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10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能力;但是按照正向迁移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和准确发挥。将正向迁移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角度了解英语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针对正向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其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向迁移理论;渗透;作用

引言

语言迁移理论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本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时候,普遍会存在语言迁移的现象。语言迁移包括两种迁移方向,即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其中,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受到母语的正面影响,即为正向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传承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关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

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是Robert Lado提出的,在他看来,当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必然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响,即为“语言迁移”,其中的正向迁移是目前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即英语的形式与汉语的形式会同时出现,旨在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就是让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负向迁移与正向迁移恰恰相反,对英语的学习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负向迁移又被称为“干扰迁移”(interference transfer),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套用了汉语教学模式,或者汉语学习规则,导致英语的语言学习受到负面影响。关于语言学习中的正向迁移理论运用,诸多的语言学家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Brown、James和Odlin等等,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针对语言正向迁移理论不断完善。

二、语言学家对正向迁移理论所持有的观点

(一)Fromkin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Fromkin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在Fromkin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虽然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差异性却很小,基于此而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 theory),其中主要阐述的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所存在的语言普适性(Linguistic Universals),包括语法的组成、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语言的使用规则等等[1]。要学好一种语言,掌握普遍语法是基础,其中涵盖有构词的规则和造句的规则,不仅这些语言的语法分类存在着雷同之处,而且语言之中还存在着语义普遍现象。当进行母语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就要首先了解语言普遍现象,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对所学习的其他语言进行理解。这种将母语与学习的语言之间建立关联性而对所学习的语言产生认知的方法,很容易使得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二)Selinker提出的“认知策略”理论

Selinker是提出“认知策略”理论(cognitive strategy theory)的语言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中需要从母语的角度进行理解,整个的过程中,母语都可以深化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的认知,所以,目前并不会对其他语言的语言就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而是对语言所产生的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process)。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地排除母语的影响,也不需要产生消极转移的心理,而是要采用有效的对策(strategy)对两种语言进行协调(intercession),基于此而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掌握,不仅能够对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提升对该语言运用的技术能力。

(三)Reibel、Newmark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

Reibel、Newmark所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ignorance hypothesis theory)中,强调了采用假设的方法是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对于“无知假设”的描述,他们认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就必然会经历无意识中与母语相比较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新的语言时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此时对于新的语言一无所知,就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弥补。语言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用母语习惯学习目的语,这也是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的一种方式。

(四)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

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中,重点强调了语言初学者对语言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母语,但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削弱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的距离,以避免语言的学习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此而提出来“最小方案”理论(minimalist approach theory)。Ellis认为,要学好语言,就要将母语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削弱,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寻求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并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对所学习的语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比如,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初学者往往是从中国式英语学起的,这似乎对英语的语言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但事实上在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并将英语语言用于交流。在进行外语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语言应用水平与外语应用水平之间相差悬殊,就会将母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借用过来,以达到外语语言学习的目的[2]。对于外语的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也是每一名学生进行外语学习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虽然受到了母语的干扰,但是也得到了帮助而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基本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不仅要将母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错误正确对待。特别是学生借用母语的知识而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如果在应用方法上存在错误,教师就要予以正确地指导,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积极意识,而避免因为英语语言学习方法存在错误而产生消极情绪,对后续的英语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3]。作为英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做到指出错误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态予以纠正,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持久语言学习动机。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正向迁移理论的有效策略

(一)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发挥语言正向迁移效应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突出汉语语言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理解英语语言。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地正向迁移。在一个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都会有所不同,就会在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时候存在着差异[4]。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资质条件和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比如,教师在讲解“Merry Christmas”的时候,可以将中国的元旦和春节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用多媒体将这些节日的用语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区别。在讲解节日用语的同时,还要展示能够代表节日氛围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节日情境产生感性认识而明确为什么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用的是“Happy”,而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用的是“Merry”而不是“happy”。通过发挥语言的正向迁移效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效率。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仍然是基础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将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学习技巧,从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和理解语句涵义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词汇。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存在相通之处。英语教师就可以将相通之处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通过文化对比而对英语文化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对英语的单词从理解文化的角度深化记忆[5]。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长幼有序、主次有分,在英语词汇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诸如“师生”的英语表达为“teachers and students”,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尊师”,所以,教师是放在前面的,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夫妻” 的英语表达为“husband and wife”,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以男为尊,所以,丈夫是放在前面的,西方文化中也曾经经历了很长时期的男权社会,所以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通过对词汇的理解,就可以明确国度文化。需求到不同国度的文化共性之后,就可以将母语文化向西方文化迁移,并用于英语语言学习中,逐渐地,学生就会对英语语言产生认知规律[6]。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感,随着英语知识学习的感性化而使得英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讲中国式英语,可以采用无知假设法,及时地纠正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所存在的错误。学生在采用语言迁移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存在负迁移效应。采用无知假设法,就是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错误及时纠正,以让学生随时获取正确的知识。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英语学习角或者组织英语表演活动等等,为学生塑造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帮助学生排除口语表达时所存在的畏惧心理。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在口语教学中融合英语文化知识,并对应性地讲解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深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英语句法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在英语句法教学中采用普遍语法,是基于英语的音标与汉语拼音存在着相似性。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对英语的英标和汉语的拼音的读音差异进行对比,过程中对英语的语音知识以掌握,实现了汉语向英语语言的正向迁移[7]。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在英语语句的发音学习中运用普遍语法之外,对于句法结构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汉语语言中和英语语言中都有标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用法,语句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是语义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而且信息结构上也有所雷同。在英语存在句教学中,就可以将汉语语句在语篇中所发挥的作用迁移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英语写作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最小方案法,可以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效应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指导,主要体现为应用汉语写作的构思方法布置英语作文的框架,但是要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写作英语作文[8]。学生在写作英语作文的时候,还会不断地了解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教师按照正向迁移理论创设英语写作环境,就可以有效地排除汉语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干扰,以使得最小方案更好地发挥作用,将学生的英语写作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

五、总结

綜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日渐紧密,英语语言作为多国的外交语言,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交流,还有助于文化交流。在语言教学中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运用,就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与母语相结合,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很多的语言学家都从自身的理论研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念,对应用该理论开展英语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博.浅论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前沿,2014(09):156-156

[2]施慧英.外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7-19

[3]荣永昌,李维滨.对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166-168

[4]肖龙福,肖迪,宋依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6):55-57

[5]龚新梅.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如何做好人才的培训管理[J].市场观察,2016(07):210-210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2):45-46

[7]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8):34-35

[8]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7):51-53

作者简介:1.廖文丽(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英语教授。2.黄伟,(1966-),男,湖南警察学院英语副教授。方向:国际警务合作。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与扩张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消极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只有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育人平台,才能够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英语专业;融入

【作者简介】马晓晴(1992.04-),女,安徽阜阳人,安徽新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刘丽彩,北京市西城区志成小学;富芳芳,辽宁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渠道。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英语专业教学涉及西方文化思想更多,所以为了培養出更多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更重的思政教育责任。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1.强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传统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英语知识的传授、英语能力的提升方面,课堂互动也围绕英语专业而展开,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与思政教育完全脱节,英语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可以借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活动的组织开展,从而在教会学生英语技能、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使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明晰。在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的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必须要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将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政理念进行充分融合,在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其可以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想,实现全面发展。

3.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成系列的,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单一性学科教学。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只有跨学科交流,对高校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功能。所以,挖掘并应用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和道德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现状

1.显性化问题严重。分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发现,英语专业教学仍以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英语能力的提升为主。虽然也涉及一些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但是占比非常小。而且,课程思政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即强调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感悟与理解。但是,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将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教学分离开来,单独占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显性化。

2.标签化问题严重。虽然课程思政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需要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结合,并对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出高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只是完全将其他院校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进行照搬或模仿,使得课程思政成为一个明显的标签,缺乏实质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育资源有一定浪费,其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思政教育效果。

3.功利化问题严重。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功利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部分高校为了突出英语专业课程的“前卫”与“创新”,特意打出“思政品牌”课程,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扩大高校影响力的工具;其次,部分高校在加快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进度的同时,也与社会媒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来扩大高校在各地的知名度;最后,部分高校虽然也对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十分重视,并设立了专项研究基金,对英语教师进行鼓励,使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部分英语教师只是为了获得研究经费而参与课题研究,并没有真正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钻研与探索。

三、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要想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就需要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加以明确。

(1)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积极、健康的家国理念。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最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精神。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才使得我国人民高度团结在一起,通过集体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者。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是实现我国与世界沟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会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专业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在英语专业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国家对外交流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并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但是分析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英语知识传授,并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强化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强化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首先,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或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对党员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进行强化,让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思政教育责任,进而引导教师加强对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实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英语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政策指导来约束自己的思想、政治以及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銳度,时刻谨记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自觉抵制英语国家的不良文化入侵,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教师要对课程思政的辩证方法进行灵活掌握,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将英语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英语能力进行先进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

3.挖掘并丰富高校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功能偏弱,主要与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爱国思想、道德情操等思政元素不够明确有关。所以,要想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思政理念与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融合,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突出思政理论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核心价值观念等元素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介绍,然后根据课程进度组织开展一些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其次,在讲解英语国家民俗风俗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渗透一些与中国风情地貌有关的内容。在讲解英语国家民主制度的时候,也要渗透一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内容。通过中西方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不良思想的抵御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

4.完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完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效果。首先,高校要成立课程思政领导机构和课程思政专管委员会,对高校各层级的思政资源和思政教育理念进行协调,为高校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要对现有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对英语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从英语课堂管理、英语教材选择、英语教学评价等方面,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彻底融入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后,高校要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英语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中,构建集育人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英语考评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必然趋势。对此,高校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引导英语教师加大对英语教材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并通过课程思政制度的构建来强化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张宇.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挖掘”与“融合”——以“英美时文选读”课程为例[J].英语教师,2020(16):66-69.

[2]张静静.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8):179-180,194.

[3]周蓉蓉,张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2):119-122.

[4]衡清芝.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J].高教学刊,2021(6):193-196.

[5]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1):66,68.

[6]黄亚楠.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97-198.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薄弱的现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自觉地阅读。此外,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阅读文本,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在学生阅读英语读物遇到问题或不求甚解时,及时帮助,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英语阅读,让他们真正实现快乐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阅读;现状调查;教学建议

一、调查背景

我校是一所城关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收效甚微,英语阅读教学难以展开。而在我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英语卷中,阅读题占45分,比例将近达到全卷总分的三分之一,正应验了同行们常说的“得阅读者得天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英语“读”的目标进行了描述,如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等等。(教育部,2012)针对这些实际,笔者参阅了众多学者的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展开对我校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现状调查,以逐步提高我校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数据

本问卷对初二、初三的400位学生进行了英语阅读状况调查,对象覆盖了各年段内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共设计15题单选题,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我校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现状(第1—14题)和阅读教学方式(第15题)。

(二)结果分析

1.英语阅读的需求和动机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0%的学生喜欢进行英语阅读,有英语阅读的愿望,他们认为英语阅读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通过英语阅读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对英语阅读持肯定态度是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流,英语阅读教学本应是受学生欢迎的。

2.英语阅读材料、阅读习惯及困难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和小说等轻松愉快的读物,他们希望选择中等难度的读物进行英语阅读,但偶尔也会选择老师推荐的英语读物,这些读物最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象具体。他们在阅读时喜欢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融合的方式,平常他们只在晚上和周末独自阅读,每周的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在英语阅读中他们的主要障碍是词汇量不足,其次是对句子结构和句意不理解。因此,能否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种需要的“等级读物”将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3.教师在学生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在最后的“你希望英语阅读教学通过哪种方式教学”问题中,50%的学生希望既能个人小组互动,又能得到老师点拨,32.32%的学生认为他们需要老师讲,他们听。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足够的方法指导,解决学生对于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困惑,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选取合适的英语阅读文本

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尤其是解读文本的人文价值,进而指导学生成为能阅读、会思考、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张献臣,2018)因此,选取合适的英语阅读文本作为学生英语阅读补充材料是有必要的。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们可以选择《21世纪英语报(初中版)》作为参考材料,依据其版面设计特点,根据不同题材分类整理出广告、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供学生进行时文阅读,提升阅读素材的时代性、语言的鲜活性、题材的多样性,这样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也可以选择《典范英语》或《书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词汇量,选择级别适合的系列丛书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学阅读素养、拓展阅读文化背景知识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选择多样化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或模式

根据针对阅读教学方式的调查数据及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建议采用多样化的阅读课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流程,否则会抑制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阅读点拨。如故事类文章,教师可从创设情境导入、把握故事要素、挖掘文本细节、创新任务设计四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媛,2018)又如议论文,教师可采取即兴提问、连续追问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陈胜,2017)在阅读教学模式上,教师除了可以采取常用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交互作用”等模式外,还可以尝试构建阅读教学RISE模式,其中RISE这4个字母分别代表Reading(阅读)、Inquiring(探究)、Sharing(分享)、Expressing(表达)。(周大明,2016)教师也可摸索主题引领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将文本主题贯穿于课堂导入、语篇理解、信息梳理、运用内化和创造迁移等各个环节。(杨华娟,2018)

(三)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的评价是兴趣和学习动力之源。教师应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困难出发,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评价这把利器,为阅读教学服务。教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以此保持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在个人评价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展示和班级沙龙交流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其中个人展示主要通过组内自评和互评来督促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小组阅读活动。(黄海东,2018)在小组评价上,学生可进行组内分工,收集、阅读相关的资料,整合有效资源,设计制作手抄报、视频或PPT等。教师还可利用“閱读圈”(6个阅读圈角色分工:讨论组长、总结者、文化收集者、生活联系者、单词大师以及文段解读者)来进行个人与小组的综合评价。(罗少茜,李红梅,2016)

四、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英语阅读整体发展态势不均衡,学生阅读量小,阅读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学生在阅读需求和动机上略有差异,但对于阅读材料的需求大致相同;同时学生在阅读时间、阅读量上普遍不足,词汇量不足是他们英语阅读的主要障碍,非常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英语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虽然调查反映出学生英语阅读的诸多缺陷,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肯定态度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精神动力。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促成学生自觉地阅读,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阅读文本,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在学生阅读英语读物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及时帮助,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英语阅读,让他们真正实现快乐阅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胜.从思维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10-14.

[2]  黄海东.非正式学习理念下的英语课外阅读优化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9):33-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罗少茜,李红梅.阅读的力量和热情:通过“阅读圈”燃起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热爱[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 (Z1):12-16.

[5]  杨华娟.主题引领下的阅读教学模式[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54-57.

[6]  义媛.初中英语故事阅读教学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38-41.

[7]  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1-5.

[8]  周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RISE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0):17-22.

(責任编辑   周侯辰)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许并不止一两个,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大学生;英语学习

因为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份的媒介,语言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外语为别国语言,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别国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也就成了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那么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只有了解到此种差异,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该种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于其所学习的英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像英美本族人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1、问候的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经常说的就是“吃了吗?”“去哪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些只是自然的问候而已,并不具备语言里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就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ow do you do?”,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我们见到外国人肯定要说“Have you eaten yet?”他会误会你的用意,以为你真的问他吃了没有,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而对于“When are you going?”他更会很生气,以为你在监视他,干涉他的隐私之类的。他可能会回答“It is not your business.”这样就会是彼此很尴尬。还有我们最初学的“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话当你在问你外国人的时候都会成了他们所不想回答的隐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里。人们见面的时候已改为“你好”,寒暄之中少了对婚姻,工资,而多了关于天气,健康,穿衣等话题。

2、称谓差异

中国人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君臣父子”之类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国人也十分注意伦理道德,讲究尊老爱幼,晚辈对长辈不叫称呼不说话,孩子对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老少不分,缺乏教养。而在英美国家,称谓方面不像我们国家那样严格,对长辈、对领导一般直呼其名,他们觉得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如朋友一般。西方人亲人之间的称谓十分简单而随便,同辈之间如brother,sister,仅有性别差异,没有大小之分;父母同辈一律称为uncle,anunt,而在中国,这类称呼十分复杂。在亲人之间的称谓方面,我国与外国也存在很大差异。

3、赞扬和接受赞扬的差异

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很少是当面进行,往往是以间接方式进行,对异性尤其如此。中国人有谦虚的美德,日常生活中受到别人夸奖时表现比较含蓄,有时尽管心里美滋滋的,但口头上却要说几声“不不,哪里,哪里”之类的话。中国人请客吃饭,无论饭菜多么丰盛,也要谦虚几句“没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儿”这类的客气话。这种客气对中国人很得体,而外国人则会觉得不尊重他。中国人在赞扬和接受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交往中出现笑话。为了避免笑话出现,我们要多留意这方面的差异。

4、比喻意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不仅能够表达一个客观事物,而且能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生动地带有情感的联想和比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修饰比喻中便会出现褒贬不同的含义,前面我们已经举例说过关于“d o g ”的中西方用法,再如“龙”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象征,象征中华民族,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龙袍”“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的说法;而西方人对于“dragon”一词没什么好感,在他们的文化中“dragon”是一种类似于鳄鱼的,只能爬行的,会喷火的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所以要把“望子成龙”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西方人就会不理解,而按照他们的文化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 somebody”才能被理解。如果不考虑这些文化因素,按照各自的文化习惯去生搬硬套,势必造成笑话甚至误解,所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会在交往中障碍重重。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大学英语中关于圣诞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把关于圣诞节的起源,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给学习加以讲解。教师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所以学校可以定期请外教作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当然可以聘请外籍教师,让学生能有何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就会弥补不能去国外学习外语的一个缺憾。

2、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书刊,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材料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法

对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讨论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同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了解的多些,有些少些,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不要太难,教师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另外,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会出现冷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及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英语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了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英语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师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师自主学习方法存在的弊端,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在新数据化时代下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数据化时代;英语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8

新时期下的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学会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支撑,以计算机技术为教育平台,使得英语教学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学习向个性化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改的指示,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培养老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基于现在处于大数据化的时代,这一便利条件为老师租住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

1 当前在校英语教师自主学习的基本现状

社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经济实现了全球化,教育实现了国际化。英语是在国际语言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好英语对个人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时代学生往往会对英语有反感的想法,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英语水平锻炼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如何不断的提高自己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我们老师认清当前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弊端找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1.1 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鼓励和要求学生去学会自主学习,然而部分老师往往只会在意学生是否去自主学习,而忽略了自己作为老师同时也应该自主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占领主导地位,只要能够解决目前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即可,完全忽略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终身学习的重要前提则是需要自己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往往会有学生提出问题而老师无法解决问题的现状,这种想象就充分证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目前多个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数据显示40%的英语教师没有自主学习外出改造的想法,35%的英语教师会在学校教务部门的要求下去参加外出培训或者继续改造,只有25%的英语教师有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数据就可以证明当前的英语教师并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认识到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1.2 部分教师忽略了多媒体与自主学习的联系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加快了改革的进程。教育行业同样也不例外,教育部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人们的共同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充当着主要的角色,教学的形式单一乏味,老师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反感了老师一味的讲述。在两者都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进行英语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近年来,多媒体引入教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更好的接触到英语。尤其是在新时期网络视频技术的出现可以让学生面对面的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学生和老师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部分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老师学习英语时不会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目前老师没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媒体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1.3 存在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焦虑

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中有对英语自主学习有利的因素同样有些因素会给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焦虑因素。在外语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焦虑己经进行广泛的研究。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计算技术引入外语的教育领域,对网络学习焦虑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老师在网络英语自主学习中上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他们对问卷中的大多数项目的焦虑感处于中等水平。老师的焦虑感主要是表现交际焦虑、负评价焦虑、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焦虑。老师产生交际焦虑的原因主要是老师只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时会用到英语,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到的英语情况非常少,所以在英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交际焦虑的现象,缺乏信心主要是老师考虑到学习成功体验不足;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焦虑主要是因为老师对掌握的英语知识无法百分之百保障。个人在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焦虑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老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对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

2.1 网络资源为英语教师主动性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的壮大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人们把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主要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是指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这些文字资源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以数字信号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将网络教育资源合理的应用到网络教学环境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为英语教师的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在内容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着,这些资源在功能上有共享、开放的特性。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语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

(1)英语网络课程、课件、教案。英语网络课程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的重要教学材料。通过网络表现的英语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能为老师自主学习提供相关教育资源;英语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软件。

(2)英语试题库。英语试题库对英语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英语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通过专业的英语研究者的仔细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考题。英语试题库主要包括竞赛试题以及等级考试试题,方便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3)英语网络电子图书、期刊。互联网为学者提供了有大量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电子图书、期刊等,这些资料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英语沙龙》、《疯狂英语》、《英语广场》等期刊。当然,在当今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下,作为英语教师还应该对西方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要想了解西方文化,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经常阅览一些西方杂志。例如:Newsweek、Reader’s Digest、 Business Week以及Travel & Leisure等等都是与西方文化非常贴切的一些杂志。

2.2 借助视频软件通过影视资料提高听力水平

教师在自主学习英语时,可以通过视频软件进行在线观看英语视频,同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英语相关的听力材料。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可边听边看字幕或下载与语音文件配套的文本文档,进行反复练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其中,ABC News(Ame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作为美国的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其广播内容对当代英语教师的听力水平有很大帮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http://abcnews.go.com/网址访问其官方网站。此外,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NPR(National Public Radio)、CNN(Cable News Network)等这些广播网站的内容也可以供英语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2.3 网络平台提供电子期刊杂志和报纸培养老师阅读与翻译能力

网上的语言素材丰富,这些材料具有鲜活、地道的时代特征和趣味性,是自主学习的理想阅读翻译材料,老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在网上阅读时,借助于英语教学软件可进行及时准确快速的翻译。同时准备好自己笔记本,对网上出现的具有兴趣性和学习价值的重要语句或篇章记录下来,进行英汉互译,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自己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 有效提高英语老师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英语老师对自主学习思想的认识

提高英语教师个人能力是教学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是老师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个人长期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锻炼。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思进取,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英语教学水平,应该重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要认识到网络对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己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育工作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事情,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重要内容,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英语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强制要求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定期参加培训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3 建立教师考核制度

制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教师的考核制度。定期对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进行考核。在制度的压力下,教师会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的磨练自己,制定详细的自主复习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4 消除英语自主学习的焦虑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会产生不自信的焦虑情感。焦虑情感会影响到老师自主学习英语的效果。我们应该鼓励英语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英语的信息,彻底消除学习英语的焦虑。英语教师借助网络技术,通过视频软件与外国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网络期刊以及图书资料,先通过自己的词汇及理解进行翻译,然后通过网络翻译软件对文章进行再次翻译,通过前后两次的翻译认识到自己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长期重复的练习下,逐渐的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以及口语能力。

4 总 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全面的渗透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新时期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英语在当代社会的交际以及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提高英语教师提高自己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习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者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合理的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与英语自主学习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者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以上是本人个人的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我提出一定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金平.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4(4).

[2]龚韶华.触屏时代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9).

[3]李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4]黄文星.基于教育大数据时代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5(7).

[5]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着“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旨归,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人文精神异质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辨析中西方文化互鉴交融的历史轨迹,客观评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的地位,探求当今时代背景下民族异质文化交流互鉴、互补共生的路径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异质文化;价值体系;融合互补;交流互鉴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曾经长期领先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17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文明丧失了领先地位,中西方文化交流在坎坷中前行,总体上依然是在渗透中互补、在借鉴中发展、在扬弃中融合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的形势下,客观评介中西方异质性文化的价值,探索交流互鉴融合的成功范式,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异质文化融合进入“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①的发展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异质性的形成机理

(一)中国“仁爱和谐”文化生发的源流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形态丰富,地形地貌差异性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聚合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独特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的优势。中国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共产主义”文化,成熟于农耕经济为主体的血缘氏族文化。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氏族大家庭,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无私产、无等级、无压迫、无剥削,虽然在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袭下,人们必须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但在精神世界里是平等的自由的,这种文化元素犹如DNA根植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长达两千年在中国文化中居绝对主导地位。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②是在继续延展上古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以及周礼宗法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以“仁”为中心命题,以“礼”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是注重实践、注重道德、关注人的命运、关注血亲人伦、追求社会稳定的文化体系,虽然其中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是,其核心本体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和谐社会氛围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一书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自然法则是人类进行一切创造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则,主张反璞归真的“朴”文化。源自印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引伸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以“善”文化核心的中国佛学,推崇个性修炼、清心寡欲,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现实矛盾,超越生命之苦,追求思想、精神和心灵自由的境界,与中国古文化血脉相通,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古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封建社会激励农民起来反抗压迫的是“等贵贱、均贫富”的渴望,从晋代诗人陶洲明笔尖飘出的“桃花园”世界,让千万太平教徒趋之若鹜的“太平天国蓝图”,近代维新派康有为想用来启迪民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殚精竭虑奋斗终生的“天下为公”宏愿,乃至伟人毛泽东激励亿万中国人醉心神往、为之流血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在本质上相通贯穿于中国精神文化的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精髓从各个层面体现在儒道互补、儒释道三元同一的传统文化中,曾经长期以儒家的“礼”文化、道家的“朴”文化和佛家的“善”文化为表征。[1]其突出特征为推崇天人合一,个体修练,群体和谐。

(二)西方人本自为文化的生成机理

西方文化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属于奴隶制度的精神产物,这一点原本与中国文化具有相同性。但是中国奴隶社会古文化的积淀远不能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成就相比拟,而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却影响深远。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的奴隶制文明催生了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混合性经济模式,与之相伴的是移民浪潮,以及为争夺航线、商站、金银、土地、市场而爆发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古希腊的混合经济模式是希腊人求生存的必然产物,与希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的狭小平原和山地,狭小的城邦和自然生态造就了希腊的人性和文化特征,不同于中国人在家庭合作的农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强调等级与和谐的文化,希腊更多的是狩猎和捕鱼以及手工业制作的个体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本位和“自为”的价值思维取向。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化发展中断。古罗马的农业经济也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古罗马的奴隶压迫是人类历史上人与人关系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页,它给原本闪烁着民主文明光辉的古希腊文化注入了贪婪、掠夺和更多争战的元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对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产生形成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中世纪的观念在14世纪开始消沉之际,一些塑造当今世界的新生力量逐渐露头。”[2]这些新生力量一是发生在15和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二是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的强大的商人阶级的崛起;三是改变了中世纪世界的宗教改革力量;四是实验科学的复活和成就。正是这几股力量塑造了“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并驾齐驱”的西方近代文明。

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开创了思考“人的尊严”的新视野,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人的潜力,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反对中古时期抹煞人性否定此生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力促人的思想、情感、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迷信思想的阴霾,同文艺复兴一样,在本质上推崇热爱人和自然,崇拜自由。这种崇尚理性,反对宗教,重视人生体悟,注重理性与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以理性思维为内涵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崇拜自由,崇尚理性,引导鼓励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考问题,支配行动。其中虽然弥漫着“丛林文化”过度竞争导致的种种弊端,但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光辉对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二、中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轨迹与反思

16、17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延伸,以及宗教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以基督教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中西文化交融潮涌。西方传教士将异质的西方文化及其科学精神,注入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之中。他们“习华语,学中文,做皇帝的上宾,做士大夫的密友,翻译西书,制作仪器,实为中西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使开明的中国人士凛然于六艺九流之外,尚有学问,而之浚发,乃似过我,于是想急起直追,企图维新”,[3]传教士以其所熟悉的文化作为参考体系学习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二者之间寻求一致或相同点,尽量回避掩饰二者之间的本质不同和深层冲突,但是,这种一鳞半爪式的输入不能抵挡中国文化阻止“以夷变夏”所迸发出来的对西学的强大排拒力。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意气风发地向资本主义高歌猛进,而中国则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世界。“丛林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以中英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一系列列强入侵中国的战争和接踵而至的一份份丧权辱国的城下盟约,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进入了畸形发展的近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奋起抗争,同时重新审视历史和文化,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炮舰涌入中国,一方面是中国人主动汲取西方文化,形成了西学强烈冲击中国文化的历史新阶段。这个时期,既有思想家的理论阐释,新式学堂的教学传授,专门机构的翻译出版,也有政府组织的考察引进,更有一批批留学人员的赴西汲取,还有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现身说教。然而,如此广泛的喧嚣鼓呼和精心模仿都没有使中国摆脱屈辱贫弱走向自立,实现富民强国的夙愿。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谐特色在外部冲击和来自内部的批判中依然闪烁着光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许多曾经站在潮头鼓呼西学的代表人物最终也由反传统而回归传统,在复归中完成了他们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归宿。

20世纪初叶西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舶来的文化,成功地移植、嫁接、整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半个多世纪里,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中西学之争退居中国文化舞台之后。毛泽东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深刻的哲理性、浓郁的民族性,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最经典范例。

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求富求强的脚步,也巧和着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鼓点,在中国出现了新一轮中西文化融合的高潮。刚刚走出短缺经济困境的中国人,带着富国富民的强烈愿望,如饥似渴甚至囫囵吞枣地从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全方位汲取西方文化,短短30来年,超过了历史上所有西学引进成果的总和,中国经济较长时期迅猛发展,也引发出诸如掠夺性滥用资源,生态环境破坏、公共道德危机等许多令国人痛心扼腕的负面问题。

三、中西方文化特质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价值地位

“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2014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演讲中,从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评介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指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方向和路径,④对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说“中国最三纲,而西方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灾祸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4]陈独秀在《吾人之觉醒》和《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文中也有相近的论说”。 [5]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无绝对的优劣之别。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一,中国“仁和”文化对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缓解当代紧张的社会文化冲突和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第二,儒家伦理文化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调节具有较强适应性,有利于克服现代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相脱节、物质富有与人格缺失相矛盾等问题;第三,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是人类善待自然珍爱地球观念的思想源头,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克服现代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第四,中国佛学与世界其他宗教派别一样都有使人在对人生彼岸的幻想中超越现实矛盾,忽略现世人生之苦的麻醉功效,但是现代文明和文化带来的主要危机是人对权力、物欲的狂热和渴求,对自然过度地破坏性攫取,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的贪婪、攀比、浮躁、失衡、神经张弛失调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佛教文化倡导的克己求善理念,是未来文化全球化交流互鉴中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

注释:

①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词。

②《礼记·中庸》。

③《老子》第25章。

④习近平2014年3月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词。

参考文献:

[1]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英)罗素.西方的智慧.[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1993.

[4]严复.论世变之亟[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9(5).

作者简介:杜一宁,文学硕士,西安财经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李直)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西文化形态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