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

2024-07-30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了解西部农村县级高中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现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陕西省县级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观念有所改变且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使用信息技术的氛围较好。但是还存在着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不足、教师的认识不够、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于提高、整合的程度还停留在表面层次的问题。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西部农村县级中学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调查

一、调查背景

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 已经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西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陕西省县级高中物理教学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目的和对象

1.调查的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之一是了解陕西省县级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梳理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为信息技术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目的之二是调查信息技术在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时产生的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当前中学物理教师的教育理念,为中学物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2.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象是陕西县级高中的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

(1)教师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回收问卷 198份,有效问卷 195 份。 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陕西县级高中的在职物理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五大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水平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 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现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等。

(2)学生问卷概况

为了进一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我们向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590份,对象是随机抽取的陕西县级高中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认识、态度和评价等。

三、调查结果

1.师生对待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态度

一方面,从教师对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念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认可程度。84.13%的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并且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不同层次的认识。说明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功用持肯定态度,并对其辅助教学的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表明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加深了对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的认识。

另一方面,学生中,71.30%的人喜欢物理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上课,11.30%的人不喜欢,另外有15.65%的人选择不知道;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形象、有趣,能提高学习兴趣,占47.83%;二是生动、直观,帮助理解物理知识占46.09%。可见,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之中,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在知识的呈现方面,化抽象为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也由于某些原因产生的负效应,引起了少部分学生的排斥,这些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46%的物理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上课,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将电脑的使用与自己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将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时,有63.49%的物理教师是因为教学内容的需要,但有11.11%的教师是为了省力、不必写板书,还有19.04%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或公开课要求的,可见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上,教师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主要作以下用途:做电子黑板,增大课堂容量(12.70%);模拟演示物理实验(80.95%);处理实验数据(3.17%),而没有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学生问卷显示,物理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上课的主要作用是:以屏幕做黑板,罗列知识点(49.57%),创设问题,引发思考(26.96%),播放录像,体验真实物理情景(43.48%),播放动画,模拟物理现象或动画(25.22%),进行实验探究(48.70%)。信息技术强大的媒体功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有87.30%的物理教师是将讲授与课件有机结合,但有1.5%的教师完全依赖课件,还有11.11%的教师完全由自己讲授,课件做电子黑板。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性作用,并且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了教学效果,但仍有少部分教师的观念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形式化和多媒体大容量传递知识的功能,变“人灌”为“机灌”。

3.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大多数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方式,从增强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这正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但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相当有效,实物教学用起来更得心应手,运用多媒体教学反而觉得“累”,且效果不佳;也有部分学生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解详细,容易理解(具体比例见图2)。这说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强,削弱了整合的功能。

4.影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效果的因素

在问到影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效果的因素时,25.40%的教师认为是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足,20%的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室条件不好,影响了学习效果;31.75%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软件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30.16%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操作水平不高,有11.30%的学生反映老师对多媒体操作不熟练是影响讲课的效果的主要缺点,由此可见,影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当前教学软件的水平。

(1)学校硬软件环境

我们所调查的学校中,有30%左右的物理教师拥有个人电脑,各办公室都配备有供教师备课使用的电脑,网络都已开通,每所学校至少有2间多媒体教室,且设备基本齐全,开通网络,学校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且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表明学校的硬件达到基本水平,但对于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整合的要求显然还有一定差距。

对于学校的信息技术软件环境:3.17%教师认为很好,39.68%的教师认为较好,38.10%的教师认为一般,6.35%的教师认为很差,学校能够提供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见图3)。

(2)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于信息技术,有87.30%的教师了解一点,而52.38%的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常用的教学软件PowerPoint,Word,Excel,会使用的分别占55.56%,73.02%,49.21%,对于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只有7.34%的教师进行过研究且有一篇以上的论文,31.75%的教师从未研究过,能够独立制作或与同事合作制作课件的教师仅占17.46%,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偏低,但是99%的物理教师都愿意学习更多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求提高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很高,但只有12.7%的学校经常组织专门的计算计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

物理教师对网络的利用情况有所不同,有53.97%的人经常上网,46.03%的人偶尔上网,60.32%的教师上网主要是为了查找教学资料、资源,但是,只是30.16%的教师备课、上课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这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尚未很好结合。通过学生问卷反映,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的次数极少(见图4),这反映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将网络资源整合到日常的教学过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丰富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反映出教师搜集信息、处理评价信息的能力不强。

四、现状分析

1.优势

(1)硬件达到了基本水平

陕西省县级中学大部分都有相对齐全的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开通网络,保证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基本条件。

(2)教师观念有所改变

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持肯定态度,对其辅助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在备课、上课、答题考试等各个环节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融入持欢迎的态度,这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前提条件。

(3)使用氛围较好

多数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持客观态度,能够在教学内容需要的前提下恰当引入信息技术,并且在实践中显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提高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这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或多或少的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活动,保证了大多数师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够

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但对整合的意义、目标、方式、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不够深入,且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持不完全肯定态度。

(2)整合的程度还停留在表面层次

从学科整合的层次来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还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1] 信息技术仍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且发挥的功能单一,强大的功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辅助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尚没有发挥作用,整合程度很低。

(3)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于提高

虽然大多数教师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水平很低,自主制备课件的水平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明显不足,且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科研课题、公开课等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影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一大障碍。

(4)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不足

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硬件设备,但是数量仍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软件资源不足,几何画板,方正奥思等优秀教学软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站和电子教案库,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大量网络资源闲置或浪费。

五、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确保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2]

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普遍偏紧,在硬、软件建设过程中,应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提倡因地、因校制宜,先急后缓,由点及面。

软硬件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可采取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学校自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出台了征收电教教材代办费和收取学生计算机学习费的政策,用足、用好这一政策,做到专款专用,是解决硬、软件建设政府投入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而决定整合的程度层次的则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调查中发现,物理教师信息素养低下成为制约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落到实处,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教育理论的培训,要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学习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选择资源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3]

对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知识进行培训,可以对教师就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通过案例进行培训,以便教师能够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模仿,开展整合,[4] 培训的对象应该包括物理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中学校长和中层领导,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和教学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实现整合。[5]

作为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的学习,并积极主动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本学科之中,在实践与探索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整合。

3.开展电教研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2]

学校首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统一规划,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研究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其次是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带动所有学科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去,科学、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包括常规教学媒体),寻求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点,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第三是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把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4.立足农村实际,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建立城乡合作关系,农村高中的领导、骨干教师走进城市重点高中参观、学习,城市重点高中领导传授先进理念和经验,骨干教师走进课堂进行教学示范,合作学校共享优秀的教学软件资源和优秀的教师资源。

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全面的资料、图片以及应用软件。资源库尽量“广、精、全”,并且注意及时更新,保证资源丰富实用且应用方便可靠。

通过网络,建立有专家参与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交流平台,如Blog、BBS等。通过交流,教师之间分享成功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可向专家咨询技术和理论上的问题,专家通过平台针对教师自身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可以加快教师信息素养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体系

一方面有利于成功经验的推广,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的态度应作为参考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效果,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整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2]徐俊峰.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6):23-25.

[3]冯秀琪,李烁.面向课程整合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2,(7):8-10.

[4]谢忠新,卫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3,(2):45-48.

[5]黄娟.加快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办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2,(2):24-26.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 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 目标性比较强, 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 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

鉴于以上特点, 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 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 必须要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 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目的。

2 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 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 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 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 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 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3 信息技术教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 在平常教学过程中, 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 如在讲网页制作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 制作他们的主页。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而且结合日常生活, 把信息技术知识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 更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4 情境与任务相结合, 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 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 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 信息技术课程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 等学生乐于参与时, 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 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 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5 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指导, 使学生在技能上取得进步, 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同时, 让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扩大同学视野,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求知欲。然后带学生分析作品, 最后学生实践, 时间允许还可以再在学生作品中选一些优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前面所说的网页制作, 就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网页设计大赛, 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当评委, 让学生在失败和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 在展示学习成果时,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组织学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发现新问题, 展示新方法,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敢于交流。

6 结语

总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为核心, 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那么, 教师就必须使用学生易为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技术是学习、生活中所必需的技术, 必须学好, 也只有这样, 信息技术课程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 有着其鲜明的特点,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 明显的时代发展性。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特性出发, 通过对高中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提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旨在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闫晶.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思考[J].电脑与电信, 2008 (9) .

[2] 孙玉礼, 袁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差异化”教学法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 2008 (11)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新课程;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宜整合,然后考虑采用怎样的形式与方式整合,探索最佳整合点,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学习建构高中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搭建舞台。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

认识建构观指导下的数学教与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使其有可能从辅助教学手段向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发展。计算机工具使我们能从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数学及其教与学。学习者可以形成一种动态过程的观点,对数学的多重表示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加直观具体的概念图像,对于知识的重新组织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将以前难以用粉笔和黑板解决的问题却很容易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代替部分数学文字信息的板书,节省了画图与书写的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教师、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

数学传统教学一般是权威模式的接受教学。教师主导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体现在他能否顺利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解题,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反映教学思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欠缺的一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及时跟踪测量结果,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确信无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建构了新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重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教师观念上的变化。这体现在尊重学生、深信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潜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寻找某些数学规律时,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几个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和猜想,这种情况下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猜想到正确的答案。而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便可以克服这种局限。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可以列举很多数据,让学生充分体会其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猜想,接着找到解答的思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让教师的“教”活起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想起到较好的效率,少不了课前的准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更需要教师能熟练把握教材,对前后知识能一体地了解,无论对哪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视之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当然,除这些传统的东西,还需要加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元素与血液。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能力等,在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引入,这就需要媒体的运用,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很困难,利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例如,幂函数图像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列表、作图,然后进行归纳,费时费力。我在讲授幂函数一节时,作了一次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的教学尝试,效果很好。

我事先找到幂函数的几何画板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在课堂上先提出教学目标:

①作出幂函数当指数取不同有理数时的图像,归纳出幂函数图像的种类;

②归纳幂函数性质。

用几何画板画图方便快捷,学生只要说出指数的值,运用课件图像就会立刻出现。一会儿电脑上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像,学生的兴致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为奇、偶数的图像呈现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分数指数对图像的影响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奇偶有关。这样,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完整地获得了幂函数的性质,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往往都是先通过一定的观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很难接受。可是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要理解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三角函数图像的教学,过去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依次画出y=Asinx、y=sinωx、y=sin(x+φ)的图像,然后通过推理合成函数的图像,再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这样教学,许多学生不但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而且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认识顺序。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实验的方法:先为学生准备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当A、ω、?准取不同的值时图像怎样变化,研究它们对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单调区间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对A、ω、?准自由赋值,输入后观察图像的变化;再让学生变换输入这三个值的先后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快发现了规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正,正确写出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和单调区间。特别是,通过实践,他们懂得了在分析若干个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应该对各参数分别研究,改变一个参数的值时要保持其他参数的值不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3、利用数学知识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 2 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导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被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2、拓宽学习资源,通过“情境再现”,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3、创设想象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的准确,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针对学生常犯的隐晦错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的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中很难表示清楚,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了“边对应垂直的两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的整合的几点思

盖州市东城学校

何义

考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追求片面升学效率的“应试”教育已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要改革,尤其是英语教育要改革,已经是迫切的要求,如何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创新性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新课题。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误区分析

自国家级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吸收、消化、分析、处理和反馈,在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育科学领域内的高新技术(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势必要进入课堂,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问题,也随着摆上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积件播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针对这种做法,一些教师的看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总之,只要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就可以了。

2、偏重活动形式,而轻视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很多老师存在公开课情节,上到此类的课就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索一大堆资料,做成讲稿,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放幻灯片,其他同学演哑剧,形式看上去很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还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因而老师们一定要重效果,而轻形式,整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失去航向:重视知识、能力,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些作为示范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鲜见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以各种教学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广播、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等阶段。对课堂教学的渗透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它的影响包括教学技术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面对着学科整合的挑战,英语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技能。

1、掌握、利用、制作英语课件。课件的一般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讲课的节奏,减少板书的时间,快速而又清晰显示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参考答案。课件的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压缩教师的讲述(teacher’s talk),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Lesson 120课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例子制作商务名片(Business Card)。我让全体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商务名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电脑中的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

2、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技术。要在浩如烟海的万维网信息资源中遨游,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上网查资料往往是浪费了时间却没得到期望的信息。教师可用Express Search进行全方位检索,WebFerrt进行自动过滤并离线查询。

3、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MSN;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提高英语的写作表达能力,它是一种关系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技能。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10课Part 1 ,讲述了露茜发给她在美国的朋友乔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仲秋节(Mid-autumn Day)。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乔给露茜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此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4、建立教师个人网站。教师通过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我们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效率将能得到很大提高。

三、我们总结出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所展现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英语教学中所必须采用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他们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我发现教师采取多媒体上英语课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有的同学甚至对于非要求掌握的内容也能复述出来。

2、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

正是因为多媒体对于学生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人机交互也就能毫无疑问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这个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还能接受学习者的回答或询问,并及时对之做出判断、评价或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练习的过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听、说。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有外人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个别化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3、多媒体能够创设英语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完美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

四、对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提出几点看法

1、目的明确、任务清晰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

2、内容要适度、点面结合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宜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留足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资料,要选那些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的资料,切忌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

3、惟实双辅:实效、实践双向辅助英语教学

1),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2),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相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了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3),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的倡导者马赫托夫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知识小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出现的问题情境,或者学生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而造成的问题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与高中生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高中生的认知程度一致,注重激发出高中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在高中生产生兴趣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帮助高中生搭建起桥梁,让高中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式,真正地进入学习情境。

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1.2.1 有序提问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问题内容要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层次的进行,并且一定要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的提问需求, 有序进行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中生在问题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高中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一般应该先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树立起高中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再加入问题的难度,从而很好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

1.2.2 知识迁移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设计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性,要对学习过的知识中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提问,让高中生进行知识的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运用相关知识来决绝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阔高中生的视野,扩展知识,使高中生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学习和思考,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1.2.3 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注意高中生对问题的反应情况,明自高中生才是课堂的主导。 在对高中生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 要以高中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提问,根据不同的高中生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了解高中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进而来进行提问,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在情景中详细的阐述, 直到学生明自为止。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式

2.1 尊重高中生的兴趣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尊重高中生的兴趣与经验。 高中信息课程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高中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信息检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检索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策略,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高中生检索我国的传统节日, 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高中生掌握关键词的提炼方式。

2.2 围绕重点有针对性

根据教学重点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高中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操作,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具备针对性,围绕重点进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图片信息加工”的教学难点是“路径转化、图层使用、选区转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路径绘制、特殊画笔的设置”。 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选择生日贺卡的制作为问题情境,先利用多媒体为高中生展示贺卡的制作方式,让高中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贺卡,突出这一课的重点与难点,再让高中生使用材料自己完成。 这既可以帮助高中生掌握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高中生的动手能力。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问题情境设计流于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完成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问题交流和解决的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应当以高中生为主体,贴近生活,实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高中生对知识的思考和解决。 但是有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是为了问题情境设计环节而设计, 设计内容根本没有贴近生活, 不能培养高中生通过情景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3.2 问题情境设计与教学重点不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进行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通过问题情境让高中生全面掌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来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但是有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问题情境给课堂增加的气氛,忽略了应当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 这种问题情境教学和教学重点内容不符,不能实现教学目的。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设计的建议

4.1 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有比较丰富的网络环境, 高中生也有很多时间来了解网络信息。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让高中生深深感受到信息价值,从而提高高中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高中生的责任感。

4.2 加强知识和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内容的抛出一定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紧紧相连, 来激发高中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自主来发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 通过情境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求问题解决办法, 让高中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让高中生通过技能的训练和对概念的掌握,使高中生通过问题情境来建立新的知识。

5结语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问题情境设计就是其中改革的一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问题情境设计要对问题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地把握,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填鸭式的课堂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激发高中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爱好。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抓住课堂契机, 落实德育目标

(一) 培养学生爱护机房, 遵守机房规则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从点滴教育入手,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在计算机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从爱护机房的行为习惯入手, 在学生心中形成爱护机房及学校财产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思想。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 我认真总结出在机房上课的注意事项:

一是进机房必须穿鞋套;二是一人一台计算机, 人机对应;三是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四是在指定的目录下建立自己的固定的文件夹, 用来存放自己的文件;五是不随意删除或者修改计算机中的文件;六是不翻阅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这些规则, 由同学们自己提出, 自己监督, 持之以恒, 学生爱护机房设备的行为习惯和正确规范的操作规则就逐渐形成了。

(二)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与人合作会产生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有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例如, 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一课时, 让学生走出教室, 分别去完成校园文化、校园美景、校园韵律、动感校园素材的搜集, 最终由学生制作一些小作品, 组织学生欣赏、评价、鼓励他人的成果, 体会到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的快乐。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互相支持,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三) 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在信息网络普及,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群体日益庞大,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网络道德素养?

首先, 应该认识到网络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新方式, 与传统课堂相比, 有其独特的魅力。网络的虚拟性打消了“面对面”交流式中的种种顾虑, 从而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基本学会上网后, 让学生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码, 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状态下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文明上网,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虽然网络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 但网络也是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大熔炉。网上信息的自由化, 对中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学生上网要防止不良倾向的侵害。要善于上网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于虚拟时空。在上课时适时的给学生讲一些典型事例, 既充实了课堂, 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目前国内大部分软件公司只是经销国外的成熟软件。甚至有些关键的经济领域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性更高。国外公司的全球性网络服务业正在迅猛发展 (如Google、Yahoo等) , 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深思熟虑的战略政策, 因为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维护信息系统的费用, 而且还可以整合信息, 同时确保国家服务的信息安全性。在信息技术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非常多, 同时也是求伯君的个人奋斗史。再比如, 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也有非常优秀的国产软件, 也有致力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让学生知道我们和一些国家在某方面的差距, 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 比如制作PPT, 电子表格, 电子板报等都可以取材于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文字、数据, 还有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美图、美景。这样无形中学生对我们的美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 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会一次次被激发。

二、形式多样, 把德育工作抓出特色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活力, 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如果学生不去参与, 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便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行动和道德意志。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世外桃园。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 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因此, 教师在进行德育时, 要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的现实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 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 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 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 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家庭、社区等校外生活中全方位地开展生活德育, 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 德育具有广泛性, 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要以学科教学为主, 要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德育教学。因此, 德育要采取多种形式, 抓住时机, 有机渗透, 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 从而使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紧密结合, 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意识, 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并在课堂上寻找德育闪光点等方面, 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德育教学中,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翻译教学中大学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竞赛培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