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2024-06-21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先看几幅颂扬一个名家的对联,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1、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3、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2.体会诗歌中比喻、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感受诗人在文中表现出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走进屈原和离骚

屈原墓:信见疑 忠被谤 高扬蛾眉观四荒 君不圣 相空贤 苦求美政感天地

走进屈原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政治理想是“美政”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

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楚辞,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离骚》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2、正字正音

修姱( ) 鞿( ) 謇( )朝谇( ) 蕙( )纕( ) 揽茝( ) 谣诼( ) 忳( )郁邑 侘( )傺( ) 溘( )死 鸷( )鸟 方圜( ) 攘( )诟( ) 延伫( ) 芰( )荷 岌岌( ) kuā jī jiăn suì huì xiāng chaĭ zhuó tún chà chì kè zhì yuán răng gòu zhù jì jí

3、诵读指导

《楚辞》以

六、七言为主,兼及

四、

五、

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四、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太息:叹息。 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 虽:唯。好:爱慕,崇尚。谇:谏诤。替:废弃,贬斥。

申:重复,再三。揽:采集。 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 谣诼:造谣、诽谤。淫:淫荡

固:本来。时俗:世俗。偭,背向,引申为违背。错:通“措” 措施。 忳: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侘傺:失意的样子。 绳墨:比喻准绳、准则。 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 穷困: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溘:突然,忽然。

鸷:凶猛的鸟,指鹰、雕。 鸟:这里指一般的鸟。 圜:通“圆”。周:合。 孰:何。 异道:不同道。 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 伏:守,保持。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都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久久。伫:久立。反:返回。

朕:第一人称代词。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路。 步:缓步。 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 不入:不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 初服:指未出仕时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芰荷:荷花。 芙蓉:荷花。 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

高、长:用作动词。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辽阔大地。

缤纷:繁多。繁饰:众多装饰品。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 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惩:受创而改变。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整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

五、整体感知: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六、课堂作业:

1、巩固理解诗歌内容。

2、背诵1-7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

1、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二、归纳结构图

前七节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三、形象解读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四、浪漫主义 (一)、浪漫的语言

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 歌色彩亮丽炫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婉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兮”字的意味

★构成诗歌多变的节奏. ★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抒发悲愤激怨的悲伤情绪. ★构成反映荆楚文化的自由浪漫精神的文化元素.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拓展作业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去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根据立场见解写100字左右的短评。

答案:(示例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英雄。屈原的一生是为楚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

(示例二)屈原的死不值得。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名君,因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而死。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附: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通过参加这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我受益匪浅。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宝贵的展示自己、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这次课赛是一个锻炼的契机,是一种鞭策我们进步的动力。从收集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到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整个过程都让我收获颇多。倾听其它选手的讲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思练小学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讲课水平和课件制作都各有千秋,非常出色,我从中也收获的不少。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正确认读声母j、q、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j、q、x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熟练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知道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搭积木、下棋”两个词语。正确朗读儿歌《在一起》。 4.认识“棋、鸡”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

1.正确认读声母j、q、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j、q、x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熟练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知道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复习引入

1.创设情境: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再一次走进拼音王国,在前面的几次旅行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多拼音王国中的小伙伴,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那一会儿遇到了它们可一定要打声招呼啊!好了,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课件出示:拼音王国,青青的草地上,卡通形象的拼音字母正在玩耍。) 2.复习巩固:瞧,我们的老朋友来迎接我们了,快点喊出它们的名字吧!(课件出示前几课学过的声母:b、p、m、f、d、t、n、l、ɡ、k、h。) 3.引入新课:刚刚和老朋友打过招呼了,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识几个新朋友了?不过,这几个新朋友可不会轻易和大家见面,我们要先找到它们,它们才会出来和我们做朋友,你们有信心找到它们吗?

二、欣赏图片,整体感知

1.过渡:原来,拼音王国里马上要开联欢会了,我们去看看会场布置好了没有? (课件出示:联欢会的场景,并将书中关于j、q、x的情境图分散出现在课件中。) 2.引导学生看图:喜欢这样的场面吗?能不能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 3.引导学生认识新声母——j、q、x。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和拼音卡片。

4.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三、结合图画,识记声母 1.认读声母j。

(1)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与字母,说一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声母j。 生(预设):这个图上是一只母鸡在追蝴蝶,形状很像这个声母。

(2)介绍声母j的发音方法:声母j和母鸡的“鸡”读音很像,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j的读音。

生跟读,念口诀:声母读得轻又短,jjj。 (3)开火车读,教师纠正发音。

(4)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声母的经验给声母j编一首儿歌。 生编儿歌:母鸡蝴蝶,jjj。 2.认读声母q。

(1)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声母j,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幅图片,(出示小女孩手拿气球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图片,小女孩手里拿的是什么?(气球。)数数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7个。

(2)出示声母q的字母卡片,结合图片介绍声母q的发音方法:把“七个”的“七”读得轻短些,就是q的读音。

生跟读,念口诀:声母读得轻又短,qqq。 (3)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声母q。 生1:左上半圆qqq。 生2:q很像数字“9”。 (4)编儿歌:七个气球qqq。 (5)男女生拍手读。 3.认读声母x。

(1)过渡:认读了两个新朋友,老师现在有点口干舌燥了,你们是不是也一样?瞧,这个小朋友已经给我们准备了水果。他准备的是什么水果呢?(师适机出示切开西瓜的图片。) 生(预设):西瓜!

(2)引导学生观察西瓜被切成几块,刀切的印记像什么。 生(预设):西瓜被切了四块,像个大叉。

(3)(出示声母卡片x)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声母x。 (4)编儿歌:刀切西瓜x x x。小组赛读。 4.学习j、q、x的写法。

(1)过渡:我们认识了这三个声母朋友,还要知道它们怎么写。请大家打开书翻到31页,观察它们在四线格中的占格及写法。

(2)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师在黑板上范写。强调占格和笔顺。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5.游戏巩固。

(1)变魔术,区分形近字母。

过渡:同学们写得非常认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吧! ①拿出声母卡片i,请学生认读。折起钩钩,变成j,再次请学生认读。 ②拿出剪好的空心卡片b,学生认读。翻个面,变成d,再让学生认读。倒过来,变成p,请学生认读。翻个面,变成q,请学生认读。

四、故事激趣,拼读音节

1.过渡:同学们刚刚认识了三个新朋友,我们的拼音宝宝们也想和它们交朋友,快看,第一个要和j、q、x交朋友的是谁?

2.(出示i的拼音卡片)小i和j、q、x交朋友后就组成了一个个新的音节,你们会拼读吗?

3.学生练习拼读j、q、x与带调i组成的音节。

4.讲故事:看见小i和j、q、x玩得这么开心,小û也来了,它也要和j、q、x交朋友,小û特别有礼貌,见到j、q、x后,它马上把帽子摘了下来,然后彬彬有礼地说:“我可以和你们交朋友吗?”于是小û就和j、q、x手拉着手,一起做起了游戏,而且嘴里边还唱着:“小û小û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小û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û。”

5.课件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唱儿歌,巩固新知。 6.引导学生练习拼读j、q、x与û组成的音节。

五、儿歌激趣,总结提升

1.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我们不但认识了三个拼音朋友,还了解了小û遇到j、q、x要摘帽子,最后老师还想送给大家一首儿歌,你们想不想听?

2.出示儿歌:

jqx,jqx,三个朋友在一起,母鸡蝴蝶jjj,七个气球qqq,刀切西瓜xxx,大家吃得甜蜜蜜。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生谈话: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畅游了拼音王国,还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边唱儿歌边喊出它们,好吗?

教师读儿歌的前半句,学生接读。母鸡蝴蝶——jjj,七个气球——qqq,刀切西瓜——xxx。(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声母的卡片。) 2.复习j、q、x与i相拼的两拼音节,(课件出示音节:jī jí jǐ jì)指名拼读。

3.(课件出示:jû)再来拼一拼这个音节。引导学生发现音节中的错误。 4.教师导问:为什么有错误呢?引导学生说出儿歌:小û小û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小û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û,所以û上不能有点。

5.(课件出示正确的音节:jū jú jǔ jù)指名拼读。

二、故事激趣,学习三拼音节

1.讲故事突破难点:小i、小û都和j、q、x交上了朋友,这可急坏了小ɑ,它也想来交朋友,可是j、q、x却有一个怪脾气,小ɑ要想和j、q、x交朋友就一定要请到小i来帮忙,没办法,小ɑ只好去请小i了,一边走它还一边在嘴里念叨着:“j、q、x脾气怪,不和小a单独见,小ɑ要见j、q、x,必须小i来联系。”

2.(课件出示儿歌)师生共同读儿歌。

3.引导学生拼读三拼音节。(课件出示三拼音节:jiü qiü xiá)学生练习拼读。教师强调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三、图文结合,学词学字

1.过渡:交了这么多朋友,j、q、x非常高兴,现在它们想带领大家去认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书中两幅图片)来打个招呼吧!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看图说话,说完整话。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音节: dü jī mù xià qí 搭 积 木

下 棋 (1)学生自由拼读。 (2)开火车拼读。 (3)学生齐声拼读。

(4)去掉拼音出示“棋”,齐声读。 (5)引导学生用“棋”说句话。

四、自主学习,练读儿歌

1.过渡:大家看,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特别可爱的小家伙,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一群小鸡的图片。) 2.引导学生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认真听儿歌中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主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3)同桌互相读儿歌,互相纠正读音,圈画儿歌中(本课要求学会)的音节。 (4)学习会认字“鸡”,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5)引导学生用“鸡”说句话。

(6)指名读儿歌,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7)借助课件齐读儿歌,注意读准本课所学音节词的读音。

五、总结收获,拓展积累

1.总结收获: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又一次畅游了拼音王国,不但认识了三个新的声母朋友,而且认识了两个汉字宝宝,还学会了好多儿歌,老师觉得大家真的很了不起。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认识更多的拼音朋友。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方案设计类作品

比赛类别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XX工程单项组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

说 明

1.内容规范

参赛作品应包括封面、作品简介、目录和作品正文等内容。其中正文内容由参赛小组参照相关页岩气开发方案编制要求,并结合《第五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编制要求》来完成,作品内容需要包含相应项目的主干内容。此外,作品当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团队成员姓名、学校、学历、专业年级等相关信息,否则作品被视作无效处理。

2.格式要求

以工程项目报告的形式编写作品,详细的计算过程以附录形式在作品最后给出,详见后文。

文件命名方式:团队编号_参赛类别(单项组XX工程/方案设计类综合组)_团队名称

页面布局:纸张采用A4,页眉采用报告中出现的各章节的名称,黑体,五号,居中;页脚采用页码,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

封面:格式详见上文,团队编号以大赛网络报名、评审系统中获取的编号为准。

目录:标题“目录”,字体:黑体,字号:小三。章标题,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各级标题间采用1.5倍行距,对齐方式:分散对齐,数字和英文字母选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

正文:页边距:上3.0cm,下3.0cm,左3.0cm,右3.0cm;页眉:2.0cm;页脚:2.0cm;字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25,段前、段后均为0,取消网格对齐选项;每章的章标题: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前为0,段后1行,每章另起一页,插入分节符(不要使用分页符,因为每章的页眉不一样),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如第1章,不要使用汉字

一、二等);章中的各级标题:黑体,居左,字号:小四,1.5倍行距,段前0.5行,段后为0.5。正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1.2,表2.3,附注4.5,式6.7等。如“图1.2”就是指本论文第1章的第2个图。文中参考文献采用阿拉伯数字根据全文统一编号,如文献[3],文献[3,4],文献[6-10]等,在正文中引用时用右上角标标出。附录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另行编号,如图A1,表B2,附注B3,或文献[A3]。

3.提交要求

需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网络报名、评审系统提交电子版作品(office2003版),按规定时间提交作品,逾期提交无效,具体提交方式关注官网通知。此外,为防止网络提交拥堵,特对作品大小做出如下限制:方案设计类综合组作品大小不超过12 M,方案设计类单项组作品不超过5 M,如若大小超出规定大小可将文档中的图片进行压缩处理或对文档进行其他处理直至符合要求方可提交。

作品简介

阐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000字以内,宋体四号1.5倍行间距)

目 录

正 文

正文内容按以下大纲编写(方案设计类综合组):

一、总论

二、气藏工程方案

三、钻完井工程方案

四、采气工程方案

五、地面工程方案

六、HSE与经济评价

七、附录(附前面内容的详细计算过程)

获奖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桃花源记》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千古传颂的名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它蕴含有丰富的文言、文学、文化的营养。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去解读文章流芳千古,馥郁至今的奥秘所在?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联系诗人一生的遭遇,透过清丽的文质、优美的意境、平静的描述去感受诗人内心的苍凉。让学生初步体验“知人论世”的文章解读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究文本,学习提炼信息,归纳概括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验查阅资料,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学习方法。

3、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社会状况,陶渊明人生经历。

2、请就文中内容或思想或情感提出一个问题。

二、引用典故,诱发趣味。

我们上节课一起读背了《桃花源记》,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课前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陶

渊明的人生经历,大家肯定都做得非常好,那么你们一定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说说。

„„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刚直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那么,诗人在《桃花源记》中又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桃花源”,走进陶渊明。

三、学生自主、合作,初释疑难。

学生用1分钟时间,回顾、思考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其中一些精彩的课文分析和小组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的疑难问题,小组整合后由小组发言人做好记录准备在小组展示时提出。

四、教师引领,深入探究。

师问:

1、课文第三段“皆叹惋”,请问谁叹惋,叹什么?

明确:有村中人的叹惋:世间居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世上居然有如此多的战乱与黑暗,世人居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也有渔人的叹惋:世外居然有如此美的桃源,世外居然有如此淳朴的乡民,世外居然有如此平等、快乐的生活。

师问:

2、难道文中就只有村中人和渔人的叹惋吗?就没有作者的叹惋?其实作者在课文中处处都在叹惋,请细读每一段,想想作者有哪些叹惋。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内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

明确:一叹桃源神秘。依据:“„„,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的出现扑朔迷离。二叹桃源美景。依据:“土地平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景致,谁不艳羡。三叹民风之淳。依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诗人环视周围现实“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相比之下怎不教他悲极而赞叹。四叹世风之秽。依据:作为世人的代表,渔人受惠于桃源人,又受托于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受惠心安理得,受托却忘到九霄云外,“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告密迫不及待,毫无顾念,世人之自私、贪婪、毫无诚信,可见一斑。五叹理想幻灭。依据:“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诗人自比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岂不哀叹。

师问:

3、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了解到了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请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谈谈作者在本文中反映出了怎样的心理情感?以及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

明确:陶渊明兼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然而晋末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这两个志趣先后陷入了绝望之中。少年时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准备在仕途上干出一番事业。可晋末动荡的时代和本人刚直的性格让他处处碰壁,从29岁到42岁(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他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之路上坎坎坷坷、浮浮

沉沉,最终绝望而归。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彻底与仕途决裂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的追寻。但晋末黑暗的政治统治、年年的战乱,哪有一块平静的土地。诗人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明显的喻示读者: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本就是虚幻的,它不属于人世间。“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林的出现扑朔迷离,仿佛从天而降。看那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哪是人间,完全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再看结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此境只合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寻!《桃花源记》清醒而悲哀地告诉读者和诗人自己:世上已没有了桃花源的土壤!

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压迫(依据:村中人的“皆叹惋”;渔人何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否迫不得已,是否有苦衷?),加上年年的战乱,使得人人自危,古风不存,民不聊生。

五、师生互问,拓展延伸。

(各学习小组展示 “初释疑难”阶段集体的问题和精彩赏析,前面环节已解答的不再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将课文研讨引向深入。)

师问:假如你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而你恰恰与陶渊明生活在同一时代,你会有怎样的理想呢?你又将如何实现你的理想?

(学生5分钟时间现场练笔,当堂展示。)

六、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获。

上一篇: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范文下一篇:环境科学就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