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一、通过“拜师学教”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性

首先,培养“拜师学教”学生的专业自我意识。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中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③对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显著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通过“拜师学教”活动,这些学生不仅具有“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是谁”的自我意识,对今后从事职业产生认同感,对自身的专业行为和素质作出“评价性”的自我体验,而且会耳濡目染指导教师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敬业精神,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立足本职、贡献社会”的热情与干劲,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

其次,提高“拜师学教”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遵循着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是其职业知识从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向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转化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能力认知自动化水平提高的过程。④ “拜师学教”活动是面向小学,主动适应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是增强每个学生的未来小学教师的意识,以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形势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因此,通过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操作(或传授)能力、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给未来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尽快进入角色的平台。

再次,提升“拜师学教”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像生命有机体系统一样,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人的管理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管理活动又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序列的过程,是一个在各级管理者共同参与和调控下,不断协调而形成的‘人——人’系统。”⑤通过“拜师学教”活动,未来小学教师习得了怎样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少先队辅导工作、怎样协调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各项教学管理能力,从而逐步具有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及教育管理改革的观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的胜任教育管理工作。

4、培养“拜师学教”学生的科研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和欲望,处处、时时、人人都可能有创造和创新。在“拜师学教”过程中,每位指导老师在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以新异高效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之际,努力把新课标背景下的整体教学改革的思路、教育理念、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转变等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科研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二、通过实习、见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环节,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全程性

1、教育实习环节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⑥首先,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的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其次,在大实习前,安排三次见习,总见习时间为四周。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状态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数各一节。再次,大实习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要求做好钻研教材、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上课、实验等主要环节,以及辅导、批改作业、讲评、成绩考核等辅助环节。实习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熟悉班级学生情况,协助原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坚持体育锻炼,搞好保健卫生;组织少先队活动、文娱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等。最后,所有学期的见习、实习都要求学生提交见习、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的成果。

2、科研训练计划渗透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r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或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一种周密的,有系统性的,并目_需要耐心的调查。” “在科学研究中要非常严格地遵守操作程序,以保护参与者的利益,取得可靠的消息,准确并细致地分析与报告数据,并得出很有说服力的结果与结论。”⑦作为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可以将科研训练分年级分阶段实施。一年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科研意识;使学生养成开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广泛阅读专业课外读物,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二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研究资料,学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初步学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常用的教科研基本方法。三年级: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理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年论文,学会申报课题。四年级: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三、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常规性

首先,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化。为突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全程化和现代教育技术专长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可以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规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每个项目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把测试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颁发挂钩,并把基本技能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实习的准入制度。

其次,制订专业说课制度,增强学生的教育实习能力。“说课”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实习工作校内部分的中心环节。于是,可以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另外,为使学生的说课能够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可以聘请教研室的教研员、特级教师为学生的说课活动做评委,同时积极利用教法老师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的优势,要求教法老师经常开展学生的说课辅导活动,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四、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形势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宽广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专业化小学师资。小学教师进入高师培养之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等活动过于分散,削弱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弱化了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特点,这就需要分析比较中师、专科层次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不同层次要求,准确地把握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质,科学地界定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在培养规格、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导向上需要改封闭式培养为开放式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在“小”字上下功夫,实现“综合”+“特长”的要求。“综合+专长”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科专业水平上达到本科的规格,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多门课程的能力,这就使人才培养处于两难境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可以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可以设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儿童文学创作、高等数学竞赛、机器人编程、书法、手工制作、生物常识、天文地理常识、美术、鼓号队、合唱队等专业学习类兴趣小组,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

五、通过各种竞赛等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使各种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市级、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因为“在竞赛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竞赛活动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⑨,那么在各种奖励的激励下,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如可以开展的“园丁杯”比赛,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 “大阅兵”。其比赛内容可涵盖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讲儿童故事、说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项目,充分展示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和学生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由于经过多年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统计,近三年,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一等奖,2人次获二等奖,3人次获三等奖;第七、八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有17人次获奖,其中11人次获一等奖,6人次获二等奖;全国第六届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有6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金奖,1人次获银奖, 1人次获铜奖,2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有46人次获奖,其中4人次获一等奖,18人次获二等奖,10人次获三等奖,14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有9人次获奖,其中1人次获一等奖,7人次获三等奖,1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迪光杯”竞赛有4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一等奖,2人次获优秀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学院、学校赢得了荣誉,也充分展现了我校小学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取得的良好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1991.122—123

②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未来教师教育的可能模式:职前、入职和职后的持续发展[M].转引朱小蔓等主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1物理实践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研究意义

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 普遍反映觉得课堂烦闷,物理书本内容单一枯燥,物理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知识掌握不挂钩。所以,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激情不够,对物理课程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意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物理实践课程。物理书本上的部分内容固然需要与时俱进,但是,老师可以通过物理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提升职业素养。

2物理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2.1 利用物理实验课强化动手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通过老师演示和课本教程,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探索思考难题问题,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还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学习过程中,目的虽然在于学会加速度的计算方式,但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加强对打点计时器、砝码等物理仪器的运用,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增进理解记忆。在此实验中,不仅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点作为计时起点、速度的正确计算等细节问题。在完成速度—时间图像过程中,学生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所以应对测量不准的数值反复验证,或者多做几组实验补充。另外,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应当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实验过程中应当先断电源还是先取纸带。最后,老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做实验, 做完之后总结实验心得,互相交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减少实验误差。至此,才能让实验课程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2.2 引入生活热点激发探索热情

目前的中职教育中,物理教材很多内容较为陈旧,难以反映当下生活实际中的重点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感到物理课程的无聊、乏闷。所以,将生活中的热点、常识、困难引入教学实践,能极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兴趣,使物理教学贴近生活。例如,物理课中一个重大板块是关于光的学习,日光灯、节能灯都与之有关,电工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学会灯的发光原理和学会如何修理日光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加入到房屋的装修工程中, 切身感受线路的设计和铺设。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社区、公司等实习服务,增加实战经验。同样,机械专业的学生对牛顿的三大定律必须能够熟悉了解,对生活中有关的力学难题应该努力思考解决。这方面,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老师带队帮助学生成立兴趣爱好小组,选择不同专题,对不同专题进行更深程度上的探索。对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挖掘, 为科研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3 将物理实践和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学生往往会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物理课程, 这对于学生长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学校应该强调物理学习的意义,加大物理实践所需设备仪器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课时。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比书本上的难题更让人难以忘记。例如,电工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电路的设计和灯管的安装,在电路实验发电的过程中,原件、导线、电阻、灯泡等物件的正确安装必须要依照电路图的设计规划。但当启动器打开之后,灯管的照明发亮能否正常,哪个地方出现问题,电阻安装是否合适,需要同学们自己探索解决。这样的实践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们难忘, 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老师可以适当地开枝散芽,结合实验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缘由。学生应当意识到物理实践的进行是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物理知识的积累是解决专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不应该轻视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将物理实践和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提高自我职业素养。

3结语

物理的学习,不止能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科学地分析客观问题,还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加强物理实践教学,不仅符合中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消除学生眼高于顶的情形,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主要在于适应于广大的社会市场需要,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在极大程度上完善和补充专业技能知识, 更是进一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当前中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物理实践的锻炼,激发学生的主观创新探索意识,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考习惯。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培养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模式,是为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宏伟政策的具体体现,在国内外职业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作用和社会需求,亦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社会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途径。物理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模板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日本美术教育的历史入手,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吸收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解决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感性教育 创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重视数理化这样的知识性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美术这样的感性教育,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曾经深入日本的中小学课堂实地调查,对日本极具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感受颇多,本文结合笔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谈谈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一、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代理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课程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程茵(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实践能力是体现音乐表演、创作等人才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在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本文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论述了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更为清晰的定位。

关键词: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 音乐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是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一直备受教育界瞩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自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至今仅有十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位来说,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位领域。在实际培养中,全国各培养单位的状况各异,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定位还存在争议,认识不够清晰,对此类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导致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理论内涵

“实践”一词源于希腊文“Praxis”,最早由苏格拉底提出。关于它的含义,可以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加以阐释。在哲学史上,将“实践”一词真正引入哲学领域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只适用于人类,是人的三项基本活动(理论活动、制造活动和实用活动)中的实用活动,反映到学科知识上是指实用知识。弗朗西斯·培根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在实践中收效的知识。?譹?訛康德进一步对实践的哲学意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1)实践是对理论的运用,即“运用于经验中所碰到的情况”;(2)实践是人在伦理上相应的行为。?譺?訛进而将哲学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譻?訛而“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化表现”,?譼?訛需要依托现实活动和行为得以显现,主要指“人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譽?訛

教育学意义上的实践和实践能力与其哲学意义存在密切联系,但又有其特殊之处,这主要体现在:(1)“实践”的主体是学生;(2)实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3)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判断需以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包含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指专业技能)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能力的层次来分类,专业领域内的实践能力可分为核心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核心实践能力是符合本专业特性与学生专业实践直接相关的能力,而一般实践能力则是对专业实践的完成起到辅助作用的能力。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因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以及音乐学科教育理念、基本规律,结合实践能力的一般内涵以及其在音乐学科中的特殊性,认为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音乐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音乐相关理论和较高音乐技能水平的支撑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道德水平、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进而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各种音乐艺术实践及相关职业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包含了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准备并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直接相关的核心实践能力和有利于促进专业实践顺利进行的一般实践能力。

二、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本文结合艺教指委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结构和各专业类型基本能力的具体要求、音乐家的能力结构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馈信息,按照“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一般实践能力为辅”的原则,认为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两类,即与专业实践直接相关的核心实践能力和有利于促进专业实践顺利进行的一般实践能力。

1.核心实践能力

核心实践能力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与专业实践直接相关,完成艺术实践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及发现、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包含了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每个方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下是选择并综合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各专业方向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核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总结。

(1)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一样,都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是人类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譾?訛鉴赏者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理解作品内涵的同时开拓音乐视野,提升音乐审美判断力、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音乐鉴赏能力是提升音乐者综合音乐素质的关键。同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是高水准音乐鉴赏能力的保障。因此,音乐鉴赏能力是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必备的实践能力之一。

(2)音乐表演能力

音乐既是音响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由于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具有非语义性,是人对外部世界主观感受的心灵折光”,?譿?訛因此只有“通过演唱、演奏等二度创作”的形式才能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显现出来。离开了表演,音乐就失去了显现它的本质、特色和可观可感的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音乐表演能力即是指音乐诠释演绎能力。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是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尤其是各表演方向)研究生的重要能力要求,在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音乐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创作或表演主旨的意义价值,创作或表演过程的技艺含量以及创作或表演成果的审美功效”?讀?訛是衡量音乐表演者表演能力的重要标准。

(3)音乐创编能力

如果说音乐学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的话,那么,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作曲方向)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音乐创编,即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上。音乐作品的创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学生创作意识与创作精神的体现。此外,无论是从事音乐创作、表演还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对作品的创编。掌握一定的音乐创编技巧,将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深度解析,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精彩的诠释。

(4)音乐教学能力

音乐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它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讁?訛而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多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得以形成,因此这也应成为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实践能力之一。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音乐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有责任和义务对即将或已经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员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越来越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补充到音乐工作者的队伍中去。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音乐教育,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设置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不同的方向。由于各专业方向特点不同,对教学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相比音乐创作、表演及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对音乐教学专业的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音乐教学能力是需重点培养的实践能力。具体包含了音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掌握以上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和锤炼。

(5)发现与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发现与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是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发现与解决专业实践问题是一个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而问题的种类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非常规的。因此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在真实或高仿真情境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6)理论研究的能力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如果说音乐鉴赏、表演、编创等能力是为了体现其应用性的话,那么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能够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能力就是其高层次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区别于高等职业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此外,这里的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指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实践的反思和总结的科研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研究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专业实践的各个方面,例如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技法的运用及艺术处理、音乐理论领域内新的体会和发现等。

2.一般实践能力

一般实践能力是辅助专业实践顺利进行所需的实践能力,我们结合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实践特点,选取了一般实践能力中的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加以论述。

(1)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实践活动,而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仅凭一己之力往往无法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由于学科特性,各项集体性的实践活动往往更多,因此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专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良好的交流表达,不仅可以清晰的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交流表达又可细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輥?輮?訛同时,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形成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的基础。

藝术专业实践活动多为团队活动,良好的团队协作不仅可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同时亦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达到共赢的目的。理想的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各尽其职,互相尊重,坦诚以待,遇到问题及时交流沟通,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合作,朝向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輥?輯?訛

(2)活动组织与领导的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在这个团队中就需要有优秀的活动组织者、领导者。近年来,面对艺术领域内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有出现从事音乐管理的不懂音乐,而音乐工作者又不懂音乐管理的现象。我国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接轨的音乐创作、表演等领域的终极学位,所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也将成为未来音乐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因此,具备一定的活动组织技巧和领导能力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此外,目前少部分院校的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了音乐管理专业,加快培养音乐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为广大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学习平台。

三、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1.彰显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性和实践性是艺术学科的两大重要品性,但由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差异,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音乐学学术学位型硕士在教育培养中兼顾实践性之余,更多体现出艺术学科的文化性、学术性,对此类人才的评判也多以文字性的学术成果为标准。而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音乐表演、创作人才,“创作、表演艺术的呈现方式是创作、表演艺术本身,而不是其它”。?輥?輰?訛相比音乐学学术学位型硕士,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教育更为突出艺术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性,对此类研究生的评价也多以具体的音乐作品或表演为载体。因此,实践能力是彰显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2.体现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质量的重要载体

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设立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但相比音乐学学术学位型硕士,它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位类别。虽然近年来不断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音乐人才,但培养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从整体来看,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该类型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而实践能力既是彰显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此类研究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提高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保障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时,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以个体质量的提高为基础的,只有各专业领域内研究生的个体质量不断完善,进而才能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将其整合,逐渐壮大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队伍,使其产生质的飞跃,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3.提升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隨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音乐的功能不再只限于对大众进行审美教育,其娱乐、保健、商业等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一方面为音乐人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的同时,也标志着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纯粹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向多元的人才类型转变。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设立的。实践能力是这类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能力。但是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认为这类研究生中仍然普遍存在艺术实践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工作要求的问题。因此,在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更为注重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整体就业力。

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练”出来,而不能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教”出来。因此除了在观念上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有清晰认识之外,还要在招生录取、培养过程、考核评价以及质量保障等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考察和培养。

注释:

?譹?訛?譺?訛【英】博托莫尔(Bottomore,Tom)著,陈叔平等译.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譻?訛沈湘平,韩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譼?訛?譽?訛刘三朵.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譾?訛赵鸿光. 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譿?訛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讀?訛贾达群. 音乐创作表演学科的学术性认知——兼谈我国音乐学学科设置与学位体系构想[J]. 人民音乐,2010(6).

?讁?訛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輥?輮?訛刘三朵.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輥?輯?訛王斌.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輥?輰?訛贾达群.音乐创作表演学科的学术性认知:兼谈我国音乐学学科设置与学位体系构想[J].人民音乐,2010(6).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对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可以将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分为宏观层次的问题和微观层次的问题,并指出只有依靠国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刘庆华(1973-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河北邢台054000)

通过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分为两类:宏观层次的问题和微观层次的问题,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次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所面临的宏观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国家、政府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政策法规,同时有效投入不足。

1.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产生了较大的需求,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对人才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再加上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企业,缺乏投资高职教育的外在压力,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同时,我国目前行业组织的发展也非常薄弱,缺乏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动力与实力。

2.现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利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我国有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系统内也有一整套复杂的规章制度,但是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服从的模式,削弱了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原因在于制度安排中,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作出决策并进行管理,高职院校只需听从于政府,只需执行上级制订的宏观计划。因此,属于经济系统的行业、企业,想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也是难上加难,这就制约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缺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政策法规。我国职教法对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并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出了规定,但由于扶持配套的制度并不完善、目前社会上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准备较差、劳动力就业市场不规范等原因,劳动准入还不完善。这样,就难以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4.国家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因其岗位性、职业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训练,与普通教育相比要有更大的投入。据发达国家统计表明,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因此,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必须制定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但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离不开国家、政府的规范与投入,正是由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国家、政府重视不够,给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培训标准与质量监控、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落后等。

二、微观层次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是从以前普通教育的框架内发展而来的,发展历程较短,在发展规模、办学经验、办学成果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1.教学指导思想问题。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来管理学校,使得学校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只有依靠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学员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普遍树立了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并将实践教学放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仍或多或少地带有普通教育的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仍然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而集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及考核则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能力本位”仅仅体现在口头或书面上。

2.实践教学指导文件与实训教材问题。在澳大利亚,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德国也有统一的培训条例,详尽阐明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行业确定的考核要求等。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培训标准及指南,加上自身不重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文件与实训教材普遍处于缺乏和水平不高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完整的专业职业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技术技能分析的资料,缺乏明确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目标和需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训教材,缺乏科学的能力与技能测试方法规定。另外就是存在着闭门造车、知识和技术含量低、脱离实际的问题。

3.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考核问题。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并且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如对TAFE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论考试如果没通过,可到补习班去补习后再考一次,还不通过,校方会派教师同他面谈,进行面试,但因为理论考试不合格拿不到证书的情况基本没有;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就非常严格,课程成绩判定也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合格的课要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方法单一,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职业活动能力。而在实践教学考核上,不仅存在考查方法单一问题,而且还存在忽略实践教学考核问题,缺乏考核标准,指导教师以类似考查课的形式打分,学生很少出现不及格。

4.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德国明文规定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即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质量意识;五是合作能力;六是环境保护意识;七是社会责任感。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则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5.实践教学基地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普遍装备了各种教学仪器设备供学生使用,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如悉尼理工学院汽车技术培训中心,整幢汽车技术实践大楼是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设计的,从低级到高级,井然有序。另外,实习现场和学生教室设在同一场地。学习环境就是模拟的工作环境。有一部分课程是到企业去完成的,学习环境则与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而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普遍面临着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仿真模拟性不够、经费不足、规章制度不完整、教学实施不严格、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

6.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问题。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在选拔和任用专业教师时,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例如,为了保持现任教师的技术先进性,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高职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协会,以保证其能及时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进修,一般每3~5年进修一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来源结构单一、兼职教师数量偏少等。

正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2]宋官东.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3]薛喜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是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注重“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强调“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目标的达成。在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双重驱动下,必须从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资源的开发等途径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學质量与教学效果,推动高校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贵州师范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下一流课程”(2020XJKC02)

[作者简介] 朱  红(1983—),女,云南德宏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厅〔2015〕3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等文件的颁布与执行,倒逼师范院校掀起课程改革浪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必修的一门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组成部分,因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有效变革,势在必行。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课程是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1]。但传统的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知识性不强、课时有限、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形式常以教授法为主,方法简单且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学生个性学习的空间,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应用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要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2]的政策导向下,要想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打磨成学生满意的金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构的实践探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我校教师教育类发展方向必修课程,共3学分,48课时,在第3学期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管理。为积极应对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类专业认证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教研室在2018—202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重构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目标的修订与完善

1.积极应对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向“一践行三学会”转变。为应对我校应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对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目标,确定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践行师德·教育情怀(权重10%)、学会教学·教学能力(权重45%)、学会育人 综合育人(权重30%)、学会发展 沟通合作(权重15%)”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设定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层面,能力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向“一践行三学会”方面细化,以“教学能力”“综合育人”为核心目标,适应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需要。

2.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再调整,凸显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师范性。2020年,对原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又做了比例分配的调整和“学会教学”及“学会育人”的优化,四个课程子目标的比例分别为10%、40%、40%和10%。期望师范生学习了本课程后的目标定位由过去突出心理学类课程专业性(能为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技能准备的课程目标定位)向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师范性(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实践,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使该课程的“教学能力”“综合育人”核心目标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1.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需求,初步尝试课程内容模块化。我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材为刘万伦、田学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共10个章节。按照学校要求,该课程内容模块化重构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导论(对应课程目标1和3、教材第一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三章和第四章)、学习心理(对应课程目标2和4、教材第五章至第九章)、教师心理(对应课程目标1、教材第十章)”五大模块。

2.合理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优化课程模块化内容。2020年,教材更换为连榕主编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共13个章节。结合新旧两本教材,最终将内容体系优化为“学习导论(对应课程目标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一章至第六章)、学习与教学心理(对应课程目标2和4、教材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教师心理(对应课程目标1、教材第十三章)”四个板块,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绪论”部分知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匹配更具针对性。另外,还根据新教材中的二维码数字资源和中国大学生慕课资源进一步细化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积极探索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三)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前,本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20%)、考勤(10%)和期末考试成绩(70%)构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改为由过程性评价(占比40%)和期末考试(占比60%)两部分构成。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和作业(20%)两部分,每个课程目标必须布置1次作业并评分。为强化“学会教学”和“学会育人”两个课程目标,2020年对原有的2018年版课程大纲进行调整,只需针对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各布置1次作业即可,并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评分标准,确保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性。

(四)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为改变试卷命题灵活度低、操作性弱的现状,在原有大纲基础上,新大纲结合试卷命题“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能力考核要求,将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考核要点进行归纳,除限定每一章节的客观题分值外,留出一部分比例用于简单应用或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增加了考核的弹性,易于操作。

改革后,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对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并广泛使用案例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3]。为此,期末试卷中会安排一定比例的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贵州教师招聘试题或相关题目,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考核的针对性。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教学要件的统一化及变革

针对2018级师范生的课程教学,教研室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手册、实践教学记录本、学案、学生学习手册等资源的共享。2020年,又根据新教材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编写了统一的教学课件,并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调整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讲义)》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设计)》两个手册。教学讲义可供任课教师重复运用,明确“教什么”。教学设计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表格内容填写,有针对“一践行三学会”课程目标达成的计划和总结,侧重“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

为方便学生学习,教研室针对2018级学生制定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学生学习手册(实践)》。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手册存在内容繁杂、研究设计难度较大、作业次数较多等问题,为此,重新调整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实践·课后作业)》,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需求与学习计划、自我介绍、作业1、作业2、合作学习心得、课程目标达成自评表、课堂随笔这几个部分。更改后的手册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完善

为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考试,拓宽知识面,教研室积极搜集与该课程相关的配套资源库,如试题库、教学案例库、教育心理学电影、教育心理学名家名著等,初步选定并撰写了45个教学节点的脚本。2020年,教研室又组织教师根据新教材完善教学案例库、考试题库并建设了实践教学活动库,制订2019级师范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线上·自主学习)。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學”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及持续改进

(一)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积极探索本课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研室从我校2019级27个师范类专业教学班级中选取11个班级(其中文史类4个班,理工类4个班,艺体类3个班)作为试验班,共有6位任课教师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按照2019级师范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执行。临近期末时,教研室通过问卷星向2019级担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放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学生版),并将问卷相关数据采用“SPSS格式”导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现仅对课程建设方面的调查情况进行如下描述和分析。

1.教师对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最终有7位任课教师提交了问卷:男教师1人,女教师6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未定级教师1人。调查结果表明:(1)接受调查的7名教师都给学生介绍过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基本情况,71.4%的教师还详细介绍过;(2)85.7%的教师对教研室所提供的教学要件如课程大纲、课件、教案等感到满意;(3)85.7%的教师对课程的考评制度感到满意。大部分教师认可教研室提供的教学要件,对课程考评制度感到满意就是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成效的有力证明。

2.学生对课程建设情况认知的调查分析。2019级的师范生最终提交问卷1253份(男生277人,女生976人;文史类专业501人,理工类专业学生514人,艺体类专业学生225人,专业信息不明确的有13人;试验班学生510人,非试验班学生607人,班级信息不明确的学生有136人)。调查结果表明:(1)98.8%的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基本情况,存在显著的班级类型差异(X试验班=1.58,X非试验班=1.65,T=-2.60,P=0.01

X艺体类=1.90,F=4.22,P=0.006

0.001

X理工类=2.02,X艺体类=1.76,F=5.62,P=0.001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与持续改进

1.课程建设在追求规范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简化,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目前,本课程有统一和规范的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讲义)》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设计)》等教学要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存档。但在规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发挥,使课程教学重心向资料的填写、收集与存档倾斜,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还须进一步简化相关教学要件,让教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类课程总体质量的提升。

2.课程建设在追求共同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优化,凸显专业类别的差异性。为积极应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教研室组织编制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实践·课后作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线上·自主学习)》等学生学习手册,针对“一践行三学会”的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关的模块要求学生填写并上交存档。调查发现,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对这些教学要件的满意度较高,而理工类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更喜欢动手操作,而非通过书写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须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在个别教学环节中凸显专业类别的差异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晓英.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才智,2018(2):75.

[2]张海霞.公共心理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20(25):287-288.

[3]杨梅,郑枫.“国考”背景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遵義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5-117.

Practical Research on Cont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ZHU Ho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上一篇:直接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意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