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6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新教材为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枯燥的,这也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重,尽管新教材已将高中物理许多内容做了删减和降低难度,但任何物理老师都不敢妄言轻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师不得不将高中课堂当做自己独唱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二是高中物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提高,知识稍微复杂一点,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间长了便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新课改的实施,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这是诸多物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本人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不断的控索,总结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从新旧大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1.新大纲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强调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科学志趣的培养。2.课程安排有较大变化:分必修物理课(I类物理课)和必修加选修物理课(II类物理课)。前者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后者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3.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里,谈到加强能力的培养时,特别指出“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并着眼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减少了说明,减少了限制,利于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具有其新的特色:16开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

1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新栏目,例如“为什么?”、“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所加强。教材还十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贴近了生活。由于高一年级两类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因此高一年级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这样既能弥补知识面偏窄不足,又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而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

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教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新大纲

新教材、新大纲的实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为达到新教学目标,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记忆、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以“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了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讨论辩析。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个内容时候,恰好是我国发射“神舟三号”卫星之际。抓住这个扩展知识面的大好机会,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报刊、杂志、网上的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开设一节由同学主持、演讲、讨论,教师客串发言的活动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他们学会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使他们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习科学的志趣。

(2)创设趣味性学习过程。新大纲在能力要求中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样跨 2 学科、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历来感到很困难、很乏味。为此教学中我们利用我国民间故事“龟兔赛跑”设置了趣味性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记忆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反映到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去,而且故事不限版本,只要求能根据自己所作的图象叙述出故事。同学们一听,情绪高涨,人人动手在图象中描绘故事。我们还从中选择

六、七个不同的图象到实物投影机上显示,并由作者讲述故事。这样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既联系了实际,提高兴趣,又化难为易。

(3)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糊涂认识有意设计概念的冲突情景。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常常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为此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若是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为什么是车被马拉走,而不是马被车拉走?把这些司空见惯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激起惊奇感,促使学生主动思索、探究,

2.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般课本上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就发现的知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依赖教师、迷信课本,只照章记忆,忽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学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使他们认清概念、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简谐运动中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不是直截了当给出书中结论,让学生记忆,而是补充设置几个探索性小实验,一是测定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以不同的振幅振动的周期,由同学们用实验秒表或者是自己的手表来记时测定周期大小。二是模仿伽利略号脉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的过程。以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参与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且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者的自豪之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久久没有消失,同时科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教学中我们还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定量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势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还利用测量的数据讨论了守恒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把科技制作引入课堂,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对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全年级开展。每个小组2—8人不等,学生自由组合。我们经历了发动学生、自由编组、确定项目、设计、寻找材料、精心制作、展示作品等环节。活动都由各小组自行确定,所以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火箭、钉子椅、水棱镜……等五十多样。我们目的是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把作品展示引进课堂: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作品名称、原理、构造、材料、作用,还操作演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把学生的作品陈列在校科技活动室,向全校师生展出,还推荐优秀作品到区、市参赛,有两项作品《凹凸桥》、《离心运动》荣获“广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作品来做演示实验,如双线摆、反击式水轮机、水火箭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我们原来认为,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把学生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灶具的演变”和“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我们注意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学生由观看教师拔河比赛后,提出了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主要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队员的力量、绳子的质量、队形、个人姿势、啦啦队、队员体重、鞋子等与拔河的关系,测量了几种常见鞋子与不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还把得出的初步结果用在班际拔河比赛中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实施新大纲、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存在问题

新大纲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思考:

1.新大纲、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2.对学生能力培养怎样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训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由于教材中高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要求,有待我们探索。

4.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教材增加了,对能力的要求也增大,但新大纲安排的时减少了。实际教学中常常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5.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3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述了在生本理念指导下自主性学案导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分析当前学案编写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了如何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材的特点设计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

生本理念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设计新课程改革不仅使自主性学案教学成为必要,也为自主性学案导学提供了课程支持。笔者结合几个案例,谈一谈如何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材的特点,设计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

一、生本理念下实施自主性学案导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主体与主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3.降低新课程教学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新课程教材为自主性学案导学提供了客观支持。

二、当前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

2.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3.缺少方法指导,自主性不高。

4.缺少问题情境,不利于激发学习欲望。

三、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的设计

自主性学案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制定的学案。此学案能让学生参与并理解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长学生潜能。

笔者认为,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应该贯穿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主线,一个完整的自主性学案应该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定向,使学生的心中有数,学习活动围绕着目标展开。学习目标要力求具体、准确。

2.重点难点。多年来,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在教案里,以为自己心中明确,便臆推学生也明了。致使学生主次不分,甚至出现学生背教材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也影响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3.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案中的情境创设,最好能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不断促进学生自学。

案例1:2002年7月7日,一条船在珠江某处掉下七个金属桶。突然,一个金属桶冒起一股白烟,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一位妇女惊讶地说。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在水面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问题:根据上述现象,结合你的经验,请对金属桶里装的物质进行合理推测,并设计验证他们的实验方案。

4.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自主性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可以说自主性学案就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自主性学案的活动设计最好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为基础,将其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如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关于盐溶液酸碱性的原因的“活动与探究”。

案例2:关于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的探究。

自主性学案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探究。

①溶液显碱性的本质是什么?

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种离子引起的呢?

③为什么该离子会引起这种变化?

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遍地开花,使学生疲于应付、无法深入思考。在问题链的设计中要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和问题的透明度,要防止后面子问题对前面子问题的解决的暗示作用。

5.学法指导。自主性学案导学的“导”是一种以自主性学案为中介的间接指导,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自学中可能存的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法指导,提示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设计时要谨守“强而弗抑、牵而弗达”的原则,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

案例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教学内容:

【交流讨论】现有两种白色粉末,分别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它们?

(2)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法指导与提示:

(1)鉴别需要用到物质的不同性质。可通过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找出二者的不同点。要有明显可观察的实验现象。

(2)可从现象是否明显、操作是否简捷、有无污染等方面考虑。

6.自我检测。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动机因素。自学检测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通过自学的达标情况,不同于课堂练习,而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要过分追求难度、综合性。

7.归纳小结。归纳小结对一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构建所学内容的内在组织关系,通过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自主性学案中设计归纳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教师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各种组织策略是归纳小结最常用的方法。

设计时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给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填上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则可以只给出几个知识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完成。

自主性学案设计是自主性学案导学的前提,高质量的自主性学案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自主性学案设计需要教师在生本理念和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理解教材、分析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和学法指导。

当然,有些内容可能难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不必编制自主性学案。实际上,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所以不一定每节课都编写和使用自主性学案。

参考文献

[1]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实施导学的实践[J].化学教学,2001,(08)

[2]林小榕.“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实验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3,(04)

[3]吴俊明.“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化学教学,2011,(01)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根基,也是学习化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形成更加立体的学习效果,培养创新能力,也是引导学习者增强化学实践,扩大化学实验成果的重要原因。随着化学实验报告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为进一步探求化学实验报告优化方案,本文综合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优化其设计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报告;优化设计

实验是验证科学猜想的有效方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在化学教育领域,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提倡将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有效融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加立体的获取知识,养成科学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化学实验报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欲探究其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发展方向,必须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针对各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一、化学实验报告的现存问题

1.过于重视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是化学研究的结果,在化学实验报告中,实验结果尤为重要,往往容易出现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情况,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存在刻意追求既定结果的情况,致使其在实验过程中马虎了事,无法仔细求证,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舞误导,造成不真实的实验报告结果,因此,过于偏重实验结果一定程度上对化学实验报告的真伪性存在影响。

2.实验过程过于模式化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对实验经验的总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实验过程注重传统模式,缺乏变通能力,学生遵循老师的讲解,按照固有的步骤完成实验过程,学生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思考,致使化学报告的存在变成模式化中的一部分。

3.缺乏经验总结

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脱离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得到实验结果之后便就此作罢,缺乏对化学实验报告的思考,无法完全消化实验成果,因此,无法在多次得到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扩大实验成果,在化学实验报告中无法充足体现其经验总结,影响化学实验报告的质量。

二、优化设计化学实验报告的目的

化学实验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式,化学实验报告的优化设计贵在引导,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完善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过程,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优化问题和讨论,能够有效提升化学实验报告的质量。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报告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前提,但在传统的实验报告中,实验器材主要是由教学方提供,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需综合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化学实验报告相关人员的真实需要,给予其自由选择的权利,实验器材项目可使其自行填写,鼓励学生自主制作简易化学器材,替代实验药品,选择成分相同的原料,如鸡蛋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碱可替代碳酸钠。正式的化学实验过程中,需保证相关器材符合最新的实验标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优化实验过程

传统实验过程较为枯燥,通常为验证性实验类型,缺乏变通性,可将验证性实验变更为探究性实验。改变传统实验报告“按图索骥”的现状,力求在设计上做到探究化与科学化,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能力,提升化学实验报告的灵活性,满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操作实验过程、总结归纳、验证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等流程;提供科学的实验流程,使实验人员能够亲历实验过程,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化学实验报告的内涵,改善化学实验报告的质量。

3.优化问题和讨论

提高实验过后的归纳与反思,着重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探讨化学实验报告的结果,做到举一反三,加强讨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在培养其养成反思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其兴趣,使其动机与情感等综合素质得意改善,由此,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增加化学实验报告的真实性,强化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4.优化自主实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锻炼学生自主实验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其实验水平和动手能力,在保证其能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的同时,可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设置灵活的实验标准,提升自由度,激发其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化学实验报告的优化设计效果。

例:①实验课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②方法: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设计实验,同时选择课本之外的内容进行探究;③实验探究方向: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与Fe2+与Fe3+转化条件;④实验内容:根据材料、设备的准确情况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并非所有内容均符合化学教学计划,因此,需以科学性为实验原则。由教学者设置适当的难度,如根据维果茨基的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后促使其进行自我摸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研究、思考的欲望,调动积极性。监督化学实验内容,确保其安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验过程尽量在实验室内完成,根据教材、教学过程、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分。利用操作化策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内容,要求学生对各变量进行测量,寻找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随后协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四、结束语

实验是验证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在化学领域中,化学实验报告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成果,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有效指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实验报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唯有通过完善的实验标准,优化实验器材的选择、选择灵活的实验方式,强化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水平,才能够有效提升化学实验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钱哉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报告的优化设计[J].化学教育,2015,28(7):24,27.

[2]谢玉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7,6(10):97-98.

[3]董晶.优化实验报告提升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2015,35(3):50-51.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为了适应大环境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学科的优势,以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实质是知识传授和情感交流的和谐统一。教师只有给学生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地与教师沟通,才能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教师要用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来感染学生,表现出一种对知识、真理的执着追求、热爱,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灵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兴趣产生,开展创新式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有兴趣,才能热情洋溢,专心致志地教:学生有兴趣,才能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学。

二、开展课堂实验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化学教学大纲强调了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详细,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已跨入了与计算机“联姻”的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手段。化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单凭教师的说教和板书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及原理;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微观结构:不易观察的化学现象的展示及现有条件无法完成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视频、音频的结合,多媒体能够通过千变万化的画面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它帮助学生跨越了宏观、微观的思维障碍,化静为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促进了感性认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像材料,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的有效途径。互聯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四、化学学习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即在进行教学时尽量由教材回归于生活,捕捉学生对生活关注的“信息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中学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好化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因此,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教师要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生活化教学能使学生学习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到生活中去,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化学的良好情感。

五、小组合作学习

英国作家肖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我国古语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都形象地指出了合作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交流,集思广益,拓宽了信息渠道,并且能够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提高。由于课堂学习的重心转向学生,信息交流方式从单一转向多维互动,师生关系从专制型转向民主型。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是素质教育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合作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善于交流、敢于参与、尊重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教育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积极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总之, 加强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是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关键, 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 教学策略

1.1 情境化教学策略

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是指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或由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创设, 教师把握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分析, 通过实验、化学史料、化学故事、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 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 而且还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当中, 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 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 在讲解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向学生介绍科学始于问题, 如果没有了问题, 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化学也是如此, 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化学科学才不断的向前发展。为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补充演示下列实验:

(1) 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质地不同的蜡烛分别点燃, 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烧杯罩住, 观察现象。

(2)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生石灰和一颗鹌鹑蛋, 然后倒入水, 观察现象。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实验, 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1.2 教学的人文化策略

教学的人文化策略是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各种价值, 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例如, 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 可以从它的发现讲起: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锻烧, 锡发生变化, 生成白色的氧化锡, 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锻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 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于是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 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 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 而拉瓦锡时代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 (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察觉不出来) 都不能满足这一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化学问题, 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都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 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之和为1千克左右, 而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差却小于0.0001克。这个差别在实验允许误差范围, 因此科学家一致接受这个结果。

通过介绍化学发现史, 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艰辛, 与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同时也会激励学生勇于科学探究,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1.3 教学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理解知识, 最终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先行组织者”能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发挥“桥梁”作用。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学生已经具备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遵循实验室制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1) 药品; (2) 反应原理; (3) 发生装置; (4) 收集装置; (5) 实验操作步骤; (6) 检验与验满。

1.4 教学的探究化策略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化学新课程教学必须实施探究化策略,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的探究化策略需要教师明确探究目的, 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和指导。

1.4.1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 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杜威指出:“兴趣标志着个人与他的行动的内容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 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教师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好奇心转变为专注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就是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工作, 并且, 兴趣的转换构成教学的全过程。

1.4.2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营造良好的探究式学习氛围。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问题情景的创设, 注重教学民主, 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性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提供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的宽松环境,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让学生说想说的话,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但对待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 教师要正确掌握评价尺度, 把握深浅的程度。既不能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 又不听之任之。

1.4.3 通过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探究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以己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选择信息, 从中得到推论, 并根据这些推论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结语

化学教学策略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思考, 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摘要:走进新世纪, 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之间,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必然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谈了自己一下看法和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调整教师的角色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化学, 消化知识, 升华知识, 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形成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 它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 因此不能代替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作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注重让学生亲经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 从实验操作, 现象观察, 结果处理进行指导。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 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合拍。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互动。充分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关系。如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时, 在100ml酒精+100ml水的实验中, 为什么不等于200ml?又如铁丝在氧气燃烧时, 为什么绕成螺旋状?集气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不断观察现象, 不断产生问题, 不断积极思维,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老师间的探讨交流, 对所学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不仅提高了兴趣, 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对教学实验进行创新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道, 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从零开始, 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 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 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 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 (1) 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l O3和Mn 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 如装置复杂, 反应条件要求较高 (需加热) 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 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 不但产物纯度高, 且安全、简便、快速。 (2) 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 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 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 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ml的锥型瓶, 配好胶塞, 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 下端绕成螺旋状, 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 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 将螺旋铜线加热, 紫红色的Cu变为黑色, 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 O活性较大, 立即插入锥形瓶中, 马上看到黑色Cu O又变成紫红色Cu, 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入一些石灰水, 立即看到浑浊现象。 (3) 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 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 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 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探索合理的方法, 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用碳粉还原Cu O的实验, 教材中实验现象不明显,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改进:用铜片代替Cu O粉末, 并将铜片表面加热变黑色, 然后再将铜片插入到试管内的碳粉中, 并加热, 待铜片上黑色C u O变成红色时迅速拿出, 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追问为什么?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 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 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4) 实验器材创新。如在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 由于倾到二氧化碳把握不准, 实验不易成功。因此, 实验可改进如下:在铁架台上挂两个纸袋 (或塑料袋) , 调整, 其其平衡。向右边的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 可明显看到杠杆向右侧倾斜。

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搞好化学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整合

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 可以模拟实验环境, 代替或加强传统的实验手段, 如模拟一些错误操作, 使学生亲身感觉错误操作的危险, 从而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实验, 氢气的爆炸实验。还有许多实验, 多种现象并存, 观察中难以一次找出主要线索或本质特征, 如碘的升华实验时, 学生往往只注意上升的紫色蒸汽和凝结成有光泽的晶体, 而忽略了碘固体没有经过熔化而直接汽化这一“升华”概念的本质特征现象。有些实验中, 因为反应速度快, 学生可能无法一次观察仔细, 多次重复实验又要考虑成本因素, 我们利用课件、反应录像或局部特写, 可以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同时也可采用幻灯片放大来演示。

实践证明:对传统实验的优化改进和创新, 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它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由原来的旁观者, 变为参与者,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态度,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化学实验能力, 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随着化学实验的改进, 学生实验增加, 对化学实验进行优化创新与改革应放在首位。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慧珠, 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03.

[2] 郑长龙.中学化学教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3.

上一篇: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本科学生体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