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科技范文

2023-09-19

趋势科技范文第1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总書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科技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打通科技向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重点突破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了县域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具体情况,从而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为政府实施创新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设想

作者简介:夏其中(1986-),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士学位,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推动科技成果轉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近年来,建湖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一法一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取得良好成效。

一、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中重要环节来抓,进一步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在本县企业转移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取得了很好效果。

建湖县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县高新技术产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湖县石油装备产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湖民营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高新区未来科技城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开发区创建省级节能电光源科技产业园,近湖、建阳、上冈等3个镇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镇。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5家。全县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

二、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导向,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1)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出台《关于产业升级科技支持政策的意见》、《建湖县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等文件,设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专项资金,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支持,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技术咨询服务等,给予专项支持,累计为100多家企业提供42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风险共担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模式,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明确风险承担比例,鼓励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计为45家企业提供2.5亿元的科技贷款支持;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资助,面向全县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费、授权费用给予资助,为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诉讼案件提供专项资金,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补助资金800多万元。

(2)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科技与人才节”,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等100多家高校院所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受邀来湖,发布科研成果1560多项,达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近100项,吸纳40多人来湖创新创业。全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初步形成“百家高校院所支撑百亿产业、百名专家教授支持百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县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65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5项,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

(3)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载体。政府层面:分别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建湖航空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装备研发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与东南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究所、与西安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建建湖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共建建湖现代园艺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建湖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园区层面:县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及盐城师范学院,县高新产业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冈产业园与上海交通大学,建湖石油装备产业园与常州大学、建湖民营创业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建立了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层面:通过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共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家,实现了大中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以上。

2.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核心,全力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

(1)引导企业引进科技成果。通过政府补贴、科技计划资助引导各镇区(街道)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有针对性对接高校院所,引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已形成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湖参与企业研发、科技成果优先来湖转化的良好局面。“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人员在专家教授的培训和指导下,共计培养本土在职硕士研究生20多名,企业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2)完善技术转让商业化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成果价值评估、许可、交易的商业化机制,强化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集聚。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让竞争和后续监督机制,力争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加大组织保障力度,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县、镇(区)协同推进。加大对产业研发、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牵头制定政策,县、镇(区)按比例共同扶持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2)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以金融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金融担保体系,积极开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新产品,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技术转移转化活动。

(3)积极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在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重点发展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办专业性、行业性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通畅。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的效率较低,企业购买科技成果的成本高、转化风险高、形成产品周期长,精准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企业对引进科技成果的主动性还不高,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支持力度还需加强。三是专利结构需要调整,全县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专利总量的比重过低,发明专利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深入推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一)鼓励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1.加大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我县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继续执行科技“一法一条例”对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科研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约定优先”的原则,规定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的方式。没有规定或者约定的,按照法定标准不低于净收入50%的比例给予奖励。

2.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转化研究和技术转让两个重要阶段,分别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完整的政策链,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转化研究阶段,围绕新特产业需求,通过机构和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等,扶持应用型科研机构把基础研究向应用研发转化。技术转让阶段,以企业为主体,扶持将商业化潜力大的技术在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二)鼓励知识产权创造

1.提高知识产权奖励补助额度

201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进一步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度,优化全县知识产权结构,对新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万元,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0万元。

2.落实推进标准化、品牌战略的有关政策

落实省市县科技创新券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化、标准化水平。

(三)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1.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始终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严格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扶持政策,深入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税收减免政策。

2.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认真落实研发机构建设奖励政策,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1.落实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整合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出台《“515”建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县新特产业需求、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精准定位,引进高端人才来湖创新创业。

2.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奖励

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发挥县委党校、建湖县石油机械研究所作用,拓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范围,鼓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将研发骨干人员送到高校院所深造锻炼给予相应补贴。

(五)鼓励科技服务业发展

1.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涵盖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科技查新、知識产权、检验检测技术、农村科技超市、科技金融等七大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行业,对科技成果在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转化成本、缓解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效率。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科技服务队伍。

[ 参 考 文 献 ]

[1]杨东占.重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谈起[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11.

[2]牛芳,李苏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5-8.

[3]孙洁.细化政策成果转化更给力——解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J].中国农村科技,2016(5):22-25.

趋势科技范文第2篇

摘 要: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回顾浙江省宁波市近十五年来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体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其成效和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交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现代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众所周知,农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因此,如何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生物规律)基础上,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力、科研机构的技术驱动力和市场(农户、企业)引力,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宁波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约束,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短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缩短差距、提高农业生产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联合宁波市农办、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整合长三角地区涉农科研院校中坚力量,组织实施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协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近十五年宁波市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做法,总结其成效,剖析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科技创新的“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一、具体举措与做法

自2001年以来,根据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为构建“三位一体”(科研、教育、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一)協同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针对现阶段宁波农业科技现状,依托“两院三校十中心”( “两院”指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三校”指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十中心”指宁波市稻麦育种中心、航天育种试验研究中心、宁波市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宁波市畜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禽病诊疗研究中心、宁波市创汇蔬菜工程技术中心、林特良种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林特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攻关,促进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在良种培育、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突破。其次,支持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五年500~1 000万元经费支持;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给予20万元科技经费补助。再者,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列入省、市重点实验室的由财政一次性补足100万元和40万元,逐步形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开发体系。

(二)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模式。一是“院地合作”模式,即依托科技特派员,以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式,把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植根农村,形成“专家(及团队)+公司+农户”的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先进科技服务于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导航”;二是科技园区带动模式,按照“核心区—专业园”的“一区多园”建设模式,促进农业创新资源集聚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星火示范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为目标,以83家星火示范基地的技术核心区为载体,辐射带动周边产业,推动整个产业基地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2014年转化推广应用技术305项。

(三)科技特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特派,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动态、农产品供求和市场价格、农业科技、灾情、疫情等农业信息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宁波已选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 102人、法人和科技特派员团队133个深入农村一线,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每一个村镇,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348项,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适用新技术812项,农业新品种767个,7 236户农民实现增收,解决了20 603人就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制度,逐步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多元化的科技研发推广机构。

(五)搭建平台,为农业技术有效传播提供便捷途径

一是搭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成立科技培训团,以及选送优秀农民赴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培养等方式,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干部,培养专业户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以“便民、高效、优质”为服务宗旨,通过农技110、星火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与农业专家就农事、病害等进行交流沟通。三是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公共服务资源,搭建以现代农业展示区、农产品检测区、数字化信息区、科技培训服务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合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成了以“两院三校十中心”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现代农民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慈溪、象山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促进了农业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园区—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区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农业技术与农户需求对接的桥梁——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基本满足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宁波特色瓜菜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宁波慈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波鄞州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创业链、创业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为宁波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二)农业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甬优系列”水稻、“慈抗3号”棉花等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宁海土鸡1号、“慈蚕1号”蚕豆等21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认定)。区域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基因库、微藻种质库、微生物菌株库、鱼贝类精子库)技术水准领先于国内同行水平。农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新高,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达94项。农业科技成果突出,累计39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4.67%。

(三)农业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

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使得全市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创汇蔬菜、榨菜、蔺草、水果、竹笋、茶叶、花卉、水产品、生猪、畜禽等十大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杂交稻制种、瓜菜工厂化育苗、水产全人工繁育为主要特色的生物苗种繁育技术体系;以水产品、果蔬、竹材为主要特产资源的加工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以海水饲料加工、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有22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余姚天邦、慈溪海通2家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认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鄞州开诚等5家农业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有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规模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迅速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三品一标”农业发展(“三品一標”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考核指标中,“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50%以上为全面实现现代化),“主要食用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比率”达到60.37%,排名全省第一。据宁波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宁波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慈溪市“三品一标”在宁波各县市区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分别为273个、65个、2个,占宁波的30.7%、32.7%、33.3%,居宁波首位。

(五)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初步建成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技需求为目标,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为原则,以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农机水利事业为依据,全市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服务直接、联系紧密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聘用首席专家92名,农技指导员556名,责任农技员927名。876名农技人员参与各类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17期,培训农民3.13万人次,培育新型农民1 8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 700余户。有371名大学生享受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补助,118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六)要素产出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增效显著

在2002—2014年期间,劳均农业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以年均14%幅度快速增长,从2002年11 225元/人提高至2014年达53 830元/人;每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5 500公斤/公顷(2013年为5 469公斤/公顷,2014年为5 800公斤/公顷)。同期,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即土地产出率)则从29 540元/公顷提高至125 465元/公顷,年均增幅为10.28%;资本产出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生产资本投入的比例)保持在180%左右,达到并超出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150%的水平(2014年为180%,其中农业为290%、林业为191%、牧业为80%、渔业为142%、服务业为159%)。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5 069元/人增长到2014年24 283元/人,年均增长11.84%,已连续十余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制约因素

虽然宁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

一是虽然宁波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能基本满足省委明确规定“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1/3”的要求,但科技三项经费基数低,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相对不足。二是因为计划单列市得不到省政府相关经费支持,从而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三是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加上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农业科技发挥效用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与现有人力资源冲突

一是农技推广队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表现:(1)年龄老化现象普遍,这些农技专员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专业结构失衡,79.3%的专技人才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影响农业技术需求与应用效果。目前,在宁波市市区及各县市务农的农业劳动力大都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8%。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与了解,而且影响采用与效果,进而影响购买需求,最终导致认知少→了解少→采用少→采用效果差→购买少或不认知→不了解→不采用→不购买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科技配置不平衡

目前,宁波种植业和畜牧业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链有15条,其中,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等产业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然而受限于昂贵的资金投入,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实现新的突破,从而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只能止步于传统的产品市场,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与此同时,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仍较弱。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间集成与融通

宁波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基本覆盖农业全产业链。但由于各系统间缺乏协同与集成,信息化应用“碎片化”现象严重,如生产领域中的信息化,缺乏与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技术和农艺的深度融合。同时,各部门按自身需求仅对生产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进行“监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反馈不畅,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造成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农业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综合性成果推广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成果浪费现象严重,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據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0%~80%,而宁波仅为65%左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般为60%~80%,宁波市平均转化率只有40%,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反,熟悉市场环境和需求情况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实力薄弱,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创新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供给水平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严格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保证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支持的重点,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推广预算支出,两项经费投入额度务必达到科技三项经费1/3的要求。第二,在原有经费落实的同时,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现时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基数,达到并逐步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第三,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发展农业科技事业。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实践证明,产学研是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两院四校十中心”科研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农业局、质量监督局等相关农口部门,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瞄准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实施重点攻关依然至关重要,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益,选择和激励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参与研发和试验,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以点带面,并给予相应主体物质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待遇。

(三)搭建桥梁,不断充实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人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农民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对农业技术理解有限的情况下,农技推广队伍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此,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的弊端,突破原有框框,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到农业类大学或相关专业进行在职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队伍的力量,搭建沟通交流桥梁,为农业科技切实植入农村提供保障。同时,通过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引导行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四)共建共享,助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也为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实时管控提供了条件,实现精准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势在必行。同时,辅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提供从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打开农资产品的销售空间。借助于自媒体应用大众普及特点,拓展农技110、农民信箱功能,开通微信公众号,以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供求为出发点,融合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有步骤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解宗方,李海现,李锦辉.农业科技创新模型及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9):290-293.

[2] 叶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14-01-20.

[3]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 贾敬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杨艳红,王义辉,张咸益.浙江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95-29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趋势科技范文第3篇

摘  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该文主要介绍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一些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创新;成效;肥西县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安徽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肥西县种子农药管理站在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三河镇木兰村、官亭镇张祠村等3个村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服务,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在县农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于2014年3月初开始分别在上述3个村组织实施“包村科技入户专项服务”,根据示范村的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技术入户,实施物化技术补贴。笔者现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有关情况和措施介绍如下。

1 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肥西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入户工作十分重视,分管农业副县长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多次关心和支持科技入户工作,并成立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领导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农委、县畜牧水产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组建成立科技入户专家组,专家组组长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专家组成员由技术指导单位选聘农业科技人员担任,并于县、乡镇、村三级分别确定了负责人、联络员。选定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

2 制定方案,重在落实

科技入户组织技术指导单位,认真研究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多次组织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研究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上派镇三岗村主导产业为苗木花卉,主推品种为桂花、香樟、广玉兰、腊梅、红叶石楠、紫薇、美人梅以及鲜花、盆景等,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等。三河镇木兰村主导产业为水产养殖,主推品种为优良草鱼、鲢鱼、鲂、鲤、鲫等一般性经济鱼类,推广鳜鱼、斑点叉尾鱼、大口鲶、黄颡鱼等名优鱼类,推广应用常规精养、名优鱼类养殖、稻田养蟹、稻田养虾和稻田养鱼等。官亭镇张祠村主导产业为果蔬菜,主推品种为优质甜油桃、优质蔬菜等。推广应用甜油桃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

3 推广技术,入户服务

组织农业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品种、技术、农资、信息和政策等。技术指导员经常进村入户指导,对技术服务和生产情况跟踪记录和指导服务,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在生产关键季节、关键技术环节,随时接受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咨询,及时编印发放技术资料、科技明白纸等,进行技术指导到生产现场,做好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同时填写好《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及时反映技术指导服务情况和科技示范户的意见及建议。

在上派镇三岗村苗木田间,受田地气候异常、旱涝不均的影响,苗木病害发生频繁,技术指导员走村串户现场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防涝和抗旱,指导病虫害防治。针对苗木重阳木斑蛾、国槐尺蛾、樟网蝽等害虫发生量大,石楠白粉病、桂花生理性病害而落叶的现象,及导编印了病虫情报,指导农户适时防治。桂花为三岗苗木的主要品种,春秋季节常出现叶片脱落现象,影响了销售,技术指导员通过细心调查研究,发现是因缺乏铁元素引起的叶枯病,并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指导苗农使用硫酸亚铁粉末兑水喷洒叶面,每7d喷施1次,连喷5~6次,有效地防止了桂花树大量落叶;并推广使用了新式低压电动喷雾器,提高了喷洒效率,受到了三岗群众的认可。官亭镇张祠村通过实施科技入户,指导10户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带动200户发展瓜果菜生产,确定了以油桃、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建立并完善了油桃协会,新建了瓜菜协会。水果主推四月红、红太阳系列、黑珍珠等优质甜油桃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蔬菜主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蔬菜育苗及大田栽培技术,推广名特优品种、新型肥料、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产资料应用。官亭镇张祠村示范孙义银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黄瓜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秋莴笋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合计产值20 000多元。

4 宣传交流,规范实施

充分利用科技入户专项内容加强宣传,交流信息,编发农业科技入户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利用宣传栏、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科技入户。认真按照科技入户示范村实施方案规范运作,建立领导组、专家组责任制,建立科技入户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建立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责任制,建立农业科技入户联系信息网,提高工作效率。每个技术指导员培育和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个农户,辐射全村农户,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实行科技入户工作政府给支持,部门给服务,专家开“处方”,财政给补贴,农民得收益,把一些先进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等优先提供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例如,官亭镇张祠村农户孙道广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辣椒面积667m2,产量1 750kg,产值9 000多元;大棚秋延芹菜面积667m2,产量3 000kg,产值6 000多元,共计产值15 000多元。

5 加强扶持,合理投入

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专项计划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业科技入户专项经费,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项目经费,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示范户补贴、技术服务补贴、项目培训、资料、宣传、车旅费等。在3个示范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配置彩电、VCD、光盘、录音带、科技书籍等。对每个科技示范户给予物化技术补贴,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等。

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在3个村培育和选就30个科技示范户,并带动辐射600个农户,实现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示范带动效果。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6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还存在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入户范围较小,经费投入不足,少数地区农业科技入户有名无实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加大农业科技入户投入大度,加快农业技术直接到户,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送放心农资服务;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责编:张宏民)

趋势科技范文第4篇

查新报告编号由12位字符构成,1~3位为本查新站代号,统一为“Z08”;4~7位为该查新项目委托时的年代号,如“2007”;8~9位为东西校区区分代号,东区用“01”,西区用“02”;10~12位为委托顺序号,每年从“001”开始顺序编排。

2.查新报告存档

所有完成的查新报告保存打印版一份、电子版二份。

1) 打印版存档

打印版与查新合同一起装订后,按编号顺序装入档案盒保存。档案盒逐次编号,每个档案盒上标明本盒中所存查新报告起讫编号、年代、盒号。

2) 档案盒编号

档案盒由一位区分东西区的大写字母和若干位数字顺序号构成,东区用“D”表示,西区用“X”表示,如“D50”表示东区第50号档案盒。

3) 电子版的保存

电子版查新报告由档案管理员在本人电脑上保存一份,保存时先在本人电脑上开辟专门空间并建立若干子文件夹,子文件夹名称与打印版档案盒号对应,如“D52”等。查新报告电子版按打印版顺序存入对应的子文件夹中。最后以同样方式在图书馆ftp服务器上开辟的专门空间中建立子文件夹,再另外保存一份电子版查新报告。

3.查新档案目录建立及维护

1)东西区完成的查新报告分别逐年建立独立的Excel格式目录表,目录表中应依次著录如下项目:a编号、b课题名称、c委托人、d委托单位、e查新范围、f查新类型、g查新员、h审核员、i委托日期、j完成日期、k盒号。

2)查新范围为国内、国外、国内外、专利四种之一;

3)查新类型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申请专利、技术引进、文章投稿、药物不良反应、其他八种之一;

4)委托日期和完成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mm.dd。

趋势科技范文第5篇

1、集成化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较流行的是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

2、专业化

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或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生产管理。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COTMAN,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

3、网络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制定有序的农业信息分类标准,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于一身的高速、宽带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4、多媒体化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传递文本、图形艺术、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的交织组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农业实用技术等多媒体产品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

5、实用化

目前,农业系统软件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其潜在作用远没有被充分发挥,因此,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将成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当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对这类软件的开发必须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才能确保软件结构、功能、界面、程序的规范化,才能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最终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6、普及化

趋势科技范文第6篇

一、仿真机器人能随机应变

不管现在的机器人长得多么像人类, 它们体内一堆堆杂乱的电线却永远无法和人体内复杂的器官相媲美, 而缩小这种差距、研制一种更接近于人类的机器人正是欧洲的一个科研团队努力的方向。目前他们所开发的机器人模型就高度模仿了人类的特点。这种仿真机器人模型体内, 有一副由热塑性塑料制成的骨架, 还有一组模仿人类肌腱的驱动器, 可以对肌肉伸缩做出反应。

科学家们的目标是利用这个模型, 于2010年造出一种可以像人类一样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二、直接碳燃料电池更清洁高效

直接碳燃料电池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电池技术, 其原理是碳和氧气无需气化和重整可直接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效率可达80%, 燃料利用率约达100%。

由于直接碳燃料电池不会浪费余热, 其效率可达内燃机产能的2倍。虽然使用直接碳燃料电池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但气体却是以一种洁净的方式释放, 不会像燃烧含碳燃料所产生的排放物一样混合氮和其他废弃物, 这就大大降低了碳捕获的难度, 也避免了废气对大气的污染。

这项仍处于“摇篮”中的技术预计将成为各能源公司的研究热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直接碳科技公司计划于2010年建成一个10千瓦容量的生物气发电系统。而俄亥俄州的Contained Energy公司则希望利用这种技术为一个小灯泡提供电力。

三、人体代谢组物研究让疾病诊断更快捷

在过去五年中,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人体代谢组计划”的研究。2007年, 该项目的带头人大卫·韦斯特宣布, 他们完成了人类代谢组的首个草图, 其中包括人体内的8000种天然代谢物、1450种药物、1900种食品添加物和2900种毒素等。

韦斯特表示, 通过将这些信息汇集到一起来解密人类代谢组, 研究人员将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发现和确诊大量疾病, 例如, 仅仅使用一滴血液就可以分析出某个人是否会患上一些危及生命的病症。而目前, 这些检测和分析工作往往依赖于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设备, 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囿于实验室中。

“人体代谢组计划”数据库公布于2007年, 现在已得到部分商业应用, 如药品研制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如果该计划能够继续进行, 未来将可广泛应用于身体检查和疾病诊断等领域, 而且检测速度更快, 诊疗费用更低。

四、“D N A折纸术”提升半导体处理能力

多年来,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DNA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也就是所谓的“DNA折纸术”, 但种种尝试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而且也很少有人关注。直到去年夏天, 他们和IBM公司的研究人员携手, 发现折叠后的DNA片段能够用于制造超级小的计算机芯片, 才让“DNA折纸术”在现实中找到“立足之地”。

研究人员发现, 将天然DNA单链中的长链进行反复折叠, 并用短链加以固定, 由此就能得到方形、星形等一系列对称的DNA图形。IBM研究所主管斯派克·拉亚恩表示, 这是半导体行业中利用生物分子处理数据的首个例证。这表明DNA一类的生物结构可以提供一些循环重复的模式, 提升半导体处理能力。

这项技术将使得IBM公司使用DNA片段作为微型计算机组件的“锚定点”, 这些DNA片段组成的电子线路间的距离将仅仅为6纳米左右, 远远低于目前45纳米的标准。利用这种技术, IBM公司将研制出更小、更便宜的微处理器芯片。

芯片的面积越小, 价格越昂贵, 当今的芯片制造工具高达上亿美元。拉亚恩表示, 若“DNA折纸术”架构的产品达到量产级别, 那么芯片制造商完全可以使用基于DNA解决方案的设备, 价格可能还不到一百万美元。

五、压电性质造就可变形的显示器

科学家们很早就摸清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压电物质的“脾气”。这种物质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物理应力, 反之亦然。如果将这种特性应用到电子显示器上, 那么, 制造商就能够生产出能够变形的显示屏。

2010年, 这种技术可能被广泛应用于主流的消费品中, 大大拓展移动设备的性能。当这些移动设备关机时, 屏幕变硬以保护自身;当开机时, 屏幕变软, 形成一个可按压的触摸屏。

六、骨整合技术让义肢更自然

能够像人体自然生长的肢体一样, 这就是最理想的义肢, 而骨整合技术就能让义肢与人体残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采用一些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 骨整合技术可让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建立直接有序的结构功能连接。钛及钛合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生物相容性最好的材料。

如今, 骨整合技术已经应用于一些小型的牙齿和面部整形手术中, 研究人员也尝试将它应用于肢体修复手术中。2008年, 研究人员成功地为一只德国牧羊犬实施了小腿骨整合手术。2010年,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医生将对6只残废的狗实施手术, 同时也计划对北卡罗莱纳州动物园中的豹猫实施手术。不过, 骨整合手术真正应用于人类身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七、水平钻探技术将钻出大量天然气

在美国, 深达3000多米的岩层下蕴藏着数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然而, 面对储量如此巨大的天然气资源, 美国人只有“望洋兴叹”的份。普通的钻井根本无法钻出大量的天然气, 因为密集的岩石阻碍了天然气的流动。解决办法就是沿着岩层进行水平钻探, 即首先钻出垂直钻井, 到达天然气层后再进行90度大转弯实施水平钻探。

当然, 这种想法也属老生常谈, 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支持。美国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目前已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海恩斯镇油页岩区铺设了14个水平钻井, 并计划到2010年底将水平钻井数量增加到40个。一旦技术能够获得突破, 天然气的出产能力将是惊人的。

八、潮汐发电既环保又有潜力

传统的水利发电需要大坝, 而水电大坝的建设往往会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于是, 就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破坏性小的水电建设技术, 即潮汐发电, 也就是利用河流和潮汐的运动带动水下涡轮机进行发电。

早在2006年, 美国绿色能源公司 (Verdant Power) 就在纽约东河安装了6台水下涡轮机来证明这种技术的潜力。该公司计划于2010年在东河中安装30台水下涡轮机组, 为美国电网输送1兆瓦的电力。

世界各地也有许多类似的项目正在次第开展, 如计划安装在加拿大芬迪湾的潮汐涡轮机组。芬迪湾是世界上潮汐落差最大的海湾, 该地区的潮汐发电能力约在300兆瓦左右。

九、纳米纱或织就防弹衣

1991年, 当碳纳米管横空出世时, 曾被追捧为“下一代的伟大发明”,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碳纳米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度 (为钢铁的100倍) 以及导电和导热能力。但是, 碳纳米管一直没有找到用武之地。不过, 最新技术可能将其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变成防弹衣的布料。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纳米复合材料科技公司正在将碳纳米管织成细纱, 并将这种纳米纱投入商业应用。最近, 该公司已经向一家航天器材生产企业供应了长达9.7公里的纳米纱。

在去年春天的一次测试中, 该纳米纱制成的防弹衣成功地挡住了子弹, 这也勾起了美国国防部的兴趣。美国国防部认为, 这种纳米纱可能成为下一代防弹衣的主要材料, 而且, 它比现有的防弹衣材料凯夫拉尔 (Kevlar) 更轻、更薄。

十、由“超级电容”驱动的电动汽车将面世

目前, 所有电动汽车厂商都将赌注压在电动汽车上, 而电动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电池, 造价昂贵、充电速度慢、每次充电后行驶的里程数有限等因素让汽车厂商们望洋兴叹。于是有科学家认为, “超级电容”技术或许是解决之道。与普通蓄电池相比, “超级电容”虽然存储的能量少, 但它没有化学反应造成的污染, 也没有记忆, 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无限制地接受放电和充电, 并且更耐用。

多年来, 科学家们一直在为获得完美的超级电容殚精竭虑地工作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在研制一种基于纳米管技术的“超级电容”, 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则正在研发“电池—超级电容”的混合电池。不过,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埃斯托公司。今年4月份, 该公司宣布, 他们所研制的钛酸钡“超级电容”已经通过了关键测试。该电池充电5分钟可让一辆电动车行驶500英里, 电费只有9美元, 而使用汽油的车走相同里程则要花费60美元。

上一篇:政治生活与哲学范文下一篇:乡镇疫情防控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