题设计合理、意图明确; 4.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5. 能利用非语言的方式辅助教学; 6. 对学员的反应判断正确,反馈及时; 7. 演示案例设计合理,操作正确; 8. 教学案例选择合理,讲解适时; 9. 按时完成课时计划,应变能力强。

训练方法

1. 选择一段课程,说明自己课程设计思路;

2. 观摩一段课堂教学,讨论分析教师观察学员学习效果与对学员进行的评价。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3篇

第1章 化学教学设计技能

本章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

1.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和基本要素;

2.掌握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及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简单教学内容的设计; 4.了解化学教学设计技能的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

一、教学设计

(一)概念:教学设计,系统科学的方法。

1、教育理论

2、教育对象

3、现有条件

4、自身风格

5、教学方案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对象。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要分析学习者的特点,评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预测学习者发展的可能空间。

(2)教学目标。都必须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

(3)教学策略。主要有采用何种经济而有效的教与学的形式,安排什么样的教师教的活动和学习者学的活动,设计何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及怎样进行设计,怎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安排什么样的课型,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在这部分展开。

(4)教学评价。这就需要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正。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可进行实施前的评价、实施中的评价。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1)设计准备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学生,教材,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

(3)整合局部设计,编制整体方案,写出教案。 (4)评估优化阶段。

(四)化学教学设计技能

1、化学教学设计前端分析技能

(1)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内容分析

①重点内容的确定和分析:课时重点内容是一节课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基础,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的主 1 攻方向。

②难点内容的确定和分析:是指那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如太抽象的知识、离生活实际太远的知识、过程太复杂的知识、理论太深奥的知识等等。 (3)学习者分析

①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②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方法:预测是以内容分析为依据,在通过一般性了解获取学生初始能力的大体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测试题,从而客观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初始能力。

2、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1)三维目标(上位):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化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2 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高中化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时教学目标(下位)

“三维”的课程目标的下位是课时教学目标,它可分解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多侧重于学习结果,而体验性目标测重于过程。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又称为操作性目标,通常指可以观察的、 3 有形的、易于测量(量化)的具体学习结果(知识、技能和方法),其中的行为动词可参照化学课程标准文件中的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用词来选用。体验性目标通常涉及情态领域或人际互动领域,往往是最灵活、最具动态性、最具有主观体验性、涵义最丰富的一类目标,是难以直接观察和直接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采用有关的心理活动词语或较宽泛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要使教学目标陈述清晰、操作性强,关键是以学习之后学生的行为陈述为中心,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

案例研讨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②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有关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①重视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以及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化学教学策略设计技能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和在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采用的所有具体问题的解决行为方式。 (1)化学教学方法设计

设计化学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选择的依据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等。

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实验法 练习法 讨论法 探究法

(2)化学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传统化学教学媒体和现代化学教学媒体 非语言媒体和语言媒体 (3)化学教学过程设计

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化学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4、化学教学评价设计技能 (1)教学过程的评价。

4 课堂气氛,学生的配合;鼓励性评价。

(2)一节课的终端评价。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情况。

二、优质课评选关注点

1、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

3、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等;

4、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创设生动、直观、真实、富有启迪性的情境,采取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意义的构建三维目标;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教学亮点;

6、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7、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8、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9、体现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如化学课堂要有实验,要充分的利用化学用语教学。

10、教师的素养:思维的品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艺术性,教态的亲切,肢体语言的适度恰当,多媒体运用的合理、实验的效果、教学课堂的组织、教学机智的处理等。

三、课堂教学的评价 鱼、蝌蚪(青蛙)的故事

(一)一致性标准

一致性是指的教与学的内容之间保持同一种状态。

1.想教的内容与所教的内容是否一致:一致是好课,不一致是差课。 2.所教的内容与所学的内容是否一致:一致是好课,不一致是差课。 3.想教、所教、所学的内容分别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

教师想教的是A,实际教的是B,学生学的是C、

教师想教的是A,实际教的是B,学生学的是B 教师想教的是A,实际教的是A,学生学的是A。

(二)关联性标准 1.教与学的关联

课堂教学中的学,有不同的学的状态。 A、与教无关的学 1.学生自己的悟学 2.同学间相互助学 B、与教有关的学

与教直接有关的学 1.教师的直接讲解、示范等

5 与教间接有关的学 2.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感悟 3.教师指导下的同伴互助

2.内容关联

所教内容在课程内容系统中的定位:纵向连贯与横向联合

(1)有没有纵向连贯:有,是好课;没有,不是好课。

(2)有没有横向联系:有,是好课;没有,不是好课。

人、鸟、牛

作为青蛙的教学内容,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性

(三)匹配性标准

1.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匹配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

奶牛的形象 口语言说 言语教学

展示图片 直观教学

播放视频 直观教学

现场观看 体验教学 3.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匹配

奶牛的形象 耳听

眼观

手动

身感 (四)适切性标准

1.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适切 2.教学方法与教师风格适切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4篇

绪论(1.1~1.5)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认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或解释,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发展历史和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应用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与工业设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构成和功能特征;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的核心技术问题——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评价体系。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或解释——原创性技术和变异性设计理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机械系统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增强传统机械系统(产品)的附加值和自动化应用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要素)——主要研究“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三大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应用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方向与领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元件)组成的五大构成要素或子系统;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三大目的功能所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的功能特征。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的主要功能要素——主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构造功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中各子系统相互匹配的核心问题:接口技术——接口技术的定义、分类、输入/输出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和途径。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系统功能部件、基本要素的划分—→接口设计;综合评价或系统评价—→可靠性复查—→试制与调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评价体系——以系统主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构造功能和规格、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教学重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研究目的,“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三大基本要素,接口技术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接口技术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为学生认识和掌握的知识重点。

教学处理方法: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以网络信号传递方式系统分析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结合传统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研发特点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第1.6~1.10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一般原则(在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能: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提高系统的附加值的基础上,实现机电系统(产品)的自动化操作,即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了解机电一体第系统(产品)的设计程序、准则和规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开发过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能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提高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机电系统(产品)的自动化操作,即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程序、准则和规律——设计程序:总体方案设计、部件(或关键零件)选择与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收技术条件的制定,达到可靠性、适应性、完善性为设计目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方法手段和特点;两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类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并行工程(CE——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虚拟产品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环保产品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协同合作设计等。

(3)教学重点 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理念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及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初步认知。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中的实例,重点讲述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理念和方法。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机电一体化涵义、目的、特征、基本组成要素及可实现哪些功能;工业三大要素和机电一体化三大效果(要素)的内涵;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设计思想、方法;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之间的关系与异同。

题量4~5题 —— 祥见本课程教案或教学日历。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2.1~2.2)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设计或选择的特点,目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形式;滚珠丝杠传动部件及其要求;齿轮传动部件及其要求;了解挠性传动部件和间歇传动部件。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设计或选择的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与一般机械系统机械部分相比所具有的特殊要求(四点);达到这些特殊要求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五点)。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机械传动部件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 基本功能:实现能量(动力)和运动形式的转换——工作机和信息机。 目的:实现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的匹配——能量(动力)和运动匹配。 基本要求:精密化,高速化,小型化,轻量化。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形式——丝杠螺母机构的主要作用;分类:滑动和滚动丝杠螺母机构(包括结构和功能特点);丝杠螺母机构的主要结构传动形式: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丝杠转动螺母移动、螺母移动丝杠移动、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以及差动传动等。

滚珠丝杠传动部件及其要求——滚珠丝杠传动部件的组成及结构特点;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式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式预紧调整、弹簧式自动预紧调整、单螺母变导程预紧调整);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四种);轴承组合安装支承结构;滚珠丝杠副结构形式的确定与选择方法(单圆弧螺纹滚道的单螺母丝杠副,单圆弧螺纹滚道的双螺母丝杠副,双圆弧螺纹滚道的双螺母丝杠副)等。

齿轮传动部件——齿轮传动的典型结构形式;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置的基本要求;各级传动比最佳分配原则;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偏心套筒或偏心轴齿侧间隙调整法,轴向垫片齿侧间隙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齿侧间隙调整法)。

挠性传动部件简介

间歇传动部件简介

(3)教学重点

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滚珠丝杠副的结构形式的确定与选择方法;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置的基本要求;各级传动比最佳分配原则;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教学处理方法:与图文并茂和实际应用的形式,详细讲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2.2~2.6)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提高导轨副耐磨性的措施;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了解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滚动轴承导轨副。

(2)主要教学内容

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导轨支承部件的作用和组成;导轨副的主要类型;导轨副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导向精度、导轨的刚度、精度保持性、运动灵活性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温度敏感性和结构工艺性要求);导轨副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滑动导轨副的结构及其选择——常见滑动导轨副的截面形状和特点(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

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双三角形组合导轨,矩形与矩形导轨组合;三角形导轨与矩形导轨组合;三角形导轨与矩形和平面导轨组合;燕尾形导轨与矩形导轨组合。

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导轨副材料的选择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常用导轨副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导轨副材料机械性能确定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提高导轨副耐磨性的措施——采用镶装导轨;提高导轨精度、改善导轨表面粗糙度、采取合理的润滑;减少导轨单位面上的压力(比压)、采用必要的卸荷装置。

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滚动导轨副的组成、分类(滚动体和循环方式)与结构特点;滚动导轨副的基本要求:高的导向精度、高的耐磨性、足够的刚度、良好的工艺性。

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滚动体循环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的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滚动轴承导轨副——滚动轴承导轨副的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3)教学重点

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

教学处理方法:与图文并茂和实际应用的形式,详细讲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动机构的作用;对传动元件的基本要求;滚珠丝杠副的主要构成元件、传动特点以及支承方式(特点);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分配原则。 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元件选择与设计(3.1~3.2)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控制电机类型与主要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掌握典型伺服控制电动机的主要特点和选用原则。

(2)主要教学内容

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能量转化方法及其特点——电气式、气压式、液压式、其他形式。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惯量小,动力大;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便于维修维护;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控制电机——DC/AC电动机、力矩电动机、步进(脉冲)电动机、变频调速电动机、开关电磁电动机以及其他电动机(直流或交流脉宽调速电动机、电磁伸缩元件)等,及其主要特点简介。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性能密度大。即功率密度 Pw=P/G 或比功率密度 Pbw=(T2/J)/G 大;快速性好。加速度大、响应特性好;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精度高、调速范围大、低速平稳性好、分辨率高和振动噪音小;能适应频繁启动,可靠性高、寿命长。

伺服控制电动机的种类、特点以及选用

种类:动力用电动机和控制用电动机;主要特点:伺服控制电机电特性与应用原则;伺服控制电机的选择基本原则(要求)。

(3)教学重点

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常用控制电机类型与主要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典型伺服控制电动机的主要特点和选用原则。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特点与选用原则。

教学处理方法:在详细讲解伺服控制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中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选用和应用特点。

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元件选择与设计(3.3~3.5)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步进电机与驱动技术: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典型细分驱动电路);了解直流电机与驱动技术和交流电机与驱动技术。

(2)主要教学内容

复习内容:步进电机的定义;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类型与主要特点。

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静态特性(矩-角特性、静态稳定特性);动态特性(动态稳定区、启动转矩、矩-频特性、惯-频特性);其他技术参数。

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主要由脉冲分配器和功率放大器两部份组成,实现信号分配和能量放大;变频控制信号:主要有脉冲频率与电机转动方向控制信号,确定位移、转速、转向的实现。

环形脉冲分配器——软件分频;通用集成电路分频;专用集成电路分频。

功率放大器与作用——功率放大;限制电流;续流保护;典型放大电路:单电压功率放大电路、高低压功率放大器、晶闸管功率放大器、恒流源功率放大器。

细分驱动电路——工作原理:在不改变步进电机结构的条件下,将步进脉冲电流细分逐步增加到Imax,再逐步减少到Imin,形成阶梯波电流,从而提高了步进电机的步进精度,减小了振动、噪声。

细分驱动电路的特点:在不改变步进电机结构参数的条件下,可降低电机运转的步进角。

典型细分驱动电路——多路功率开关细分电路;单功率放大细分电路。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3)教学重点

步进电机与驱动技术: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典型细分驱动电路);直流伺服电动机及驱动;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

动电路);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教学处理方法:在详细讲解步进电动机、直流/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中对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选用和应用特点。

(5)第三章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对执行元件的分类与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步进电机具有哪些特点与环形分配方式、功率放大器电路种类以及工作原理、细分电路的特点、细分方式。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1~4.2)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定义;了解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抉择和权衡方法;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了解微机软件与程序设计语言。

(2)主要教学内容

微机控制系统:是将微型计算机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器,结合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接口电路(数字和模拟)的设计、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形式和动作控制方式等控制功能的实现。

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单片机、单板机,微型计算机——构成与特点。

微机控制系统专用与通用、硬件与软件的抉择和权衡——专用与通用的抉择;硬件与软件的权衡;必要的抗干扰措施。

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确定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算法(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PID调节控制法、最小拍控制法、最优控制法、随机控制法、自适用控制法、遗传控制法、模糊控制法、鲁棒控制法、神经网络控制法、专家系统);选择微型计算机(较完善的中断系统、足够的存储容量、完善的输入/输出通道、实时时钟控制能力);系统总体设计(接口设计、通道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应用程序的一般编写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法。

系统调试:硬件调试、软件调试、系统调试三大步骤。

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微处理机、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系统的总称。

微机软件与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高级语言(High level languag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应用程序库或软件包(OFFICE、C、VC++、JAVA、CAD、PRO/E、UG、3DMAX、MATLAB、MAPLE 等)。

(3)教学重点

微机控制系统的定义;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抉择和权衡方法;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不同微型计算机的构成和性能特点,以及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设计思路的讲解,并对一定的实例进行分析。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3)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了解PLC的应用和编程步骤。介绍运动控制器、嵌入式运动控制器、基于ARM的运动运动控制器的优缺点及发展概况。

(2)主要教学内容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

工作原理: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存储用户设计的应用程序指令,由指令实现逻辑运算、顺序操作、定时、计数、算术运算和I/O接口通讯来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基本构成:主要由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EPROM)、I/O接口(数字、模拟)、编程接口、编程器(含显示)等组成。

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顺序串行编程与执行。

PLC的应用举例——下面借助于实际例子了解PLC的应用和编程步骤(执行加工工艺流程)。

(3)教学重点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

举例讲述PLC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和编程特点。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7 ~4.8)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了解检测传感器的分类与基本要求,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和传感器的微机接口。

(2)主要教学内容

微机应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的可靠性设计

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能可靠地传递控制输入/输出信息;能够进行信息的转换,以满足微机对输入/输出信息转换要求;电平量转换与匹配;电量与非电量转换;强电与弱点转换与匹配;具有阻断干扰信号进入微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光电隔离电路和信息转换电路设计。

信息转换电路设计:弱点/强电转换电路;数字/脉冲信号转换;数/模(D/A)转换、模数(A/D)转换;电量转非电量。

检测传感器的分类与基本要求:检测传感器的定义、作用;检测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选用原则;改善和提高传感器的性能的技术措施。

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模拟型测量电路;数字型测量电路;开关型测量电路。

传感器的微机接口:模拟量接口方法、数字量接口方式、开关量接口方式。

(3)教学重点

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和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教学处理方法:重点讲述不同接口电路中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机电一体化微机控制系统设计中,微机选择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提高微机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光电耦合器的光电隔离原理;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及其基本特性。

10、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1)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和基本特性要求,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了解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

(2)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将一种机械物理量变换成与目的要求相对应的另一种机械物理量(运动参量、力/力矩参量)。

机械系统的基本特性要求:在具有承担外载荷足够的强度(бb, бs, бp)和刚度(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的前提下,质量和惯量要小,系统响应要快,带负载的能力要强。

一般线性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X(s)/Fx(s) = 1/[(Jm+JL/i2)s2] 典型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齿轮减速:Y = f(x) = (1/i)x;只有机构转动惯量:X(s)/Fx(s) = 1/Jms2;只有负载转动惯量:X(s)/Fx(s) = 1/(JL/i2)s2。

非线性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

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齿轮传动机构(线性);柔性带/链传动机构(线性);回转/直线机构(线性);间歇机构(非线性);连杆机构(非线性);凸轮机构(非线性)等。

机构静力学特性与研究的主要问题:输出端负载向输入端的转换;机构内的摩擦力/矩对输入端的影响;各外部和内部载荷或重力载荷产生的加速度对机构内部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

机构动力学特性与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机构要素的惯性和机构中各元素、部件以及整机的刚度特性和振动特性;平面运动机构要素的动态力及动态力矩;空间运动机构要素的动态力及动态力矩;机构输出端的弹性与动态特性。

(3)教学重点

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和基本特性要求;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

教学处理方法:以动力机构、变换机构为基础,分析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和机构动力学特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2)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传感器的分类;动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和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了解具有其他平滑特性的变换传感器和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特性。掌握传感器检测系统的整体特性的组成部分与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由传感元件将机械物理量变换成电平参量或另一机械物理量,再经运算放大器或机械变速器转换成可接受利用的信号参量。

传感器的分类(按变换物理过程分类):电/磁变换传感器(动电式、静电式、磁阻式、霍尔效应式等);压电变换传感器;应变/电阻变换传感器;光/电变换传感器。

典型传感器的特性。

动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当LS/R<<1时,传感器具有线性特征。

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当RCs>>1时,Gme≈d/C,放大系数与压电系数成正比,与电容量成反比。但在τ= RC(固有振动周期)低时,系统测试不准确。故压电式变换传感器只能用在被测信号频率足够高时,测试结果才准确。

具有其他平滑特性的变换传感器(即线性特性或数字特性):差动变压器传感器、静电/电桥式传感器、应变计传感器、光电编码器。

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特性:机械变换、机电变换、电气变换等部分组成。

(3)教学重点

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传感器的分类;动电式变换传感器和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各类传感器或传感系统传递函数特性分析与应用。

教学处理方法;以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和应用特点为基础,进行特性分析与应用原则的讲解。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3~5.4)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主功能和系统组成;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了解压电式执行元件及其特性分析;执行元件与机械结构结合中的若干问题。

(3)主要教学内容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特性分析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主功能:将输入电控信号转换为机械物理参量。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组成:控制电路→驱动电路→电/机变换→机械变换。

常用电气式执行元件:DC/AC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直线电机(含电磁铁)、压电元件、超声波电机等。

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DC/AC伺服电机为例进行特性分析。

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DC伺服电机典型反馈驱动电路控制的动态特性分析;测速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反馈驱动电路控制的动态特性分析。

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环行分配、功率放大、步进电动机变换的特性分析

压电式执行元件及其特性分析:电压—电荷—应力变形特性分析。

执行元件与机械结构结合中的若干问题:机械惯性阻转矩的匹配方法、凸轮理论曲线分析、残余振动分析、无残余振动的定位分析。

(3)教学重点

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不同的电磁变换元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系统中的应用特点,详细分析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典型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常用的线性变换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6.1)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的技术状态;执行元件的参数选择;功率(力/力矩)的匹配以及过载能力的验算;各主要元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的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之间阻抗匹配和所采取的抗干扰的措施。

负载分析:典型负载,负载的等效换算。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伺服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伺服系统执行元件的功率匹配。

减速比的匹配选择与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减速比匹配选择一般原则要求,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原则。

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方法,伺服系统主要功能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半闭环控制方式(数学模型),全闭环控制方式(数学模型)。

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3)教学重点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的认知了解。

教学处理方法:应用实例分析进一步学习和认知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6.2~6.3)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了解机械结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和减少影响可采用的措施,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稳态设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基础上,选择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校正(或误差补偿)形式;设计校正(或误差补偿)装置,并有效的与稳态设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系统相融合,构成具有误差补偿作用的反馈调节系统,最终达到稳定工作和满足被控制对象的各项动态指标要求。

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前置反馈和反向误差调节反馈控制方式。 校正(或误差补偿)形式:波德(Bode)图法和根轨迹图法。

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伺服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过渡过程,动态特性与动态稳定性参量或指标,伺服系统动态稳定性校正,伺服系统调节校正分析,速度反馈校正(测速发电机局部负反馈)。

机械结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有效地减少机械系统产生自激振荡而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各种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机械系统的控制频带避开机械系统的固有谐振频率。

通常采用的方法:机械振动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简化系统,建立弹性变形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结构框图;写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的控制等效框图;建立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应用根轨迹法判定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机电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靠性的概念、保证产品(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3)教学重点

机电有机结合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内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设计软件进一步分析和学习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调节程序步骤等机电有机结合动态设计方法的知识要点。

第七章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与设计

了解

第八章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简介)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5篇

中职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 也不同于基础教育。中职教育是指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 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 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企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中职教育中, 专业课注重的是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是具体的专业技能;而文化课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一般的学习能力, 也是职业转换能力。所以, 文化课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对学生的职业转换和职业发展起作重要作用。

技能训练模式一直是中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有效途径, 普遍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技能训练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 是教学的中心, 也是管理的目标。但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 严重存在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所以数学教学要在中职教育中发挥作用, 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很有必要建立技能训练模式。

2 文化课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 技能训练只涉及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并未深入到文化课教学, 更涉及不到数学教学。这是传统的惯性, 也是认识的偏差。我们习惯把文化课的内容叫做知识, 把专业课的操作部分叫做技能, 加之受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的影响, 就产生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法上的差异。事实上, 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文化课的学习也看作是技能训练, 那么语文课中的习作、朗读、演讲, 数学课中的运算、变换、推理, 与录入、点钞、刀工、钳工、锡焊就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把知识传授当作技能训练, 就可以建立数学教学的技能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学生愿意配合, 教师容易接受, 教学管理工作易于组织、考核、评估。

数学教学的技能训练模式包括整合简化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善评价体系。整合简化教材就是把教材中分散的讲述集中简化, 省略“太数学化”的内容, 降低习题难度, 增加题量。改革教学方法强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组织课堂讲述, 重点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并根据知识点细分训练项目, 加强课堂演练, 减少作业布置。改善评价体系是在成绩体系中突出技能训练记分。

3 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实践性

3.1 理论课型的教案举例

【课题】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

【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 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表示; (2) 通过知识抢答、分组训练、示范训练、学生点评、教师点评等方式, 使学生掌握书写和应用函数式、求函数值、作函数图像等技能。

【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模式

【教材处理】

(1) 整合简化教学内容: (1) 省略, 如函数的单调性、奇 (偶) 函数、求反函数定义域的方法等。 (2) 简化, 如复杂的求定义域及值域等。

(2) 整合简化习题。

【教学过程】

(1) 讲述 (10分钟) :

以卖苹果 (2元/斤) 为例, 一天的销售记录如表1:

如果以x表示苹果数量, 以y表示销售额, 卖主的算法就是y=2x。这就是函数。函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变化数”, 是指两组变量之间的“随变”。在这里, “主变”是x, “被变”是y, 算法就是“变法”, 即两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化规则。

一般地, 称x为自变量, 称y为因变量, 算法或变化规则用f表示, “x变”就得到y, 记为f (x) 。f (x) 不是f乘x, 而是“变x”后得到的结果, 即y, 且y=f (x) 。

在上述例子中, y=2x与f (x) =2x是一个意思, 是数学中“具体”与“一般”的区别, 或者说是数学的特殊表示方法。小贩不懂函数, 只懂“斤两乘2”就是卖得的钱。但我们知道, 这就是数学中的函数, “斤两”是自变量, 是x:“钱”是因变量, 是y;“斤两乘2”就是函数关系, y=2x就是函数式, 写成f (x) =2x是一个意思。y=f (x) 是最抽象的数学表示, 没学数学的人是看不懂的。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称为定义域;因变量y的取值范围称为值域。

(2) 技能训练 (75分钟) :

(1) 概念理解 (知识抢答, 10分钟) ; (2) 写函数式 (分组、分层训练, 15分钟) ; (3) 求函数值 (分组、分层训练, 15分钟) ; (4) 求函数定义域 (分组、分层训练, 20分钟) ; (5) 作函数图像 (分组、分层训练, 15分钟) 。

讲述:以y=2x讲述函数作图三步法 (不超过5分钟)

(3) 课堂小结 (5分钟) :

今天的教学就是把生活中卖苹果的事情函数化, 也就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数学首先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形成系统的理论后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学了函数后就可以学微积分、学高等数学, 搞科研、搞导弹。

(4) 布置作业:

(1) 举例说明函数; (2) 已知f (x) =3x2-1, 求f (-1) 、f (u) 、f (x+2) ; (3) 求函数的定义域; (4) 作函数y=-2x+1的图像。

3.2 训练课型教案举例

【课题】配套训练;

【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通过习题训练, 切实掌握上堂课的基本内容与技能;

【教学方法】考试、课堂练习;

【教材处理】整合简化教材中的习题

【教学过程】 (1) 课堂练习 (45分钟) ; (2) 考试 (30~40分钟) ; (3) 课堂小结 (5~15分钟) :针对课堂练习和考试暴露的问题进行小结; (4) 作业布置:针对课堂练习和考试的问题布置1~2道题。

3.3 评价体系举例

采取千分制:学生不管在课堂上正确回答问题, 还是在作业、考试中做对习题, 每道题记1分, 不对不扣分。

4 结语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技能训练模式是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的一种尝试。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是简化教材、降低难度、加大题量、训练记分, 目标是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技能训练模式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普遍被学生接受。而对数学教学, 中职学校严重存在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本文试图建立数学教学的技能训练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能训练模式,必要性,可行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丹辉.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初探[Z].

[2]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 (教育部教职成[2000]2) .

[3] 叶澜.教育概论[Z].

[4]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Z].

中学数学基本教学技能范文第6篇

办理现金收付,严格按规定收付款项。

办理银行结算,规范使用支票,严格控制签发空白支票。 登记日记账,保证日清月结。 保管库存现金,保管有价证券。 保管有关印章,登记注销支票。 复核收入凭证,办理销售结算。 ②往来结算:

办理往来结算,建立清算制度。 核算其他往来款项,防止坏账损失。 ③工资结算:

执行工资计划,监督工资使用。 审核工资单据,发放工资奖金。 负责工资核算,提供工资数据。

2、出纳工作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①出纳的工作。

办理银行存款和现金领取。

负责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 做银行账和现金账,并负责保管财务章。 负责报销差旅费的工作。

•员工出差分借支和不可借支,若需要借支就必须填写借支单,然后交总经理审批签名,交由财务审核,确认无误后,由出纳发款。

•员工出差回来后,据实填写支付证明单,并在支付证明后面贴上收据或发票,先交由证明人签名,然后由总经理签名,进行实报实销,再经会计审核后,由出纳给予报销。 员工工资的发放。 ②出纳工作细则。 工作事项及审验等程序。 失误防范及纠正程序。 ③现金收付。

现金收付的,要当面点清金额,并注意票面的真伪。若收到假币予以没收,由责任人负责。 现金一经付清,应在原单据上加盖“现金付讫章”。多付或少付金额,由责任人负责。 把每日收到的现金送到银行。 ④不得“坐支”。

每日做好日常的现金盘存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做好现金结报单,防止现金盈亏。 一般不办理大面额现金的支付业务,大额支付用转账或汇兑手续。特殊情况需审批。

员工外出借款无论金额多少,都须总经理签字,批准并用借支单借款。若无批准借款,引起纠纷,由责任人自负。 ⑤银行账处理。

登记银行日记账时先分清账户,避免张冠李戴。开汇兑手续。

每日结出各账户存款余额,以便总经理及财务会计了解公司资金运作情况,以调度资金。每日下班之前填制结报单。

保管好各种空白支票,不得随意乱放。

公司账务章平时由出纳保管。每日下班后上交账务章。 ⑥报销审核。

在支付证明单上经办公是否签字。若无,应补。

附在支付证明单后的原始票据是否有涂改。若有,问明原因或不予报销。 正规发票是否与收据混贴。若有,应分开贴。

支付证明单上填写的项目是否超过3项。若超过,应重填。 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应更正重填。

报销内容是否属合理的报销。若不属,应拒绝报销,有特殊原因,应经审批。 支付证明单上是否有总经理签字。若无,不予报销。

3、 出纳账务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会计核算形式又叫账务处理组织程序或记账程序,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员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账簿组织是指账簿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由于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经济业务规模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设置的账簿,凭证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记账程序和方法也不一样。不同的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每个单位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具体条件,采用或设计适合自身经济业务性质和特点的会计核算形式。

因此,尽管每一个会计单位的业务各有其特色,但都应该对会计核算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一项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应该符合下面的要求:

1)与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程度相适应。

2)能正确、全面和及时地提供有关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情况,满足本单位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工作的需要。

3)要在保证核算指标正确、真实和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不必要的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节约核算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 国有企业目前一般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 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2)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3)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4)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5)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应当指出,会计核算形式有多种多样,目前还在不断地发展,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核算形式。 各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但是,出纳业务处理的步骤基本上一致,其基本程序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对于转账投资有价证券业务,还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直接登记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债券投资明细分类账、股票投资明细分类账等)。

2)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 3)现金日记账的余额与库存现金每天进行核对,与现金总账单逐笔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逐笔进行核对,至少每月一次,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存款总分类账定期进行核对;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与库存有价证券要定期进行核对。

上一篇:中西文化比较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中学跳绳比赛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