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

2023-09-23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人的行为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本文将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概念、目标、方法、评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区别;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应该说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且处在一个日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心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这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两种教育到底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在这里做个简单探讨。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1)两者概念不同。这里所说的德育是从狭义方面说的——道德教育,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不同,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防治和减少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它侧重满足个体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却忽视了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育达到的目标不同。道德教育重在通过提供模范人物,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进的行为表现,从而塑造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行。它是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融入社会集体生活,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个人需要作为出发点的心理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学会自信、自强、自立、自尊,最终实现人生的长远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道德教育侧重的是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它的目的是力图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能树立鲜明的态度,坚决摒弃邪恶和非正义的事物,积极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成长问题,它更倾向于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其进行干预,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疏导其内心的种种挫折,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给他们自身的种种困境,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

(4)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不同。道德教育通常大多选择的是说教式、灌输式、榜样示范等传统的方式,然后通过课堂、大型活动等途径将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人都应该做,人人都必须做”的氛围,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完全认同它,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采取的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等形式来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教育者与学生不再是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沟通、交流。心理教育需要的是理解、包容,而不是机械的说教。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1)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都带有很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烙印,倾向于简单的说教和灌输,甚至于很多时候就把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画上了等号,这种模式化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渗透和道德心理的培养,直接导致教的人苦不堪言,学的人兴趣缺乏,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达到既定目的。道德教育最终的成效,其实还受个体内化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也随之在不断加剧,并出现许多新的情况,需要凭借一定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的各类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无疑也加大了他们心理适应的强度。这些是传统道德教育不能很好解决的,却恰恰是心理教育所关注的。

(2)目前我国的教师素质结构导致了两者关系更加密切。受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心理学学科一直不被重视,近些年才逐渐被大家关注。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中,从事心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极少,绝大多数是从德育教师转过来的,而且很多是一肩多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因此,心理教育的重担就不得不落到了广大德育工作者身上。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难以分开的。

总之,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各有不同的着力点,也有彼此包含不了的内容。它们是两个无法相互取代的领域,并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发幼儿的学习思维,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身负教育儿童的重大责任,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小学化倾向问题。当前小学化倾向问题较为突出,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师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思考如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倾向化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一)教育内容小学化

当前,很多幼儿园都会顺应家长的教育要求,为孩子开设各种各样的特色班。这样的形势下造成幼儿园孩子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凑,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园内玩耍时间。虽然很多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但是他们的学习思维没有获得有效开发,缺乏对生活常识的理解。幼儿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避免教育内容的小学化。

(二)教学方法小学化

幼儿教育主要以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为主,教学目标主要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利用相应的益智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智力与情感的提升。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趣味性游戏吸引幼儿的课堂兴趣,引导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很多幼儿教师对此也有深入的理解,但在教育教学当中,往往却采用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极大地抑制了幼儿个性化发展,使幼儿在被动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并不适用于幼儿教育。

(三)幼小衔接机制匮乏

相关教育部门已经有明确规定,小学入学前不允许采用考试的形式限制入学。但实际的教育情况非常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造成部分小学仍然采用入学考试的手段。在入学压力下,幼儿园只能顺应小学入学要求进行学前教育。很多幼儿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格,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不能迎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一味地满足家长和小学对幼儿教育形式的需求,甚至有一些幼儿园过早地进行了小学化教学管理,幼小衔接机制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保证教育内容全面性

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出针对幼儿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用健全的教育方针来指导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素质教育当成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强化对幼儿园和相关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要强化管理措施,一旦发现幼儿园教育存在这种倾向性问题,要立即对其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园内负责人进行思想教育,让教育当中每位参与者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深远意义,要将素质教育当成教育内容确定的标准,以此作为依据展开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规划,保障幼儿能够获得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教学路径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

(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在幼儿园实习的见习教师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如果直接主导幼儿教育活动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学习当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幼儿教育中,但这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幼儿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这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幼儿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理念,利用科学的教学观念去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释放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和自由,在顺应他们天性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例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幼儿游戏中渗透一些文化知识,对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智力发展等进行相应的引导,始终让幼儿保持对学习活动的興趣。如通过“老鹰抓小鸡”活动提高他们对团队协作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通过游戏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和友谊。

(三)完善幼小衔接的工作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意识,利用益智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这样能够在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帮助幼儿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锻炼。很多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混淆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概念,幼儿教育逐渐向着小学化发展,教育当中掺杂了小学因素,利用小学的标准要求幼儿的学习过程,这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幼儿教育中找到科学的衔接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障他们通过幼儿教育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小学教育模式。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教学理念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参与教育活动的各方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发展的不利因素,努力为幼儿生活与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获得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菊园幼儿园)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

收稿日期:2011-06-15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引导大学校园网络社区中“意见领导者”言论的有效途径(L09BDJ030)。作者简介:杨正德(1974-),男,江西萍乡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高就业率不复存在,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研究,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与此相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顺利达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则是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深入认识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1](P.159)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章中都应该渗透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的教育,系统讲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绪论部分内容设计

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创业素质,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可安排在第二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三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一,创业素质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人际协调等各种能力,都与大学生成才目标息息相关;第三,创业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之一,重点从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创业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内容设计

本章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点阐述创业理想及其实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创业理想,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主要安排四个主题:第一,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创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学生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创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给学生分析创业的风险,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抵御能力;第四,创业理想的实现。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在教育学生树立创业理想的同时,又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第二章内容设计

第二章主要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可以重点讲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爱国情怀,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勉励学生努力寻找创业与爱国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业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第二,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从中发掘一些创业思想和创业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的创业精神;第四,如何弘扬创业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摆脱以往抽象阐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内容设计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而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分析创业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创业对于拓展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创业者面临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围绕五个问题进行:第一,创业对拓展人生价值的意义;第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第三,创业者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第四,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进行创业;第五,科学发展观对创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五)第四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道德教育来进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履行。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渗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从中精选一部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第二,创业者的荣辱观,教育学生以创业为荣,以满足人民需要为荣,以成功创业者为榜样;第三,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是对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第四,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道德教育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的道德素养,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六)第五章内容设计

第五章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创业活动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创业活动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创业者自然应该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创业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着重讲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创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此处重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第三,《环境保护法》对创业活动约束与规制,当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渗透创业教育始终;第四,网络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创业活动离不开网络空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空间,需要切实遵守。

(七)第六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相关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职业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家庭生活对创业活动的支持,重点讲解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职业道德,分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三,创业观教育,强化创业意识;第四,创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环境的优劣,明确创业风险,作好心理准备;第五,创业者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教育学生兼顾创业与婚姻家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八)第七章内容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结合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第一,创业者所处的法治环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和创业活动的辩证关系;第二,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法治观念,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观念有合理认识;第三,国家安全与创业,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坚定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创业者的法律修养,在处理创业纠纷时能够讲法律、讲程序、讲证据、讲法理。

(九)第八章内容设计

第八章主要进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宪法、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讲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创业者的权利维护,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三,行政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四,经济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五,刑事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这些法律规范与创业活动的启动、运行、调整密切相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具体法律规定,以具体法规为导航,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创业者。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手段,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讲授法。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讲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教育,开展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第二,讨论法。讨论是讲授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创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认识,探讨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增强创业者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引用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创业的先进典型,从中概括出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周来顺]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职业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也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跨专业融合教学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文章分析了当前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融合途径,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不断丰富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课一直以来是学前教育的主阵地,结合当前党中央对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要求,音乐课不仅可以承担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职责,还能起到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对此,我们应该明确音乐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互相融合,可以互相促进,通过找到合适切入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差距很大,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音乐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正如一句话说的:“肖邦的作品是藏在鲜花里的一尊大炮”,音乐教育的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另一方面,各种课程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工作联动也是当前教改的重要任务。对此,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走在了前列,各类学科借助新媒体手段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实现教学质量提升。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的融合还是一片蓝海,更值得我们创新思路、努力探索,实现立德树人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难点

(一)教师对于思想政治音乐教育资源不了解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是音乐教育资源实际上到处存在,教师由于本身素质限制,对于各类资源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在教授音乐课程时,仅仅对于其中的红色内容一笔带过,对于相关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不了解。同时,近年来红色旅游兴起,很多地方政府新开发的教育基地都是免费开放。部分红色歌曲,例如《南泥湾》、《微山湖静悄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都有着丰富的现实载体,如果授课教师能充分利用现实红色教育基地,把课堂搬到校外,效果更显著。

(二)教育主体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二是学校。从教师层面来说,很多教师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于新添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存在排斥甚至是逆反心理。部分新任职教师由于能力所限,完成更多任务可能会感到疲惫不堪。在学校层面,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跨学科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还习惯于老路子、老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想当然地认为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的责任。

(三)缺乏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群众工作,不是一项技能培训,无法进行量化考核,教学成果更是难以科学定量分析。在现实中,思政考试成绩也不能和学生具体表现相关联,例如,部分“双一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考试成绩优异,但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的道路;部分学习较差学生却可以见义勇为、维护集体乃至国家利益。对于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究竟效果怎么样,无法衡量,无法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教不教一个样”的直观感觉,更加深了教师的不重视心理。

(四)教育对象思想素质多元

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西方社会遏制中国的一个手段就是“和平演变”,尤其是在思想层面“演变”年轻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具备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部分人可能被网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所“洗脑”。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单纯羡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可能对于历史上的“三大改造”、“土地革命”存在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十送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色音乐教育,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当面争执。

(五)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缺乏创新点

十八大后,对于青年思想引领,党中央非常重视,要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此,各级政府、组织都有过工作创新。例如,团中央开发健步走APP,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部分地市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青年现场感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而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际上还存在滞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好一点的是大家一起看影音资料,还停留在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的水平。

三、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融合的途径

(一)探索实践“党建+思政+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更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貫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建设为政治保证,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引领,以专业课程为建设主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相结合,用理论体系引、专业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音乐体系养,通过挖掘音乐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艺术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炼音乐作品内在的红色基因和思政元素,实现音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创新开展小剧场思政课堂展演,搭建了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平台

小剧场最早源于话剧运动,因其参与度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与音乐教育息息相关。虽然是在较小的观演空间进行的演出,但其观演模式还是传统镜框式舞台结构。在教学中可以借鉴并拓展了小剧场的综合性功能,搭建了符合音乐专业教学、舞台演出和艺术实践的音乐小剧场。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以后,需要一个既能开展教学,又能及时体验舞台演出感的空间。小剧场的实验性、探索性及空间设计为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创设历史情境,引导想象力的绝佳平台。音乐小剧场的成功实践,也辐射并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增添了音乐实践基地、舞台演出的实训场所。

音乐教育以小剧场为平台,把课程思政“小课堂”与学生成长“大舞台”统一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类、演奏类、音乐史、音乐教学论等主要课程,推进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了协同效应。以“百年党史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交流,汇集了《演唱主科》、《民歌模唱》、《歌剧片段实践》、《钢琴教学法》等核心课程,通过小剧场,将党史教育、“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潜移默化、如盐化水般地完成了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把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主渠道,丰富“三全育人”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教育行业的基本遵循。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精神,自觉地把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作为音乐专业教师的自发要求,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能力的综合素养。音乐专业教师自觉地担负起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传道者,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按“六个一”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每一专业课教师成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践行者。

(四)以红色为底,唱响新时代最强音

音乐教育以红色为底,从百年党史文化汲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价值意蕴,为课程思政建设擦亮底色。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神谱系、优良传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并积淀结晶出中共党史文化。在百年党史教育中,音乐专业教师充分感受到党史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資政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绣红旗》《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一首首红色经典曲目中“音乐党史”蕴含的思政资源和红色基因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价值引领和教学支撑,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学理性和针对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江唯.基于实践型教学的高校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31-32

〔2〕盖庆武,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101.

〔3〕毛敏.幼师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实践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1) :71-7275.

〔4〕张潇蕾.思政视角下师范院校钢琴课程的改革路径[J].中国文艺家,2020( 10):173-174.

〔5〕黄细英.幼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 08) :52-54.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犯罪、侵犯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现象日益泛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美两国都先后开展了网络伦理教育。通过对中美网络伦理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辩证地吸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我国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一是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研究;二是重视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学校教育渠道与方法;三是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素质;四是重视网络伦理课程,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五是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关键词: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

作者简介:奚冬梅(1979-),女,江苏徐州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3)隋学深(1974-),男,辽宁东沟人,审计署科研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交流、工作协作、商务交易、娱乐、教育等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的诞生地,在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开展较早,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有些不足也需要我们引以为鉴。因此,立足国际视野,探索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高网络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相同点

1.重视网络伦理教育,总体目标趋同

中美两国对社会快速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一些标准、纲要等,提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在正确理解认识技术的基础上遵守公德与法律,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希望从制度之外寻求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

2.重视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中美两国都就网络活动中一些基本伦理问题做了原则上或者规范上的规定。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戒”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制定的“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对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最为集中和专门的一次表述是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于2001年11月22日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里,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诚实友好交流等。

3.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承担网络伦理教育内容

从教育途径与方式来看,中美两国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实现网络伦理教育的。在中小学,美国各州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名称各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来进行的。同时,许多大学开设了网络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如杜克大学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长岛大学开设了“信息伦理学”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因特网伦理学”;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等。[1]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来自“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与网络伦理相关的道德教育也已经走进了北京的高校,如2001年初北方交通大学就编写了名为《网络道德》的教科书,作为该校思想品德课配套的参考教材。[2]华中科技大学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编写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一书,并开设了相应的本科生课程。[3]

二、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不同点

1.价值观基础不同

美国是倡导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因此,网络伦理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再到途径,更多地从个体的角度和立场上,根据个体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以激励、敏感、纪律、忠告、察觉等具有个性化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上,美国体现了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特色,各州大中小学制定的教育内容都更具个性,更加丰富多样、细致实用、比较具体。

我国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自古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整体价值,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价值。反映在网络伦理教育中,要求网民始终要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目标比较宏大。

2.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

网络伦理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从伦理理论基础看,美国社会伦理理论流派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伦理理论。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重开西方现代规范伦理学探究新风。他围绕正义这一核心范畴,提出了正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自由原则”;机会均等和惠顾最少数不利者的“差异原则”。[4]二是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伦理理论。麦金太尔以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批评新自由主义伦理学没有找到建立正义伦理的内在德性基础,因而使正义伦理失去了道德主体的依托。他认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异化的、片面”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为外物所奴役,只知道机械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而内心缺乏一个完整的自我,必须的美德资源,因此他提出“美德伦理”。三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谈伦理理论。他将新自由主义伦理学的正当性规范伦理与共同体主义伦理学的共同善德性伦理主张结合起来,主张立足于交往行动的社会实践基础,建立一种能够用“理想语言”进行“对话”、“交谈”的“理想的言谈境况”或“伦理情景”,达到相互的对话、理解和认同,最终形成一种可普遍化的伦理规范体系。[5]

美国各派理论的争鸣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价值与道德观念,尽管各派理论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但各派理论之间相互批判、吸收、交流,使其理论正在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伦理理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儒、道、墨、法等伦理理论。我国古代社会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规范国民行为中的作用,如儒家倡导“仁爱”、“诚信”;墨家倡导“兼爱”、“尚贤”、“节用”;道家倡导“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倡导“废私立公” 等。中国传统伦理注重个体心性美德和理想人格信仰规范,如自省、慎独精神的培养,这对于今天构建网络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是在批判借鉴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西方哲学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历史唯物哲学的伦理观点,具有科学性。

尽管我国有着深厚的伦理理论基础,但对其开掘还不够,网络伦理理论还停留在对国外网络伦理理论的认识和发掘阶段,还没有与我国深厚的传统伦理、马克思伦理及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现状结合,因此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3.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不同

从教育途径看,除了课堂教育以外,美国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如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马里兰州大学设置了“网络伦理”项目,主要目的是对学校和社区进行伦理和法律教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各系教员、管理和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非盈利组织的成员及社区居民等。[6]同时,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詹金法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7]在教育方法上,美国反对灌输,强调隐性、生活化方式,通过讨论法、呈现情景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网络伦理教育从途径和方法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网络伦理教育主要以信息技术课来进行,其他途径,如与道德教育、语文、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二是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伦理主题教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著名高校的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倡议,高校发放并张贴5000张海报等;三是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网络道德”课程,多数高校没有明确这部分教育内容应如何发展和建设。从教育方法上看,我国网络伦理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内容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网络伦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呆板,教育有效性差。对于网络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实践途径、教育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三、经验启示及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

1.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

通过中美网络伦理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无论是规范伦理还是美德伦理等都是在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原理主张,而且通过不断地争论、交流、探讨,正在朝向整合的方向发展,理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我国网络伦理理论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看,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尤其在理论的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研究方面明显不足。在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中还没有超越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鉴于上述情况,一些国内研究者对于美国的理论采取全盘接受与认可的态度,想直接将美国的网络伦理教育嫁接到中国,也是不妥当的。只有立足国内,充分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挖掘有利于网络伦理生成的合理因素,同时批判地吸收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实际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教育发展之路。

2.加强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与方法

网络上的伦理问题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及早研究这些问题以便人们在这些问题刚有所表现时就加以重视,这是保证未来电子信息网络朝健康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之一。[8]而学校作为网络道德与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应当充分重视信息社会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网络伦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应当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体现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不仅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强伦理规范的教育,同时,在德育课中也要将网络伦理道德作为正式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通过多学科不同角度的渗透,达到学生对网络正确而理性使用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方法上,应当由关注知识传递向关注主体学习过程转变,改变过去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显性教育过程,不断探索、增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采取引导、渗透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评价、选择的能力。

3.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

应当立足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伦理教育的课件,实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利用网站、社会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培训、网上教育等多种途径,实现信息素质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普及性教育,引导网民能理性地利用网络。此外,对于技术使用和设计者也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在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或者在发现此类问题时及时弥补,从而大大减轻网络功能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4.重视网络伦理课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信息甄别、分析、判断能力是今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身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对待互联网,学校与家庭教育应当采取审慎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上网现象,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补。以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为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在网上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掌握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其能理性运用精神力量生活。

5.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在加强对网络道德主体自律教育的基础上,也要与“他律”相结合,重视并完善网络伦理规范。美国针对社会职业、大中小学都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网络伦理规范,操作性和针对性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象包含了社会青年和在校大中小学生,内容过于宏观,微观、具体、有层次性的规范还没有根据需要建立起来,亟待加强。

从技术角度,网络功能设计还应考虑对不道德的网上交际如何进行监控和管理。从制度化建设入手,将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融入网络功能设计的技术评估之中,限制一些能够产生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或者发展一些能够抑制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9]由于网络立法滞后于网络发展,一些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惜在网络上犯罪、欺诈、传播色情信息等,网络立法需要跟进和加强。同时,要专门对儿童和青少年上网形成法律上及技术上的保护,避免儿童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受到误导。

参考文献:

[1]杨绍兰.信息伦理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4,(4):390-394.

[2]沙勇忠.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万俊人.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6]李卫东.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88.

[7]何广寿.中外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8]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14-18.

[9]王前,刘文宇,李良敏.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5,(6):66-69.

(责任编辑:王祝萍)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命是人类发展的前提,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生命教育不仅是保全生命的教育,它是要引导人们理性对待生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很多因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漠视生命和不尊重生命的行为频频发生。为使大学生明确生命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生命的理性教育。文章从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两者相融合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目前,生命教育作为新兴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所以两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慢慢增多,一些消极的观念和思想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们的世界观,弱化了道德意识,还淡化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将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生命教育从不同角度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教育保障,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树立三观,实现人生价值。

一.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

1.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生命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让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协调发展身心健康;二是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创造人际交往的和谐共处;三是正确对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接受社会和个体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冲击,现实中的个体不断被物质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又重要的的群体,其中一些人随意对待和漠视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意义深远。一方面,只有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死观,提高生命的质量。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2.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特点和关系

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主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教育受教育者爱惜生命,只有合理运用宝贵的生命,才能创造无限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教育目的。

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生命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受教育者在自觉的基础上,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前提是以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为条件,才能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生命教育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引导受教育者从自身、他人和社会三方面出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缺失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专业知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在高校也有条不紊的开展,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却没完全重视。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和内容不一样,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学生还有实训学习,考试不及格,直接会影响将来的就业,这多方面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应接不暇,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这些外界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也带来了直接影响,如果忽视了生命教育的根基作用,会直接弱化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推进。所以,生命教育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体系,解决外部因素对两者相融造成的影响。

2.教育者和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只单纯的认为学生在生命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本身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引起的,短时间内不会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大的影响,便不会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这样使得生命教育难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师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言一行对学生会有很大影响,如果自己都不能建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的思想,那么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当今大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有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存在差距。这些大学生之前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很少,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及时的关注和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对于生命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些思想意识上偏差让他们一旦遇到外界压力和挫折,自己又不能解决时,便不知道如何去应对,最终酿成悲剧。

3.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新意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如果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将无法再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和道德说教,理论性强,期末结课也是以一张试卷定学习的好与否,这种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让学生接受并实现内化,难以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新意的教学模式,不再能激起学生兴趣,课堂中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有效对策

1.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生命教育作为基石,如果最开始就没有筑牢,那后面的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高校要重视生命教育,针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生命教育方面的问题,对生命教育进行合理规划,使生命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首先,高校在教育教学规划中,要给与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教学空间,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其次,高校要组织课堂内外的生命教育,提高生命教育的环境适应性及融入性,让学生更易接受。

2.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改变对生命的认识。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生命的理解,给受教育者树立榜样,这样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生命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时刻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是最近的,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能及时的帮助学生去调整。第二,教育者要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生命教育结合起來,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认识自我内容时,可以对生命意义角度展开延伸,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创新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生命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也要随着变化,所以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功能,就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模式。例如,教师在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适当的穿插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去孤儿院和养老院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实地去感悟生命、敬畏生命。

思想政治和生命教育都是关乎于思想层面的教育,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更不能达到最终育人的目标。大学生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都是育人,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有效的融合,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欣.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2期

[2]任梦月.生命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路径研究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岳思思

上一篇: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