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导致了会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发展成为集系统安全保障和内部牵制相结合、对“物”控制与对“人”控制于一体、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明确这些变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网络财务 内部控制 监督机制 内控外部化

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所制定和实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形成一套严密的、完整的体系。目的是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不容忽视。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会计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给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并不随着数据处理方法而变动。然而,在电子数据处理中所使用的组织机构的控制程序将不同于人工数据处理会计系统。”人工系统的核算工作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到报表每一步都有记录并且有经办人、复核人、领导以示负责,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内部控制主要靠岗位分离和职责分工,以及科目、账簿、报表之间的钩稽核对关系等会计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ERP体系的C/S、B/S模式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网络财务在给企业带来信息共享、实时监管优越性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财务与手工财务数据处理流程的差异,导致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身份的识别与权限的控制

在手工会计中,业务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计算机如何识别人的身份及授权的问题,即哪些人可以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不同的人员分别具有哪些权限,可以进行哪些操作等。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的,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功能和知识高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实施电算化后可能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某些会计人员可能既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他们可能在数据来源的相互关系、数据如何处理、分配及输出的使用等方面熟知流程细节,也熟知内部控制的缺陷,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和操作处理,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与弊端的风险。

2.审查复核机制被削弱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工作被分成几个步骤,按一定的程序去完成,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步骤的审查与复核,前一个步骤出现的错误往往可以在后一步骤中发现而得以修改。如凭证的错误可以在记账中发现;记账的错误可以在对账中发现;对账中未发现的错误又可以在做报表中发现等。使用计算机后,大部分会计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手工会计中制单、复核、记账等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制度的效力逐步削弱,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弱化。

3.输入依据和输入结果不严密

实施电算化后,程序与数据存储在一起,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形式和手工式会计系统也大不相同。数据的输入可能缺乏充分可靠的记录,未经确认没有附件的数据亦可能被输入系统内。在输出方面,有些业务或处理结果不被打印出来,只有依靠电子计算机才能阅读存储在磁性、媒体中的数据。而如何存储改动数据的命令和程序又集中在同一装置中,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未经批准擅自存储或改动数据就很有可能。同时在输入每一种原始数据时都应根据该原始数据的特点加入适当的控制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输入垃圾,输出垃圾”的现象。

4.数据库安全性能不稳定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通常是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层经过二次开发完成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及资料均以数据库形式存放。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数据一旦被损坏或被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而必须采取各种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目前虽然有一些会计控制措施,但这些软件对其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数据文件却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直接读取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可以对文件的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等操作。这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5.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性加剧

传统会计中的原始凭证因笔迹各异具有可辨认性,因多联复写具有相互牵制性,难以非法修改。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电磁化的会计信息代替了纸制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不再是肉眼所能直接识别的,对电子数据的修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使数据原件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从而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机会,也使审计轨迹模糊、隐蔽,给审计带来困难。另外,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使得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隐患,会计信息系统客观上面临如下安全风险:系统故障风险,对会计数据非法访问、篡改、侵入剽窃、泄密风险,计算机病毒风险和黑客破坏风险等。

6.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伴随着财务软件网络功能的实施,使得会计业务出现了诸如远程报账、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网上结算、在线管理等功能特点,这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病毒和黑客的肆虐,也使得网络财务系统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成为网络财务控制的难点。

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措施

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而基于网络财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除了要继续严格执行原有的内部控制方法外,势必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程序的参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重点和方法发生改变。

总的来说,基于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其原则是不相容职责不能由相同的人员或部门来承担。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确保各工作岗位和人员之间适当职责分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稽核、互相监督,通过对每一个用户设置不同的身份标识和安全级别,定义该用户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权限和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强制控制会计信息的共享与流动,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的登录和合法用户对无权限访问的数据资源进行非法访问甚至破坏。

2.软件控制

网络财务系统中的各层处理应层层设防,严加防范。既要防止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破坏,又要防止有意的数据破坏。进入系统时要设置一个基本的口令,防止无关人员的非法进入;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防止无权人员的非法操作;在系统中建立“操作日志”,记录所有人员对系统的操作,包括操作时间、操作方式、查询和修改的数据等。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可据此找相关人员进行核查。系统维护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所有的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程序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

3.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指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以及处置不法行为的内部控制措施。大部分应用控制措施在系统开发时可直接嵌入软件功能中。这些控制措施可分为三大类:

(1)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目标是为了保证输入的数据确已经过审批手续,并且能够正确而完整地输入计算机。会计数据正确输入后,数据将要由程序进行具体的加工处理,遵循输入、复核、更改、汇总、分类、登账、对账、转账、结账等过程,这一控制过程是为了确保计算机运行时发现、纠正和报告某些有错误的输入,从而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2)处理控制。处理是由计算机系统程序指令执行的内部功能,包括数据验证、计算、比较、合并、排序等内部处理活动。数据处理是否准确,其结果是否可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应用程序的合理性。但即使这些方面有了保证,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用错文件、事务处理不完整、用错记录、程序逻辑错误、处理非法数据等,因此必须设置处理控制措施。可以进行记录的关键字段检验,根据其字段值检验是否为所用记录;数据合理性检验,检查得到的结果是否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计算检查,根据某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汇总检验等。在系统开发时都应把这些控制措施加入到程序指令中,以进行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

(3)输出控制。虽然输入控制已经基本上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但是这还不能保证数据输出完全正确,因此还有必要设置数据输出的控制。输出控制包括输出数据的正确性和输出结果的处理分发控制。输出数据的正确性控制可根据输出数据的特性采用合理性控制、汇总数据控制、前后总和一致性控制等等。输出结果的处理分发控制就是要保证有关的账、表数据及时送给有权接受的人或部门,可以在系统中给这些人或部门设置权限和口令,若是网上传输要设置网络口令,只有当口令正确时才能执行输出操作。

4.网络安全控制

(1)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硬件设备安全主要涉及计算机机房环境和设备的技术安全要求。应制定网络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严格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专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

(2)系统软件安全控制。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恢复等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在线测试功能,检查系统的安整性,对非法数据的容错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系统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重点测试。一旦发现网络软件安全漏洞,即时进行在线修复,并将有关记录存储归档。

(3)系统网络控制。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下必须考虑网络安全方面的要求。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应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除了要给上网用户各自的口令和相应的权限,防止非法和越权操作之外,还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并发控制”问题,指多个用户同时修改同一数据文件时,可能产生的数据的错误性修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当某个用户要修改某个数据时,先加锁封住该数据,不让别的用户读取它,待修改完后再将锁打开;二是“死锁”问题,指因两个用户分别以独占方式或加锁方式打开两个文件,而两个文件打开或加锁的顺序正好相反,使得双方相互等待,无限重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几种选择:把系统全部文件按顺序编号,每个用户使用文件时都把自己要用的那几个文件按统一规定的顺序打开,用完即关闭;每个程序文件把本处理过程要用的全部文件都先打开,一碰到某个文件打不开时就关闭所有文件,重新做起,直到全部文件都打开再处理;规定打不开文件时重试的总次数或时间,超过规定的次数或时间即视为出错。

5.日常管理控制

当系统设计好投入正常使用后,就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实施管理控制。主要包括:

(1)稽核制度。虽然在系统的开发设计中加入了内部控制措施来保证输入、处理、输出数据的准确性,但考虑到会计数据的重要性,在系统投入运行后仍应指定专人负责电算化会计的稽核工作,负责对全部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规性、可靠性、规范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不合规的账表等要退还有关人员更正,在更正补齐后再进行审核。

(2)数据备份制度。会计人员应当养成每天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数据备份的习惯。备份的数据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数据的历史档案保存的数据,这种备份要保存几年之内的所有会计数据;一种为系统出现故障恢复数据时所用,这种只需保存最近一天的会计数据,这样就可保证出现意外情况时可将系统恢复到前一天的状态,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机房管理制度。要求严格管理进入机房的人员和物品,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严禁将有病毒的软盘带入机房,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明确操作人员进出机房需要的手续和进出时间,各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性质和范围以及交接班制度;建立定期的系统维护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等。

6.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控制

1996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并于1997年开始实施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将内部控制分为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的具体实施者即为“人”,人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凸现于网络财务的众多因素并凌驾于其上,无论是“物”,抑或是“制度”。只有重点抓好了对“人”的控制,内部控制才能得到最优化的实现。会计人员是会计研究和会计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会计方法应用的关键因素。伴随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要为不同职责的财务会计使用人员设置不同职责权限,并严控其越权访问。对“人”的控制,其重点应放在对高层人员的控制上,纵观会计信息造假案,基本上都是在公司高层人员的授意下实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有针对“人”的控制制度,特别是应有针对企业高层人员的控制,防止其滥用职权。

7.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将监督列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则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其目的均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美国的安然事件、安达信公司造假、中国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会计造假等等,所有这一切不管是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还是高层施压授意,归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督失控所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使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应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水平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完善监督组织机构和职能,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上,内部控制制度全不全、制度是否真正落在实处、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所有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并不能解决内部控制的所有问题,诸如“一股独大”下审计委员会的作用问题、会计监督的有效性问题、内部控制的标准问题、对高层的控制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企业自身,更多地涉及社会监管机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控制,建立健全诸如对企业高层的监管法规体系、会计监督中的会计权益保护体系在内的内部控制的外部制度支撑体系和监督体系,特别是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角----“会计人员”的保护法规体系更应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在现行的用人机制下,仅仅依靠《会计法》的制约、依靠《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是远远不够。会计人员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他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在相关保护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求会计人员来承担信息失真的责任存在很大局限。解决的根本出路一是建立健全会计职业法规制度,二是改革会计人员的用人机制,采用会计委派制,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从属于企业的现状,使其真正发挥监管职能。

总之,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展成为集系统安全保障和内部牵制相结合、对“物”控制与对“人”控制于一体、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明确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统筹谋划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在新疆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网络的传播关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它更是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新疆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制定出完整意义上的网络传播法律体系,在网络程序立法、网络技术开发等层面做出努力,同时应采取网络实名制,并且通过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等综合手段来对新疆网络传播进行管控。

关键词: 新疆;反恐;网络传播;挑战;应对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贯彻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基本构建,信息发展速度与普及的速度生动诠释了“信息时代”这一名词,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流通,普遍互联。其传播的过程中为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双面性也在不断显现。信息高速流转的过程中,其不可控性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信息化高速运转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全球数字鸿沟非但未被消除,反而被逐渐拉大。[1]4新疆地处中国西部内陆,与8个国家相接壤,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战略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平衡信息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中的价值冲突,需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规范,也有待于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 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现状

(一)网络传播安全关涉国家安全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其具有“超国界性”、“超领土性”等特征,这样的传播速度使得各个国家在网络的视域内又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疆自古以来就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清代名臣左宗棠曾于1877年在一份奏折中提到重保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备,无隙可乘。这表明了新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网络传播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行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全球化的现状之下,网络传播的平稳化与安全化已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平台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三股势力”等敌对势力活动猖獗,近年来,更是有100多家境外各类基金会通过对我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进行资助,利用网络世界的延展性窃取情报,疯狂刺探中国国家秘密,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与政权巩固进行颠覆和破坏。一个时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不仅利用互联网在我国境内发展成员,而且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联络和组织动员,互联网就是他们进行煽动、串联、组织、指挥的渠道。[2]16-18可以说,网络世界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敌对势力的新阵地。

(二)网络传播安全关涉政治安全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是借助于各个平台来展开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于中国的人权抨击、政治抨击、公共事件的抨击已经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近年来,境外敌对分裂势力如“三股势力”、“伊扎布特”、“依吉拉特”等分裂组织频频活动,且其具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自2009年的“7·5”事件后,更是在2011年造成了“7·30”、“7·31”事件的惨剧,2011年12月28日在新疆和田皮山县再次发生了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3月,东突分子更是策划实施了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活动。西方国家借口“人权”、“中国威胁论”等问题不断抨击中国的内政,双重标准和虚伪的西方人权证明西方对中国的抨击源于其根深蒂固的偏见。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叉性和开放性,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它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获取和发出信息的言论自由的空间的同时也给违法、有害、无用、虚假、捏造、盲目、不确实的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3]21网络传播安全与政治安全交织成为一对孪生体。

(三)网络传播关涉新疆的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等多重原因,新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显而易见。作为网络时代的普及化,这一点就更加明显。在中央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召开三年多以来,十九省市的援疆为新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但是关涉新疆经济平稳发展的破坏性因素仍然存在,由于几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部分居心叵测的破坏分子又利用网络的传播使一些负面信息被无限放大,一些被修饰或移花接木的图片被恐怖主义分子标注为新疆不稳定、不民主、不讲人权的例证。其中,由于“伊扎布特”等恐怖势力的渗透,一些企事业单位及高校中也会有其分布人员。这些成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模糊了观众的视听,同时也造成其他省份不了解新疆,或者让不甚了解新疆发展现状的投资者感到莫大的不安,使得一些本有意于新疆投资发展的企业纷纷撤资。另一方面,新疆本土的一些对外宣传更多还是停留在丝绸古道、驼铃沙丘、异域风情,而非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新疆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些真实信息传播开来,这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成为网络搜索新疆的热门词汇。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双赢的援疆工作也步履维艰,这造成即使援疆投资项目被引入,省外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个体发展有所保障,在援疆建设的过程中大多使用自己带来的劳动力,而较少使用新疆本地劳动力,或者使用本地劳动力也大都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而新疆政府投资较大送去外省学习技术的劳动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学习了技术后选择了不再回来建设家乡,这就使得新疆本地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没有随着援疆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四)网络传播安全关涉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信息索取与话语权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高达6.18亿人次。在互联网空间内网络用户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中,当然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违法用户,他们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编发恶意信息,制造网络病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不稳定性。网络传播安全的不稳定性给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关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因此,合法、有效的网络管控对于新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五)网络传播安全关涉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国家反恐的“整体防控”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民众反恐的力量。中国是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 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例。被污染了的互联网环境, 如果得不到净化,不仅会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 败坏社会的风气, 更会危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据公安部统计, 我国的犯罪青少年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危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严重威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4]150-151在现阶段,青少年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QQ、博客、播客、微博等表达个人情感与思维的新媒体虚拟载体,但由于青少年的遇事冲动性,很容易受到偏激言论的蛊惑、煽动而在虚拟空间中编辑、传播负面、假性的信息,而更多人在此过程中不明真相,便肆意转载、分享,使得反动言论在一定范围内有存在的空间。就中国网民的年龄年轻化这一现象而言,如果不能够进行正面引导,那么网络传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之毒害因素必然会日趋严重。反之,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群体,构建全民反恐的网络引导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和网络防控机制,则会使反恐事业前进一大步。这不仅考量着执政者对于网络传播趋利避害的掌控能力,也考量着国家对青少年成长所承载的社会道义是否担当,如何担当。

二、新疆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原因探析

造成新疆网络传播过程中价值冲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分析不足,立法指导思想不明确

网络传播在我国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空间和地点获得相关服务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在现阶段看来,我国采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代替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向公众传播权,但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向公众传播权在法律涵义上并不一致,该权利在我国目前缺乏包容性与系统性。与该权利相关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至今已有8年之久,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发展的高速化;且其立法目的中,“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制定的这部条例,其价值冲突的分析方面不能涵盖网络信息传播的全部。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这个原来的指导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四个文明”已不相符,用原有的指导思想来指引一部法律在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会出现管控的乏力。

(二)立法位阶低,相关法律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网络监管

总体来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政策法规,对社会中的各类信息活动进行法律规制,并使信息化社会能够得到良性、协调的发展。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关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总体来看还是比较零乱分散的,不同部门制定的信息政策法规在内容上还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甚至冲突,而且主要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层面, 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面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传播猖獗的局面, 在完善上述行政法规和规章基础上, 建立诸如《互联网信息安全法》《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反色情法》《反黑客法》之类的法律,并使这些法律形成规制互联网各类不良行为的配套体系。在立法上更侧重于网络监管层面,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刻不容缓。

(三)“依法治网”的依据不足,民主法治新疆的形象未能体现

“依法治国”的理念提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法治的理念在不断完善与渗透,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地区的差异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得网络传播在新疆尚存在法律保障吃力的现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缺乏清楚明晰的指向,经常会存在与其他权利主体交叉重叠的现象。

网络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作为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具有自身发展特质的新疆,至今尚没有关涉网络传播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来进行规制。在遇到相关暴力恐怖事件的时候,对于网络传播目前采取的主要还是网络传播的封堵。在2009年“7·5”事件后,鉴于网络上有很多虚假、负面的传播内容,相关部门采取的是封停新疆网络的做法,当然,这有助于彻查事实的真相,防止谣言的散布、传播,但是要使网络传播在新疆实现良性传播,法制的保障还是必不可少的。在现阶段,“以堵为主”的做法只能起到“镇痛”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有效“治痛”的作用。

(四)“以德制网”的依据不足,道德大国的形象存在缺失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了“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这一突出问题。可以说道德的功能优势,是针对于自身特点以及法治的局限来说的,这种辅承关系应在以法治国的良性发展运行过程中得以展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德的缺失问题在社会的影响中显得越发地突兀,人人自危的畸形法律意识使得很多人注重权利的享有,忽略了作为公民所应尽的最基本的社会义务,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出现失衡的现象。

目前,网络治理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并且也都在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自身具有的滞后性,很多时候法律的存在依然不能阻止网络治理过程中的违规现象,道德失范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7·5”事件后在网络上不断传播的违逆事实真相的、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各类谣言,就是道德水准的层次不齐造成的。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这些违法行为在受到应有法律制裁的过程中同时也是违背了道德的要求。道德底线的失衡是现阶段亟须完善的治理方向。

(五)“技术制网”的依据不足,树立科技大国的形象存在障碍

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的支撑,网络空间的监控是世界各国积极解决各类网络空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普遍做法,而现阶段可随意申请的网络注册、虚拟的网络用户名使得网络空间的监控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样,网络病毒的防控亦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的地方,现有立法虽然对网络病毒的防控有所作为,但是就目前来看,法律的网络管控在技术上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障碍:

1.立法只是强调了报告和减少因病毒造成的损失,但是缺乏评价、分析病毒趋势的法律规定,对于网络服务商的相关责任规定不明,这使得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最终由用户来承担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

2.在整个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中,重视违法行为和违法结果的规定,对于程序方面在此领域尚有欠缺,使得制造、传播恶意病毒的人缺乏程序法范围内的规制。

3.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暴力信息、黄色信息、虚假信息及垃圾信息充斥整个网络空间,很多网站通过发布此类信息进行欺诈,给权利人造成了一定经济困扰,这些故意传播恶意信息的人对权利人造成了一定的民事侵权,更有甚者会触犯刑法。而目前新疆的网络管控力度在此方面上没有做出让人满意的成效,没有有效拦截、禁止此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举措。

三、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的应对路径

针对现阶段新疆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冲突,有必要进行综合审视,找到应对路径,以解决现存弊端。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防控机制

信息时代中,网络是现实与虚拟的综合交叉体,网络凭借其传播速度快、涵盖领域广、参与主体平等、服务对象自主性等现实生活所不具备的优势,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实现了网民跨时空、跨文化、跨领域的沟通。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宽泛性、无政府性,网络交流的隐匿性,网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一些网络推手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传播的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会对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可以说互联网的匿名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它成了传播不良信息的天堂。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网吧实名制、游戏实名制、博客实名制,从这些层面来看,在我国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在技术层面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这些措施并不为所有网民所认可,很多网络用户对网络实名制心存芥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网络实名制实施过程中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存在疑虑。对于网络实名制具有抵触心理的人认为,这侵犯了网民的个人隐私和网络自由。其实,网络实名制的存在是有必要并且有存在空间的,在网络实名制的制约下,可以让网络监控系统更加流畅,也可以起到约束行为主体的作用,让其明白自己对网络上的言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具体来看,网络实名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具有体系性的可行性操作系统,包括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网络纠纷解决机制。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保障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笔者认为,应该由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专设篇章用于网络用户的实名管理制度,强化对于个人信息的管控;其次,应由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对于各项网络业务实行严格的审核、登记、注册,增设专门机构负责管控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形成较为系统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最后,需在工信部部门管理中形成较为切实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使得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在实名制的制度体系下能够存在一个较为畅通的整体性保护机制,从而逐步推广实现网络实名制,净化网络环境。

(二)制定网络传播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目前在信息网络传播的立法例中立法位阶低、相关法律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网络监管的现实,亟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加强法律的规范化进行强制,而基于现状来看,需要在现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法》等关涉网络安全与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体系性较为完整的《网络信息传播法》,同时要注重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正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网络信息分级预警制、政府信息传播安全、运营商信息传播规范、商业用户使用规范、家庭用户使用安全等几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同时加强计算机互联方面的立法,逐步搭建信息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立法框架,制定、实施有关适应于反恐领域网络传播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处理好新、旧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区域。

(三)加强网络传播程序立法

基于众多层面的网络传播法律规制,其大多属于实体法层面。为了全面规范网络传播在反恐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制定相关程序进行规范,进一步加强权力机关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利用及管控。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利用之手段、方式、时间、范围进行更精准的规范,使得网民的个人信息被收集的过程能够更加透明化、合理化、程序化;对于违反《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实施侵权的,立法应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者在接到被侵权人通知后采取必要措施的具体时限,以保证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传播者、经营商、个人用户等在编辑、传播、利用网络信息过程中对于国家、集体、公民造成侵害时的责任,能够明确得以担当;在现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与《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新近颁布法律、法规所配套的赔偿程序,以保证被侵害主体的合法权益在有效时间段内得以维护。

(四)通过增强社会道德意识对网络传播进行管控

网络高频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网民都有较为良好的道德观。网民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意识,构建起网络系统的整体信任感,使得网络传播能够在网民中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之上,强化公民的道德意识,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加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的社会理念,通过对正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来强化公民的道德心理,特别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博客、微博、QQ群、论坛等多种渠道的关联,不断扩大这种道德层面的影响力,使其将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约束有机融为一体,自觉遵守,积极维护,真正做到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树立、筑牢公民的道德防线。

此外,应该进一步强化网络用户的自律性。道德的强制性最重要的还是依靠网民的内心自我约束,需要网民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做到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一致性,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五)提升技术层面的网络传播力

黑客、木马病毒、恶意插件等恶性网络传播内容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始终不断对抗的顽疾。要想在新疆反恐领域中理顺网络传播的方向,提升技术层面的管控水平十分重要。信息数据的畅通是网络流通在各个层面的基本保障,合理、合法利用会推动社会有序前进。但是,有部分网民为了非法目的及自身不正当利益,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肆意传播不良信息、恶性病毒,为信息权利人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是,现有的网络并不能有效管控此类不良信息的流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的同时,提升信息技术,制定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技术应用与传播,在进一步由政府配备政策、投入资金、引进人才的同时积极培训新疆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使这些富裕的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能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做出努力。同时合理配置新疆本地的劳动力资源,在新疆的网络管控方面形成良性的集聚效应,做好网络传播管理工作。强化政府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事实的真相公布于社会,并且通过正确、及时的解决措施来应对整体事态的发展。

综合来看,反恐形势下新疆网络传播系统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实效的法律体系来切实平衡网络传播与反恐维稳之间的关系,使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有效降低新疆地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成本,切实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齐爱民.捍卫信息社会中的财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黄永垠.互联网与国家安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3]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M].群众出版社,2006(1).

[4]陈峻,周旭红.从非传统安全高度构建互联网不良信息传播的监控机制[J].现代情报,2011(5).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规范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选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一些相关建议,以期能将企业财务信息网络披露与规范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網络披露

在国际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抓住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在鼠标点击之间,将更广泛的企业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财务信息网络披露,也可称网络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或与之相关的传播媒介公开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与财务信息。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通过公司自己的网站提供完整的一套财务报表(包括附注和审计报告)或者链接到存放在因特网其他网站上(如证券交易所网站)的财务报告等。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国外在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所要做的已不仅仅是知道其重要性,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促进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真正落实,使财务信息披露更加流畅,企业信息披露效益达到最大。

一、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由于证监会的强制性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需要在指定的网站上进行年报、中报、季报的披露。但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暴露出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披露的内容不全面。对于非经营性信息和有关经营风险的信息披露较少且不够及时。结合上市公司目前公布的年报可以看出,多以笼统概括内容为主,未能深入地涉及财务信息,尤其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很不充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网上信息披露的规范中有特殊要求,即在指定网站上披露后才可以在其他网站公布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财务信息含有重要的商业秘密,为了避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上市公司不愿主动披露的过多。(2)披露的对象较模糊。信息披露的对象为广大信息使用者,而对于具体利害关系人(如项目投资人、债权人、担保人等)则未能专门提供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信息内容与特定使用人的决策分析相关性不强。这与具体财务信息的生产成本较高有一定关系,但对象的模糊化也给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操纵提供了滋生的温床。(3)披露的间隔周期长。披露的间隔周期长,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信息有些滞后。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将年度报告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对于广大信息使用者来说,四个月的时间将大大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即使按照证监会的财务报告预警规定,上市公司本年度经营状况的重大变化也要等到次年1月份才能全部披露出来,导致报表上的金额从来不是当前时点的金额,这对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显然是不够及时的。(4)披露的报表格式单一。由于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使上市公司难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更多个性化的信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目前国内网上披露的报表多是将现存的纸质财务报表转换成电子文档在网站上进行公布,披露格式基本与纸质财务报表相同,格式的单一使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对策

(1)上市公司应加快公司网站建设的步伐。上市公司应该依托信息技术促使信息公告的报送向电子化、标准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实现通过专用网络电子邮件报送信息公告。另外,现在我国正在引进国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概念,以引导公司为投资者和新闻媒体参加公司股东大会创造条件,完善路演形式,增加公司的透明度,方便投资者直接接触公司。结合这样的环境,我国上市公司可以借鉴外国大公司网站建设的经验,在公司网页上单独辟出“投资者关系”一栏,将公司的财务信息情况列入此栏加以反映,这样不仅规范了网络财务信息的放置场所,使投资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点击什么地方就能得到所要的财务信息,而且使各公司网站的这个栏目具有可比性。(2)上市公司应该加强网上财务信息的技术含量。从以上分析的我国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其网站上进行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时,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信息披露技术基本上属于低端的静态信息披露技术。除了少数几家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应用了链接设置以及图形分析工具等,其余的都只是提供简单的HTML以及PDF格式的报告,少数以WORD、ASP等格式出现,这些技术存在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平台依附性,以及在文件结构方面不是最优,不利于搜索引擎对财务信息的查找。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由于自身技术上的缺陷,几乎没有在公司网站运用多媒体增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在网络上进行实时转播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利润宣布会以及财务分析大会的现场情况等等。我认为,网络财务信息如果没有利用到网络技术的优势,则这种信息是不完整的,充其量只是多了一个财务信息的获取渠道,这样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是大打折扣的,而且也失去了自身的发展空间。针对以上的问题,要完善我国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技术,就必须发展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核心技术——可扩展的财务报告标示语言。(3)规范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主体。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主体,即谁应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影响我国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有公司规模、公司业绩、行业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主板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纳入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下披露经过多年的强制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健全,再经过这几年网上的自愿性披露,比较容易发展为网上规范披露。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有能力也有网上披露的动力。同时,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站,从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物质条件。(4)制定IT审计准则。要发展我国的IT审计事业,首先必须做到有章可循。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召集IT行业及财务审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借鉴国际IT审计经验,研究起草我国IT审计的基本标准和具体准则。IT审计主要考虑IT审计合同、独立性、职业道德、能力等方面。IT审计的具体准则主要应包括IT审计合同、组织关系和独立性、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IT审计计划、IT审计的重要性概念、IT审计的风险评估、IT审计取证、IT审计抽样、IT审计文档、信息系统控制、应用系统评审、对违规行为的评审、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情况下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其他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IT审计报告等。

三、结语

受规模、业绩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往往都立足于自身利益,缺乏整体的宏观协调。各上市公司追求自身利益的狭隘性和近期性,导致财务信息网络披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为此,上市公司应该加快利用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的步伐,提高网络信息披露的技术含量;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制定有关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强调财务信息网络披露体系的安全机制。

参 考 文 献

[1]郁国建.通过网络获取会计信息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0(9):13~14

[2]张天西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

2003(3):47~52

[3]李金顺,贾烈.构建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思考[J].四川会计.2002(4):46~47

[4]周新玲.我国IT审计的发展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123~

124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首先对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进行了阐述,并从五个方面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危机 预警体系 构建

一、企业财务危机

1.定义

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状况不断恶化,财务风险不断加剧,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出现信用危机,导致企业遭受财产损失、企业形象受损等,直至破产的所有事件的总称。企业财务危机有大有小,但是如果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一旦某个部位或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结果。

2.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预兆

(1)企业经济效益长时间低下。企业生产资源必须按照其销售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配置,如果配置不合理就会使得企业积压存货,无法有效转移风险,使得企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致使资金不能正常周转,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除此以外,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还可能是企业竞争力持续减弱和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等因素。

(2)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①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企业贷款的过分增长,会导致企业筹资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产生企业承担不了过高的筹资成本,还贷高峰到来过早或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无法偿还等结果;②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投资行为失策,重复投资等会使得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无法承受投资带来的风险。从面使得最终收益偏离预期收益,投资回报率低。

3.企业财务危机产生原因

(1)外部因素。由于自然条件或政治形势等不可规避因素,导致的供求关系的改变,从而致使企业财务危机;税收政策的变动,利率、汇率的改变,通货膨胀和紧缩等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从而致使导致财务危机。

(2)内部因素。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上出现不妥当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就可能为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1.定义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是指通过设置一些财务敏感性指标并对其进行观察,及时利用数据进行财务危机的预知、报警与处理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企业内外经营活动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提前预知企业的潜在风险,并以财务指标数据的形式警示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同时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有效规避风险。

2.特征及功能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是一种预报和处理企业财务危机的系统,能够及时规避企业偏离轨道的经营行为,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行资料分析的数据化管理,实时预警和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隐藏的财务危机,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准确、可靠的经营决策依据。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有:

(1)发现并预告财务危机,提供处理依据。该系统可以结合相应的政策和市况,对企业各种生产经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企业财务状况,除了可以进行预警外,还可以从根本上找到危机产生的原因,为管理者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有效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2)记录危机数据,提供改进建议。此系统还可以对以往发生的财务危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发生原因、应对措施和处理结果,并针对性地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使得预警体系不断地完善,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数据参考。

(3)全方位监控。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可以全方位地监控此过程,监测出企业的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比如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结构及现金流量状况等多个方面。

3.建立条件

企业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首先要建立相对独立和健全的预警机构,该机构的日常工作可以交由企业现有能力较强的某些职能部门;其次要建立高效的资料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对大量的资料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还要建立高效的预警分析机制,迅速将不重要或影响小的风险排除,重点对有重大隐患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从而快速找出财务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最后要建立灵敏迅速的反应处理机制,对财务危机进行深入预防、迅速处理,将财务危机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需要建立在大量资料信息基础上,首先企业要构建强有力的信息收集管理机构,配备高能力的专业人员,明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及反馈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内容及信息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对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全面的技术支持。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过程

(1)非财务性指标的研究及处理。非财务性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往往预示着比财务性指标更容易、更早发现的问题,比如研究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如果出于节能、环保等原因,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限制,那么无论目前企业处于何种状态,未来都不会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对非财务性指标加以合理研究和利用,往往能够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简单,提高问题分析解决的效率。

(2)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确立。预警指标可以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等指标中选取,比如企业资产收益率、业务资产销售率或者是现金流入比率等。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

(3)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预警体系构建时,要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依照每一个预警指标的警度值,合理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2.预警值的测算

(1)根据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测算。预警值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企业近三年的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进行深入分析,参考该行业中相近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依照财政部在《企业效绩评价》中规定的标准值,结合当前行情测算出预警标准值。

(2)计算风险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预算出风险指标实际值后,要将其和标准值进行比较。要对每一项预警指标进行评分,将最后的各评分综合起来,得出的综合分数就是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3.预警区间的分类

风险预警区间对整个体系有指导性的作用,合理划分预警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将企业财务风险分为危机区、预警区和安全区。指标在不同程度风险区,就表明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企业所要做出的安全防范和处理措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各种程度的企业风险进行预警和处理,对各种阶层的风险做到有的放矢。企业要预防安全区的风险,警惕预警区的风险,及时合理应对危机区的风险。

4.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

灵敏安全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预警和管理效率。首先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分析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企业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规范是建立高效预警体系的基础;其次是建立规范、综合、访问级别高的财务信息网,使得会计信息得到高效、快速的传递和反馈;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加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落实各项财务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制度。

5.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结果的准确性,保证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顺利运行。建立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中,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职能机构,完善财务风险分析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成程序化、高效化、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理论上说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非常繁琐和复杂:首先,要将会计活动管理放在内部管理的核心地位,加大对企业成本、资金和财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其次,企业要依据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等制度;最后,加强领导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管理,明确领导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和职责,切实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规范。

四、结语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危机时有发生,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能有效预防与规避财务危机,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处理。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旨在为同行借鉴参考,以求更好的应对企业财务危机。

参考文献:

[1]高翠玉.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0(30)

[2]陈帮达.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5)

[3]赵彬.浅议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J].新西部(下半月).2009(1)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制造型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以及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本文研究了传统采购与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的区别,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制造企业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管理模式即企业内、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最后探讨了物联网背景下协同采购的发展趋势,分析总结了协同采购的物联网架构。

[关键词] 供应链协同;协同采购;制造企业;物联网应用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0. 030

1 引 言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制造型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并非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引入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才是制造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公司获利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状况。制造企业如果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及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采购,才能实现与供应链上采购合作伙伴步调一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有效降低整个供應链的采购运作成本。由此可见,制造型企业进行采购管理的变革,引入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理念,开展协同采购,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供应链协同与协同采购

供应链协同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在向最终需求客户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大于各环节价值简单总和的供应链整体价值,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1]供应链协同由2个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供应链协同一般是指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2]

采购已成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进行战略调整的供应链管理重要方面,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采购存在信息私有化、非共享,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对于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等问题。

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即协同采购与传统采购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共享与协调机制,强调供需信息的高度、及时共享,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价值链,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间协同采购运作过程如图1所示。

3 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

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是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文传统的企业采购运作过程可以看出,传统采购管理中的采购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而协同采购增加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频率,将采购重点由物流运输扩散了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缩短了采购周期。以制造型企业协同采购的参与对象为分类依据,可将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分为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二者在协同参与对象上可进行区分,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主要发生在制造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对象可以涉及到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以及同产业企业。

3.1 制造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进行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企业的采购、生产、仓管与财务部门等的统一规划、实施、管理,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通过采用ERP等先进采购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内部协同采购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内部采购物流与生产业务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快速响应的企业内部协同采购业务处理流程。

3.2 制造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即企业间的采购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是指制造企业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间为有效发展采购服务,降低多样化和高采购配送成本,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批量采购,利用其他企业已有的物流系统或联合建立新的配送中心,建立协调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一种通过集中采购而降低成本的采购系统。制造企业与其他制造商或第三方物流的协同采购合作就属横向一体化采购。而纵向一体化采购是供应链上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的使产品迅速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的采购系统。纵向协同采购的主要形式有供应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采购协作。纵向一体化采购的目标主要是战略层面上建立协同采购的联盟,增强采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信任,共享采购供需信息,共同制订采购策略,降低“牛鞭效应”带来的庞大库存,降低各自独立的采购成本,使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成本同时减少。协同采购一方面通过集中作业来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追求采购的效率,即通过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采购业务响应速度,使商品能迅速从上游企业转移到下游企业。

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供应链上以核心制造商为中心的纵向一体化采购思想。联合库存管理克服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的局限性,规避了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是企业外部协同采购(纵向一体化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的一体化策略。

企业外部协同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和传统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使供应链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2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采购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采购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采购与库存管理由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变为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4 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

物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并正式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协同采购模式的变革。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协同采购效率得到了提升,物联网的物品主导性质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人力资本,降低了采购成本。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日益成为协同采购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實物互联网,[3]通俗地讲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我国关于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4]

4.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物联网中重要技术之一,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射频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标签、阅读器、天线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射频识别具有无须人工干扰,可使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的特点,可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物理对象,所以制造商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2 传感器技术

要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仅有射频识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感器技术。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要求较高,传感器要能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与识别功能,能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从而实现准确的测试与控制。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如果输入的信息失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传感器是进行信息有效采集与转换、形成准确输入的保证。

4.3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它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网关技术、组网技术等。其中机器对机器技术(M2M)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M2M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可以结合远距离连接技术(如GSM、GPRS),近距离连接技术(Wifi、BlueTooth、RFID等),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的位置服务技术等,用于监测采购物品安全、采购物品质量控制、采购物品运输跟踪等领域。

目前,上述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是物联网环境下协同采购管理研究的热点。从感知、传递以及采购应用层面进行剖析,其物联网的架构如图3所示。

5 结 论

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制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进行协同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需意识到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外部的协同采购管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才能不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翠华, 任金玉, 于海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 2005(4): 1-6.

[2]张芳芳, 李兆花. 供应链协同研究方法综述[J]. 物流技术, 2012(7): 118-121.

[3]邹生, 何新华. 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4]李航, 陈后金.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1): 81-85.

网络财务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管理会计成为财务管理改革落地的必然路径。财务工作者作为财务工作转型发展的主体,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必须加紧向管理会计新型财务人才转型蜕变,包括推进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务队伍建设、引入SECI模型构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   财务转型;财务工作者;管理会计;SECI模型

一、管理会计视阈下财务工作者转型的内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实施人才战略重大决策的部署。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培养发展中高级人才力度,完善会计人才结构。财政部印发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拟在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全面部署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建立“以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为主体,同时推动管理服务市场发展的‘4+1’有机发展模式”,确定了财务转型发展的目标。

管理会计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方式,财务会计应向管理会计转型[1]。财务转型发展建设的主体是财务工作者,培育能够运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的新型财务工作者是财务转型升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引擎”。当前,财务工作者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自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职院校都在为财务工作者职能转变升级搭建舞台,有益于培育和造就管理会计新型财务人才的良好氛围正在激励着财务工作者主动应对,积极投入到自我转型建设中来。另一方面,以“物联网”“智能财务”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而来,科技革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财务云”“共享中心”为核心的财务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大数据数字化经济时代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与处理问题的方式;高职院校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变革加速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式调整,考量着财务职能的转变;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会计核算和决算制度等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

当今世界已逐步进入经济的转型调整期,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时局下,财务工作者应由传统的财务会计静态模式向管理会计动态模式转变,凸显多元化综合性财务职能,以管理会计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财务工作者面临着转型挑战。

二、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面临转型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管理体制较多,财务工作者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整体素质不高,生存空间较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偏低,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一)政府层面缺乏对财务工作者的发展政策及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培养机制缺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政府对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然而财务工作者作为“内在软件建设”却往往被忽视。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中,“教师系列”专职教师可以申报国内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海外学者访问交流进修项目等,而针对行政部门专业骨干培养培训的规定少之又少,专门对口财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是屈指可数。可见,政府层面的政策扶持不到位,财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经费不富足。即便组织财务工作者参训,往往局限于名额有限的若干业务骨干,大部分财务工作者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培训。据调研发现,个别财务工作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参加过由第三方组织的财会专业业务培训,其了解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体系基本都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大部分财务工作者除了参与会计职称继续教育培训外,很少参加由单位或者第三方单位组织的财会专业知识培训。

(二)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队伍弱化,缺乏创新活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任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财务工作者作为“教辅人员”服务于教学、教师、学生,导致其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在公开招聘财务工作者时,对其学历要求门槛较低,一般是本科学历,有的甚至是大专学历,近年来才逐渐开始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的财务工作者中几乎没有博士。近年来,由于学术经费不足和学术人才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外谋职,产生了博士教育与学术职业之间的“解耦”现象[2]。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更趋向于选择加入理论教学“教师系列”,不愿意加入到“教辅人员”队伍中来。

财务工作者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添砖加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误导,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较为简单,甚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财会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胜任,导致财务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创新活力。此外,财务部门成为某些高校安排“家属人员”的分流去向,各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由非财务专业人员兼任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属人员“被配合”和不合理兼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专业水平,高素质财务工作者短缺,财会队伍弱化。

(三)财务工作者的待遇与责任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同为高职院校的“教辅人员”如辅导员等,其岗位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岗位具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如优秀辅导员评比有一定数量的奖金作为鼓励。然而对于财务工作者专门发放的财务补贴没有明确的说法,财务工作者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会计法》对财务工作者的违法行为作出了相关规定:“如若会计人员重大违反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不仅是警告、罚款、吊销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待遇”与“责任”的不对等不利于调动财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高职院校高学历、高职称的财会人才短缺的部分原因,当然,其中也不乏原有财务工作者经过继续教育提升职称、学历后不愿再回到财务部门工作的个例现象。

(四)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重心正在发生转变,管理会计实务引导与规划缺失。“财务云”“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等新媒体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平台,推动了传统财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释放了财务工作者的会计核算工作,财务工作的重心逐渐由核算转变为管理,财务工作者面临着转型。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沿用核算型财务管理机制,对管理会计实务引导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贯彻,导致全面实施管理会计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财务变革的现代化进程。王赛(2018)在研究财务会计人员发展现状时指出“由于理论知识陈旧、会计核算工具落后导致无法充分应用互联网来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移动办公”的严峻情况[3]。当前,如何凭借信息化技术,用管理会计理论武装头脑,尽快实现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时代对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三、培养和造就管理会计新型财务工作者的路径创新

(一)适应转型需要,推进实施管理会计人才战略。在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财务共享、财务智能时代,管理会计是财务工作者未来的发展趋势。机器作为辅助的服务手段,使财务工作者可以从繁杂、重复的业务中解放出来,从事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作[4]。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高职院校应把实施管理会计人才战略提上日程,推进多元化综合性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大力推动财务负责人专业化、国际化,发挥管理会计的实务引导作用,运用价值链管理、战略地图、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培养一支核算业务强、熟悉财务软技能、具有风险管控意识和服务意识、以主动学习型为导向的多元复合型职能部门财务工作者队伍。以BSC、EVA、ABC、风险管理为代表的管理会计工具逐渐成为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形成了适应转型需要的新格局。管理会计人才战略管理体系与工具类型内容见下表。

(二)引入SECI模型,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把知识转化和创造划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融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螺旋上升过程[5]。SECI模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和创造的模式。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知识转化、整合的过程,是财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不断强化,是通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逐渐扩散而促成“知识”的螺旋上升,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交织着SECI模型的过程,具体关系见下页图。

首先,在确定管理会计能力体系之后,对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进行设置,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体现了管理会计能力体系的需求。其次,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设置中考虑知识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通过传授显性知识以及沉淀隐性知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化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会、学术研讨会、业务知识竞赛等“请进来”形式的活动,鼓励出国进修、交流访学、参与高层次的培训会议等“送出去”的培训方式,以及建立高级会计人才导师培养制度,通过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并融会贯通,最终内化为管理会计人才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再次,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设置完成后,对不同阶段和内容的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应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应用工具。最后,对实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之后的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检验和监控,通过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关键指标法、情景分析、风险矩阵模型、单位风险管理框架等管理工具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和动态监控机制,根据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设计的管理会计能力体系要求进行反馈检验。

(三)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财务工作者队伍缺乏活力和创新的问题。第一,政府层面可以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考虑筹建高校财会培训基地,凝聚高校或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办培训,特别是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实现财务工作数字化,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第二,要体现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人文关怀,针对财务工作的性质,制定发放财会专员奖金补贴政策以及完善评优以資鼓励政策,从而消除财务工作者待遇与责任不对等的心理落差,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第三,贯彻执行《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规定要求,原则上按照教职员工3%—5%的比例配齐配足财务工作者,以解放财务工作者工作繁重的枷锁,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我,包括主动撰写论文、主动承担科研课题、提升学历和晋级职称等,着力培养财务工作者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能力。第四,构建管理会计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机制,并尝试推行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系数。第五,科学布局人才规划,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择优聘用、评价标准国际化等重点环节。S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孟军.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问题浅析[J].中国商论,2018,(24).

[2] Altbach P G,Reisberg L & Rumbley L E.Trends in Global Hig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2009.

[3] 王赛.财务会计人员现状与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8,(16).

[4] 齐殿伟.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重构——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商业会计,2018,(16).

[5]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白露珍,邱玉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9,(02).

[7] 朱东星.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01).

【作者简介】

郭敏,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经济师、管理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及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一篇:经营特许评估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