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

2023-09-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1篇

[摘要]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泛北部湾具有地理位置优越、面临市场广阔、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以及对外交通条件好等五大优势,加强该次区域经济合作,实施生产力的南向互利合作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则是这种互利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深层动力。

[关键词]生产力互利合作;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扩张

[作者简介54]高剑平,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广西南宁 530006

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一方面,为了获取全球比较利益和规模利益,要素流动、生产组织、贸易市场等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理相邻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取向相对一体化,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各成员国经济的共同繁荣。这些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

在2006年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首次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构想;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2007年1月召开的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积极探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这说明,加强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实施生产力发展的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位于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地理位置优越、面临市场广阔、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以及对外交通条件好等五大优势,是实施我国生产力南向互利合作战略最重要的基地。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培育广西连接两大市场的生产力基础,不仅可以为广西乃至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铺平道路,也可以为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架起海陆桥梁。

一、生产力互利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后发优势:泛北部湾次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

狭义地讲,泛北部湾次区域包括中国环北部湾地区省份与海上东盟6国。广义地讲,泛北部湾次区域则包括中国环北部湾省份与整个东盟10国(本文取广义)。东盟10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潜在市场;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富矿带,锡、锰、铬、镍、玉石等居世界前列。铅、锌、石油、天然气、煤、磷酸盐等矿产资源也占有重要地位;东盟年产稻米一亿多吨,泰国和越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大米出口国;东盟热带经济作物丰富,盛产咖啡、香料、橡胶、棕榈油、热带水果等;东盟木材积蓄量248亿立方米,年产原木约3亿立方米,其中柚木的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东南亚的近海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捕鱼区。东南亚国家中的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属于中等收入国家。随着中国—东盟各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购买力不断增强,将会形成一个新兴的、充满巨大潜力和活力的市场。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8亿,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①。这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又一世界重要的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主要内容有: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简化和协调关税程序;采取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扩大中国与东盟在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2003年10月1日,中泰两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率先实施了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迈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质性的第一步。2004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中国对来自东盟的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降税。同时,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这些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保障。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将正式开始对双方约7000种产品相互削减关税,其中大部分产品逐步取消关税,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国将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FTA),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个东盟新成员则可享受五年过渡期的优惠待遇。

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59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1304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

通过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加强广西生产力基础,发挥出广西北部湾的区位优势,将中国与东南亚两大市场融合在一起,那将是一个拥有不同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对高、中、低档各种商品都有巨大需求的广阔市场。实施生产力发展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可以使中国一东盟各方获得共赢,它将为中国一东盟两大经济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更大的上升空间。

(二)生产力南向发展: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可行性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经济产业链条即所谓的“雁行模式”,已经在上个世纪末断裂。这意味着日本在东亚区域分工中的头雁作用已经丧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原尾随日本的东南亚诸国,正改变策略,尾随当今的中国。目前形成了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即“10+3”、东盟自身10国的发展与合作、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即三个“10+1”)、中日韩三国间的对话与合作等四个轮子并行运转的东亚合作格局。在三个“10+1”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渠道是目前公认的最现实的合作机制。已经签订的《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国与东盟开始建立面向繁荣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双方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同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政治法律基础。这也为巩固我国的周边环境、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然而,令人更为欣喜的是,泛北部湾次区域内的贸易正在发生转变,

从原来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贸易格局转变为以规模经济和产业内贸易为基础这二者并重的新贸易格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次区域内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为实施生产力南向发展奠定了坚定而扎实的基础。

高度重视泛北部湾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两大经济区在经贸、科技、社会各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南亚两大市场的融合,从而创造出广西乃至华南、西南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重大机遇,将为我国西部提速,东部扩展,东西互动,拉动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资本扩张:泛北部湾生产力互利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深层动力

一切社会都存在着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追求自身利益表现为两种形态——消费形态与资本扩张形态。它们决定着人们处置剩余劳动的方式。当人们把几乎全部的剩余劳动都投入到消费之中,那么社会生产系统将会处于持续的简单再生产状态。而当人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造成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于是,社会经济系统便会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将所有资源不断吸收到资本的漩涡中运转,推动着社会经济无休止地扩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组织社会生产、迫使工人生产剩余价值并进行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的社会关系,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就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力量。资本的逻辑构成了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形成了现代社会。资本的增值于是产生了一个不断扩张的社会结构。

在西方流行的经济学看来,资本被理解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投入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劳动和土地相并列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制品的资本与劳动、土地相结合,组成自变量,决定了产品的产量。由此形成了生产函数。西方经济学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资本的价格。

不论资本如何定义,其公认特征是资本的扩张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这种扩张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理论说明: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而使其自身得到增值,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断扩张。西方经济学外在地描述了资本的扩张现象:厂商追求利润,使经济体系不断扩张。

这种扩张意志通过两个方向上表达自身:一是在空间中进行的量的不断扩张,不断把尚未资本化的资源卷入到资本化的漩涡中,由此产生了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在生产力的质上的扩张,不断迫使经济系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以开辟新的市场,开辟新的资源流通渠道。

(一)空间扩张:经济全球化运动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将会产生出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一是原有市场内企业不断联合兼并而走向垄断,二是向国外寻求新的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垄断集团向国际市场的扩张。随着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必然把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未资本化的资源——包括处于处女态、封闭态与闲置态的资源,吸收到国际性资源流通网络中,实现资本化,进行全球性资源配置。由此形成经济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性市场经济网络系统。

通过全球化过程,那些在原来市场体系中沉积的不能流通的新增资本,一下子打开了流通的渠道,重新获得了生机。因此,全球化是解决资本体系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过程是发达国家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赚取巨额利润的过程,必然受到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力量的反抗与阻碍,招致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与国际政治经济事件。

一旦全球化过程达到它的目标状态——全球资源全部实现资本化之时,或者资本的全球化过程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大之时,新增资本便失去了通过全球扩张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这些矛盾便会激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部矛盾的一系列理论预言,将会比今天更充分地表现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二)科技创新:经济扩张质的表现

新增资本不仅通过全球化过程横向开拓新的市场,而且还会在质上寻求新的出路——这就是科技创新,它在原来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出拥有新质的经济。

首先是因为它创造的新产品与产业能够开辟出新的市场。例如,电视广播的出现,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移动电话的问世,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市场,那些被困的过剩资本逐渐找到了出路,同时自然界更多的资源被圈人到资本化的漩涡中。于是,社会经济扩张了,变得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庞大。

其次是一旦某一科技创新获得成功,将会吸收传统产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导致落后产业面临瓦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被困于落后产业中的生产要素将会被释放出来,经过改造与转型,又被重新吸收到科技创新产业中,并且获得新的价值——超过它们在旧产业体系中的价值。这个过程被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称之为“创新一毁灭过程”。于是,旧的社会产业体系被提升为新的产业体系。这既是质上的经济扩张,也同时实现了量上的经济扩张。因此,科技创新所获得的经济扩张,是最有效率、最有前途的高质量经济扩张。

(三)资本扩张:全球化过程与科技创新过程的统一

现实的经济扩张过程,是全球化化过程和科技创新过程的辩证统一。

首先,科技创新必然会生成和诱导全球化过程:由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势差,是推动全球化经济运动的动力源,它产生了新产业从产权国向全球推进与扩张的波浪。其次,全球化必然会诱导科技创新:因为全球领域中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各个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中国手机市场可以看出,全球各大厂家,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等,为了抢占中国市场。纷纷进行研究和开发,以生产具有市场优势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创汇能力,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地供应原材料与初级产品,而是努力进行科技创新,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因此,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全球性经济扩张过程。这是资本的经济扩张力的最宏大的表现,它造就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运动的主要潮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与曲折,但是,人类要解决经济生活基本矛盾的巨大力量,驱使着这些矛盾总要得到某种形式的解决,而解决的方式则总是进—步的经济扩张。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的资本化力量,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中国参与和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一体化的区域,并且由此可以推动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不仅将促使中国一东盟两大经济区的共同发展,而且将进一步充实和丰

富中国—东盟合作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极,从而促进东亚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资本扩张则是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动力与理论基础。

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生产力互利发展与区域内资本扩张

中国与东盟国家要么陆上相连,要么海洋邻接,在空间上连为一个整体,同处于太平洋西岸,是太平洋经济圈和印度洋经济圈的结合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适时提出,为区域内产业结构重组、生产力空间布局、区域内资本扩张提供诸多便利的条件。

(一)地缘临近:具备合作的便利性

首先说广西。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广西有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3个边境省接壤,边境线长637公里。双边沿陆地边境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它们是东兴—芒街、凭祥一同登、友谊关一友谊关、水口—驮隆、龙邦一茶岭。此外,还有7个国家二类口岸和25个边境贸易互市及沿海有4个贸易码头。广西与越南的进出口贸易逐年上升,越南已连续7年成为广西对东盟贸易的第一大伙伴国。

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对广西对越南乃至对东盟国家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里,广西扮演的角色是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广西成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桥梁是毋庸讳言的。东盟国家中最有条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就是越南。地缘上的接近、文化传统上的许多相同之处、交通的便捷、经济的互补、甚至广西壮族与越南京族语言上的相似等多种原因,使得越南参加博览会。十分便利。越南既可来南宁推销产品,增加出口,又可来南宁招商引资,引进技术。

同时,广西也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桥梁。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通过中国南宁的货物进出口也变得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商品中的桥梁作用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次说云南。云南涉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两廊一圈”中的西廊,即“昆明—河内一海防”经济走廊。“昆明—河内一海防”经济廊内有着10多个大大小小的口岸,其中河口与老街、天宝与清水河、金水河与马鹿塘是经济走廊内三对国家级的口岸。

近10多年来,云南与周边国家都十分重视边境口岸的建设与发展,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发展生产、经营、基础设施,推动了口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通道功能发展为综合型多功能的,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货物过境运输、免税仓库、免税商店、展览会、交易会、生产企业、进出口商品加工、国内外公司办事处,口岸集市、基础设施投资、服务、旅游、酒店、娱乐文化等各行各业在口岸得到迅速发展。

再次说广东与海南。广东与海南主要涉及“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合作。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的海口、洋浦、八所、三亚港,都是北部湾区域内的海上交通要道,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双方经济合作的推进,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不断完善,合作将日趋紧密,“泛北部湾”的地缘邻近性将进一步凸显,陆海通道将更为便捷,为双方合作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二)产业合作:增强互利共赢效应

中国—东盟双方在经济合作各方面都存在者很强的互补性,而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方面,互补性更强,有利于加强技术协作,互相开拓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区域内产业转移与承接,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广东、马来西亚等产业发达地区正处于加快产业转移速度,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广西、云南、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特色优势,实现产业的迅速转移和承接,进而达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实现生产力互利发展和利益共赢。另一方面,在一些传统的合作领域,如旅游、贸易与物流、矿产与能源、海洋产业、海洋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各方依然具有很强的产业合作与开发空间。

从次区域的合作层面看,由于我国珠江三角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已经形成了发达的产业优势,与广西、云南以及越南的产业互补明显,因此,“泛北部湾次区域”内将出现三级产业分工梯队。第一阶梯是珠三角、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第二阶梯是我国广西、云南、海南;第三阶梯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国家。珠三角的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呈现出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态势。

(三)要素流通:投资贸易便利通畅

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各方正在优先制定便利化措施,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推进一站式通关,降低并统一区域内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通关、检验检疫、运输、仓储等收费标准,建立健全区域内银行间跨国结算机制,促进区域内人员、货物、资本等要素的快速便捷流动。

2008年2月2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将广西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建设成为“重要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区”,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为此,广西方面确立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有以下六项:(1)实现货物通关便利化;(2)实现人员签证手续简化和通关便利化;(3)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对接,增加互相之间的航空、海港的航线、航班,形成海、陆、空交通枢纽的雏形;(4)实现降税计划目标;(5)建立常规化、有效的协调机制;(6)实现北部湾新区的率先发展。

这些措施必将加快要素流通,便于投资贸易,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便于区域内资本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契机,实现率先发展。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新区开放开发为契机。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经济圈。到20世纪末,我国沿海形成了以“两角”即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形成“两湾”新格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将带动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南地区的发展,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将带动我国广西、海南、粤西地区乃至带动云南、贵州的开放开发,并促使我国沿海开放开发格局逐步从东南沿海向沿海整体方向的转变,使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更为深入、全面和协调。“两湾”新格局的营造及其形成,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指导实践的继续。但是,从资本扩张的角度观察,这里面呈现出两个新转变:

1、第一个转变: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从当初的“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

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主要是“引进来”,即引进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都是属于“引进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营造一种氛围,让外部资本(外国资本及我国港澳台资本)能够比较好的进入我国,寻找价值和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的增殖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前发展。但随着对外开放的目标指向的转变,“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走向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基地,包括拓展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扩大海外投资,开拓能源基地,扩大资源合作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以后都是属于“走出去”阶段。此阶段,我国自身的资本发展不仅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而且有了质的飞跃:诞生并成长出一大批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外汇储备也有了飞速的增长。这就需要国家导引方向,为这些资本寻求出路,需要营造另外一种氛围,让国内的这些资本进行增殖和扩张,因此,“走出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找到了准确、合适的定位,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2、第二个转变:我国对外开放的途径从经贸关系和经贸、产业领域的开放,向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转变。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经贸关系的开放上,以吸引外资,扩大贸易为主要目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年为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资吸引量的迅速提高,吸引外资全球最多,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于是逐步对经贸和产业领域开放。加入WTO以后,经贸和产业领域的开放成为主要途径,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经贸领域包括服务贸易都已经基本开放,产业领域也已经基本开放,投资领域除个别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领域外,也基本开放。以2002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第三阶段,主要呈现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并且将成为我国下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除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外,中国还启动了与俄罗斯、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国与南非、中国与巴西、中国与澳大利亚及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酝酿或者进行之中。显然,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是下一步对外开放的趋势,也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重点。区域一体化是对外开放层次更高,合作更深的形式,使中国经济更加全面的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要素市场流动和资源配置。那些原来在国内市场体系中沉积的不能流通的新增资本一下子打开了流通的渠道。通过区域一体化找到了扩张的土壤与空间而重新获得了生机。因此,区域一体化是解决国内资本体系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区域一体化,让这些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同台竞技,摸爬滚打,全面博弈,一较高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获得锤炼,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张、发展和壮大。

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主动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的实践成果。划定宏观经济区域,精心营造,让资本等发展经济的关键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由于资本的本性,它会带来横向扩张——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它自身发展经济的质的扩张——科技创新,从而带来生产力的互利发展,带来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乃各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古小松,2007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侯振宇,扬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概览(东盟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古小松,广西参与北部湾经济圈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5]万辅彬,中越两国建立“两库一圈”相关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6]高剑平,东靠西联,南向发展——论广西在中越“两廊一圈”中的战略定位[J】,学术论坛,2005,(11)

[责任编辑:罗运责]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2篇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电子商务产业模式的壮大;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提高了国家的竞争力, 促进在国际贸易中占领优势地位。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而言具有双面性, 不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只有正确审视出现的问题, 才能采取适宜的手段, 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

2 电子商务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

2.1 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文件, 还是货物在传送与交换方面都很容易实现, 帮助传递双方或买卖双方不用出门便可完成交易, 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 让整个交易程序更加的方便、快捷, 促进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 从而有效节约的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2.2 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网络技术不断革新, 促进当前国际贸易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强大的便捷性不但体现在投入方面的持续优化性上, 而且打破了以往传统国际贸易模式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伴随电子商务模式的普及与发展壮大, 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变革, 其借助网络的形式将多种多样的商品呈现给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 交易行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由此便可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商品推广的时间, 降低成本支出, 进一步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

2.3 减少贸易壁垒, 增加贸易机会

网络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 具备极大的资源开放性与共享性, 突破传统意义上贸易壁垒的束缚, 促进不同国家间实现更顺畅的贸易活动。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来展示产品, 帮助买家在家里便可实现对不同卖家商品性能与规模等的比较, 快速做出购买决定。此外, 在电子商务的促进下, 国际贸易的成交量不断提高, 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有利于多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2.4 促进成本结构的改变

在以往的经济贸易活动中, 成本长久以来始终在制约着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进一步的发展。怎样有效减少成本支出是参与交易活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 伴随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壮大, 其促进了成本结构的改变。网络化的交易模式极大限度上简化了交易程序, 降低了交易环节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促进数据化流程的进一步优化, 成本的降低进而促进商品成本结构的显著改变。

3 电子商务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

3.1 不具备健全的贸易监管制度

电子商务将低价的优势以较快的速度融入了国际市场中, 倒逼产业上游产业链不得不生产低质量的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4年由网购渠道购买到的正品只占占58.7%, 在9个电商平台内查处了7个存在售假行为, 问题率高达77.8%。此外, 还存在跨境交易风险、跨境消费者以及商户身份认证技术性问题等, 以上问题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然而, 以上制假卖假的情况并不是电子商务自身发展中的衍生物, 究其根本在于国家与企业对电子商务投入的精力过少, 有关法制存在缺失, 政府有关机构监管体制有待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加大监管力度, 就能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3.2 没有构成有效的贸易供应链

电子商务依旧处在发展阶段, 并不成熟, 它的快速发展要以采购供应、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过程的发展作为基础, 如果这些过程无法顺利发展, 就会压缩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发展空间。然而, 当前大部分电商不能实现和海外的直接洽谈和对接, 不能得到国际品牌或者国外大型零售商的授权。我国物流在全世界的覆盖范畴、仓储设施、配送效率等皆表现不足, 依赖转运公司极易导致供应链断裂, 影响流转效率。此外, 电子支付不得不面对体制问题与技术问题, 这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易模式存在区别, 通关、退税等跨境业务过于繁杂, 在某种水平上阻碍了跨境支付的发展等。

4 结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电子商务慢慢变成了人们进行购物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就当前形势来看, 电子商务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程度绝不低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伴随使用价值的持续增加,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程度变得愈加显著。把电子商务融入经济贸易的各个领域, 早已变成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改善网络贸易平台, 提高网络安全性, 积极促进现代化网络贸易的交流和发展, 对推动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 提高国内经济对国际的影响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双面性,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只有正确审视出现的问题, 才能采取适宜的手段, 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本文主要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机会以及促进成本结构的改变等方面介绍了电子商务的积极影响, 然后从监管制度不健全、贸易供应链不完善等方面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积极,消极

参考文献

[1] 田宇豪.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7 (2) .

[2] 龚海林.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6 (11) .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所谓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指的是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 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 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1]经济主权原则是国家政治主权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我们知道, 政治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国际法权利, 因而在国际经济法领域之中, 经济主权原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 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 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二) 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

(三) 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

(四) 各东道国在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 有权对境内外国资产进行征收或国有化, 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及时的补偿。

通过对经济主权基本内容的阐释,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权原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 人财物各方面的劣势, 经济主权原则更显得尤其重要。

二、经济主权原则的确立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战之后, 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地斗争, 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争取到了国家独立, 享受上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权。尽管在政治上, 世界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取得了独立, 然而在经济层面,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这些民族国家, 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畸形殖民经济, 是殖民主义掠夺重要自然资源和廉价原料的地方。二战后, 这些国家为了争取政治上的独立, 往往在独立之际不得不被迫签订了条约和协议, 同意保留原先殖民者或宗主国在当地经济上的许多特权、优惠等利益。因此, 一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 但是在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在这种状态下,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政治独立的愿望达成之后, 进一步开始追求经济独立这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而经济独立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经济主权原则。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保障,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旗帜鲜明地要求确认各国享有独立的经济主权, 这样也促使经济主权原则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经济主权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经济主权原则从确立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大多数国家所推崇, 在一定时期内, 也一直发挥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 我们所处的时代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 尤其是近些年,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是与日俱进。对于经济全球化, 人们一直是褒贬不一, 客观的来说,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其有利的地方不言自明, 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东风, 积极发展, 很快地实现了崛起,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其一席之地;然而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冲击非常严重。

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此挑战———以中国为例

(一) 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法律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非常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经济高速发展想对比的法制却并不健全。

(二)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竞争力。对于经济主权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弱化的现实,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定不能够固执己见, 宁折不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愿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终将落后于这个时代。发展中国家本就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再没有抓住此机遇, 后果自然是落后, 何谈经济主权?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尽快找到本国的优势行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无数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自己强大了, 只有自己不可替代, 才有国家愿意与你进行真诚合作, 经济主权原则才得以真正发挥其价值。

(三) 转变身份, 使自己成为规则制定者。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扭转的趋势, 而经济主权原则也是应当坚守的原则。因此在发展中, 如何协调其二者的冲突尤为重要。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逐步地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进而真正维护其经济主权, 使经济主权原则为其崛起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主权原则作为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从其被国际社会确认以来, 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时, 经济主权原则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挑战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经济主权原则,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挑战

参考文献

[1] 蔡新火.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8) :203-216.

[2] 徐泉.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析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5) :79-83.

[3] 余培芳.论国际经济法的经济主权原则[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03) :117-119.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地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以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为我国对外投资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税收,是企业“走出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重复征税的相关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题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国际重复征税基本概论,主要阐述了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和各自的特征;第三部分是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第五部分是我国现行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的弊端;第六部分是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政策完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重复征税;税收管辖权

作者简介:刘晓婕(1993-),女,山东日照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涉外经贸法。

一、研究背景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并将一带一路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一带一路”作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沿线各国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

这证明,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各国間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深。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税收管辖制度不同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重复征税的现象随之出现,并普遍存在。

“一带一路”战略与“走出去”的税收问题,有着共性和性质上的显著不同。一方面,“一带一路”规划囊括了不少过去已有的投资政策主张,与“走出去”战略相辅相成。例如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管线建设,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跨欧亚的交通带建设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不再是我国的单方主张,内容也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一种机制。

因此,看待“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认识国际重复征税,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辩证的看待现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政策与方法。

二、国际重复征税基本概论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跨国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①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国际重复征税分为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和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

而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点:(1)属人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又称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指居民税收管辖权或公税收管辖权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一国按照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征税另一国按照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征税。两者间的矛盾冲突,会导致对同一纳税人的重复征税。(2)属人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类重复征税表现为三种:居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②;居民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公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3)属地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各国对所得来源地认定标准和方法不一致造成的。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

(一)国际重复征税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中性原则

一方面,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税收负担在各个纳税人之间保持均衡,使得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经济状况相适应。国际重复征税之所以违背了此原则,原因是重复征税增加了跨国投资者的额外税收负担。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与沿途各国贸易往来势必更加频繁,经济交流更为密切。但国际重复征税却会挫伤及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意愿,使得本可以优势互补的各国经济因重复征税而制约其发展,使得国际性专业分工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国际重复征税使得纳税个体税收负担增加。对于个体纳税人来说,对于个人直接造成税收额意外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对于企业或其他纳税个体,重复征税使生产成本增加,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势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对人民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巨大不良影响。因此,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这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国际重复征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014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在全球治理、经济和金融等改革方面,需要话题与行动的支撑,通过“一带一路”新的经济体系与经贸合作方式的建立,可以把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变成一种中国标准化的经济和文化存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在加强。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融合越来越多,贸易与投资的转化也日益常见。跨国投资者必然会充分利用世界经济这个大市场来寻求更大的利益,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投资者的负担增加投资成本从而减弱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国际重复征税对国际贸易、商品流通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重复征税不利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分配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出现国际重复征税的现象。它的出现,主要因为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尤为突出的是税收管辖政策和相关因素的认定标准,是影响征税的重要因素。它容易导致国家间税收权利和利益的冲突,进而对国家间经济合作甚至国家间友好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在出现国际重复征税的情况下,不同国家对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势必产生一国多征税另一国少征税的现象。最终造成各国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且发达国家容易占得优势。

四、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对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主要有:

(一)免税法,又称豁免法,是指居民国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财产免于征税。③

(二)抵免法,是指居民纳税人在其居民国以其境内外全部所得为应税所得,应税所得乘以应使用的税率减去该居民纳税人已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其在居民国的应纳税额。④它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全额抵免法和限额抵免法或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

抵免法與免税法相比都具有消除双重征税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免税法采用了减少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思路,在采用全额免税法时,不仅减少了应税所得,还降低了适用的税率;抵免法采用的思路是扣减应纳税额。而二者在消除双重征税的效果上同样存在差异。限额抵免时,当来源国税率高于居民国税率时,纳税人境外缴纳的税款不能得到全部抵免;对于免税法来讲,在来源国地过的税率高于居民国时,纳税人的境外所得也不会被居民国征税。同样,二者在实现纳税人税负公平方面存在差异。抵免法能够保证居民纳税人的公平待遇;但在免税法下,只要纳税人到税率低于居民国的国家投资,其总体税负就一定比相同所得均来自居民过的纳税人税负为轻。而二者同样对资本输出有影响。

(三)扣除法,是指居住国对居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时,允许该居民将其在境外已缴纳的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扣除后的余额按相应的税率纳税。⑤

五、我国现行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的弊端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均采用了抵免法,但具体规定也存在差异。我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中也规定我国作为居民国时采用抵免法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一方面,在现行税收抵免政策的规定下,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实际上不能享受国外为吸引投资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便利。因为国外东道国提供了较低的所得税税率,即使我国企业直接到该国进行投资,其境外投资所得仍要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补税,即其实际仍承担与境内投资相同的税负。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抵免的层级规定分层不够细致,对企业“走出去”形成约束。在三层级的税收抵免体系中(除中石油、中石化等特例实行五层级税收抵免制度),企业所得划分不够细致,对于境外资金链较长的企业十分不利。

六、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政策完善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再是我国单方面寻求“走出去”的主张,内容也不仅限于增加海外投资,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一种机制。它促使国际贸易更加畅通,加快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做好税收规划是必然选择。

(一)加强税收协定的谈签与宣传

目前,解决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最普遍和有效的方法是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签订税收协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尚有11个国家未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我国应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和税收协定的宣传,让相关国家和企业了解它并主动利用,以提高我国税收协定网络的吸引力。

(二)充分认识依法遵从、规范经营在税收规划、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部分跨国企业对国际税收规则缺乏基本认识,面对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将生产和税收成本在不同国家间认为归集和处理,提高了引发税收风险的概率。少部分企业因法律意识淡薄或一味追求利益等原因,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法律漏洞谋利,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税收协商进一步增加,跨境企业逃税、避税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关问题的解决呈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简化税制,节约征税和纳税成本

现行的双税率法和抵免法计算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给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带来额外税收成本。与之相比,具有同样减轻或消除重复征税效果的免税法在操作上更加简单易行,会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当然,免税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实行免税法。一方面,应该对现有所得的性质确定更加明确、细致的划分标准,根据相关所得性质的细致划分规定施行免税法的所得种类和范围。另一方面,简化双税率法和抵免法的计算和操作程序,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期、国际税收新规则的磨合期和中国税收职能国际化的拓展期在时空上的契合和叠加,决定了中国税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崇高使命、独特作用和广阔空间。尽管我国现在对于国际重复征税的规制尚不健全,“一带一路”的新发展背景下的应变机制尚需完善,但当前发展势头十分良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对国际重复征税政策的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推动力。

[ 注释 ]

①朱雪倩.浅谈对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认识[J].科技资讯,2010.24.

②即指鉴于各国对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不同,导致跨国纳税人在两国均有居民身份,而两国均按居民税收管辖权对同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征税.

③刘剑文.国际税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2.

④刘剑文.国际税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5.

⑤朱雪倩.浅谈对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认识[J].科技资讯,2010,24.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 可以有效地吸引外资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民众消费水平较高, 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临近, 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资的引进力度, 从而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投入问题。与此同时, 外资的引进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科技、先进理念带入我国, 从而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经验、先进理念的指引, 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 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可以将我国的大量过剩产品销往国外, 解决国内部分资源过剩的问题, 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1]。经济全球化趋势, 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 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工作, 提供更多的客户群体, 从而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提升国内企业的需求市场, 避免资源过程带来的经济危机状况。

(三) 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 可以加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环境的了解,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2]。首先, 国外先进经济发展理念的流入, 可以提升国内企业对世界需求市场的了解, 从而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实际需求;其次,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消费群体。这不仅要求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而且可以实现国家文化的输出, 为我国的外贸产品提供更多的消费群体。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虽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 但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 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

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需要众多国家的参与, 但是参与制定的国家大都属于发达国家, 这就导致世界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直接影响世界经济规则的公平性。发达国家为保证自身的利益, 制定的世界经济规则中, 对发展中国家的制约较强。在国外, 当国内较为低廉的产品受到国外民众喜爱时, 发达国家通过世界经济规则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内, 发达国家不断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壁垒,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二) 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发达国家为避免自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纷纷将污染性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但是仍未完善, 经济发展速度仍较缓慢, 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不得不引进发达国家污染性较大的产业, 这就造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3]。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劳动力市场充足, 而且价格低廉, 部分发达国家企业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 给我国的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 推动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 我国应深化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知,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3]。首先,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支撑, 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 可以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 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求;其次, 我国应不断提出更为优秀的经济发展政策, 从而不断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 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完善国家金融体系

现今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存在日益增多,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极易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对这一不利局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国家金融体系[4]。首先, 推进我国经济法治的改革, 从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 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其次, 建立预警机制, 从而提升面对金融风险时的处理能力, 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控制, 降低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来临已经是不可阻挡的, 我国应不断明确优化国内的经济发展市场, 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融合, 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实力, 提升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 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活动呈现出一体化态势, 世界经济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 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要求各个国家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从而不断创新自身的经济发展理念,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面对这一状况, 我国应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 柯明, 刘碧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5 (08) :10.

[2] 张珂.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5) :156-157.

[3] 吕学朋, 李崇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1-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6篇

一、关于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与未来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经济法呢?主要是指适用于国与国, 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 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我国来说, 如何在世界贸易中利用国际经济来维护我国的国家权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 我国必须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我国的全球化战略中十分重要。

(一) 国际经济法原则的统一

目前, 由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作为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有着非常的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 所以, 国际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交易量开始大幅度提升。在国际交易中, 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需要保证在交易中的风险最小, 尽量保证各国在交易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 一个能保证大家权益的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是适用于国际经济法的原则呢?首先, 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国际公约所约束。其次是被一些通用的国际条例所束缚, 最后是每个国家自己的经济法规和通过对外交流的方式来制定一些通用原则。

(二) 国际经济法影响着各国的法律制度

在全球化进程中, 各国已明显被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影响, 最明显的是在各国适应国际经济法的同时调整自己国家的经济法中对外交流的部分的经济法, 达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法相接近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寻求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中的更多的共性。随着一些国际贸易组织地位的提高和经济一体化战略不断的加快, 想要加入国际权威的贸易组织的国际越来越多。我国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 足足费了十五年时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且必须要对自己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应的改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经济法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三) 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适用于贸易间的条例公约之列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国际经济法体系随之发展, 对解决各国间的经济纠纷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各个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法不断改革自己国内的经济法体系, 使得各国经济法律不自觉间经济立法方式相近。而且现在国际条例或者公约由于参与国越来越多所以约束效力越来越强。对平衡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关于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改变的重要对策

(一) 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由他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治外交共同决定的,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别的国家看不看的起在于你的经济发展的是否好, 你的外交是不是够强硬。所以, 对此我国应该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与政治外交能力。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争夺我国在世界中的话语权, 维护我国的自身权益。例如, 南海问题, 黄岩岛问题以及最近的华为中兴在美国被特朗普限制在美国的贸易。就是因为要限制我国5G技术的发展。这正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实力不足, 政治外交实力也不足无法跟超级大国美国所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相比较的。所以, 我国需要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 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寻求发展机会, 提高综合国力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 学会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要注意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深入研究, 将国际经济法的条例进行熟练运用, 如果发生什么贸易冲突, 通过运用国际经济法来对我国的权益进行维护, 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要利用国际经济法为我国对外贸易争取最大的利益。还要多学习别的国家解决机制将它融合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去, 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的制定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只有相对的公平, 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实力都不同, 在制定法律时话语权相对较弱, 一般说是强国条例也不为过。对我国来说, 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更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 并要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提高我国的话语权。除此之外, 要培养一些相关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这些人才拥有一定的外交能力能够保证我国能够稳定的发展对外贸易。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发展进行研究, 对我国未来发展对外经济乃至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 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在发展发展各国经济的同时国际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如何在国际冲突与摩擦的背景下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的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一部从通用于世界间的国际经济法是必不可少的, 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充分了解, 一旦发生什么问题, 通过国际经济法对自身权利进行维护。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 需要在法律层面对经济进行合理约束, 保障各个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能够友好合作, 在此基础上, 必须要对国际经济法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变革, 本文将讨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调整,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 2010 (3) .

上一篇:净化政治生态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