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23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可持续发展 GEM模型

一、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为谋求永续发展,保持持续、稳定、长期、高效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持续的,但是煤炭资源的总量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煤炭资源的总量是不可确定的,并且煤炭企业的发展又可向相关行业转变,从这一角度来看煤炭企业又是可持续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煤炭企业经营状况也在波动起伏。煤炭开采受到矿区剩余储量的制约,加之国内一些地方的乱采和部分煤炭企业的盲目追求产量,目前我国有60%-70%的煤炭企业已经处于衰老期,面临着资源衰竭的危险。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模型,找出制约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制约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煤炭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煤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长久优势,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注重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管理所决定的巨大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就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自身不断创新,进而发生量变的结果,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因此,本文将借助GEM因素分析模型,以其所提供的分析因素作为参考,来分析影响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GEM因素分析模型

GEM因素分析模型是由加拿大的两位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来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发展的六大因素,即资源、设施、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结构和相应战略、本地市场、外地市场。六大因素分别归类于三大要素,即基础(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和市场(Markets)。GEM模型正是取这三大要素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三大要素可以说是GEM模型的框架。GEM模型如图1所示。

要素1——基础(Groundings):即企业的供给要素,包括资源和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一般与政府部门有关,而且当地政府颁布的地方政策和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

要素2——企業(Enterprise):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GEM模型中它包括企业本身的结构、战略和相关企业。

要素3——市场(Markets):即企业的需求因素,它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

2、影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GEM模型对企业的竞争力分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三大要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根据GEM模型所提供的要素,并结合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出影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构建出与GEM模型对应的制约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见图2)。

(1)资源禀赋因素。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最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某段时间里,资源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可能会成为支撑因素,也可能会成为制约因素。“资源禀赋”因素对应GEM分析模型的“资源”因素。

(2)人力资源因素。在现代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劳动力的数量必须满足其持续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的质量也必须满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需要。在整个煤炭企业的发展系统中,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其更新提高能力,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因素对应GEM分析模型中的“资源”因素。

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稳定性大小直接关系着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企业效益下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面临许多困难,严重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专业技术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层次较低。煤炭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数量在下降,学历层次也在降低。三是结构不合理。煤炭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政工、经济、卫生等系列,采矿、机电、通风、安全等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通信、计算机、法律以及经济管理等人才缺乏。四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愿望和动力,开辟新的增长点的创意少,科技对安全生产经营的贡献率普遍较低。

(3)技术研发因素。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技术研发”对应GEM的“资源”因素。我国煤炭企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从整体科研水平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差距集中表现在:我国煤炭企业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很少。

(4)管理创新因素。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创新因素”对应GEM模型中的“企业结构战略”因素。

我国煤炭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普遍存在一些弊端:管理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整体效益差;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重视技术创新,轻视管理创新等问题。不少企业虽然表面上进行了公司改制,但仍然是国有独资形式,仍在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型,未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行制度。

(5)应变转化因素。“应变转化因素”对应GEM模型中的“相关辅助产业”,即为煤炭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的能力。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尽管绝大部分国有重点煤矿企业都发展了一些非煤业务,但企业利润的90%都来源于煤炭。同时由于煤炭产业链较短,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再加上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煤炭企业整体效益欠佳。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早做好战略规划,对衰老过程施加影响和控制,使企业尽可能摆脱煤炭资源的限制。

(6)市场支持因素。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市场因素”对应GEM模型中的“相关辅助产业”、“本地市场”、“外部市场”。作为当今参与市场竞争的煤炭企业,面临的已经不再是有煤可采就能够生存的外部环境。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市场的竞争都会使那些经营不善的煤炭企业被兼并甚至破产。我国的煤炭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企业的管理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有过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7)政府支持因素。企业尤其是煤炭这一特殊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政府的服务支持是分不开的。“政府因素”对应GEM模型中的“设施”。目前,我国政府对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对煤炭企业的安全发展进行约束,但是约束并不是限制企业的发展,而是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安全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技术研发、应变转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提出了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延伸产业链,拓宽市场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最终要枯竭,企业要想避免这种单一经营格局导致的最终消亡结果,应适时的实施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在煤炭开采、深加工方面增加投入。适当引进高科技设备,利用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间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增加企业产品种类,拓宽企业市场。进一步开发应用洁净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等,使企业摆脱对某一产品、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2、推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升市场竞争力

随着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煤炭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3、以人为本,建立适合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用人机制

面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煤炭企业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推进战略性调整,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关键就要看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一支具有相当数量和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煤炭企业应该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培养和使用,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4、发展关联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煤和电是构成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支柱,而且是上下游产业,应利用二者相互依存的特征建立煤电一体化基地。结合煤炭资源进行发电,不仅具有节省成本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避免煤渣、廢料的污染。此外,煤、电行业生产的中间工业废料可以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焦炭是各工业行业中排放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通过煤化工基地,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运输污染。同时,多种中间产品为化工产业带来的额外经济收入和价值,更加体现了循环经济注重环保、经济协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麦静文:浅谈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8(11).

[2] 田家华、邢相勤、曾伟、吕锋:基于GEM模型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3] 江涛、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2007(6).

(责任编辑:唐石泉)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易门铜业公司为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坚持争创一流的思想、持续变革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利取义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梳理了易门铜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及经验,总结出一套易门铜业冶炼厂自身的文化发展理论。

易门铜业有限公司铜的生产规模居国内同行第一,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为国内同行最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铜产品、稀散金属产品生产基地及重要的硫化工原料基地,为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多年来,环境和形势不断变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冶炼厂不断发展,一个根本经验即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并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不断变革。

用争创—流的思想推动易门铜业建设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拼搏奋进,二十年辉煌铸就。

易门铜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投产于1995年。经过深化改革挖潜力、调整结构出动力、稳定和谐显活力、技改扩建上规模、集约管理增效益、创新求效谋发展,现已成为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加工板块成员之一,是易门县域经济的龙头企业。

易门铜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学习改进,提高产量。当历史与现实相对接,就会有一串亮眼的数字鲜活跳跃,犹如纪录经典乐章的五彩音符,洋溢着雄浑和壮美:易门铜业有限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粗铜1万吨,硫酸2.5万吨。2001年以来,通过实施多次技术改造后,达到年产粗铜2万吨,硫酸4.8万吨,比原设计生产能力提高了近一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要求。2007年通过技改,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粗铜5万吨,硫酸16多万吨。2013年再次技改,取消了鼓风炉,建成底吹炉,使粗铜和硫酸增加,2016年6月年再次技改,2017年4月19日试生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粗铜5万吨到10万吨,硫酸16多万吨到40多万吨。同时得地方政府支持好评。

建立合理的用人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易门铜业始终视员工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岗位成才、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员工社会生存综合能力,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为员工创造、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注重员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公司党委注重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体现“激情、责任、创新、务实”的价值。倡导平等、信任、欣赏、亲情的亲情文化,提倡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激发活力企业文化;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2008年,面对经济危机,这种团队精神就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公司与员工同心协力,密切配合,纷纷为公司献计出力。

大胆进行管理思想的创新

易门铜业党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着眼长远,大胆进行管理思想的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与在造作为整合和优化公司资源、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来抓,确立了用先进文化引领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建设先进公司文化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转业之一。在市场的过程中,面对的是生存与竞争的压力,有创业决心,充满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公司关注客户需要,考虑什么产品好卖、考虑怎样采购原料,考虑怎样控制成本才能赚钱,怎样打出自己的牌子,怎样经营才受客户欢迎。公司党委要求营销人员要把客户视为衣食父母,作为上帝,要服务客户、善待客户,规定凡是原料供运商到公司,都要为他们提供开水和休息室,免费在员工食堂吃工作餐。还以“生产创造价值、营销创造利润”经营理念铜业秉承“敬畏客户、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将客户作为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企业各项工作的准绳,重视与客户的共赢关系,恪守诚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公司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宣传、贯彻公司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积极开展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易门铜业本着“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以建设“绿色、循环、可持续企业”、“清洁冶炼厂”为目标,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設。对已有的下属老厂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实行“三同时”:对投资项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所有投资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项目科研必须充分考虑环保设计和环保投入,项目实施必须通过环保验收。公司还成立了安全环保部门,对公司的绿化加强管理。

公司党委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是善于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二是善于从鲜明的企业价值观人手,规范企业行为;三是以企业精神为导向,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各项制度中;四是善于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坚持。易铜愿景:打造云铜“最努力、最赚钱、最幸福”的铜冶炼企业。

二十年的辉煌,背后是整个公司的奋斗拼搏。与时俱进的目光,科学发展的理念,关爱员工的管理体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鼓舞人心的核心思想。由“蓄势”到“蜕变”,从“改变”到“升华”,易门铜业继续书写华丽篇章。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对钢铁企业来说,做好碳减排工作不仅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钢铁企业是高能耗的典型,其在为经济发展做着贡献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性也不容小视。论文在深入分析钢铁企业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环境经营的意识和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对策,有利于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经营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安鋼集团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安阳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到2018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着力构建“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其中一个基地就是以冶金、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后,这是人类历史付出了莫大牺牲才得来的科学共识,而环境的主要污染主要大量地来自企业活动,企业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主体。纲要把钢铁行业作为安阳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要大力支持安钢、永兴等钢铁企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在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深入人心,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的当今世界,先进企业无不实行环境经营。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及时引入环境经营体系,这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钢铁行业看,产能严重过剩,用钢需求萎缩,钢材价格易跌难涨,行业大面积亏损成为常态,进入了你死我活的深度调整期。据钢协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份,全国重点统计钢企亏损531.32亿元,2014年同期为盈利243.87亿元;亏损企业51户,占统计会员企业的50.5%;从发展趋势看,盈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亏损企业亏损程度加剧,钢铁行业整体形势进一步恶化。从安钢内部看,尽管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举措,但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解决,直接制约着安钢的解危脱困,突出表现为止血倒逼动员大会上提出的“生产不够稳定、高效产品比例偏低、非钢板块起点低行动慢、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劳动生产率低”等“十二条”差距,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的现状,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必须认真反思,加快改进,全面提升。

钢铁企业的各个工序都有大量污染物排放:矿石的处理过程中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制钢工序中产生各种废渣;锻压工序中产生有害废水等。可见,钢铁产业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耗能产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这些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年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或是在生产实践上,人们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何至今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原因不在技术,而是在意识和制度。由此可以看出,钢铁企业环保意识的薄弱,环境责任的缺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钢铁企业环境经营体系的建立途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钢铁需求较大,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均是粗放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和物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造成的环境也越发严重,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双管齐下,在宏观上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在微观上树立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人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风景游览区和各种自然景观等,也包括人们用劳动创造的生存环境,即人为的环境,如运河、水库、人造林木、名胜古迹、城市及其他居民点等。正确的理念必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宏观上必须进行调控和指导。

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所以钢铁企业分布不能遍地开花,必须依托铁矿等资源建厂,通过钢铁产业布局调整,改善现有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逐渐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钢铁企业的规模也不能大小不一,必须考虑规模经济效应,达到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2.树立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后,这是人类历史付出了莫大牺牲才得来的科学共识,而环境的主要污染主要大量地来自企业活动,企业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主体。要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文明生产,企业首当其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大量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树立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对于这一点日本钢铁企业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1970年新日本制铁公司为解决环境问题就建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1971年设立了环境管理部,1996年公布了环境宪章,确定了环境经营的基本方针,为此,对环境有害的各种经营活动都有事先预防措施,维持和改善企业周围的生态系统。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制定经营战略;从原材料、制造、流通、使用和废弃全过程考虑降低环境负荷,引导客户和顾客共同进行环保,为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比于日本企业,我国钢铁企业近年来也做了环境经营方面的尝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减少碳排放将面临巨大挑战。但钢铁行业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开发绿色钢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升我国钢铁工业整体水平。同时,低碳经济将促进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对钢铁企业来说,做好碳减排工作不仅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安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6年是安钢推进“颠覆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创新思维贯穿到各项工作当中,采取强力举措,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和管理创新,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张晓莲: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清洁生产(CP)通过改善整体企业环境、使管理层和工人之间有效沟通、改进产品设计、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提高所有工人的技能等方面来关注流程和避免浪费,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尽量增加能源输入的生产力并尽量减少污染,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清洁生产;浪费;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创新、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技能、人力资源以及提高生产力来保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也需要在完全尊重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基础上实施。”这是国际劳工组织给出的企业提高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自工业化以来,在传统的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的线性单向发展模式下,“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提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消费品。但同时,大量投入于生产中的资源(包括能源)并未得以有效地利用,而是转化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中继而成为污染物。这种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它们互相关联,交互作用,其影响范围已从局地,发展为区域性,乃至形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企业的各种浪费,包含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原材料资源、工艺流程复杂等众多可能产生浪费的环节使得企业的生产力提升受到阻碍。企业生产力不断的提升进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因为清洁生产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清洁生产与生产力

2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CP)是一种减少环境污染并同时减少资源消耗的策略。遵循尽量减少输入(劳动力、材料、资金、能源等资源)并尽量增加产出(进行销售并为企业带来资金的最终产品)的目标,清洁生产主要关注流程和减少损失。清洁生产远远不限于技术上的修补,而是对非孤立的、不局限于某方面的问题的综合性措施。清洁生产着重于避免产生浪费以及对资源不必要的使用,将终端污染控制和处理作为最后手段。清洁生产可分为三大部分:①预防和最小化—避免产生浪费,确保资源高效利用;②回收利用—回收材料和废弃物重新利用;③清洁和高效能源—尽量增加能源输入的生产力并尽量减少污染。

清洁生产的对象主要是:能源的使用、水的使用、材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污染和废弃物。

22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企业生产力主要包括企业员工、设备和产品。员工是企业存活的第一要素,那么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员工需求开始,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以及企业生命力的延展。环境、健康、安全、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企业浪费等职业性需求是员工最为关注的,那么清洁生产涵盖了以上员工职业需求,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与清洁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清洁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是输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增加生产力就是使劳动力工作速度更快或强度更高。但是,这种对劳动生产力的关注忽略了通过使用更好的机器、流程、技术、产品设计和工作实践来提高材料和资源生产力的重要机会。而且,只注重劳动生产力导致企业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消除干扰、阻碍工人产生附加值的事项上,这些事项包括:会造成伤害和疾病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工作场所等。

通过更好地使用能源、材料、水、溶剂等提高生产力,现已成为从源头防止污染的有效工具。这一现代化途径依然旨在高效利用资源和增加产出,但注重的是让工作更智能而不是强度更高。这意味着管理者现在注重为员工工作增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增加工作量。借助此方法,提高生产力涉及:①改进整体企业环境;②使管理层和工人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③改进产品设计;④改进产品生产工艺;⑤提高所有工人的技能。

清洁生产旨在提高生产力,即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清洁生产注重提高资源和材料的生产力,帮助企业从输入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如果企业可以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消耗更少的材料、化学品和能源,利润就会增加。如果企业可以防止或有效控制浪费和污染,就能够让人力和物力集中到为客户增加价值的活动上。清洁生产还能创造健康、无化学危害、无污染危害的工作场所,从而对提高劳动生产力起到辅助作用。

3企业中的浪费

浪费一般指不会给客户增加价值的任何活动或输入。比如:生产过剩、不良品、存货、过度加工、运输、等待、搬运等环节。然而还有另外一种最大的浪费是环境废弃物的浪费,即指的是非必要或过度使用资源,或物质释放到空气、水或土壤中,从而对人的健康或环境造成损害。环境废弃物亦可直接影响生产流程、时间、质量和成本——这使得它们在本质上与清洁生产中的浪费和行动产生了内在联系。如果企业能在更少的环境影响下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可确立明显的竞争优势。

产生浪费的环节以及环境影响:①生产过剩(过量产品的生产消耗了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过剩产品可能变质或过期,只能被处理掉;有害材料可造成更多的排放和废品处理,并让工人处于危险环境等);②存货(需要更多包装存放在制品;存放的在制品变质或损坏造成浪费;替换损坏的在制品需要更多材料;需要更多能源对存放空间进行加热、制冷和照明);③运输和搬运(运输中消耗了更多能源;运输过程造成了排放;在制品搬运需要更多空间,增加了照明、加热、制冷需求和能耗;搬运过程中保护部件需要更多包装;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和溢出;危险物品的运输需要特殊的装运和包装以防止事故风险);④不良品(制造不良产品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问题部件需要进行回收和处理;需要更多空间进行返工和返修,加热、制冷和照明增加了能耗);⑤过度加工(单位生产消耗了更多的零件和原材料;非必要的加工增加了浪费、能耗和排放);⑥等待(潜在的材料变质或部件损坏造成浪费;生产停机过程中,加热、制冷和照明消耗的能源)。

4实施清洁生产的好处

41提高生产力和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环境废弃物通常是低效率生产的象征,同时也常常表示存在着节省成本和时间的机会。例如,某工艺中使用的化学品和危险物品通常需要昂贵的辅助措施,如合规性管理和报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污染控制设备。这些措施不会给客户增加价值,它们只是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不必要的风险。如果化学品或材料在使用前过期或变质,企业一方面浪费了采购的资金,同时还需要花费资金进行相应废弃物的处理。同样,能源、水和材料的非必要或低效率使用也是直接成本,使利润降低。学习观察和消除隐藏的环境废弃物可以显著减少成本和提高生产力。

42被公认为对环境负责任的企业

在许多商业领域,客户(包括消费者和其他公司)都要求或优先考虑可证实自己对环境和社会非常负责、具有良好绩效的供应商。有些公司甚至要求供应商获得他们关于环境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认证。

能够以更少的环境影响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就有潜力赢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市场竞争中,环境绩效良好的产品可以更加吸引新客户。例如,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还可能产生改进产品设计的思路,用于产品中可为客户节省能源或水,或减少客户受产品中有毒化学品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产品价值。

43成为负责任的雇主和理想的工作单位

清洁生产还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消除环境危害物可以减少员工受有毒物质的影响并建立更清洁、更安全的工作场所。当员工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相信这份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社区乃至整个世界带来益处时,整个公司的士气就可以获得明显的积极影响。这可以为员工带来动力,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并吸引技能熟练的、富有积极性的员工队伍。

44改进您所在社区的生活质量

清洁生产还可以使企业改进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废弃物和污染还会扰乱当地的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社区可能赖以生存的农业及渔业。此外,努力降低资源浪费和污染相关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和员工获得更多资金,促进当地的发展和兴旺。

5如何成功实施清洁生产

有些环境废弃物很容易看见。固体和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即是环境废弃物的视觉标识。某些化学品或材料造成的健康和环境风险较难观察到,不过它们可体现为工艺或产品中昂贵且不增加价值的方面。要求环境许可的工艺(如上漆、金属加工、有害废弃物管理过程)中通常都可以找到环境改善的机会。

51人是成功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

整个企业中都存在环境风险和废弃物。每个人的决定或行动都影响着生产、材料、能源、用水或废弃物的产生。为了减少、控制和消除清洁生产废弃物和风险并提高生产力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52标准操作程序(SOP)

亦称为精益生产中的标准工作程序,它是一组议定的工作或操作程序,用于建立最佳、最可靠的执行任务或操作的方法。标准操作程序的总体目标是在每个人的操作和工作中,使绩效最大化并使浪费最小化。其目的是提高任务执行的一致性以确保员工安全,并减少不良品、非必要加工和变化,最终提高生产力和减少成本。标准操作程序是让所有员工参与清洁生产的有力途径。

清洁生产的基本途径

53初步评估和衡量绩效

531进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或“浪费检查”,通常在精益实践中提及,是确定企业潜在环境废弃物和风险的最有效的技术,应该作为实施清洁生产最先采取的步骤之一。在现场检查中,管理层和工人视察现场的不同区域,记录所观察到的环境废弃物和风险,如蒸汽、水或燃油泄漏;长时间机器空载;化学品存放不当等。

除了记录低效率设备、污染流和潜在工人安全危害之外,现场检查人员还应该记录工人对现有操作条件和参数的看法。最熟悉某个设备或某些任务的人,对潜在风险、危害通常持有权威的观点,而这些对于进行现场检查的人来说可能不是显而易见。同样,工人对特定操作的熟练度 使其可就找出的问题提议一些创新的、考虑周到的解决方案。

现场检查是企业中收集资源浪费和风险初步评估的便利途径。但是,为了真正发挥效力,现场检查应多次进行,融入持续的改进循环之中。不断的现场检查将帮助确认行动实施的进度以及找出新的问题和机会;否则这些新的问题和机会可能被忽略。

532绘制生态绘图

生态绘图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可直观显示关注区域并可与现场检查结合使用。生态图可以针对整个企业或针对特定工作区进行绘制。为了确保生态图简单易懂,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具体主题或工艺制作单独的生态图,包括:用水和废水排放、能源使用、固体废弃物的形成、气味、噪声、灰尘、工人安全与健康风险。

每张生态图应含有针对特定问题的相关所有事项。例如,用水和废水排放生态图必须精确指明各个位置,包括溢流、溢出、泄漏、过量用水等。各个区域应用颜色编码或不同符号明确显示出来,以区分应进行监测的区域和需要尽快处理问题的区域。

54实施清洁生产中的步骤

(1)通过实施清洁生产行动,可以了解如何控制机器和工艺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同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

(2)评估当前状况并寻找机会减少或消除浪费和风险,而且使其清晰可见。

(3)分析问题/机会,确定和优选方案。

(4)开展有效和高效的实施,让公司所有层面参与。

(5)培养持续改进的能力。

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不断改进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还可以提高活力,延长生命周期。为了周围环境的保护,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企业生产力的提升,在此呼吁企业的责任感,希望企业通过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

6通过清洁生产企业生产力提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清洁生产工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生产过程中人们对清洁生产的追求往往是自发的和本能的。客观上讲,对清洁生产工艺的采纳和利用,对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符合清洁生产工艺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时,就会对清洁生产和提升生产力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对两者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光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2-138

[2]贾隋堂,王军清洁生产技术在制革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6):45

[3]刘静玲绿色生活与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7).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提出了运用在线学习方式(E-learning)的企业培训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设想,分析了企业培训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机制建设和观念问题。

关键词:在线学习;企业培训;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杨明(1959-),男,湖南长沙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一、 高等职业教育运用在线学习开展企业培训的可行性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是中国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责任。这三大社会责任是不能分割的整体,不能偏重某一个而忽视其它的。高等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是社会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对于提高学校内涵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开放办学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很多,当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培训[1]。在这三个方面的社会服务中,企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最为可能的渠道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原因有四个:第一,高职院校已经具备参与企业培训的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都有本质性的提高,应进一步巩固示范院校建设成果,延伸职业教育的范围;第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已经有良好的开端。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专业开发和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专业教学已经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也逐渐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第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初见成果。现代企业培训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建立基于在线学习(E-learning)方式的企业培训创造了极好的技术条件,在线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没有时间与地域限制的持续教育培训方式[2]。第四,中国企业培训市场潜力极大。有数据表明,企业培训费用占企业管理成本的2到5个百分点,到2020年企业培训费用将达到1万亿[3]。如此大的企业培训市场给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在线学习方便的企业培训带来了强大动力。

二、 基于在线学习方式企业培训的主要困难

(一)政策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参与企业培训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合作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协调关系、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目标就无法实现,甚至在线学习平台都难以建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若干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条例,对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推动力不大。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指令性条款少,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力度不够。现行政策并不能很好的支持高职教育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服务,在政策、资金和人力上都没有具体的优惠政策。

(二)体制问题

从高职院校来说,尤其是公办学校,一方面缺乏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较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仍显不足,从专业教学到办学理念,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培训方案的具体实施。从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对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员工素质,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企业培训的体制和机制。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在生产或工程中进行教学,可事半功倍。由于目前企业正面临着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利益机制的强化,企业机构缺乏人力物力支持,难以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更没有精力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企业培训的在线学习平台。

(三)观念问题

从高职院校来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在线学习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仍然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校没有建立健全起为社会服务的在线学习平台,当前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也没有从实质上统筹考虑企业培训问题,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缺失。从企业来说,企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欲望不够强烈,还满足于以增加资金、资源来扩大生产。

三、 建立高职教育与中小企业联合的“互惠共赢”机制

(一)激励机制

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学校参与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开展企业培训工作。 一方面,通过设立“企业培训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在线学习的企业培训,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关法律时,如《企业法》,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培训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基于在线学习企业培训的院校给予建设项目资金,对于参与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

(二)调控机制

政府要用调控手段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使高职教育能够主动调整企业培训内容,了解企业培训的需求。首先,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代表组成的“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指导(顾问)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企业培训工作,统一协调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等。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管理,严格监管企业培训工作的市场。采用企业培训机构许可证制度,对于通过质量评估的高职院校允许参与企业培训,以保证企业培训工作的质量。最后,政府管理部门应规定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掌握企业培训人数,做好企业培训工作的调控。

(三)保障机制

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应在有关文件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企业培训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如学校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如何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如何保证为企业提供培训;如何对受训员工进行评价等。企业如何保证在条件、人员上的支持;如何保证学生实训任务安排等。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保障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长期稳定开展。其次,政府要建立企业培训需求信息平台,沟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为企业培训工作提供信息,引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四)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机制,包括高职院校与企业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企业培训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要加大对开展企业培训方面的评价权重,将企业培训工作成果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企业也应制定校企合作培训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企业培训工作。要制定企业培训评价办法,对企业培训工作进行评价,推动企业培训工作的改革,加大信息技术对企业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五)技术手段

在线学习具有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的特点,运用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大大提高企业的绩效,提高培训效益,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运用在线学习方式进行企业培训是一个效率较高的方案。在线学习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去实现企业的培训管理需求,比如支持多种课程学习平台、学校与企业现有网络的高度适应性、支持远程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技术。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初见规模,无论是专业技术领域还是专业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实力。高职院校开展基于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不存在技术问题。

四、 基于在线学习的企业培训思想观念

(一)主动服务于社会,建立开放式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开放办学的思想,把开展校企合培训视为办学道路和特色之一,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鼓励学生、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高等职业院校要想担负起这一重任,首先要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度。开放式教育模式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放出来,供学习者自由参考、学习。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然后要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建立开放式教育模式,要组织实施,要通过行动落实社会服务的具体建设方案。

(二)加快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经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要搞好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广和利用,做好在线学习平台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议增加财政预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培训服务。逐步满足全国学习者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依托教育资源库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学习港,为企业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政府、农村、军营和全社会的辐射,为城乡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层次、质优价廉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要建设面向全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要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社会学习者的接入窗口设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实现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新机制,开发企业培训在线学习服务平台。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现实需要,提供学术性的服务[4]。高等职业教育应本着企业发展,岗位需要和个人需求三个方面结合的原则进行,找出学校、企业和个人的互惠共赢的新机制。政府应引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培训需求分析体系,引导学校和企业开发基于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平台。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坚持在政府主导下,以学校为主体,发动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的方针。要利用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平台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以保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优秀的教学质量。建立相关的机制,提倡优势资源互补。建设基于在线学习的企业培训课程,按照企业培训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建立和完善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高等院校要将企业培训与证书教育结合起来,将企业培训结果证书化。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尽管当前存在认识和机制方面的障碍,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无容置疑存在着巨大发展潜力。基于在线学习方式的企业培训是中国高职教育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之一,必将推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析[EB/OL].www.zggz123.com.,2009,9-18.

[2]百度百科.在线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26860.htm.

[3]钟可芬.第一财经日报[N].2011-11-8z.

[4]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8-07/23/content_809076.htm,2008-7-2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10月16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市民中心市民会堂举行的“浦东样本:中国第一份区域责任竞争力白皮书”发布会上,由《WTO经济导刊》和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联合编制的《区域责任竞争力的领跑者——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白皮书(2007-2013)》(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向社会发布。《白皮书》系统回顾了浦东新区自2007年以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的实践,总结了浦东新区实践对于全国其他区域乃至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并提出浦东新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规划建议。与《白皮书》同期发布的还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引领者: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报告2013》和《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报告2013》,展现了浦东新区从微观的企业个体到中观的开发区和镇域、再到宏观的区域整体对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注和全方位落实,体现出浦东新区在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上的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和可复制性,也显示出浦东新区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战略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广度和发展速度。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浦东新区还进一步推广区域责任竞争力,浦东周浦镇和合庆镇在发布会上与《WTO经济导刊》举行了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报告签约仪式,彰显出浦东新区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方面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拓展出从全区到开发区、再到镇域应用的路径。企业代表巴斯夫继2007年在浦东新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推进大会上与20家国资、外资、民营企业发布联合宣言后,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布了以“责任竞争力 贡献中国梦”为主题的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宣言2014,呼吁企业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携手构建和谐企业,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此次发布会是浦东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

战略先导: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作为国家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新区于2007年发布综改 “一号文件”,把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回应全球责任浪潮,落实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延续和升级浦东新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避免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浦东新区积极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相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全球合作竞争与价值共享。

为此,浦东新区于2007年推出《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浦东新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三年行动纲要,从整体架构上实现规划超前,为企业履责提供明确的方向、要求和扶持政策。同时,浦东新区提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愿、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推进模式,联合17个政府部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联席会议制度”,打破政府常规的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确立标准,《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于2009年上升为《上海市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并正式实施,由此,全国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诞生,社会责任建设从浦东辐射到上海,进而影响到全国,实现规则引领。在标准的指导下,浦东新区企业纷纷落实权益、环境、诚信与和谐责任,依照达标评估规范实现实践前瞻,形成浓厚履责氛围。在自身进步的同时,浦东新区政府与企业主动参与国内外合作交流,打造品牌效益,让成果共享。连续性的创新举措为浦东新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组织保障和运作体系,逐渐培育出良性发展的新业态与合作共赢的新氛围,不仅让区域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享受到责任承担带来的价值,也带动全社会共同探索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标杆。

和谐包容:深耕区域责任竞争力

为全面推动浦东新区区域整体发展,浦东新区与《WTO经济导刊》合作开展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研究,将企业责任竞争力扩大提升到区域责任竞争力,以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区域责任竞争力理论模型,将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影响融入到一套综合评估体系中,从经济发展责任、区域管理责任、商务服务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区发展责任六个方面作出全方位评价。浦东新区先后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康桥工业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曹路镇为典型代表,分析开发区与镇域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成效,总结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履责模式与特色,深入挖掘镇域内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竞争力,形成镇域特点的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报告。

《WTO经济导刊》社长于志宏认为,之前不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将注意力过多关注于经济产值,导致陆家嘴、金桥等高产能园区在每年的评比中遥遥领先,而地处边缘的镇域难以崭露头角,许多仍以农业为主导或以居住社区和核心的街镇更是显得“事不关己”。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的提出,有效转变了以往单纯衡量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考核和评价方式,使得对地区的观察更加全面和立体,更能凸显自身的定位和特色优势,激发街镇发展的积极性,为区域责任竞争力的评估、定位、改进构建了科学、直观的衡量体系,也为区域客观了解并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提供了重要工具和依托,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展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浦东新区对区域责任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和对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的应用堪为地区协调发展的模范和样本。下一步,浦东新区将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模型的试点运用范围扩大到周浦镇与合庆镇,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实用性和适用型,为日后推广指数应用、检验及提升区域竞争力奠定基础。

面向未来:开创责任复制推广新格局

《白皮书》显示,在过去7年中,无论是政策突破、制度创新还是实践尝试,浦东新区始终结合国际经验、中国特色和浦东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激发企业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推动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同时,《白皮书》明确了浦东新区推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2014-2016年)的总体目标,提升价值创造和区域履责美誉度,进一步提高浦东新区区域责任竞争力。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孙永强表示《白皮书》为其他地区将社会责任建设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实现“中国梦”提供浦东样本。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主任辛雅琴也在发言中表示,浦东新区将通过鼓励支持的政策、公正有效的制度、公开透明的流程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界力量,共同探索创新,将自己置于生命有机体中,协调健康发展,并为其他区域的改革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经验。

从2007年浦东新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起步至今已经过了七年,浦东新区希望能将“七年之痒”转化为新的动力,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再次出发,通过总结梳理现有的经验和成果,为其他地区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一份有思想、有分量的指南,鼓励企业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引领者: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为示范,以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宣言2014为目标,促进和提升自身履责理念的形成和落实,复制和开创优秀的责任实践;鼓励开发区和镇域以及全国其他地区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康桥工业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曹路镇为样本,推广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的应用,全方位评估自身优势,找寻提升空间,挖掘地区特色,回应社会需求;以《区域责任竞争力的领跑者——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白皮书(2007-2013)》为参考,建立符合地区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体系和区域责任竞争力发展模式,实现责任建设在全国的遍地开花。

编辑|罗曙辉 shuhui.luo@wtoguide.net

上一篇: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