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范文

2023-09-18

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从食物肌理效果与纹样设计入手,结合农民丰收节,小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食物,通过小麦的加工制造,可以制造出许多的美食。以食物小麦元素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码技术的处理手法,进行提取再创作。通过物种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肌理效果设计,并提取自然色与田园沙尘的颗粒感的表现手法融入肌理效果。应用于服装、围裙、宣传册、抱枕、手提纸袋和马克杯的表现中,使纹样效果更具独特性,让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中得到拓展和应用。

关键词:物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隨着时代的交替,社会的发展,世界在变化。如何凝聚能量,重塑信念?跨越时间与空间,打破藩篱和区隔。让我们用运动去解释,它是力量、美与勇气的象征;也是坚持信念、挑战束缚与超越传统的象征;更是书写篇章、公平向往、宽容接纳与团结凝聚的象征;亦是爱的倾诉、理解信任与责任担当的象征。让我们在创新的自由国度一畅想。以世界内部与外部作为设计的连接,用色彩、纹样、经纬的交织,构建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联想到超越,脑海浮现出三个词汇:自然、神秘、力量。由古到今,纹样的种类丰富而多样化,它的特殊肌理纹样与视觉冲击效果,以及在商品的应用表现上,层次更加丰富鲜明又独特。本文主要通过食物肌理的效果处理与组织,以及纹样的设计应用,使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得到拓展与应用。

一、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装饰价值与功能

(一)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装饰价值

肌理一般是指体现物质材料的质感和组织特性的表面纹理。[1]食物肌理,一般是指食物的原始材料本身所展示出纹理起伏的形状与纹理。根据肌理的形成、以感知方式和感知程度的不同可将肌理分成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显肌理与隐肌理。[2]肌理图案设计是在视觉或触觉上模拟自然界物质的天然纹理、触感。[3]所有纺织面料的质地基本纹路结构形成的肌理效果或许并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但借助有型的改造能够让纹饰纹样体现出抽象性艺术的效果。[4]不同食物所展示出的纹理、秩序与质感,它所呈现出的肌理形态以及给人的视觉效果造成星罗密布的感觉。

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装饰的价值除了具有审美性及独特性以外,最主要体现在语言价值上,不同纹样装饰呈现出不同语境,透过纹样的表现,展示出不同视觉效果。通过手绘设计与数码软件设计相结合,让美食通过演变的方式,展示出其独特肌理效果,再借助相关的软件进行设计,发散性思维创新设计纹样,最后通过组织结构的编排,赋予食物肌理的独创性纹样的视觉效果,展示出其食物肌理纹样的语言艺术价值。

(二)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装饰功能

肌理是人们通过触觉或是经验,所感受到的一种材料的表面特性。在设计领域里,自然肌理也是一种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将天然的材料肌理纹样真实地呈现出来。[5]而食物肌理纹样在设计中的装饰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设计物变得美观,从而满足人们对多元化设计物的审美功能的追求,二是为了美化设计物,从而满足人们对多元化设计的审美价值的追求。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装饰的功能除了在物种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展示外,结合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方法去表现它的装饰功能。因此,它除了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及独特性外,主要体现在视觉冲击上,不管是传统纹样还是民族纹样都具有自己专属特色与视觉效果,但应用食物肌理来展示纹样的视觉效果,更能体现出纹样元素的多样性、新颖性、独特性与丰富性。

二、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应用、色彩提取及表现

(一)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应用

1.物种维度:用物种维度去表现食物肌理效果,第一印象便是小麦,除了代表中国物种的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顿美食,通过小麦加工,演变成包装商品,制造成一碗美味可口的拔鱼片,形成食物生态链。从设计造型上,上层轮廓借取麦穗纹样,有舞动绸带的视觉效果。中下层形成蜿蜓盘绕的连接。从物种维度设计,形状结构是个圆,近看可以看到它从上到下的完整衍变效果。农民辛苦种植的小麦,经过常年累月的风雨沙尘洗礼,等待秋收,然后经过加工制造,最后变成商品。商品品类有许多,其中可以制作成拔鱼片,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道看似平常却是了不起的美食。同时它象征着中国传统小麦的悠久历史。圆:寓意着中国“和”的思想,亦象征万物圆合。和,在设计中贯穿着设计活动,它是维系人、自然与设计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和谐和统一。经过三者的结合形成一个纹样。象征着三个物种维度空间的变化。(图1)

2.空间维度:用空间维度去表现食物肌理效果,第一印象便是中西合璧的元素,中国传统拉面,结合意大利通心粉,形成强烈对比,一样是由小麦制成面粉,再由面粉制成不同品种粉面。从它空间维度设计,不规则曲线代表中国传统拉面,象征着中国文化历史的曲折延绵,面对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而椭圆形代表意大利通心粉,象征着文艺与古典。通过中西合璧的肌理元素组合,展示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互补,交融与对比。既互相吸引,又互相包容接纳。既是一份美食,也是一份食物结构肌理的纹样图案。(图2)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如今设计强调差异化、个性化,只有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设计才会受到欢迎。

3.时间维度:用时间维度去表现食物肌理效果,第一印象便是同样的时间状况下的同类型食物进行对比,通过不同款式肌理纹样表现出不同样式肌理效果。从时间维度设计,通过中西方文化结合,它们之间不会因文化、形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或分歧,反而有一种相融合与相接纳的违和美、包容美、接纳美。用中式碗,装有直筒型与螺旋型两种不同款式的意大利通心粉,不会让人觉得中式碗装意式通心粉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用担心需配意式碟才觉得完美搭配。相反,两者结合成一体,更赋予了食物不一样的韵味。通过设计想告诉大家,不同文化碰撞,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会互相排斥,相反会互相弥补差异,互相融合和谐。通过两款不同类型的意式通心粉:直筒型和螺旋型不规则的叠加,构成凌乱无序的纹样肌理效果图案。(图3)食物肌理纹样因其特有的形态特征,具有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选材设计,使其在设计运用中得到合理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发展,既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同时也发挥了设计的功能作用。从而产生的食物肌理纹样,无论是视觉效果、形态特征、材料特质上,都能够展现出食物肌理纹样界面在设计中的运用意义和价值。

(二)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色彩提取

整体的食物肌理与纹样色彩提取,乡村田园代表着勤劳与淳朴,现实设计中很少以田园元素为设计纹样的形式进行表现,其一是较难描绘表现,其二是颜色与颗粒质感暗淡且细腻,表现的层次较多,较难以提取表现。此次以食物与小麦为自然背景,结合田园沙尘元素,将土地的沙粒抽象化,通过Photoshop软件,增加它的颗粒感,表现出小麦与沙尘的结合,既表现出食物来之不易,又体现出食物的真实感、自然感与新鲜感,同时融合肌理的处理效果。同时在颜色上,以色彩自然环境色的绿色系为主色系,融入整个主题。既突出超越的变化,又保存原有的元素肌理基础上,有着土地的肌理感和抽象化的沙尘颗粒感,不断打破传统去创新和改变,又不破坏传统的继承。

(三)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表现

通过对食物进行观察,用sai、procreate等软件对其进行描摹绘画,加上部分手绘与平面编排设计,再通过photoshop软件对食物图像进行处理,同时借助模拟CAD软件的图案编辑、参数设计、数码处理、布样仿真和仿真设计等功能,在使用配色设计上,根据肌理纹样设计要求对经纬线进行配色。运用埃舍尔的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方式来表现,最后运用整体颜色对比,明暗对比,及凹凸效果对比,使整个纹样肌理具有层次分明感和强烈的对比感,形成整体视觉冲击强,使实物上的色彩效果在不同经纬线结构上,包括在密度组织因素下的交织效果和肌理纹样减少偏差,呈现出食物感官的纹样肌理视觉效果。

1.二方连续:每个元素都是单独的图案,各自代表其独特含义,通过错位排版,以二方连续形式进行表现出食物肌理元素,最后形成纹样图案。让人联想到,在大自然条件下,农民辛勤的耕种,经历了日晒雨淋和大沙尘的洗礼,农耕物茁壮成长,最后丰收,经加工制成食品商品,最后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看似平常却不平凡的美食。同时也寓意着中国的多元化發展,虽经历曲折与艰辛,但经过磨炼与洗礼,最后成为更强大的大国。这也是在设计构思时的初心,既超越过去,打破未来,但又不否认过去,继承传统。充满自信、真实、自然、神秘、力量,又绿色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将食物肌理与田园元素相结合,通过以抽象的现代化设计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淳朴的向往。(图4)

2.四方连续:通过对比设计,阐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食物一小麦,经加工产成包装商品,最后产出不同品种的美食,寓意着中国“和”的传统思想,万物圆合。有包容、接纳与相互吸引之心,中式碗容纳着西式通心粉,也寓意着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伟大胸襟。左上角一边是意大利通心粉,右下角一边是中国传统拉面,既寓意着文化对比的差异,又回归“和”的主旨,相互容纳,相互吸收。中间是小麦经加工衍变成包装食品,最后形成拔鱼片,从形状上来看是圆形。寓意着中国的“和”的传统思想,包容与融合。最中心里面是中西合璧的元素组合,寓意着中西文化的互相接纳融合,不分你我的多元化世界,互相接受,互相包容,互相吸引。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纹样肌理的视觉效果。通过四方连续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纹样的肌理美、对称美与视觉美。

再经数码设计排序,最后形成四方连续的纹样效果。通过对称排序与错位排序,象征着丰收圆满。寓意着农民丰收,百姓富足,人民生命美好的向往。把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纹样肌理图案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纹样肌理的视觉效果图案。(图5)

三、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实物应用效果

通过从物种、空间与时间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与设计,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表现手法去展示食物肌理在纹样设计中的视觉效果,运用数码设计与软件的渲染,最后以实物应用展示实体的整体视觉纹样效果。在设计制作中,二方连续的设计尺寸是(15x60cm),中间出血位置的设计尺寸是(2cm),四方连续的设计尺寸是(75x60cm),整体的设计尺寸是(109x60cm)。

采用数码印染的高新科技,能够模拟印染效果,根据不同实物的面料与材质,精准计算落实实物的尺寸与间距,将准备好的食物肌理纹样图案通过高精准的扫描仪、图形编辑、纹板处理、纹板冲孔、意匠修改及处理等功能,再利用相关软件对图案的大小尺寸、色彩编辑与调整等程序操作,在局部效果和整体造型设计上,都能精准地突出表现的肌理纹样艺术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向前,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创新,工艺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装饰艺术领域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由于人们对装饰材料质地的讲究,以及对装饰表面的材质纹理、图案纹样所形成的肌理形态美越来越注重。因而装饰材料表面的肌理美设计开始成为当今设计师注意并着力研究的一个新课题。[6]

食物肌理纹样在装饰中要形成美感,它必须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功能、审美价值、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习惯等时代特征。在装饰设计中,对于肌理纹样的实际运用,它的装饰环境、使用的功能需求和产生的形式美感形成密切联系。所以食物肌理纹样形态的美感更多体现在整体的视觉上,给人们所带来的形式抽象美,材质的精巧美,视触觉的联想美和自然的朴素美。

食物纹样肌理形态本身的种类繁多,运用在不同实物的装饰中所产生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形式的纹样肌理。适用于各种与它相匹配的装饰环境中,所呈现出的肌理纹样形态具有强烈的视触觉效果。同时,肌理纹样形态与功能需求、装饰环境相协调,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风格、表现形式和艺术美。

食物的肌理纹样设计在实物的应用效果(图6):

1.连衣裙:从古至今,纹样应用特别广泛,其中在服装的展示表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能直接体现与表现出其纹样肌理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衣服的材质、色彩搭配和图案肌理纹样,给人新颖的印象。常规的纹样肌理表现为规范与秩序、写实或抽象等效果。既表现出衣服的造型美,也展示出纹样肌理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设计中,自然田园元素与食物肌理纹样的相融合,更受设计者的关爱。通过服饰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语境价值。

2.围裙:家是我们的港湾,有家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我们可以在家里烹饪出所有美味的美食。在做饭过程中,围裙不止是一件保护我们在炒菜煮饭时被油烟掂到的铠甲与战袍,更是一件华丽的装饰服,一件陪伴我们共同烹饪与见证美食诞生过程的见证物。既能表现出肌理纹样和组织结构的关系,也表现出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设计中,对于食物肌理纹样的把握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以满足受众需求,同时增添视觉审美情趣。通过围裙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视觉价值。

3.宣传册:琳琅满目的杂志、书籍、海报、宣传册,不管是设计、排版还是Iogo(标志)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既方便快捷又轻巧,宣传册更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既有注目、看读和诱导的效果,又可以通过短时间内起到吸引人们注意力,引起关注。重视细节,注重自然,讲究简单、朴素和美学精神。通过宣传册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文化价值。

4.抱枕:枕头不是单一的床上用品,也是室内装饰用品,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如像朋友间的摔枕头大战,或休闲娱乐窝在沙发上看剧抱枕陪伴物。通过抱枕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娱乐价值。

5.手提纸袋:手提纸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是采购与装置必不可少的装置品。随着设计与环境变化的问题,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是近现代设计师在设计时,首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它既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又解决环保、循环利用的绿色设计理念,同时达到美观又时尚的视觉效果。通过手提纸袋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实用价值。

6.马克杯:马克杯功能除了装水饮用外,还起到装饰效果,可以通过水温高低,让杯子呈现出不同颜色与图案的渐变,既实用又美观。通过马克杯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美学价值。

7.床上用品:床是释放疲惫和缓解压力的地方,床上用品不只是生活用品,也是装饰用品。有效研究数据表明,一张华丽舒适的被褥枕套,更有利于辅助人们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当食物肌理纹样在室内环境空间进行设计运用,主要表现在审美形式、符号传达、形态和表现这几个层面上,往往更能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床上用品与纹样肌理元素效果结合,表现出它的艺术审美价值。结语

从古至今,纹样肌理的效果图琳琅满目,各有特色与寓意。但以食物肌理的形式去展示纹样效果则较少见。食物肌理纹样是笔者的审美需求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符号。因此,本文通過以食物肌理的效果对纹样进行设计,以超越为主题,结合以农民丰收节为主旨,将乡村风格的麦田元素文化与沙尘元素相结合,以视觉效果来表现出对超越的理解与诠释,用自然、神秘、力量去表达,体现出食物肌理效果在纹样设计中的应用,让乡村的“田园风”与食物肌理效果密切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食物肌理纹样图案,诠释纹样的多元化与独特性。

参考文献

[l]夏志良无意识的视觉冲撞:肌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C] //20071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深圳: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7:302-305

[2]鲁佳亮,苏淼,梁樱肌理效果纹样在提花面料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16,53 (02):56-60

[3]彭志忠高效节能型涤棉混纺针织物染色实践[J].染整技术2017,38(8):24-36

[4]高韬,况丽虹印染肌理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 (05):53-54+62

[5]郝静雅自然肌理界而在城市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人学2014

[6]山超“肌理形态”在装饰艺术中的运川和审美感受的形成[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 (04):60-63

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2、城市景观中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3、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浅析

4、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5、室内与景观环境设计中的新型装饰材料

6、基于SPOC的环境设计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7、现代环境设计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

8、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与思考

9、浅析家居环境设计之儿童家具色彩设计

10、园林环境设计中的平面环境设计探究

11、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及教学控制模式探究

12、“科技型”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1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策略

14、基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引发的思考

15、多感体验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初探

16、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

17、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研究

18、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探究

19、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20、浅析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21、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2、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23、环境设计专业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适应性教学研究

24、浅析软装饰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5、浅析环境设计教学中应用城市意向理论

26、地域古建保护传承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7、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8、老龄化社区环境设计的探索

29、双创背景下学科竞赛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30、生态绿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3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2、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33、探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路径

34、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35、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快题设计》课程研究

36、“工学结合”背景下《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探讨*

37、交通环境设计专业中快速设计教学探议

38、论环境设计及设计教育的理性精神

39、环境设计专业商业空间设计课程“项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0、环境设计专业本科设计课程改革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41、沈阳维景智能家居体验馆室内环境设计

42、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研究

43、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44、基于色彩美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45、基于能力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6、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

47、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1957-1977)的设计教育启示

48、疫情下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线上实操方法讨论

49、现代主义园林理念在水厂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

1、生态理念

当下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所密切关注, 这样在建筑领域里的环境设计需求也随之增大, 其中的艺术设计理念和生态谐和理念被业界学者反复提及, 其地位在行业中越来越不可忽视。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去盲目追求豪华、新颖以及标新立异的风格, 生态理念提倡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着重于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做到环境与人之间的贴切融合,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对空间环境进行合理配置, 使建筑环境突出独特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 同时对空间的有效分配也能够大大降低资源的消耗。同时生态理念也要求人在利用环境, 享受环境资源的同时, 也开始去承担相关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人必须在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去使用资源, 绝不能无限制去挥霍浪费。要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必须尊重自然, 平等对待自然, 对环境所做出的一切改造都要确保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2、模糊概念

模糊是一个与精确相互对立的关系概念, 关于如何去定义模糊也没有清晰的界限。也许在其他领域模糊并不是一个让人舒心的词, 但模糊概念的确在作为艺术品质的一大特征被艺术创作者们所推崇。因为在艺术表达中给人模糊性并不会让人觉得缺失内涵, 反而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模糊概念可以有效地将客观世界复杂、多样的朦胧美更好的表达出来, 这样摆在人们面前的建筑设计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建筑环境设计中对于空间的利用

1、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对比方式主要有明暗对比、高矮对比、形状对比, 通过各种空间对比进行有效组合能够增加建筑环境设计的表达效果。比如在考虑用虚实对比进行环境设计时, 对应该留意的位置进行虚化, 这样当人们看到时难免会情不自禁去想象, 不同的人由此在心里产生的感受互不相同, 这种环境设计之外的虚境会充实放大原本环境的意象, 让人印象深刻。还比如环境的流动处理, 有一种处理方法是刻意在建筑物的外部留下一部分的空白空间, 再巧妙地把空白的空间与封闭的空间连接起来, 并会呈现出流动的艺术效果通, 通过这样的方式过对空间进行起承转合处理, 会增加环境的流动感, 让人美不胜收。

2、空间的改造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对室内色彩的调和选择也是一个直接影响人们观感的重要因素, 虽然色彩的搭配不是在对建筑结构进行直接改造, 但实质上于建筑室内的构造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由于不同的色彩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不同的情感倾向, 因此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色彩的搭配时要根据室内不同空间的不同功能进行规划, 色彩的准确使用使得室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得到明确区分, 能够在空间的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室内使用色彩对空间进行调和美化, 简单地对不同的室内区域选取正确的色彩进行调色就可以, 良性的色彩搭配会使室内的不同空间的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比如在私密性较大的卧室, 就应该使用淡雅的色彩, 因为鲜艳醒目的颜色会使人们的精神变得兴奋, 会影响人的休息, 同时过于活跃的颜色与卧室是私密性格格不入, 会破坏卧室空间的整体协调感。

三、建筑环境设计的艺术风格

1、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也是建筑环境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点, 预想整体建筑的艺术风格时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 同时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情感元素更是艺术作品全部的生命。室内空间由于各自的功能属性不同, 整体造型会有差异, 另外采用的色彩搭配也不尽相同, 最后融合在一起给人的情感感受和心理体验自然不会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 如果在进入一个新的空间环境时, 这个区域的散发出的整体感受和人们心理定势产生的情感一致, 这样人们在进入这个空间环境之后对这个新的环境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 并且由于满足了自我的心理预期, 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反之如果环境的设计和人们的心理定势相违背, 可能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 由于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悖, 人会对这个本不熟悉的环境感到更加陌生, 更有甚者会感到压抑反感, 由此可见情感表达对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审美取向

除了情感表达之外, 用户的审美取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 毕竟在完工后最后的受用者还是用户本身, 在考虑设计时对于审美取向要偏向于迎合用户。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个人的标新立异往往要通过物的丰富性来展示, 人们的新奇性会以物为载体表达, 人们需求通过物具象化。由于身处于这样的一个专业领域, 艺术设计师往往有着独特意识形态和审美品味, 而常人一般是不会对于审美有如此细微的理解, 这时候设计师就要重视特定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能把室内设计看作为自己的表演舞台, 这也不是自己单一的才能展示表演。综合考虑用户的文化经历、年龄性别、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 承认由次产生的差异化、个性化,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不去忽视这些因素, 设计师努力去完成既赋予自己审美表达, 也让用户满意的作品, 让最终的效果与用户的审美取向相和谐, 能够被用户接受和感悟。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建筑物的环境设计要合理利用空间, 灵活的空间改造和空间整合会让建筑焕然一新, 同时融于一定的艺术风格, 在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方面不能有偏差。对于设计人员自身, 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自身的审美眼光要跟随时代不断更新, 设计理念必须符合发展趋势, 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环境设计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为人们建造舒适优美的家园。

摘要:建筑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较好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会增加人们心理的舒适度, 通过对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和室内环境进行专业设计改造, 可以赋予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宜居可人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城市公民都乐意看到的。文章概述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 分析了建筑环境设计中对于空间的利用, 探讨了建筑环境设计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艺术风格,空间利用

参考文献

[1] 徐伟, 环境艺术中的模糊性思维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5 (5) :124-125.

[2] 李抒音, 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3, 21 (8) :9-11.

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WebX.0正由连接信息的简单网页发展为连接人类智慧的愈加复杂和智能的元网络(MetaWeb),这对传统的由“教”的一方驱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挑战。对环境整体而言,环境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有利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对学习者而言,当学习者面对多种网络组成的复杂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学习环境时,根据自身的需求构建个人学习环境(Per$oi3.alLearningEnvironment,PLE)是促进其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因此,WebX0时代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应当以创设网络学习生态和利于学习者构建PLE为目标,以学习者的需求为起点,提高“以学习者为中心”、“标准化”、“一体化”、“开放化”的程度,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在复杂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构建PLE进行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WebX.0;个人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设计

引言

传统网络学习环境设计通常是教师和教育机构驱动的、以利于管理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通常最初因为新奇而充满热情,之后很快便丧失兴趣,许多网络学习系统都因此而不能得到持续发展。寻求能够保障网络学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是远程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课题。同时,随着Web技术的发展,以复杂性、智能化、个性化、综合化为特征的WebX.0正在挑战传统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模式,创设网络学习生态和构建个人学习环境(PLE)成为WebX.0时代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标取向。

一、概念界定

1.WebX.O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连接性(Connectivilcy)逐渐增强,Chun-ming Leung将Web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Webl.0代表简单的网页,不同的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联系起来,用户通过浏览网页获取信息,信息传播是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单向传递方式;Web2.0时代各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协作的工具的应用,把“人”这一维度引入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催生了社会化网络(social Web),用户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消费),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创造信息(生产);Web3.0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的聚合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以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Mashup技术等为支撑,实现不同资源数据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混合、映射与连接,知识以语义网(semantic Web)的形式联系起来;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知识的联通,下一代Web的发展趋势将是联系人类智慧的元网络(Meta Web)。

目前,Web2.0发展最为迅速,应用也最为广泛,如Blog、Wiki、Faeebook、Twitter、Podcast等;少数网站已经具备了Web3.0的特征,如Facebook网站(www.facebook.com)等,也有研究者提出了Web4.0的设想,WebX.O是一个代名词,预示了Webl.0、Web2.0、Web3.0、Web4.0……的技术演进路线,也代表着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一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综合化,网络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借助超链接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而是综合着信息、人、知识、智慧的复杂网络。

2.网络学习环境

提到网络学习环境,大多数人会自然联想到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系统,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试图从他们它们的区别辨析中界定网络学习环境。《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环境定义为“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是一种条件/因素综合体,它有着一定的作用对象、作用目的和作用过程。从环境的本义出发,学习环境应当是“作用于学习者并能够促进其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在于网络技术的融入,网络为学习者的学习创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空间,革新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并使得环境作用于学习者的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是“网络学习支撑平台及其承载的作用于学习者并能够促进其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网络学习环境似乎与网络学习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描述的现象完全相同,但是,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有两点。首先,平台或系统侧重技术层面,强调依赖技术实现教学功能,网络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更为统合的概念,除了依赖平台实现教学功能外,它还强调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等;其次,平台/系统往往更为侧重“教”的一方的预设,而环境则更能够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围绕学习者的需求设置各种活动和资源等,同时不仅关注预设的学习条件,而且充分考虑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3.个人学习环境(PLE)

随着网络连接特性的增强,网络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挑战了传统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理念,加之社会性软件等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个人学习环境(PLE)。PLE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Stephen将其界定为“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FitzGerald认为,“PLE是自由收集、发布、基于网络工具,通常以Blog为中心,使用RSS阅读器和简单的HTML组成自我引导学习方式的集合。”Lubensky认为,“一个PLE是个体进入、集合、形成并使用他们不断增长的学习经验的数字化工具。”Attwell指出,“PLE像是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混合体。”Harmelen认为,“PLE是能帮助学习者控制和管理学习的系统的集合,包括支持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我们将PLE理解为社会学习网络中个体的学习空间,学习者个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利用网络学习支撑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如定制、订阅等)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其他应用(如Facebook、Twitter、Blog等)来构建自己的PLE。

二、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网络学习支撑平台及其承载的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因素,以使各种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合力,以此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为应对WebX.0复杂性、智能化、个性化等技术特征的挑战,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该如何变革?

首先,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要能够支持网络学习生态的形成。“生态”从根本上说具有生命的、有机的、自组织的、内在关联的特征,关注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适于解释和控制复杂系统的运行。网络学习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学习生态的形成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习者是网络学习环境的主体,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借助网络学习支撑平台上的各种学习工具,利用学习资源,在学习支持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教师则通过组织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给以学习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同时,师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并共同创设网络学习生态。

其次,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要能够支持学习者自主构建PLE。学习者面对多种网络组成的复杂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学习环境时,根据自身的需求构建PLE是促进其学习的最有效方式。PLE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控制权,能够支持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工具、消耗和创建学习资源、主动寻求学习支持服务、有效管理个人知识、自我反思、协作交流,以构建能够自我导向的学习空间。WebX.0时代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支持学习者个体构建PLE。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在WebX.0形成的复杂网络中,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起点是学习者个体的需求,设计的动力驱动源于为学习者提供他们创建自己的PLE的条件,设计的目的是支持充满差异的网络学习者自主构建有意义的个人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是设计者、指导者(教师)、管理者、学习者共同参与,学习者的参与体现在WebX.0时代学习者可以随时共享自己的观点、编辑共建学习资源等;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分布式的、整合的、互动互联的社会化学习网络,允许每一位学习者融入其中,学习者个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自主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与学习风格,从网络学习环境中选择(定制、订阅等)适合自身的工具、资源、服务以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构建PLE的方式融入到分布式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每位学习者构建的PLE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PLE之间的互动最终会扩展到一个群体时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愿景,并共同努力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网络学习生态,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圈。

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改变了以往学习者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的作用关系,体现了学习者对环境的主动选择,能够创设更为和谐的互动生态,学习者构建PLE驱动整个网络学习环境的发展与进化。

三、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

以创设网络学习生态和支持学习者构建PLE为目标,我们从设计理念、技术、教学等方面对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机构和教师驱动的、以利于管理为中心的在线学习难以调动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PLE体现的学习者驱动学习、学习者主动选择环境的理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诸多研究者一直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然而这一理念却始终未能付诸实践,我们认为,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1)以学习者的需求作为设计的起点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旨在为充满差异的学习者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必然要首先准确把握学习者的需求与特征,才能够做到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学习者构建PLE的个性化需求。

(2)赋予学习者个体自主选择与控制的空间

PLE的自主构建需要学习者个体主动地按照认为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和使用各种服务、工具,学习在一个受学习者控制的平台上发生,而不是内容被空间所属机构限制。这就要求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时应当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自主选择与控制的空间,以实现学习者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设定、学习路径的个性化选择、学习活动的自主化安排、学习支持的针对性获取、学习评价的灵活性控制。

(3)帮助学习者做好学前准备

构建PLE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有着相对高的要求,学习者要熟悉各种工具、服务等的获取、使用方法等,要求每位学习者具备搜索、加工、分享、评价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个人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等。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采用必要的手段(如在线培训)等使学习者具备自主构建PLE的各种技能。

2.标准化的设计

从技术标准的角度,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设计时各模块或服务应当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与互操作规范,这样才能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与搭建PLE;同时,为网络学习环境中PLE之间的互动建立一定的约束规则也是保障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支持个体学习的基础。

(1)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

PLE的构建需要有聚合各种工具的技术环境的支持,学习者个体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聚合在一起使用,混搭(mash-up)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混搭代表了未来软件和系统平台的发展趋势,其核心理念在于,网站问通过统一的标准协议来共享结构化的内容与应用,打破网站问的孤立状况,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切换和流动。新一代的网站采用混合技术搭建,不同的功能模块与不同的外部系统通过API接口或是SOAP,XML-RPC等方式对接。只有各模块与应用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才能实现各种服务与应用的互联互通。

(2)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动规则

PLE之间的互动使网络学习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互动规则对PLE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方式进行约束,相对稳定的互动规则是保障网络学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一体化的设计

丰富是自由选择的前提,“一体化”强调的是整合/融合,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学习方式等,使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资源、技术、活动等极大丰富,从而能够符合大部分学习者的习惯和需求。

(1)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技术

PLE倾向于使用“小块松散耦合(small pieces,loosely joined)”的方式,把看似分离却能相辅相成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学习。耦合多种软件的PLE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种软件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看似“松散”却功能强大的支撑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应当提供最大程度的整合,整合各种有可能促进学习的技术与资源,让平台能够符合大部分学习者的习惯和需求。

(2)设计微型化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可以通过构建PLE来实现资源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然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资源的无限量与注意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也正是因为此,微课程、微视频等微型化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微资源”把大容量的资源碎片化,可以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利用学习者的碎片化的时间,但是碎片化切割过程中也要注意“微资源”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3)个性化学习与社会化学习相统一

PLE构建体现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化,自我导向学习、按需学习成为可能。同时,PLE又是WebX.0时代的产物,是个体学习者在分布式的、社会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主动选择的结果。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也应当是支持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学习方式,个性化体现在考虑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特征;社会化体现在所有学习者都是在学习网络中获得发展的。

(4)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

根据“二八定律”,人们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途径获得的,20%的知识通过正规教育获得。PLE的创设能够更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过去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一直关注支持课程学习为主的正式学习,忽视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如何能够实现两种学习方式有效地结合与互补,也是未来网络学习环境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开放的设计

根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个体是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化网络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放的”设计一方面强调支持个体与群体知识的共享与建构;另一方面强调促进学习共同体与学习网络的形成。

(1)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

PLE能够促进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多个PLE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共享和集体知识建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而知识建构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PLE中的有效知识管理和多个PLE之间的知识交流创造有利条件,web2.0时代各种协同编辑工具、讨论支持工具、支持转化支持工具、知识库、社会性软件等技术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学习网络、创设开放空间

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世界是开放的、学习是开放的。PLE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一个通向世界的门户,学习者通过这个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进行探索和创造,同时能够随时与他们的朋友、同事、同行进行交流。在PLE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与同伴、专家、管理者、指导者等共同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又会形成更大范围的网际互联,从而形成学习网络。Stephen认为,学习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学习的核心要素。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要促进PLE互动,以形成涵盖“人的网络”、“学习的网络”、“知识的网络”三位一体的学习时空。社会性软件支持个人应用工具来构建社会关系,是个人网络化的工具,是构建学习网络的基础。

四、总结

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互联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学习者构建PLE是在这种复杂网络中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笔者基于已有的研究,从利于PLE构建和网络学习生态创设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思考。但是,这些原则是否能够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产生有利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验证。

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公共活动空间时其最主要的一项场所,不但影响着身心健康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了思想品质的形成。为促使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则应加强对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视度,积极探索适宜的设计方式。

关键词:体验式;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设计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儿童公共活动空间一时便得到了普遍重视。作为该空间中的活动主体,儿童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况都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环境,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在满足基本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基本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

所有公共设施设计都应该将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作为主要责任和着手点。因此其中用到的各项设备都必须使完全稳妥牢固的,表面都是光滑平整且没有尖锐棱角的。同时各设备的安放还应该便于儿童进行活动。

(二)参与性

一方面,应该明确使用者,即儿童群体。所以其中的所有设施都应该把儿童使用作为基本导向,场所中的各交通线路都必须完全顺畅。不管在形状还是色彩上都要做出充分考虑,实现空间最优化。另一方面,应该将其空间划分出多个功能区,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使所有功能区都能够保持基本的合理性。同时还應确保各功能区沟通的便利性。

(三)环保性

儿童本身对于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所以其空间必须满足基本的环保标准,禁止使用含毒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及物品。整个环境设计要能够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使其可以在健康的环境中实现快乐成长。同时,还应该在帮儿童获得相应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尝试了解环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基本关系,促使其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四)美观性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综合应用各项手段,如布局、灯光、色彩等要素创造出风格特点突出、舒适优美且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环境。从而在给其带来赏心悦目感受的同时,促使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五)童趣性

设计者自身必须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审美特征做出充分了解,对其基本需求给予充分尊重,以获得儿童更多的认可与感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比如,在室内陈设上应各物品的造型应该有情趣,注重基本的艺术性和夸张性,最好能够使用儿童喜欢的动植物或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设计;色彩方面应该要明快、鲜艳,可以更好地吸引注意力;墙壁装饰不能过于枯燥,应该尽可能贴近儿童生活。

二、设计方法分析

(一)空间构成方面

在设计体验式的公共活动空间环境时,需要先合理布局室内空间,即对空间中的各项功能进行充分考虑,并通过有序合理的方式予以组织。比如可以在空间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出交流展示的作用,如可以把手工教室安排在离空间入口较近的位置。或者可以围绕多功能厅组织空间,也可以直接将走廊作为纽带串联起所有班级单位,从而在扩大活动范围的同时,使各个公共区域都能够得到有效放大和延伸。另外,还应该全面考虑空间环境的可变性和灵活性。比如可以通过轻体墙灵活隔断各个空间,从而设计出具有丰富层次的空间环境。

(二)色彩环境方面

第一,依照设计主题合理应用色彩。色彩一般是最直观和最具刺激性的表现手法,在具体应用时可以结合主题。比如在装饰以“多彩中国”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空间时,就可以应用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如中国红、红色等,作为整个空间的大面积点缀,再给地面、房顶以及墙面应用各种中国元素的材料,配合一些影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

第二,依照儿童的实际成长需求应用色彩。比如把蓝色作为主调的空间可以直接代表梦想、大海、天空等,进而有效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将橙色作为主调的空间可以代表对儿童的促进以及运动刺激;中小班的教室可以应用绿色,以促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接触自然。虽然儿童往往非常喜欢具有极强饱和性的色彩,但橘红、大红这类往往不适合应用在儿童公共室内空间当中,因为这可能会使其过于兴奋;相反的一些比较柔和且具有极高反射系数的白色和其他浅色都能够使儿童感到亲切和放松。

(三)设施应用方面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场地布置出丰富多彩的儿童设施,带来更多形象生动的塑造物,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时,除了要满足基本的设计需求和效果,还应留出余地,以便可以尽可能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使其对公共活动空间产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比如在自然场景体验空间当中,就可以留出一些空间让儿童自己应用种子种植小植物,全身心参与到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中。

三、结束语

体验是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教育过程就离不开体验的参与。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则应该孩子们提供符合其生长发育需求和教学教育特点的空间环境。具体应该充分了解其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幼儿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从空间构成、色彩应用以及设施改造等方面着手,促使儿童充分吸收环境当中的各类映象,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秦雯.幼儿园活动区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场地布置研究[J].艺术大观,2020,67(31):85-86.

[2]梁瑜.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儿童主题空间设计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环境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课程实施

[基金项目]2017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省属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Z023)

[作者简介]张良力(1981—),男,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科研与教学工作。

近期公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内容和要求做出阐述。同时,附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明了课程建设类型和方向[1]。研讨课是一种突出学生中心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使学生分享过去难以获得的课堂“话语权”,将所学知识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当前的主动传播,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研讨课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一方面,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选择讲授和研讨内容,达到资源共享、知识生成目标,需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研讨选题;另一方面,由于小班课堂内的师生人数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言、交流互动,并接受教师点评,达到因材施教目标,做好课堂管理和课程考核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2-3]。

一、课程概述

电气专业导论针对电气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气工程学科体系、本科专业知识及其课程组成,初步建立起电气专业意识和课程学习方法[4]。教学内容按学生认知特点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讲授人类对电、磁的早期认识、研究、应用,电工技术与理论的发展,电能利用与发电类型,电力工业的发展与特点。此阶段帮助学生了解电气专业发展沿革以及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阶段讲授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基本特点及研究对象,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前景。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电气学科及其涵盖内容,了解电气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三阶段讲授电力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了解国外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研讨课教学设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在接受新知识后的遗忘进程曲线呈“前期下降速度快,后期下降速度慢”趋势[5]。从人类记忆特性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研讨课教学模式无疑有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气专业导论知识的记忆强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学生已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吸收新知识或接纳新事物,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手机应用软件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善于探索新奇和表现自我[6]。在研讨课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主动式、探究式学习并形成学习成果;在研讨课进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允许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针对选题内容畅所欲言;教师在研讨课上的职责是“限定范围,把握节奏,记录评分”,必要时参与到讨论中,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本次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如下:(1)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确保完成“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凝练讲授内容,将讲授课时缩减,从原先总共16课时缩至8课时;增加研讨环节8学时。(2)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研讨课专题方向,每个专题方向配备1名教师,负责出题、研讨课主持、学生考核评分。(3)教师团队需做好研讨课前准备,包括各专题方向下的具体研讨内容设置,制订课程考核办法,设计课堂实施流程,安排学生分组选题,辅导学生做好文献查阅和电子文档制作,以及研讨课实施场地预订等工作。(4)研讨课实施时,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习成果,必要时参与讨论和点评,把控专题讨论方向或讨论时长,提醒学生完成课堂流程各环节内容。(5)研讨课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研讨课研习材料并给予评分,及时总结研讨课实施效果。

根据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内容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电气专业的认知规律,此次研讨课设置4个专题方向:电气工程基础与电工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力通信系统。根据学生选课人数及其分组情况,每个专题方向下设16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共计64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将全体学生划分为16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每个小组在4个专题方向下各选1个研讨内容(每个小组所选4个研讨内容不得重复)。研讨课环节8课时分4次,每次间隔1周实施,每次研讨课由4名教师各指導4个小组同时进行。经过4次研讨课,所有小组完成4个专题方向的研讨选题。

三、课程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度”。结合此次课程考核办法,要求学生在研讨课前围绕“电气专业导论”知识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展自学和文献资料收集。在研讨课堂上,小组以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以答辩形式回答老师或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并开启探究式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非标答、综合评价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成果、个性化能力进行多维度考评。

单次研讨课视课程时长及参与讨论的人员数量情况,课程实施流程设计如下:(1)小组(代表)就选题内容作幻灯片展示汇报,介绍学习情况(10—15min)。(2)场下师生就汇报内容集中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讨论并回答(7—10min)。(3)小组集体总结研讨结论并由教师简评(3—5min)。

整个研讨过程由小组安排人员摄像记录,以便课后小组成员针对研讨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巩固学习效果,提升下次研讨课成果汇报质量。研讨课结束后,各小组就专题方向提交总结报告、汇报幻灯片、摄录视频,小组内所有学生就研讨内容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学习成果,给予每个学生电气专业导论课程最终成绩评分。

四、课程实施效果

设计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年级开设。通过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使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课程取得的实施效果如下:(1)研讨课一改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固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线上线下学习,对知识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在研讨课环节勇于展示、勇于创新;课后自我反思并完善学习成果。这一系列举措,能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培养目标。(2)通过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师生共同将可作为导论课程的电气专业相关知识进行丰富或扩充,并向更深层次推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能全面了解电气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前沿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为后期树立专业自信,端正学习态度,积累科研素养均有帮助。(3)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达到给师生“科学增负”目的。电气专业导论的课程学习过程,特别是在研讨环节,学生需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制作精致的电子文档,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方能自如应对讨论过程,得到较好的评比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2019-10-30/2019-11-30.

[2]唐求,孟志强,银翔,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6):12-14+57.

[3]陈征.基于FKCP视角的工科类本科专业课程讨论课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7(11):54-56.

[4]陈显彪.《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國电力教育,2017(3):56-58.

[5]施小明,王娟玲.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16(14):88-89.

[6]苏春,张继文.美国里海大学“工程实践导论”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2): 131-133.

上一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下一篇:课堂常规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