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再思考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4、试论初中生思想政治课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5、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活化教育

6、探析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7、初中学生思品课知行失衡问题探究

8、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研究

9、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心理障碍及对策

10、浅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的模式

11、浅谈新时期的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

12、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13、试析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4、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15、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17、浅谈当前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策略之探究

19、浅谈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教育

20、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1、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奏响育人乐章

22、民族精神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

2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思考

24、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5、新时期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26、用心沟通,用思想说话

27、浅析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创新

28、如何在高效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29、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30、论初中生的道德信念培养

31、时政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贯彻有效教学理念的方法之一

3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难点及突破

33、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34、贫困山区初中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35、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

36、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7、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前有效组织策略

38、试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 学习能力的培养

39、浅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初中生人格的塑造

40、刍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教学策略

41、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42、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效性的有效策略探究

44、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价值及实践

45、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初探

46、浅谈手机媒体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7、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初中德育的实践与探究

48、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探讨

49、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了一些探究式教学分析。

1 关于转变教学观念的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 枯燥无味, 学生是学习的容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 应该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指导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指导学生自己质疑, 指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会探究新知。

比如在讲授《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时, 可以选择“祖国的统一

大业与台湾问题”这个角度, 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从以下方面提出问题: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目前台湾回归祖国存在哪些阻力?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作为青少年, 你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探究, 学生们会积极参与, 针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这样在问题探究中, 学生便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进行思考, 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同时, 这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教师应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 同时, 还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 才能更好的引导好学生探究知识, 使他们进发出思维的火花。

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分析

2.1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好探究性学习内容

认真理解和钻研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哪些能力, 获取的知识是什么, 从而选择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笑迎新生活”, 学习内容就要围绕一个“新”字, 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验、感受“新”生活, 通过探讨使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与新同学交往、合作、团结, 尽快使自己融入“新”集体, 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2 收集、处理相关资料

对于教材中的资料,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引用或进行有机整合引用, 还应围绕学习内容补充资料, 使之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处理相关资料或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如:九年级第二单元主题是“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多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 收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图片文字资料, 分门别类进行总结, 还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的吃、穿、住、行、用的变化收集资料, 可包括照片、向长辈访问的谈话记录等。收集、总结资料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设计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集体学习、分层学习、分工合作、小组合作、个别学习、课外开放式活动、展示与讨论”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能力水平具体设计, 否则流于形式, 使课堂看似热闹, 收不到学习效果。

3 创设教育情境的分析

创设贴近社会、走进生活、体现时代精神、有一定思考价值、学生能感悟、体验、蕴藏教材知识的具体场景, 并应用于教学之中, 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升华、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探究式教学目标的实现, 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1 设疑——导入

在教学“认识新伙伴”一课时, 应考虑到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 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 往往会使学生慢慢地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如在讲述人的“性格”时, 可以制作一张幻灯片, 上面有鲁智深、卓别林、林黛玉三个人物, 分别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出三个人物粗鲁、幽默、忧郁的鲜明特点, 从而向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呢, 由此导入“性格’, 这一课题, 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3.2 扮演——感知

如在教学“自尊自信”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表演《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不同角色, 通过因拒绝正确意见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这一骄傲自负的人物形象, 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

3.3 开展辩论与讨论

初中学生虽然知识还不够丰富, 但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了上好辩论课, 可以在课前确定了辩论题, 把同学们分为正方和反方, 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 让他们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 开展讨论,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自己去探索, 再相互把它讲出来, 互相拾遗补缺, 概括总结, 这样的讨论课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只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一理念, 使之更好的在教学中实施, 促进学生的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摘要:传统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是灌输。教师习惯于单纯地传授思想道德的概念、要求和规范, 不大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 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便是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转变教学观念、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创设教育情境三个方面, 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3.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怎样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呢?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节课是否成功,课堂是否有效,首先在于对教学目标能否正确理解,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运用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升,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合理整合两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学会调控情绪》时,我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让学生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为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然后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清晰、透彻

课堂的知识讲解是否透彻,知识的重难点是否划分清晰,将影响一节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节课能否成功和有效的保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贴近于生活的课,它很多的课程内容设计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课,自觉学习。

例如,在上《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挖掘,自主设计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讨论到“老师对自己的小孩有什么期望”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现场采访听课老师这一灵活的教学探讨方法,让学生转变成为课堂的发问者,而现场老师却转变成为一名被提问的“学生”。角色的变化,让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学习探究氛围非常浓厚,知识的讲解非常的“有效”。

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最后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据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认知冲突。例如,在上《感受法律的尊严》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我创设了问题情境:路上捡到10元钱不归还违法吗?如果违法了,是不是属于犯罪?学生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自己平时也有捡钱不还的时候,难道这就违法了?犯罪了?认知冲突也随之产生了。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希望更多教师参与到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活动中,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思想品德探究小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 优化课堂 提高教学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虽然考试内容不再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是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心。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包含了诸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内容,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主,通过介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权利义务平等的价值观,构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

1.采用分小组活动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强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事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总结性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并让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这种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知识。

2.讲解重点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应试能力,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学科以道理性的知识为主,既不像学习语文那样需要背诵古诗文言,也不像学习数学那样需要记忆精确的公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快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从中国近现代史、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以及公民基本义务等几方面入手,结合理论与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外国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对教学内容迅速作出反应,自觉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点,教学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知识进行分类,了解哪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哪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究教材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五课关于诚信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完成“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排练与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思考与讨论。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想、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

三、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因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教材内容,就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从报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视频节目等多种渠道来拓展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名人榜样、法律案件、政治动态、国情国策、社会热点等诸多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整理和筛选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与教学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准确理解、恰当使用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国情透视”时,笔者先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请进行总结性的文字说明;根据上述图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研读图片材料,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最后,各小组发言,笔者进行补充及总结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

从与教材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拓展内容可以分为相关性拓展与延伸性拓展。所谓相关性拓展,是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延伸的内容或是扩大了教材内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实和丰富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钓鱼岛事件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林柳青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与其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割、息息相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切实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这样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进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学与实践体验相契合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相契合,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到“我想说、我敢说”。在此基础上,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由此,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当前,生活在城区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爱劳动、甚至是好逸恶劳的倾向。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告诉孩子们, 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养成爱劳动、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是说教,显然缺乏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切身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创新,敢于进取。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充斥这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通过这些变化着、发展着的新鲜事物和现象,打开学生的视野,感受、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时刻关心时事。

三、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具体做法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四、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相应的情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利用课本中的图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先简要介绍交通事故在现实生活频繁发生的现象,马上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图片,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初步认识及做法, 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事实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去认识、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下足苦功,精心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逐步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百年变局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患者依从性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