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23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那么, 什么是职业教育特色呢?职业教育特色, 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特别是它的内在矛盾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有其它类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 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 就确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1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和一些深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 现代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体现在

1.1 职业教育的平民化

在3月14日举行的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上, 指出“我们有13亿人口, 9亿农民, 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 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这是符合今天中国基本国情的最佳选择。因为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教育都是社会中最广泛意义上的事业。教育的广泛性使得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男女老幼, 都既是投入者, 又是惠及者。因此, 我们在考虑教育发展的时候, 首先必须考虑今天中国社会的组成结构。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人均GDP仍然排名在世界第100位左右。而在不少地区, 教育投入占据家庭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 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8%。

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 教育并不是一个贵族事业, 它仍然担负着最广泛意义上的启蒙使命。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而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 刚刚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 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 让所有的人通过知识和思想的启蒙, 获得个体的解放, 从而由改革自身命运到改革社会。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目前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1.2 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集中体现在对“职业”的限制性理解上, “技术”则给职业更增加了一层限制, 重技而轻术的惯性思维则把这种限制诠释得具有了操作性的工具色彩, 由此, 职业教育就成了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从理论上说, 这正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高度一致的教育。然而从我们厚重的劳心者治人、劳心者冶于人的陈腐理念来看, 这却隐蕴着一种低人一等的判断。如果我们以求是的精神来对此进行解释, 就只能基于实事求是的始点, 逐步导向理想, 而不是与此相反。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它所倡导的一系列的新教育理念, 使我们有理由认为, 职业教育的适应与改造, 完全可以超越“职业”, 进行非职业的反思和非职业的拓展, 否则, 我们很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创造出具有真正适应性的发展空间。

2 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2.1 积极适应本地区或者是当前热门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都要注意地方性与行业性的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及行业,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和行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积极性, 来源于希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此带动地方和行业发展, 特别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 职业教育要办好, 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业的优势和条件。地方和行业、企业了解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 熟悉生产工艺技术特点, 了解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而能及时并准确地指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模。地方和行业能够提供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须的真实现场和良好条件。所以,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 还体现在地域和行业的差异性上。不同地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状况, 产业结构、开发方向和生产力水平也不相同, 同样是农村, 南方和北方的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等就不一样, 不同行业的技术结构、生产力水平也有差异, 等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差异性, 突出地方和行业的特点。

2.2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性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 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 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侧重, 有所分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因而同一类教育往往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所有类型的人才, 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技能进行工作, 如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等。技能型人才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

当然, 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 并不是唯技术技能, 也必须强调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 包括迁移能力和把技能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和环境中去的能力, 如任务技能、任务管理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3 结语

要办出职业教育特色, 首先要努力追求特色;要发扬优势, 形成特色;要勇于创新, 创出特色;要持之以恒, 提升特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的。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平民化与社会化上面,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上, 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和地方行业的差异性上。还要注意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等特色。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纲

市政协

一、 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

1、理念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1)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促进扶持农业科研工作和加强农技推广的政策情况;

(2)各有关部门和县市结合地域实际,研究制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情况;

(3)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情况;

(4)科技宣传与培训采取的多种形式情况。

2、科技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2)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情况;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情况。

3、产业提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情况;

(2)提升特色产业优势情况;

(3)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情况。

4、设施提升,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农田提升工程项目,改良

1农田地力情况;

(2)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设施农业情况;

(3)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机化情况;

(4)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情况。

5、服务提升,创新服务机制

(1)以农民信箱为主要载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

(2)以作业服务为主要手段,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情况;

6、管理提升,保障农业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情况;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情况。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实施科技创新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3、科技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培养优秀人才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4、抓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保障,推进科技发展方面。

(1)明确工作重点;

(2)争取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

(3)科学管理,依法行政。

2、转变服务方式,提升队伍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方面。

(1)加强农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

(2)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社;

(3)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3、转变生产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全面放大农业比较效益方面。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培育;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3)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4、转变工作机制,调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一支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善服务、廉洁高效团结的干部队伍;

(3)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对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投入、环境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方面。

(1)强化政策保障。

(2)强化投入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

6、转变组织方式,在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等取得新突破方面。

(1)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审批和储备的工作;

(2)做好科技对外合作的工作;

(3)做好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的工作;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管理既要有效,还要有特色。有效出质量、特色创名牌。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最终要在学校中落实。怎样高效管理学校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教育关键在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机制。在学校管理中,宏观上,急需培养一批懂管理的人才,重点有创新意识的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其次,利用目标调控学校。微观上,校长利用人本管理,激励理论,让全体教师参与管理,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集中了教师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宏观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好目标,选好校长。利用目标调控学校方向。中间过程不要干涉太多,确实发挥校长“一把手”作用。制定目标要深思熟滤。目标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素质教育。能调控全局 眼前 长远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 整体。制定目标后,使用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懂得科学管理,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上级有关部门要做好培训校长工作,学习内容与时俱进,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利用法律监督,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第 二,微观管理,即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主要是校长管理。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个好学校。一个学校的校长确定后,由校长“组阁”,确定领导班子,中层人员,班主任,各科教师。

首先,校长要依法制校。现在,我国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推行以法制校,使用教师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学校管理中加强法制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有关教育法律,使教师依法从教,使学生尊师重教。对违反教育法律者要严肃处理。

其次,校长要合理制校。校长在征询全体教师意見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人心中有数,把“该怎么办”自觉变为“就得这么办”。校长的主要决定在征询各位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拍板定案,让教师参与管理,教师觉得公平合理,心甘情愿,想方设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教师参与管理,也聚集了大家的智慧。然后,校长利用人本原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满足教师其它需要。

树立服务意识,多渠道支持教师成就事业,提高教师学历。鼓励、支持教师教师进修,满足教师被尊重、被重视的欲望。

正视新形势下教师的物质欲望与心理平衡的需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商品意识迅猛增强,刺激着教师产生提高资金数额、改善福利待遇和子女上好学校等心理平衡的需要。校领导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关注教师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欲求心理,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得到满足,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了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除了利用法律和让教师参与管理,利用公平理论外,校长非权利性影响也很重要。“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校长的品德,个性对教师、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品德高上,时时为他人着想,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校长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把全体教职工紧紧聚集在一起,这就要求校长平常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教育管理者要明确教师职业趋势。新形势下,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有危机感,不学习、不提高就要被淘汰,每位教师之间形成比、学、赶、帮,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校长非权力性很重要,其它教师的亲和力也很重要,象社会上其它行业一样实施“微笑”服务,同事之间可以消除蘑檫,学生能自然而然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班级学生的质量。有的班主任从早到晚一直呆在班里,却没有形成好的班风,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成绩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班主任把握不住“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就是管得太死,束得太紧。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抓好班主任的培养,使用工作。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学生既不是传统家长型,也不是保姆型,严而不厉,严而有格,不能打骂学生,严要有分寸。

提高教师素质,还要 注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课上课下要注意言行举止。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过激言要制止,对于一些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课下补课现象,学校要依法强行制止。

学校要注意预防管理中的短期行为。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避免只顾眼前,不发展学生能力的倾向。学校质量管理要惯彻全面质量管理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避免只重智育,忽视其它各育,避免应试教育,搞好素质教育。在全体教师心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能力培养。业务管理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不仅要学生最终成绩,还要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跟教师学留有宽松的余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创新中实现创新教育,满足教师各种合理需要,包括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挖掘教师最大潜力。使每位教师精力旺盛,放手大胆,把想到的新点子应用到实践中,对教师的失败不要泼泠水,要支持理解。

经常召开座谈会,研究纠正学生差错问题。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往往教师怒火冲冠,学生寸步不让其它同学看哈哈笑。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教师泠处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以柔克刚,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学生往往你尊重我,我才尊重你。我错了,你不计较,我更尊重你。教师要三思而后行,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用表扬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同其它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要求。

科学管理,除了使用目标管理,激发理论人本管理达到高效能外,还要突出特色,就象一堂优质课,既要完成目标,还要有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突出特色是学校参与竞争的根基。特色越突出,根基越牢固。特色突出越早,越快,就越有竞争的优势。

学校教育特色关键在指导思想,有独特科学的办学模式,培养有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学校特色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表现的独特之外,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特色不是一科外在的形象包装,而是学校内在教育力量的综合体现。学校任何教育特色,既包含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色的文化气息。首先,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或是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或表现在某类课外活动上。然而,不管何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的。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其次,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表现出来,既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批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可分为三个方面,既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最后,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教育某方面优势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和面的关系。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但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从特色建设的过程看,建设一部分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机构能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教育的目标和入口,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从特色教育内部机制看,构成学校教育工作整体的不同层次和环节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某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一层次学校的优等生占多数,这不仅体现了学校教学方法独特高明,也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管理、师德建设方面的特色。因此说,教育特色是学校整体优势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力量的综合反映。

总之,学校管理既要高效率、高效能、完成育人目标,还要突出特色,创品牌学校。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班干部;沟通机制;研学旅游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化的教育,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给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常常有老师抱怨,学生一旦离开班主任的视线,就不能专心学习。事实上,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班主任与几个班干部的事情,长期以来的那种以班主任为主、以班干部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班长,而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如何做好一名班长,并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按照学号先后顺序让每位学生轮流当班长来管理班级。这就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不像以往只有个别学生才有管理班级的权力,同学的意见不能及时传递给班主任。在当天放学前,笔者会利用5分钟时间与值日班长进行交流,对当天值日过程中的不足与优点进行点评,并对班级管理提出意见。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很多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都是因为与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想法并给予良好的心理疏导,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让学生准备一个练习本,每周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所写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可以是对某些学习重点难点的困惑,可以是对教师授课提出的意见,也可以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当笔者把这些本子收上来之后会一一认真阅读,并在每一个学生的本子上写上鼓励性的话语,必要时会找部分学生面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给予解决。学生在本子上对其他科任教师提出的意见,笔者也会及时传达,便于科任教师改进,以求得共同的进步。这种建立在文字形式上的沟通方式,能够及时传递学生的心声,便于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为学生科學学习提供了保证。而班主任写给学生的批语,都是鼓励性的,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温暖。这种沟通方式是最原始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只要合理地去运用,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部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研学旅行是团队活动,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注意安全,还要以展现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来要求自己。研学旅行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参加,也可以组织家长一起参与,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校内学习,可以将研学旅行的时间安排在周末,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使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交流。在研学旅行之前,笔者会要求学生精心准备节目,通过才艺展示,丰富整个旅途生活。整个活动过程家长也可以参与,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歌唱、朗诵、演讲、相声都可以,只要是学生愿意看的节目都可以表演。从实际操作的效果来看,家长是比较乐意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这既能给他们以放松机会,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

总之,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一门学问。要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准确把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遵循教育教学工作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终实现双赢。

编辑:孟 刚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学校对教育特色的追求,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教育特色既是一间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的高度统一,也是学校的综合教育活动长期累积起来的具体体现。运用教育特色作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和实施学校的德育课程,是本文的阐述重点。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

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

砺能环境性课程春夏秋冬

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

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l_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

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

“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

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的成长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成长记录格为载体,学校为每一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格,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值周班体验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特地开设了主题为“管理、体验、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课程。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仪式,孩子们通过佩戴胸卡“上岗”,强化“小主人”意识;通过体验、分享,实现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这些都是“砺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

3.德育课程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舌尖之旅: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煮食之道”,每学年组织一次校外“野炊”活动,涉及各地菜式,形成系列,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果实,感恩生活。

“蓝丝带”关爱行动:该活动由我校跟山区的小学定期组织。在互动中着眼关爱教育,学雷锋精神,关爱他人,为山区学校的少年儿童捐赠物资;着眼生活教育,实践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生活,废品能卖的拿去卖,把卖垃圾的钱用在购买捐赠物品上;着眼交往教育,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真诚待人接物;着眼感恩教育,通过体验不同地方的学习与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自强。

在特色教育的指引下,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更丰满,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更多样,育人成效更彰显。

特色化现代学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纺织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纺织业发展,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积极开展“三品”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产业改造步伐,纺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纺织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纺织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更好地促进纺织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放大产业集群和综合带动效应,是江苏贯彻新发展理念,释放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江苏纺织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主要特征

江苏历来是纺织业大省,产业基础较好,底蕴雄厚,规模总量全国领先,利润总额位居前列,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省纺织业已连续8年跻身万亿级产业,拥有3个千亿基地、2个千亿市场、1个千亿企业、16个百亿特色名镇和13个百亿企业,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市場竞争力、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产业布局均衡发展。苏南地区是江苏的经济重镇,也是纺织业发展的排头兵,苏南纺织业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正在向中高端方向迈进。近年来,随着苏南纺织产业转移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潜力,苏中、苏北崛起了一批新的纺织企业和产业基地,江苏纺织走上了区域逐步均衡、差别化发展道路。扬州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仪征化纤制造、高邮羽绒加工、邗江服装生产三大产业集聚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涌现了波司登、虎豹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品牌。宿迁市通过“筑巢引凤”,目前已经形成了化纤、毛纺、棉纺门类齐全,原料、生产、市场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坚持“以染整产业为主导,以高端染整和高档面料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全力推进产业集聚。该园区被评为江苏省纺织印染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绿色染整研发生产基地。

品牌战略精彩纷呈。江苏纺织历来重视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市场环境、突出品牌引领,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品牌发展之路。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的江苏国际服装节,以“品牌江苏、时尚江苏”为主题,成长为江苏省的品牌展会,在推动行业发展、加快自主品牌和集群品牌建设、提升江苏纺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目前已成为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大省,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品牌。江苏纺织服装业拥有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江苏省名牌300多个,江苏品牌分布在纺织服装各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智能制造持续推进。江苏纺织业能够始终保持在全国产销量位居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纺织企业,特别是领军型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主动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工艺,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引领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是江苏推动纺织产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重要法宝。作为行业领先者,波司登一直致力于推动智能化生产,坚定走智能制造道路。公司投入近亿元资金从国外引进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检测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标准化应用,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对仓储进行智能自动化改造,与阿里云密切合作,利用互联网中间件技术搭建“零售云平台”,实现生产链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集群效应日益彰显。作为江苏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在全国规模第一,目前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已拥有70多个产业链体系完整、专业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集群,集群发展的效应十分显著。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解决就业惠及民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数量、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江苏纺织的集群品牌效应。比如,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共有针织服装企业2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有100多家,配套企业400多家,是国内出口高端针织服装最多的地区。江阴新桥镇是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其中海澜集团和阳光集团位列世界毛纺十强。常熟虞山镇有81家服装生产企业,41家创意服装设计企业,686家电商企业,涉及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江苏纺织产业存在明显短板

江苏纺织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和纺织强省建设目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江苏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低端。近年来,随着“民工荒”出现,纺织业用工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纺织服装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通过低价竞争获得市场,导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黏性不足,不利于行业发展。纺织行业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不少纺织品生产企业因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不足,就采取假冒、抄袭、模仿等侵权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市场环境,也阻碍了行业创新发展。

产业集群作用发挥欠缺。江苏纺织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但多数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多,龙头企业或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生产制造企业多,研发设计等配套服务企业少;民用纺织企业多,产业用纺织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强。产业整体先进技术改造和先进装备应用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有资金投入引进设备或技术更新,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开发专利技术少,产品深加工强度低,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形成恶性循环。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度还不够,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创新设计等众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江苏纺织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隘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口,继续保持江苏纺织传统优势产业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创产业发展优势。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纺织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发展政策软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区分不同纺织品品种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力争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纺织业综合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价格、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自律,改善国内消费与市场竞争环境。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吸引生产要素向产业先导领域聚集。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创新投资方式,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纺织及相关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金融服务发展,创新符合纺织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加大对小微纺织企业信贷支持,扩大银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担保和投融资服务。

以“三品”战略为依托,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纺织新产品开发。积极适应和引领纺织市场消费升级的新变化,鼓励设计机构、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创新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和完善产业用纺织品跨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推动纤维复合材料、植入式医用纺织材料等在交通工具、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扩大应用。二是促进产业整体品质提升。加快制定实施纺织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倡导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对标行动,推进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聯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纺织企业品牌和纺织产业集群品牌。大力推进特色纺织产业区域性品牌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标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纺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引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主动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加快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运用,实现从单一装备的数控化向整体工厂的智能化转变。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纺织产业开启智能化进程。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共性、专业、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加快纺织业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创新服务效能。三是优化产业创新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上投资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将技术改造项目纳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的支持范围。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采购制度,鼓励特种纺织品行业、功能性及高性能技术纺织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供应链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纺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在制定规划、培养教师、建设基地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扶持。

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努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首先,优化纺织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研究,围绕依托区域优势提升全省产业发展质量,科学制定全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充分发掘苏中、苏北地区纺织产业资源,发挥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引导苏南纺织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形成南北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其次,深化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协作配套,提高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集群组织和企业的根植性。坚持产业绿色发展,支持建设绿色原料基地,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优质产品。最后,打造各具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江苏“丝绸之地”“锦绣之乡”的深厚纺织文化资源,以云锦、宋锦、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引入资本投入到传统技艺性纺织中去,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发展好以羽绒服、高端男装女装、休闲服饰、内衣等品牌纺织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等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分工协作,避免产生内部竞争,适当控制集群规模,防止出现拥挤效应。

以扩大开放为契机,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强省。一是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将生产、营销、服务网络向海外扩张。积极扩大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新技术营销手段覆盖面,鼓励建立国际知名、信息共享、方便快捷的专业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纺织协会、行业商会的纽带作用,组织纺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等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研发经验。支持行业组织引导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纺织行业动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研究,推动纺织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获得国际认证。三是培育业内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出口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提高自主商标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绿地投资、重组联合、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运营经验,实现创新研发基地、资本中心、设计中心、营销渠道网络、品牌运营中心海外布局,提升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蒋林: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包静娟:江苏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戴群英

上一篇: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学艺术外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