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6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运用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对江西全省及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62.70,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已进入发展阶段;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大多也处于发展阶段,南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其综合发展指数为70.65,九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低,其综合发展指数为58.52。最后提出了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简要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AHP法;江西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JJ1223)。

作者简介

李练军(1974-),男,江西高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与贸易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1-21

时隔18年之后,2004年中央开始重新连续发布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农业”、“农村”、“农民”究竟哪一个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学界还有所争论,但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勿庸质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众所周知,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估现代农业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研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因此,该研究基于江西近些年来的相关数据,利用AHP分析方法,构建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对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综述

学者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对现代农业发展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是从内涵、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目标与途径、面临问题与对策等现代农业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1]。目前, 我国学者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主要采用模型法、参数比较法、数据包络法和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其中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由于测度过程规范、结果直观、经济意义明确、可操作性强而得到广泛应用,最为常见的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多元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等方法[2-3]。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对分析结果影响最大的是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观点不一,多达20多种。由于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同,同时指标权重赋值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使得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测量体系由于所赋权重不同结果也会出现差异,如齐城[4]、李树明等[5]的测量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单独对某一地区测量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高,如徐贻军等对湖南的测量结果相对其他学者较高[6]。

为了说明不同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的赋值差异对测量结果的不同影响,笔者综合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份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前人相关研究[4-7],从表1可以看出:①不同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表1中2003、2006和2007年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符合这一趋势,但2008和2009年的测量结果却呈下降趋势,显然与学者的测量指标体系选择不同有关。甚至同一测量体系由于所赋权重不同结果也会出现差异,2006和2008年相同指标体系下的测量结果不同就是最好的证明。②同一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下的测量结果一致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东高西低之势。学者们无论使用哪种评价体系与指标赋值,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不断下降梯度趋势。③单独对某一地区测量反映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高。表中学者们对河北、福建、江苏、湖南和湖北单独的测量结果均高于其他综合测量结果。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要看到,由于受到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同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学者们在评价体系选择与指标赋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影响现代农业测量结果的关键因素,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同时,尽管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量也有涉及,但缺乏针对江西发展特点的单独指标体系设计与测量。因此,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针对江西农业发展特点设计指标体系,对江西及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 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2.1 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2.1.1

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结合江西农业发展特点,将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包括劳均耕地面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等18个评价指标。采取层次分析法(AHP )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应的权重,采用“1-9”标度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用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该研究采用标准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所采用的标准值确定主要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既考虑了中国发达地区水平,也参照了国际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13年)《江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江西统计局网站及相关论文。各指标的权重、标准值和指标解释如表2所示。

表1 我国部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量结果比较

2.1.2

评价模型选择。在前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该研究构建的江西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如下:

A=∑nk=1fk

∑mki=1wkiCki

式中,A为综合评价指标指数;n为一级指标的总数量;fk为第k个一级指标权重;w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C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的数值;mk为第k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数量。

一级指标指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B1=w11C11+w12C12+w13C13+w14C14+w15C15+w16C16+w17C17+w18C18

B2=w21C21+w22C22+w23C23+w24C24

B3=w31C31+w32C32+w33C33

B4=w41C41+w42C42+w43C43。

综合评价指标指数可以用一级指标指数来进行表示,即:

A=f1B1+f2B2+f3B3+f4B4

表2 各指标的权重、标准值及相关解释

注:B1为农业投入水平;B2为农业产出水平;B3为农村发展水平;B4为农业生态水平。

2.2 实证结果分析

2.2.1

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与全国比较。

为了充分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2000、2006和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并对2012年江西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此外,通过相对指数测量来反映江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的发展程度。江西不同年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与全国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①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12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江西现代农业水平从2000年的46.21增加到2006年的55.39,然后再增加到2012年的62.70,12年来增加了16.49,增长幅度较大。如果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评价值范围)划分为起步阶段(0.30~0.55)、发展阶段(0.55~0.70)、初步实现阶段(0.70~0.90)和发达阶段(>0.90),那么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已由起步阶段上升为发展阶段,有了根本的提高。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二级指标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较快且处于较高水平,2000~2012年,农业投入水平由起步阶段提升为发展阶段,而农业产出水平则由起步阶段提升为初步实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发展较慢且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发展水平近12年来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由发展阶段下降为起步阶段。③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水平比全国水平高出2.75,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在二级指标中,除了农村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外,其余指标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

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为了充分说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对2012年江西11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通过相对指数测量来反映江西各地区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的发展程度。2012年江西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见表4。

表3 江西不同年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与全国比较

注:相对指数反映各一级指标自身的发展水平;绝对指数反映各一级指标在总体发展水平中的地位。

表4 2012年江西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①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少数地区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在江西11个地区中,除南昌市和景德镇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展较好,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外,其他各地区都处于发展阶段。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为南昌市,其发展指数为70.6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差的是九江市,其发展指数为58.52。两者相差并不大,只有12.13,说明江西整体上现代农业发展较为均衡,没有出现较大差异。②与整个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类似,各地区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较低。从农业投入水平看,发展水平较高,大部分地区相对指数在55以上,处于发展阶段,只有新余市和鹰潭市处于起步阶段;从农业产出水平看,发展水平更高,相对指数大多在70以上,除九江市和上饶市外都处于初步实现阶段;从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来看,发展水平都较低,相对指数都在55左右,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地区大约各占一半。可以看出,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是致使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较后的主要原因。

3 结论与对策

该研究对江西省及11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近些年来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62.70,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已进入发展阶段;江西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大多处于发展阶段;江西现代农业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较高,但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水平较低。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要发展江西现代农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降低农业受灾损失;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恩格尔系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劳均耕地面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四是充分利用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优势,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江西各地区农业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刘晓越.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21(2):10-16.

[3] 农业部课题组. 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5] 齐城.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13-20.

[6] 李树明,徐卫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制约因素研究[J].求索,2010(7):5-7.

[7] 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09(7):1166-1171.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向来不缺因丝兴业、因蚕致富的企业家,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祖根便是佼佼者之一。他用科技赋予蚕新的内涵,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在新鲜活体的蚕蛹上培育出蚕蛹虫草并开发很多衍生产品,演绎了一场蚕之“蝶变”,实现了蚕的“华丽转身”。因为他的这一创新,苏州正在诞生一个与蚕相关的新兴产业——蚕蛹虫草。

他的创新举措早前被CCTV-7每日农经栏目“蚕桑产业如何破茧”作为吴江经验向全国分享;他主导起草的江苏省首个蚕蛹虫草地方标准于2019年8月1日颁布实施。杨祖根不仅取得了蚕蛹虫草行业的话语权,开启了用标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此外,他的论文《开发蚕蛹虫草,助力蚕桑产业多元化》在《广东蚕业》杂志第九期成功发表;他的创新创业故事还入选了《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杨祖根本人也被常熟理工学院聘请为大学生创业导师。

艰辛创业

杨祖根1978年高中毕业便进入了当地乡镇企业。随着新一轮乡镇企业的洗牌,1999年杨祖根选择了辞职创业。现实的市场经济浪潮很残酷,杨祖根先后办过针织厂、蚕丝制品厂,创业过程可谓一路坎坷。最终,他凭借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以及不断学习思考得来的智慧和永不言弃的毅力,成功把家和蚕丝制品厂从一个家庭作坊发展成能够在吴江蚕丝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2005年,杨祖根还在吴江率先发起了蚕丝被首个行业自律倡议,这一举措推动了吴江蚕丝被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进程。

如果说当初辞职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话,那么涉足农业纯粹是为了让村里的传统蚕丝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格,开拓出一个更大的市场。也是一种机缘巧合,杨祖根2017年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看到了其他地方農民合作社的产品,随即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并得到市农办领导的支持,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2008年10月,杨祖根联合420名成员,在林港村发起成立了吴江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从合作社成立一开始杨祖根就面临着各类挑战。首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到2008年年底危机效应日益显现,蚕丝产业首当其冲,整个外贸行业一片萧条。其次,做品牌建设是个长期战略需要前期先投资,风险也很难预计。其三,拥有400多人的合作社,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理事会或者代表大会讨论,要彻底说服和统一理事会成员思想谈何容易?此外,发展过程中要创新的成本也很高。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杨祖根面对这“四座大山”,没有退缩,相反,他提出了积极调整合作社经营策略,即做好蚕丝被主业,拓展国内市场;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做品牌建设,把自己的“水乡缘”商标免费给合作社使用;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10%搞新产品开发;并承诺每年以市场最高价格收购成员蚕茧,另外再补贴2元/每公斤。为了兑现这些承诺,杨祖根已经足足坚持了13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合作社终于走出困境,并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创新之路

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让杨祖根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家和蚕业的“水乡缘”蚕丝被在业内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杨祖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想利用科技创新在蚕桑多元化发展上做一些探索,于是打起了蚕蛹的主意。众所周知,蚕蛹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颇高,民间和国外很早就有吃蚕蛹的习惯。作为蚕桑丝绸产业链的附加产品,以前往往只能作为饲料和肥料使用,不能物尽所用。这让杨祖根再次看到了商机。在一次科技局产学研对接活动中,杨祖根得知上海市农科院在培育北冬虫夏草,他便主动上门求教,并大胆提出了在新鲜活体蚕蛹上培育虫草的想法。这个想法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但在合作方式上存在分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后上海专家被杨祖根办事认真的风格所打动,终于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在专家的指导下,蚕蛹虫草在实验室小批量得以培育成功,这给杨祖根增添了不少信心。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杨祖根改造了20平方米的培育车间,添置了一些简单的设备,自己动手制作了菌种稀释箱,兴致勃勃开始了工厂化蚕蛹虫草的培育。然而从实验室到工厂化的培育过程并不那么简单,好多的工艺参数需要重新实验和调整,活体蚕蛹的创口容易感染,员工和环境细菌的把控更是防不胜防。特别是在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的情况下,采用生态的方法培育更是难上加难。一个星期后,整个培育车间臭气熏天、苍蝇乱飞,最后颗粒无收、全军覆没,杨祖根投入的十几万元也打了水漂。不服输的杨祖根再次跟专家一起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实验室培育成功了,对环境和员工的灭菌要求放松了,操作细节不规范,而细菌看不到,摸不着,无孔不入。

2009年春蚕上市季节,杨祖根继续坚持工厂化培育实验,这一次他认真吸取之前的教训,不敢存半点懈怠侥幸之心,提前对培育车间环境用生石灰和紫外线进行两次消毒灭菌,对员工进出实行全程消毒,并在菌种稀释比例、接种部位、注射剂量、温湿度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等等都作了详细的统一。经过四十多天的精心呵护,蚕蛹虫草终于培育成功。杨祖根立即将产品送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是各项指标都比预期的还要好。

随后,杨祖根带着蚕蛹虫草产品和检测报告进京,在农业部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同年,卫生部把蚕蛹虫草纳入新资源食品。这让杨祖根更增加了信心。后来通过各种展会、各级媒体推荐,靠传统的口碑式营销,逐渐扩大了影响力。蚕蛹虫草在人们的观念中从不懂到被接受再到买,慢慢走向市场,成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杨祖根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工艺,质量日趋稳定,并且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蚕蛹虫草”这个名字,与北冬虫夏草、蛹虫草等进行区别。2013年9月11日,杨祖根的创新创业故事在CCTV-7《每日农经》播出。2014年,“蚕花香”蚕蛹虫草在第1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2018年,“思丝相印”蚕丝面膜在第16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

诗和远方

小有成就的杨祖根并没有因此止步,他想走的是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7年5月,杨祖根成立了苏州家和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探索蚕蛹虫草产业化的运营机制。在合作社粗放型生产的基础上,公司对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新,并且不断优化完善,成为国内率先提出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并掌握核心技术和付诸实践的单位,并且2017年启动了与上海市農业科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在蚕蛹虫草综合开发的合作,组成了联合科研攻关小组,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引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蛹虫草下游产品。根据三方在蚕蛹虫草综合开发的中长期战略合作发展规划,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扩大蚕蛹虫草的种植,统一将虫草菌种供应给合作社和农户,统一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技术和质量标准;等蚕蛹虫草培植成功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生物公司+中心”开发自主本土品牌的蚕蛹虫草深加工产品,分工明确,利益共享。在苏州建立一个完整的蚕蛹虫草生产产业链,形成一个蚕桑多元化发展的新业态,使传统产业向生物产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使其在现代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上发挥作用,打造一个富民、惠民的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

在此基础上,为了总结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的先进技术,规范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推动江苏省标准化工作,带动更多的蚕农掌握这项技术,2015年,他参与起草了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首次在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投入风险,稳定了产品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杨祖根又主导承担了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起草、制定工作,把蚕蛹工厂化培育技术的应用真正落实到实处。并于2019年7月1日颁布,同年8月1日实施,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标准化生产受众面向全省推广,不仅惠及全国蚕桑产业,实行成果行业共享,更是用标准指导农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减少农民的技术风险。这对于江苏乃至全国的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家和蚕业在杨祖根的带领下,以科技求创新,向生态要效益,努力把一条蚕做到极致,演绎着蚕之“蝶变”。依托科技创新,先后开发出蚕蛹虫草、蚕蛹虫草胶囊、蚕蛹虫草片剂、蚕蛹虫草浓缩液、蚕蛹虫草养生茶、蚕丝面膜等一系列产品并投放市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蚕业生态产业链,成为合作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为合作社带来财富的同时,在本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业态,开创出一条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领。

回顾家和蚕业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杨祖根深深地认识到农业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自己对蚕业的那份独特的情感和坚守。有人说新产品开发是寂寞的,那么农业新产品开发则更寂寞,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因为一旦失败就要重新等上一季或一年。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坚守初心,就像蚕的一生,作茧自缚固然寂寞,织锦成帛才是追求。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应运而生,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但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形势、阐明意义,研究提出推动山东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山东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顺应城市化建设要求和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满足城乡居民要求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显著特性。当前,山东省正处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山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对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1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求

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推动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山东省2010年1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实现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种养业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农业形态,这种融合最终会使农业实现工厂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行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将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2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互促,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走向繁荣,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促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良性流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缩小城乡差距。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较强的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等综合优势,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和规模化,与城市其它产业之间相互利用、相互补充。都市农业的发展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1.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都是为城市服务。但二者之间有区别,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空间布局、体制结构、功能结构、建设理念、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投入重点等方面都较城郊型农业有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呈下降趋势。对于城郊农民而言,再种植一般的农作物和单纯靠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收入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以都市市场需求为经营导向,较农村市场的需求规模更大,所需商品的附加值更高。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供应城市居民需要或者出口创汇,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并通过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1.4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多元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需求的多样性发展,城市居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加大了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对郊区旅游、文化娱乐等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多功能的需要,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具有个性特色的产品;通过发展精品农业,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营养、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发展旅游农业,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增长知识、回归自然的旅游环境。可以说,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2 山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基础条件

山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优越。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出口额、肉类、水产、蔬菜、水果产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农业基础条件雄厚。同时,山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农副产品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市场,外向型农业优势明显,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十年全国第一。而且,山东省农业科研体系比较健全。拥有100多个县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队伍4800余人,并建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良好的资源基础优势、科技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山东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2.2发展成效

山东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提升传统农林牧渔业水平的同时,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开发观光旅游农业、花卉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年发展,山东省逐步探索建立了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特色精品型农业、物流会展型农业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多处农业产业化基地,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效益。如,济南市既强调都市农业必须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也强调重视生态、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同时依托济南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名胜古迹较多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济南市分为近郊、远郊和南部山区三个经济圈层布局,大力开发观光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农业,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上升到30%以上,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2.3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山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都市农业。主要表现为以黄河文明为依托,以黄河、平原农田为特色,融“水、田、花、草、滩”于一体的沿黄休闲型都市农业;以海疆文化为主线,以渔业休闲和现代农业为特色,融“海、渔、山、滩、丘”于一体的沿海观光型都市农业;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特色,融“泉、园、洞、风筝、海”于一体的特色型都市农业;以古文化为内涵,以名胜古迹为依托,融现代农业文明与古文明于一体的传承型都市农业。

2.4存在问题

2.4.1农业功能单一山东都市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上,而与之紧密相连且经济效益更高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尚未发展成熟。

2.4.2区域特色尚不明显农业品种和农业经营形式没有特色,没有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缺乏名、优、珍、稀品种。

2.4.3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建设过于分散、重点

不够突出,形成了缺乏重点、遍地开花的局面,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普遍。

2.4.4服务体系不健全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机构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落后,形成了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极大制约,阻碍了经营效益的提高。

3 山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对策

3.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农业,只有从源头上强化农业自主创新,才能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研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如农业生物工程和农业信息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栽培管理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3.2构筑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支撑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分产业组建专业协会,建立技术培训、生产服务、产品销售、利益共享的新型经营机制。理顺流通体制,建设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市场,构筑起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经纪人队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搞活流通。

3.3创新发展形式,打造特色优势

根据山东省总体规划和各地区功能定位,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开发和生产“名、优、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造区域优势特色,推动各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围绕山东省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济南和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等重点区域战略实施,明确各区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全面推动山东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3.4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升劳动力科学素养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提高认识,完善农民培训设施,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根据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培训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多层次、多专业、多规格的学历教育,充分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农民的需求,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非常重视,这也是全民关注的课题,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梨树县实际情况的调研,找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摘要】发展 生态 农业 可持续

1.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它必须符合下列最基本的生态学要求: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而衡量整体功能的标准,最重要的有三条:经济效益即生产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社会效益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生态效益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要考虑系统之内全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其结构,使其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生态农业是广义农业的具体体现,它和狭义农业(或称小农业)的区别在于:从生产内容上讲,它不局限于种植业,而是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生产地域上讲,它不局限于耕地上,一方面立足耕地,努力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把全部土地都当作自己的生产场所;从食物的概念上看,它主要依靠粮食,但又不局限于粮食,而是建立在营养科学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营养需要的热能、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数量和比例,科学地安排和计划农业生产。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农业是传统的有机农业和现代的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各有利弊,前者利于增肥地力,后者功在附加能量和物质,加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而两者的最佳结合,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取其利,舍其弊,就是生态农业。伴随商品流出系统之外的能量和物质,不断通过从系统之外的补充而得到补偿和增加,保持养分平衡,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不断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平衡协调的高效农业,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加进了人为的劳动和干预,因而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二者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人的劳动和干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能够以比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梨树县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梨树县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对我县的农业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从发展的要求来看,梨树县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还很缓慢,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从当前看,农业生态还存在许多问题。

2.1污染现象严重

2.1.1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比较严重梨树县分布在各乡镇的工业企业(如水泥厂、糠醛厂、矿石加工厂),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比较简陋,工艺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河流水体和两岸土壤、污染空气,尤对昭苏太河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2.1.2农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加重 目前,全县农业生产中年化肥使用总量达30万标吨,农药用量达3000多吨,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年投入量分别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增加8倍和20倍,平均利用率只有30%~50%。梨树县又是畜牧大县,全县2007年猪、牛、羊、禽分别达到315万头、79万头、43万只和4300万只。据测算2007年一年全县畜禽废弃物排放量相当于40个梨树县人口的排污量。大量污染物累积于土壤中,流失到河流中,散发在空气中,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农产品多级污染,品质逐步下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3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趋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加上处理方法简单,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危害很大,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2.1.4水污染严重令人堪忧 地表水由于受城镇工业、生活排污的影响,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昭苏太河已经成为全县最大的城市下水道,河水变成了黑色,人们都在为这条母亲河而叹息。条子河在四平市以下河段也为劣质水。更可怕的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居住在污染企业附近和昭苏太河两岸的农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2资源配置利用存在无序现象

2.2.1全县林地、草地、湿地都在减少,而耕地面积却在增加 主要是由于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想方设法开垦耕地,使得本来是林地、草地、湿地、荒地都变成了耕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防灾抗灾能力减弱。

2.2.2农田防护林、低质低产林改造力度不够 存在单纯追求采伐效益现象,有的采伐后没有及时更新改造,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坏了林业资源。

2.2.3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梨树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9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6%,亩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9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2.2.4地下水局部超采 由于工业企业集中在梨树中部昭苏太河流域,出现了梨树城区、郭家店镇、十家堡镇三个集中开采区,因过量开采,使三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2.5农村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消费结构不合理 多数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大部分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直接燃烧或丢弃,畜禽粪便基本不做处理,造成有机质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2.3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梨树县的农业生产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农民过渡依赖化肥的使用;农家肥施用数量逐年减少;农田作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作业习惯,导致土壤结构、土壤性能失调,难以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条件的需求。据调查,全县机翻地面积仅占机耕总面积的5%,大型拖拉机多功能整地占15%,耕深18~20厘米。小四轮机械灭茬面积占50%,耕深只有8~10厘米。由此导致土壤干旱现象逐年加剧,恶性循环。

3.对梨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如果实行掠夺型的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其巨大的破坏力是任何强大的环保工作都无法弥补的,更谈不上持续发展,梨树县多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是成绩巨大,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并且稳定在20亿公斤,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代价也十分巨大,环境和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对此,科学家们已发出“难以为继”的警告。还有工业化引起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扭转严峻形势,全县农业必须解决自我保护和实现持续发展问题。要认真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并重,做到生产、环保、资源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就是生态农业。

3.1加大环保治理力度

要以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调整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治理重点污染源;淘汰落后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实现废渣废水治理等综合利用项目,依法监管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超标污染源限期治理,实现达标排放;要对环保企业给予表彰和鼓励,对新上工业项目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3.2要依法优化配置利用资源

应当本着统筹兼顾、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的原则,申报、审核、审批、使用资源。在土地使用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严格审批建设用地,让自然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科学采伐,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步伐,加强中幼林抚育和新增成林的管护,集中在1~2年内全面恢复农田防护林网;在科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狠抓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

3.3实施标准化生产

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对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控,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全面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投入品许可制度、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执法监管等行动,依法监控和查处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添加剂等物品的销售和使用。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增施农肥、秸秆还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实现绿色、环保、生态、安全。

3.4要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要结合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各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水平,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要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由党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远期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包含经济、生态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分别从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与核心内涵。而绿色农业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而绿色农业是指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食品安全为目标,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色;乡村振兴;农业发展

一: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和经济规律双重决定的特殊行业。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5 年初,由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严重,必须有效解决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提供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称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绿色农业创业则是绿色农业发展的起始点与出发点,绿色农业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的主要发展方向。

国家为全面贯彻与落实中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依据中央农业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作用,制定了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工作要点:(1)推进绿色生产;(2)加强农业污染防治;(3)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4)切实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5)强化统筹推进与试验示范。

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十三五”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用“绿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因此,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升绿色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整合、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殷切期盼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二: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转变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农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困难。

在观念层面,长期以来追求产量增长的习惯思维,还没有真正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日程深入思考、认真谋划、扎实推动。

在利益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会深刻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导致部分地方、部门经营主体有逃避思想和畏难情绪。

在工作层面,将现成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体系,转变为质量、绿色型的新体系,将是前无古人的宏大事业,需要决心、坚韧和开拓创新。

2: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3: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不是单项制度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是农业领域的独立推进,而是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

三: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从制度设计到科技研发,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要转到绿色导向上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提供强大支撑。要认真贯彻好中办、国办《意见》,结合具体实际,找准问题难点,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3:推动科技创新。要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强资源環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完善产业链条。要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5: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处理,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喀斯特区;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山面积8.95×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7.8%,其中石漠化面积达2.93×104km2,而且每年还以3%~6%的速度增加。喀斯特区主要分布于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两岸。广西贫困人口中约80%分布在石漠化区。石漠化已成为广西喀斯特送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石漠化使土地资源丧失,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地矛盾、人水矛盾日益尖锐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只能在石缝中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广种薄收,维持着基本的口粮需求。石漠化缩小了石山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恶化了生态环境,成为阻碍石山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约农村脱贫解困的主要瓶颈。因此,若不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广西石山区将会出现一个严重局面。

喀斯特区一方面其生态十分脆弱,土地生产能力低,人口承载力弱,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山区农业生产还大多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土地资源多占少用,使得水土资源和肥料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率,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从而摆脱自然、人口、经济因素的束缚,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山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喀斯特区农业发展寻找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区人地矛盾突出、區域经济落后的现状。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路。

1、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喀斯特区不少农民还采用漫山遍野式的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进行粮食生产,但也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连这都实现不了,反而恶化了生态环境。为改善喀斯特区经济和环境状况,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大农业,也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为更好地促进喀斯特区生态农业发展,首先,要改善和恢复喀斯特区的生态植被系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途径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管理技术等。这可以从调整山区能源结构人手。通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改变农村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的单一能源结构为煤、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结构,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植被恢复。同时也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为他们外出打工和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资源,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喀斯特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并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沼气一种植(养殖)一生产加工模式,保护和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推动种养及加工业发展。如发展果、菜、桑、林、渔、茶、牧以及相应的第二、三产业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再次,要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型向农果林、农林牧渔或农林牧加工等多种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块周围的空闲用地和富余劳动力发展种植业。将自己所经营的田、坡、水面、林地、果园、院落等空闲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按生态农业原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尤其是大力鼓励和扶持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的庭院型生态农业,这很适合喀斯特区农村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发展生态农庄就是一种模式。这是一种以种养业为中心,兼有生态建筑物(农居)、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旅游观念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大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实施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特别是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旱地免耕技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技术、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技术等,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喀斯特地貌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研究开发适合生态经济农业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2、依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资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它们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喀斯特区可供发展农业的资源不足,主要是缺水缺土缺植被,从而影响了本地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喀斯特区经济,首先要研究和发展节水节地型种植业。喀斯特区要把生物节水、农艺节水与工程节水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整地改土、蓄水保墒、集水节水技术开发和试验,如采用聚垄耕作、修建鱼鳞坑等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努力选育培植并推广耐旱品种,通过问作套种和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其次要加强喀斯特区生产种植经营模式的探索与试验。虽同是喀斯特区,但不同区域其农业资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气候、水土、植物资源等。环境条件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应有所差别。因此,各地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种植经营模式,要通过科学的研究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包括林农、林草、林药、林果、林菌、林经等不同模式的种间关系和结构调控技术,以试验探索出适于不同山地条件下乔灌草及农作物的优化组合方案。比如,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林,通过各单项技术的研究整合,形成不同山地造林配套技术体系。通过研究探索与实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综合效益和环境效益。再次要积极培育、引进和筛选适于喀斯特区的新草种、树种及农作物品种。要重视多用途植物品种的试验研究与开发利用,尤其选择具有耐瘠、耐旱特性和生长迅速、抗逆性好、分孽力强、鲜草产量

高、根系发达、护坡固土能力强的优良草种,如绿肥牧草品种光叶紫花苕等;要进行种草造林对比试验,选择优良乡土树种草种,筛选出抗旱抗逆性强、保水保土能力好及经济价值高的树种。现适合喀斯特岩溶区的乔木树种有青檀、滇柏、圆果化香、核桃等;灌木树种有花椒、车桑子等;适于干旱、干热河谷的树种有胡桑、扁核木、川楝、余甘子等;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并加强其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于不同山地条件的优良树种,如喀斯特山地引进的美国岩榆;干旱、干热河谷引进的木豆、印楝、塔拉等;研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包括补植、补播、人工促进萌芽更新对次生植被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幼林生长的影响等;研究以水分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确定合理韵初植密度。最后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播种面积呈现稳定乃至有可能下降的趋势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使喀斯特区的粮食质量得到保证,产量增加。积极推广新技术,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精细农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3、喀斯特区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须从解决当地农民生存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人手。把治理环境与治贫相结合。若农民不脱贫,生存问题不解决,各种为生存所导致的不合理行为而造成石漠化的现象就难于根治。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解决各种山地的产权问题,为各种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创造条件。各种山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因此,要对各种山地有一个长远且明确的山地经营使用权(如50年或100年),使之责权利得到明确,为山地的长远规划利用并科学治理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各种农业科技的推广要以农民受益为前提。组织和引导农民从生产经营耕地为主,转向经营丘岗、水面等非耕地为主,或转向利用邻近城镇、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业类型由耕地型农业逐步转向非耕地型农业,继之向非农产业型农业推进,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农民的经济乖j益为主导。如在执行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政策措施时,要确保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实施包括贫困人口异地安置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示范工程、以林为主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以林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解决生产用水的地头水柜建设工程、科技扶贫示范工程、绿色工程沃土计划等时,也应确保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最后,各种新的农业科技的采用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在农民中进行各种新产品的试种及推广,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将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联结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重组,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大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生產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可以根据山区绿色产品资源的现状优势,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破口:中药材加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天麻等系列产品开发;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刺梨、猕猴桃、香椿籽等。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农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结合,才得到农民的配合和支持,各种改革发展措施才能顺利推进。

4、利用现代科技和喀斯特区丰富资源,兴办新产业,促进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有四大自然资源:矿产、水能、生物、旅游。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首先,要加强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石漠化地区要改进生产经营方式,从以农牧业为主转变为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农、工、副、商和旅游产业齐发展,拓宽收入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如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发展建材产业,也可以利用岩溶地貌形成的优美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业,减轻当地贫困程度,从而减轻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对植被的掠夺,或在石漠化地区搞封山育林育草、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草)等植被和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林牧结合、种养加结合、农工贸结合、农科教结合深化农业产业化开发,主动迎合以营养保健、无污染为特点的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可以进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经林果产业化生产经营等。其次,利用喀斯特区土地结构,进行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喀斯特山区一般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山间盆地、沟河谷、山塘水库等土地类型。种类齐全的土地类型格局提供了多种经营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再次,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已供大于求,竞争相当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讲究产品的特色和原生性。而广西喀斯特山区生物物种资源达7476种,其中植物约4000种,脊椎动物717种,经济昆虫2677种,大型菌类82种;特种植物有砚木、金丝李和苏木;还有蛤蚧、金茶花、田七等动植物资源。喀斯特山地又远离城市,无工业和生活污染。这些都为喀斯特山区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所需的所谓绿色食品,培育发展一批质量安全、营养丰富、品味俱佳、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优质名牌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就是充分利用广西石山区特有的多年生野生山葡萄资源进行开发的产品。由野生葡萄浆果加工成的优质山葡萄酒,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最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贱卖。若能对一些原生土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大幅度升值,从而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要加强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发展其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由过去单一的低效益的初级原料生产向获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使大批的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促进经营方式由过去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信息化转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和培育与当地农产品相关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建立实用技术的示范样板基地,树立典型,带动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施。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厂的发展,在生产区出现了酿造加工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面。酒厂收购野生葡萄成熟浆果价格在2~2.5元/kg,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山葡萄能增加石山植被覆盖,有效涵养水土,保护当地生态。又如都安县大力发展竹藤业,建设竹藤编织开发小区,引导各经营公司进入小区来发展,并建设规范、规模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交易市场和原料批发市场。然后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将藤编产业推广覆盖到全县22个乡镇,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现在都安县已经开发出了上千种独特的草芒竹藤产品,这些产品不但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经成为贫困山区人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

5、利用现代科技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因此,要在综合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技术理论指导下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防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村寨地处山区、农村饲养畜禽和秸秆草类发酵沼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以沼气为纽带、庭院种养为主体的“养猪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沼气池建设,以沼气代烧柴,加快发展沼气池、厕所、畜厩改造、太阳能热水器和淋浴室、省柴节煤灶。真正解决山区农民生火做饭等问题,才可能真正做到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植被。其次,根据山区情况,落实以防止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为核心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上保中治下开发”模式,即山体上部以保护为主,封山造林恢复植被;山腰以治理为主,发展经济林木、中药材和果树;山脚谷地种植农作物。坡改梯、集雨水柜、沼气池建设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工程措施。实行等高线水平耕作,保土砌墙,改良土壤,荒山造林种草,开发岩溶水,修山塘、积水池,实行小流域治理,理水护土,提供生产用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改漫山樵采为坡下房后营造成片薪炭林,改任意放牧为圈养牲畜,实行秸秆还田,石缝、石窝改种竹、木、药,不种粮食不耕作等防止土壤流失技术措施。再次,推广耕种新技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耕作管理技术的改善应以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地膜覆盖和套种轮作为切入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在宜林地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竹、还草。丘陵山区采取造、封、改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林分质量。实施以“增、提、改、防”为重点的沃土计划,推广低耗农业新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规模种植,连片开发,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强化组织、政策、技术调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最后,要控制好石漠化地区人口增长,对于已完全不能适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化地方要实施生态移民,让生态环境自然得到恢复。

6、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也一直入不敷出。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受益区域在资金上的共同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石漠化防治不僅关系到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国家到省、市、县等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下游受益的地方政府在有财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协助解决。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向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享受费用,并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将资金部分返还给生态建设地区的居民,如果居民能完成合同,则继续返还剩余部分,否则追回。这样可以弥补因生态建设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而且有条件的返还可以对当地居民进行约束,提高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或者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治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广西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或者喀斯特山区与沿海经济发达但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联合,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回报方式,如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喀斯特山石漠化的治理。加强各级政府的治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和资金双落实,促使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强石漠化的治理。只有通过政策、生态、工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才可能见成效。

上一篇:民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