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3-09-16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就是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模式,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由教师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相应任务,针对任务,给出解决任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按操作步骤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把“任务驱动”和“分组”两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构建学习团队,能很好地提高会计实践课教学效率。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1.确定任务。教学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因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有层次性,合理分解任务,发挥驱动作用。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我按会计岗位把教学任务分解成8个工作任务。(见表一)

表一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任务表

教学任务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出纳

①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

②填制各种结算凭证

③办理日常转账业务

①填制支票、收据、增值税专用发票、收料单和各种银行结算凭证②设置并登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2.存货核算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收发业务的操作程序

①材料收发凭证的填制

②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账的设置与平行登记

3.固定资产核算

折旧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4.往来核算

①银行结算凭证

②结算业务的工作程序

①有关票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②应收账款的核算

5.成本费用

①成本费用的归集

②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

①填制部分原始凭证②编制记账凭证③设置“基本生产”二级账,“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④按产品品种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⑤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⑥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及月末产品成本

6.财务成果

①收入、费用、利润的含义及确认原则

②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流程

①填制部分原始凭证②编制记账凭证③登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总账及明细账

7.资金

①资金管理和核算办法②企业投资的明细分类核算和投资收益的考核③企业负债筹资及权益筹资的会计核算

①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股本”、“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明细账,登记期初余额②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③登记有关明细账,并结出各账簿的余额

续表

8.总账报表

①总账的设置及其登记

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程序及方法

①填制部分原始凭证②编制记账凭证③登记总账明细账,并年终结账④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与总账核对⑤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合理分组。分组前可对学生作问卷调查或简单的测试,依据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互补成组,使各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公平竞赛。每组成员3~4名,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组长的指挥下,具体分工,各司其职,防止依赖。下面以存货核算岗位为例加以说明,见表二。

表二存货核算岗位

学习组别

成员姓名:1、2、3、4、

序号

分组任务

学习方法

1

掌握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听课,做相关的练习

2

填制相关原始凭证

各小组由组内填制料单人员完成

3

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各小组由组内制单人员完成

4

审核记账凭证

各小组由组内审核人员完成

5

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存货明细账

各小组由组内记账人员完成

3.组织实施。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为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任务束手无策,我要求学生按照各自的岗位明确会计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强调协作和程序,比如实施“存货核算”,要求严格按照任务流程进行。

4.检查评价。教师虽然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做了点评比较,但每项任务完成后,还应再次评价学生成果,对所学习和运用到的知识点做归纳,使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的效果得到升华,承上启下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和完成更多的任务打下基础。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会造成一些学得差的学生的依赖性,因此,在各个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进行测试,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得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励学生把差距变成学习的动力。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会计核算的流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融自我于群体,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也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极大的空间,展示自己和亮出自己,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廖银燕)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实施,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顺应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结合学生的认识,促进教学策略的改进和创新,使物理实验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课改

初中物理教师要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世界中,秉持着合理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能跨越大量的物理学习问题和学习难题,又能让学生在处理大量的问题后,找到物理学习的办法、途径和模式,也能让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后,能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难题产生综合性的认识和体悟。

一、利用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基础,自主探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初中物理教师应从物理教材教材的“重难点”入手,提炼出有启发性、探索性物理问题的要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克服大量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在物理的世界中,能超越自我的不足,繼而让学生在物理的世界中孟面向本人的更大超越和更大进步。

例如,在教授《二力平衡》时,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以受力分析为主,但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受力分析还不够准确,因此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上,笔者首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如,当我们把东西放在手上时,物体会落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笔者又提出了一个启发式问题,如,凡是静止的物体都不受力吗?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提出问题后,笔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二、利用小组引导

小组讨论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由原来的个体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和优化自主探究的过程,以获得更理想的探索效果。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的标准和原则,将学生分成4-6人组,然后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先前自主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互动,实现思维的碰撞和优势互补,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获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功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的同时,能彼此推动、相互砥砺、相互推动,用各自的智慧和能力去完成探究。首先,笔者利用课前预习时间,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五人,随后,笔者再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探究任务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实现了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开展

1.紧密贴近生活实践,拓展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只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实验教学的联系,才能不断地消除物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扩大实验教学内容。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把握和运用实验教学的优势,不断收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材料,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家庭实验、趣味实验、探究实验,使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实用性,促进学生从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授《串联和并联》这部分知识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串联并联电路,学会绘制串联、并联的简单电路。本课程正式开课前,笔者将本课程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后,再为同学们开展实验活动。如,笔者引出生活中的电路,以家庭电路为例,经过学生的分析,学生很快得出家庭电路多数是串联电路,一个开关控制一台或多台电器,然后,笔者让学生围绕家庭电路的特性,实际地连接串联电路。接着,笔者又以并联电路为例,介绍了路旁的路灯,学生可以回顾一下路灯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联电路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将实际电路连接起来。

2.改进实验教学形式,提高实验教学实效

实验教学形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应成为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本着积极的理念去活跃班级氛围,也能让学生在物理的世界中,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也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杠杆》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展示本课实验内容,同时,笔者还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虚拟实验活动,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是改革教学方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动力和支撑。因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都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认识,并能紧跟新课程改革潮流与要求,在现实学习的基础上,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涛. 有效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J]. 青海教育,2020,(Z1):85.

[2]曾金伙.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读写算,2020,(13):75.

[3]方志敏. 初中物理分层练习有效性研究[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05):17-18.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根据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实践,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鉴于上述原因,本着普通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舍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一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導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教师要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以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与启示

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了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层次教学的目标,预习、课堂、作业、考核、辅导等层次化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②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②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全体学生;④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⑤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⑥教学分层与考查不配套。对这些不利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此外,课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中值得注意。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具体含义,继而分析了高中物理课堂中采用尝试性教学必要性,最后根据尝试性教育理论的特点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尝试性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尝试性教学;应用;高中;物理课堂;措施

前言

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其高考中分数占比在理综中是最高的,同时很多学生也认为高中物理是高中所有学科中难度最大的。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物理其知识结构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则是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可变化性,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感到难度很大,很多教师在教学物理的时候也感到教学措施难以起到切实的效果。尝试教学理论其主导思想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正好适应于高中物理的特点,因此探索如果将尝试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围绕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为中心,分三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你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尝试教学理论的具体含义

所谓尝试教学理论指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一套理论。尝试教学理论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打破。而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依靠自己的努力,尝试性的去解决问题。而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高中物理教学更需要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去获取知识,即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二、高中物理课堂中采用尝试性教学必要性

将尝试性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之中,其具备两个方面的必要性。一方面从高中生的基本素质方面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已经趋于成熟,同时高中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因此有进行尝试性教学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是从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性出发。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理论学科、是一门定量的精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从这些性质便可以观察出,学习物理就是需要学生有愿意去尝试的理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去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而这个过程和尝试教学理念的特性相符。

三、尝试性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具体措施

就尝试教学而言,与其说是对教师的一种的教学方式,还不如说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尝试教学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师教导知识转化为了学生的自主尝试探索知识。而这种方式则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个更深的知识认知。而在尝试教学的应用中,也会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维积极性,进而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助益。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使用尝试教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例如,教师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便可以将尝试教学充分应用其中:

首先可将课堂教学分为五个部分:练习准备 尝试练习1 尝试练习2 尝试练习3 课堂小结。

首先是练习准备环节: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教师提出一两道和本课时教学内容相关的以往知识练习题,让学生将以往的知识调动出来。

其次是尝试练习1环节: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该环节教师需要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物理情景,然后在物理情境内提出一两个和该课时教学目的直接相关的尝试问题,进而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对于实验课程而言,可教师先自己操作一次实验,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中再操作一次实验,最后针对于实验结果提出相关的尝试性问题。例如在《电动势》一课时的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灯泡和电源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然后进行实验。此时提出三个尝试性问题:1.此时电源的内外部电场方向是怎么样的?2.在电源的内部是什么在促使正电荷的定向移动?3.电源内部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性的思考,教师在此刻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正向的尝试。

再者为尝试练习2环节: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在尝试练习1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让学生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实现知识之间的交流。然后选出几个学生代表提出自己的自主尝试性探索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知识的理性认知转化。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和电动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出的知识去回到这些问题。

然后为尝试练习3环节: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该环节主要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已掌握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重新整合,进而可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而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解题效果的反馈信息,分析获取学生在该课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及时思考出进一步调整教学节奏和手段的方向。例如教师在学生对电动势有一个较为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深化的提出一个实际的物理题:

已知在某一個恒定的电路之中,在5秒内有10C电荷进行过了电路中的定值电阻,而在此过程中一个消耗了16J。请问:该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为多少?该电源的功率为多少?

该题首先对电动势一课时的重点概念都进行了考察,同时还涉及到了电源做功公式以及电动势公式的联合定量计算。因此学生在对该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思考时,便可以对该课时的综合性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学生在解决这类较难问题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一些兴趣所在,而一旦解题成功便会在学习信心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一个环节为课堂小结: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左右。该环节主要是对本科室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教师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对本课时的重点进行温习。并布置下一课时的尝试内容方向以及课后作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理论指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基于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理论学科、门定量的精密学科、一门实验性学科、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学科的科学性质,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其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文章提出了练习准备尝试练习1 尝试练习2尝试练习3课堂小结一尝试性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并且通过实际的例子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的简易论述可以给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以参考和启迪,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水珍.运用尝试教学提高物理学习自主性的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DOI:10.7666/d.y2194654

[2]林以滔.浅谈高中物理的分层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8):51-52

[3]顾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尝试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z1):310-311

[4]张华.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电容器电容》教学叙事[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8):225-226

[5]刘益民.有关高中物理力学习题的实验化教学尝试[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30(1):12-14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人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化学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人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三、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重视家庭小实验,开放实验室。如点燃石蜡、铁生锈、制取明矾晶体、自制酸碱指示剂、制作叶脉书签等等。这些实验有的在家里完成,有的在实验室完成,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平时,常有许多学生问这问那,问某些仪器和药品在哪买,且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汇报相关实验情况。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探究能力。

教材上的实验或活动与探究,这些实验中有很多存在一定的深化空间,可根据教学情况“顺势”延伸,需要的时间少。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很容易就延伸为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加了一会儿才发现自己忘记了预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就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如下几组实验: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适当补充实验、改进实验手段

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又是可燃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危险。但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我们就要创设条件将实验改进然学生去做。将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并指导学生做以下实验:先说明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处,由于酒精跟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一会儿后,趁热移至酒精灯内焰或焰心处,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现象为铜丝在外焰加热时表面由亮红色变为黑色,移至内焰或焰心处又变成亮红色),并解释原因。这就更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为弥补其不足,演示完毕后,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仅是结果。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在教学中,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播放,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前,更需要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尝试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教育观念, 首先是教师的学生观。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 这是关键问题。

在课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首先要尊重学生, 不然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在这次评课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吗?”“你有什么感觉?”“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自学数学书, 勾出重要的知识, 画出你不懂的地方?”从教师这些貌似平淡的话语中, 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很好的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 并逐步向新的课程标准靠拢。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

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深入课堂教学之中

1. 有利于尊重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的智能、基础是有差异的, 在小组的学习讨论中, 正好可以取长补短, 智能互补。尤其是学困生在组内得到比老师更多的帮助, 因为同龄人的帮助有时比老师的更为有效。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时, 对12个桃子或6架飞机进行平均分, 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 产生了多种分法, 对分数意义的导出给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2. 有利于新火花的迸发。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甚至争吵中学生的思维越辩越清, 数学的问题越辩越明, 也许创新的星星之火就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点燃和释放。

3. 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每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 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家会团结一致, 共同出谋划策, 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这样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的, 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但是, 在目前的小组学习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1)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安排的时机不够准确, 有时的讨论没有多大意义。 (2) 形式上的合作, 实质上仍是各归各, 未能发挥集体的作用;原因是有的班级的小组学习不是经常化, 学生还不会合作探索, 有的是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学生显得无从着手。 (3) 小组中存在几个强者独占一方, 其余同学成为旁听者。这种现象也急不得, 但是也不能听之任之,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师开始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这次评课活动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已经较为充分的领会了这个精神, 在自己的教学中, 总是想方设法来举例, 给学生实物让他们去分一分, 在学生分的操作过程中逐渐感悟分数的意义, 而不是让学生单纯、机械地去背分数的意义, 因为这样做是毫无意义;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宽, 再实地量一量,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表象是非常必要的;还有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算一算我班该派几个同学参加全校的小学生数学比赛等。

四、重视教具学具及课件的使用

本次评课活动的教学内容中几何初步知识占了大多数, 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活动掌握这些形体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 我们的老师还自制了许多教具学具, 这些教具学具的使用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为探索形体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无水之源。有的老师还设计了精美的课件。

1. 对教材的钻研不够, 理解不到位。

例如, 在《厘米的认识》中,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环节省略了, 而估算却正是新大纲中要加强的;在学生量线段的长短时, 教师强调一定要从0刻度线开始量, 把学生的思维框得太窄了, 而这个环节设计好了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载体, 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有创意的想法就会在这种地方得到体现。例如,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对“围成”“对边”这些第一次出现的概念, 教师只是一带而过, 有的甚至没讲, 还有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只是教学了圆的一些特征, 而圆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却只字未提, 这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够的。

2. 教师代劳的较多, 学生真正探索发现的还少。

有些知识学生是能够自己去探索的, 但还没给足学生机会, 教师已经说出来了;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想不出来, 为了争取时间还是教师讲吧, 这种现象在我校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我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 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 绝不暗示,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些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周玉仁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她认为过去那种教学设计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严丝合缝的, 让学生随着教师的精心设问去思考, 由已知到未知的, 就是好课, 因为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走弯路。但是, 从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来看, 这样的好课就不尽然了, 因为它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小了。要引导小学生向未知进行探索, 探索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 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社会心里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 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

3.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双基”训练和培养。

时下创新十分时髦, 但是我认为创新与“双基”不是脱节, 更不是对立的。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 创新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是什么是“扎实”, 这关系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扎实”的含义是指基本概念正确, 基础知识清晰。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并能自己举实例用于解决问题, 并非不分青红皂白把课本上的所有结语都要死记硬背。有位老师在教了长方形的特征后, 先指名三个同学不看黑板说出长方形的特征, 然后又指名四个同学背诵长方形的特征, 再叫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怎么叫上数学课呢?这不是数学的记忆, 再说这样机械记住的数学知识学生是不会应用的。

上一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