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国之大计在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批特殊群体,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新时代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可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与家庭教育交流会,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依托教育扶贫,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情感认同;建立规范、有效的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等,引导进城务工家庭主动承担起学生成长的责任,促进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学校工作

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观念形成以及生活能力的提升起内在作用,而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是外在表现。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批特殊群体,其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民族的发展。做好当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助力器”。然而,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上讲,传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民主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专治”性,这使得子女在面对问题时缺少了一定的主动性;其次,发展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子女在婴幼儿时期体现得较为突出,而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教育在慢慢弱化,当子女成年以后,长辈对晚辈的家庭教育则逐渐退出,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子女的未成年阶段;再次,战略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但更多的却是以子女的成长和个人或家庭所需为主的教育内容,对民族发展的理念渗透较少;最后,系统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较为零散,往往是就事论事,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子女进行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内在缺陷。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2015年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讲话,使家庭教育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从价值观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个人发展提升到国家的发展所需,即家庭教育要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子女;其次,从格局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庭和睦转向社会和谐;再次,从发展对象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个人发展转向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内涵与行动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成为务工人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二是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使子女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为2.91亿人,流动人口为2.44亿人。可见,大部分务工人员外出的同时,子女也随之迁移,即“举家出动”的进城务工现象已十分普遍。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条件普遍不好,导致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即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及时,子女在家与在校情况对他们来说处于“失联”状态;第二,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经济情况普遍不好,他们多数租住在城鄉结合部,这种群居状态下的家庭教育与农村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子女的生活习惯与农村相比出现了某些新的问题;第三,受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进城务工人员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承继着传统的“说教”模式,或者“棍棒出孝子”的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新时代的公民极为不利;第四,目前,“80”后已成我国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但我国的“80”后被认为是最辛苦的一代,其中一部分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成为了独生子女,这部分“80”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时期,不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务工人员,他们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同时,“80”后的育儿经验极为薄弱,基本上继承了父母辈(“60”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前所述,这些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相悖。

四、学校介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2018年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明确指出:“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在排序上,教育部门成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活动。因此,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的主体单位,应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介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策略中,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家长会,更新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长传统的“严父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观念与方法。学校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能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会家长新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逐步转变进程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二是通过主题家长会,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组织教师积极研讨与交流,并针对不同家庭开展有效帮扶;三是长期追踪家长在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实际情况,并收集相关信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确定目标和内容,以及时改进帮扶教师的工作途径。

其次,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交流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通过收集优秀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按照尊重、自愿的原则,邀请这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并为众多家长提供案例参考。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为存在困惑的家长排忧解难,促使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再次,依托教育扶贫,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情感认同。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缺乏稳定性与保障性,致使家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的温饱问题上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情感问题。随迁子女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与陪伴,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在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工作中,应使随迁子女切实感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温暖与关爱,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把“扶贫先扶志”的教育扶贫理念落实到位。

最后,就全局而言,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教育,家長学校的开办为家长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家长的素质,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为止,家长学校的开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开设家长学校,学校首先应当通过开展主题家长会,收集、调研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课程,即开发有效的校本教材(课程),更新家庭教育知识,消除家长的教育困惑,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曾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务工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好“人生第一课,扣好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2]秦国梅.家长学校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智库时代,2019,(36).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成人,部队官兵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是部队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它已经给我军兵员结构和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把握军队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是基层部队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引起更大的关注。

关键词独生子女官兵 成长教育 途径 方法

对独生子女官兵的成长教育,各基层部队都想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但总的来说方式方法显得比较滞后、比较简单,对解决独生子女官兵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一些基层干部在对独生子女官兵面对面教育中,因言语方法不当,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一些单位对独生子女官兵中“两类人员”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收效甚微,仍然出现不假外出、逃离部队、逾假不归、打架斗殴等问题,这反映出教育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对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成年,部队官兵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是部队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它已经给我军兵员结构和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把握军队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是基层部队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引起更大的关注。

1 独生子女官兵的特点和问题

(1)独生子女官兵的发展潜力优势。当我们很多人在谈到独生子女时,总是讲问题比较多,其实他们有很多自身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生子女官兵文化素质好,头脑反应灵活。独生子女官兵相对多生子女而言,父母在养育和教育方面舍得投入,下的气力也大,使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通过调查了某基层支队500名独生子女官兵,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7%。早期良好的智力开发和读书条件使他们头脑灵活,爱思考、爱动脑筋,逻辑思维和理解力比较强,其潜力往往表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兴趣爱好广泛,这种素质为提高军队教育训练水平创造了条件。二是独生子女官兵身体素质好,训练可塑性大。独生子女官兵由于是“独生”,一来到世上,一家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养育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营养均衡,发育良好,其健康状况相对多生子女较好,这为他们入伍后大强度的军事训练奠定了基础,训练可塑性大,是培养军事科目专业人才的好苗子。三是独生子女官兵生活习惯好,注重卫生和养成。独生子女官兵由于入伍前长期受到家庭的特别关注,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平时不仅讲究个人卫生,也注意爱护集体卫生,作息时间也较有规律,这对于维护部队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是重要的有利因素。四是民主意识强。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对一些现实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或感到不公平的敢于抵制。五是表现意识强。脑子灵活,应变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快,有很大部分对电脑、网络等很感兴趣,个别的还比较精通;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的,善于表现自我。六是进取精神强。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成才愿望都比较强烈,比如受到表扬、嘉奖,当了骨干,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基层军官,非常高兴,立即给家里、给朋友报喜,没有当上先进就感到失落。七是适应部队生活能力强。大多数干部子女学员都有随军生活的经历,耳濡目染了部队环境和生活,通过正确引导,他们中绝大部分能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并产生热爱部队、热爱学习的自觉性。

(2)独生子女官兵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独生子女官兵优点和潜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缘于他们特殊的成长过程,导致他们存有很大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容易产生对抗情绪等不足,这会给部队日常管理教育带来新难题,给他们的成长进步带来影响。一是有美好理想,但娇惰之气浓,吃苦精神较差。独生子女官兵思想活跃,憧憬美好,他们中大多数参军入伍想磨炼意志,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甚至能提干的想法,却缺乏实干精神。通过对某基层支队587位独生子女官兵进行职业理想问卷调查,发现有73.5%的人崇尚实惠、金钱、权力和享受,而轻视体力劳动;有82.3%的人认为连队什么都好,就是训练太辛苦,逃避、懒惰思想严重。这些情况说明,独生子女官兵由于过去受到家庭的百般迁就,娇生惯养,导致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在紧张艰苦的训练场上,娇惰之气油然而生,遇到困难叫苦不迭,动辄打退堂鼓。二是喜欢与战友交往,但自我意识强,容易滋生不良志趣。独生子女官兵入伍前经常自己独处,与同龄人一起活动少,大部分时间跟着大人转,所以内心一直感到寂寞、孤独。来到火热军营,同龄人比较集中,他们往往渴望多交朋友。通过在一个支队调研时发现,约占新兵三成的独生子女官兵按地域结兄拜弟。但这部分人在交往过程中,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逐渐凸显,只知被人关心,不知关心他人,和战友们相处时很难把握一个“度”,总想把自己装成“老人”,对连队严格的管束感到厌烦,凡事不合自己意愿就表现出想不通,容易背上思想包袱。三是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管理教育不当极易诱发心理障碍。独生子女官兵思想的复杂程度,对自身尊严的重视程度,心理的敏感程度,往往比多生子女官兵明显。他们人伍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遇到多少挫折和磨难,人生阅历浅。来到军营后,面对紧张艰苦的环境,往往难以迅速适应,从而出现紧张、迷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心理反应,当遇到困难时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一旦教育管理方法不当,就会对他们产生破坏性刺激,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引发事故案件。四是自理能力差。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官兵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有的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生活的实践锻炼。通过调查某基层单位新训大队146名独生子女新兵,在这些独生子女新兵中,有一半以上的不会洗衣服,有的不讲个人卫生,绝大多数好吃零食,70%的独生子女新兵有向家里要钱的现象,10%的独生子女新兵有高消费倾向。虽然他们成才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没有作好吃苦的准备,当他们遇到一点困难和矛盾,便产生动摇。有的怕苦怕累导致训练偷懒、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有的不思学习、混时度日,有的高消费、好攀比,频繁换手机,抽名牌香烟,享乐思想较重。五是纪律意识差。部队的独生子女官兵因其家庭背景,与部队其他官兵相比普遍都有自我优越感,他们大多崇尚个性发展,自我意识较强;在部队时间稍长,“新鲜感”消失后对部队的一些规定和要求见惯不怪,受到部队纪律的约束难免产生排斥心理,对部队的条条框框逆反心重,他们根据自己对部队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所谓“经验”,不时钻“空子”,打“擦边球”,有的甚至抱着无所谓态度,蔑视老兵、班长,甚至顶撞领导。

2 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一是更新观念,把独生子女官兵的管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课题重视起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推行,将来部队的兵员中独生子女比例还会上升。因此,在抓部队管理教育上,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沟通独生子女官兵的心灵,使他们从认识上接受,情感上融洽,言行上共振,就一定能让他们在军营这所特殊的大熔炉中健康成长并成才。

二是要分类指导,有层次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要通过调查了解把握独生子女官兵的内心动向,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并采取广泛的交心谈心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来激励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克服其消极颓废的一面。比如针对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开展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牢记:“金钱不是万能的,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引导他们克服惰性思想,培养独立动手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

三是宽严相济,建立良好和谐的官兵关系。(1)要建立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要发扬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独生子女官兵与干部之间、与其他战士之间能够互邦、互学、互管、互爱,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2)在教育管理上要公平公道。克服对独生子女官兵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成才条件,尤其事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和成长进步问题上要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3)要注重培养大局观念和服从意识。针对多数独生子女官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大局观念和服从意识比较差的特点,把我军根本职能教育作为主线来抓,通过学习交流使他们有所改进、有所提高。

四是完善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计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之中,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官兵,要培养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克服不良倾向,确保部队安全稳定。

五是针对独生子女官兵的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1)从小处入手,着重培养自律观念和能力、劳动观念和能力、互助观念和能力;(2)加强精选传媒中健康向上的内容开展教育,用先进事迹、英雄状举等典型榜样激励独生子女官兵。(3)重视发挥心里调节作用,在保护自尊心的同时,帮助他们自觉认清、消除虚荣心,尤其注意加强挫折教育。(4)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5)瞄准目标,因人制宜,切实加强独生子女官兵的培养教育。独生子女官兵有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但无论什么因素、什么原因,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军人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只要他们进入我们部队这个“熔炉”,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基层部队的、合格的新时期革命军人,这就是培养教育的标准,部队必须按照这一目标来实施培养教育。

首先,政治必须合格是根本。政治合格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独生子女官兵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要达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思想政治素质起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把独生子女官兵的政治思想基础打牢实。

其次,军事素质是核心。部队官兵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学习,军事素质优良是履行职责使命的前提。在抓独生子女官兵训练中要依据军事训练大纲规定,在内容上不能减、标准上不能降的原则下,按照难易程度,分科目、分内容、分时段,因人而异细化不同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达标。

第三,作风严格是关键。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官兵作风松散、纪律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作风决定部队纪律,独生子女官兵作风纪律养成建设是各级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的一项重要性、经常性工作。要坚持点滴抓、抓点滴,严格规范“四个秩序”,使其在正规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中养成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的习惯;要敢于树正气、刹歪风,进行经常性的整顿教育,使他们思想上真正受到教育和转化,成为新时期合格的革命军人打下坚实基础。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家长的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往往能对子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子女获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喜欢鼓励子女的家长,犹若清晨的一缕曙光,足以照亮孩子心底黯淡的殿堂。往往家长们一句体谅的言语,就能使子女的情绪稳定下来,重新恢复信心;一番指引暗示的劝导,就能帮助子女走出迷雾,远离误区。

对待子女,我们应当格外注重正面教育。或者说,注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及时肯定和倡导,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发扬和推广。认可子女的付出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让子女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避免使其产生任何消极逃避的思想。因为学习成效是树立子女持之以恒信心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家长鼓舞、激励的语言,像魔棒一样,能使疑虑变得坚定、恐惧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家长语言对子女心理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子女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赏识教育是对子女个性尊重的教育,对子女进行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少责备和惩罚子女,尤其是那些所谓落后的子女,取而代之的是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和常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就会不断被强化,他的自尊、自信也就会逐渐提升。当一个人具备这些积极因素的时候,就会逐渐迈向真、善、美的境界。因此,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追求赏识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多给他们一些欣赏和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赏识教育,可说是素质教育的延伸,集中体现在家长对子女取得未来成就的可能性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包藏着热爱、信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情绪。它们通过家长的各种暗示的方式,或有意或无意的流露出来,向孩子展示出赏识教育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对家长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诱发和鼓舞孩子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激情,并且对孩子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学会赏识并不容易,它不但要求我们的心灵里充满爱心,还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时时实施和贯彻它。赏识教育的十种解释: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私营企业主家庭理财 李德香 10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黄先生今年47岁,为一家私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股权接近100%)兼总经理,公司成立5年,与前妻生有一女小瑞,今年12岁,和现任配偶李女士(29岁)育有一子,今年9岁。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黄先生税前月薪资收入20,000元,年终奖金10万元,去年银行定存利息收入6,000元,公司税后净利150万元,过去5年未配股息,全数再投资扩大经营规模,预计未来营收成长趋缓。妻子为全职家庭主妇。每年家庭生活开支约24万元。另年缴储蓄型保费6万元,刚缴一年,还要缴4年,满期领回 31万元。黄先生5年前开始参加各项社保,目前养老金账户余额27000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38000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黄先生银行存款金额30万元,目前公司资本额1000万元,自住房产价值200万元,无贷款。金融资产方面有股票型基金30万元,黄金与钻石价值约10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黄先生预期公司已过了高成长期,未来每年150万左右税前盈余将有半数发放股息,就黄先生可分配的税后红利,需要一个投资计划安排。 2)想尽早换购总价500万元的别墅,尽量少用贷款。

3)子女打算从初中开始就读国际学校,打算女儿到英国念硕士,预计2年,儿子到美国念硕士与博士, 预计7年,各需要多少费用与如何筹措也需要你提供意见。 4)预计13年后与妻子一起退休,退休后日常开销每年20万元,退休后前10年旅游的费用每年10万元,另外退休之后30年之内医疗的费用预计每年6万元。 5)黄先生担心万一自己发生意外,女儿会没人照顾,该怎么办比较好? 6)李小姐私下找你,告知夫妻已做了婚前财产公证,她自己一块钱都没有,担心万一离婚,自己将来没钱养老,该怎么办?

7)黄先生想知道经由上述规划后,若退休30年后过世,还有多少遗产?

5、请根据黄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word理财规划报告书与PPT,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二 再婚家庭 携手共创未来 丁计文 2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张大同先生现年45岁,企业高管,离异有一高中毕业的女儿18岁,王欣银行职员33岁,一年前离婚,育有一子6岁今年上小学,二人经朋友介绍交往一年后于年初结婚,婚后因工作因素暂时在深圳租房居住,因为都是再婚,对感情及未来特别珍惜和憧憬,而且二人计划明年再生一个小孩,为了照顾小孩王欣打算辞职专心照顾家庭。

2、家庭收支资料: (收入均为税前)

张先生月薪3万元,年终奖金6万元,王欣月薪5000元,季业绩奖金平均5000元。夫妻均按照国家规定参加了三险一金。家庭支出每月6000元,房租3000元,女儿大学学费每年1.5万元,儿子上小学每年2万元,明年小孩出生每年又增加1万元支出,张先生父母退休无养老保险,由张先生支付每月2000元生活费。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张先生生性节俭保守,目前银行存款有50万元,债券型基金投资120万元,王欣婚前自己也有30万元的股票基金,投资目前收益都持平,张先生在浙江老家还有一处房产,市价100万元,无贷款。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女士再生小孩后打算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家庭,但担心未来小孩教育和购房,先生压力太大,是否需考虑四年后小孩上幼儿园后自行创业或再找工作,如需要的话应该获得多少税后收入才能支应未来的理财目标?

2)打算明年在深圳郊区买一栋150万元的房子,贷款七成,期限为15年。 3)大女儿大学四年毕业准备自己独立,打算让儿子上深圳的重点学校一直到高中毕业,然后送儿子上大学并且希望儿子能修完硕士学位。目前深圳的重点小学到高中每年花费2万元,大学阶段每年花费3万元,硕士阶段每年花费2万元。并希望明年生的小孩也能和哥哥一样读完硕士。

4)张先生打算在60岁退休,王女士若再就业55岁退休。退休后年支出各3万元。

5、请根据张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三 空巣家庭 养老理财 秦倩 3

1、家庭背景资料

白涛为广州居民,现年55岁,妻黄云50岁,两人都是公务人员。儿子白俊25岁,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几年前认识一位在银行外汇部工作的女子,两人感情稳定, 并于去年一起步入结婚礼堂,上个月又喜获麟儿。白涛有一位年迈单身叔父,生活及建康状况不是很好。

2、收入支出状况(收入均为税前)

白先生月工资8,000元,妻月工资6,000元,两人都有公务人员医保。家庭生活开支月3,500元,全家目前都无个人商业保险。两人退休时,预估退休金为退休时月薪90%。

3、资产负债状况

存款20万元、国债10万元,股票型基金10万元(成本价8.5万元),早期配有房改房一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最近将执行拆除并发放补偿金10万元,现住的商品房5年前75万元买入,目前市价175万元,贷款还有20万元,计划在退休前缴清。目前两人住房公积金余额合计5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因为叔父生活状况不好,准备分10年每月资助1,000元。

2)享受爷孙天伦之乐,预备帮孙子准备贺礼及婴儿用品2万元,白俊请父母帮忙带小孩,并暂请搬入同住至其购房止。期间含钟点保姆每月支出将增加1,000元。 3)预计3年后资助儿子新房首付款20万元。

4)夫妻在白先生60岁时退休,退休费用各自使用年现值2万元至85岁。 5)退休后希望购买15万元小汽车代步。

6)白先生一直希望有机会到台湾及世界各地旅游,退休后希望花10年走遍海外各地,每年旅游支出5万元。

7)虽然有医保但还是担心医疗支付不足问题,希望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尽量抵御风险并预为准备。

5、请根据白先生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四 两地家庭 财务规划 李鸿琼 4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先生是台湾人,36岁,在厦门工作,王太太32岁和8岁儿子在台中居住,王先生每两周回台中休假3天,属于中高收入忙碌型两岸家庭。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先生每月薪35,000元,王太太月薪15,000元,夫妻俩的年终奖各有两个月,另有存款利息和基金投资年收益合计有25,000元。一家三口每月的日常开销6000元,厦门房租4000元,儿子的补习费1000元,养亲费1000元,停车费1000元,油费1000元。开支主要是家庭人身保险保费20,000元、车险保费4,000元, 旅游支出15,000元,每月由台北飞厦门的机票费4500元,房贷支出每月12000元。王先生有标准的社会保险,缴纳4金。王先生公司另有团体意外险50万,王太太公司有团体寿险,赔付金额为月薪的10倍。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王先生一家目前居住台中的这套房产价值约200万元,贷款100万元。另有一套价值约100万元的房子,贷款50万元,空置中。有一部刚买价值30万元的休旅车。目前夫妻俩有60万元的定期存款,另有投资型保单账户价值20万元以及霸菱香港中国开放式股票基金10万,预备当作10年后孩子上大学的准备金。王先生本人购买终身寿险保额50万元,缴费期20年已缴4年,目前现金价值6万元。王先生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3万元,养老金账户余额5万元。

4、 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夫妻1年后准备生第二个小孩,届时希望辞去工作,全家住在一起厦门。王先生打算在厦门购房,预算300万元。台湾保留一处房产探亲用,不足部分贷款。 2)小孩出生后预计月增生活开销2000元。计划让儿子与未来出生的小孩完成大学教育后出国留学,大学学费每年3万元,出国留学每年25万元,共2年。 3)25年后退休维持每月15,000元生活水准,退休后20年旅游年花费20,000元请就现有商品中找出适当产品并说明原因。

4) 自现在开始每隔10年换购一部现值30万元的休旅车。预计换车3次。

5.请根据王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搬迁购屋规划,换车,子女教育,退休,旅游,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动态现金流量分析(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五 单亲中年女性 幸福后半生 张诗雅 5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生活在成都的章女士今年40岁,经营一服装店,年前离异。女儿黄豆,12岁,即将读初中一年级。离婚时,女儿判给章女士。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服装店年经营收入10万元。母女二人月主要生活支出1800元,过节杂费支出4000元。女儿教育费用年支出(学费外其他费用)约2000元。年交保费550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有4年前开业服装店一间,目前若将此服装店盘出,可得15万元。 离婚时,前夫支付女儿一次性抚养金10万元。章女士在6年前为女儿投保了一份终身寿险,保额5万元,缴费至女儿18岁。章女士本人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离婚后,母女二人一直寄居在章女士妹妹家,章女士希望能尽快搬出去,想购买一套价值45万元的二居室,给女儿一个好的环境。 2)希望女儿能读书至大学毕业,大学学费年1.5元。

3)离婚后章女士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若在10年后女儿大学毕业时盘出服装店退休,是否能维持现有每月1500元的生活水平,是否需要女儿资助? 4)章女士没有任何保险,希望理财师给些建议,是参加社保还是购买商业保险。 5)如果章女士想盘出服装店,找一个固定薪有社保的工作,做到55岁退休,税前月薪应该要达到多少才值得做此转换?

7)如果章女士盘出服装店另找工作,加上一次性抚养金共有25万元,这笔钱应该如何投资运用才能支应子女大学学费与退休金需求?

6)如果遇到合适的对象,章女士不排除再婚的可能。若章女士再婚,需要注意那些因素?

5、请根据章女士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规划方案涉及的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六

单身女郎 购房养亲 张芸璐 1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美丽小姐今年32岁,未婚,大学毕业后换过几次工作,一直从事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在某世界排名500强的IT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公司按照国家规定参加了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计划。王小姐是父母的独生女儿,王父现年61岁,王母现年60岁,目前在四川老家的小县城生活。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小姐目前每月固定的薪资收入为1万元,每年有2个月的年终奖。同时,每做一个项目,公司会有一定的提成奖励,这部分收入每年在10万元左右。王小姐自己每月生活支出2800元,房租2000元。由于王小姐父母亲没有收入,王小姐每月给父母2000元赡养费。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王小姐的父母在老家有一套自住房屋,价值50万元,没有贷款。王父在3年前投资被骗,不仅赔上了自己的一生积蓄,还欠下了别人的债务,要依靠女儿帮忙还债。目前还有8万元尚未还清。王小姐账户上有2000元活期存款。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8万元,养老金账户余额5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小姐希望尽快替父亲还清债务。

2)在还清父亲债务之后,尽快在北京买一套70平米左右的房子,总价约150万元。 3)如果在5年内还没有遇到合适对象,王小姐会放弃结婚打算,但是想收养一个3岁小孩。届时每年会多出2万元的支出到22岁为止,另准备年1万元的大学学费。 4)由于王小姐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孝顺的王小姐希望能够赡养父母终老并维持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准,预计还要25年。

5)由于切实体会到父母老来退休金不足,王小姐希望为自己的退休做好安排。目标为退休后能保持相当于现在每月3000元的生活水准。

5、请根据王小姐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七

职业股民 成家计划 尚永康 8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刘荣先生今年30岁,本科学历(金融专业),曾在银行工作3年,2006年因股市向好决定辞职成为职业股民,与28岁林宜小姐交往2年,已论及婚嫁。女方父母希望婚前须由男方购房并另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刘先生为一职业股民,目前没有任何工作收入,也无社保,2015年股票投资股息收入3000元,实现资本利得50,000元,每月生活支出约2,000元;林宜小姐在一大型外贸企业担任助理,月收入3000元,有一个月的年终奖,有社保。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目前刘荣与父母同住在父亲名下的自住房屋价值50万元。目前股票市值200,000元,成本230000元。由于最近3个月若卖股票处于赔本状态,前3个月利用信用卡循环信用透支6000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20,000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尽快改变目前职业股民身份,找一份固定收入工作,取得稳定现金流,尽快还请信用卡债。想到证券商或基金公司任职,来兼顾对股票投资的兴趣。目标月薪4000元,有社保。但所持股票需变现或转为基金长期持有,未来仅能获得基金分红收入。

2)希望能在一年内结婚,婚礼预算约5万,由男方负担。

3)购买一套自住房70万元婚房。首付款由刘荣负责,贷款可由夫妻共同负担。 4)3年后生小孩,年生活费2万元,教育费用持续至本科,本科年学费1万元。 5)5年后换房120万元,15年后换房200万元,完成三宅一生计划。 6)预计60岁与配偶退休,享受退休生活至90岁,每年生活费现值30,000元。 7)婚后开始购买商业保险,请理财师帮新婚夫妻规划合适的保额与保费。未来购房生子后保额应该要如何调整?

5、请根据刘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八 台商在大陆的展业计划 吴晓娇 6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家麟先生现年38岁,台商,在内地工作了三年。有一对儿女,儿子8岁,女儿5岁,分别就读台湾的小学二年级与幼儿园中班。王太太与王先生同年,过去是家庭主妇。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先生担任科技公司高级顾问每月收入3万元,住房以外的生活支出为每月1万元。年费用包括每年回台交通费用1万元,全家国外旅游支出2万元,王先生有定期寿险保额200万与医疗险及意外险100万等保险费支出每年2万元,王太太有终身寿险保额25万与医疗险及子女医疗险保费支出为每年1万元,子女的学费支出至上大学前为每年6万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目前王先生在台湾的资产,折合人民币房产市值220万元,尚有贷款60万元,12年还清, 海外定投基金现值15万元,每月定期扣款3000元,在内地的资产有人民币存款20万元。一年前王先生与另一朋友合资在大陆经营台湾特色小吃连锁餐厅,双方各投资了30万元占股50%,目前企业经营损益平衡。

4、理财目标与问题: 1)王先生需要筹措扩大营业资金200万的一半额度,考虑筹资的方式有两种,一为引进战略投资者,二为向亲友借款,请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劣供王先生参考。 2) 子女在念完高中后,准备到英国念书,5年拿硕士,每年需现值20万元。 3) 二年后想迁居内地并在内地购房或租房,若购房,总价150万元,贷款70%,若租房,月租金4000元,押金两个月。对于租房还是购房划算,请您提供建议。(以居住期5年计算,台湾的房子不打算卖,若出租月税后租金5000元) 4) 王先生打算继续在内地工作到60岁退休,退休金完全靠自己筹措。退休后除了每月希望有现值1万元可以用以外,每年旅游支出2万元。

5) 王先生认为连锁餐饮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三年内并不会有分红收入,请就三年后分红每年为投资额20%,10%,或是每年亏损- 20%作敏感度分析。

5、请根据王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九 新婚家庭 生涯规划 南曦 9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白先生、范女士结婚半年,夫妻均是某证券公司职员,白先生今年27岁,妻子范女士今年25岁,目前无子女。

2、 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白先生月薪为4000元,范女士月薪为3000元,每年年底还可获得相当于2个月工资的奖金, 二人均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住房按揭分别在夫妻两人名下,每月两人共可用1120元住房公积金还贷。白先生家庭每年过节杂费支出约3000元,每月支出明细:物业费140元、水电煤气250元、通讯150元、交通160元、伙食1500元,赡养范女士父母每月800元。年缴保费23000元。

3、 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白先生一家目前居住的这套房产价值约80万元,目前有银行存款3万元,股票市值4万元。房贷余额40万元,还要还20年。结婚时白先生投保分红终身寿险保额50万元,范女士投保分红终身寿险保额20万元。需缴费20年。白先生年缴保费17000元。白太太年缴保费6000元,由于才缴一年保费,目前现金价值合计仅5000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1年后要生小孩,每年小孩开支1万元;另需考虑3岁以后的教育费用支出,前15年每年3000元,上大学4年每年2万元,小还完成大学教育后出国留学,出国留学2年每年费用20万元。

2)3年后拥有一部10万元小车。以后每7年换一部车。 3)10年后能换购一套更宽敞的房子,预计总价为150万元。 4)夫妻两人打算在60岁退休,退休后生活费用每年5万元。。

5)由于年缴保费占收入比率太高,白夫妻想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适当?若不适当的话应作如何调整?

6)如果白夫妻想到美国深造两年,卖出房产当作留学资金,回国后到外企上班月薪都可以达到10000元,理财目标改为3年后生小孩,5年后利用贷款购房200万元,不换房,其他目标不变,对照原来的规划会有多大的差异?

5.请根据白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十 海归家庭 财务自由 肖学青 7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丁味先生45岁,余豆女士33岁,两人留学加拿大,现持有加拿大护照,两年前回国,在不同的外资企业工作。有一女儿12岁,有一儿子4岁上小学。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丁先生月薪5万元,年终奖30万元,丁太太月薪1.5万元,年终奖10万元。一家三口每月的开销20,000元。开支主要是家庭人寿保险保费10,000元加元、车险保费4,000元,以及旅游支出40,000元。丁先生夫妇两人在中国目前没有社会保险。丁先生公司另有团体意外险,如发生意外身故,赔付金额为月薪的6倍。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丁先生夫妇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成本价30万加元的房产,现在市值约45万加元,还有贷款余额15万加元,贷款期限15年,年名义利率6%,固定利率,按月支付。他们还有市值10万加元的TSE300指数型基金,养老金市值10万加元。丁先生夫妇打算在上海定居,计划尽快在上海买房。刚买一部20万元的家用汽车。目前夫妻俩在中国有5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丁先生购买终身寿险保额20万加元,目前现金价值5万加元,还要缴费10年。

4、 理财目标与问题(均为现值)

1)尽快在上海购一套房产,预计总价为400万元。

2)两个孩子在国内读国际班,学杂费每人每年10万元,计划回加拿大完成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位,学杂费每年25万元共6年。

3)15年后退休,回加拿大养老,维持每月合人民币20,000元生活水准,退休后前10年旅游年花费合人民币80,000元,暂不考虑在加拿大可领取的养老年金。 4) 自现在开始每隔8年换购一部现值20万元的自用汽车。预计换车3次。 5)丁夫妻持有国外护照,按题意描述目前应属于居民还是非居民纳税人? 6)如丁先生的保险都是在加拿大买的,在长驻中国期间,应该购买何种保险来保障其家庭风险?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农村教育中,有一部分受教育者来自单亲家庭。在参加顶岗支教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亲家庭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农村教育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特殊的教育。针对这一教育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单亲家庭 良影响 村教育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婚姻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父母单方意外死亡,许多孩子被迫面临单亲家庭,给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农村孩子表现得更为突出。笔者是河北师范大学一名在校本科生,现在在秦皇岛市青龙县马圈子镇参加顶岗支教活动。在支教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过上了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包括农村,但是许多农村人一夜暴富,他们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经济富裕起来,还破环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目前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研究主要是离异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研究探讨,也有一部分是城市教育部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但针对农村教育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顶岗支教实践,主要论述单亲家庭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农村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支教生活,笔者了解了一些当地学生的家庭状况,深有感触,下面就个别学生的情况做一下简单介绍:

A生多次留级。父亲由于某种原因不幸身亡,母亲不久嫁给了父亲的亲弟弟。A认为这件事是母亲与叔叔的阴谋,内心对家庭产生了厌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欺骗他。在学校他不相信老师、同学,经常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行为极其恶劣。

B生父母离异并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在此以后,他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曾在学校众多同学面前说了B的身世并渴望孙子不遭人歧视。这使B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原本话就不多的他更加沉默寡言,也无暇顾及学习。

C生父母离异,母亲及其他亲属由此更加怜惜与溺爱他,C把他人的爱当成理所应当,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常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并以武力解决。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会感到孤单、失望、抑郁,而且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甚至心理扭曲、心理变态,他们往往没有把学习当作生活的重点,因此,在农村教育中他们成为厌学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对所在支教学校的调查,本校教导处只有前几年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统计数据,资料较陈旧,近几年并没有在这方面做过相关调查,也没有出台过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政策。可见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并没有引起农村教育的足够重视。

目前单亲家庭子女学校所谓“差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教育能注重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将对学校的校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农村教育也将出现崭新的面貌。以下主要针对农村教育如何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特殊教育谈一下笔者的认识:

一、农村教育的领导机构应制订并下达对单亲家庭子女特殊教育的相关文件

农村教育中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应只依靠个别有责任与热情的基层工作者,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应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完整的教育体系。领导部门要对本校的单亲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记录,并为基层工作者分配教育对象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最后以文件的形式下达。

二、基层工作者积极工作,根据各个单亲子女的具体情况采用相适宜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要给与特别的关注,应有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表扬;要善于利用单亲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条件让他们承担任务;在教学和团体活动中提供让单亲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其成就感;生活中关心与爱护孩子,采用心灵沟通的谈话方式,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在采用具体的教育方式时,教育者应注意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使教育对象从内心消除敌视情绪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教育机构定期进行工作总结

定期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效果调查,做出工作总结。对好的教学方法提出表扬并在以后工作中继续实施,对效果不明显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以弥补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工作计划,使后续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改善农村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希望农村教育对此要加强重视度,并付诸于行动,使这些“弱苗”和其他学生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李荣祁.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

[2]王悦.做一名单亲孩子的“阳光雨露”.中国校外教育教师经验谈.

[3]张守武.单亲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时代教育,2010(10).

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中央教科所在2005年6至10月期间受教育部直接委托,就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关于素质教育的专题调研报告。其中提到,在未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素质教育和人的德性成长以及创造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素质教育从萌芽到提出,再到全面推进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的主旨思想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1999年前后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情况的重要时段。1999年的第三次全教会做出决定,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随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高校扩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等。按说升学竞争应该有所缓解,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竞争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来越激烈。原因是,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支持性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是影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最重要的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快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剧烈动荡,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为了化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中国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波及到教育领域,比如为了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政府启动了高校扩招政策,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国内劳动力竞争也从数量竞争走向结构性竞争,正是这些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负”等积极措施的正向作用,导致升学压力非减反增。其次,裹挟在快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为了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获得主动权,强化了人才竞争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对青少年一代的冲击,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远景,要求未来几代人能够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反映到教育领域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中进一步凸显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可见,今天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二十年前提出这一概念、命题时的背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仅用20世纪80、90年代的认识去看待和指导今天的素质教育显然已经不够了。因此,今天讨论推进素质教育问题特别需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策略和新办法。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包括政策都需要进一步丰富、扩充。

在这次调研中,基层的同志们反映,素质教育在过去二十年中既有基本精神的连续一致性,又有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的不同。比如,199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中共中央又发布“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不同时期素质教育侧重点和它的基本精神主旨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和创新、德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又是什么,基层学校工作中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出明确回答。我想谈以下一些认识。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中最具战略性的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社会发展的总体理念是要致力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保障国家的整体安全,增强综合国力,教育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中处于优先战略地位。素质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因而是中国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最具战略性的主题。从国家宏观战略考虑,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是否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的整体功能能否全面、协调地实现,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事业。因此,要立足社会发展的长远,要立足人的发展的长远,未雨绸缪,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快速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这次调研的部分结果也让我们充满忧虑。比如在对中小学生的体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的肺活量、骨骼柔韧度、身体爆发力、耐力等指标不很理想;近视眼的检出率在大学阶段已经高达百分之六七十;肥胖儿激增,一些儿童甚至患上了老年病。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检视国民身体素质的问题。再比如,调研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很多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语词单调,思维的丰富性不够,这些反映出当代青少年人际交往及其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今天在城市有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双语教学,结果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倒不那么敏感。很多独生子女胆小,男孩子越来越女性化,怕黑不敢出门,意志力差,等等。这些情况若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个体发展维度考量的话,都是很紧迫的问题。我总在想,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生活富裕、科技发达,但另一个方面,我们还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像抗战时期的那些怀有大的民族感、爱憎分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人来呢?还能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责任感、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来呢?在我看来,这些正是今天我们坚持倡扬素质教育的重要理由。

二、对素质教育特征的几点基本认识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有益探索。没有哪个国外的理论可以直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自己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套用。因此,素质教育的理论建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加以丰富和补充。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它必然回应和吸纳一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但仍然可以将它看作是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

首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教育?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学习的过程,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调整、重组、更新、发展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然完成的,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客观环境的,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补充和调整实现的。日本脑科学项目首席专家小泉英明基于对脑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对学习、教育给出了定义。所谓学习,是人接受外部环境刺激而构筑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所谓教育,是人对环境刺激构筑中枢神经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教育不等于学习,它是对外在环境刺激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调整。通过这个调整使得中枢神经网络结构和活动相对更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个体具有的素质的总量、类型、呈现方式、和谐度,实际上就反映了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它影响着个体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既指向个体素质,又指向支撑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素质,比如认同自己的国家、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魄健全、充满活力、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等。据了解,日本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是强调走出“考试地狱”,以宽松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注重儿童的情操培养。最近的改革则更加强调要使学生拥有确实的学历基础、健全的体魄和丰富的心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教育又将重新回到六十年代以前呢?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部的田中耕治教授认为,只要把握得好,教育改革的这种“钟摆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强调情操教育、强调人的完整教育这个方向应当说总体上是正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当始终坚持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能假素质教育之名,一味屈从于社会变动,倘若如此,教育就会永远象一只钟摆一样缺少根基、缺失方向。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要真正成为一项先导性的事业。

第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做好准备,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格外重要。有些基层同志持一种认识,认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条件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的态度很明确,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也不只是所谓的“特长教育”,更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它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要强调知识应用、整合与发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关于知识学习的问题,我认为,系统的知识传授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优势不能丢,但同时必须正视我们的弱点恰恰在于知识学得过死,过于强调分科化的系统知识,过于强调记诵、训练和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年轻人思维不开阔、不灵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存在很多缺陷。对于这样一个深刻的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讨论得还不够,还需要仔细研究,包括不同年段、学段、不同学科的知识量和难度底线。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使命。

总之,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从人才培养规格上说,这种综合素质既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基本素质,又包括通用素质或更高水平的专长素质。

所以,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旨在观照人的综合发展,目的在于使人的各种素质之间达到一种比较均衡、基本协调的状态,从而保障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借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定义,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社会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以及在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显现。[1]教育改革的重心就在于,如何使人的这种自我表现更为全面、完整。

三、德育与素质教育的相通性

谈素质教育和德育的相通性,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所说的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和载体的理解上,而应当把问题还原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和人的发展中去思考。

首先,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作用的或者说其核心是人的德性品质,它对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起统摄作用。它还有迁延和弥散作用,即可以通过弥散方式迁延到其他素质中,从而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德性是个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呢?从学理上说,因为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过有秩序的文明生活,这就需要个体的德性条件做保障。所谓德性,就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当各种由“我”生发的关系出现后,就需要个体反身求诸己,就涉及到一种自我把握、自我处理与自持,这时,人的内在德性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可见,德性品质是会迁延和弥散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其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人和客体世界、操作对象发生关系,它们不一定需要个人化。当然,如果真要学的有意义,它也一定要变成个人能理解的东西,否则知识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孩子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从中获得“自我力量的确证”,就会变得很沮丧。那么这时候我们会说,知识对个人没有产生正面价值,学习缺失道德意味,课堂是无意义的,因为学生没有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人的自我感和自尊心。

关于创造和德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居里夫人时代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个人认为,创造性是一定要有德性做保障的,德性保障人的创造力向一个恰当的方向释放,即为人类造福。缺少德性保障的创造可能就是破坏。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明确提出,如果人的其他五种智能没有两种人格智能做保证的话,那么这五种智能是难以发挥社会效价的。实际上,人的一些素质是价值中立的,是没有伦理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通过有伦理性的素质来保障那些中立的素质朝向某一个价值方向。知识和能力是中立的,关键要看人学习知识和增长能力是为了什么。对学生和青年人来说,学习是为了融入社会成为建设新的社会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人会受惠于更好的、不断进步的社会的回馈、反哺和滋养,这就是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事实上,惟有德性这一最具关系性的品质才真正反映人类过有秩序生活的需要,体现出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价值。因为只有人脑的额叶部分是最后发育、并且是人独具的,因而人可以做伦理判断,可以驾驭物,相反,物是不能驾驭人的,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如果一个社会中人都不能驾驭物或科技了,那么,人就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

实际上,真正平衡的教育是要同时鼓励人在两大生活范畴里的追求,一是外在的范畴:既实际的知识、技艺、科技、劳动、产品等,二是内在的范畴:即体现在道德传统中有关人类高尚和丰富的生活智慧,比如文学、历史、习俗、宗教、哲学等。所以说,“教育归根到底要看人是不是既在能力方面也在良知方面成为整体。只培养能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方向来引导是糟糕的教育,因为离开了良知,能力终将散尽。”[2]

有一位校长,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有文化、有教育、科技进步的国家是如何堕落为野蛮的。他总是给学校新来的教师寄上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曾亲眼目睹如此非人的情景:毒气室由有造诣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有学问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孩子被大学或中学毕业生枪杀、焚烧。因此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帮助你的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千万不要通过你的辛勤努力,培养出有学问的怪物,有技术的精神变态者,受过教育的艾克曼一类的屠夫。读、写、算只在能有利于培养更赋有人性的孩子时才具有重要性。”[3]

再次,思想道德面貌是青少年一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面貌的体现。道德作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它需要通过教育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提出,教育是通过人类的学习把人类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而人类最重要的遗产包括道德文化遗产、精神遗产。报告中提到培养完人的教育,认为这种“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在此基础上,“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4]这跟我们今天讲的素质教育在本义上应该是一致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实际操作中来讨论创造性和德性能不能统一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追问的,如果不能统一,那么我们的理论推演就可能是空洞、无用的。

四、以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重要载体

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我今天只讲两个,一是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往前走。事实上,今天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恰恰使我们有可能在实践中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做一个比较好的整合,从而使得教育体现为一种素质教育。

目前,追求学校教育质量已经是国际社会的一个主流声音。但不同国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不同的针对性。中央教科所刚刚在江苏南通参与举办过一次素质教育研讨会,大家认为“南通教育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研究。在南通地区,教师敬业、学风严谨、教学环节抓得紧、教学质量比较高。学生也认为,在这个环境中努力学习、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敬爱老师、配合学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引用张謇的话说,“凡教之道,在乎严;凡学之道,在乎静”。这种风气绵延至今一百多年,对南通基础教育保持较高质量实际上还是有影响的。不同地区探索素质教育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有自己的策略选择和具体道路。但着眼于人的比较平衡的发展,重视和抓好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细节,以提高教育的效能是必须提倡的。

课程是落实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想重点说说三类课程:一是专设德育课程,二是学科课程,三是活动课程。

现在的专设德育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是过健康的生活、安全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动脑筋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这是非常有序的,回到孩子生活,从基础开始提升。初中德育课程的理念中有一个追求,就是面对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激烈矛盾和生活中的烦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增强适应能力,能够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待自己。高中德育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觉得,这样的课程安排总体上是比较有序的。

关于学科课程是不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模糊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恰恰是我们理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的一个障碍。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是通过抢时间去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学如何能够实现既有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统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其道德影响力,学科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道德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因为道德教育是弥漫在学校生活的全部时空中的,它可以在专设德育课上进行,但在我国目前很重要的途径还是在学科课堂中。比如语文学科,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写心抒真,渗透一种情感的教育。根据新课标,现在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文选性的,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教师选文应当同时考虑其美学价值和伦理价值,指导阅读要选择适切的方式,既便于教师向学生传达文章作者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又便于学生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理解和表达的平台。所以说,制定课程标准是第一次创造,编写教材是第二次创造,教师教学是第三次创造,学生学习是第四次创造,这是一个完整、开放的过程。再比如数学学科,我们认为,数学课可以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数学是美的,是严谨的,是很客观公正的,它可以培养出人的一种伦理品格。不仅如此,对于数学家传记、数学史的介绍,同样可以通过教师本人的学识、信念转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潜在教育,比如对事业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持久好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它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调剂,而是通过教师对这种科学精神的内化、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的特定情景中很自然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人格品质,这里就涉及到所谓的“教育智慧”。所以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应该是教师的知识、学问和教师道德人格的统一。再进一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都包含着学生的道德学习,比如课堂中的纪律、考试中的诚信、合作学习、倾听与发问,这些其实都隐含着一个人如何处理情境中的社会关系,养成习惯,发展道德品质的问题。课堂是训练所有这些品质的重要场所,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是很可惜的,因为这种教育是情境性的,容易被感知并获得体验。

第三是活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留下情感记忆、获得深刻体验,才能发挥出活动课程的德育效价。关于德性品质,不管是亚里斯多德还是孔孟都认为,一个人德性品质的获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教化培育,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有德育活动,也要有综合实践课,就是因为道德的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必须强调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性培养需要经过一个教化的过程,但外在的教化最终要变成主体内在的自我教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引向自我精神的建构,从而形成人的品德。所以,品德的形成不能是知识、能力等外在因素的叠加,仅仅是外在叠加是不可能变成内在品质的。那么,这种品质形成的由外而内的现实途径在哪儿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学知识的过程需要经常表达和交流,需要有机会和他人分享知识经验,这既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和他人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前面说过,德性是一个关系概念,孩子在向他人表达时,需要经过复杂的内部思维活动,同时,要尽力争取他人的理解,所以,这里就不仅是复述知识的问题了,它还包括从新的角度对知识的阐释,这是创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表达是为了获得理解,争取他人的理解,这是一种道德考虑,它已经超出了知识范畴。与同伴的交流是孩子发展社会性品质的方式,一个新颖的表达是孩子知识创造的过程,显然,它们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培养德性、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实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A].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7.

[2][3]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195.

(作者单位:中央教科所所长)

上一篇: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商贸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