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

2024-09-19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新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在分析探究式教学法内涵与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这一大背景,介绍了“国际会计”课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在探究式教学法指导下,学生的逻辑思辨、自我学习和动手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学习热情高涨。本文为培养优秀的国际会计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国际会计;探究式教学

[

一 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交往需要会计从业者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法虽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学习下短暂记忆知识点,通过了考试。但机械呆板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老师直接输出,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课堂生机活力,而且会造成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和新的学习。在高校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是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关注教学心理问题的学者。此后卢梭等人也提出关注学生的“天性”。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探究式模式”,为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因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这一教学方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90年美国发布《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标准。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注重“循循善诱”,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式教学法的明确提出,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出版的《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此后,探究式教学法在我国开始有了具体的实践。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强调对学生创新、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推行探究式教学法。

本文在文献阅读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探究式教学法做出如下定义:探究式教学(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即一种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扮演学生学习启发者、引导者角色。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由表达、集体讨论、亲自实践等途径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達、运用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属性,了解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外部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由“投喂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进食者”变成了“觅食者”。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养成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良好习惯。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应予以广泛推广和实践。

二 “国际会计”课程与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交流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世界会计领域发展也逐渐走向趋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国(地区)相继强制要求或允许其境内上市公司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财务报表。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统计,截至2018年9月,已有156 个国家(地区)公开承诺支持一套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IASB,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75个国家(地区)中,有69个国家(地区)不同程度地采纳IFRS,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我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7年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订增补后,实现了与IFRS 持续全面趋同,并获得了包括IASB等在内的重要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与评价。此外,我国与IFRS实现实质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11月与香港和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的欧盟IFRS实现了等效,我国企业到香港和欧盟等资本市场上市时可直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无须进行转换。

在世界各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大背景下,开设“国际会计”课程,加快培养国际会计人才日益重要。如何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会计发展前沿,熟悉IFRS并运用到实践中是本课程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法非常符合“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需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课程内容,熟练运用课程知识,实现培养国际会计人才的目标,特别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国际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繁杂,难度较大

“国际会计”课程主要包含国际比较会计和国际财务会计两大部分。其中,国际比较会计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侧重于国家或地区间会计制度、会计惯例、会计模式、会计准则等的比较分析。而国际财务会计则主要以具体国际会计实务核算为主。该课程要求将理论介绍和实务处理相结合,内容繁多,教学难度大。除此之外,课程中包含很多新的专业名词术语等,理论性较强,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对课程的惧怕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提升学习效果。老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走进“国际会计”的“引路石”。通过温故知新,启发学生对知识新的理解,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滞后,更新缓慢

“国际会计”是一门变化发展的课程。随着IFRS不断调整更新,“国际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与国际会计发展前沿保持同步。如果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仅不利于学生紧跟前沿潮流,掌握最新准则要求,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轨,阻碍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探究式教学法下,教学资料应该是以“教材为主,补充信息为辅”的形式。老师和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密切关注国际会计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最新的前沿资讯和案例事件,并在课堂中分享讨论。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内容鲜活生动,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国际会计”课程仍是采用老师单方面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未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另外,对于课程考核仍是簡单地采取考勤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虽然这种考核方式方便快速,但是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接收者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课方式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也可以根据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同步改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和多形式的评价体系,摆脱传统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

三 探究式教学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组织实施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各个问题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从而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和提升整体授课成效。

(一)学科综合,自主学习

由于本门课程包含大量国家和地区间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理论、实务和监管等方面的规章准则,包含很多专业名词术语等,并且前后章节间联系并不紧密,对于初次接触国际会计的学生来说,在此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国家的会计实务,缺乏专业背景知识,造成理解困难。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将课程知识教授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审计等相关课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各科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打通各个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和对课程的陌生感。同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学习,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基准,找出各国的会计准则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大量专业词汇,可以鼓励学生搜索相关的外文资料。例如,教材后附注的英文参考文献,对照教材进行查阅,在自学自查中加深对专业词汇和术语的记忆。同时,阅读原文文件能够作为背景知识补充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所学,一举两得。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汇报演讲,发言提问和提交作业,培养双语思维模式,有利于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实时更新,充实内容

从目前情况来看,市面上大部分“国际会计”教材内容的更新相对于IFRS的调整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另外,配套的案例与习题也需要及时更新,以符合时代背景变化。由于教材无法做到同步更新,因此IFRS发生重要变化或案例更新时,需要老师手动收集整理,及时补充到教案当中,让学生始终接收到最新国际会计知识和发展前沿动态。例如,可以在教材中补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采用IFRS的比较与分析”有关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最新重大战略结合,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培养大局意识。贴近现实的案例背景,学生熟悉易理解,又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课堂也不再沉默单调。

然而,只依靠老师单方面收集更新信息仍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最新的事件动态,并在课上进行汇报分享,例如在国际比较会计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各个国家的最新会计准则和企业案例,并结合所学进行探讨。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调动全班学生的力量去补充更新教材内容,不仅可以补充大量教材中没有的最新信息,更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和对国际会计领域最新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分组互动,灵活教学

由于传统个人对个人授课方式的沉闷单调,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参与课程,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形成个人对群体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问题探讨,相互解答,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协助老师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变换授课方式。例如,在导论与国际会计背景介绍章节,主要由老师讲解,为学生构建基础概念框架,便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在国际比较会计部分则将课堂主动权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整理需要汇报的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上作为主讲人给其他小组讲课。老师则根据内容准备和讲课水平打分,课后提交演讲报告。此举可以最大程度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运用,课后总结,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国际财务会计部分主要是具体的实务核算,主要是老师讲解案例与例题后,布置相关测试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并要求各小组提出问题供其他小组解答。通过竞赛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课堂积极性。

(四)综合考核,学以致用

传统只重视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会让部分学生采取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通过考核。这从客观上造成学生不重视平时积累,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国际会计人才。另外老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挫伤了学生课后主动学习国际会计知识的热情。

根据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将“国际会计”课程的总成绩可分为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两个部分,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样层次划分,既考核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情况,又避免了学生只在期末通过囫囵吞枣的方式来突击考试。同时,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内容上也进行细分与创新。例如,可在期末考试中安排“在制定和推行IFRS准则过程中,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哪些诉求?”这类开放题,使得对国际会计知识有深刻认识并熟练运用的学生可以脱颖而出,起到考试分层的目的。同时,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采取小组汇报、随堂测验、课后习题等方式,理论与实践并抓,课上与课下联动,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地督促学生踏实学会国际会计知识。

四 探究式教学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综合运用课堂探究式讨论话题、课后探究式思考问题和研究专题等探究式教学方法下,“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课上发言讨论,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度均有了明显提升,学生的缺勤次数也明显下降。根据课后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支持探究式教学,认为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从学生的自我评价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进行资料搜集和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专业英语水平,对专有名词和学术术语的掌握更加牢固。这些学生认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得到了加强,对会计理论概念、框架和逻辑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从学生成绩考评来看,学生对国际会计模式、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的理解掌握程度的确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英文阅读和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对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期汇会计处理等内在逻辑关系认识更加透彻清晰,平均成绩较往届有一定程度提高。

不可否认,当前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参与意愿不强、资料搜集困难、课后任务繁重等。解决这些问题仍需从探究实践设计、教学资源建设、专业英语教育等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在当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的国际会计人才既有利于学生日后职业道路的发展,又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稳步实施。客观要求与实践结果证明,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法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应继续推广探究式教学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运用,不断改进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国际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Use of IFRS Standards around the World [EB/OL]. [2018-09-28]. https://cdn.ifrsorg/-/media/feature/around-the-world/adoption/use-of-ifrs-around-the-world-overview-sept-2018.pdf.

[2]董平.運用史料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探索——以高中生物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会计档案是记载与展示一个经济机构业务处理的关键性资料,对于该类档案的相关管理也成为会计工作的关键。但是,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处在整个工作流程的末端,经常被业务人员所遗漏忽视,以致于造就了会计档案整体管理流程中较为欠缺的弱项,更是完全拉低了该项管理工作的水准。文章讨论了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思考应对措施,以便推动会计档案管理的严谨化和高质量。

关键词:会计档案;难题;应对措施

会计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财务会计知识,其需要职工仔细钻研、细致落实相关工作。借助仔细钻研与交流学习能够增强相关业务管理职工的工作水准与职业素养。所以,增强会计档案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改善公司的会计档案管理水准,还能够使会计档案管理更加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发展貢献更多的力量。

1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1)对会计档案管理业务的关键性认知薄弱,缺失全面的了解,使得会计整体业务和档案管理互相背离。部分机构组织仅看重会计主体业务,而忽视档案管理,没有专门进行整肃档案的职工。会计人员正式入职之前,几乎没有员工真正接受过会计基础工作流程操作的训练与指导,大部分都是其他部门职工兼职管理,因此并没有管理业务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基础,对管理业务的常规运行流程不甚了解,对业务档案的管理范畴更是马马虎虎,以致于管理的会计档案无法达到合格标准。

(2)有关会计档案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不齐全。部分组织机构仅仅看重对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数据报表等专业信息的汇总,反而忽略了对于相关的会计文件的收集编辑与汇总记录,以致于无法实现会计档案整理的全面性。

(3)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具体、缺少规范性。建立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是会计工作乃至法律法规的必需,然而现实中会计档案管理都是不完备的,不仅没有建立该相关部门,具体工作也是其他职工兼职管理。会计档案的辨别处理工作经常被忽视,大多数部门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等资料,数年里只汇总不辨别处理,以致于降低了整体工作的水准。

2改进会计档案汇总管理业务的应对措施

(1)整合思想,增强管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关键作用的认知,合理管控。《档案实行法案》里第五条有言:“机关单位、事业机构以及其他团体须提高对本部门财会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准,使会计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合法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指出:“各机关单位需要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确保档案妥帖保存、合理放置、便于查找,严禁损毁、丢失与泄密。”因而看出,加强对会计档案的汇总管理,是一件非常庄重的法律事件。各部门机关、单位组织的高层领导者须加强依法进行档案汇总管理的思想认知,站在法律的立场上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档案汇总管理提上日程,让会计档案汇总管理工作步入法制的领域。

(2)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职工的训练力度,增强管理职工的整体素养。档案管理相关职工的整体素养涵盖思想、业务以及职业素养。增强管理业务的品质,从事管理的在职员工是进行会计档案编辑汇总的主要负责人。这些员工对档案汇总的熟悉认知度,直接体现了会计档案的品质如何。《档案实行法案》第八条直接把“规划、引领本地区的管理职工训练”当成县级以上区域的管理机构的关键任务。《档案法》还提出:“档案管理员须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具有专业技能知识。”所以,各部门需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职工的训练水平,将提高档案汇总管理知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列为上岗前训练的关键内容,除了要做好岗前训练工作,后续的监督指导也要同步。在会计档案汇总管理的整个流程中,若可以整合思想,始终秉持科学管控和责任落实,便能够及时应对管理工作里出现的不少难题,增强会计档案资料的质量,提高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适应现阶段经济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

(3)全面改进财会档案汇总管理的规定。若想实现会计档案更加规范,须将管理工作列为日常计划,确立会计部门管理战略,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比如切实落实实行《档案管理职工责任》、《会计档案转接规定》等,对档案信息的采集汇总、编辑储存等各项流程进行规范,使得档案汇总业务有迹可依。

(4)要按时对会计档案实行辨别处理。《会计档案汇总管理办法》第十条指出:会计档案管理职工联合财务机构努力做好会计档案的辨别处理,将有价值的资料须妥帖保存,且对于保管期已到、尚未解决的债权以及其他未解决事宜的会计凭证切忌销毁,须另行取出再次立卷,并在销毁清单及保管清单的相关栏备注。

(5)实行计算机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完善。当前的会计档案查找系统中,经常发生档案管理系统故障的状况。此类问题发生一般是因为计算机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与储存信息的系统不是一个版本。该问题通常统一版本即可处理,但却极大地降低了办公效率。因此,当改进管理系统时,须同时改进之前的资料。

综述,在现阶段会计档案管理需要密切把握时代需求,及时转变理念,开展合理举措,主动探寻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姝亚. 会计诚信问题的几点探索与思考[J]. 中国经贸, 2020, 000(006):64-65.

[2]李欣. 对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探究与治理[J]. 新商务周刊, 2020, 000(005):292.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的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政府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会计系统首次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政府会计系统越来越偏重于对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运用。本文就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对权责发生制与政府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指出了政府会计实施收付实现制所存在的问题,之后对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了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引入后的实施难点,并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政府 会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政府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变化由对经济直接干预转变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这样一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就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政府日常运营。2001年财政部第63号文件《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正式提出了对权责发生制的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说明了政府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存在着一定不足,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政府会计工作未来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的应用研究意义在于使政府会计工作效率迅速提高,为政府全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与政府会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政府会计的概念

政府会计是指建立在政府预算管理工作基础上的会计管理系统和手段。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核算、监督、决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进行合理判断。

(二)权责发生制的概念

权责发生制也可以被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这种会计确认基础是以交易或事项本身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作为确认标准,如果业务收支在本期发生,无论是否收付款项,均在当期进行确认,如果业务收支不在本期发生,即使在本期进行收支,但业务并不在本期发生也不属于本期业务。

(三)收付实现制的概念

收付实现制也可以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指在发生现金收支时对现金收付情况进行确认,在业务发生时但现金收支没有发生时不进行确认。这种会计确认基础实际操作较为简单,生成信息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易于理解,能够准确的对现金流量和余额信息进行反映,但是随着政府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业务趋于复杂化,一些经济业务工程项目难以用收付实现制来反映。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对比分析

(一)会计要素影响对比

收付实现制在资产会计科目上既不进行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具体来说,固定资产方面收付实现制始终以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原始价值为计入价值,但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是存在损耗的,随着年限和使用频率的变化就会出现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情况的发生。无形资产方面,虽然我国政府部门无形资产所占比例不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原先必定会有一定提升,收付实现制难以体现出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利于单位和部门对自身实际资产价值的准确评估。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则按年限进行摊销;在负债方面,收付实现制借款、付息都按照借款支付金额计入,而权责发生制则是确认所有已经形成的负债并按期计提利息。同时,收付实现制在对负债反映时过于片面只能够对现金流量存在变化的负债进行反映,而对于一些诸如一些工程项目没有在账面中体现拖欠的款项难以如实反映,一旦出现资金链紧张情况,单位部门没有应对措施直接影响其正常运营。而权责发生制则能够在账面中将每一笔债务情况予以体现,准确反映出项目负债情况;在政府收入支出上,政府日常运营资金主要是由财政拨款,收付实现制在经费支出上具有一定随意性,不能全面反映出单位部门工程项目非现金交易情况,因此不能进行有效的收支配比,难以为单位部门业绩考评提供一定依据。同时,收付实现制对担保支出既不确认也不披露,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在报表附注中对相关情况进行披露;税收与非税收收入方面收付实现制根据实际缴库情况对收入进行确认,而权责发生制则是根据可靠估计数对收入进行确认。

(二)政府会计操作层面影响对比

相对权责发生制来说收付实现制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利益相关者更认可权责发生制。在信息反映情况上,运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够以静态的方式对其截止某一时点(一般是年末)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财务报表资产项目的分类和列报过于简化,报表的实际价值并不高。而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总体信息,而收付实现制仅仅能够将现金流量情况进行反映;权责发生制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更能够为政府财政战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基础。

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对比分析

(一)有利于提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财政部门在对综合财务报告的相关规定中已经几次提出了信息合并范围,从理论角度出发生产综合财务报告最直接的方式是将资产负债表、资金运营表、现金流量表进行合并。但是在实务中各个单位、部门在会计基础、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样所得出的数据信息难免也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特别是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导致大量财务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政府会计在生产综合财务报告时还需要对经济业务进行估算,不利于推动政府会计、预算和财务报告三者的协调发展。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综合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为政府决策的准确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对财政风险的防控

权责发生制由于是以交易或事项本身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作为确认标准,所以这种会计确认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将一些负有直接偿还责任债务单位和部门的实际负债情况,便于这些单位部门分析偿债风险时予以考虑,提前安排工作,尽可能地降低财政风险的发生几率。

(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

2011年国务院对三公经费使用提出了一定要求,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开,以便于社会各界对政府行政运营成本进行监督。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将单位部门资产购入、使用、报废情况进行及时反映,不仅可以避免由于支付的总价款都作为当期的支出造成支付期的成本过高情况的发生,而且还有利于前后期信息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信息的连续性,控制和防范个别单位部门利用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的漏洞擅自报废或以低价转让资产情况的发生,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

四、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实践

(一)会计科目的变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单位发展L单位对会计确认基础进行了改革,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用于会计核算。这样一来,L单位会计部门就必须对自身会计科目进行必要调整。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取消了“暂付款”;负债类会计科目增加了“应交税费”、“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对原先“暂存款”会计科目进行了细分;净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等;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调整了科目名称将以前“拨入经费”改为“财政拨款收入”,以进一步会计工作质量,确保全面反映实际运营情况。

(二)具体会计业务核算的操作

本节以资产类科目为例对L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后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况进行讨论:第一,L单位购入一批设备用于日常业务,设备入账金额为12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单位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 120000,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 120000,借:经费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000;单位对该项资产按月计提:借:累计折旧 2000,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 2000;3年后由于设备老化无法使用进行报废处理,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48000,累计折旧 72000,贷:固定资产 120000,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48000,累计折旧 72000,贷:固定资产 120000。

五、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难点及措施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存在的难点

1.缺乏成熟的政府规范要求。尽管财政部于2014年正式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但是这只是一个大方向,政府部门和单位在过渡时仍然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问题,由于没有具体细则的支持使一些单位运用权责发生制处理业务、编制报表时存在一定随意性,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不充分的合规性。由于受到政策、制度、财力、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权责发生制的合规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现阶段引入权责发生制只能满足政府对财务信息的一部分要求,如何充分体现合规性信息还有待探索和尝试。

3.配套条件不充分。成熟的成本价值体系是权责发生制合理应用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政府资产评估机构项目评估存在一定滞后性,资产管理制度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一些单位部门资产处置不规范、账实不符现象严重都对全面实现权责发生制产生一定影响。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措施

1.制度层面进行完善。财政部应当积极收集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各个地区单位实际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反馈,通过可行性研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内容,明确会计业务具体操作细则,使政府会计工作有章可循,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会计业务处理的统一性,而且还能够为政府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制度层面进行完善。首先,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政府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仅要为其讲授最新的会计业务法规和处理方法,而且还要提高其对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价值的认识,转变其消极套用制度的不良思想,提高其应用此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政府单位部门的决策者也要积极配合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工作,不仅要主动去学习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业务处理方法,而且还要对其他部门提出一定要求,确保其全力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

3.完善配套条件。财政部门要重视客观环境,不仅要不断调整、健全、完善政府资产评估机构项目评估内容,扩大评估范围,而且还要采取一定措施严惩一些单位部门资产处置不规范、账实不符现象,监管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加快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步伐。

结束语

我国政府会计工作已经趋于复杂化,以往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会计工作需要,要想从根本上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体系顺利开展政府会计工作必须从基础工作出发引入权责发生制。这项工作不仅是当前我国会计体系改革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其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革,而是意味着政府会计职能上根本性转变。本文针对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的应用进行了探究,认为引入权责发生制更能够促进政府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政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宇燕.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2).

[2]李宏仁.刍议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有效对策[J].知识经济,2013(4).

[3]王金秀.论我国新一轮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年(8).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急需进行研究和采取化解措施。企业司库是经营和管理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其主要职能是资产配置、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和融通资金。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体系,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发挥财务共享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支撑性作用和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性作用。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司库; 中国特色; 司库体系

司库之意[1],司为主管、操作和经营之意,库即库房。司库望文生义,就是管理库房,其肩负着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司库,主要是指管理企业的金融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即管理企业的所有财富。

现代司库作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高级形式,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集团内资源的整合和风险管控,实现生产经营、投融资决策、业务协同、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应用,以更好地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服务。

一、司库的发展与主要职能

司库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企业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企业集团加强了现金管理,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部门之下设立专司现金管理的部门。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监管开始放宽,企业集团的现金管理职能从简单的核算拓展到了“获取资金(Obtain of Funding),管理现金收支(Management of Payments and Collections),保持账户头寸水平(Maintenance of Bank Balance Positions)”等职能。进入80年代,现金管理职能接近财务资金管理(Financial Cash Management)和流动性管理(Liquidity Management),使之成为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为此,一些企业集团将专司现金管理的部门从财务部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部并重的司库,从事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职能部门。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很多跨国公司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控制汇率风险、税务风险等业务,使司库的内容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互联网、无线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司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司库在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顺利发展,为跨国公司价值最大化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BP(英国石油公司)、SHELL(美国壳牌石油公司)、DELL(戴尔集团)、GE集团都建立了集团司库体系。

企业司库的职能,是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而逐渐丰富起来的,目前主要有四大职能:

1.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资产配置职能。企业司库应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综合企业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配置企业资产就是要做好资金的预算、计划和归集管理,这是提高资金管理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2.经营企业金融资产,实施控制风险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各种金融资产越来越多,需要有专职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需要司库能够对企业金融资产的期限、收益与融资进行结构配比,及时采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的对冲。

3.收集企业各类信息,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能。对现代金融资产管控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信息,所有的资金活动都依靠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归集就能够实现资金的归集,甚至是金融市场共享信息服务,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进行预测、配置、管控和补充。

4.确保企业发展需要,实施融通资金职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2],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司库应为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集中管理是其主要职能,包括资金预算与计划的集中管理、现金的集中管理、融资的集中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各种外币的汇率、利率波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创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增加,司库的业务管理内容已经超越了对资金流和流动性的控制,司库更加重视预测功能,加强对短期投资、司库赤字的定性和定量管理,侧重对利率、汇率等各种金融风险进行企业集团外部的政策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司库是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的全部资金及其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企业集团的司库和金融机构的司库正好是交易对手。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司库体系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在开放范围和完善程度上都与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各国监管政策的不同,我国的企业集团至今还在了解国际司库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企业司库[3](Corporate Treasurers)在国内还比较陌生,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成熟,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资金管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近年来兴起的财务公司和资金集中管理中心是企业司库业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制度,有其客观必然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体系[4],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企业司库的成功经验,但不应照搬照抄,应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制度的不同,并考虑科技进步和先进技术方法的采用,实施跨越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制度。

(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西方国家企业集团的司库建设是根据其自身需要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全面推进司库建设,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实现管理升级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外,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强制性的要求。司库建设是推进中国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涉及到企业、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系统工程,是各方的共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财务会计工作”,司库建设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财政部的法定职责所在。因此,我国财政部门是推动司库建设的牵头部门,财政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履行主导职责,从加强宏观指导、提高司库建设水平等考虑出发,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宣传鼓励、措施推动等作用,立足行业管理职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方联动,共同推动我国司库建设的发展。

(二)全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建设司库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用司库知识去解决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推动企业司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应有中国特色,而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是大中型企业,且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当前,国有集团企业,特别是国资委管理的骨干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其中有的是通过财务公司,有的是采用资金结算中心等方式[5],通过集团内资金的合理配置和统一调配,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原则、高效安全的资金集中结算和业务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实现集团内资金业务的集中管控,并都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企业的司库建设实践也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如资金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然后逐步深入。司库建设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切不可急功近利。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应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推进,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大加快司库建设的进程。

(三)注意发挥财务共享在推动司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全面推进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司库建设应以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平台为基础[6],而我国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能较好满足这一要求。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是顺应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是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源、信息集合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财务规范、财务会计人员集中办公、建立管控能力较强且成本较低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集团公司的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等繁琐的经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集团公司的战略服务、经营风险管控、业绩考评等领域,从而实现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从财务领域向业务领域的拓展,促进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推动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可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基础平台,采用新技术方法,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目标。

(四)积极发挥互联网等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支撑性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为司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信息通道,从内部到外部实行互通互联,集聚集团公司内外部的各种数据资源,这是司库建设的强大技术保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正在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与管理创新融合,为司库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实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云计算技术为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技术手段,促进财务数据的再造和深入挖掘分析,为财务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数据技术为司库管控范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过去集团公司只能集中使用分支公司的内部数据,而现在则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集团公司外部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由此形成“数据湖”,集团公司所涉及的外币汇率与利率升降、发展趋势预测等变得更加可行。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和新业务模式,也使得司库对业务活动管控和决策更加及时、精准,使集团公司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服务,充分发挥司库的作用。

(五)重点发挥财务会计人员在推进司库中的创新性作用

司库的作用发挥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开拓创新来实现,财务会计人员是司库建设和运用的主体,因此财务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司库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是指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应变技能、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总和。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总体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陈旧、吸收新知识不够、沟通能力不强等方面。同时,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他们习惯于按要求、规定去执行,结合集团公司自身的特性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够。上述因素会制约集团公司司库建设的进程和发展,因此,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是推进司库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使司库建设在我国集团公司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集团公司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对司库重要性的认识,促使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重视司库的应用,发挥财务会计人员的创新性作用;二是建设一支强大的司库人员队伍,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来组建中国司库协会,推进司库人员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司库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司库人员的行为,增强司库信息的可信度,推动司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15-216.

[2] 陈旭,李井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49-52.

[3] 张瑞君,于涛.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7):17-19.

[4] 徐莹.企业司库体系建设探析[J].财会通讯,2012(9):34-37.

[5] 李越川.基于产融结合视角下的企业司库研究 [J].北京金融评论,2013(2):79-83.

[6] 林建勇,张夏玮.探究中石油集团司库革新之路 [J].中国总会计师,2014(8):42-46.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兴微观会计分支在会计计量方面的讨论,在传统货币计量的基础上强调了非货币计量对现代人力资源价值体系构成的重要性,进而引发了对人力资源会计非货币计量模式的讨论,重点介绍了从整体把握人力资源价值取向的方法——三维模块描述法(TMDM),剖析了其应用价值,同时明确了人力资源会计非货币计量的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非货币计量模式;三维模块描述法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经济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其中,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开始随着各项新兴经济要素的产生出现了时代性的变革。单纯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求,高新劳动力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物质载体是人。于是,企业管理者开始更加重视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把人力当作潜在财富的价值观。它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提高我国经济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深远意义。而会计活动作为反映和监督企业与之相关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有义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和渗透,用会计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经济关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经济内涵。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作为新兴的微观会计分支,探究其在实务中的应用已迫在眉睫。而这其中,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用可靠完备的计量手段才能从度量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组织人员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必需的资源之一,和其他物质资源一样,人力资源的使用同样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力的总和。从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或者其他以创造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组织拥有并能够使用的具有合法性的劳动力的总和。而将其纳入企业日常经济活动核算的基础则是人力资源的价值认可,企业从会计角度对有关人力资源的各个因素资产化,将其和企业使用的其他战略资源一起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目前并没有定论,美国会计学家弗兰姆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定义为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它包含于计量人对一个组织的经济价值的会计。”其对人力资源会计定义的阐述还是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把人力资源定义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对其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反映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质量状况的同时,也对人力资源需求和投资等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从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使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竞争地位。

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概述

人力资源会计,顾名思义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拥有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不同于物质资产,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者先占有并控制,并在使用过程中支付其损耗价值的资产。这种区别导致了人力资源会计在其计量方法上出现两种选择。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以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即人力资产的投入价值作为依据累计计量人力资产的成本价值,这就成为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从投入的角度,以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为原则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即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价值使用过程中,为了取得、开发和拥有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具体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确定后,就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计量。目前,一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价值,即人力资产的产出价值作为基础计量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经济价值,这就发展成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从产出的角度,以会计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衡量人力资源价值总和的手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应当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在各个方面的价值和潜在价值,并使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反映。落实到企业实际的计量过程中,就是将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创造的价值折现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入账价值,从而实现计量。常用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计量方法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未来收益折现法和指数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时候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只考虑了一些客观的因素指标,将死板的计量理论作为唯一的依据,这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最大弊端;第二,其中一些方法的计量模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理论依据也尚不完备,实际操作性亟待进一步探讨。

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非货币计量方法举例——三维模块描述法(TMDM)

(一)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人作为人力资源劳动力的载体很难进行量化。人不同于其他有形的物质资源,人所承载的价值总和除了其对外表现出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包括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结构。这些往往都是由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所引发的。因此,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反映其价值的各项指标都是不确定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人力资源价值往往还受其思想感情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那些学历、知识水平等客观指标都很高的职工,由于各种感情和思想上的因素,产生消极怠工,甚至极端反叛的不良情绪,这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工作影响,这种情况就应该特殊考虑。第二,在不同环境和时期内,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潜力挖掘问题。同样,受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员工潜力的挖掘是随着工作环境、个人价值观和思想情感等诸多因素而发生正向或者逆向的变化。例如,有些员工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然而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管理模式的不同、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等因素,促使员工奋起直追、以勤补拙,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实现自我潜力的挖掘,这与企业创造价值同样有着巨大的关联。

(二)三维模块描述法概述

1.三维模块描述法的理论介绍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困难结症,从而进一步成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巨大障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出发,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与人力资源自身属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把握人力资源的价值,而这不是仅靠普通货币计量所能实现的。单纯的数字只是机械性的数学測算,而没有考虑“人”这个鲜活的价值载体拥有的独特的情感思想、习惯倾向和对外界的主观反映等因素,这时就需要一定的非货币计量方法,如一些技术指标和人力资源指标的引入,同时通过图表文字等计量手段予以描述,从质和量两方面把握人力资源的价值,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信息决策相关性。

三维模块描述法是指将现今企业比较关注的,或者是在人力资源本身属性方面能够客观描述人力资源的衡量指标作为基本变量,构建空间坐标模型,通过各个指标构成的三维模块,定性地描述人力资源个体的价值,从而从全方位整体把握个体人力资源价值取向。配合对人力资源货的币计量,从会计的角度定性结合定量地反映这一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

2. 三维模块描述法的假设前提

(1)假定企业人力资源因为外界条件所产生的不稳定情绪,包括家庭、社会所引发的情感波动可以通过企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调节疏导,尽可能减少因此所引发对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影响,或者将人力资源间歇性的、非经常性的情绪异常忽略不计,从而从主体上把握人力资源个体非货币计量的价值走向。

(2)假定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经验可以近似在人力资源工龄指标中予以体现,即员工个体的工作经验是受时间客观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与员工的工龄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在综合主观能力这个指标中不进行重复反映。且员工的工龄要符合企业对其的年限范围的要求,因此个体人力资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产生的在知识结构和反应机智等方面的衰退可以忽略不计,以此来避免计量指标过于繁杂。

(3)假定由不同衡量指标所反映的价值模块代表的是一个空间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点位,即个体人力资源的价值构成并不是绝对的,由于“人”这个个体的特殊性导致其主观情感的不唯一性,其价值结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波动的,只能用大致的度量范围反映。

3. 三维模块描述法的指标介绍

(1)工龄,无论是早期中国传统企业还是如今雨后春笋般现代企业,工龄毋庸置疑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从时间的维度客观描述了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程度,同时也是企业制定员工工资报酬的重要衡量标准。工龄是三个指标(工龄、学历、综合主观能力)中最为客观的指标,它是不随人的主观情感发生性质上改变的,因此可以把工龄定性为稳定性指标。

(2)学历,学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素质的基础表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受教育水平角度反应了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与基本素质,这对企业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动向,乃至企业的生命力,其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学历往往也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即在外界压力和自身思想的转变等因素下,个体为了追求本身价值的自我实现,为了获取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职位水品或者更好的待遇报酬,会进行新一个阶段的培训教育,从而获得更高的学历,因此,学历也可称为伸缩性指标。

(3)综合主观能力,这是三维模块描述法中最为复杂的指标,也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主要是由两大部分因素构成,即客观的工作绩效成果和占较大比重的主观因素,而主观因素中又包括员工发展潜力和员工工作态度及职业素质。不同于一般的非货币会计计量,三维模块描述法中综合主观能力中的主观因素将不可量化的情感趋向因素通过人对其全面的认知再加上一定的客观描述转化成为具体的计量标准,这恰恰体现了此种方法的优越性——对其中一些主观因素定性的描述体现了人力资源非货币计量的准确性和人性化。

第一,工作绩效与成果。它是通过专家对相关比率的测定从而选取一定的衡量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分的手段,反映人力资源价值。即通过企业员工的出(缺)勤率、完成定额百分比、生产率、合格率等反应员工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比率进行客观的评分。

第二,员工发展潜力。员工潜力的挖掘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奠基石,也是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重要体现。它是通过对员工进行相关逻辑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的测试,进行专家打分来体现其价值发展。

第三,员工工作态度与职业素质。同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对其工作效率和企业价值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让员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员工对工作中特定环境与客观事物的感情倾向,包括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对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进而得出一个反映员工工作态度与职业素质的分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主观能力是一个整体的度量指标,它是将三部分构成因素的评分进行合理地加权平均,得出一个能代表综合能力的总体分数,这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再代表三部分因素的结构概念。然后将这个通过客观量化的主观因素评分置于理论模型中与其它两个指标值相配比描述。虽然综合主观能力在测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人作为鲜活的感情个体,其主观的情感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在程度上相较于其他客观因素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对其测定纳入对人力资源价值测评体系已经越来越被相关专家和学者接受。根据其特殊性也可以将综合主观能力称作主观性指标。因此三维模块指标已经形成(如图1所示)。

(三)三维模块描述法的应用

不难看出,三维模块描述法就是通过三个指标确定的模块从整体上评定个体人力资源的价值,属于人力资源会计非货币计量的方法之一。其通过充分考虑工龄、学历等客观因素之外的主观情感因素,使其反映的非货币计量会计信息更具准确性和信息相关性。如图1所示,工龄、学历和综合能力三个指标所构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将产生具有不同变量的三维模块,而其赋予的一定计量数据便可以代表个体人力资源价值的空间结构。

从图1中可以大致根据各个指标的高低范围将整个价值模块分成若干个三维空间范围,其代表了不同价值趋向的人力资源类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价值模块并不是绝对代表人力资源的价值大小,所谓价值是因人而异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在横向范围内,即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价值的评定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图1中S0空间区域所代表的是具有高学历、年龄小、综合能力较高价值结构的人力资源,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或处于发展阶段初期的新兴企业将会将此类人员视为具有较高价值属性的人力资源。而S1空间区域所代表的人力资源虽然不具有高学历,但其较长的工作年限导致其在行业中累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对一些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制造企业或者服务行业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在纵向范围内,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中,价值的高低取舍同样也是见仁见智的。以大型的全价值链的制造企业为例,在其一线生产车间中进行的是反复单一、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因此年龄小,具有较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源才是生产得以维持的基础,而高工龄和高学历势必在人力资源劳资成本方面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所以,如图1所示,S2空间区域是普通一线生产车间比较青睐的人员。换言之,其在整体方面具有适合生产车间的“高价值”。而S0空间区域的价值载体则更适合企业中研发创新部门。

因此,企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看待三维模块价值模型的价值结构。对人力资源在进行一定货币计量的同时,利用三维模块价值模型来描述人力资源的非货币价值特征。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三个指标的计量范围,判断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应该属于的价值模块,也可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三维模块价值模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非货币会计计量的电算化。

(四)三维模块描述法的意义

三维模块描述法具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指标体系,其特点就是可以将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根据自行设定的指标范围进行整体的归类,然后将其价值属性存放在三维模块价值模型中客观描述人力资源的价值。这不仅使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更具完整性,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提供了全面的、更具人性化的会计信息,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基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要想在瞬息萬变的经济社会中得以长久生存,势必要使本企业在信息获取上更具全面性与决策相关性,从而在现如今的信息战中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姚薇琦,傅嘉.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9(5).

[2] 余磊.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再探讨[J].会计之友,2009(10).

[3] 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埃里克·弗兰霍尔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陈仁栋,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5] 杨琳.人力资源会计研究[J].当代经济,2009(8).

会计准则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会计业务流程。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会计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会计业务流程水平。从而我们可以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究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 重组会计业务流程 优势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财务业务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充分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能够对会计进行科学的管理。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时,要优化会计业务流程结构。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优势

1.财务业务一体化具备着高度的信息集成。首先是信息的高度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主要是将财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在面对企业的业务时,可以共同完成处理。比如在企业的赊销业务上,销售部门可以将客户的订单进行有效的处理,生成的销售发票可以传递到财务部门作为应收款。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财务业务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业务数据的共享,高度集成了业务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其次是业务流程的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在高度集成业务流程时,可以在其过程中将各种冗余和非增值活动进行消除,使得企业流程处在最佳状态当中。

2.财务业务一体化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和同步性。经济业务活动在财务业务一体化中进行处理时,主要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的。在处理经济业务时,需要进行一连串的、跨系统的业务处理行为。随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业务子系统可以将企业中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部的处理,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和同步性。

3.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强了会计职能。首先,能够更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能够及时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第二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递。财务业务一体化可以及时的获取业务信息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从而生成实时、高效的会计信息。财务系统可以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完整的体现,使得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能够及时的获得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对企业决策的进行有效的控制。

4.能够有效的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财务业务一体化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会计人员对实际业务过程进行直接有效的关注,能够为管理者提高有效的信息决策数据。

二、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的必要性

1.现行会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会计流程主要还是利用手工处理方式,从而可以对手工处理方法进行重组。手工会计流程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记录、汇总和报告,其核心内容就是会计科目。会计流程在使用电算化方式时,可以取代手工需要进行的大量信息的分类和存储工作,可以自动生成账薄和报表。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处理规范进行运作,不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进行改变。因此,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效果,必须要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重组。

2.企业业务流程变化带来的变革。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现代企业不仅要对内部增值活动进行增值,也要对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价值进行密切的关注。不仅要保证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也要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外部协调运作,在电子信息化的冲击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势在必行。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时,要保证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业务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与企业外界所有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处理工作。其次要建立动态性的会计信息系统。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具备着一定的扩展性和开放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业务流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

三、重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流程要点

1.充分适应业务流程。对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流程。财务业务一体化要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进行紧密的结合,并要将业务流程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也要对业务流程的需要进行满足。在构建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后,主要是进行对企业数据的采集、维护和提取。

2.对会计业务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从根本上来说,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辅助管理的工作。在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管理时,必须要站在会计业务的特点上进行重组,确保会计信息有着足够的及时性、可靠性,保证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高有用的决策,能够对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进行科学恰当的控制。

3.对重组工作的规划保持极大的重视。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就是对企业传统的会计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工作。有许多企业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并且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失败案例。因此,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时,必须要变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准备充足的数据,规划好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方案,进行有效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四、总结

财务业务一体化所具备的高度的信息集成、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和同步性、增强会计职能以及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企业业务流程变化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现行会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工作,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张毓婷.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信息化,2012,25(11):56-58.

[2]唐桂蓉.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财会研究,2012,35(02):13-15.

[3]吴焱热.基于财务一体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中国外资,2012,35(02):23-25.

上一篇:冶金机械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习得外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