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祠堂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彭雪枫祠堂范文

历史文化遗址之彭雪枫祠堂

中共中央1988年10月确认的33位军事家之一的彭雪枫将军是我党我军著名的青年将领,是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自1925年献身革命,二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贞,为民赴汤”,。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江泽民同志盛赞他“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彭雪枫同志于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苦农民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1930年5月调到红军中工作,历任红军第1纵队副政委、司令员,红3军团第2师政委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曾率部二渡赤水河,血战娄山关,紧跟毛泽东主席转战到陕北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彭雪枫来到河南竹沟,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9月27日,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正式成立,彭雪枫同志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9月30日,他亲自率300余名游击健儿,向豫东敌后挺进,开创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41年1943年,彭雪枫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他们以洪泽湖为依托,坚持淮北敌后的抗日战争,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等大小数百次战斗胜利。

1944年,彭雪枫奉命西征,首战告捷,为部队西进打开了胜利之门。9月11日,在著名的河南夏邑东八里庄战役中,彭雪枫亲自指挥战

1 斗,当时八里庄之敌外围据点基本解决,只剩下庄西南那个小寨,李光明支队司令部及其二个大队龟缩在这里,凭借碉堡、工事和机枪扫射作拚死顽抗,妄图阻止我军进攻。

为最后攻敌这一顽固据点,歼灭这股负隅顽抗之敌,彭雪枫师长及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进入与敌据点相距仅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八里庄天主教堂指挥部队。彭师长亲自审问了两个被俘的敌大队长,了解了小寨的敌情和地形,并让人找来了25团团长徐体三,对如何攻打西南小寨敌人作了研究和部署。11日拂晓,对西南小寨发起了总攻。在彭师长及其他领导亲临指挥下,组织了特等射手,封锁敌碉堡火力,我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猛的动作接近碉堡,集中火力首先打掉了对我军威胁比较大的小寨中间的碉堡,并击毙李光明的参谋长。此时,我32团顽强抗击了县城、太平集出来增援的日、伪军三百余人,将增援之敌击退。固守小寨之敌已成瓮中之鳖,顽匪李光明于被我全歼的绝望中率残部进行突围。这时天已发亮,张震参谋长和师部其他人员随彭师长走出天主教堂,来到南边两个土墙边向外观看战斗进展情况,指令部队迅速追击突围之敌,全歼残敌。主力25团在敌突围后,立即由主攻改为正面追击,做预备队的骑兵团也同时出击,在我25团正面追击和骑兵团的截击合围下,给小寨突围之敌以沉重打击,生擒了顽匪支队司令李光明,副司令李良玉、警卫营长王麻鼻子(王勇胜),一营长孟召盈。7时许,除八里庄周围仍有追歼残匪的零星枪声外,战斗基本结束,成批俘虏向八里庄大寨师部指挥所押送。彭雪枫师长正要骑兵团将敌支队长解来,询问敌、伪、顽向我进攻的计

2 划时,突然为敌冷枪所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八里庄战斗,我军共俘顽军支队司令李光明、副司令李良玉以下官兵千余人,毙伤敌二百余人,缴获轻机枪十一挺,长短枪千余支,子弹二万余发。此战使盘距在太平集据点之敌闻之丧胆,随即仓惶逃窜。八里庄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阻我西进之所谓路西防线,拔除了插在我军背上的芒刺,为永夏边区人民除了一大害,为建立豫皖苏边区奠定了基础。此战之后

夏邑东整个形势急速好转,我军迅速打开了夏邑局面,重新建立了县政府和韩镇区、太平区、胡桥区、会亭区四个完整的区政权。 彭雪枫将军壮烈殉国,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纷纷发来唁电,撰写挽联、挽词,深表痛惜,沉痛悼念这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全党全军怀念他,夏邑人民在他殉难的八里庄建立了纪念馆,供人敬仰。中央、省、市多次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多次到夏邑八里庄缅怀彭雪枫同志,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把彭雪枫将军献出生命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好。

彭雪枫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央军委确认的我军军事家之一。他忠诚革命、智勇双全、战功卓著,在红军长征中参与指挥了多次著名战斗和战役。他的牺牲是中国抗日斗争的重大损失,毛主席亲笔写下:“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3

为了弘扬将军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图强奋进,一九八四年由中共河南省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将军殉国地建立“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开馆以来,接待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大批全国各地、各界群众,成为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活动场所。将军的辉煌业绩和革命精神,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共同敬仰,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位于夏邑县城东北17公里八里庄村,为纪念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1944年9有11日壮烈殉国于此所建。 1982年始建,1985年10月15日落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及省、地、县部分领导人参加了落成典礼。纪念馆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馆内松柏青翠,迎门是一座醒目的卧碑,正面刻“鼓雪枫将军壮烈殉国处”,碑阴刻有彭雪枫生平事迹。中央坐落彭雪枫将军半身塑像,底座正面镌刻有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彭雪枫将军”5个大字。另有“彭雪枫同志事迹展览堂”、“新四军第四师指挥部旧址”及“彭将军遗体停放处“等建筑。展览室陈列有彭雪枫将军一生战斗经历介绍和240幅画片,并有毛泽东、朱德、彭雪怀、陈毅、贺龙、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馆内文物保存完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2004年是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中共河南省委、商丘市委,十分重视,专门就今年的纪念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成立了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夏邑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省委、市委的指示精神,千方百计做好纪念活动的具体工作,把筹备方案落在实处。在原来的建设基础上,增拨150万元加快县城至孔庄“将军路”的铺设,保证按时畅通,为纪念大会的召开和参观活动做好交通保障。使“将军路”成为一条爱国主义教育路,拥政拥军爱民路。组织专职人员,完成了八里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的外部修缮、内部装修、重新规划工作。整个纪念馆错落有致、肃穆巍然,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了“中国(夏邑)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书画邀请展”组委会。通过科学策划,辛勤工作,广泛宣传,已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的省份,征集到以纪念彭雪枫将军为主题的书画作品240多幅,其中国家、省级以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130多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笔题写了展名。作者既有彭雪枫将军生前的老战友、老部下,又有大批全国、省、市书协会员和书画爱好者。参展作品除纪念活动期间在八里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公开展出外,还将在县城及豫、皖、苏周边地区巡展,之后,作为纪念彭雪枫将军的艺术精品由“雪枫书画院”收藏。

5

第二篇:参观彭雪枫纪念馆

2015年2月23日,我和爸爸妈妈参观了彭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纪念馆位于镇平县雪枫路,紧邻312国道,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而建造的。纪念馆分前半部分的大厅和后边的三个展厅。大厅里矗立着一尊彭雪枫将军的石膏像,身着长衫,面带微笑。四面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书写的挽联挽词。转身进入后边的展厅,分别介绍了彭雪枫将军的少年长成、参加革命后的卓著功勋和牺牲后人们对他的缅怀。

彭雪枫将军出生于镇平县城南七里庄,少年时代刻苦读书,在求学的道路上不畏艰辛,接触到革命的新思想,立即热切地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展厅里悬挂着彭雪枫将军戎马一生的珍贵图片,陈列了他办公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展示了他可歌可泣的辉煌人生。我还注意到彭雪枫将军十分喜爱读书,他的藏书上都盖了 “书有未曾经我读”或“有书大家看”的印章,几乎所有的书上都有他写上的批注,真是让人敬仰。

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缅怀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先烈,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2015年2月28日

第三篇:参观彭雪枫纪念馆学习心得

彭雪枫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优秀指挥员,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学生时代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救国救民、匡扶天下为己任。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东城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和地下党负责人。先后任新四军游击队司令员、八路军四纵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发动群众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抗日烽火燃遍了黄淮大地。1944年9月11日,在率部消灭盘踞夏邑县八里庄顽敌的战斗中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7岁。

彭雪枫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己为人,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刻苦好学,文武兼备,机智顽强,是我党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他不朽的业绩将永垂青史,他光辉的形象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通过学习彭雪枫将军生平事迹我觉得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改革开放至今,不可避免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权谋私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歪风邪气上。我们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群众观念和为大家服务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掘我们身上所特有的气质——活力四射的蓬勃朝气、勇往直前的昂扬锐气、光芒万丈的浩然正气!才能对得起冒着枪林弹雨、不惜生命危险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才能更好的干好各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史滟华

2010-5-14

第四篇: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70周年特刊初步方案

彭雪枫将军雄才大略,文武兼备,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今年9月11日,是彭雪枫将军殉国7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将军丰功伟绩,追忆将军戎马岁月,弘扬传承雪枫精神,拂晓报社拟推出特刊——拂晓颂(或奔向拂晓)。

一、特刊主题:拂晓颂

将军与拂晓结缘情深。他在《拂晓报》发刊词中写到:“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的意思。军人在拂晓时要进攻敌人了,战士在拂晓时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抗战即将迎来胜利曙光,将军却离我们而去,但他发出的“冲破黑暗,向着胜利前进!”号令,至今依然激荡在我们的耳畔!“拂晓”蕴含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不折不挠的气概,敢于胜利的豪情,正是雪枫精神的凝练。

二、主要内容

1、封面

以拂晓为背景,将军立马远眺,战士们整装进发。整图下侧嵌入将军对“拂晓”一词的的完整诠释。

2、深切缅怀

刊发市领导纪念署名文章,彭小枫将军纪念文章,彭雪枫将军年谱(简要)。

3、砥砺成长。

彭雪枫将军的投笔从戎前主要经历。

1907年9月9日,雪枫同志诞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大革命时期,他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投身“五卅”运动。一九二五年五月加入共青团。一九二六年九月转入共产党。积级从事学运、农运、兵运、组织参加了北京南苑暴动。成为北京东城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和地下党负责人。

4、赫赫战功。

1930年5月,他奉命到红军中工作,历任红军大队政委、支队长、师班委、师长、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纵队司令员等职。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披坚执锐,首登长沙城,喋血八角亭,歼敌娄山关,直下遵义城,四渡赤水,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攀登大鼓山,通过大草原,鏖战直罗镇,所指挥的部队战绩卓著。他也成为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

5、泽被长淮。

主要是彭雪枫将军在皖东北地区的抗战经历,以及情系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从严治军,军民结下鱼水深情的佳话。在此期间,他创建了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

6、永恒丰碑。

老一代领导人对他的评价以及各地百姓对他的怀念。

7、再访征程

沿着将军东进的足迹,

8、翰墨枫红

书画作品纪念彭雪枫将军

三、版式

对开八版,各版尽量用足照片,力争视觉上文图并茂,相得益彰。

四、选材要求

1、以事例感染人、以细节打动人,文字上注重选取有血有肉的素材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

2、把握贴近性,突出选取彭雪枫将军转战宿州的事迹。

五、执行

1、由社长、总编牵头,统筹指导。

2、从时政要闻部、摄影部、新闻采访部、总编办、新闻编辑部等科室选调精干人员组成特刊报道组。

3、计划从7月初正式启动特刊筹备等各项工作。

第五篇: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无锡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上河塘、惠山浜一带祠田尤多。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

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旗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

一、

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

二、

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

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鲜菲先祖;

三月 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

九月 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 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 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 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惠山祠堂的祭祀也都有定例,并且逐步简化为春秋两祭。

但在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孙瞻拜先祖。

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条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反复三次。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过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如惠山钱武肃王祠因为祀主是吴越国国王钱鳄,所以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祝文.先官祭。

官祭的既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无锡县知县某金匮县知县某谨以牲礼之仪致祭于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之灵日惟

王崛起于临安保障吴越横江跨海,恪遵画一之规,禁暴锄奸,爰著三之节,籍郡县而请吏,息兵革以宁民,馨香于以酬庸.忠孝永堪作则时维仲谨奠牲醴以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 配 尚飨 后家祭,家祭的固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某裔孙某等谨以清酌

庶馐之仪敢昭告于始祖

敕封诚应武肃王盟继世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及迁锡之祖

晋宗公尚父公之灵曰 于戏物重本原畴之追远之念事,维修举永崇时享之仪,望苕溪一水迢遥,财贸由越境以展孝卜,惠麓而九峰耸,爰即古以分祠。本朝之宠锡特隆。吾祖之忠贞,如在二戊褫膻垂祀奠于绵绵六望俱昌,衍宗支而奕奕。谨陈牲醴各懔见闻干戏。尚飨! 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享胙时,有些宗族还具体规定r菜肴每桌十样和每席只派酒两壶,饮酒习:许超过互小盅,饮胙后向族众分发胙肉、馒头之类,这叫散胙或称“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二)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

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注重宗谱。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义称续谱)。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潜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

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祠堂族妊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校址好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如无锡华氏族规规定:初等小学每人提供学杂费5元.高等小学8元,初级中学30元,高级中学50元,大学120元。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去领取,凭成绩报告

单领取下学期学杂费用,留级者停发。此外.还提供华氏子弟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外姓优秀学员的出国费用,经义庄同意,也如数发给,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

(三) 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 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

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捌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都在祠

堂实行。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则在祠堂当场被打死、缢死或沉潭而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 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到了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柯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它是组成桐堂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但这些文化的总根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它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维护,显然是可以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后祠堂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的,但同样也十分芜杂,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使广大妇女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之中,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 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了解这种文化,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当这种占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正如无锡籍的中国著名规划大师、首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顾奇伟院长所说的、惠山古镇的文化意义在于:“寺祛邪、祠扶正、史致用、二泉吟、水乡行、阿福情”这种高度复合型的文化特征.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四、祠堂的构成与一般分布规律

如前所述,祠堂对于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地缘组织来说,是这些宗族、家族聚居地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的标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族、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体七都能从宗族立庙建祠的祠堂建筑规模、档次来得以反映。因为它是封建家族制度下所形成的产物,它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发展和表现: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娠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宗直——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关于祠堂的分布问题。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宗族制的首要条件是聚族而居,而这种条件主要在全国的山区、农村占绝大多数,祠堂分散分布在广大农村的特点,它和聚族而居的族众基本上是从事封闭式农业生产,过着千年不变的耕读渔樵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现在我们可以在皖南山区、徽州城里,看到精彩的徽派桐堂建筑;在浙江闽南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原,见到宏伟优美的祠堂建筑,仍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山野村落之中。

总之,一般祠堂的分布规律是以分散为基本特点,祠宅聚合为常规分布形态。

虽然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消亡,祠堂的发展也打上了句号。但是作为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许多残余,都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辩证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受到启迪和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岛国税网范文下一篇:庆典答谢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