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

2024-02-17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1篇

据中国政府网5月19日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被视作建设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 (1)是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落后就要挨打,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2)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三.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环境和形势。 (1)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 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强国的进程。

(3)所以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四.做好“中国制造2025”应坚持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2篇

据中国政府网5月19日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被视作建设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 (1)是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落后就要挨打,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2)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三.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环境和形势。 (1)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 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强国的进程。

(3)所以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四.做好“中国制造2025”应坚持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3篇

最近中美贸易战的热度比较高,不管是中美之间相互加征关税,还是中美谈判之后美国的出尔反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要求指向也是很明确的,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个计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基本方针看起,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计划的目标是在2050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坚持创新驱动和质量为先,也就是说将长期以来我们制造业以低端产品的加工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高端产品的科技研发为主题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看到,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也跟进在后面。这也体现了我们对过去发展经验的反思,过去的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GDP为重,大量的政绩工程上马,全国各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现如今提出的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都能够体现对当今环境的保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对生活品质的考虑,无论是科技产品的进步还是优秀的生态环境,都能够给大家带来红利。

最后是人才为本,不管是怎样的社会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人才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认识到了现如今的尖端科技大多数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所以说体现在制造能力方面,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因素。现如今的人才外流已经减少,大多数的出国留学人才都积极回国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们的科技发展潜力很大。

由此可以想到,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尤其是现如今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这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谋而合。

我们再看中美贸易战,5月3日中美贸易战首轮谈判美国开出的清单中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关的条款:中国必须按照美国的要求开放市场给美国,必须大量购买美国产品;不得要求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给中国;勒令中国停止“中国制造2025计划”。条条都是针对性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反应看出,我们的计划已经触到了美国的痛点。尤其美国的总统特朗普和之前的政治家有所不同,他是一个商人,俗话说在商言商,但是他现在坐上了美国总统,他以商人的眼光看待大国关系,随时谋求利益最大化,一个不按照套路出牌的人会让研究牌理的人无所适从,这是必然的。所以现在的大国博弈,各个国家的智库很难依照常理预测美国外交方式。同时美国的行为,可能已经进入了大国关系中的单方面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国的贸易战不仅仅是对中国开展,他对其他国家也在发动。再刚刚结束了的G7峰会上,已经变成了G6+1峰会,大多数的欧盟国家集体对美国进行讨伐。特朗普当政几年来大多数的外交都是各种退出协议等等。所以特朗普想在近几年开始要政绩,想通过贸易战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低头,保持美国的经济和军事的霸主的地位。 现在的经济和政治博弈说到底还是科技博弈,谁掌握了高端的科技,谁就掌握了博弈中关键的胜负手。我相信很多人都对中兴的遭遇扼腕叹息,但是中兴公司的遭遇也再次提醒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义和团是这样,洋务运动也是这样,日本入侵时依靠国际联盟还是这样。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首先必然考虑的是国民整体的利益,所以依靠所谓人道主义,正义在国家层面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受制于人,就必然在电子设备的制造上落后于人。体现在军事方面,那就是军事设备的落后,在民用方面,就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落后。

在非战时,我们可以通过进口来达到要求,但是如果在战时,我们面临着封锁,难以通过进口来达到目标。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要提升的十大领域中的第一个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争取开始研发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由此,我们再次看中美贸易战,事实上,我们冷静的看待贸易战,在最近的中美智库联合报告中指出,停止贸易战是符合中美双方利益的,现在的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争最终导致的结果不可能是一方胜利一方失败,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的增速放缓是全球趋势,不是哪个国家在经济上战胜了某个国家就能转变的,国际贸易是可以适度解决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的。现在的整体状况是美国的科技远远超过中国,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上是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和平机制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4篇

工业4.0五大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

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

我国为什么选择工业4.0: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2014年3月28日《法兰克福汇报》: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

习近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 李克强:“工业4.0”开启中德合作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4.0带来什么?发展方向?

工业4.0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流和数据流还将进一步融合,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直到完全实现远程控制。

有人认为工业4.0的含义就是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工厂,那到底什么叫世界级的工厂?我认为能够整合最好的传感器、软件和技术,把一个集团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汇集到一个网络里,总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地看到每个工厂运行的情况,并通过高度的可视化、自动化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这就是世界级的工厂,也是工业4.0的本质。”赵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工业4.0与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相关联系:

高等教育学研究必须积极响应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

所有这些的规划或工程都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新型工业文明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在这些方面,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是缺失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应当且必须进行反省与改革,不应在新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来临之时缺位。 新型工业文明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批工程教育研究人才

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最重要的组成。

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质量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3-2014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8个经济体中我国GDP居第2位,而反映与工程教育、创新等相关的指标排名则较为靠后,如合格科学技术人员排名第44;最新技术有效性排名第105。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13》,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在60个参评对象中列第40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高速的科技发展、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我们需要强调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但是丝毫不能放松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我国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做得“过头”的东西,依然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是落后的。

至今,工程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科支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教育学不培养工程教育研究的硕士与博士。 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势在必行

工程教育研究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对于研究人才的知识与经历的复合性、综合性、团体性要求都很高,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模式难以适应。

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审视自身学科发展,面对新型工业文明的发展,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研究当代教育,主动自觉地将工程教育纳入进去。 工业4.0对当今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1.当代大学生应当认识到; 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 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 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 人才强国。

2.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

3.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发挥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的跨越;要通过教育、培育等各种途径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依靠 科技创新、依靠精良品质,推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4.在《中国制造 2025》 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 人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 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工业4.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不要盲目。如何去应对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5篇

制造业基于我国而言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是振兴国民经济之根本。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强国都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 我国要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先从改善制造业出发, 推动制造业带动其它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尽管规模大但却不强。无论从自主创新水平, 信息化应用程度还是质量经济效益上, 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距。为了统筹强化国家的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由2014年12月份正式被提出, 之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也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参考。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之一在于充分与市场接轨, 能够面向大众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实力。到2020年基本可以实现工业化, 拓展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 利用网络科技智能化, 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时效。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凸显工业制造业的整体价值。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之二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突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起到了为制造业发展助牢根基的作用, 人是创新的主体, 也是制造业的载体。制造业需要的不仅是劳动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稀缺是制造业的明显特征。因此, 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预示着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上升到全新的高度。中国制造2025与教育息息相关, 产教融合是目前社会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二、产教融合的作用及意义体现

产教融合的主要针对群体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强化专业办学, 将产业与教育融合到一起来打造, 二者互相依存和带动, 将学校的教育方向面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实现校企共生的教学模式。

基于职业学校而言, 产教融合机制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新模式。由于产教融合起步较晚, 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 专业特点, 各个院校的策略不尽相同。

产教融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目的性, 为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适合勤工俭学的学生透过此方式来锻炼自己, 感受和体验社会, 为学生毕业找工作积累经验。此外, 不仅有益于学生, 更能提高教师教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真正给予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先行条件。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太过拘于教材, 未能与时俱进, 而产教融合恰恰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契机, 有助于职业学校塑造高水平硬实力的教师队伍。产教融合不仅作用于教育和企业本身, 对当地的经济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产教融合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诸多职业院校, 都旨在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并以产教融合作为着力点。但对于产教融合的领域应用, 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实的阻碍因素颇多。

(一) 产教融合认知度不足

很多职业学校认为产教融合的意义不大, 甚至是没有必要的。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偏向学校为主导, 而学校教学的目的也是以学校为主, 二者结合也只能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由于每个企业的特色不同, 与学校之间很难形成合力。企业有自己的发展宗旨和原则, 某些程度上与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别。另外, 在一些职业学校的认知里, 企业与学校合作, 不过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缺少相关激励政策, 产教融合是很难落实的一项工作。

(二) 产教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

我们不能否认产教融合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客观事实, 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在新形式的引领下都处于转型时期。校企融合也是简单地以培养理论和技能为主, 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和创新力不强。而且实践的方式较为单一, 缺少花样,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能够可持续合作的企业不多, 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产教融合过于形式化, 学校很难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 复合型人才。

(三) 产教融合的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

一些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初衷和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真正的实践, 而是应付上级下达的指标和要求。签约的企业也没有综合性的考量指标, 选择比较随便。受学校办学条件和自身因素的限制, 阻碍了学生全面深入地同企业接轨。产教融合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管理机制, 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教融合有效路径探析

(一) 提高产教融合的认知, 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以“产”为前提条件, 以“教”为辅助条件。营造产教融合的环境和氛围, 优化专业实践式教学模式, 逐渐形成由生产向教育再到研发更高层次的过渡。学校在执行产教融合工作前, 必须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 能够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劣势, 既能够推动企业强大, 又能够助教育一臂之力, 这才是产教融合的真正目的。积极引入社会上管理技术双先进的企业, 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基础资源, 完善校园的实训基地, 让学生目睹产品生产过程, 同时将一些先进的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中。企业安排相关生产技术人员, 兼职技术指导。定期开展企业考察, 校园考察等活动。深化教学课程改革, 创新课程体系, 规范学生思想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化训练。细化到每个环节, 为实现校企双赢筑牢根基。

(二) 拓展创新产教融合方式

首先, 统筹安排分组教学, 各个工作环节是同时进行的, 当学生掌握了这项技能以后马上开始下一项。这样能够做到互相不耽误, 减少时间成本。学校需要对合作企业有更深的了解, 而不是停留在表层面。培养校园双师型人才, 利用宣传效应给予产教融合相应的支持, 优化资源配置, 助力企业产业建设。规范责任制度, 给予学生相应的授权, 培养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在此之前, 测试学生各自所长, 挖掘学生兴趣, 对学生作明确的规划和分工, 做特殊领域的重点培养。

(三) 制定产教融合的管理方案, 形成优秀的价值观

一方面, 要制定产教融合的具体制度, 需要标注出企业和学生都不能触碰的红色底线, 形成规章制度。在管理层面上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产教融合经验, 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良和革新。另一方面, 管理依靠的不单单是制度约束, 或者说规章仅占一小部分比例。重要的是企业与校园之间在精神层面摩擦出来的火花。企业优秀的价值观, 道德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中, 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更快速地熟悉职场情况, 能够吸收并消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观, 不断丰富和更新员工的知识体系, 改变员工的思维, 为培养优秀人才而行动。

(四) 推进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 共同实现教育和社会价值

可以推进学校和企业的优秀技术成果共享, 以实现优势互补, 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升级。学校的优秀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 专利、奖项、论文期刊报告等。企业的优秀技术成果包括产品研发, 成功的合作案例等等。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此方式互相学习和渗透, 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率。产教融合还需要学校不仅关注合作企业的最新动态, 还要关注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 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双方需要根据市场需求, 共同合作制定岗位规范, 修订更新教材, 开发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实现教育和社会价值的双提升。

(五) 夯实校企资源融合的基础

校企合作机制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企业的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所用, 同样, 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目的是日后对接企业。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建设教学科研机构,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学习和体验。产教融合其实对于企业学校来说是人员交叉担职的过程, 改变产教融合单项倾斜的状况, 制定人才培养实训方案, 组织开展学生竞赛, 实现校企双育人, 为学生营造企业实践平台, 夯实校企资源融合的基础。

五、总结

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的推出, 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方向。产教融合的理念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彰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只是现如今, 产教融合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 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推动教育和企业有条不紊地朝着更强的方向实现蜕变。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前进。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和政府实施强国战略的纲领和方针, 也开启了第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它提出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驱动力等理念。强国兴产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 因此产教融合正好契合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精神。深化教育创新改革, 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决策, 开启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 实现产教融合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产教融合理念,市场发展,强国兴产

参考文献

[1] 柳友荣, 项桂娥, 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5) :64-68.

[2] 高飞, 姚志刚.产教融合的动力与互动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6) :41-45.

图解中国制造2025范文第6篇

从近两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各种政策来看, 各种看似只是针对于某一行业的政策, 已经紧密相扣构建成一条较为完善链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政策, 是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并努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互联网+”的政策提出, 是通过推动经济形态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 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在《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4.0的道路上, “互联网+”是重要的平台工具, 而国内制造业占绝大多数的又是民营企业, 这也意味着以民营企业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参与主体。在非国家垄断的行业中, 民营企业通常存在着竞争优势, 尽管这种竞争显得非常残酷, 在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中优胜劣汰将不断洗牌民营企业, 只有经过沉淀、竞争力强、产品优质、深得民心的企业最终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底蕴。

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力量,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考虑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资金、人才相对缺乏的民营企业生产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还是高。

对此, 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目标, 从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 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其次, 民营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单打独斗, 在经济周期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塑造新常态下的竞争优势, 加快产品转型和制造过程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业流程, 全力应对转型升级的挑战。

再次, 工业4.0和传统制造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介入热门行业、赚快钱的模式已经不可取, 民营企业还需要沉下心来推动自身主营业务, 在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下树立新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令企业长期处于不败地位, 实现持续、稳定的企业收益。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 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 让经济下行的压力略有缓解, 这也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这也是工业革命4.0的要求。

实际上,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以环境换取经济利润, 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 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产生。目前, 我国主要出于工业2.0、3.0时代, 不可避免的对空气、土地、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后, 领导人也提出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要质量的观点,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对大多数中国的民营企业而言, 企业还在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 尽管所处落后“时代”, 但转型升级有着极大的空间, 尤其是在政策推动下将会有超出预期的变化。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后, 政府对质量的重视也是对制造业的严格要求, 企业未来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资源使用、生产率, 还要让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 采用更清洁的能源,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使用比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此背景下, 民营企业更需要转变思维, 不能够再成为世界各国的代工厂, 不再是制造者而应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创造者, 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研发、设计、投产, 覆盖整体供应链的上、中、下游, 创造优质的生产设备、创造出质量优质的产品、创造出高效的生产力。

上一篇:pz30外形尺寸清单范文下一篇:草房子读后感55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