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

2023-09-18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1篇

摘要:电力信息技術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能更大促进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对推动电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得到提升,极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完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新时期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信技术;融合

1 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融合的影响因素

1.1 技术方面

随着智能化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势必要求电力企业加快智能化推进的进度,而电力企业中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将是推进电力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改变了电力企业的传统工作方式,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对电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储存,使得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通过依托电力光纤资源,结合核心网络技术、接入网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等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势必将促进这两个方面有效的融合,构建电力企业智能化平台。

1.2 经济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电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如何供应快捷、高效、安全、稳定的电能源,迫切要求电力企业向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其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服务水平与经济效益。同时如何适应日趋发展的经济形势,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可以说是目前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企业,进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进步。目前在项目建设中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开发研究智能化管理,构建信息通信融合的数据通信网络体系建设,摒弃传统管理方法,促进电力企业智能化发展,进而大大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3 文化方面

随着电力企业智能化发展步伐不断深入,电力通信技术不断完善,电力企业开展智能化发展模式,使供电企业员工有更多工作形式。电力信息技术发展依拖电力通信技术,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打破现有办公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企业员工的工作量,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1.4 信息方面

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软件技术作为最尖端技术,在网络内部植入程序,该程序具备可拓展功能,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电力光纤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速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对电力企业来说,构建电力信息系统,存储分析各种电力通信信息,比如:电力通信网络与及其无线专网技术的融合,将服务做到家,为广大用电客户提供更加优秀的电力业务服务。

2 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的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同时在电力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尝试,并具体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而使得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技术获取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电力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极强的复杂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呈现出诸多不同的问题,这将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在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上共同采取措施,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此来更好的将二者进行融合。电力通信技术是我国电力企业必须花较大精力研究的主要问题,若想让电能发挥基本作用,则需要解决好电力通信技术控制的使用以及生产输送问题。众多的数据与信息均可通过电力通信技术进行连接,这便防止因复杂输电环节带来的数据传输问题产生。为此,电力通信技术的推广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各大电网企业也在不断强化各自信息化程度,一旦将电力通信数据网扩大,则会使得电网企业数据管理更为顺畅,从而突显电力通信系统的优势,使得电力企业朝着优秀业绩发展。

3 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融合的相关措施

3.1 树立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电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技术要求、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信息通信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电力系统信息通信规划水平,保证功能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大经济投入,做好系统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转水平,为电力信息与通信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

3.2建立合理的调度机制

电力企业要建立信息通信调度机制,工作中保证在监控、调度、运行中两专业的一致性,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信息、通信应用的全方位监控与调度。电力通信技术专业性很强,它是电力信息供给传输的渠道,能对该渠道的运行情况通过系统的展示进行反馈。电力系统的信息通信调度部分是电力企业完成电力信息与通信交融的前提条件,因此保证调度部分在信息通信技术中的融合树立一致的管理机制,进行通信调度与信息监控,在渠道上直接进行信息反馈与沟通,可以更好的保证监控信息有效性、及时性。整合作业流程,通过一致调度,实现信通技术融合。

3.3 强化作业人员综合素养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需要电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落实到底。所以,人员的素质问题是关键因素,强化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是保障这项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要害。因此通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把先进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工作者;通过人岗匹配、优秀选拔等方法给岗位输送技术人才;请专家对现场实地作业进行技术指导,确保作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工作技能并得以正常发挥使用。加强员工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协调沟通,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情绪也是技能发挥的重要助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力系统中实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电力供应质量,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网运行的智能化、专业化、信息化,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它是一项专业技能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和企业的政策、经济以及技术上的大力支撑。不断完善电力信息与通信的融合业务,全面提高电力供应的质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汤奕,陈倩,李梦雅,王琦,倪明,梁云.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环境中的网络攻击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17):59-69.

[2]胡楠,陈昌龄,刘飞鹏.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究[J].低碳世界,2016(25):43-44.

[3]王志强,吴庆,张拯,胡斌,杨乐,宋潇杨.基于异常分析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策略[J].陕西电力,2016,44(04):84-87.

[4]尹永飞.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采标分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2篇

信息安全特征: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 保密学是研究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科学。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安全控制单元、安全服务层面、协议层次。 公钥密码:由两个密码组成,每个用户拥有一对选择密钥: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 公钥密码特点:(1)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即使知道一个密钥,也不存在可以轻易地推导出另一个密钥的有效算法。(2)不需要增加分发密钥的额外信道。公布公钥空间,不影响公钥系统的保密性,因为保密的仅是解密密钥。 公钥密码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1)加密和解密交换必须满足在计算上是容易的。(2)密码分析必须满足在计算机上是困难的。 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共同发起的某种协约或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协议的特征:(1)至始至终有序进行。(2)协议成立至少要有两个主体。(3)协议执行要通过实体操作来实现。 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的区别:(1)签名实体对象不同。(2)认证方式不同。(3)拷贝形式不同。

签名算法的三个条件:(1)签名者事后不能否认自己的签名。(2)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伪造签名,接收者能验证签名。(3)当签名双方发生争执时,可由公正的第三方通过验证辨别真伪。

不可否认数字签名:没有签名者的合作,接收者就无法验证签名,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签名者的利益,从而可防止复制或散布签名文件的滥用。

不可否认数字签名方案由三部分组成:数字签名算法、验证协议、否认协议。

散列函数: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为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消息认证码:满足某种安全性质带有密钥功能的单向散列函数。 身份证明分两大娄:身份证实、身份识别。 信息隐藏:把一个有含义的信息隐藏在另一个载体信息中得到隐密载体的一种新型加密方式。

信息隐藏的两种主要技术:信息隐秘术、数字水印术。 数字水印技术: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据中嵌入隐藏标识的技术。

三种数字水印:(1)稳健的不可见的水印。(2)不稳健的不可见的水印。(3)可见的水印。

数字水印三个特征:(1)稳健性。(2)不可感知性。(3)安全可靠性。

数字水印三个部分:(1)水印生成。(2)水印嵌入。(3)水印提取(检测)。

密钥管理的基本原则:(1)脱离密码设备的密钥数据应绝对保密。(2)密码设备内部的密钥数据绝对不外泄。(3)密钥使命完成,应彻底销毁、更换。 常用密钥种类:(1)工作密钥。(2)会话密钥。(3)密钥加密密钥。(4)主机主密钥。

公开密钥分发:(1)广播式密钥分发。(2)目录式密钥分发。(3)公开密钥机构分发。(4)公开密钥证书分发。 密钥保护方法:(1)终端密钥保护。(2)主机密钥保护。(3)密钥分级保护管理。

秘密共享方案:将一个密钥K分成n个共享密钥K

1、K2……Kn,并秘密分配给n个对象保管。 密钥托管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通信方式,同时允许授权者为了国家等安全利益,监听某些通信和解密有关密文。 密钥托管加密体制由三部分组成:用户安全分量、密钥托管分量、数据恢复分量。 密钥管理:指对于网络中信息加密所需要的各种密钥在产生、分配、注入、存储、传送及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体制。

保密通信的基本要求:保密性、实时性、可用性、可控性。 密码保护技术:密码校验、数字签名、公证消息。 通信保密技术:(1)语音保密通信(模拟置乱技术、数字加密技术)。(2)数据保密通信。(3)图像保密通信(模拟置乱、数字化图象信号加密)。 网络通信加密的形式:(1)链路加密。(2)端-端加密。(3)混合加密。 网络通信访问基本控制方式:(1)连接访问控制。(2)网络数据访问控制。(3)访问控制转发。(4)自主访问控制与强制访问控制。 接入控制功能:(1)阻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2)允许合法用户进入系统。(3)使合法用户按其权限进行活动。 接入控制策略:(1)最小权限策略。(2)最小泄漏策略。(3)多级安全策略。 接入控制技术方法:(1)用户标识与认证。(2)身份认证特征(口令认证方式、协议验证身份)。

PGP的五种功能:认证性、机密性、压缩、Email兼容性、分段与重组。 IP层安全功能:鉴别服务、机密性、密钥管理。

安全套接层SSL提供的安全服务:信息保密、信息完整性、相互认证。

PPDR-A模型五要素:安全策略、安全监测、安全反应、安全防御、安全对抗。 操作系统安全访问控制:测试程序访问控制、操作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保护机制的访问控制、用户认证访问控制。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四环节:安全模型、安全设计、安全确认、正确实施。 安全网络平台种类:Windows NT、UNIX、Linux。(Linux兼容性好、源代码开放、安全透明)。

数据库安全条件:数据独立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数据使用性、备份与恢复。

VPN(虚拟专用网)核心技术:隧道技术、密码技术、管理技术。

政务网的特点:信息公众化、信息机关化、信息存储量大、保密程度高、访问密级多样化。

政务网建设的三个安全域:(1)涉密域。(2)非涉密域。(3)公共服务域。

黑客攻击:指黑客利用系统漏洞和非常规手段,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行为和非法运行系统或非法操作数据。

防黑客攻击几种防范技术:安全性设计保护、先进的认证技术、扫描检测审计技术。

常规网络扫描工具:SATAN扫描工具、Nessus安全扫描器、nmap扫描器、strobe扫描器。 网络监听工具:NetXRay、Sniffit。 防火墙:在网络安全边界控制中,用来阻止从外网想进入给定网络的非法访问对象的安全设备。包括网络级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级代理防火墙。

密罐:用来观察黑客如何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软件“陷阱”,通常称为诱骗系统。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病毒检测方法:比较法、搜索法、辨别法、分析法。

电子商务安全要求:可靠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可控性。

电子商务安全服务: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机密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 电子商务基本密码协议:密钥安全协议、认证安全协议、认证的密钥安全协议。 国际通用电子商务安全协议:SSL安全协议、SET安全协议、S-HTTP安全协议、STT安全协议。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3篇

摘要: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BIM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施工设计技术,该技术对建筑工程管理无疑是一场信息革命。BIM技术在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以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为背景展开分析,为相关行业或者工作者提供可参考资料。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机遇与挑战

一、BIM技术的定义及特征概述

(一)BIM技术的含义

BIM技术,其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意为建筑信息模型。这一模型是以建筑工程各个项目有关信息数据为基,把建筑物的真实性信息借助数字信息仿真技术加以模拟,有关工作人员凭借该技术来对项目中信息加以整合、模拟,提升对工程建筑信息的全面理解、高效率应对,从而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工期等,发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大化价值作用。

(二)BIM技术的特征

首先可视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化发展,建筑方式也变得复杂多样起来,传统施工图纸很明显无法符合现代施工需求,当中构造形式需施工者发挥想象,不但阻碍了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还会增加成本,延长工期,而BIM技术的诞生以三维化方式加以展现,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建筑内部结构,以可视化技术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和工作效率。

其次,协调性。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倘若工程项目在实施时暴露出问题,也是需要各个管理层人员一起参与讨论,深入研究问题原因,就根源来加以改善,但显然这种方式对有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效力性的,但BIM技术可以做到这点,对电梯井或者其他构件布置都有很强的协调效果。

最后,模拟性,BIM技术的模拟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建筑物模拟设计活动中,一方面还可做到把现实中无法操作的事物加以模拟,对建筑设计中需模拟的实验加以模拟。比如日照模拟等。同时还可以此技术对造价进行控制,为建筑项目创造更好的盈利。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的机遇

(一)BIM技术--建筑信息技术的革命

现代工程领域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存在信息孤岛问题,而BIM技术恰是建筑信息技术的一大革新,可以规避信息孤岛障碍。换句话讲,BIM技术是专为建筑而生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发展告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对建筑业的影响非常小,根本无法解决建筑业的信息割裂问题,美国建筑业每年大概有2000亿元都因为低效率、失误、延期而浪费掉。而BIM技术借助数字化参数模型,来将工程信息紧密联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效率。

BIM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参数模型建立N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模型信息和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紧密相连,展现出非常强大的完备性、关联性、一致性。完备性指的是除了对工程项目对象展开几何信息、拓扑关系的阐述,还对完整的工程信息有所阐释,如对象名称、建筑材料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磨性等维护信息,对象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等。

关联性指的是信息模型中对象是可识别相互关联的,系统对模型信息展开统计分析,生成图形、文档,只要当中某一对象发生改变,其他对象也会随之改变。一致性指的是建筑生命期的不同时期模型信息都是保持一致的,无需重复输入,且模型可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简单加以修改、拓展,无需重建,防止出现信息不一致的状况。

(二)BIM技术可应用于建筑工程多领域

BIM技术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建筑领域可以广泛应用,提高各个领域施工水平,首先造价管理方面,BIM技术帮助其实现可视化管理,不同于之前的线条式造价管理,它以立体图像方式反映出建筑工程不同步骤、施工部位对应的造价信息,提高造价管理的时效性、精准性,而且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同一个BIM模型,造价管理信息均会统计在该模型上,方便后续的继续录入存储,提高造价信息的共享率。

其次,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可按照具体实况创建一个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模型,生成3D模型,通过施工模拟、碰撞检测功能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分析,获得合理场地规划、优化方案,取代人工现场检测,提高安全分析效率,减少建筑项目安全风险因素。

第三,运维管理方面,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可以在运维管理阶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能耗、安全性资产等多方面发挥作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工程基础讯息进行数字化分析,对建筑的空间、能耗、安全性进行准确分析,提升建筑运维管理效率。比如北京奥运村,空间信息、能源消耗等运维管理数据均会通过BIM技术展开科学化预算,从而为设备管理、物理服务提供数据保证,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增加建筑工程的商业价值。

此外,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工程竣工、工程验收、后期的建筑营运等多环节多步骤都能发挥实用性价值,对建筑工程管理来说是一项宝藏技术。

(三) BIM技术优势对建筑工程的有利影响

首先简化了工作流程,BIM技术运用在建筑工程中,会把储存的信息放于计算机上修改,可凭借辅助人工操作展开数据简化,防止出现录入错误,提高数据质量。其次大大减轻人工作业,实现数据信息的处理现代化,弥补人工查找数据信息的不足,提高信息查找的高效率化,运用正确的工程计算,减少人工操作弊端,借助精准专业的计算软件,对手工编织模式的运用不断健全优化,实现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等。最后,提升资源计划管理能力。BIM技术三维模型和时间、成本两大元素相關联,创建了5D技术模式,对工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任意时间段获取的工作信息加以核算,更为精准的进行工程事项处理。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现在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应用中还处于初级推广应用期,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具体如下,首先,我国有关BIM技术的制度、标准尚不健全,我国市场中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而要实现BIM技术和本土化建筑行业的无缝对接,制定和健全相关标准、制度非常关键。

其次,成本和技术门槛偏高,企业要应用BIM技术,就必须要有所投入,比如培训上加大力度,软件硬件采购乃至人力资源上都要有相关的配备和投入,成本颇高,BIM技术要求是形成系统化技术,不是单靠个人或者单个部门就可完成的,人员的培养、技术的推广、设备的采购等等均是应用该项技术的高门槛。

第三,BIM应用软件、模式存在问题。BIM技术因为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所以使用的成熟度上不够高,应用软件的发展较为缓慢,多是参考国外建筑行业,而与我国国情现状不符,应用模式上则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技术应用模式,另一方面是实践应用模式,比如施工前利用BIM技术建立3D数据模型,按照施工时间规划,可以将总体施工现场模拟出来,但我国运用该项技术始终是留在应用实践上,没有深层次挖掘应用需求。

最后,设计方的障碍。BIM技术要推广应用于设计方面,需实现两大条件,一是设计院要花费诸多资金购买技术软件,培养工程师团队,建立技术设计工作流程,二是设计方更偏重于采用该技术建模、设计优化,适用面不宽,无法发挥出BIM技术的全部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四、结语

BIM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推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该技术理论层面着手,分析其特性优势,具体阐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会对相关行业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宪会.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解析[J].建材与装饰.2018(21)

[2]曾旭东、谭杰.基于参数化智能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18(17)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4篇

关于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相关说明

一、实践形式

我院本次社会实践分校级重点集中实践团(详见后表)、院系级实践团、学生个人分散实践三种形式。

二、实践要求

1.校级重点集中实践团要求

a.校级重点实践团在学院团总支与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前期填写的《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登记表》中的策划及实施方案定时、集中开展实践活动。

b.校级重点团队必须严格按照《暑期社会实践宣传方案》报送新闻稿。

c.校级重点团队开学后需提交活动开展照片、视频、宣传报道记录等。

d.校级重点团队开学后需至少提交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或论文。

2.院系级实践团要求

a.院系级实践团队需要在各自辅导员指导下按照填写的《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登记表(院系级)》开展时间为一周左右的实践活动,形式及时间可依据具体情况由各自辅导员具体决定。b.院系级实践团队开学后需提交活动开展照片、视频及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或论文。

3.学生个人分散实践要求

参加个人分散实践的学生需结合自己情况认真参加暑期实践,开学初提交《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鉴定表》和实践心得或者调研报告。

三、成绩认定

1.对参加校级重点实践团的成员学校给予一定的活动开展经费、车费及部分伙食补助,在学分认定时按最高类学生认定。对未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的团队将追回下拨经费,并驳回团队成员本学期学分申请。

2.对活动成效较好的院系级团队按照校级重点团队标准处理;普通院级团队成员按照系级标准进行学分认定,对有高质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成员按照校级重点团成员认定并给予现金奖励;对于无成效的系级团队成员一律按照个人分散实践处理;对未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的团队将追究先关负责人责任,并驳回团队成员本学期学分申请。

3.参与个人分散实践的成员在提交实践表与心得后,按照分散实践进行学分认定,对有高质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成员按照校级重点团成员认定并给予现金奖励;审批不合格者本学期不予学分认定。

四、其他

1.无论参与何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必须首先确保成员人身安全,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终止实践活动。

2.任何团队及成员都不得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任何非法或性质不明的社会团体或组织。

3.各校级、院级团队必须按照《宣传方案》建立团队新浪和腾讯微博,格式:计算机学院赴xxx实践团(队),并关注学院团总支微博:腾讯:xxujsj新浪:计算机学院团总支。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5篇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建议

1、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1.1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1.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 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2.1 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1.2.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1.2.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1.2.4 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1.2.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1.3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1.4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2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有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

依法进行项目管理,不僅仅关系到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更关系到分管领导、承担项目工作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绝不是空话,学习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认真学、仔细学、学以致用,才能为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对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讨论,组织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切实提高依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2.2进一步做好项目规划、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规定,项目批准立项、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后,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复文件执行,严禁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实际项目执行中的调整往往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对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进行项目内部评审,确保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充分进行需求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建议成立单位内部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内部评审、专家论证,严把申报项目关,确保申报项目的质量。

2.3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按照农业部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基建项目和财政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计划编报、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严格遵守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与政府采购管理规定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和工作流程,标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

2.4进一步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交付工作,确保信息工程项目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验收后的绩效评估工作,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信息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信息与通信工程范文第6篇

一、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优点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较普通的机房相比,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 普通机房对等级的划分具有单一化的缺点, 而电子机房可以实现全面化、系统化的等级划分。其次, 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其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化建设, 并且在供电、防火以及防雷等其他方面均能够满足其功能需求。最后,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安全性更高, 能够保证人员操作及设备运行等环节的安全, 促进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建设

(一) 供电设计

在供电设计环节, 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机房等级来设计合适的供电方案[1], 以确保供电安全并提高供电的稳定性, 同时要进行科学的供电排线。在面对A级机房时, 首先要明确在一级负荷中最关键的负荷, 由于A级机房的重要程度较高, 因此在供电电源的建设上要设立两个供电电源, 还要准备好备用电源以应对某些突发问题, 供电电源可以结合机房的实际需要来选择380v或10KV。在进行B级机房的供电设计时, 需要为其配备发电机来当做备用电源, 以确保机房的正常供电。在面对C级机房时, 技术人员要考虑二级负荷的问题。机房的供电建设需要为机房选择合适的低压配电系统, 同时考虑变电站与机房的实际位置。当机房与变电站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可以选择TN-C-S的低压配电系统, 当机房与变电站距离较近时可以选择TN-S的系统。为了确保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正常运行, 其发电机的容量要大于在机房中运行设备的总容量。当总容量小于2500KW时可以选择低压发电机组, 反之则需要选择高压发电机组。

(二) 防火设计

为了机房提高防火性, 需要选择不燃烧体或者难燃烧体作为建设材料。并且机房内的电线电缆应该设有阻燃线缆, 线缆的选择要符合实际的电量负荷需求, 保证线缆的电量总负荷大于实际的电量运行负荷, 避免因线缆发热而出现短路问题。此外自动化灭火系统的设置可以及时的发现火情, 并应用自动化的消防报警系统来对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造价非常高, 需要在重要工作区域设有烟感检测器与灭火器, 实现对机房安全性的全面管控。

(三) 防水建设

在防水问题方面, 需要避免外部的水源进入机房, 同时要及时排出内部水源[2]。因此需要在机房内安装自闭式地漏与防水围堰。为了避免外部水源进入机房需要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优质空调进水管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房的防水性能, 需要采用漏水检测机制, 在机房的关键部位安装优质的漏水设备, 并对水源泄露进行实时的监测。漏水设备需要联动机房的进水总阀门, 当设备监测出有漏水问题时, 机房的总进水阀则自动关闭, 有效的控制漏水情况, 减少因漏水造成的损失。

(四) 防雷方面

雷电对机房的正常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做好机房的防雷工作。当发生雷电天气时, 机房内的输电线缆会在瞬时承载巨大的电流量, 易使信息系统的数据遭到破坏或丢失, 甚至造成整个机房的瘫痪。因此需要重视机房的防雷设施建设。首先在机房外部的顶层设置避雷针等防雷设施, 其次在机房内装置防雷系统, 对机房内的输电线缆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 当输电线缆出现老化、绝缘层脱落等问题时, 需要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换线缆。此外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避免建设在较高楼层, 有效的降低被雷电打击的概率,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中低楼层建设机房。

(五) 空调设计

当前计算机设备的功率逐渐变大, 导致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发热量上升的问题, 因此需要在机房中安装空调设备, 以实现对设备发热量的实时控制。冷负荷是机房空调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 在控制前方进风、后方排风的设备时可以设置前冷后热的空调。并且空调的设计需要遵循效率与成本相统一的原则, 在夏季要充分发挥空调的制冷作用, 做到对设备的及时降温。除夏季外, 空调可以适当的关闭, 可以节约电力、避免空调的过度损耗。此外在空调的出风口可以安装空气过滤器, 提高机房内空气的清洁度, 减少空气中的杂质,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延长机房内设备的使用寿命。

(六) 监控设计

为了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在机房中安装监控设备, 当设备出现运行故障时可以通知到管理人员及时的安排维修工作, 进而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此外监控设备还能够对机房内的电压、电流负荷、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以及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等方面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并且监控设备可以与自动报警系统相连接, 确保机房的安全性。此外要针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立科学、规范的巡查制度, 管理人员要定时定期对机房进行全面巡查, 并详细记录巡查情况, 做好登记。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设计与建设的环节需要注意供电、防火、防水、防雷以及空调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确保机房工程的安全运行。为了使机房工程建设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需要利用科学、专业的技术手段开展设计与建设工作。

摘要: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是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 因此研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优点, 并分析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与建设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伟.关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2016, 35 (02) :157+159.

上一篇:圆明园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工会福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