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

2023-09-20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1篇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A美学观赏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科学考察价值D个性特色价值E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F旅游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三)旅游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A旅游资源密度B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而规划评价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A一般体验性评价B美感质量评价a专家学派b心理物理学派c认知学派(心理学派)d经验学派(现象学派)C“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D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法A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a地形的适应性评价b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B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a层次分析法b指数评价法c{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a可以深化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的了解和深刻认识b通过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原则:a同质性原则b差异性原则c递次性原则

定义: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依据,进行归并或将旅游资源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型的过程。

3.资源开发的定义: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工程。

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美学原则d保护为先的原则e三大效益统一原则f有序化原则g综合开发的原则

4.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局、对旅游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5.旅游线路设计原则:a市场性原则b效益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e安全性原则

6.区位条件的定义:是指拟开发的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与客源地和附近城镇的距离,交通的可达性和相邻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a与客源地的距离(吸引力半径是随距离延长而衰弱的)b与城镇的依托关系c交通的可及性d与相邻旅游区的关系(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

7.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又称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 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人类对以往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世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和展望,并对后代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协调和平衡,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核心思想:a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b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d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

9.旅游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积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增加收入,平衡收支b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B区域社会环境:a促进国际交流b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c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C区域生态环境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消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b使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c失业问题B区域社会环境a降低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b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c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C区域生态环境:a旅游交通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为显著的b游客的超载可能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游客素质和旅游管理的水平较低也会对生态环境缠身不利影响d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若规划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0.旅游资源的城市化:

11.资源遗产的保护问题:A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B在规划中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C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D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的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的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12.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系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2篇

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联系

在城市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 所谓的城市规划指的是在将城市当做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 对相关措施加以利用, 对于城市内部当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分配, 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城市进行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发展的和谐。在城市规划项目中, 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对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当中, 需要将城市的整体规划作为重要的基础, 以此为基础, 达到土地利用的目的。此外,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当中, 应当要依据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俩进行,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 来对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土地利用的框架速度进行调整。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实际利用的过程当中, 应当对相关城市规划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从而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发展。

2、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协调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现状而言,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与经验方面的影响, 以至于二者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突袭协调不一致、步调不一致等问题。首先,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主要负责的是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 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则是通过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的,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两个部门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沟通, 但是各自为政的情况依然是比较常见的, 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得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以至于各种矛盾凸显, 影响到城市的实际的发展。其次, 在当前阶段中, 我国还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 城市扩张的速度依然非常快, 但是在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出现落后的情况, 尤其是在城市当中出现乱搭乱建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管理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2.2、土地规划与布局缺乏合理性

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 对于土地规划的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在整体性方面, 所以在实际的规划过程当中应当与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有效地结合。对于各个管理部门来说, 其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就会比较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我国在相关管理规定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之中对于整体性却没有充分的加以重视, 没有切实落实好协调工作, 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3.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 要想使得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能够有效的协调与配合, 首先应当促进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只有保证两个部门的有效沟通, 才能够促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合理协调, 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 并且由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了使得这一目的能够早日实现, 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建立通用的信息化平台, 对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信息进行实施的交流与共享, 保证两个部门之间可以紧密的配合。其次, 两个部门之间应当建立一个工作协调机制, 比如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 促使资源与信息之间得到共享, 采用重大问题集中商量的方法, 来进行决策。最后, 两个部门之间要加强业务的协作,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 对土地利用以及城市规划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共同研究出解决对策。通过两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努力, 可以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重要局面。只有真正实现两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 才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工作水平与效率。

3.2、做好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虽然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但是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借鉴。首先, 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开发, 依据土地资源的收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 对土地资源阶段性的利用与开发方案进行设计。这样的话可以使得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循序渐进的开发与规划,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能大大提升;其次, 对于城市景观与园林绿化体系应当加强建设。对于城市当中已有的生态、自然以及人为景观应当加强保护与利用, 对于这一类景观的土地资源, 应当先做好城市规划, 使其能够成为城市建设项目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得城市的环境治理大大提升, 营造一个优美的城市景观体系;最后, 对城郊的土地资源应当加强规划, 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 城郊区域是重要的发展区域, 如果可以对这一部分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的话, 就能够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协调是重要的基础。虽然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将这些问题充分重视,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有效地措施, 使得问题得以改善, 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 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是重要的内容,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但是,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利用当中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 从而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 林伟.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体系构建[J].智能城市, 2017, 3 (05) :175.

[2] 郎文婧, 李效顺, 卞正富, 曲福田.徐州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及其空间扩张模拟[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 (07) :592-599.

[3] 闵媛慧, 张明.江南丘陵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瑞金市为例[J].江西科学, 2017, 35 (01) :107-112. (2017-02-20)

[4] 张敏.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 (07) :262-263. (2017-05-17)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3篇

1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1 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 初中历史教学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当前, 许多初中生尤其是是边远农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到位, 对于历史课本上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感兴趣。有学生甚至说:“历史只是一门综合科, 学历史有啥用?”新课改中, 历史教材发生较大的改变, 其更具现代性和开放性, 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当拓展相应的教学技能, 同时还应当善于发现并利用身边的历史课程资源,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1.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清代历史过程中, 那个时候正是《甄嬛传》热播的时候, 班上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十分热衷于这部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特意创设“寻找《甄嬛传》与史实不一致的地方”, 先从话题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记住清代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此次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近, 对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起到极大的丰富作用, 并让学生据此掌握到更多的知识。生动且形象的历史教学, 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3 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教学相长,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发展性精神, 这也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因此,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使用历史课程资源, 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的发挥, 要求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历史学习, 也要求教师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

2 城乡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需要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当前,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其单一的开发主体和狭隘的课程内容等问题也制约着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 单一的开发主体

当前, 少数的专家学者是历史课程开发的主导者, 而广大中学的一线教师并没有全面参与进来。其实一线的教师更知道如何开发贴合学生需求的历史课程资源, 因为开发出来的历史资源只有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够较好应用于教学实践。然而一直以来, 教师都只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 而并没有直接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2.2 狭隘的课程内容

历史课程资源更加倾向于开发与历史本身相关的知识, 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而这也使得单一的教材结构和学科知识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脚步, 使得历史学科变成较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难以与其他学科一起发展。狭隘的课程内容使得历史学科成为最不“受宠”的学科, 许多学生甚至一拿到历史教材就直接打入“冷宫”。

2.3 缺少相应的实施场地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都只局限于课堂, 因此课堂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 城乡初中学校普遍缺少专门的教室、实验室, 这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开展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 也难以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城乡学校的历史课堂大部分都是教师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基本上都停留在听一听、记一记而已。

3 城乡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对策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 多年教学生涯下来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应当确保一线教师能够参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也应当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具有较好的教学实践价值。

3.1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 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当清楚意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作为重点, 要让学生了解一个学校的历史变迁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其次, 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如学校当地的各种烈士纪念馆、纪念碑以及当地历史人文知识。最后, 还有初中历史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通过多媒体介绍知识,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 服务初中历史教学。

3.2 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帮自己的孩子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 但是历史学科家长能做的事情却很多。举个例子, 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学校组织的历史教育考察活动中, 家长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甚至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很多历史知识、历史人物, 家长也可以作为讲授者。笔者曾经在教授历史人物的时候,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析讲授这些历史人物, 家长们也很乐意参与课堂教学, 而学生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说出那么多历史人物, 对于家长的教学也认可。几次下来, 家长们的讲课欲望被激发, 学生们学习历史兴趣高涨, 历史教学效果得以长足的提高。

3.3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较少利用社区资源, 城乡中学更少。许多城乡中学依靠课本, 而这也使得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社区中历史教育资源丰富, 一些当地历史文化名城都可以成为良好的课程资源。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知识, 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让学生为之神往,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 学校邀请了当地文化老人, 当这些老人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并且滔滔不绝讲解这些文化内涵时, 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们爱上了这些文化的同时, 我们也为这些文化遗产寻找着更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3.4 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极大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当前许多和历史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历史课程也都被广泛应用于历史课堂, 尤其是互联网为之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等, 而这些也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使用多媒体、影音视频等, 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许多历史知识。在讲解清代历史文化名人中, 许多学生对曹雪芹十分感兴趣, 笔者对此专门开设了一堂“走进历史名人———曹雪芹”, 通过播放《红楼梦》, 以及PPT呈现曹雪芹的生平, 学生们在了解清代历史的同时, 也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结束语

历史是前进的, 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 感恩现在生活的美好, 并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笔者在教学中一次又一次带领学生去感受历史文化知识, 看着自己的学生从原本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到后面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笔者由衷体会到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幸福。当前城乡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而这也应当引起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到底都是要服务教学, 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应当积极主动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多的努力,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摘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能够对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予以提升, 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要重视城乡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确保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结合当地历史文化, 提高学生爱乡爱国意识。文章就将重点分析城乡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韩省.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途径[J].成功: (教育版) .2012 (07) :167-167.

[2] 李兴平.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运用[J].新课程 (综合版) .2011 (09) :36-36.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4篇

二、继续抓好新拟41个保留煤矿启动整改工作。全面抓好整改工作,及时追缴矿产资源补偿费、预交临时用地规费和签订守界开采承诺书,要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把新拟41个煤矿启动整改工作做好、做细。

三、继续加大力度对砂砾开采和临时用地清理整治工作。以《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衡阳市《全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执法监察工作实施方案》(衡国土资字[XX]28号)文件为指导,以规范我市砂砾开采以及临时用地秩序为内容,全面清理,严厉查处非法开采矿砾及非法占地行为,从而实现治标到治本的转变。同时,要搞好征地补偿费的清理工作,作好第四季度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衡阳市2011年计划。

四、土地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开展一次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10月底前完成新增标志牌的布设和标志牌的维修工作,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进度。在年前完成本市自补项目,做好基本农田数据库验收工作,确保“占补平衡”的实现。进一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管好二级市场,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盘活存量土地,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挂牌方式出让,发挥土地资产的最大效益。加强土地储备工作,做好武广客运专线耒阳站至城区街道两侧开发用地土地储备。认真抓好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五、矿产资源管理。严格实施矿权出让计划,力争到年底出让矿权不少于10宗。集中精力准备上凉冲煤矿拍卖工作,切实为上级主管部门及竞买者服好务。深化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坚决打击非法采矿,及时遏制持证矿超深越界和易位开采现象,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全面到位,并全面完成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工作。

六、执法监察。为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及时发现新的非法矿以及防止被取缔的非法矿反弹生产,杜绝非法矿的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耒办发[XX]11号及耒国土资发[XX年]3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局实际,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监管防止非法反弹的实施细则》文件精神抓好落实。要继续搞好巡查,严防非法矿反弹;继续与司法机关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切实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继续加强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当年办结率达95%以上。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5篇

本论文将主要对光传送网的规划方法展开分析探讨, 以期从中找到合理可行的光传送网。

1 光网络在工程上的规划探讨

1.1 光传送网络的站点选取

既然光传送网是基于骨干层面, 网络的组成在宏观战略上是有一定约束的。在区域性的网络或一级干线上, 主要考虑的是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大业务地市。在二级干线上, 运营商必然考虑的是所有的地市及省会城市纳入网内, 而不会考虑将次一级的地市纳入规划。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城市有两个重要的关口局。

在本地城域网中, 传统运营商通常就会把ASNO站点的位置考虑在汇接局节点上, 只有上海、南京之类的大城市才会考虑将光传送网的功能延伸到汇聚层。所以, 在多数情况下光传送网站点的部署是个已定的条件。

1.2 自动光网络 (ASON) 的资源规划

在ASON站点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接下来必须考虑的就是ASON资源的规划。从ASON的传送资源来看, 光纤资源路由方向的约束条件、业务需求与局站上ASON网元的矩阵的选取和ASON网元的端口部署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光纤资源的约束, 这是物理上的限制, 也是网络拓扑规划的第一步。对于ASON网络而言, 连接度越多越好, 网络生存性较佳。在城域网的情况下, 建议骨干层采用full-mesh的网状网格局, 如果有汇聚层可以考虑以双节点接入的模式汇接入骨干层。在干线上, 因为光缆路由比较难以规划, 可能有先天的物理限制, 只能建议尽量提供丰富的路由资源, 这将成为ASON网络设计的拓扑约束层。在连接度不足的条件下, 会出现采用更多的设备或端口资源来弥补的情况, 当然线路情况也会影响到物理端口的选取。

设备资源的选取主要考虑ASON系统的矩阵容量和端口规划。目前商用的ASON设备通常提供160G/320G/64G0三种容量, 比较特殊的有1.2T8和2.5T6的方式。矩阵容量的增大固然说明ASON网络能力的上升, 但也意味着投资的追加。按需规划是最为合理的建网投资模式, 一般是建议选取可以实现在线矩阵扩容端口提速的成熟商用A S O N产品, 以提高网络建设投资性价比。

2 光网络规划工程应用分析

2.1 工程概况介绍

为了使本论文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这里以我公司承接的陕西光网络省干传输网建设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根据需方未来五年业务的发展预测, 省干传输网的线路带宽将以每年5G~10G左右的需求速度增长, 目前西安、宝鸡等节点干线带宽需求已经超过了10G, 需方现有的SDH省干传输网已无法满足目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为解决目前以及未来业务传输的需求, 需方通过调研和分析, 认为建设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业务发展并基于现有光缆线路的新一代省干光传输网是势在必行。

需方按照广电总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总体规划思路, 积极借鉴行业经验, 并遵循运营商基础传输网的技术演进路线, 将此次工程定位为建设新一代光传输网OTN, 并逐步向基于O N T的智能光网络A S O N演进。

需方OTN省干光传输网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标、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成后的OTN省干光传输网, 要求不仅可承载TDM业务 (模拟/数字有线电视、2M/155M电路出租等) , 还要更适合承载IP业务, 特别是适合承载大颗粒、高带宽、突发性的IP业务, 为NGB的部署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光传送网规划技术方案分析

需方目前的SDH传输网设备 (除延安本地网) 大部分型号较老, 无法通过改造直接升级到O T N, 加之S D H网承载着大量核心业务, 不适宜进行大范围的业务割接。因此OTN网采用独立新建的方式, 与现有S D H网保持相互独立。

在业务传送平面, O T N适合G E/2.5 G以上的大颗粒业务, 对小颗粒业务的支持不如SDH, 在接入层和部分汇聚层暂时还无法取代S D H/M S T P。因此, O T N将作为于大颗粒业务及IP数据的传输平台, 原有S D H网将作为小颗粒T D M业务的传输平台。

在现有业务中, 数字广播、IP骨干、集团干线等大颗粒核心业务将迁移至O T N网, SDH网继续承载数据专网专线等小颗粒业务。在SDH网饱和度达到80%左右, 考虑对OTN进行扩展, 提升O T N网络对小颗粒业务的支持能力。

2.3 OTN省干陕北规划的实现

2.3.1 网络结构

OTN省干陕北光传送网由两个环网组成:陕北A环和陕北B环, 陕北A环包括:延安、榆林和子长共三个R O A D M (动态光分叉复用) 站点, 站点之间由G.652光纤双纤相连, 任意相邻站点之间的光缆路由不能有重叠部分。

陕北B环包括:延安、铜川和渭南共三个ROADM (动态光分叉复用) 站点, 站点之间由G.652光纤双纤相连, 任意相邻站点之间的光缆路由不能有重叠部分。

2.3.2 保护方案

O T N的保护分为设备保护和网络保护。

设备保护:基于OTN设备的冗余设计, 对关键模块采用备份保护。

网络保护:基于OTN网络的的波长和子波长保护, 提供如1+1、1:1、1:N、Mesh保护, 满足50ms的保护倒换时间。可以实现基于单个光通道的保护、基于光复用段的保护和基于环网的保护。

2.3.3 波道划分

省干陕北环网的系统容量初期为40波×10Gbit/s, 可承载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数据宽带互联业务和大颗粒集团专网等业务。波道划分从第一波开始启用, 按照业务需求顺延配置。在40波系统里, 前30波作为业务波道, 后10波作为备份和保护波道。

五个业务站点和A、B环网波道划分需求如下。

第一波:承载SDH、数字电视等TDM业务, 速率为4×STM-16;

第二波:承载IP骨干网, 速率为10GE;

第三波:承载数据宽带互联业务, 速率为8×GE;

第四波:承载互动电视等新业务, 速率为8×GE;

第五波~第三十波:空余, 用于未来扩容;

第三十一波~第四十波:备份波道。

陕北环网中的渭南—铜川段与关中环共纤传输, 延安—子长段A环与B环共纤传输, 因此这两段的波道具体划分如下。

渭南—铜川段:第一波~第四波为关中环网业务波道, 第五波~第八波为陕北环网业务波道, 第九波道~第三十波道为空余波道, 第三十一波道~第四十波道为备份波道。

延安—子长段:第一波~第四波为陕北A环业务波道, 第五波~第八波为陕北B业务波道, 第九波道~第三十波道为空余波道, 第三十一波道~第四十波道为备份波道。

2.3.4 设备配置

OTN设备配置要求集成度高, 槽位密度大, 高可靠性, 模块化设计, 关键部件可通用, 核心板件必须冗余配置。提供基于电层的子波长交叉调度和基于光层的波长交叉调度, 支持GMPLS控制平面的加载, 易构成基于OTN的ASON网络。设备的板位图、功耗、环境、安装要求等须符合需方的相关规范。

为了可以直接承载2M、100M等小颗粒业务, 要求在OTN站点侧挂M S T P设备。每台MSTP提供一块2M业务接口板 (63×2M) 和一块多端口的FE业务接口板 (8×FE) 。

3 结语

光传送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体制, 逐步获得诸多厂商和运营商的认可, 也逐渐在网络应用中得以建设。随着国内各大运营商开始建设或规划自动光交换网络, 如何进行光通信及光传送网络的部署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本论文从光传送网资源配置的角度对网络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 并给出了一些初步的优化设计建议,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光通信网络的资源规划及配置是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的。

摘要:光传送网以其独有的通信及成本方面的优势而迅速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论文从网络资源规划的角度对光传送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在分析探讨了光传送网资源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的光通信网络改造工程, 给出了工程的改造技术方案, 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省干光传送网规划实现方案, 对于技术实现的细节问题等也展开了讨论, 进行了分析,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光通信及光传送网的资源配置规划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光通信,网络规划,光传送网

参考文献

[1] 张杰, 黄善国, 李健光.网络新业务与支撑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2] 程永刚, 许用梁.ASON标准的最新进展介绍[J].电信网技术, 2005 (3) :38~39.

[3] 韦乐平.网络技术的战略转型[J].电信科技, 2006 (2) :9~10.

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态水文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一般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生态水文学’实验实践课程建设与规划”(2020A10);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内陆干旱区非生长季生态输水有效性的同位素示踪研究”(41907177); 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石羊河流域典型沼泽湿地动态监测及生态水文过程研究”(CUGL180817)

[作者简介] 补建伟(1986—),男,四川遂宁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和矿山环境相关研究;刘 梦(198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学秘书,主要从事学生教学管理与生态水文研究;孙自永(1978—),男,山东菏泽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寒区与旱区生态水文相关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冰川消融、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使得运用常规、单一的学科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显得捉襟见肘。1992年,在都柏林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生态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1]。作为一门年轻、新兴且发展迅速的学科,生态水文学以植物与水分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是研究植物如何影响水文过程及水文过程如何影响植被分布和生长的交叉学科[2-4]。

目前,我国地学、林业、农业和一些综合类高校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大都以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衔接的实验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野外实践课程更是鲜有涉及。作为一门描述生态格局和生态水文学机制的科学,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对象涉及旱地、湿地、森林、草地、山地、湖泊和河流等[5],实践性很强,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或在野外体验观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当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有必要探索建设“生态水文学”室内实验课程和野外实践课程的思路。本文可为类似实践性较高或学科交叉较深入的课程提供教学改革的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一、学科发展的背景

(一)注重流域和系统思维的生态水文学

水具有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两种重要功能,水资源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影响和气候变化加剧等诸多方面的威胁,所支撑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由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流域的水循环决定了流域水资源的状况,也决定了其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

在流域生态系统中,水是重要的驱动力与制约因素;在流域水文系统中,生态不仅是重要的边界条件,植物蒸腾更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6]。由于生态系统对水文系统的复杂作用,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改变了流域水循环,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要解决水资源危机,必须借助生态学的研究发展现代水文学,因此,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了必然趋势,生态水文学应运而生,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水循环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7]。

(二)注重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生态水文学

任何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初衷都是探索未知世界、寻求科学真理,最终造福人类社会。生态水文学在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巨大,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如在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作用更加凸显。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第三极”,不仅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还分布有大量的湿地和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冰川消融、雪线上升和冻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强烈影響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与其关联的水文过程改变巨大。特别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内陆河,流域内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文过程控制着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调控者——植被的生长发育,所以水文过程的改变直接导致生态过程变化,进而驱动着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转变。因此,对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不仅可为良好的天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建设的需求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11年修订水文学科的培养计划,将生态水文学列为主要培养方向之一,明确要求将“生态水文学”列为专业的核心课程。生态水文学发展至今,已不再是早期简单的水文学科与生态学科的交叉,还涉及诸如地质学和物候学等多学科的融通[8],实践性不言而喻,在实践应用中,对解决水资源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行业内各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也逐步由传统的“水文地质”向新时代的“生态地质”转型,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目标。

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环境学院,前身是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时成立的水文地质教研室,目前学院的水文地质学(0709Z4)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地质学(0709)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且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学院于2019年由南望山老校区搬迁至未来城新校区,公共实验室物理空间大为增加,科研用地得到保障,实验实践综合条件得到改善,目前有基础、有条件开设本课程的实验和实践课程。

本课程是“学科前沿、社会关注、就业需要、内需增长”,但受南望山老校区场地、人员和经费所限,该课程始终未开设实验和实践课程,现急需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未来城校区建设该课程的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课,以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生态学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在个体、种群、群落、景观和流域等不同尺度上,识别影响水文过程的各种生态要素[9],充分认识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10 ],以及更好地掌握室内测试方法和野外监测手段,进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生态水文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实验和实践课程的主要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一)优化教案并提出课程建设计划

对现有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整理总结,对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教材进行消化理解,补充、完善和更新国内外最新鲜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增强课程的前沿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国内典型和最近建成的生态水文野外试验场和实践教学路线进行调研,汇总在室内实验室和野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筛选最适合野外实践路线的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含若干条野外实践备选路线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校“生态水文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计划,包括研究现状、建设目标、内容对象、措施手段、实施方案、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等内容。

(二)室内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内容规划

分析学院科研用房状况,提出仪器设备购置和经费筹措计划,并分别向学院和学校递交建设“生态水文学”课程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室物理空间的申请、设计和布局;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实验内容,近期筛选操作性强、周期短的实验项目开展室内实验教学,主要涉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手动测试与上机分析、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等内容;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的购置计划,资金筹措方案;实验课程的讲义撰写与开课申请;实验教师的落实和培训准备等。方案获批后立即开展深化设计、室内装修与改造、设备采购与经费执行,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半年后进行验收。

(三)校内监测站点建设方案与规划

调查未来城新校区的基础地质环境要素和场地条件,选址建设两个生态水文综合试验监测站点(A/B站)。内容包括:建设方案论证、用地/基建申请和施工方案制定。根据教学需要分步实施,首先制定监测站点(A站)的建设方案,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再根据政策支持和经费落实情况,规划第二个监测站点(B站)的建设。制定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和经费预算,提出监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监测内容衔接和科学研究规划等。建成后安排专职人员对监测站点进行运行和维护,监测站点对全校师生开放,监测数据实行有条件共享,将监测站点的观测和数据分析纳入实践教学的方案中。

(四)校外实践路线建设与规划

在未来城校区校外周边开展实地调研,在校区东南隅的岱家山选取多个与教学内容匹配度高的野外实践教學点位,收集岱家山周边的地下水、地质、土壤和植被相关资料。选取一条贯穿草本、灌木、乔木的最典型实践路线(线路Ⅰ),开展土壤结构、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动态和植物群落等内容的调查,准备野外教学内容和讲义,组织试讲和开展本路线的野外教学。规划中期第二条(路线Ⅱ)和远期第三条(路线Ⅲ)实践路线的建设。提炼适合新校区校内监测站点和岱家山野外实践教学衔接互补的教学内容,撰写实践教学教案和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设计实践教学的知识点,拓展课程的授课形式和范围。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不断进化的组织,其特征与属性取决于气候、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的动态变化与所研究现象的尺度紧密相关,也与植被的生理特征、土壤质地,以及气候类型有关。生态系统的演变主要取决于植物对光和水分的需求,作为外部输入驱动植物的生产机理,这些输入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很大,其同化取决于植物特性及生态系统的结构。

植被在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土壤水动态变化的原因,也受土壤水动态变化影响。类似的,植物结构及冠层的三维特征既决定于辐射能量的利用和受辐射能量的影响,也是辐射能量利用和影响的控制因素。光和水分是叶片气孔机能的关键控制因子,日照和降水在季节间、一天中都有所变化,从而控制着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同化。通过上述室内实验操作和室外实践课程,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要素和原理。

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慢、周期长,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结合本单位已有的教学基础,计划在3年内陆续建成1个“生态水文学”课程本科教学实验室,2个校内综合试验监测站点(A/B站),3条校外岱家山野外实践教学路线(路线Ⅰ/Ⅱ/Ⅲ),并提出1套适应我校“生态水文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的教学改革方案。

本课程建设主要面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辐射水文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全校其他专业选修学生。课程建成后,环境学院所有专业和年级,以及全校学生均可参与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强化生态水文学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实地调查、采样记录、仪器架设、野外观测、室内测试、数据获取、现象分析和假想提出等技能。

总体来说,本课程的建设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1)增加本课程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2)在实验室和野外实践中探寻真知,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3)本课程涉及多门学科,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发散课堂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4)本课程极具特色,建设好本课程,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业内品牌,可支撑教学和专业评估,促进学科发展;(5)本课程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处于科学研究前沿,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容易产出原创成果,对提高学校相关科研能力和国际声誉意义重大。

五、结语

我国当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将迎来持续关注和长足发展。而“生态水文学”这门以生态过程与生态格局的水文学机制为关注焦点,以植物与水分关系为基础理论,将尺度、系统问题贯穿于整个讲授之中的课程,将是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程。加强本课程的室内实验和室外实践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充和改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孙自永,左麦枝,甘义群,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水文学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81-183.

[2]赵文智,程国栋.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述[J].科学通报,2001(22):1851-1857.

[3]夏军,丰华丽,谈戈,等.生态水文学概念、框架和体系[J].灌溉排水学报,2003(1):4-10.

[4]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3):580-587.

[5]Baird A J, Wilby R L.生态水文学——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物与水分关系[M].赵文智,王根绪,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伊格尔森.生态水文学[M].杨大文,丛振涛,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王根绪,钱鞠,程国栋.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3):314-323.

[8]夏军,张永勇,穆兴民,等.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J].地理学报,2020,75(3):445-457.

[9]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0]冯蕾.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衡水湖湿地研究方法概述[J].现代农村科技,2021(5):101+16.

上一篇:廉政建设述职范文下一篇:产品招商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