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9-19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镇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细则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镇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实现“有路必养,养管结合”的目的要求,本着“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城关镇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细则。

第一章管理体制

第一条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镇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贯彻执行镇村公路管理养护法规政策,编制镇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养护计划,筹集和安排镇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镇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第二条镇人民政府设立镇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拟定镇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负责全镇镇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招标和发包工作,指导、检查、验收和考核村级公路养护质量,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业务、技术接受县交通局指导。

- 1 -

第三条村民委员会要根据管理范围、里程选拔确定工作责任心强的专职养护管理员一至三名,上报镇人民政府审查确定,并由镇人民政府进行培训,合格后发给城关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证,持证上岗,履行职责。

第四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配合支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提供必需环境保障,做好公路路产的保护工作,筹措必要的养护资金和劳力投入。

第五条各村农村公路硬化、铺垫、路产、路权、绿化的保护,由本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二章资金筹措及管理

第六条镇村公路资金管理由镇政府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建帐管理,省、市、县补助资金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费实行分户记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部门及个人不得擅自挪用或改变其用途。

第七条镇政府根据全镇公路养护下达到各村的计划和实际量化考核,按考核业绩,拨付补助资金,分季度或半年拨付,按决策。

第八条镇政府下拨资金使用情况每月向农村公路管理局呈报帐务报表及考核结果。帐务执行情况接受交通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部门审计。

第九条镇村公路日常维修所需的养护砂石材料,由各村自

筹资金解决。

第三章养护管理

第十条镇人民政府负责全镇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并与各村签定目标责任书,纳入全年工作考核,镇上成立镇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及考核。

第十一条各村根据镇村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村镇村公路养护管理措施,由镇政府审核后,各村砌筑永久性标志牌给予公布,公布在显要位置。

第十二条镇村公路养护严格按照交通部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日常养护及小修应做到及时巡查,确保路面平整整洁,路肩整齐无垮塌、无堆积物。对已绿化的树木,要严加管护,并明确树权,按照要求对行道树进行修剪,防治病虫害,定期刷白,保障行道树正常生长。

第十三条加强镇村公路桥梁、涵洞和不良地质路段的检查、保养、维修与加固工作,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农村公路畅通,对未硬化道路每年铺垫砂石2次。

第十四条各村应及时向镇政府报送镇村公路养护质量汇总表、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记录表、公路养护质量季报表、水毁工程日报表等,由镇政府汇总后按时上报交通部门。

第十五条因修建桥梁、渡槽或设埋管线、增设交通标志及其它工程建设必用,利用挖掘公路或使公路改线的应及时汇报镇政府,由镇政府联系县交通主管部门一同解决。

第十六条严禁在公路两侧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杂物或进行其它损害,污染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一经发现处以200—500元罚款并令其改正。

第十七条在镇村公路两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的,其新的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沟堰不少于10米。放线时应邀请镇农村公路办公室人员参加,按技术规范实施。

第十八条对因组织领导不力或失误,管理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镇村公路及附属设施损坏严重的村,镇政府将发出通报,予以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扣当年的补助资金,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对损坏镇村公路的行为人,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章目标管理与考核

第十九条镇政府负责对全镇镇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检查评定、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机构健全,养护管理人员资金补助落实到位。(10分)

2、制度健全,年初与养护管理人员签定责任书。(10分)

3、路面清洁,在镇政府每月检查中评为优良得10分,较好得6分,差为0分,评为差的村限期改正并写出整改措施报镇政府备查。

4、无乱堆放杂物、垃圾、建筑材料,影响交通、路边排水沟

畅通无阻。(10分)

5、按时完成任务,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及报表,做到每次开会不缺度。(10分)

6、路基完整无损,及时处理损坏农村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责任人。(10分)

7、农村公路两旁绿化树木做到完整无缺,保障行道树正常生长40分,每缺一棵扣2分。对缺少、损坏树木必须当年实植,年终检查、评定业绩。

第二十条镇政府按责任书目标任务每月进行定期检查,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对检查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以考核考评定补助资金。对于镇村公路养护管理不力,综合考评在70分以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60分以下的养护管理责任人劝其离开岗位。对其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村停止该村公路养护补助经费。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细则由镇政府负责解释。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乡村公路路面存在的损坏现象及成因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质量的制约, 使得我国乡村公路在修建之后或多或少的存在路面损坏现象, 对乡村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 路面松散

路面松散是我国乡村公路路面作为普遍的损害现象。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道路当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沥青路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松散现象。乡村公路路面的松散一般都是由路面低温, 路基内部紧缩现象引发的。通过施工人员的技术分析, 乡村公路路面存在松散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乡村沥青路面的面层过薄、面层的沥青质量较差、沥青的用量偏低以及沥青的粘结力较差等综合原因共同形成。另外, 沥青混合料的配比合理、施工材质较差和碎石含泥量过大也都可以乡村公路路面的松散。从外部影响因素来讲, 乡村公路的交通量大, 通行的重在车辆较多也会引起路面的松散。还有, 路面试用期过长, 沥青出现老化现象, 以及维修不及时问题也会引起路面的松散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 路面的长时间的积水导致的水损坏问题也会引起路面的松散现象。

(二) 路面网裂及龟裂现象

网裂和龟裂作为一种乡村公路中常见的多发性病害, 其广泛的出现在我国乡村公路当中, 引起该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沥青路面的低温, 使得路面发生紧缩现象, 进而引发裂缝。同时, 由于沥青路面层过于薄、路面基层的强度不足、沥青混合材料的粘结性较差和路面使用期限较长等原因也会引发路面出现网裂和龟裂现象。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乡村公路的交通运输量越来越高, 重载通行的车辆较多, 一旦为及时进行养护和维修, 就导致乡村公路路面出现网裂和龟裂现象。

(三) 纵、横裂缝

由于乡村公路的路面和基层结构的厚度不足, 使得乡村公路无法克服低温引起的裂缝。半刚性的基层也会使得乡村公路路面产生反射裂缝。另外, 在乡村公路的施工过程中, 如果对路基出现压实不均匀的问题、路基的压实度不足, 也会使得乡村公路产生纵向裂缝。还有, 乡村公路的重载车辆过多, 使得部分路基出现沉陷问题, 也会产生横向或者是纵向的裂缝。

(四) 坑槽

乡村公路路面的结构如果存在不合理、面层过薄、基层较为软弱, 或者是乡村公路路面中的松散、裂缝问题没有及时的修补, 就会扩展成坑槽现象。通行车辆的负荷过重, 也会造成路面存在破坏问题。在乡村公路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如果路面的排水不能及时排除, 路面长期积水, 通过车辆的多次碾压, 也会使得路面形成坑槽。另外, 路面冻胀、翻浆和车辙等病害也会引发路面形成坑槽。

二、预防乡村公路路面损坏的有效措施

(一) 加大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

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作为直接影响到乡村公路建设质量的直接因素, 也对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具有非常大的联系。因此, 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乡村公路施工队伍的质量管理监督, 严格把关乡村公路的各个环节, 杜绝各种偷工减料、层层分包的现象发生。在乡村公路施工过程, 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 完善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 保证各类施工材料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存储条件, 以此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特别是水泥和沥青, 作为乡村公路主要施工材料, 应该做好充分的防潮、防水保护措施。同时, 对进场的砂石料也应该予以严格的进场前检测, 一旦发现泥土含量超标, 则应该禁止使用该批次的材料。另外, 建设管理部门还应该做好相应的混凝土搅拌管理工作, 明确最佳的水泥配合比, 严格依照该配合比进行搅拌工作, 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以此保证整个乡村公路的整体质量。

(二) 加大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设部门可以对乡村公路的等级予以提升, 合理的改善路面的结构, 改善公路线性、排水及防护措施, 以此增加乡村公路的交通安全标志。其次, 道路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公路养护的机械设备, 比如运输设备、小型养护设备等等, 以此摆脱靠人工维护的弊端。另外, 交通管理部门还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具有一定经验的道路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参与到乡村公路养护工作的一线当中去, 以此提高我国乡村公路现阶段的养护水平。

(三) 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在乡村公路的实际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应该积极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 研究和推广各种新技术, 使得乡村公路的管理实现跨越式的管理。同时, 还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设备,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加大对公路养护技术的研究力度, 以此改变我国传统乡村公路的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我国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水平和效率。同时, 我国相关的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我国乡村公路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合理划分乡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 使得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逐渐规范化、日常化, 使得我国乡村公路的养护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进而实现我国乡村公路使用寿命的延长, 保障我国乡村车辆的通行质量。

三、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 人民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居民的通行需求也越来越大, 使得我国乡村公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 我国乡村公路路面逐渐出现了路面松散、路面网裂及龟裂、坑槽等现象, 使得路面网裂及龟裂现象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人们的正常出行也受到了影响。因此, 就需要对乡村公路路面损坏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同时提高我国乡村公路的养护水平, 以此保证我国乡村公路的使用年限, 拉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公路的施工质量及日常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延长我国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 保证乡村公路的日常使用, 本文将对乡村路面的破坏成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乡村公路,路面破坏,成因,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永华.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养护措施[J].交通世界, 2016, (24) :106-107.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 更是由城市偏斜到城乡融合, 实现中国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是一种新思维, 它将唤起乡村精神的回归、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耕文化的复兴。

二、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是广袤的田野, 是起伏的群山, 是清澈的溪流, 是错落有致的村庄, 是广大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是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的山水画卷。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包括乡村产业、乡村社会服务设施、乡土文化、乡村社会治理等。乡村产业和乡村社会服务设施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核心;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是重塑乡村特色、增强乡村吸引力、维系乡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和保障。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规划

(一) 基本理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乡村规划应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文化为魂、民生为本, 要在保护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 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同时应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 使乡村具有可识别性, 乡村规划应以群众为主体,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突破, 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二) 基本原则

1、守住底线, 划定严控区

保护自然山体、水体、湿地等生态敏感区;控制基本农田、天然保护林、文物保护用地、交通沿线两侧用地的建设;建设用地要避开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等地质灾害隐患区。

2、因地制宜, 突出地域特色

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尊重村落现有格局, 避免大开大挖, 大拆大建, 节约建设资金。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原则下, 力求保持乡村风貌的原则性, 不搞千篇一律的样板村, 突出乡村固有的地域特色。

3、加强产业研究, 破解发展瓶颈

充分调研, 精准定位, 合理布局,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乡村旅游为引领, 向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4、完善功能, 提升品质

加强村庄基础设施, 防灾减灾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规划, 不断改善村庄环境, 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5、保护乡愁记忆, 传承乡村文化

深入挖掘乡村历史和文化, 理顺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特定的场景, 展现乡愁记忆, 增添乡村魅力。

(三) 基本内容

美丽乡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充分深入分析村庄现状, 研究存在的问题, 明确发展思路;科学划定村域保护用地, 明确空间管制范围和要求;理顺村域交通体系, 合理架构村域空间框架;科学定位和布局产业发展用地;根据产业发展要求, 深入研究村落布局方式, 合理确定村庄规模和用地位置;明确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要求和用地位置;明确村庄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合理布局村庄环境卫生设施;要提出村庄建筑风貌控制, 村庄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明确村庄规划的实施时序、步骤和保障措施。

五、案例研究——以麻城市红色旅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一)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麻城市顺河镇、乘马岗真、麻城市城区、阎家河镇、龟山镇、龟山风景区、木子店镇等一城区四乡镇。

(二) 、沿线村庄建设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主要是环境整治, 文化挖掘少, 资金缺乏。

产业发展没有特色产业, 旅游业尚未成形;特色资源有乘马岗将军故里, 红色文化资源集中;龟峰山风景区和五脑山风景区花卉观光。公共设施集中在各镇区和中心村, 基础设施垃圾收集设施、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公交站台、通村水泥路基本覆盖;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入户自来水、入户煤气、消防设施基本无。

(三) 、规划理念

突出资源、打造特色、融合创新、永续发展,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 打造特色旅游示范村。

(四) 、美丽乡村规划内容

美丽乡村规划主要包括美丽文化、美丽村口、美丽门户、美丽标识、美丽邻里、美丽庭院、美丽道路、美丽绿化、美丽服务、美丽生态等十项内容。

美丽文化以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 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美丽村口形成具有典型乡村地域风貌、特色鲜明的风貌景观, 突出本村的文化风尚、历史传统、产业特色为主, 应具鲜明主题。

美丽门户形成具有特色鲜明、风格一致的景观风貌。

美丽标识设计并制作具有本村文化特色的标识符号系, 包括村庄形象标识、道路指示牌、乡村文化宣传牌、旅游文化村应有旅游导示牌。

美丽邻里为建设至少一处乡村传统邻里生活的交往场所, 适当点缀乡村生产及生活符号 (戏台、谷场) , 复兴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活景观。

美丽庭院为美化农户庭院或者门前场地, 建设园艺化家园

美丽道路为通过道路绿化及路牙的园林化处理, 丰富路面场地, 设置道路路灯及个性化指示牌, 完善道路体系, 达到景区化道路效果。

美丽绿化为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经济树种, 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村民活动场所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

美丽服务为按合理的服务半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村庄公共服务水平

美丽生态为修复与完善河道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河道湖塘的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推行“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方式;强化村内特色产业的生态化建设;鼓励建设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 通过湿地、生态塘等生态技术手段完善。

六、小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应准确把握住本地发展的“关键词”, 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 通过创新生产、提升技术、塑造品牌, 建立大农业的概念, 实现一、二、三产在空间上、功能上、就业上彼此交融共进。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该文章对乡村振兴意义、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分析, 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原则、内容, 并以麻城市红色旅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规划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参考文献

[1] 张敏.浅谈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以霍山县莲花地中心村为例[J].《安徽建筑》, 2013年, 4期:44

[2] 田春成张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指引——以《贵州省水城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乡建设》, 2017年, 12期:214.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为适应卫生计生部门职能转变,“老计生”们通过培训后主动承担起健康指导员的工作责任,有效实现了计生转型与健康教育的互动共赢。

基层多了这些“健康守门人”,他们承担起向百姓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技能的责任,并针对百姓家庭个体和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指导,促使大家不得病、少得病,从而提高了百姓健康素养、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老计生”有了新使命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会酸会麻?”2018年11月1日,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南胜村健康助理员陈春桃像往常一样,到村民陈阿坤老人家中做定期随访。

双目失明的陈阿坤老人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五保户,2018年年初不慎在家里摔倒受伤。陈春桃将老人送往卫生院,帮忙办理治疗、住院各项手续。老人出院后,她还经常到老人家中帮助其进行术后恢复。

2018年年初以来,漳州市以南胜镇为试点,把村级计生管理员转型为健康指导员,与乡村医生在公办村卫生所合署办公。除了计生管理员,众多像陈春桃一样的计生协女小组长则兼任健康助理员。

“除了做好计生协承担的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六项重点任务’外,还要协助做好孕产妇、儿童、老人等人群健康管理和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在跟邻里乡亲的关系更亲啦。”陈春桃开心地告诉记者。

三明市尤溪县在计生协工作转型上走得更早。“新时期,计生协要与时俱进,及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积极配合卫健部门落实全民健康行动。”中国计生协副会长、三明市尤溪县计生协会长谢启增说,“老计生”转身成了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早在2017年6月,尤溪县就重新整合全县计生协小组,选聘出264名健康指导员和962名健康协管(助理)员,统一为他们配备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由县总医院派出医生组成专家组,深入基层,手把手地培训他们急救知识和血压计、血糖仪使用技术。

“如果没有培训过,碰到当时那种情况,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健康协管员陈秀芳谈起2018年3月的一起突发事件,仍印象深刻。那次,陈秀芳例行到70多岁的留守老人万老伯家中,为他检查身体。一进门,只见万老伯无精打采地靠在床边,满脸通红,陈秀芳赶忙上前,初步检查后,为老人测量血压,竟高达180/95mmHg。她立即向上汇报,当地政府和计生协多方联动,一边与老人子女取得联系,一边让镇卫生院做好接诊准备。及时送医后,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万老伯的血压基本恢复正常。

健康协管员除了每月开展一次卫健和计生服务随访,检查慢性病人和有需求人员的血压和血糖,有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外,还要为每家每户建立一份健康档案,为每家每户科普健康常识等。

目前,尤溪县通过优化整合,保证每个建制村均有一支由健康管理员(乡村医生)、健康指导员、健康协管员组成的队伍,进一步夯实了村级卫生计生网底。

老百姓转变旧观念

工作的转型,带来的不仅是计生协小组长们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身边的广大群众带来了正确的健康知识,转变了他们的旧观念。

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城东社区的邱月兰对此深有感触。40多岁的她从事计生工作已有20多年。2016年,她自愿报名,通过了基本的公共卫生、生殖保健和卫生应急等常识的培训和考核,被选聘为丰泽区首批健康助理员。

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多,原先,邱月兰主要负责辖区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以及一些计生宣传工作。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这项工作不理解,常出现抵触情绪。有一次,邱月兰在入户随访时,提醒流动人口儿童及时打预防针,却遭到对方冷眼相待:“我孩子打不打预防针,关你什么事。”

自从当上健康助理员后,邱月兰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除了为计生特殊家庭、低保户、高龄孕妇等对象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之外,还常要上门入户,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谁家准备要生宝宝了或者女主人初为人母,她也上门嘘寒问暖,同时给他们带去最新的孕产妇和儿童相关健康知识。

在邱月兰的手机微信里,有个名为“城东社区流口群”的微信群。孩子读幼儿园需要什么证件,孩子的预防针什么时候打,居住证丢了怎么补办,但凡有什么问题,群友们都会直接在群里询问。

从贵州来泉州务工的刘先生的妻子意外怀孕了,决定去做人流手术,夫妻俩通过微信找到邱月兰。很快,在邱月兰的帮助下,夫妻俩很顺利地办完审批手续,并到当地区妇幼保健院做了手术,整个过程下来不到一个星期。

就是这样每天细致地工作,两年来,邱月兰成了居民心中的暖心大姐,身边不少群众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居民们一听说有体检,都会提前到指定地点等候。”邱月蘭说,“从以前的计生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也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泉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吴达辉介绍,该模式已在泉州市全面推广,截至2018年年底,泉州市有2000多名人口健康助理员,为群众提供服务60多万人次。

在厦门,2018年刚开始转型的健康助理员们就已经发挥了作用。海沧区嵩屿街道的老张介绍,他一直对家庭医生签约不是太明白,在他印象中,就是拿一沓材料来签个字而已。但在最近的家庭医生签约中,老张发现计生协小组长,也是他所信任的邻居小王也来了。

小王告诉他,如果只是签签字,那是签而不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真正的家庭医生签约,还需要详细掌握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如血压、生活习惯、家族病史,并建立健康档案等,对特殊的老人还有专门的服务方案,比如有些病人需要配备智能穿戴设备等。

老张说,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王以后可能是要转做健康服务方面的工作了,这样更好,不然医生哪里有那么多时间上门服务。

转型过后路更宽广

“你看,这是我们乡镇的‘智慧+健康扶贫’平台系统,我们随时可以查到家庭签约、入户随访和健康变化情况。”陈春桃熟练地打开手机APP终端,把陈阿坤的最新情况录入平台,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2018年以来,平和县南胜镇先后投入50万元,在漳州全市率先推出“智慧+健康扶贫”平台。平台通过一体化集成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健康医疗服务、绩效管理等多个模块,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健康情况纳入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在推进落实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各村健康助理员将服务情况上传至“智慧+健康扶贫”平台,若遇到健康状况异常或有医疗服务需求的,平台则会将对象情况推送给对应的家庭签约医生团队成员。家庭签约医生根据平台推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上门诊疗服务,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的,由镇卫生院帮助联系相关医院,预约专家、床位诊治。同时,在镇卫生院及11所村级公办卫生所全部实行“一病两处方”制度,即医生根据诊断结果下达治疗处方,同时一并发放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

泉州市建立了与之类似的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当地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师5个,助理员2个,村医1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中心的医务人员来完成,健康助理员和村卫生所村医则做补充。社区居民遇到疑难杂症,社区医护人员会直接与上级医院联系,医院将为病患开通绿色通道。

为了充分调动健康助理员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群众,各地也同步探索激励制度。在泉州市丰泽区,各团队按照健康助理员每次实际协助工作量及时登记并按季度上报,每项工作都有相应薪酬指标,按劳取酬。此外,年终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一并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剩余补贴。对年度考核分数在街道前三名的健康助理员,还分别给予奖励,对于最后三名且考核成绩未达80分的将终止聘用合同。有理有据,奖惩并举,健康助理员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对于福建省各地积极试点转型,福建省计生协会长黄贤模表示肯定。他指出,计生协基层网络健全是最大的优势。当前,计生工作面临转型,协会基层网络应该继续发挥贴近家庭的优势,不仅要继续做好计生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工作,还要衔接群众健康新需求,在传递家庭健康知识,协助开展健康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等方面有更大作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泉州市

Ecosystem Manage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Quanzhou

YE Xin-cai,LI Hong-bo,ZHANG Guo-dong

(School of Tourism,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 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ecosystem management;Quanzhou City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长期以来作为乡村经济发展与复苏的一种有效催化剂[1]。近10多年来,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它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并成为现代国际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2]。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促进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和2006年分别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游和乡村游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关系、发展动力机制、社区居民参与、女性问题、发展策略等方面[3-6]。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较少,常把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问题看着为一个个纯粹的自然环境、工程建设或社会问题来研究,采取一些单靠经济或工程手段来解决和补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危机,极少顾及整个生态系统的长效性,而导致管理和调控失败。笔者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探讨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管理相关问题,提出泉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管理建议,为我国制定乡村旅游区域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这将对保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重要作用。

一、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组成与特点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表现类型有乡村自然风光旅游、农庄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体现出活动对象上的独特性、时空结构上的可变性和分散性、主体行为的参与性等特点。这些活动离不开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其它因素,即离不开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旅游生态系统[7]。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笔者将乡村生态旅游系统界定为地球表层系统中,乡村旅游活动与其所依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乡村自然环境系统是由大气、水文、地貌、土壤、生物、景观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维持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乡村社会环境系统由乡村的人口状况、居住条件、市政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组成的人文综合体,主要研究人类生活、旅游活动与各种人为干预和创造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乡村性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无穷动力和源泉。乡村经济环境系统以人为资源为核心,由乡村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交通、信息、金融等产业子系统组成经济结构体系,是乡村旅游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包含多级生态子系统及多级要素,这种多级、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该系统具有系统多层次、结构交叉、能流复杂特点。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程度差异很大,由此形成该生态系统多样、时空变化性特点。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既与周边的大旅游环境、城市和大景区存在一定的物资、能量和信息联系,又依赖地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既是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又是个具有封闭性和地方性的生态系统。这种地方性、资源依托、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极易受人类旅游开发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具有不稳定和脆弱性特点。

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框架

生态系统管理学的诞生至今,由于研究对象、目的和专业角度的不同,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任海、邬建国等将生态系统管理界定为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持续性[8]。结合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以及前人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核心是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以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平衡的方式来管理乡村旅游开发活动,保持乡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整个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力,满足社会非商品价值和生态公益的要求。

在生态系统途径的应用过程中,应重视人類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以及生态系统为人类持续提供服务功能的能力,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进行思考和制定行动计划框架。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基本思路是在对乡村旅游生态系统边界确定和功能定位基础上,确定乡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管理问题现状分析,进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构建。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和管理措施等构成。

乡村生态系统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法人和自然人),包括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协会、旅游投资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不同类型的管理主体在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是不同的。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对象,包括乡村旅游地和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其中乡村旅游地是指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如乡村自然环境的地貌、土壤、动植物等,社会经济系统的以人为中心形成的人类生活、旅游活动与各种人为干预和创造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村产业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有关管理部门、经营者、导游、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和内容主要是指保护乡村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以及资源环境质量,提升旅游体验,确保乡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管理措施包括完善管理体制、旅游规划管理、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环境动态监测与保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三、实证研究

(一)泉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现状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22′- 25°56′,东经117°34′-119°05′,面积11 220.5平方千米。泉州市广大乡村地区蕴藏丰富的奇山秀水、名胜古迹和乡土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福建省、泉州市围绕国家旅游局提出的“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一主题,分别推出“海峡西岸乡村游”和“十佳魅力乡村评选”活动,促进了泉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泉州市乡村旅游区尚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发展还很不不成熟,其管理经营体制很不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管理条例和政策没有确立,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有较大欠缺,现在的管理基本上依赖强制手段,而且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出现旅游、建设、文体、林业、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和难以协调问题,甚至出现了将旅游、环保部门撇在一边,乡村政府部门和经营者擅自搞乡村旅游的现象。结果是只讲经济不管生态,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挑战。

2.乡村区域旅游规划滞后

不少地县、乡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全市大旅游环境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而是任由当地政府和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产品类型单一、档次低下、特色不强。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雷同、重复较多,主要采用农业观光园、采摘果园、垂钓等形式;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旅游产品缺乏营销策划,具有闽南特色民俗文化、民居、风土人情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此外,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时序混乱,出现人工化和城市化现象。

3.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虽然采取了类似“十佳”评优的一些活动和鼓励政策来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但支持力度不够。据调查,分别有30%和33%游客对泉州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环卫实施状况表示不满。乡村旅游发展先决条件如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费用较高,靠村民和旅游开发经营者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如德化、永春等乡村旅游资源较好的地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制约了其旅游业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面向农民贷款的银行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信用社,而且贷款也仅限于农业生产类,贷款额度小,因此,旅游经营很难依托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和档次难以改善和提高,难于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旅游管理与经营者素质低

目前泉州市乡村旅游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也基本上是农户家庭成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未受正规专业教育培训,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对接待知识了解不多,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服务不到位,管理工作混乱,缺乏系统性,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据调查,30%的游客对泉州乡村旅游服务不满意。

5.乡村旅游市场不稳定

一方面,乡村网络、通讯设施条件较差,造成乡村旅游信息不畅,一般的旅游经营者还难于实施预约和预订措施;另一方面,相邻或相近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单一、重复开发现象明显,旅游产品雷同。调查中发现,70.6%的人选择与朋友、家人、同事结伴出游,泉州市仅有少数小型旅行社能在节假日组团开展乡村旅游,因此,乡村旅游的市场很不稳定,旅游经营者的住宿、餐饮等实施使用率很低,经营效益大大低于原来的期望,旅游相关产业链也很难形成。

6.资源环境破坏和文化退化

泉州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地方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对如何做强、做大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应有的思考,旅游开发存在投资规模不大、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分散、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现状,跨行政区域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造成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环。旅游业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出现在具有乡村风貌的地方建设与景观不协调的城市建筑物,如具有闽南特色许多古厝、古民居被城市化的建筑物替代。乡村青年男女模仿城里人的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结果导致乡村旅游地文化退化、旅游吸引力衰减、游客体验质量变差。如惠安女民俗服饰文化原本是泉州旅游一大品牌和特色,现在正面临退化的边缘。

由上述可知,泉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其实质问题是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生活在旅游地的当地居民民和外来旅游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和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下降。

(二)泉州市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管理建议

1.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

法律法规是规范和约束人们活动行为的准则。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各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泉州市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增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使人们对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有法律依据。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一个由各相关部门、利益群体组成的能够切实发挥协调作用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小组,通过有效协调各方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2.乡村旅游规划与产品体系管理

旅游生态学强调旅游规划的生态设计原则和多层次系统化规划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进行旅游区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旅游项目的生态化设计,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系统、全面地对旅游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尽快编制全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指导各县编制相应规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并拟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和旅游产品体系。

泉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尤以古朴的民风民俗、典雅的闽南建筑、纯真的绿色生态、旖旎的滨海风光等为特色,可分层次、分时序、分区片构建泉州乡村旅游产品系,增加本地产品和商品销售,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以扩大旅游乘数效应。根据泉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首先,应依托特色乡村自然景观、特色村寨和民俗文化建设滨海观光休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民居与民俗文化體验等核心层次旅游产品系列,致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其次,依托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乡村美食、乡村文化和土特产品等构建闽南农家体验游等辅助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最后,充分利用泉州市“一地一特”的特点,发展旅游相关产业链,如乡村旅游工艺品、产品包装等作为乡村旅游拓展层次的产品系列。此外,应将泉州乡村旅游放在厦—漳—泉旅游大环境下,综合协调各乡村旅游地和周边旅游区的产品关系,共同建设闽南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品牌。泉州村旅游产品体系见表1。

3.乡村旅游区土地生态设计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乡村旅游区土地利用已经不仅仅是种植、林果业和渔业,还应包括水域、交通、城乡居民用地、旅游用地和乡镇工业用地等。人口、建筑、交通将大大增加,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将变得频繁,这将导致乡村土地负荷增加,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形成一个个生态脆弱区。旅游生态学强调对旅游用地实施分层次、制定不同标准进行管理,针对旅游区内设施各个层次的生态要求,对区内旅游各类用地的配置做出严格的规定。因此,为了实现乡村土地生态系统水平向与垂直方向结构稳定以及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对重点乡村旅游区进行生态设计。乡村旅游区的土地生态设计应纳入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以保持生态平衡为目的,融净化、绿化、美化、生活于一体,重点设计农田生态体系、民居与道路绿化体系、周围防护林与景观体系,水系岸边绿化带等,确保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之间的协作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问题起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成立乡村旅游生态管理机构,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政府还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改善乡村旅游地的交通、环卫、接待服务等设施。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提高管理者、导游人员、旅游者地及当地居民的素质和生态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加强导游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足够的环保知识,以便把环保知识不时地传递给游人,对游人进行生态教育。对旅游地游客的管理,旅游生态学强调的是采用旅游容量管理手段,通过旅游生态教育来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旅游地的居民管理是实现乡村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然旅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通过生态宣传教育使他们的行为符合旅游生态系统优化的原则。

5.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保护

乡村生态因素和人文因素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更不是失去原有自然因素人为制造的民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规范、规模和品牌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四方面内容:(1)在研究旅游区的自然、感应、生态、经济容量基础上,求出最佳容量值,以实现最佳容量管理,对游客实行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引导,确保乡村生物、景观多样性;(2)通过旅游环境审计,揭示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检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提出环境治理和整改措施和有效地解决传统经济理论对“外部不经济性”认识不足的问题;(3)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提高周围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及生活水平,或者吸引他们进行股份投资并获得旅游利益的回报,增强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主动性。(4)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如3S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对全市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为旅游开发、景区管理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信息和决策依据,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健康。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更需要鄉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协作,共同在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和价值框架内,综合多学科知识,统筹考虑人、生物和自然因素,长期保护乡村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所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Cavaco,C. Rural tourism: The creation of new tourist spaces. In A.Montanari & A. Williams(Eds.),European tourism: Regions,spaces and restructuring,Chichester,UK: Wiley,1995:129-149.

[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 (4):572-576.

[3] Bramwell B,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4] Ahn B,Bongkoo,Shafer C S.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15.

[5] Kneafsey M.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762 -783.

[6] Gasson R,Winter D M. Gender relations and farm household pluriactivit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2(8):387-397.

[7] 佟玉权.旅游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研究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418-420.

[8] 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455-458.

(责任编辑:吕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乡村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针对“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中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财务管理进行详细的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中财务管理规范化措施,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乡村的财务管理提供一定的规范化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财务管理

农村的财务管理一直以来处于规模小业务少的状态,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可忽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与文化建设的进度,是农村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乡村振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1.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已经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印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推进治理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对当前社会形式清醒的认知与考量的结果,更是惠及亿万群众的纲领性指导思想。乡村振兴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尽快的改善,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能够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目前,我国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農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国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能够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扶贫攻坚的主要目标地区就是边远山区与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3.推进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互助方式。“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带领我国乡村地区人民提高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结合当地的特色,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让农村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才能真正带领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十三五”规划,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与财务管理的关联性

1.规范的财务管理是文化建设的保障。农村的财务管理涉及集体资产的管理及多种形式资金的分配,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农户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文化建设属于集体资产的范畴,其筹建与运营都必须在规范的财务管理的支持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切实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促进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与运转。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财务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而且还能为文化建设的后续提供资金保障,切实为农户带来经济利益,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文化建设是乡村创收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是当前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要转变当前落后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要转变,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是提高当地农民的自信心,鼓励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及乡村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经济收入,实现创收增收[1]。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要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拒绝同质化文化项目扎堆,尽可能建设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项目,既能够让当地村民感觉的家园的熟悉,又能凸显其特色文化建设的魅力。

3.财务管理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规范的财务管理,同时文化建设又能给乡村带来更多的收益,推进财务管理的不断提升与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的。对于已经开始筹划进行文化建设的乡村,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资金拨付,同时对相关的用途进行监管,确保文化建设能够不断地得到资金保障,顺利地开展下去,切实地为当地农户创造经济价值。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乡村农户的生活质量与经济状况,任何的支出都应该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障投资回报。

三、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混乱。农村的财务管理往往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从组织结构上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管理体制不明晰,各级管理的关系及职责不明确,缺乏对资金的监管制度,从而导致国家对文化建设的相关资金的拨付无法落实到位,或者出现村集体的领导干部不遵守管理体制的约束,无视相关规定的要求,实行“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对资金的拨付手续不重视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管理体制不明晰,责任不到人导致的,并且这种现象在农村长期以来得不到改善[2]。

2.集体资金管理不规范,收支失衡。很多村集体为了响应国家振兴乡村的政策,盲目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大批上马同质化的项目,不但无法取得相应的收益,而且导致资金管理方面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甚至有的地区还会出现文化建设相关的财政支出没有含税发票,只是凭借着村集体个别领导的一句话,就将相关资金进行了垫付,没有审批的流程与完善的项目考核。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导致收支失衡,造成整个行政村单位内的财政紧张,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缺乏完善的金融机构化管理模式。中国的农村金融是一块待醒的大市场。多年来,农村的金融市场并不活跃,金融理念相对落后,金融信息覆盖面不足,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低迷。村集体的资金有限,除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得到国家的补贴外,基本就是依靠村办企业的收益,对于现代金融的参与有限,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参与到现代金融体系中,实现资金的流动收益,这个问题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发展逐渐凸显出来,已经成为制约村集体资金流动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村集体缺乏完善的既让机构化管理模式,无法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对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分析,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无法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中财务管理规范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相关的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以及权限,才能确保财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切实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村委会要积极完善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财务岗位,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缺乏上层申报与监督的情形出现,确保财务部门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同时要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建财务管理部门,增加其职能,提升财务工作内涵。当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集体资产的改建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務管理制度的约束,就非常容易出现资金拨付异常,以权谋私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申报制度,使资金拨付需要层层的审批和考察,以确保在文化建设中出现套用国家补贴,侵占集体资产的事件发生,确保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真正能够给村民带来精神与物质的收益。加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制度,让每一笔支出都能够被跟踪、被监督,确保国家的资金落到实处,确保村集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预期的建设效果。

2.强化资金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资金管理,杜绝收支失衡的现象出现。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人员多,建筑物多,因此在进行相关的财务报销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发票申报,无序申报以及掺杂其中的权力的干预,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建设的开展。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秩序,减少以权谋私,侵吞集体财产的事件发生,确保每一笔支出都合规合法;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地保证文化建设的开展,防止出现资金断裂,项目受阻的现象出现。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收益状况等有清晰的认识,了解村集体企业在资金运转方面的状况,提高对村集体财政收入的把控性,并且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观念,严格遵守资金审批的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财政支出做到遵守规则,拒绝人情与强权的干预,提高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支出的科学合理的论证,从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4]。

3.强化金融机构化管理模式。中国在推动乡镇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利用金融的杠杆刺激中国农村经济的爆发的政策,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村集体应该积极地学习现代金融知识,了解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现代金融体系中,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转型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村集体可以与当地的村镇银行加强金融联系。村镇银行是金融业伸向基层的触角,也是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事业的金融机构。金融触角的下沉可以说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第一步,也是最有效的政策之一。村集体的财务部门可以深入的了解村办企业的难处,协调村镇银行,给予个性化金融产品与差异化金融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村办企业的发展。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引入专业财务人员。现代财务管理必须要依靠有现代财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村集体应该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积极引入拥有先进财务知识的专业人才,辅助村集体做好财务管理,这是对整体村民的负责,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工作内容。受地理环境与教育程度的影响,很多村集体缺乏对财务人员的重视,有的地区甚至依然停留在财务管理就是数学计算的认知中,这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科学化与体系化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村集体的相关负责人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村集体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功能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经济素养,拓展发展模式,积极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让村集体的财务管理转变原有的“一人制”或“兼职”模式,逐渐成长为在振兴乡村的背景下的重要力量,使乡村的财务管理逐渐开放化、系统化,与现代金融管理体系相融合[5]。

2.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家文化”的认同,从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从而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快速地引入文化旅游养老等第三产业项目,提高了村集体的创收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的老旧形象,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在农村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积极的辅助和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不能以任何理由延缓或拖延文化建设的进度,促进当地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规范乡村政府金融参与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规范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进一步完善《担保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建立必要的司法保护和支撑,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担保行为。国家对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非可控、非长期规划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必然也需要为地方政府提供补充性或者替代性的融资渠道。地方债券及专项债券是依赖一般性公共预算的部分税收作为偿还保障的替代项[6]。目前,乡村政府可参与的融资方式有资源型融资,如地方政府利用所掌握的土地资产,通过拍卖、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融资模式,财务管理人员要在其中起到监督和辅助的作用,利用多种融资模式,注意相互之间的搭配,以发挥最佳价值,促进当地农户的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另外,在选择这些新型融资渠道时,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提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对其运作模式、安全风险等有一个全面的评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高效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村委会与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与人才引进,切实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缓解当地政府资金压力,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使财务管理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与依靠,带动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计划。

参考文献:

[1]  王元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财务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9,(2):60-62.

[2]  郝翠凤.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2019,(15).

[3]  王仕菊.农村经管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创新分析[J].财经界,2019,(31).

[4]  范倩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农家参谋,2019,(1):24.

[5]  孙萌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转型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6]  孙利君.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平台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学习,2017,(3):234-235.

上一篇:仓库物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内部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