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原则;信息发布;“舆情安全阀”

1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原则

1.1 及时性与客观性原则

及时性是考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与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力量,其对舆情获取的能力与参与的速度都是高效迅捷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过程中,高校必须将网络舆情内容向大学生群体进行及时的反应与有效的公开,任何拖延与迟滞都将导致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意义的曲解和主观意图猜。及时发现并参与到大学生网络舆情之中,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获得先机的重要步骤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身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工作者,要及时参与到网络舆情中,获得与大学生群体平等的舆情参与身份,同时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对网络舆情内容的解读必须全面、客观、透明。鉴于互联网的迅捷性与覆盖性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传播速度极速化,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若出现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舆情实际偏差,将会使高校丧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舆情主导话语权并削弱自身舆情引导的权威性[1]。

1.2 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校园和谐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与建设保驾护航。评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效果的指标不仅是网络舆情事件中大学生群体的反应动作,更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展现的互联网媒介素养,亦即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与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与自身舆情辨识、认知能力。高校内的网络舆情工作不应只停留在舆情管理层面的“堵、塞”,更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提供易于大学生实操的增强网络媒介信息分辨能力的方案,使高校大学生群体拥有足够的舆情内容辨识力,从源头上降低网络舆情事件对校园环境的冲击与影响[2]。

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得到接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本质是对大学生互联网参与的思想基础的构建以及互联网媒体素养的提升。所有工作只有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围绕对大学生舆情参与行为的引导与舆情分辨能力的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回归主题。

1.3 管理持续性原则

网络舆情的发生、演变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从内容生发到舆情形成经历了一个持续性发展过程。但目前高校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舆情事件或者舆情内容产生之后,进行间歇式针对性管理,亦即舆情形成之后或已成趋势之后进行的介入式管理。鉴于互联网传播的速率与传播内容随着传播频次衰减与嬗变等原因,后置式管理难免携带信息细节确实、事实认知偏离等先天不足,收效自然不能尽如人意。

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持续性工作,是对舆情的动态管理过程,它应贯穿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变的全过程,对舆情参与的主体、客体和可能参与的媒介进行实时观测,不断对各舆情参与主体进行实时引导,使舆情管理工作具有实时性与时效性,增加网络舆情有效控制的可能性,彻底堵住网络舆情因管理缺位造成的失序风险。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2.1 信息发布机制

信息的发布对网络舆情的后期发展走势及舆情管理工作的展开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校网路舆情管理工作中,高校应设置行之有效的舆情信息发布机制,设立具体信息发布部或组织机构。当网络舆情在校园形成时,充分依托和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校方信息与意见及时准确地通报给学生,实时向学生传递舆情具体内容的解读与发展走势预判,同时防止无关人员混入其中进行虚假宣传和恶意评论,误导学生看待舆情走向。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稳定学生群体的情绪,化解群体极端化风险;有利于促进舆情事件的快速消化与解决,起到维护高校舆情引导者身份公信力的作用[3]。

2.2 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与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人员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同时涉及教师群体、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等共同构成的复杂群体,而群里中人员又同时分属一个或多个部门或者小型组织:学生有宿舍、班级、专业、系部、社团、学生会等,教师、教职工与行政管理人员则会涉及跨专业、垮年级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之上,各群组之间互相交错,紧密连接。这种局面对加快热点事件、热点问题演变为网络舆情有明显的助推作用。要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富有成效,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协调机制,保证从学校的高层管理部门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共同协作,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按照坚守职责、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保证各部门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网络危机的应对和处理上协同作战。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时,在立足于自身管理者身份的同时,要培养舆情工作协作力量,要立足大学生,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去,选择大学生最能接纳的人员作为舆情工作参与者。这时候“意见领袖”的培养与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舆论环境中,选拔并培养具有榜样力量与言论号召力的学生作为“意见领袖”,扩大其群体接纳度和认可度。如此一来,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管理层一方面主动发声进行舆情方向性引导与舆情内容的具体解读,另一方面发动“意见领袖”深入大学生之中,面对面地进行舆情工作。由于大学生“意见领袖”日常积累的影响力与公信力,由他们携带官方正面价值观点进行传递并进行舆情疏导,效果要好于仅仅只有高校单方面发力的局面。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来引导网络舆情,以网民引导网民的方式实现网民的自我引导与舆情自我消化,这有助于营造积极、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3 舆情“安全阀”设置

允许学生就舆情事件进行合理表达,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可实施步骤。在社会冲突理论中,“社会安全阀”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本身因其年龄、求学经历以及生活轨迹的相似性,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与认知认同。单纯封锁或强制性禁止大学生参与讨论和传播舆情,存在管理上的风险。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或热点问题时,大学生群体容易达成对舆情认知的一致与解读同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借用“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机制,合理设置大学生舆情表达场域,允许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就舆情热点进行言论表达。舆情工作管理者一方面可根据大学生的舆情认知与解读内容,与其进行互动或给予引导;另一方面还可让大学生群体有效释放对网络舆情热点的言论挤压所产生的舆情危机风险。

同样,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理聚集性,对于线下舆论,高校舆情工作者也应有一套完整应对的工作跟进机制,同时注意线下舆情“安全阀”的设置与作用。如果只进行单方面的网络舆情管理,有可能导致网络舆情转化成为线下舆情继续发展、发酵。同时,线下舆情疏导不当,则有可能扩散到网络空间并得以迅速传播,逐渐失控。

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互动设置议题,配合“意见领袖”经常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培养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情讨论习惯。

4 舆情应急机制设计

当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时,强制性的介入式管理效果不佳且被动。在日常舆情管理工作中,应设立应急机制并让其在舆情危机到来之前运转起来。面对舆情,首先应完善“校园发言人”制度,根据舆情发展情态选择权威人士或者学生“意见领袖”开展指导性舆情解读,以第一时间减缓舆情趋势恶化。对于突发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应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好发布工作。始终坚持及时性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第一时间發布已被证实的信息。把好内容关,确定引导口径,由“校园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和进行信息交流。如上述步骤完成之后,舆情事件依旧呈发展趋势,可邀请第三方加入,如权威学者、社会舆论领袖或公益组织发表意见,增强说服力,协助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187-191.

[3] 高承实,陈越,荣星,等.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情报杂志,2011,30(11):52-56.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积极构建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长效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高职院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达7.31亿,手机网民已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络媒体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主流媒体[1]。绝大多数大学生开始借助网络表达观点和看法,借助 QQ、BBS、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这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随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在新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就成为了我们要研究探讨的新课题。积极构建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长效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对国内外的突发热点事件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2]。大学生表达欲望和发表意愿的欲望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强烈,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特定的某个人、部分人或全世界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身边的新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进一步开放,高职院校舆情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归纳起来,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网络舆情通常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迅速形成,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中信息的发布者。高职院校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关乎自身利益的校园管理问题抒发己见,所有这些因素疊加起来就会使一个普通的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

2、多元性。新媒体时代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的丰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涉及的国内外热点事件,校园内和社会突发事件,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

3、情绪性。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缺乏人生经验、富于热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但是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蒙蔽。所以,发表的信息也具有情绪化的特点。

4、广泛性。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都是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即时将这些信息转发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无意中达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

5、匿名性。网络的虚拟环境可以让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发表观点和看法,使得他们对某一类事件的态度随意进行表达与发泄,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更多,网络的匿名性刺激了他们对事件观点的表达愿望。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变了色彩,使得舆情的发展呈现出无序化的状态。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舆情管理工作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很多高职院校范围内,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还没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去管理舆情工作,舆情工作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发展。现在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日益复杂,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此类事务,而高职院校的职能部处设置一般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与该类事务相配套,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的问题[3]。

(二)网络舆情工作存在滞后性与被动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低成本,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我国网民的数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的比例比其他社会群体的比例更高,学生们的思想开放程度更高,在公共公共空间内发表观点的思想更强烈,他们逐渐习惯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浏览信息咨询,发表个人观点。因此高职院校的舆论影响力较之社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职院校舆情的难预料性也导致了舆情一旦发生,高职院校舆情工作只能是滞后的干预与引导。

(三)舆情引导工作缺乏制度化与专业化

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时,高职院校学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极其容易捕捉到信息,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去扩散,从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很重要,但当今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甚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就得不到及时的监控,负面信息也得不到好的引导[4]。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局限,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人员不够专业化,对信息的甄别与预判能力也不够专业,容易错失最佳的处理时间。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组织队伍,明确舆情工作的责任主体

首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人员应该由一些高水平、训练有素的人员构成,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收集,到舆情发展的监控,再到舆情趋势的判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过关,成立一个高技术、高效率的核心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包括专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干部,也要有宣传部、网络中心、党办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学院网站的管理人员[5]。学校可以引入考核机制,落实网络管理工作专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学校还可定期开展工作培训,研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加强干预,做好舆情预警和源头控制

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做好干預和预警工作,从而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减少负面舆论出现并扩散,对于维护学校的舆论稳定、消除舆论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应该疏而不堵,正确处理高职院校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适时提供权威信息,强化正面言论,避免负面信息和情绪的扩大,这才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所在。为了防止负面舆情信息的产生,高职院校舆情工作要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提前对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网络热点和新闻事件进行干预与引导,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疑问和关注热点进行积极正面回应,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三)加强“舆论领袖”培养,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

舆情的发展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独特受众面,信息传播最后会产生出一个更为强势的受众群体,通常是由大学生群体中占据强势地位的活跃者引领并传播给其他的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是核心受众层,引领者即为“舆论领袖[6]”。学生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群体中的“舆论领袖”,与其充分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领袖的影响力掌握舆情危机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还应在学生中主动培养一些“舆论领袖”,培养一批政治可靠、思想坚定、分析问题深刻的学生骨干来担当“舆情领袖”,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来影响带动参与者,控制话题和舆论的方向,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并以国家目前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好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一套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危机处理机制,积极弘扬和谐校园文化,加強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建立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正面社会形象,更好的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61.

[3]禹规娥.议程设置: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4]教育有效性探析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陈树春,王大鹏: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6)

[6]刘正荣.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J). 现代传播,2007,(3).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要领域,其目的是维护和谐稳定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环境。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理论,造成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问题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前瞻性,非常适合用来进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问题,应充分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精神内涵,然后结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提出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精神实质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院级人文重点课题“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职院校舆情管理中的应用”(2019LG001)

[作者简介] 李 彦(1981—),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信息网络中心讲师,主要从事网络舆情和大数据技术研究;郑海霞(1980—),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高 雅(1988—),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传媒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高职院校的网络空间中的教师、学生、网络信息发布者和舆情意见领袖等各种参与者浏览和发布的各种信息和言论。这些信息和言论对高职院校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有很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由于缺少正确的指导理论,造成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需要找到适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被用来管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在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组织治理方式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非常适合用来管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因此,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中,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情况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组织中各群体同组织的战略与管理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是与企业存在各种利益关系的人,在他们各种形式的帮助下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1]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人和群体[2]。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米切尔的研究对利益相关者赋予了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三个特征,并将其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三类[3]。美国经济学家亨利·罗索夫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内,认为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政府、社会、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等[4]。在我国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中,李昊青等人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深化网络舆情治理理念和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针对性和质效两点[5];任奉龙研究了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模式并认为大学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6];张燚等人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高职院校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双向价值需求体系,得出两者之间形成双向价值循环的结论[7];郑昌兴等人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8]。方洁进行了微博舆情利益相关者行为动因研究,并给出了微博用户自律规范建议[9]。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在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分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还比较少。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应首先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精神内涵,然后结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提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不足

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由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设跟不上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形势,造成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地管理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了解不足,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中都有哪些种类的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和网络舆情管理都有哪些關系等问题了解不清,网络舆情管理的针对性不足。二是网络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没有利用宣讲、教育和专题报告等贴合师生等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情况的方式管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只能被动地服从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不高。三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及时性不足,等问题显现时已经造成不良影响和被动的局面,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四是对网络舆情环境缺少维护,缺乏专人的投入和优质媒体内容的建设,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得不到良好的精神食粮,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不强[10]。

(二)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需要的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备等的投入不足

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仅依靠少量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和基本的软、硬件维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运转,缺少具有网络舆情管理专业技术和从业经验的专业化人才,对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足,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缺乏效力。

(三)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应该基于全面的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网络舆情的管理。目前,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还不全面,缺少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应对机制,以及全面高效的管理流程等组成部分。

三、基于利益者理论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对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和了解、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提高网络舆情处理的及时性及提高对网络环境维护的主动性四个方面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

1.对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和了解。根据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权利性:指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高职院校决策的权利、地位或手段。(2)义务性:指某一群体是否是高职院校履行某些义务的对象。(3)统一性:指某一群体是否和高职院校在某些价值上具备一致性。

根据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具有的特征数量,将其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關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上述研究的结果如表1。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了解。建立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档案,对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联系方式、经常访问的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上进行的网络舆情活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完善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资料,在网络舆情发生时能够快速确定有关的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管理[11]。

2.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避免利用单一的方式管理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应综合利用宣讲、教育、警示报告等多种手段,以各种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同时培养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和良好的网络舆情素养,使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学会正确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合理应对网络舆情,这样网络舆情管理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12]。

3.及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对于网络舆情应该采取不回避、不拖延的态度,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和及时地进行处理。这样就能避免因网络舆情不及时造成的网络舆情问题处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的问题。

4.积极维护网络舆情环境。高职院校应该分配足够的教师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员到各网络媒体进行网络舆情环境的维护,形成网络舆情信息获取和环境维护的专门力量。对相关的网络媒体,要积极提供充满正能量和有积极影响的新闻和媒体内容,为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使其增进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

(二)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备等资源的支持

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以符合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方式分配资源。为了网络舆情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高职院校应配备充足的人员来管理网络舆情问题。同时,为了让网络舆情管理的效果更好,学校应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出台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政策。另外,为了让网络舆情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需要在网络舆情管理中投入相应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和通信器材[13]。有了充足的资源支持,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开展才能够更加有力。

(三)全方位构建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专业地管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该构建全方位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构建职能化、专业化的网络舆情管理组织机构。构建由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分管网络舆情的党委领导及部门和二级学院党委领导组成的领导机构,以主管网络舆情的宣传部等部门为主要机构,以网络信息中心、学生处、安全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保障机构,统筹组织各部门和二级院系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等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员、教师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员等兼职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以协调有序的方式运行整个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2.制定符合网络舆情管理规律、特点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应从网络舆情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把握好分级管理、快速反应、加强引导、讲究方法等工作原则,在工作方法上要抓住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要能够迅速核实、及时上报舆情,要适时跟帖回应网民关注,要注意快报事实、重报进展,对不实帖文可以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正面回复网民关切,对于涉嫌诽谤、造谣等违规信息应报请公安部门处理。

3.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总结符合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进程的网络舆情管理流程。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网络舆情管理正确运行的有效保障,要建立包括网络舆情监控员机制、快速报告机制、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快速核查机制、信息发布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等机制在内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使网络舆情管理得到有力的机制支撑[14]。

网络舆情管理流程要采取有效办法对包括全面监控、预警研判、分级处置、备案及网络舆情案例研究等多个阶段的网络舆情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对不同影响力的网络舆情要有不同的处置级别,处置级别可以包括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和特大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级别一般根据网络舆情信息的条目数量、参与网络舆情的人员的数量和影响力,以及舆情事件的严重程度等条件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网络舆情要有相应的处置手段。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应充分理解利益向相关者的精神内涵,寻找将其应用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切入点,并研究其适合应用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理论内容。同时,在管理问题上应从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金和设备支持,以及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等方面着手改进目前网络舆情的管理。在以后的网络舆情管理中,可以从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效果的研究和提升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的服务意识等方面开展工作,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水平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4-26.

[2]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办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20.

[3]MITCHELL R K, AGLE B R, CHRISMAN J J,et al.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salience in family firm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1(2):235-255.

[4]張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昊青,兰月新,侯晓娜,等.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5):25-29+40.

[6]任奉龙.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大学治理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9):42-46.

[7]张燚,张锐,吕涛.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双向价值需求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5):44-50.

[8]郑昌兴,苏新宁,刘喜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模型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J].情报杂志,2015,34(4):71-75.

[9]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2010,29(12):1-4.

[10]方洁.微博舆情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及行为动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11]郑昌兴.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福建电脑,2015,31(10):81-83.

[12]方洁,龚立群.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9):29-33.

[13]潘清泉,韦慧民.试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有效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82-83+89.

[14]母中旭.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多元内部治理结构探究[J].职教论坛,2016(25):49-53.

Application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ana, ZHENG Hai-xiab, GAO Yac, YANG Wenb, SHI Zhi-xind

(a.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Center; b. Publicity Department; c. College of Marxism; d.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Shan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67,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the stakeholder theory; spiritual connotation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及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尽管这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但是新的舆论危机也会随之产生。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自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自媒体时代;危机管理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虽然这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辐射更多的用户人群,但是其所带来的舆情危机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对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也成为了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概述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受众群体较多,加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控,使得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尤为严重的影响。就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危机而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信息传递公开性更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时间缩短;网路群体化特征突出,舆情危机频繁爆发;主流媒体公信力减弱,危机处理工作开展相对艰难。

二、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存在问题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的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官媒缺位问题普遍存在、对于网络舆情监管整体水平较低、对于网络舆情处理方式相对落后以及危机管理机构专业性不足。首先是官媒缺位问题,所谓的官媒缺位指的就是当相关事件发生后,其相关信息传播的第一事件为自媒体,随后才是政府官媒开展相应的信息传播,且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传统媒体方式为主,有的政府部门尽管已经建立的相应的官媒,但是普遍存在着发帖较少、帖子质量不高等相关问题[1],这样就极易导致舆情危机发生;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监管整体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政府等相关部门所应用的监管技术,仅能满足对公众发布的文字类新闻进行识别、监管和处理,并未对其他信息形式进行监管,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再次,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处理方式相对落后,简单来说,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其处理方式主要是以传统舆情处理方法为主,这种处理方法通常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性,相应的,危机事件就很难实现可控;最后是危机管理机构专业性不足,当前政府并未设置专门的舆情危机管理机构,部分设置了相应的舆情危机管理机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专业性也相对较差,当面对危机时,很难对其进行及时的反应和正常的处理。

二、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对策分析

1、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

官媒作为自媒体时代政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想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结合当前相关工作存在着的相關问题,笔者认为,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最为基础的一项对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开通相应的官方媒体,并将民政、教育以及卫生等易发生舆情危机的话题进行重点发生;其次,应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运行相应的官媒,重点对发帖的数量及质量进行控制,并及时回答网友及用户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官媒运作进行完善,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率。

2、做好网络监控相关工作

做好网络监控工作对于处理舆情危机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政府应首先对既有的网络监控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对于所有信息类型进行监控和监管,并重点对信息传播源头进行监控。除此之外,政府应选拔高精尖技术人才来参与舆情收集软件的开发、应用及维护[2],同时与相关自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舆情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危机,可以对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处理。

3、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标准

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标准是改变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现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政府应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舆情危机处理标准,重点对政府危机反应速度、危机处理效率以及公众对于危机处理的满意度进行标准制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变被动为主动,及时的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政府应按照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回应。

4、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

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可以有效的提升政府舆情危机处理水平。具体来讲,要想对危机处理机构专业性进行强化,首先应加强对于各级政府危机处理机构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舆情危机处理网络;其次,政府应将网络舆情危机收集、判断及评估纳入到日常工作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网路舆情危机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反应和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在政府各项工作过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工作内容。只有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及政府舆情危机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保证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波.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85-87.

[2]许文洁.自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2018(14):56-57.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平台的同时,不和谐的网络舆情也层出不穷,有时还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也饱受网络舆论困扰。本文结合化工销售实际,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指出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化工销售 网络舆情 问题 对策

网络以其迅捷、开放、互动和无限扩展使其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的平台,也成为反映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根据中国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1%。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类问题突发,不和谐的网络舆情也是层出不穷,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也饱受网络舆论困扰。尽管央企近年来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类似中石化“天价灯”、“茅台酒”、“中石油团购门”等涉及央企的负面舆论却接连不断,央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曾无奈地说:“我们曾是负面新闻重灾区!”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央企在遭遇舆论围攻时,仍选择传统的舆论危机处理方法和手段,倍受质疑,被迫沦落为网络舆论主导下的弱势群体。央企形象伤不起,却又很受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已迫在眉睫。

一、网络舆情特点及现状

(一)网络舆情概念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以BBS论坛、博客、QQ、微博、各种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为主要平台,但又不局限于此而呈现出来的人们对于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1]

(二)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大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网络时代的舆情,与传统媒体时代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网络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种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信息传播范围广。据统计,2012年媒体关注中石化的信息总量是55万条,平均每天1522条。

2. 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网络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给适时采取措施、有效加以控制带来了难度。在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面前,企业沉默应对加上不当删帖,便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3. 局部问题往往被放大。央企规模大,人员多,覆盖地域广。如,中石化有3万多座加油站,每天为2000多万消费者提供成品油服务,产品与服务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时代的舆情具有极强的放大和扩散效应,个别的、地方的、局部的问题往往容易危及企业整体形象,个别央企出现的问题则容易危及全行业整体形象。

4. 网络舆论观点跟风严重。网民在网上对某一事件的个人意见是多样化的,但“舆论领袖”、网络大V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观点会被频繁地“拷贝”,影响其它网民的看法。

5. 网络舆情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网络民意的表达更为透明开放和快捷。关注网络舆情,有利于深刻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具有严重的负面效应。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二、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之现状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简称化工销售)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引发社会舆情危机,虽然,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等,但是,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

1. 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度不够,没有专门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2. 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工销售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进而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影响公司形象。

3. 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QQ等新的网络载体互动方式开始异军突起。网络时代开启后,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起作用,容易造成处理一些热点、敏感事件的被动局面。

三、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之建议

(一)增强舆情观念

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

(二)强化自身建设

1. 在认真排查各类隐患的基础上,针对公司经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并抓好预案的演练,一旦出现事故真正能够发挥作用;执行特殊时期领导干部值班制度,工作日八小时之外,节假日、休息日24小时,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库区、驻厂办逐级值班;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开展安全大检查和管网排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 协同“产销研用”,发挥桥梁作用。发挥市场导向性作用,联手企业与科研单位,积极开发环保性、高附加值产品,降低能耗物耗,推动社会进步。围绕“用户”做文章,将工作重点从产品“合格不合格”转移到客户“好用不好用”,主动为客户提供加工应用解决方案,改进客户原料结构,提升下游产品性能,帮助下游客户更加成功。

3. 积极推进绿色物流。推行物流新技术运用,不断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减少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加强物流服务商的监督管理,推进车辆门检、船岸检查、密闭装卸系统建设等工作,对重点危化品按照“自提业务、配送管理”的原则开展自提产品的HSE检查,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环保运输。

4. 加强营销人员的廉洁教育,严格执行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规定。推进业务公开和效能监察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力度,持续加强廉政教育,推行廉洁文化建设,避免廉洁事故的发生。

5. 服务承诺,取信于民。坚持领导带头走访客户,定期开展客户、生产企业和员工的“三个满意度”调查。通过将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公之于众,自觉接受广大客户、生产企业和职工的监督,有效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实现公司与服务对象间的良性互动。要将“服务承诺”机制化,自觉地做到在服务中坚守承诺,在承诺中体现责任,在尽责中实现价值。推动从“坐商”向“行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6.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中国石化爱心公益基金作用,持续开展扶贫帮困、抗灾救灾、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竭诚回报社会。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自觉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打造高度受尊敬、高度负责任的人民满意企业。

(三)健全工作机制

1.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重视门户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监测,过滤、整合各种信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搜集、整理与化工销售相关的网络舆情。

2. 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和把握,由网评员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加强对各主要网站、网络社区及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及时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3. 建立控制引导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网上舆情答疑机制。应第一时间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

4. 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加强与公安网监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建立与权威报刊、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联系平台,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黄文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J].干与说,2012:102.

[2]叶国平.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J].红旗2011(9).

[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2011版).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以2019年引发广泛关注的高校网络舆情为例,从平台侧重情况、传播及交流方式、信息受众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尝试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舆情特征,围绕沟通交流机制、引导主体机制、危机应对机制等多个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DWL20YB54)。

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大学生所在的高校成为了网络舆情易爆发的重要场所。基于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自媒体终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对于大学生发展和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案例的选取分析,归纳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的基本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究加强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涉及到高校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产生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观点和态度的汇聚。自媒体是指非正规媒体以数字化的技术支持,依托互联网向网络群体传递未经证实是否规范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2005年以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具有全民性、复杂性和快捷性,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难度随之增加,特别是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一)自媒体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汇聚地

伴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媒介变得更加丰富。尽管由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组成的“两微一端”依然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信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百家号、网络直播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强势兴起,其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更新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自媒体平台在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知乎、哔哩哔哩等发挥着信息策源地的作用,微博、微信等则提供观点激荡、舆情发酵的空间,为舆情的爆发积蓄力量。丰富多样的自媒体平台易使高校舆情监测系统有所疏漏,使校园官方媒体的主导作用降低,进而使高校网络舆情生态更加复杂。据“优讯舆情”梳理发现,2019年受到网络舆论关注较高的23起高校网络舆情时间里,有20起产生于微博、微信、知乎和论坛等自媒体平台。

(二)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更强

相较于传统媒体单向、不可选择的线性信息传递方式,新媒体则是双向传播,人人均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随着技术升级,自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同时可以实时互动,进一步加快信息的传播。因此,多发于自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不仅承受着舆情信息传播迅速的压力,而且面临着强互动下的网民因认知、经历等原因产生的情绪激荡和发酵,进而造成舆情爆发,甚至出现次生舆情。当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均具有较强的即时传播性和交互性,网络舆论很容易在网友的互动和信息更新中快速发展、爆发。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一教师贬低四大发明被停课”事件发源于知乎,在网友的讨论和转发中被放在了微博上,致使舆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更加突显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概括分析:群体中的个人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1]在“领袖”和“群众”关系上,“领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而群体像是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2]当前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大V”、博主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在自媒体平台互动中对普通网民,特别是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判断尚未稳定的大学生产生情绪影响,导致他们易被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所操纵,无意识中推动舆情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一些高校校区搬迁、校园外卖治理等校园管理问题上,大学生网民容易受到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影响,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对学校的管理持一概否认的态度,在互联网上发表偏激、同质化的观点。

(四)舆情主体更具有群体极化性

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不断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成为生活常态。高校学生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会出现视野观念局限、群体极化、社会孤立等问题,在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时,容易看待问题片面化、极端化,将个别问题上升为普遍问题、体制问题,同时容易在观点意见上“抱团”,拒绝其他声音,进而造成网络舆情的激化和爆发。例如,在“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中,主流舆论聚焦于“教育公平”和留学生“超国民待遇”问题,但仍有部分极端言论涉及到人身攻击和对学校的污蔑,甚至充斥着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敌视。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注入新内涵

网络舆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2]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注入新的内涵:一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提供导向功能。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具有启发、动员、监督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规上来。[3]在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中,如果置之不理或处置不当,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处理网络舆情,及时应对、化解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对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增强凝聚功能。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具有相同的关注点,更容易产生较强的粘性,因此妥善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使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三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构建牢固的精神家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进而筑牢精神家园。[4]

(二)思想政治教育夯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基础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在互联网上具有年轻化、参与度高、情绪起伏大、行为非理性化的特征,面对网络舆情容易产生反响和共鸣,但容易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面对学生容易情绪化、极端化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强化他们的政治素养,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甚至网络谣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或谣言。面对网络舆情的虚拟性和隐匿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社会道德和法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从源头上降低因谣言和有害信息而产生的高校网络舆情。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

(一)转变观念,构建畅通交流机制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交互性强,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性更强,交互性更加显著,隐秘性更加突显。因此,面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问题,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保持其灌输的本质同时,需要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畅通、有效的交流机制。在此机制下,对于一些校园管理问题、具有争议的公共事件时,师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畅通的交流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信息失真、有误,避免舆情发酵或次生舆情的产生;在舆情中,能够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快速将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动态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及时获取真实信息源。

(二)通力合作,建立引导主体机制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担当意识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这支舆情引导队伍包括网络技术人员、政工干部队伍、专业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干部、宣传部门等。在应对和处理高校网络舆情时,需要引导多个主体通力合作,发挥不同作用,从不同方面对舆情的发展变化进行积极有利的影响。如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发挥组织协调、战略决策的作用,舆情监测小组发挥相关网络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给网络舆情定性的作用,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发挥着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判断引导的作用等。

(三)防治结合,做好危机应对机制

当高校中發生具有传播迅速、覆盖广泛的网络舆情危机,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且持久的冲击,引发学生非理智的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管理造成极大损害。面对此类事件,高校应及时对舆情定性,确定责任主体,分工合作,及时回应网络舆论对事件的关注,做到防治结合:既要及时回应,使事件更加透明,防止谣言的肆意传播,又要针对事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舆论观点向着良性、正面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2.125.

[2]李文清,何晗.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 ——基于2007年中国知网750条期刊数据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77.

[3]曾昭皓,李卫东,陈静,谢恩.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3

作者简介:

苟雷鸣,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计算机二级论文范文下一篇: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