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5-06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促进高職生健康成长,也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发展。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列出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中找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并尝试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探索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的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担子显得更加重要。班级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细胞,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属于群体文化范畴。它是指一个班级的全体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代表着一个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班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班级标识、班级容貌等物质文化建设;二是班纪班规等制度文化建设;三是班风、学风、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全体教师与学生们都要积极作为、良性互动,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共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分析

同一般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一)学生生源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欠缺;也有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自己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有一技之长,或是来混文凭。学生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

(二)教育目标不同,要突出职业性和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为地方输送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所以,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一定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要突出职业性教育特点。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职业道德、普及职业技能,营造出深厚的职业教育氛围。二是要突出为地方服务。多年来,地方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职院校要回馈社会、服务地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们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塑造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然而,不能否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班级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淡化;班级活动弱化、班级制度不全等。特别提及的是当前网络文化严重冲击着班级文化建设。网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迅速占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阵地,不少学生热衷于坐在电脑前面,或是埋头摆弄手机,陶醉于网络虚拟的空间,导致对于身边的班级文化漠不关心。这个问题亟需解决。

三、加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

一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几十名学生都热爱集体、不损害公物、不打架骂人,就要靠班级出台一套规章制度来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约束大家。制定了规章制度,就要有“章”必依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还要加大惩罚力度,真正做到执“章”必严, 违“章”必究。只有这样,班级才会没有杂音,步调一致,团结向上。

(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

二是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要把那些热爱学习、责任心强、关心集体的学生发展为干部。这样,学生班干部来源于同学中间,了解大家的所想、所盼、所愿,可以作同学们的代言人。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可以帮助教师和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以便让他们挤出时间集中精力用于其它工作。可以说,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班级建设的“带头羊”、“领头雁”,一定要充分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三是开辟“多领域”文化阵地。比如,利用板报、墙体书写大量的“爱国”、“ 爱校”、“ 爱班”、“爱岗”的饱含正能量的标语和口号;或者利用班会、团会时间,结合眼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辩论让大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在互联网上建立班级网站,设置“班级管理”、“班级风采”、“我为班级发展献一策”等栏目,引导大家关心集体,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他们到企业下车间,或是到边远地区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来练习本领,增长阅历,以便让学生们融入社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当地企业以及优秀的技术人员进教室到课堂,或者担任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裁判。通过技术人员面对面地讲解专业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潜心钻研,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出力。

参考文献:

[1] 周勇,朱文青.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 机械职业教育,2011,No.30910

[2]曹秀海,王新波. 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No.67822

[3]夏萍. 五年制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金俊美(1979.09-),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硕士研究生,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招生困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间生源争夺大战。这种恶性循环的表现日益明显,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和谐健康地发展。面对生源危机的现状,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原因,为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品牌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的体制政策都在变化。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每年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达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些年来,每年的生源在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之争不可避免。高职院校的生源固然有一定的地域性,但较好地树立学校品牌,让学校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营销学中关于品牌的概念一般多用于企业的经管理中,较少地被应用于高教这块教育领地。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品牌建设以彰显自身办学特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必须着手建立学校品牌,用良好的品牌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一、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处在扩大规模扩大招生的阶段,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将学校发展精力集中在面对生源问题,调整定位、探索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进行品牌建设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加以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定位不够明确

塑造品牌特色是高职院校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的最好途径,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这点并没有得到体现。特别是近年来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中,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而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目标趋同、定位不明确的发展问题。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的、特点突出的定位,将无法彰显学校特点,学校品牌建设也将无从谈起。例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会根据各专业招生的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像会计电算化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热门的招生专业,如果各高职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人数,而不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进行专业调整,那么,所有高职院校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点,学校将无从定位。

(二)高职院校的品牌整体形象识别体系不完备

良好的品牌形象会使高职院校在竞争中更具备突出的特点,会吸引更多的生源。品牌整体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是有形的内容,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良好的师资队伍、突出的办学特色、配套的硬件设施等;应该说大部分院校在这方面是能够重视起来,但也只是重视,离达到完全树立各自的特点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是无形的内容,主要是指学校的独特魅力,是社会赋予学校的最高度的评价;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都希望能够通过全校的教职工、学生能够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从而达到强化高校品牌形象的过程,但显然还远远不够,缺乏一贯性和持续性。

二、探索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品牌定位

每所高职院校有具备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每所高职院校的不同,定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在同类型学校中的定位如何?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哪,专业设置应该有哪些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直接面向社会,面向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以岗位要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行业类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定位会较为容易明确,一般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定位问题。其次,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如何?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职业教育挂勾也许将会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完善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的建设框架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需要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同时进行。内部品牌建设主要通过学校各项制度的完善与教职工沟通,通过良好的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沟通,确保师生对学校品牌形象理解保持一致。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实践培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理论实践全面发展。外部品牌建设可以通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来体现。可以采用“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方法推动校企合作,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也让学校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与否,也是检验外部品牌建设的最直观的方式。

(三)建立高职院校突出的品牌竞争力

学校在有了合理的发展定位、有效的品牌形象建设框架之后,就应该着手树立自我的品牌竞争力。学校应该将自我特色突显出来,着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从建立鲜明的办学特色入手,着力建立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如可以建立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老师走到一流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再将实践的内容与书本的理论结合,从而教授给学生以最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可以建立学校的精品教学内容,如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一个高职院校不可能所有的专业都具备鲜明的特色,不可能所有的课程都具备独树一帜的特点,彰显精品也是高职院校树立品牌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四)进行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的科学推广

进行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最终环节,应该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品牌推广。学校在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校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进行学校品牌的强化建设。学校多参与一些公众性的活动,如参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就可以让学校走出去,更多地了解外界,也让外界更多地关注学校。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生源的紧张,高职院校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威力。在生源危机的背景下,良好的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营销策略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必将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高明.高校品牌理念的内涵及其规定性田.中国高教研究,2006(12).黄桂婵.

[2]黄桂婵.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3]张琦.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品牌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课题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一般教学研究项目“生源危机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jyxm439。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才能够开展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本文中,笔者在简单介绍学风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探究。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针对产生的问题,相应地给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内涵;问题;对策

一、学风的内涵

从理论上来说,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校活动以及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学习风气与氛围。一个高职院校的学风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是学校学生学习的水平。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工作的学风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但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比较严重以及沉迷于网络现象较为普遍来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不明确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并没有树立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笔者在撰写本文的时候,对某班级的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所有的学生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学生有着较为明确的学生目标;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太明确的目标。试想,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那么在学习中就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

2、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90后,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在对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百分之三十六的人认为自己会好好学习,自认为态度端正,而其他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学生则自身就认为态度不端正,态度不端正就不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比较严重

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就是学风建设中的考风问题。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好好学习,到考试的时候才着急,为了能够顺利及格,学生就会想到作弊。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作弊现象。作弊的动机都是为了考试及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试中可以作弊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学生日常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学风建设。

4、沉迷于网络现象较为普遍

沉迷于网络现象较为普遍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按照了校园网,网络比较发达,学生的公寓都可以链接网线,进行上网。90后的很多学生都精通于网络游侠,加之QQ空间、微博等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曾经为了上网而选择了逃课。长久地沉迷于网络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各方面的原因,下面,笔者就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具体介绍如下:

1、高职院校扩招导致学生素质降低

高职院校扩招导致学生素质降低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招的更多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水平和学历没有要求。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会招收那种初中没有念完的学生。这样的扩招就会导致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素质较低的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学生不能根据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

学生不能根据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被父母选择的。父母因为学生年龄小,不懂得社会的需求,往往会根据社会的需求让学生强制性接受他们的专业。这样的强迫性让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兴趣不大,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心不高

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心不高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出以下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前提。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技能以及知识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待大一的新学生,这些学生进入一个与他们之前接触的截然不同的环境,必然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教师更是需要及时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对学生开展学风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确定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额外注意学校的后进生以及贫困生,通过不断鼓励和支持来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学习。

2、加强对教学以及考试的管理

加强对教学以及考试的管理是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以及考试的管理,不断完善教学以及考试制度,杜绝学生逃课、教师逃课以及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学校就要求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从周一到周五都要上晚自习,这样的管理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使其在晚自习的时候能够完成作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心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心是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外在保障。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要将高职院校教学的水平放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水平。第二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其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举办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研讨会,进一步指出了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好处,让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创新,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团队能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举些简单的例子来说,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和各种学术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起学习的兴趣。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学习竞赛活动,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加强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上文中,笔者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教学以及考试的管理、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责任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加强学校的学风管理的执行力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旭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下的学风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朱明;对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李成皓;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才智;2010年15期

[4]叶丽春;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探讨[J];才智;2011年01期

[5]汪华琴;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针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不认真听讲、课前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纪律性较差等学风现状问题,文章分别从学生自身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管理因素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1 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近年高考生源逐渐减少,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校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改善办学质量来提高社会名誉度,以此来应对校际竞争,摆脱生源危机,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期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院校走访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广东省内25所民办高职院校各年级专业的601名在校生进行学风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总体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管理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态度不够端正;学习适应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方法策略不科学,学生厌学情绪和浮躁心态日益浮现。在日常学习行为中,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不断下降,另外许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出勤率低、旷课迟到、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突出。大部分人不能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只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操应用,进入大学后未能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大学较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

2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2.1 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学习基础不牢,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经过紧张的高考后,来到较为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往往会更加放松学习。不少学生旷课睡懒觉,沉迷于上网聊天、看电影和打网络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关于身边是否存在有同学因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习的调查中,仅有13.7%的人认为不存在,52.1%的人认为身边个别存在这样的情况,34.2%的人认为身边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大学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与中学具有很大差异,不少民办高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当中不少人表示来上大学只是为了跟随社会形势发展,混张纸文凭,又或顺应父母要求,不得已继续读大学。这种应付式的求学动机和学习态度,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去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在调查中发现,42.3%的人认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目标及方法等因素对学风状况影响程度很大,45.4%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此外,52.3%的人还认为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兴趣也是影响他们是否有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2.2 客观环境因素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办学体制,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地处偏远郊区,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日常教学缺乏实操实训环节,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产生厌恶情绪;生活配套服务跟不上,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校园环境。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宿舍学风和班风较差,部分爱学习的勤奋学生深受此种环境干扰影响,日久后在学习方面也会产生惰性。在调查中发现,41.2%的学生表示曾想过要认真学些专业技能,但散漫的校园环境逐渐侵蚀他们原来的目标,最后他们也只能安于现状,随波逐流加入到“混文凭”的队伍中。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这些社会形势很容易使民办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慢慢会陷入从不思进取、自我放弃到读书无用论的恶性循环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至上、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等社会不良风气也蔓延至高校,严重影响着民办高职校园风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

2.3 教学管理因素

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领导管理层变动性较大,教学管理制度也朝令夕改,在学风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人只重视对学校基建、招生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对有利于学风建设的软硬件投资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经费支出则很少将其纳入到学校重点建设范畴。虽然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虽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措施实施方面不能严格执行,使学风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例如:教师日常停调换课频率较高、考勤制度不能做到严抓不放、考风考纪制度不能严格执行、补考重修课程缺乏严格的考评态度,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会助长校园“学风不正”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每周课时较多,但工资福利待遇却较低;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明显,专兼职、中老青年教师比例不合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从严重地影响到校园学风建设。一些教师对民办高职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心态不稳,不能全心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的教师忙于每天备课上课而疲惫不堪,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部分返聘的退休中老年教师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导员忙于日常学生管理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容易疏忽学风教育工作.

3 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考试纪律较差,因此,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考勤管理,严抓考风考纪,改革考试制度,适当给予学生考试和毕业压力,以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在调查中发现,有64.52%的人认为学校在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时,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对学风建设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9.3%的人认为这样做会对学风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学校在评优评先进评奖学金活动时,应当结合各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的意见,适当提高专业科目考试成绩的比重,并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嘉奖力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更多学生争优评先。

3.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选择旷课或迟到早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授课乏味或学生本身缺乏对专业的兴趣。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优质师资的培养和仿企业教学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应不断督促各系专业教师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应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将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带入课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各系部还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专业知识系统衔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同时还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学习和探索国内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增加实训实操课时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足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增加实务型及操作类课程的实训实操课时,抛弃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应持续补充、完善教学所需的各种现代化设备设施,建设仿真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理论讲授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务实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4 积极开展和组织参加各类校内竞赛活动,积极开展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从调查中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内竞赛活动热情度比较高,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以竞赛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比赛活动,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比赛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利用宣传效应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整体学风。先进的个人事迹往往能对群体产生一定的触动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类似校外重大比赛获奖团体个人、学习标兵、校园感动人物、专插(升)本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以点带面,通过宣扬这些优秀学生的个人事迹,号召更多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5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树立未来职业目标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目标缺乏规划,即使少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目标,但他们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从众心态比较严重,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最后还是形成慵懒的学习态度和散漫的学习生活作风。对此,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树立明确的大学学习生活目标,通过专业毕业就业情况介绍和职业通识教育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有大致了解,从而促使他们逐渐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教育他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态,应朝着未来职业目标踏实地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磊.民办高校学风的现状分析及建设机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2] 刘亮军,王金蕊,刘云.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3] 刘小张.江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调查研究——以江西S学院为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汤祝琼.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年.

[5] 马小红.以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面貌。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最终达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文化 高职院校 学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马占丽(1967- ),女,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财务管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成长的精神烙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职院校的神经中枢。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既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优秀的学校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好地完成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碎片整合成文化整体,并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优秀的学校文化时刻指导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学校的品牌形象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

1.系统和整体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思想文化、人文文化、制度文化、科学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也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教研文化、校园文化、职工文化等。它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课内外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面貌。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在师生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透彻分析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制定学校发展的规划,并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计划地贯彻落实这一规划,使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到院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品牌和与时俱进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品牌意味着拥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品牌是学校个性的反映,它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竞争能力、教育质量等,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所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如果一所高职院校为社会和受教育者奉献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它的品牌号召力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的品牌才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3.和谐和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核心。和谐是一种以高职院校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整合,是学校内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与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是以师生发展、学院发展、教育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建设和谐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学校营造的良好人文氛围、心理氛围、文化氛围。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建立融洽的校内人际关系,创造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从而获得学校效益的整体提升。这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当和谐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可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情感、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的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4.鲜明的特色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成熟的标志。特色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是在与国内外同行和同类学科的比较中产生的。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就要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动力系统,是高职院校品牌的体现。而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校训正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特色。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则主张“民主治校,学生自由、自觉、自律”等。

5.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双翼。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绿化、校园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校训、校标的设计,都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作用。校园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学校的设备等,都应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的观念与行为。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主导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文娱体育、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完善的校园设施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

6.学校管理者的素质是学校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保证。高职院校的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学校文化的差异则与高职院校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相关。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传统体制下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自主权受到限制。以前的校长可以不问需求、不讲效益,只要能照章办事,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给的任务即可。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除了要学会管理之外,还必须学会经营,包括成本核算、人才市场预测与规划、处理公共关系,变单一化、封闭式办学为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校长不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的代表。

优秀的高职院校管理者,不仅应该强烈地意识到学校文化的存在,还应该提倡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摒弃不良的观念和风气,正确引导学校文化的发展,自觉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学院的决策者,二是学院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管理、教师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教育研究评价等。

二、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一致性是影响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中的不一致包括:企业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学校要求与各班要求不一致;教师言行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学校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培养学生,使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而后两个不一致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从院校管理者,到教职工,再到学生,都要注重自身言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教师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职工要严于律己、敬业奉献、爱校如家、团结和睦。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构成和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并对某些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并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保持学校文化的活力。

第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时代对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发展的要求。在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主持召开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这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三,高职校园学校文化应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环境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土壤,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处山区的高职院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外界交往甚少,但是和内陆大城市相比较,这里的风气较为务实,这也正是这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特色。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信息畅通,和外界的交流广泛,但先进的文化思潮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为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并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3.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必须依靠良好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定位。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究其原因,或者是缺少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不明确;或者是因为指导思想不明确,无法形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或者是大多以“团结、勤奋、求实、开拓、进取、奉献”等来体现学校文化,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这就使得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未能在学院建设中得以体现,不能很好地树立起高职院校的良好社会形象,不能产生品牌效应及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对高职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精神面貌,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核,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立体轴心,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基础与根本。进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师资水平、学生特点等创造学校文化的特色,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系统的整合优化,并进行系统的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只有经过系统整合和不断强化,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学校文化的能量得到高效的发挥,才能逐步形成高职院校的文化张力,不断使学校的品位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显著、社会形象更突出,从而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华意刚.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DB/OL]. http://www.gmw.cn/01gmrb/2009-06/30/content_942039.htm,2009-06-30.

[2]宋彬.学校文化建设思考[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Z1).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志云,张广鑫,丛茂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既有内在的,也有外表的。从各位专家、学者们阐述的观点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应该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环境中形成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具有学校特色、文化制度、精神形态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一般应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环境文化的内涵

环境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环境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从宿舍的选址、设计、建造都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构想。但从我国目前来看,把这些问题纳入宿舍文化内涵建设还不具备条件,也不太现实,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现有的条件是什么呢?现有的条件往往就是学生宿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如何把学生宿舍建设的对学生生活来说更加便利,对环境来说更加优美,对宿舍氛围来说更加温馨,让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育人功能。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⑴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8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财富相对比较丰富,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就读过的初中、高中住宿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对高校生活普遍有着一种美好的向往。走进高职院校,一旦发现宿舍环境不如人意,思想上立刻就会产生巨大的反差,会直接影响到对高校的认识,对学业的兴趣,对未来的信心。因此,高职院校的宿舍环境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首先要做到整洁有序,清新优雅。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服务人员的素质、墙壁的维护、设施的放置、安装、保养与地面的保洁上,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宿舍管理者大腦里要有环境意识,心目中要有环境标准,工作中要有施工、检查和维护制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宿舍管理队伍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落实这一目标。因此,要改善宿舍管理队伍,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充实宿舍管理人员,健全各种规范和程序,加强检查监督,创造整洁有序,清新优雅的宿舍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设施齐全,生活便利。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6人间宿舍,他们的行李、书籍一般都放在宿舍里,学校在床铺的摆放,书桌、柜子的配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能各得其所。现在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空调、上网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统一配置好空调、充电设施,统一规划好网线,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宿舍区安装waifi,以免学生乱接乱牵,影响宿舍环境。学生的开水供应、洗澡设施、洗衣、晾衣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高职院校也应通盘考虑。

同时,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祥和温馨,体现育人功能。要使学生有环境意识,自己动手,共同参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对宿舍的空间进行布置。要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创造祥和温馨的宿舍环境。

二、精神文化的内涵

“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⑵,发挥着传承、陶冶和引领作用,是宿舍文化的核心。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建设好宿舍精神文化,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养成一种向上的清风正气,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培育学生自觉规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至关重要。

首先应包括传统文化,如“洒扫、应对、进退”文化。这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在古代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过现在是一种“补课”,因为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确实很欠缺,不仅意识差,而且技能也差,需要从头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也强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台湾知名职业教育专家高震东先生曾指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习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本领、生命的意义。用传统文化充实学生头脑,对于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应包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总书记还指出,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的培养作为宿舍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宿舍管理中贯穿立德树人的要求。

三、制度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宿舍居住的学生比较多,学生的来源地比较广。如何让这些价值观多元,生活习俗不同,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和谐相处?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有效可行的制度是规范大家文明行为习惯的保障措施。作为宿舍里的制度文化来讲,一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建校十几年来,把宿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宿舍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汇编,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但如何细化这些管理制度,如何让这些管理制度更具可操作性,还要很好的研究。二是要宣传好制度,让学生理解制定制度的目的意义,充分了解制度的内容。三是要营造制度文化,让大家自觉地尊崇制度、自觉地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制度建设的目的是约束人,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育人” ⑶。制度文化就是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讓学生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矩意识,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范意识,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发现差距,补足短板,让制度象春风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为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行为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认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里的行为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宿舍里所表现出来的、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所认可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作为文化来讲,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大家就会认可、赞同,就会被大众接纳,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讨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己个人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包括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俗话说,“一日相见好,久住难为人”,时间久了,有些不良习惯可能就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要加强自律。三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包括宿舍环境的营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在这几个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作出了很多具体规定,如大学生行为规范、宿舍管理规定等,关键是我们要有遵守的自觉性,自觉地践行这些规范规定。一旦这些规定成为我们的自觉,优良的宿舍行为文化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倪邦文 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2.04.09.

[2] 世杰 十年磨一剑—中信实业银行沈阳分行企业文化建设探秘 辽宁经济2005.09.

[3] 杨关林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育人 中国教育报 2011.11.16.

上一篇: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范文下一篇: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