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写作论文范文

2024-07-15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日记;体验生活;以读促写

有人形象的总结过我们的学生作文时候的状态:“摇人头,咬笔头,皱眉头,没开头”真是贴切逼真。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与搜集身边素材,所以看到题目的时候就会摇头;无处下笔,不知怎么开始写,所以咬笔头、皱眉头而苦思冥想;时间一点点过去,得到的还是难起的开头。学生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状况,是我们只强调了作文对分数的作用,却没有让学生们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不妨我们卸下那些应试教育的包袱,用单纯的作文思维去考虑,那作文世界会是另一幅天地。简单的说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历的事情或事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中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作文,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作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学会观察事物并通过自己的意识思维去分析,从而形成一种思维体系,最终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带有自己的情感和视角。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想写,这才能找到作文的乐趣。那么,如何培养起学生这种乐趣、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攻克“作文难”这一顽症呢?我根据历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给它开了个“药方”,总结如下:

一、培养写作兴趣,传统教学中的“日记”习惯不能丢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窗户,通过日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可以为打开作文这一“禁区”铺路搭桥,具体作法,首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开始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就行了,只要坚持不懈的写,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好段落,好句子,乃至用的恰当的词语,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表扬,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感到光荣,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日记中出现的问题,则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无论方法,形式,还是场合,都要慎重考虑,处置有度。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的,力图给学生单独辅导,不要造成学生面子的伤害,如果是集体性的,需在全班指出,那就不要指名道姓,这样可以维护学生面子,保持学生对作文的持久热情。通过与学生接触的一些现实事例,我得到这样的体会:对待学生,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一定要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二、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生活的原材料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已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生活“镜头”,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写作的素材就在自己身边,要学会对生活的观察。我们班里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在田里劳作,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跟父母有关的作文,有几个学生说,怎么写呀?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经过我的一番话,一位同学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的相当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活动,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从中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在这种不断反复的在生活中发现体验总结,再用文字将情感抒发,回归于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得到不断的精神上的升华,在不断的探索中,发掘那更深厚的情感,让学生不在没感可言,不再有有感说表达不出来的尴尬。

三、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除了阅读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自己所用,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三段自己认为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带动了作文的教学。我很反对一些老师的一个做法,不允许学生们在空余时间看课外读物,借口是怕耽误学习,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成绩,却硬生生的扼杀了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的机会,扼杀了学生们的天赋。他们没有考虑到从多阅读中能获得什么,而只是知道这些东西考试用不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培养。

学生阅读才是写作的活水之源,没有阅读,只有生活观察,无法把自己感受到的景象或者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当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有没有“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师生都很轻松,在轻松愉悦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美妙,学会了巧妙生动地运用汉语言文字,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放手”的同时,还应该适时适度地引导,比如读什么,老师应该做以引导,最可推荐的首当是名著,有的名著是长篇,可以推荐学生读名家的散文集,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先从杂志开始阅读,甚至从微型小说开始。每天养成了读的习惯,及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写点小随笔或者小感悟,也就是开头说的日记。老师应该鼓励摘抄,鼓励学生养成边读书变作笔记的好习惯,更鼓励写出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随笔。在班里展开交流,表扬好的随笔。这样读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读才真正有了意义。

综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的年代,当今的师者,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使命,应始终把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当作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兴趣,这不仅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作文创新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得心应手的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唐建新.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能丢[J].语文教学通讯, 2010(01).

[2]薛永武.收获与期待[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2(01).

[3]王文明.如何实现语文教育的真实价值[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10).

[4]刘国正,陈金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J].小学学语文教学,2006(01).

(作者简介:白龙凤(1981.12-),女,陕西商洛人,初职,陕西省商洛中学,研究方向:教育学。)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英语四六级短文写作示例讲解(下)

根据教学要求,大学四、六级考生应“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虽然对六级考生还提出能写英文摘要、报告及论文,并能描写各种图表的较高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基本一致,可归纳为: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图表作文。其试题形式主要是在英文指令中给出写作题目及要求,并用中文列出提纲或提示。

作者:孙艺之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 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一、学生在初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通常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大量语言问题有:词汇量匮乏,想表达的中文意思找不到英文单词来代替;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的成分很重,语法结构混乱;语言逻辑性较差,对因果关系副词、转折关系副词、以及递进关系词等运用能力不高。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实际写出来的意思或者表达不太一致,这就是词汇量的积累不够,找不到合适确切的单词或者短语进行写作,还有语法知识的薄弱,对简单的句型掌握能力不强,往往会选择采用没有学过的、复杂的句型。同时,在词汇方面还出现了大量单词拼写错误的情况,对单词的记忆不够准确也会影响英语写作得分。混淆单词词意、模糊单词用法,也是写作问题的一大因素。

(二)缺乏写作经验与历练

初中英语的写作量不大,并且老师对写作质量要求也不高。相比写作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可能更多会把重心放在阅读理解上。因此,学生不能得到写作上的锻炼,往往缺乏写作经验。与中文写作不同,英文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如果没有特意安排或者计划进行英文写作,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语感,对某种表达模糊不清,使写作能力仅仅局限于初级水平,而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不会运用新单词或者新的短语、句型也会使写作能力收到阻碍与滞后。

(三)写作内容单一老套

初中的英语写作要求大多相同,邀请信、兴趣爱好、问候信、体育锻炼等,这些问题虽然概括面十分广泛,但如果没有老师的附加要求,写作内容就只会停留在一些相似的初级文本上。例如,当涉及到兴趣爱好时,大多数学生会写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因为这很有趣,能让人放松,等等。长此以往,大家的思维都会被局限在同一水平,很难拔高。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写作关注的对象变成了作文语言内容的完整与正确。但实际上,我们训练写作是为了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的表达能力,主要应该关注于真实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老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或者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应该告诉学生要以自己的感受为主,多写细节与真实感受。

二、过程写作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过程写作法是流行于西方教育体系的关于写作课堂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国际语言教学思维的影響,过程教学法在国内逐渐普遍流行。这种将过程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教学法强调对英语写作内容的重视,同时还要关注写作过程。在过程写作法的核心观点认为,写作学习应当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一定的联系,使写作成为一种目的明确、具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同时,任何写作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程写作法只是将传统的侧重于文章篇章结构和语法词汇的教学特点转变为对内容与过程的关注。

过程写作法的教学意义不仅在于能增强初中英语写作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而且对教师的要求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过程写作法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前先进行写作过程的构建,写作过程的存在使时间的弹性更大,学生可以通过先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构思出写作框架,再根据话题引发几个深刻的问题,增加写作题材与话题扩充,针对细节问题可以进行补充写作,更加丰富文章内容。当然,与传统方式不变的是,教师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与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更加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思维培养。

三、过程写作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阶段

利用过程写作法主要直接目的是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在上课堂,任课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准备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写作话题,然后事先备好上课所需材料,包括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提纲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材料等。在课堂期间,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对话题进行展开讨论与抽象描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由发言与集体讨论时,老师可以不必专注于学生的语法与词汇错误,也就是让学生们大胆表达,老师可以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学生表达的观点上,让他们的思维尽情的流露出来。然后,再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记录自己的写作过程。

(二)学生构建写作整体框架与细节补充

学生构建写作框架的一大得力助手,便是思维导图,因其特殊的网状结构与逻辑条理,思维导图往往有利于对写作的语言逻辑、思维逻辑的整理。在课堂上,老师应强调使学生掌握这门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初中英语的写作,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思维导图上构建出写作的大致方向与内容,包括文章分段分节问题,段落主旨大意、文章主旨,开头与结尾,等等。然后,再根据话题要求和个人爱好不断扩充,适当增加新学的单词、短语、句型,使内容逐渐完善、完整。同时,好的作文要求对细节的把握和语言的组织到位,因此,在文章中可以适当添加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写作

在大致写作框架完成以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写作了。最关键的一点是老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写作,而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短短二三十分钟。可以将写作任务的完善工作交给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学生写作关键点:内容充实、主旨明确、语言逻辑正确恰当等,适当地拔高写作要求可以给学生施加写作动力。同时,在写作完成后,可以提供修改、再次讨论的时间,目的在于丰富每个学生的见闻见识,扩大他们的英语造诣与水平。通过反复修改,学生对写作这件事将有新的认识,能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而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自己认识到、学习到写作中存在的语法、逻辑、单词拼写等错误。这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四)确定稿件,完成写作

在进行最终的讨论、交流学习并完成自我修改后,同学们可以得到一份满意的英语文章。这时,老师可以组织大家进行一场写作总结会,老师先对学生们的写作过程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对语言知识进行讲解补充,优化大家的知识储备。然后,让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的写作经历,再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总结得失与经验。在此,可以让写作存在问题的同学大胆向班级同学求助,各抒己见,彼此相互学习。

四、结语

简而言之,过程写作教学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在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写作能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过程写作法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对初中英语教学事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邵理燕.过程写作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19,(02) :32.

[2]宋涛.过程写作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107.

[3]刘璇.过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从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及有关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对在校学生施以科研论文写作知识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医学院校开设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医学院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对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给予重视,全面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

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一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尤其应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中撰写科研论文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条较好途径。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文字表达能力。在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就已有101 所医学院校将29 种医学写作类型列入正式教学课程。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高等院校都为在校学生开设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编辑经验对开设课程的重要性及有关教育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即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写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医学院校学生无论是在前期的理论学习, 还是在后期的临床实习都会受到能力的制约, 特别表现在论文写作 知识和方法技巧等能力欠缺。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 作课程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 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 使他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写出高水平合格的论文。

目前,在大多数医疗机构中,很多医务工作者由于在校时未进行医学论文课程的教育,不熟悉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有些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很高,但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的逻辑性及表达方式等却存在很多问题。很显然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练习, 因而撰写的论文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至出现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结果造成投稿不符合期刊编辑的要求,退稿率增加,影响了成果的传播。自2003 年开始,我校开设了“医学科学研究导论” 课程,在授课内容中介绍了医学论文及其写作要领、技巧等,已有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检验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选修了此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学时太少,学生要掌握写作要领仍较困难。确实, 要想写好 一篇能夠广为传播,有价值的医学论文,除了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 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巧。

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应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建设,增加课时,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医学论文是医学实践的文字总结,其根本目的是为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指导,而科研设计错误的论文发表后可能会对医学 实践产生误导,也就是说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和检验者,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全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贡献 [1] 。

二、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

1. 论文写作方法的教育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无论是内容 的安排, 论点的提炼, 论证方法的运用, 还是论据的选择, 都有一定规律性。我们需教育学生抓住现代医学论文的写 作特点, 在选题上应遵循社会需要原则、创造性原则、科 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论文的课题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 于实践, 标题含义突出反映了科学实验和实践中筛选出有 主导影响作用的因素, 即选择某个新观点、新发现、新发 明、新方法的创新成果。学生要确立写作的正确思想, 要 对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新成果、经验教训、主要技术参 数及社会应用的状况等方面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 分析和总结, 用具有规律性的结果进行论证。理论教学与 实践同时进行, 实践包括论文写作及对论文的评判、修改, 从而尽快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还需指导学 生经常进行创作, 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创作内容要求新求 实, 写作方法要体现个性特点, 对于不同题材要根据具体 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写作 [2] 。

2. 科研设计、科研方法的教育

在信息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不仅是看其掌 握多少课本知识, 而是看其是否会利用知识, 是否具有一 定的科研能力。目前, 已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 要求其有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 因此, 培养医学生的科研 素质也是时代对医学院校提出的要求 [3] 。对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较为有效的方法, 能使他们学习有目标, 积极寻找各种资料,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从而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写出合格的论文。医学论文实际上是科研成果的记录, 是科学研究的书面报告, 科研活动的条理性、逻辑性、缜密性都可在论文中得到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和论文写作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老师在讲授论文写作时应特别讲授科研设计与方法, 使 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建立合理的科研思维,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要求和原理, 以及实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关系等, 如何通过论文写作活跃自己的科研思维 [4] 。医学生要掌握科研方法首先需进行科研基本功的训练, 也就是在科研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次实验都进行小结,记录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提出改进设想,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和调整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 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 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也就是通过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写作表达能力。

3. 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

在知识与信息激增的时代,统一医学论文的格式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在课程中教育学生采用标准化的格式是准确表达的需要, 有利于思维的条理化、科学化。医学论文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主要的规律,写作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初次进行论文写作时容易在格式上出现差错,有的学生不知道撰写医学论文应是什么样的格式,例如,对于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不熟悉,文献著录和标引不规范。此时我们在上课时应从题名到参考文献按照国际、国家标准逐一讲解, 也可以在学报的《投稿须知》中发布标准化和规范化,引导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规范化知识,不断加深印象。

4. 其他方面的教育

我们还应在课程中对医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 倡导高尚的科技道德, 反对剽窃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上课内容还需包括著作权法的教育、政治性及保密性的教育, 上课时还需强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学术造假”等近年国内外学术界多见的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这些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至今为此很多学校没有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而且良莠不齐。有些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但存在着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现象。教师讲课乏味,学生对该课程缺乏了解,不感兴趣,为此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论文写作规范不了解、缺乏组织文章和总结科研结果的经验,使初次撰写的论文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材料组织欠佳, 论证不严谨,论文书写不规范等。为了摆脱现状,使医学论文写作课程设置更合理化、科学化, 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开设医学论文选修课,选择有编辑经验和写作经验的 教师进行授课。随着近几年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论文辅导老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辅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可能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时学报编辑可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作为特邀的论文辅导老师参与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必要时还可以讲座的形式给医学生论文写作提供帮助和指导。(2)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 相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多进行论文写作, 参与论文修改和评论。(3)到自己学校的编辑部去实习,了解一些编辑加工方面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论文书写格式以及规范化的认识。(4)多阅读一些优秀的医学期刊,教师也可选择一些优秀的论文作为范文讲解。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5)改革枯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开设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视。使学生在学校打好基础, 毕业后能写出和发表合格的科研论文, 有更好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设计和医学论文写作水平,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

【参考文献】

[1] 许霞, 马翔. 浅析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 山 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6): 659.

[2] 宫福满. 科技期刊的作者教育[J]. 中国科技期刊研 究, 2003, 14(2): 131.

[3] 毕开凤. 论发挥高校学报对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 作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3): 328.

[4] 李蓟龙, 袁朴.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讨[J]. 河 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24(2): 71.

[5] 谭秀荣.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与设计[J]. 遵义 医学院学报, 2005, 28(3): 302.

【作者简介】①高莉丽(1961.2— ), 女, 黑龙江省华南县人, 副编审, 学士学位, 现任职于桂林医学院华夏医学杂志社, 研究方向为医 学编辑。②郑明慈, 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 教授。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5篇

比较集中地听了几节青年教师执教的写作课,发现对“套路”的迷恋现象特别严重。

例如写人,必定讲到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而且一定要在同一节课、同一个人物的写作项目中讲完。又如写事,必定用“六要素”来框定事件,写出时间、地点、人物等。再比如写场面,一定是点面结合法……

其实,我们并不反对“套路”。学习写作,还是要有些套路的。我的多本给儿童的写作指导用书中,此类套路也有提及。但是,我在课堂执教时,可不会这样教。在书中提及,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时获取最基本的信息;到了生动的课堂演绎中,我要给他们实战技巧,给他们真实写作中用得上的方法。

因为我深深知道:真到了写作时,套路是不靠谱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套路,无趣。套路,本身就是无限次重复的结果。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学生还要假装不断 “学习”,当然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必定不可取。

其次,从教学效果上看套路,低效。套路并非一无是处,但是,确实效果不好。而且,长期用套路教,会产生一种“多吃不消化”的负面效果。例如写人,很少有作品一次性将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有的作家擅长这一方面,有的作家擅长另一角度,只要找准自己关注的一个点,写进去,人物就活过来了。全方位贪多求全的描写,反而无法产生效果。

第三,从教学价值上看套路,廉价。套路,属于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概念化的定格展示,不是有较高价值的学习内容,也不会产生多少学习的价值。对于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真正要掌握的是具体的写出、写好的路径、操作方法。例如,如今我的心中有一个意思了,我该如何写出来?我有一个想法了,如何和你分享?如何让你接受?怎样写得更好?这些和具体操作有关的程序性知识获取,更为重要。套路学习,无法满足。

在这里想到德国。各学科学习中,最大的热点是“技术”,而不是获取文凭。我强调青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真正操作起来的时候,能顺利“上手”的是写作技术,不要仅仅是个可供喊出的口号,一个“花架子”。

小学的写作教学,可分两类。第一类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偏向对写作各个组成部件的练习,期待练习局部,组装成型。第二类以“素养提升为主”,指向的是语言的运用、思维的介入、审美的取向、文化的传承。很多名师写作课上,都偏向对写作素养的指导与落实,这一点很值得青年学习。但在更多的时候,在一线课堂,青年教师首先要学会执教“训练型写作”,这是基础,是保底工程,是为首要任务。我们给大家三条建议:

第一,读好教材,不偏移

很多青年教师上写作课,喜欢自由发挥,喜欢以“创意”为名,胡乱设置写作内容。实际上对教材的重视,应该成为青年教师执教的依存。

例如,执教人教版四年级单元写作《我敬佩的一个人》。这个单元中的每一篇目,都是写作最好的范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中,可以了解到选材的重要性,经典好材料,直接决定了人物受人敬佩;《全神贯注》这篇课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物精神价值,有一种执着、沉迷的精神,就能被人敬佩;《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学生可以学习过程描写的方法……读好教材,不偏移,就是我们执教的重要基础。

第二,依托教材,重迁移

还以刚才这个单元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找准一个点,总结出一些规律,给孩子一些模仿、借鉴的方式,让其通过练习,获得提升。

例如,指引学生回顾《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对青年画鱼的描写,关注“既有工笔细描,又有挥洒写意”的写法,归纳出从多角度去观察、去选择、去表現的写作方式。在具体写的时候,依然可以学习课文,用上比喻的方式来引发读者想象。例如,文中写青年画画很细致,“像小姑娘绣花一样”,这一比喻一下子引发读者的关联想象,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借助修辞,联系生活,催生感悟与体会,这些都是从教材中抽取的写作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练习中。

用上方法,依托教材,实现迁移。

第三,超越教材,写自己

教材中的示范,给出的就是实用的、现场感浓郁、操作性强的写作模板或是写作框架。学生获取之后,要鼓励其不要简单、机械模仿。青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此为蓝图,填入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文章。著名教育学者刘佛年先生已经说过:学生的创新就是微创,就是仿创,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点变革,有一点改观,这些都应视为创新。

例如,从丰子恺的《白鹅》中学会了写喜爱动物的模板——拟人化写法+作者评价,就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模板尝试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学生选择了公鸡,内容是自定的,使用拟人方法,再加上自己对公鸡的情感评价,很快完成了《我喜爱的大公鸡》片段练习。这里,我们借用的是写作模板,而不是写法套路。模板中有过程性的写法解密,学生获取后能立刻予以运用,这是典型的、看得见的、正在发生的学习。

青年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不能迷恋那些枯燥的、意义不大的所谓写法,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关注,从中指引学生顺利学习到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在实践中提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抓住了,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敖子君

会计写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笔者根据《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反思我国各高校模拟法庭课程在案例选择、学生学习、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理清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以指导程序的改造为基点,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切入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模拟法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下称《若干意见》)提出“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意见,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而高校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中,模拟法庭备受青睐,它已被看成是主要的提高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然而,模拟法庭课程在各高校开展以来,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凑课时,完成任务的情况比比皆是。模拟法庭课程的开设又备受质疑。到底模拟法庭课程在实践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困境

《若干意见》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法律作为天生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在模拟法庭课堂采用更多典型的、有教学意义而且难易适中的案例。这是职业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模拟法庭开课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模拟法庭课堂中可供选择的案例捉襟见肘,更别说有教学意义和难易适中的案例了。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模拟法庭课程并无专门针对模拟审判的教学案例集(特别是难易适中的案例),实践中大多由任课老师从其他途径搜集一些案例。而大多数法学的任课老师案例多来源于一些教学案例,或从网络等途径进行下载。这带来的问题就是老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甄别有利于教学的案例,一方面教师在案例选择上本身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感性因素大于理性因素,缺乏规范性和系统化的梳理,因此,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要甄别出真正符合模拟法庭教学的案例,需要大量时间,甚至要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这也很可能影响到老师选择案例的积极性,最后是敷衍了事,随便选择。

(二)学生“表演”成分过重

模拟审判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案件程序的简单模拟,来领会整个庭审程序中各个参与者的作用,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所以,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限于“表演”,而应加入更多的创作元素。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角色的模拟过程中重注程序的流畅,轻实体法的应用分析;重程序操作而轻实体价值判断。例如,笔者在指导模拟审判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庭审中多追求各个审判程序环节的精确,模仿诉讼当事人的行为、语言,甚至是法警的步伐,不自然的因素充斥于整个庭审中,似乎是一种为了程序而学习程序的学习过程。模拟法庭课程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程序,而另一个是走在程序中的实体内容,程序应是为解决实体问题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不应为了程序而去“表演”程序。这种过重的“表演审判”将导致庭审表演成分居多而“实质”性不足,丧失庭审应有的对抗性,失去了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模拟过程中自创元素太少,偏重“表演”的模拟法庭课程将最终偏离模拟审判课设置的初衷。

(三)教学系统的不规范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教学准备的缺乏,即教学过程、指导程序的规范化的缺乏;系统的模拟审判教材的缺乏;模拟法庭设置不规范,规范的法庭标志、服饰的缺乏。其次、在法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老师自身的实践知识仍有待提高;最后、对教学效果的总结不足。对模拟法庭教学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探讨,阻碍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功效的发挥,从而严重制约了模拟法庭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思路:结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模拟审判课程的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已经被公认为是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所以,对应用型、复合型的理解是我们理顺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路的前提。

何为复合型人才,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1]孟庆研认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2]魏斌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3]可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但需要补充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既然是复合,就是对已掌握的多门知识的融合,能灵活整合应用。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人才类型结构上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显而易见,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经从学术型转为应用型。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4]

总之,从《若干意见》提出的“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意见看,对人才培养从深度广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要求更广的知识面,应用型要求更深、更专的知识量。既然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应打破以往纯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理顺思路,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模拟法庭课程为例,应结合社会需求,将模拟法庭课程的开设紧紧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法律实践中各类案件中多少要用到其他专业的知识,有的甚至要求更精细的掌握,循着这一思路,可以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进行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要求深化学生所学知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循着这一思路,可以在模拟法庭课程开设前后着重去寻找一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在模拟法庭开课前对案例的精选,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主导性的加强,模拟法庭课后,老师对庭审过程的总结与建议。

三、模拟法庭仿真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模拟法庭教学指导程序的构建

1.模拟法庭教学资料的准备

收集整理各类司法文书范本。结合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司法界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来收集典型案例,比如湖南“上访母亲”唐慧起诉永州市劳教委案、上海钓鱼执法案、中国最后一个“流氓”案等,并按照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编制难易适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库资料应当包括案情简介、本案相关证据、本案在教学中的主要教学要点的讲解)。收集一些三大诉讼法的模拟法庭庭审录像光盘,在模拟审判活动之前让学生学习。

2.模拟法庭指导程序的构建

将指导程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指导的内容是庭审程序的分组、角色安排,学生对案件内容和相应程序的熟悉。第二个阶段是正式开庭阶段,指导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开庭后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法律文书的制作分析、庭审抗辩焦点的归纳与提炼、举证质证方面的对抗性分析。

(二)学生执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兴趣培养阶段:大一学生因其以前没有或者较少接触法学知识,没有基本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在模拟法庭课程准备的方向是兴趣培养。具体来说,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在一些理论课中穿插一些案例,这类案例应与所学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兴趣,但侧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专门开设模拟法庭的庭前准备课程,设置2~4个课时即可,重点挑选一些典型性、争议性、法院判决在定性和定量上有幅度空间的的案例如最近的李天一案,在老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讨论该案件的几种处理结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结合现有证据和案件事实进行辩论,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2.执业能力培养阶段:执业能力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执业能力就是培养将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实践的能力。经过一年或者一年半的法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积淀,可以有步骤的进入模拟法庭课程。在这个阶段应以学生自主参与为核心,具体表现在:一、角色选择的自主;二、各种文书写作的自主;三、法庭辩论的自主。

总之,这个阶段,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而不应要求学生完全模仿原案件的庭审过程。

(三)师资力量的提升

1.师资队伍的扩大。

针对当前法学教学中实务能力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引入公安、检察院、法院以及律师等实务界人员参与模拟法庭教学不失为一可行之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模拟法庭开庭时,邀请实务界法律人作为点评老师。对整个庭审进行分角色指导,即检察官主要负责对模拟法庭中公诉人的程序性和实体性问题的指导,法官主要负责对模拟法庭中审判长、审判员的程序性和实体性问题的指导,律师可负责对模拟法庭中辩护人、代理人等的程序性和实体性问题的指导。这样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的积累,而且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影响深刻,效果明显。第二,在模拟法庭开庭之前和闭庭之后,建立“导师制”的指导机制。即通过对学生和实务界人士的双向选择,自行建立一种非规范性的导师关系,由“导师”对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碰到的实践问题和以后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

2.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时滞性要求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内容、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在模拟法庭课程中,教师应该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的积累。而实践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能够获取的。所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于教师多积累法律实践知识,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理论知识方面,以传统的进修、学习等方式进行。第二,实践知识方面,应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教师走出去。如法庭观摩、挂职锻炼、还可以建立司法系统具体职位和高校具体老师之间的互换锻炼机制,不仅可以让教师积累更多的法学实践知识,还可以提高司法系统的理论水平。第三、师德建设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

四、结语

庞德曾经说过, 法律人才“仅有高尚品格以及对于正义的热诚态度还是不够的。学识必须具备, 这要从教育中来, 从适用和解释法律的技术而来, 并从裁判技术的经验中来。品格、教育与经验是三项重要条件”。[5]在实践性越来越强的现代社会,人才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以往的教学体制已不适应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模拟法庭课程而言,以指导程序的改革为基点,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切入的创新办法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童.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8:11:33.

[2]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1):60- 61.

[3]魏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J].商业经济.2012:(3):94.

[4]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6月第24卷(3):98.

[5]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曾冰(1981—),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讲师;欧阳爱辉(197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教研教改课题成果之一(编号:2013XJG33)仿真教学在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之一(编号:225)基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上一篇: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书法艺术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