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

2024-08-17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1篇

1.1 有机水产养殖的内涵

有机水产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养殖期间, 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生产出的水产品也是绿色无毒害的, 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与畜牧业结合进行, 养殖区域内池塘底部的淤泥, 也可以当作农作物种植的肥料。在农业发展中形成了供应链关系, 避免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这种先进的环保养殖理念,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可以在水产品养殖区域广泛落实。

1.2 有机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

养殖工作需要在制度约束下进行。有机水产品在培育繁殖期间, 要结合市场需求对品种进行选择, 确保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更要加强产品自身质量。将基本原则总结如下。

第一, 有机水产是一项长期发展的项目, 如果与周边环境产生冲突, 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因此, 要顺应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来进行, 技术人员可以深入现场展开调查, 将水体中含有的成分逐次记录整理, 作为后续工作开展的参照标准[2]。

第二, 提升水产品产量需要在合理的技术支持下进行, 对养殖品种的基因进行检验, 判断其是否存在突变现象。尤其是在外来水产物种引入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地方的原物种特征, 避免发生严重的入侵问题, 造成地方原有物种的损害。

第三, 水产养殖要保持水域内的生态平衡, 动植物互相促进生长, 但对于生产量也要积极控制, 超出合理范围的会影响到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第四, 保持物中的多样性与平衡性, 可以通过增多养殖的种类来实现。各种类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这样水域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五, 水产养殖要在合理的密度内进行。如果没能达到这一标准, 会造成产品密集程度大养分供给不足而死亡。水域内的细菌得到了繁殖机会, 数量增多后造成鱼类死亡。

第六, 养殖期间鱼类所食用的饲料也要由有机原料制作而成, 这样才能保障所生产出的水产品绿色无污染。针对这一问题, 现场技术人员可以自主调节。

第七, 水体中细菌的含量超标很容易造成水产品死亡, 可以采用无毒害的中药对水体做出调节。如大量投放化学药品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也违背了有机生产的理念。

第八, 销售期间需要对产量做出计算, 避免影响到生产环节。在最合理的季节进行开采, 检验水体中其他生物种类的含量。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销售。

第九, 有机生产是一项完善的系统, 对产品各个时期都要进行监管。在最终的宰杀环节中, 也要考虑是否会造成物种的紧张感, 影响消费者体验。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渔业病害

针对生产环节可能会发生的病害类型, 养殖人员可以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日常喂食过程中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进行调节控制。养殖区域内水分中的氧气含量也会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健康, 因此也是监管工作的重点任务。

2.2 养殖用药

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类生产上, 有助于水生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药物。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和销售大国, 但渔药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滥用禁用渔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养殖户为避免发生病害, 向水体中大量投放渔药, 虽然能够起到预防效果, 但却造成了药物污染。水产生物体中含有大量的药物元素, 消费者食用后同样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在药物作用下, 有益微生物同样会被杀死, 水体内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鱼类感染病害的概率会继续增大, 只能投放药物来维持平衡, 久而久之造成了恶性循环。

2.3 渔用饲料

饲料存在的问题是激素物质过多。养殖人员为提升鱼类生长速度, 选择带有激素的饲料进行喂养, 违背了有机水产的理念。此外, 还存在水产饲料行业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 养殖人员也很难分辨出饲料的品质, 一些质量不达标的原料也被投入到使用中。

2.4 水产品监管能力

水产养殖多数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 人才的稀缺也是造成水产养殖行业质量不达标的原因之一, 基础设施落后迟迟得不到更新, 这也增大了水产品生产的难度。

3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建议

3.1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管理计划进行过程中, 要以落实有机养殖为目标, 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3.2 加强生产管理

生产环节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对生产技术以及饲料投放进行控制, 发现不合理现象要立即制止, 并对水体取样检测, 判断其中污染物质的种类与含量, 及时找到解决对策。

3.3 加强健康养殖技术推广

技术创新也能够稳定提升水产产量, 且不会对水体造成破坏。在对技术进行研究时, 要考虑养殖户的经济承受能力。

3.4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要加大投入力度, 丰富水产品监测硬件设备, 并加大监管队伍的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要按照规定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严格控制, 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3.5 提高健康养殖意识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 指导广大水产养殖者科学、规范使用渔药, 通过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技能;同时, 普及和推广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知识。

3.6 完善渔药管理体制

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加强渔药的研制、生产管理和使用环境的控制。

4 有机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4.1 有机水产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常见的疾病超过了100种, 由于现在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还不够了解, 且水产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疾病防治观念, 所以药物滥用的情况比较普遍。此外, 水域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污染的水域会严重影响水产生物的健康生长, 进而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4.2 对有机水产养殖的相关建议

选择合理的病害预防技术, 尽可能地减少药物使用量, 如果在生产期间, 发现水体内环境失衡, 也应尽量采用绿色科技方法来治理。鱼类不同生长时期容易感染的病害类型也不相同, 预防方案要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来进行, 发现隐患问题后由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这样水体内环境才可以为鱼类生长提供所需养分。

5 结论

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对水产养殖的育苗繁育、饲料喂养、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并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切实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 要大力发展有机水产养殖,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水产养殖, 不仅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还能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摘要:对我国水产生产行业现状进行简要概括, 重点探讨提升有机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的有效方法, 并对水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机水产养殖

参考文献

[1] 殷建平.关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有机水产养殖探讨[J].北京农业, 2015 (3) .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2篇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概况

生产方面。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最新调查的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目前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積共计698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20%,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两个洲为大洋洲(约占实际有机农地的50%)和欧洲(21%)。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50%)、阿根廷(4.9%)和中国(4.3%)。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市场约90%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近四年三国均位列前三,销售额占比依次为43%、11%和9%),中国位列第四(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持续稳步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然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挑战是全球有机行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认证的复杂性;第二个挑战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欧洲的有机食品销售占据了总额的近90%,亚非拉地区都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第三个挑战是供应短缺,有机食品销售额在2003-2017年间增长了近3倍,然而有机农地面积的增加则相对较少,未来有机食品很可能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第四个挑战来自贸易协定,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受到了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英国大多数有机食品的原料和产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欧洲国家,脱欧也将对欧洲有机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原国家认监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增加到了64家,中国境内共有12226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8955张,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作物种植生产面积达到313.5万公顷。2017年是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长超70万公顷,增幅逾32%,为有机农地的全球性增长做出了贡献(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机农地增长量第二位的国家。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最多的两大区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聚集了较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获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9.5%;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活跃,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加工企业较为集中。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依然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行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3—2018年种植类证书的发放量占证书发放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类占比5%左右,水产类3%左右。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存在生产者生产出来销售不畅、消费者虽有需求但对有机产品信任度不高、购买力不足等问题。2015—2018三年的有机产品消费额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费额所占产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机产品消费额占当年产值的45.4%。中国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总出口贸易额的80%,其次为加工产品,没有动物产品出口。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土地单产的要求,有机农业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粮食总量需求,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无法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适度规模发展战略。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先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三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四是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不足,有机生产与有机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缺少有效的产品流通渠道,导致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滞后,受到其他农业产品的制约。

1. 有机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我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已基本形成,但认证标准和执行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机法规和标准均由部委制定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国际上缺乏信用认可度。2016年底,中国与新西兰签署双边有机互认协议,这是我国对外签署的首个有机产品认证政府间互认协议。为实现与更多国家的等效性互认,需要进一步完善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提升中国有机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走向世界主流市场。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量不合格有机产品得以上市流通,影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有机认证机构和企业的监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更加熟悉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经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未进行明确界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也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2. 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技术较为缺乏、防治病虫害能力较为低下、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为稀少等问题。目前,有机农业生产理论、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生产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标准要求的有机食品加工工艺、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专门进行有机农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规范有较强的需求,有待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3. 有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管理者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追踪体系,使得有机农业产业有许多空子可钻,有机农业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报道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信赖度下降,更加挤压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有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精英人物。

4. 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小

有机产业相关企业没能够很好地宣传有机农业,没能与市场中间商有效合作或者发现适合有机产品销售的方式,使其与消费者市场衔接不紧密,缺少有效的产品输出渠道,使得大众大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费易受价格影响,甚至对于产业的成熟度与安全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产生忽视或拒绝的心理,这大大降低了有机农产品的销量,影响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建设

标准化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发展有机农业和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应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技术法规体系框架下,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填补我国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与技术规范空白。有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關于有机农业专门性的法律,我国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目前并不完善,所以,我国要发展有机农业、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就必须加强立法、建立有机农产品独立的法律体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惩罚机制,才能在后续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科研机构、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稳步发展。

3.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增加农业人才投资,开展新型农民和“三农”人才培训,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精英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留住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人,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英国和美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得益于零售商对有机产品的大力推广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应该率先推动市场发展,对民众进行正确的有机产品科普和宣传工作,通过沟通支持和宣传活动刺激需求,让“有机”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可以进行一定的鼓励与扶持,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增强相关管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更贴近民众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有机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宣传和普及有机农业相关知识,增大有机农业的受众面。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3篇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健康的食品逐渐成为公众首选的消费目标,有机产品恰好可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健康的需求。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有机产品的消费国,作为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临国日本,他们的有机农业和管理是怎样的呢?

有机农业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有机农业发展地区和有机食品消费地区之一。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日本就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的有机农业实际经历了从“无机栽培”到“化学栽培”再到“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

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大城市农村相继以一般民众活动的形式开始了有机农业运动。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1971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是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日本的有机农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对有机农产品开始实行监管。1996年以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一直处于无序徘徊阶段,直到2000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MAFF)制定了《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JAS法规对农场、加工厂、包装以及进口商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只有符合JAS法规要求的产品,才允许使用JAS标志,否则将处以高额罚款,严重者还会判刑。同时法规也明确未经认证认可,不许有类似“有机农产物”、“有机栽培”、“有机”等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语,此外,日本政府还重新对认证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截止到2005年,日本已有4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的产品数量是47428吨。政府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购买自己本国生产的产品。但是,日本政府对有机农业并没有支持政策或特殊基金。

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关于有机农产品的法规和标准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和实施。根据JAS法律关于认证和标签的规定,对进入到日本市场的有机产品必需有在MAFF注册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机构都是非官方的,主要有日本有机和绿色食品协会、日本ICS有限公司、AFAS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

日本有机产品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目前日本采用的是《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包括下面的多个法规:《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适用范围:除制药法规定的药用溶液、准药和化妆品的农林产品;《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条例》,适用范围同上;《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规章》,适用范围同上;《日本有机农业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业产品(限于食品和饮料);《日本有机加工食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食品;《日本有机种子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种子;《日本有机畜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通告技术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检验方法》,适用范围: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问答》,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问答》,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

法规演变

1992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发布了一个关于持续农业的自愿性指南,不需要单独的有机认证。该指南直到2000年还适用。90年代,MAFF做了一项调查表明:1459家所谓的有机农场主,只有32%的是真正没有化学品的农场,剩余的68%被定义为减少使用农药的农场。

2000年4月,日本颁布了新的有机农业标准(JAS)。修订的JAS标准包括了对易腐农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0年6月1日生效。另外关于加工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1年4月1日生效。此项立法的通过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区分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很多错误使用“有机”名称的产品。2001年4月1日起新实施的有机产品标签要求由MAFF管理。可以说日本的有机标准经历了从自愿规则到立法的过程。

这项法规的演变过程大概是:1992年4月MAFF制定有机标签指南,由于它不是法规,因此违反该指南也不会受到处罚;1998年,MAFF决定在JAF法规中制定有机认证条例;1999年7月国会通过修改JAS法规的概念;2000年6月,修改的JAS法规生效,不遵守该规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将受到处罚;2001年4月,管理有机标签的法规生效。

JAS法规关于有机农业的规定都是基于CODEX关于有机农业的指南制定的。根据新的法规,有机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认可),也就是现在的注册认证组织。

JAS项目有一位项目管理人和三位工作人员负责。MAFF的网页是http://www.maff.go.jp,在该网页上可以找到JAS法规的信息。想要了解有关认证程序方面的信息,就要浏览MAFF的网页或者与任何一家日本的注册认证机构联系。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被认可的国外认证机构的信息。

根据JAS法律(2001年4月),所有标注有机的产品必须经过RCO认证,同时必需加贴JAS标志(见图2)以及认证机构的名称。在该法规执行初期,就有38家组织注册为RCO。尽管海外机构也可以注册,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RCOS都是日本的。

对国外有机出口者到日本市场,使用JAS标志有三种途径获得许可。

(1)申请获取批准的国家状况:对与日本有机法律规定有同等效力的认证系统进行认可。MAFF负责该批准程序,与JAS法规规定的认证系统不同的国家,在申请认可之前对该国的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进行审议。为了证明生产者应用JAS法律,获得认可的国外的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一经注册,国外的有机生产者就可在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包装上加贴JAS标志。

(2)上面说的是对申请认可具有等效认证系统的国家的基本要求。不过,国外认证机构(不需要在MAFF注册)根据本国的有机标准认证的有机产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此产品加贴原产国有机标志而非JAS标志可以进口到日本。进口商在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之前加贴JAS标志。

(3)如果某个国家的认证体系没有被MAFF认可为等同与JAS法规,可以通过JAPAN-BASED或MAFFSX可的在原产国监察生产和种植的有机认证机构(RCO)或与MAFF注册的RCO有互惠政策的当地的认证机构获得认证。

新的标签要求给有机加工食品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使用进口产品的加工者必需有符合JAS法规规定的ROC证书。本法规于2002年3月31日生效。因此,所有的加工者有一年的时间去适用RCO,为他们的原材料获得等效的证书(2001年5月,有机标准)。

对每种产品的检疫要求可以通过进口商或MAFF的CROP—BY—CROP BASIS检疫部门(见MAFF的网页)获得。

1999年日本进口的“YUKI”产品(绿色标签或有机)达80亿日元。

日本于2000fg4月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具体内容95%以上与欧盟标准相似,该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其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化肥农药)、环境保护型农产品(农药、化肥用量分为3种类型,即为常规农业的50%、30%和10%)以及过渡期有机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

准备生产和向日本市场投入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与日本的进口商密切合作,确保自己产品的包装、标签和检疫条件符合日本的规定。对于新的产品来说,产品的名称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使用日本法规规定禁止使用的名称。对进入日本市场的新产品需要做充分的市场研究。对于了解具体市场要求的进口商和销售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4篇

(一)水系生态游乐 项目占地面积约25亩; 项目施工周期6个月; 项目投资约19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36个月

项目梗概:根据项目生态环境构建的需要,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本项目需构筑25亩的水库一座,对水库周围首批约2000亩山低的经济林进行改造,并对山地外围对田地地土壤成分进行不间断的改良优化。水库建成后,将在山顶建设配套的蓄水池,通过泵站将水库与蓄水池链接,并在林区铺设喷淋网络、挖掘泄洪沟渠,给各类经济树种提供安全、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时,水库通过水气过滤,可以净化周边空气,为游客提供一个垂钓、休息的良好环境。

(二)经济林改造

1 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 项目施工周期36个月; 项目投资约87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60个月

项目梗概:以水库为水源核心的2000亩经济林区是本项目的重点改造区域。林区内采取多种经济树种混合种植,达到土地肥力平衡利用,植物采光合理高效的效果。园内选用树种以挂果期长,耐贮藏,口感好,果色鲜的为前提,确定品种如下:

1.野石榴,颜色为红色,挂果期最长为5个月; 2.乌香蕉,颜色为深蓝色,挂果期最长为4个月; 3.九月红,颜色为深红色,挂果期最长为6个月; 4.黑樱桃,颜色为紫黑色,挂果期最长为3个月 5.户县葡萄一年三次挂果,挂果期长达6个月; 除挂果期较长的水果类树种外,经济林区内大量种植的高经济作物,已达成林木改造,经济高效的综合改造开发目的,确定品种如下:

1.油茶果树,重要的经济作物,果实可以生产茶树油; 2.核桃树,重要的经济作物,果实可以制成干果或深加工为其他营养食品;

通过长挂果期的树种与高经济价值树种的混合种植,实现林区的四季常青,游客漫步林中,享受青山绿水风光之间,

2 又可采摘各类果实。而油茶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每年定期采集加工,也是本项目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三)经济林区的生态放养

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亩(共用经济林改造区); 项目施工周期12个月; 项目投资约16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36个月

项目梗概:作为项目核心区域之一的经济林区,在水库中,可以投放观赏鱼种和垂钓鱼种,而经济林中将引进养殖火鸡,鹿,驼羊等,即可观赏又可食用。物种的多样化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对本地土壤进行改善,生物有机肥料对土地即没有富营养化的风险,又可以提高土地肥性的平衡性。

(四)有机种植园区 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 项目施工周期36个月; 项目投资约36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24个月

项目梗概:围绕林区的土地,本项目将构建总面积为200亩的有机种植园区,其中建设50亩长豆角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50亩牛角辣椒种植园;建设50亩以上蔬菜用于脱水蔬菜生产的植园;达到生产加工出口的生态标准蔬菜基地。建设50亩

3 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长年四季有提供新鲜蔬菜供应周边市场,丰富周边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日常所需的生鲜蔬菜;有机种植园的建设,符合《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综合发展,按地域特性进行农产品培植的要求,选择本地生长快,人民喜爱吃,作物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按国家规定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合理搭配,并引进行技术,对品种进行探索改良、根据项目所在地土壤情况,进行驯化。实现优良种子的本地选培,为日后当地农户加入标准化种植构建基础。

(五)生态休闲设施配套

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部分共用经济林改造区); 项目施工周期12个月; 项目投资约35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60个月

项目梗概:在项目园区建造休闲宾馆一座,可以接待200人左右,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3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同时规划宿营区120亩,设置旅游公厕、保洁设施、野外急救设置、完善标识系统等。宾馆提供老弱游客的正常住宿功能,宿营区向游客提供宿营地,游客需要自行携带帐篷等宿营装备,或驾驶宿营车前往营地活动。除宾馆用水外,所有用水均使用水库水。营地用电仅限宾馆大楼及必要设施;

(六)深加工设施配套与电商物流区

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部分共用经济林改造区); 项目施工周期12个月; 项目投资约3500万; 项目投资回收周期60个月

项目梗概规划5000平方土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厂房,加工机械购置;种养基地的水道改建,耕作机械、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通过以生态农业园林的实施建设。把项目建设成襄阳农特产品的原产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规划50亩的电商运行中心与分装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襄阳五龙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独立构建并运行的电商网络,实现网上选种,配置跟踪,定时交付的全程网络服务与物流服务。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5篇

所有经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目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公信认证有限公司(原 浙江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

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

中食恒信(北京)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

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

辽宁方园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

黑龙江绿环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

辽宁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

北京东方嘉禾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国外认证机构

英国土壤协会(Soil Association)

德国天然有机认证BDIH

澳大利亚有机农场联盟(Biological Farmers of Australia)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范文第6篇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宁夏在实施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历程,体现了要用生态立区、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来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本文在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要制定发展规划,构建空间布局,确保沿黄生态经济带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二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服务业扩规提档;三要把沿黄地区打造为绿色制造体系的绿地,以破解所面临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等。

关键词: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 发展历程 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社会科学院重大现实课题重点项目《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与述评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需求增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也逐步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宁夏历届党委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

1991年4月,自治区党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黄河经济”的决策,重点是依托黄河之优势,开发、利用黄河资源,建设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这是自治区党委在对宁夏的黄河资源进行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了“黄河经济”发展战略。即“所谓黄河经济,就是依托黄河优势,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综合性的经济”,“发展黄河经济,就是通过深度开发、利用黄河之源,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其他各业的发展,增强宁夏经济的整体实力”。“黄河经济”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宁夏从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向综合利用黄河资源转变的趋势,有力推动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7年12月,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经济核心区”,确定银川市、灵武市、吴忠市、青铜峡等引黄灌区为“经济核心区”,使其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和工业现代化的聚焦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治区提出了“经济核心区”建设,旨在借鉴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圈带动全国经济大发展的经验,目的是通过“经济核心区”,优势条件进行重点开发,调整优化全区生产力布局,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2002年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沿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是用沿黄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来带动宁夏南部较为落后地区协同发展。

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以银川市为中心,中卫、吴忠、石嘴山主干,发展各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此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010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定位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并在随后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宁夏沿黄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以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把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统筹山川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奋斗与积淀,宁夏沿黄经济区创造了我区发展的奇迹,不仅跃升为国务院确定的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彰显了其强劲的经济实力,截至2016年底,创造了全区经济总量的90%、财政收入的94%,聚集了全区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和不断壮大的新产业、新业态,而且以其特有的生态建设使命,在转型升级中开始了新时代沿黄经济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017年11月,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区战略”,就是要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经济带”。

2019年12月,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第八次全会提出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就是要坚决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

不同阶段提出的发展思路,不仅符合当时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也有力促进了沿黄地区的发展。现阶段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事关保护“母亲河”的重要使命,事关宁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就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宁夏沿黄地区发展,从注重区域经济增长到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发展优势不断聚集,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黄河流域宁夏段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宁夏政治、经济、科教文卫、金融的核心——首府银川市位于该流域;该地域矿产资源富集,黄河内流区面积广阔土地富饶,煤炭、电力、风光资源等物质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域已成为宁夏现代产业核心区,现代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能源、煤化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国际物流、大数据、云计算、文旅产业等成为该流域的主导产业,煤制油、生物制药等在国内居于产业领先水平。2018年黄河流域宁夏段10县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宁夏全区63.2%,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70.51%。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安全屏障不断增强。宁夏先后出台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对宁夏特别是沿黄地区的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作出系统安排,2017年6月,宁夏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并作出了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的重大决策。这是自治区党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准确研判生态建设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在不断开拓过程中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坚决打赢贺兰山生态保衛战和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2019年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沿黄四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分别为4.10、4.18、4.50、4.79,同比空气质量提升了4.7%。加大水源地治理,逐步退出地下水采饮。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银川市东郊、南郊、北郊水源地等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加强地方立法,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坚持源头治理,加强优良生态构建。依法关停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69家工矿企业及相关设施,并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取缔了入河流湖泊排水沟工业企业58个直排口,黄河流域宁夏段连续两年出境断面达到二类优水质。2019年宁夏森林覆盖率达到15.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5%。

(二)存在的问题

1.绿色发展理念滞后,区域治理统筹不够。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是以“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以生态优先为核心要义,但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绿色发展的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依然以“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式,经济增长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是政绩要求的核心指标,而生态效建设却是投入大见效慢,常常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视眼前忽视长远,重开发轻保护等片面性认识。有的企业虽然贴的是“生态”标签,但卖的仍就是高载能“老品”,有的地方宣扬的是绿色发展新路径,走的依旧是传统发展老路子,对资源的利用管理还是老样子,尤其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大水漫灌”只要需水用水就只抽只引,造成不惜水节水的突出问题。目前,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70%,远超40%的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警戒线。宁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206.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2018年我区沿黄区域用水总量达到66.2亿立方米,而农业方面的用水则高达85.65%。(见表1)

2.基础设施建设与污染物治理还需完善。沿黄水污染防治还存在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污水处理不能稳定达标等问题。沿黄地区废水治理中各地只治理本市县区所辖范围内的污水排水、河流治理、污染物治理,一些上游地方并没有将污染物治理到位就将责任就推给了下游,使下游的压力、投入和任务增大;有的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工作的合力,缺乏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监督等机制。

三、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目前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宁夏空间发展规划》、《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在空间范围已涵盖沿黄生态经济带,为了确保规划落地和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应制定《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和《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行动计划》。要避免多项规划叠加重复,造成相互掣肘,要统筹考虑沿黄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对现有涉及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各类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作出修改调整,严格规划硬性约束,确保沿黄生态经济带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要以质取胜,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响宁夏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根本。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节水节能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创意农业、现代立体农业,现代畜牧业,家庭农场,生态渔业、林下种养等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工程、健康医养、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同时,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各类专业化小城镇,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实现人口聚集、工业集聚、错位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扩规提档。

(三)把沿黄地区打造为绿色制造体系的绿地

推进产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装备,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由低端向高端加快转变,以提高产出效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用水转换机制,严守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推动产业与生态相融共济,人与黄河和谐共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企业微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努力减少污染排放,逐步形成产业的大循环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田俊秀.宁夏:从发展“黄河经济”到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N].宁夏日报.2018-07-06.

[2]毛雪皎.宁夏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5.2%[N].宁夏日报.2020-01-15.

[3]2019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http://sthjt.nx.gov.cn/info/2293/128330.htm.

[4]宁夏统计年鉴2019.http://nxdata. com.cn/files_nx_pub/html/tjnj/2019/in -dexfiles/indexch.htm.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

上一篇:一件让你有成就感的事范文下一篇:银行七五普法工作中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