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30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舞蹈课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必修课,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教师应以新的进步的教育观念从舞蹈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舞蹈欣赏作为学前本科教育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舞蹈这座瑰丽的艺术宫殿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通过欣赏舞蹈,依据舞蹈的特征认识舞蹈,学生可以感受舞蹈、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熏陶,构建人的审美心理,达到陶冶心灵、整合人格的目的。以往学前教育舞蹈授课采取的是继承性、模仿式的授课模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传统的教学经验、方法、原则来提升舞蹈技能,舞蹈欣赏少之又少,学生学会的仅仅是舞蹈技能的表象,舞蹈的情感、舞蹈的语言、舞蹈的欲望等无实质性提升。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思考,我认为目前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加大舞蹈欣赏的教学比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舞蹈这座瑰丽的艺术宫殿中汲取艺术的养料,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陶冶。通过欣赏舞蹈,依据舞蹈的特征认识舞蹈,学生可以感受舞蹈、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美为基础,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人体的造型和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欣赏舞蹈,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舞蹈造型的审美和感知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媒介的艺术,舞蹈欣赏首先应当从人体造型的审美感知入手。舞蹈是展示人体美的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将人体的自然美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动作造型,将人体的情态美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使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得到情感激励,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好地生活。

舞蹈造型的审美感知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对人体自然美的欣赏。形体美是人体语言最本真的一面,也是舞蹈艺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之一。人体的自然美具体表现为身材匀称,曲线优美或肌肉强健,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对自己形体强烈的不自信以及畏难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形体训练的视频,通过观看、对比、评析总结出形体美的重要性:良好的形体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达到的,从而树立形体训练的信心,调动学生形体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对舞蹈造型象征与暗示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舞蹈借助于人体造型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观众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舞蹈艺术造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把握舞蹈所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理解和把握舞蹈造型的象征与暗示意义。在教学中欣赏舞蹈《千手观音》,首先让学生了解该舞的背景是张继刚导演为中国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量身打造的。该舞主要由21名舞者通过42只手眼纵列叠加从而形成一头多臂多眼的效果,再现“千手观音”形象。其中舞者的移动并不明显,该舞主要通过多方位、小角度的变化,扬长避短地以张弛有度、灵活多变的造型弥补了舞蹈空间不足。舞者们用灵性的眼神、舞动的指尖、曲线美的动作舞出云冈石窟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绚丽之色彩,从而完美诠释了张继刚编导“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就有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只手帮助别人”的创作初心。

二、舞蹈动作的欣赏分析

对舞蹈动作进行欣赏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轻与敏,即动作轻灵敏捷,自由舒展。舞蹈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的动作笨重而不舒展。在教学中通过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感受芭蕾舞一招一式动作的轻灵与舒展。舞者脚尖轻轻一立,延展的手势、挺直的后背、优雅的脖颈微微向上,像是天鹅高傲的宣誓;舞者脚尖轻轻一点,如雪花飘落,修长的双腿舞动着、旋转着,裙摆在灯光的照耀下泛着光芒,就像夜里的星空耀眼而迷人。舞者轻灵而舒展的舞姿伴着轻快短促的乐声,时而旋转时而跳跃,天鹅的完美尽显眼底。舞蹈轻敏带来的美感也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二是柔与洁,即动作干净,刚柔相济。舞蹈教学中学生们的动作拖沓而僵硬,显得不干净。在教学中欣赏古典舞《爱莲说》,感受舞者邵俊婷用行云流水的肢体语言展示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用欲诉还休的肢体动作刻画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正是舞蹈中舞者不拖泥带水的动作以及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把诗作中对荷花的礼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用古典舞语汇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古典舞刚柔相济的韵味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三是稳与健,即动作稳健,富于活力。舞蹈教学中学生们脚下控制不好、重心不稳,身体飘。实际上良好的肢体动作必须有一个稳定感,脚跟要站稳,身体中心必须有平稳感。在教学中欣赏当代舞《红蓝军》,舞蹈中舞者们稳如泰山,将“双飞燕”、“飞腿”、“射雁大跳”、“飞脚”、“旋风空转”等一系列传统技巧变成舞姿,既展现了舞者扎实的技术功底,又展示了当代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气质及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不难看出稳健的肢体动作与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四是准与协,即动作规范,动作协调。在教学中欣赏傣族舞蹈《邵多丽》,舞蹈造型丰富,动作柔美,自由灵活,将生命的活力表现得十分充分。与此同时,动作干净利落,节奏感强。每一个舞者的动作纯真自然,美感十足;五是美与韵,即动作具有美感,形神兼备,舞蹈有韵有味,有情感。在教学中欣赏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旗袍舞片段,一群身穿旗袍的上海女人出现在舞台上,剪裁合身的旗袍是上海主妇最普遍的着装,时尚的发型和不露痕迹的妆扮反映出上海女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手中的蒲扇和脚下的小板凳是弄堂、石库门家家必备的家用品。编导将这些感觉和生活场景高度凝练,抽象出一段舞蹈,舞者们的曼妙舞姿把上海女人的风韵体态、生活状态甚至精神状态非常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把舞蹈的美与韵诠释到极致。

三、音乐、灯光和服装等的欣赏

舞蹈是贯穿着节奏和韵律的艺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是借助于音乐来表现的,舞蹈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离开音乐的配合,舞蹈很难取得强烈的美感效果。现代舞台舞蹈还十分重视灯光的打造、情绪的表现和色彩的美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欣赏舞蹈还应该关注其灯光、服装和道具的配合等,这样才能更全面和更深透的理解舞蹈,同时也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美感享受。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以红色谍战为题材的舞剧作品,通过舞剧诠释这样一个深入人心且情节复杂的故事,在兼顾舞蹈性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表现戏剧情节,升华情感。此剧的灯光、舞美、多媒体和服装设计可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四、舞蹈思想与情感的分析

舞蹈艺术以抒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为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一定的思想。对舞蹈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对舞蹈形象的分析来实现,最终体现在对舞蹈造型、动作、音乐等的分析上。在舞蹈教学中不难发现解决了肢体动作的协调后,学生们对音乐情绪,对舞蹈情感的表现往往是舞蹈学习瓶颈之所在。因而加强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赏析,感知不同作品舞蹈音乐、思想的诠释及共鸣也是舞蹈欣赏中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原创现代蒙古舞剧《蓝印》。民族舞蹈是中华之隗宝,而《蓝印》突破了民族舞与现代舞的界限,加强了融合,代表了新时代舞者把继承、发扬、创新为己任,用最真实的声音诠释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全新思考。在欣赏中让学生们了解舞剧的背景、历史及文化很有必要。《蓝印》剧名来自于蓝斑人,蒙古斑。一直被人们称作蒙古人独有的印记。此剧是以一个生活在都市的蒙古青年尋找生命之源为主线,讲述失去草原,失去文化,失去信仰的年轻人,对于新旧文化无法融合并在边缘徘徊的孤独无助的现状,并通过寻找祖先的点滴生活智慧从而找寻心灵出口的故事。《蓝印》也正如其名,希望将这种坚韧、淳朴、至真的精神在新时代找到出口并永久留存。《蓝印》以草原萨满文化再现与现代舞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挖掘人们心中隐藏的感情并加以诠释,赋予了原创民族舞蹈文化以时代感。《蓝印》在音乐制作上突破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局限,更多的采用了世界音乐以及实验、电子音乐等;舞美方面邀请了国内前沿舞美师进行全新创作;舞台灯光音效设计上至真至纯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超脱于现实的感官体验。褪去浮华,与自然万物共舞。

舞蹈是美的艺术,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舞蹈是情的艺术,情在其中,意在其中。让我们通过欣赏充分感受舞蹈的美,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学前教育当中尤以音乐教学最容易让家长所接受,毕竟学龄前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接受更深层次的教学,而音乐教学是一种启蒙教学,它能够通过孩子对音乐节奏的认知完成对其他事物的认知,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感受节奏来培养对音乐的敏锐性。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知识和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幼教人才,音乐审美对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就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发现现状来看,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并不科学,仍然在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就必须要对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行业需求。

1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滞后,以下是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1.1 课程设置、发展方向跟不上教育需求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其实是一种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现阶段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仍然是偏重于对乐理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幼儿教育实践的专业型人才,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相应的启蒙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专业的学生乐理知识与专业技能不需要过于高深,对于该专业来说只需要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实践即可,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孩子去通过音乐教学体验情感获得快乐。

1.2 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

学前音乐教育无论从教育对象或是教育目标而言都是与音乐专业有所区别的,它所培养的是具备有一定音乐专业知识的并且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并对音乐实践教学有一定把控能力的幼教人才。但往往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形成了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动力不足,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在音乐专业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也不比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使得他们在课业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开展。

1.3 学习范围与实践岗位脱节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还未有相对成熟的系列教材可使用,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依照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校本教材,教材的不统一使得音乐教学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比如在难易程度的掌控上或是在实践教学的融合上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导致学到的知识内容与实际教学无法有效衔接,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2 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当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对艺术与技巧的传授,在过多注重艺术与技巧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对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审美情趣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核心基础,在实际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为如下几点。

2.1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有助于更好理解音乐艺术内涵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看似是一个专业学科,但其实它也是一门艺术行为,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方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是一个前提,审美素养能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情感体验,能够进一步去理解和感知音乐艺术带给实际教学当中的价值与内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对音乐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高深的乐理知识对他们而言无从传授,但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让他们对音乐审美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到艺术内涵,因此,对于学前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审美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技能。

2.2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可以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虽然对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有所教授,但实际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该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跟不上,致使一部分学生在音乐审美素养方面较为低下,无法真正理解到音乐所给予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實践当中,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应当接受相应的音乐审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使之在今后的幼教工作当中能够在具备一定音乐审美的前提之下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在对幼儿的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小朋友形成良好的性格与生活习惯。没有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就不能发现音乐艺术的美,停留在表层的音乐教育达不到形神兼备的教学效果。音乐审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开发音乐特长,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2.3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操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以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基本的音乐知识为基础,从而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音乐特长,提升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对于儿童来说乐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非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对儿童音乐情操的培养,使之能够通过音乐教学具备相应的道德情操,有一定的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陶冶情操,让他们自觉发现身边的音乐之美,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选择情感。

2.4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旨在完善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是以培养音乐专业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能够带动音乐教学事业发展的人才,在音乐教育当中通过对教育对象审美的发掘与培养能够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教育功能,以专业的音乐审美情趣来感染学生,为学前音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心智,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完美结合的教育宗旨。

3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把适合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理解音乐艺术的展现形式。这对于他们今后在幼教工作实践当中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只有他们掌握并充分理解了音乐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正确的方向来积极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早期教育。具体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应当以实际教材内容为主,适当进行教学拓展,确保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达到音乐审美的相应提升,教学方式应该尽可能地采取科学合理化方式,摒弃传统单一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多途径、多视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论与艺术技巧相结合的学习。

3.2 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

对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来说,课堂氛围尤为重要,课堂氛围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评定教学效果的有效依据之一。首先,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氛围有所把控,要把音乐审美融入课堂氛围当中去,通过一些优秀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展现当代正能量的演奏、音乐、歌曲来为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把课堂教学基调奠定在音乐兴趣培养与审美情感的展现上,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展示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审美动机,鉴赏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实际的表达,让学生在音乐互动中提升音乐审美的动力。其次,学前教育所针对的教育实施对象年龄小且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要确保生动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3.3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最初接触音乐的阶段需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要抓住这个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的欲望。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实践弹奏或演唱简单的曲子,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与音乐之乐,从而把这种学习的激情能够有相应的代入感,使今后在幼教工作当中更加具有热情度。一般情况下,在宽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会变得积极主动,通过舞台展示的方式与参加互动的体验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用心领会音乐的乐趣。

3.4 在教学课程上需要有选择性

考虑到目前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和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要考虑进一步完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选择性主要体现在课程中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介绍著名的作曲家,介绍名曲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曲调流派等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整体审美素质,更全面的提高教学目标。其次,教学中可以把音乐和舞蹈,以及绘画等元素融会贯通。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幼儿无法进行综合性的审美,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幼儿的特点着手,需要顺水推舟式的教学,目的就是使用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加深幼儿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力,提高审美观念。

3.5 选择符合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进行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有着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性,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够单一,应当针对专业特色以及教育对象的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在实用性与适用性上都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满足当代幼儿教育的要求,最好是经过专业骨干教师编著的、具有针对性的反复精心打磨的经典教材,由行业顶级专家经过评定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综合性教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反映出课堂教学效能。比如在学前教育钢琴教材中可以把传统的演奏基础知识与伴奏脱离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全新的编写思路来进行教材的改编,把两类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对于教学实践会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教材的改编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

3.6 鼓励学生多创造、多实践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音乐教学不单纯泛指乐理知识的普及与学习,同时还囊括了很多深入实践性学习,只有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专业知识还提高音乐审美。所谓的音乐审美不仅仅是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它是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切身体会的一种艺术感受,要把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演奏、演唱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到的具体内容加之自己的实际体会去欣赏、去实践、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创造意识。

4 結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不断启发幼儿的审美观,以及对音乐本身的鉴赏力,教师要舍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观念,锐意进取,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选择幼儿容易掌握的教材,提高音乐课程的整合度,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南.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现状与对策[J].当代音乐,2017,(6):32-33.

[2]吴玫.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7,(11):39-40.

[3]石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长江丛刊,2017,(32).

[4]高雅琴.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1.

[5]陈嘉.基于音乐审美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研究[J].黄河之声,2016,(21).

[6]崔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基于音乐课程教学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2):125-129.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传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当代的幼儿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当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纵观目前幼儿教育教学成果,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园内工作者受国外文化教育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以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淡忘遗失。舞蹈专业作为幼儿时期较为流行的专业之一,家长通过幼儿学习舞蹈来改变自身的气质,提高自身修养。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民族舞蹈元素,既可以提高幼儿的气质,又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领域,在优美的舞蹈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引言

中国民族舞蹈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越性。与此同时受到新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舞蹈在学前教育中更为关键。民族舞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具有代表性。学前教育为教育的重要时期,通过重视民族舞蹈教学、创新舞蹈形式等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民族舞蹈当中去,感受民族舞蹈带来的文化传承。

一、转变观念,重视民族舞蹈教学

首先,教师应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培养幼儿的民族舞蹈。教师重视到民族舞蹈带给人们的传统文化传承,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在优美的民族舞蹈教学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幼儿的意义。以舞蹈教学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因为幼儿的年纪尚小,舞蹈动作难以把握,舞蹈比重较少,与此同时占用教师太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而忽视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應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正确认识和理解舞蹈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对古典音乐和舞蹈进行欣赏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引申出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并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游牧民族舞蹈《贝依力格》,表达出大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同时展现一幅广阔草原的画面。舞蹈《鸿雁》展现了一位远方朋友对爱人深刻的思念之情。动作中每一次完美的转身都代表了她对生命的感叹。儿童在舞蹈与理论学习中,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培养儿童的文化精神。

二、创新舞蹈教学方式

舞蹈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对幼儿肢体及动作协调性的训练,是肢体表现的一种形式。但不仅仅是头脑和四肢协调运动所产生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本身让幼儿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为达到传统文化深入幼儿舞蹈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幼儿通过自己对舞蹈的理解进行展示,随后教师对其舞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结合音乐背景、律动、编排形式等加以教学资源整合,再加工,进而讲解舞蹈要领。然后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通过幽默教学、边讲边跳、师生共同协作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变幼儿学习的现状,使幼儿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不同种类的民族舞蹈发展方式不同,所属历史环境也不相同,故教师可以采用文化环境还原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根据各类民族舞蹈的教学安排,使幼儿回到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中,让幼儿在本土的文化背景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本土文化,汲取各民族舞蹈所带来的文化传承,在舞蹈中真正通过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崇高敬意。

三、将不同的民族舞蹈形式运用到舞蹈教学中

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展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将不同的舞蹈元素运用到民族舞蹈中,可以使幼儿通过教师展现的不同舞态理解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通过多样的舞蹈方式强化幼儿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藏族舞蹈中,藏族牧民与当地宗教信仰是其共同的文化产物。以此种文化背景为前提,舞蹈表现的形式为重心前移,呈现朴实无华之态。无论藏族哪种舞蹈表演形式都能表现出沉稳,坚韧的气场。体现藏族人民的性格的豪放。教师通过舞蹈的基本要领和动作特点,一方面可以对幼儿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动作基本要领寻找出舞蹈中蕴含的美。教师灵活地把握住舞蹈的核心,并通过不同种舞蹈的内涵,将其文化内化成舞蹈并展示出来,让幼儿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传承。例如傣族舞,民族文化以追求安逸的生活,向往和平和崇尚自由为主,故舞蹈所表现出温柔细腻、优美平和。各民族的文化均展示各地区特有的文化产物,并且文化产物上都有民族的传统印记,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挖掘并通过优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出来。

四、认真做好幼儿差异性教学

作为幼儿阶段的每一个孩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例如身体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等。作为教师本着更好的使孩子接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故应根据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各个孩子对学前时代的舞蹈认知并不准确,特别是对于民族舞蹈来说认知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通过每孩子的差异做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种民间舞蹈的充分介绍,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空间。结合孩子课堂反映情况,了解孩子对某种民族舞蹈的兴趣较为突出,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对每位孩子采取不同舞种的不同教学。此种方法可以让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舞蹈类型,并在舞蹈教学中,通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孩子掌握的更准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

五、结束语

传统文化和舞蹈教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意义深远。作为幼儿舞蹈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抓住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特征有效的进行教学。并且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当代幼儿传承文化的精髓、加强幼儿的艺术教学实践,在舞蹈教学中充分的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并使其充分融合,才能在舞蹈教学中逐步渗透传承文化,让幼儿了解舞蹈的风格特征和韵律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都带来的独特魅力,使其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孙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策略浅析[J].戏剧之家,2020(13):164-165.

[2]周卫星.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美术文献,2019(08):96-97.

[3]王晓红.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以学前教育、舞蹈、形象设计专业为例,浅谈传统文化对中职生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237-238.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掌握音乐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方法。体态律动在音乐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重视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音乐教学是小学阶段实施美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与众不同,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力得以均衡发展。体态律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学生音乐节奏感及肢体动作方面的训练,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实践运用

新课程改革程度日益加深,音乐教师也在积极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适应新的音乐教学形势,更好地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需求。体态律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它注重学生自身的感知,促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也即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其有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使其将从音乐当中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身认知。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态律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听觉方面的感知与身体方面的感知融合为一体,使听觉、与思想情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情感。音乐教师要注重体态律动在教学实践当中的意义,要结合课堂情况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

一、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感觉到音乐学习的魅力,才会自觉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课堂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利用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来强化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与游戏相互结合,设计出更多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当中适当地安排体态律动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音乐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当中合理地应用体态律动,更好地展现教学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当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力,显著地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尽管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听到动感的音乐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但音乐理论本身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小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在学习时会感觉困难重重,这也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进行反复的探索,要积极地寻找真正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体态律动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之后无法指出不同歌曲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其自身能力不足。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设计律动,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不同的律动所展现的音乐风格也完全不同,在音乐教学当中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选择,才能让体态律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合作能力是实施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是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歌曲都由不同部分组合而成,歌曲的表演同样也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合作,这意味着很多歌曲不能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演唱歌曲,也可以让两个或者多个小组合作演唱,上述过程具体包括理解歌曲、分析歌曲、设计体态律动,进行反复的练习,应设计练习体态律动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

(一) 通过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需要借助声音来抒发情感,不同风格的作品情感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欢乐的歌曲节奏较为轻快,抒情性强的歌曲大部分都是中速,而基调较为忧伤的音乐速度也比较缓慢。从本质上讲,如果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律动,这也是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比较好动,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安静,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极为活跃,学生愿意配合教师。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设法维持这种轻松的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加入体态律动。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由于歌曲本身的节奏极为轻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试着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做出各种动作,在轻松的音乐旋律当中体会幸福的感觉。还可以通过体态律动体会歌曲本身的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进而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动作幅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熟悉体态律动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的旋律,通过体态律动来更好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幸福拍手歌》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动作力度比较小,就难以体会歌曲本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力度,通过欢快的音乐感染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表达自己的体会,从而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

(二)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感受

就音乐的具体表达方式而言,节奏是体现音乐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部分音乐家认为,节奏就如同音乐的骨髓一般不可或缺。音高虽然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但要想通过音乐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只依靠音高显然不够,唯有节奏与音高相互组合,才能充分体现音乐的魅力。音乐的功能在于感染人的心灵,当富有节奏的音乐响起时,人的身体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节奏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可以体现音乐的节奏特征,进而加强人们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比如,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音乐的美妙,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大部分音乐都会通过节拍的变化,来展现音乐旋律的多样性,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比如,在强拍处,可以引导学生拍手,当音乐处于中拍时,可以引导学生做拍腿的动作,当音乐处于弱拍时,可以引导学生交叉双手,然后拍击自己的双肩。通过鲜明的节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歌曲当中包含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当学生沉浸在让自己感觉快乐的音乐中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在学习音乐时,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的双手拍打,也可以运用双脚踏出节奏。当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做出各類肢体动作时,对音乐的感悟也会随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会不由自主地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通过学习音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身体和心灵也会在音乐当中逐渐放松。

(三) 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在聆听音乐时,学生的身体也会下意识地做出某些动作,究其本质而言,学生所做的动作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学习音乐时,学生不仅会关注音乐材料及音乐结构方面的特征,还十分重视情感方面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自身的体会。小学生自身感知能力不足,经验也不够丰富,所以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欣赏音乐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体验,并通过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如果想开展好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将音乐欣赏与体态律动融为一体,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以《友谊地久天长》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适合采用哪种乐器进行演奏;如果采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歌曲的情感是否会出现变化。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首歌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不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友谊,还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在演奏乐曲时,可以采用钢琴,也可以采用大提琴,但钢琴本身的音色较为明亮,容易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听觉体验,大提琴的音色显得浑厚而低沉,容易将人带入一种特殊的意境当中,学生体验也会变得更强。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再要求学生依据音乐进行体态律动。在倾听钢琴版歌曲时,学生的动作显得较为轻快,而在倾听大提琴版本的音乐时,学生的动作速度较为缓慢,但情感性更强。教师一面为学生播放乐曲,一面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变化进行体态律动,在播放乐曲时借助多媒体灵活地切换声部,通过不同声部的相互交织,来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体态律动,让学生试着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进行融合,使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四) 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还不成熟,需要外界的良好引导,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更喜欢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他们的心里,所有让他们快乐的事物,都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音乐本身具有比较突出的娱乐性,所以,很多学生都十分喜欢音乐课,与音乐教师之间也比较容易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限,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难以形成整体的感知,也无法根据音乐进行大胆的联想,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之所以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限制。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教师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手法,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的新方法,一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二则可以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既能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还能强化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的方法,从而解决学生学习音乐时仅停留在浅层面的问题,让学生从音乐当中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外在的情感得以内化,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确保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五)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很多都是由前辈音乐家们结合自身体验,融合自身情感创作而成,有些则需要长期的反复思索和酝酿,有些则是源于突然闪现的灵感。所以,即兴创作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都能充分地增强儿童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即兴表演,同时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将音乐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律动,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来把握两者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结合自身情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小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地理解音乐的情境,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等。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关心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不能一味机械地进行灌输。唯有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其体会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就感,为学生将来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及情感,从更深层面理解音乐,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理论,掌握音乐知识,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转换为自身的动作,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而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要正视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并根据音乐教学的需求灵活地加以运用,改变过去机械、固化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并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为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於萍.巧用体态律动 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2):18-19.

[2]林明燕.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0(5):147-148.

[3]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No.159(05):128-133+187.

[4]穆田恬.体态律动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6(10):2.

作者简介:柳明清(1991-),女,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人,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音乐)。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舞蹈既是学前教育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存在教学思想与手段相对落后、机械的常见问题。而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肢体协调性或柔韧性的发育,更是推动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优化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战略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问题 模式 构建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是开展素质教育不可忽略的核心。尤其是在学龄前教育中,舞蹈和音乐、美术一起构成提高幼儿艺术欣赏水平、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石,不仅成为学前教育中最受幼儿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更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的美育、德育形式之一。

一、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国外曾有过跟踪调查发现,学龄前阶段接受过特定舞蹈训练的幼儿在进入学校后,相较那些未接受过训练的儿童,其在数学和阅读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从生物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舞蹈训练过程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人体系统,包括神经反射、肌肉运动等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更多良性刺激,促使大脑内神经元数量与联结加快成长速度,由此提升幼儿的身心发育水平。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学前舞蹈这类群体性艺术训练可以更好帮助幼儿实现社会化,促使幼儿在群体性活动中增强融和度、提高适应性。当这样的基础素质经由舞蹈教学发展到更高水平后,幼儿更易在后续的学校教育中提升教学认同感和接受度,继而使学习品质和效率得以提高。

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

虽然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采取舞蹈教学的历史悠久、形式普遍,然而对比国外学前教育中专门针对幼儿舞蹈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国内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缺乏足够专业性、规模化的问题,并未形成足够的系统化、针对性。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基本不存在专业教材,而是借用专业舞蹈学校或师范学校的教材。这种教学源头的缺失或缺位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导致这些将要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从意识到行动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由此造成的最终后果就必然是学龄前幼儿的舞蹈教学与大多数普通幼儿身心发育特点、要求不相符,难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次,虽然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是常设科目,然而相比起教育学、心理学来说,舞蹈依然被列入辅助教育形式,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数量、时间的安排上,舞蹈教学显然会略微逊色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即便能够勉强完成既定的教学项目和内容,但也往往徒有其表,只能学成舞蹈的“形”却难具备舞蹈艺术的“神”。而当接受这种似是而非学前舞蹈教育的学生最终开始从事学前教育时,自然只能教给幼儿简单的肢体动作,却很难将舞蹈艺术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鉴赏因素等一并传授给幼儿。如此一来,所谓借助舞蹈教学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便只能沦为空谈。

第三,和其他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项目相似,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也是一类较典型的问题。不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习惯于侧重舞蹈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阐释,但对舞蹈应用于具体的幼儿教学过程则涉及有限。且学龄前幼儿的舞蹈教学和普通舞蹈教育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可在许多学校中,这样的差异性却并未得到明确的突出,反而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处理。如此一来,在校期间的学前舞蹈教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之间就存在难以预料的差距,这不仅给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品质造成负面影响,更连带降低了学龄前幼儿接受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成效性。

三、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优化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来说,其实质仅仅是学龄前幼儿初步体验到艺术教育的乐趣。现实生活中,接近百分之百的学龄前幼儿都会接受至少一种艺术教育。然而,接受形形色色艺术教育并不意味著这些幼儿就将朝向专业舞蹈家、音乐家、画家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反,这些幼儿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众多艺术教育中展示出中人之姿,对艺术产生模糊、朦胧的体验意识。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学龄前幼儿的家长来说,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也并非为了培养出一个大艺术家,而不过是为了拓展幼儿的眼界,让幼儿的学龄前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并培养起更加丰富的业余爱好而已。

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就需要更加关注到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并充分把握和结合其中的内在规律,让舞蹈教学和幼儿成长发育之间形成更多的契合点,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根本宗旨。故而,优化和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就应当是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比如,儿童天性热爱游戏,这早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共识。那么,在舞蹈教学的同时融入游戏设计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要教育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努力尝试将基础性的舞蹈学习过程与幼儿游戏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联关系,使学前舞蹈教学不再简单、机械地保持纯粹的舞蹈姿态,而是能够兼顾舞蹈动作学习和幼儿游戏设计。举例来说,在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动作时,结合幼儿歌舞《找朋友》,将舞蹈改编成“找一个藏族好朋友”、“找一个傣族好朋友”、“找一个蒙族好朋友”等。然后抽取这些特定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结合《找朋友》的音乐旋律,将民族舞蹈创编成有一定规律性、可重复性的游戏舞蹈新形式。

舞蹈教学和游戏设计相融合能够避免单一舞蹈教学容易给学龄前幼儿造成的单调感,使幼儿形成舞蹈也是游戏的一部分的初始印象。一旦幼儿能够将游戏和舞蹈间建立起越来越正面的关联,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加容易体验到的欢乐感、愉悦感便能逐渐迁移到舞蹈学习中。久而久之,舞蹈这一特定的艺术教育便可越来越淡化其严肃教学的隔膜性,借助游戏的外壳提升舞蹈教学在幼儿心目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即便舞蹈的难度逐步提升,幼儿也能理解为游戏变得更加复杂,这反而更能激发出幼儿探索复杂游戏的好奇心和热情。

(二)走生活化道路,打破舞蹈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与普通舞蹈教学不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与其他各项教学形式一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龄前幼儿身心均衡成长和发育。这不仅需要借助各式各样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也是通过多种基础性艺术教育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初级的艺术美感体验和审美鉴赏意识。因此学前舞蹈教学是幼儿素质教育的组成,而不是特定专业艺术技能的学习。故学前舞蹈教学不能和幼儿日常生活、教育中其他种类的教学形式过于脱节,而是需要走生活化道路,打破舞蹈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藩篱。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校中,未来的幼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活化舞蹈教学的意识和理念,将学前舞蹈的范围结合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特点适当外延,让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更多地涉及到幼儿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这些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习者必须在思想上将学前舞蹈教学拓展到幼儿吃饭穿衣、游戏娱乐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培养起幼儿衣食住行皆可舞蹈的意识和能力。

而到具体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师需要改变学前舞蹈教学只限定在舞蹈课堂的陈旧观念,而应当抓住一切恰到好处的时机,让舞蹈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间隙。比如引导幼儿学习自己收拾玩具时,幼师就可以结合《小皮球、香蕉梨》等常见的幼儿歌舞旋律或节奏创编成“小皮球、香蕉梨、我来收拾小玩具……”等儿歌和舞蹈。再将幼儿分成若干排或列,采取人传人的形式边唱边蹲下、起立、传递玩具。或者让幼儿按照一定间隙排列成队,每人自选一个舞蹈动作,将拾起的玩具用舞蹈动作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个朋友等。

生活化的舞蹈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起“艺术即生活”、“生活无处不艺术”的概念。这种艺术化的生活观念不仅有助于幼儿在生命成长的早期逐步奠定起以艺术化思维和视角看待生活的思想基础,也有利于学前舞蹈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更重要的是,生活化的舞蹈等艺术教育能够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和日常生活间并不存在鸿沟,从而减轻幼儿对于学习舞蹈艺术的畏惧感,使幼儿更加乐于亲近舞蹈、学习艺术。

(三)使舞蹈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渠道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果,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舞蹈教学同样是培养幼儿创新创造思想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舞蹈教学的幼儿来说,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适当融入幼儿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就显得既可行、也必要。

比如幼师可以在教学一段舞蹈之初设定一个粗略的主题或故事轮廓,然而鼓励幼儿边跳舞边思考。当一个舞蹈段落结束后,教师不妨询问幼儿后续的舞蹈或故事情节,再鼓励幼儿自己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等。若条件具备,教师甚至可以尝试让幼儿将曾经学过的舞蹈动作重新排列组合,创作一个全新的舞蹈动作甚至舞蹈系列。

鼓励幼儿自主创新舞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出幼儿的创意思维,帮助幼儿形成创新创造的理念和技能。这样的舞蹈创意并不会仅仅局限在学前舞蹈一个单独的学前教育范畴内,而是能够帮助幼儿打开思维和眼界的局限,让幼儿充分发挥出天性中强大的想象力空间。一旦幼儿逐渐习惯并喜爱上自主创编舞蹈等藝术形式的感觉,则这种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就能弥散到其他各个门类的专业学习上。显然,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最为卓有成效的表现之一。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虽然是所有教育机构都会设置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然而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思想与手段制约了学前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改革的战略背景下,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需要尽快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加专注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以人为本加快舞蹈教学的优化与创新。除了在学前舞蹈教学中不断提升趣味性以激发出学生更多学习兴趣和热情外,舞蹈还应当更多地承担起启迪幼儿创新创造能力的职能。因此,学前舞蹈教学需要在进一步拓展教育理念范畴的基础上,借助更多辅助工具和前沿技术丰富教育层次,使舞蹈教学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与需求。这不仅是学前舞蹈教学提升品质和成效甚为重要的举措,也是学前教育顺应时代变迁与教育改革战略要求、实现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金晶,马雯娟.康定斯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2):12

[2]林琼华.试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好家长,2015(11):28

[3]张昆.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作者简介:

江薇(1987-),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舞蹈。

学前教育音乐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随着教育领域形势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学前音乐教育的改革时,要充分重视幼儿综合素质的养成,同时,音乐教育的内容也是影响幼儿声乐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师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美学在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音乐的内在,以此促进学前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审美;学前教育;改革;幼儿

前言

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应该把音乐审美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学科水准。所以,在教师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提高幼儿的音乐教育质量,这就必须从音乐教育的音乐审美角度进行改革和培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音乐教育在中,获得较高的教育效果。

一、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功能

(一)有效的提升学科教育水平

在学生的未来职业专业教育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音乐、唱歌等各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课程内容,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认知。通过教授老师的大量的专业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使其了解其内在的本质,并能更好地把握现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音乐美学审美的提升有助于对音乐内涵的认识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看似是一门专业课程,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是加强学前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的先决条件。审美能力能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进一步理解音乐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教学让幼儿对音乐审美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到艺术内涵,因此,对于学前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审美的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技能。

(三)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能促进音乐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虽然讲授了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音乐鉴赏培养力不够,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低,很难体会到音乐的真正含义和价值。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实践当中,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应当接受相应的音乐审美训练,在未来对幼儿的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小朋友形成良好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如果不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就无法发掘出音乐的美,停留在表面的音乐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发展其专长、提高其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的音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公平、音乐教材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教学设计简单、教师对音乐技能掌握不到位、音乐教学设施短缺等。结果表明,一些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较高,而全国多数城市的音乐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甚至同一区域的幼儿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音乐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课程内容较为随意,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来安排音乐的教学。大多数幼儿园老师还以教唱简单儿童歌曲为主,内容单一、枯燥,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反而会破坏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老师的音乐技巧应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评项目,需要经过长期的学校才能得以提升,但现在,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教师们不但不训练自己的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技能,而是依靠多媒体的播放和运用,虽然音乐的感觉更加的真实,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亲自教导,才是最好的选择。总之,当前国内大多数地方的幼稚园音乐教学无标准、无体系,更谈不上引入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三、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实施改革战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音乐教学中,要想使音乐教学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作品演唱和示范演奏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自主和强烈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比如:播放学生所弹奏和演唱的作品,让学生之间共同欣赏,展通过这种方式,能促进其学生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为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触音乐初期,应注重对其音乐美学情感的培养。要把握好这一关键,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让学生实践弹奏或演唱简单的曲子,让他们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乐趣,让他们在音乐的学习中产生共鸣,从而在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更加具有热情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学们会变得更加积极,在课堂上的展示和参与,让同学们能够互相学习,并从中领悟到音乐的快乐。

(三)合理地优化和整合音乐课程。通过优化和整合有關专业的课程,促进并实现学前教育的新变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对幼儿进行教育,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在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因此,在开展相关教育时,教师要根据目前的课程设置,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各种音乐特征的作品,探寻其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教学水平。要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中立足,必须将语言、美术、舞蹈等学科与幼儿园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到美学教育的效果。

(四)选用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材。学前教育专业与其它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教材的选用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特点来选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最好是经过专业骨干教师编著的、有针对性、反复精心打磨的经典教材,由专家经过评定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综合性教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反映出课堂教学效能。比如学前教育的钢琴教材,可以将传统的奏基础知识与伴奏脱离的情况进行对比,把两类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对于教学实践会有明显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结语

因此,在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时,也要充分认识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前教育在音乐学科上的科学性。同时,音乐教师还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教学实现创新与改革,并将学生的专业素质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科教育有一个更有效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咏梅.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思路[J].大众文艺,2020(11):216-217.

[2]吕迎春.从音乐审美角度谈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J].国际公关,2020(04):77-78.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论文范文下一篇:柔性化管理与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