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时代语文教学的时代性论文

2023-01-05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其主体地位, 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语文教学时代性的明显体现。”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应实施何种策略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对此展开了相关探究。

一、以备课为重点, 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 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 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 例如可通过谈话, 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 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 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 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 “全面开花”, 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 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 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 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 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 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 确定教学重难点时, 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 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二、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较为积极, 而高二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高一年级就略有减少, 高三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 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年纪小的时期思想顾虑较少, 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 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分析《故都的秋》三到十一自然段时, 我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九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课文中哪几个段落体现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二、上述段落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三、以上段落中描绘的景物究竟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第四、面对很多的冷色调景物, 倘若你是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旅行者, 会产生怎样的思绪?第五、故都的秋声主要描绘了哪些声音?第六、这么多声音交融在一起, 故都的秋究竟是热闹的?还是宁静的?第七、倘若你是一个羁旅异乡的漂泊者, 在冷清寂静的秋天, 你会产生何种感受?第八、如果在你心情不好时, 面对寂寞冷清的秋天, 你会产生怎样的思绪?第九、其实故都的秋在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既有明艳之景, 又有清冷之景, 为何作者唯独要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呢?针对上述九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 我则在组间巡视, 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 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九个问题, 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 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 无以致疑;非问, 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 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 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 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 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譬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 我则联系了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范畴内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对路边的绿狗尾草关注过吗?你对这种平凡而又普通的草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通过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感受罗丹的至理名言:“世界上本不缺少美, 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而已。”) 在这一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深情导入:“月色下的荷花塘优雅、朦胧、如梦如幻, 恍如仙境一般美好, 可是朱自清先生却在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寄寓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为何面对如此美景会产生哀愁呢?朱自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为何会如此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习《荷塘月色》, 这篇写景散文会给我们满意的答案。”

摘要: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坚持人本主义原则, 实施以下教学策略:以备课为重点, 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叶悬冰;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和生机——论语文教学的审美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明海, 史岩;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健全税收法制的重要性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