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

2022-10-14

1 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 从小学识字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 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忽视小学生自主识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明确的规定, 第一学段 (1~2年级) 认识1600~1800个, 800~1000个会写, 第二学段 (3~4年级) 认识2500个, 20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 (5~6年级) 认识3000个, 2500个左右会写。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力求在短时间内, 让学生多识字, 多认字。很少去探究如何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让其去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2) 忽视小学生年龄特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以现成的课本为基准、为中心。课本中有的字教师尽力教, 课本外的部分, 即使是从课本中衍生出来, 有助于小学生对生字的进一步认识和加深理解, 但由于不再课本范畴内, 也不再考试范围内, 教师就不教。致使小学生记得快, 忘得也快, 学习汉字时的回生率较高。 (3) 教学方法单调。很多老师在识字教学中, 过多的注重生字生词的学习, 注重死记硬背, 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 积累汉字, 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 枯燥无味。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 缺少情节, 缺乏情趣, 内容枯燥, 学生只能机械记忆, 一般采用读、认、写这三种方法去接触汉字, 同时完成识字任务长时耗高, 需极大的耐心, 不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因此学生不感兴趣, 参与教学的兴趣不高。

2 识字教学中识字年龄选择

2.1“提前识字”的误区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确实证明, 4~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但语言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语言的获得受到生理基础、语言环境、认知发展、个体差异等四个因素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共同制约着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提高和培养。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 需要采用多种手段, 不能超越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实际。而“提前识字”往往忽视这四个因素在儿童在识字中的综合作用, 轻易得出“让幼儿大量识字是必要”的结论, 无疑是把语言与文字等同起来, 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识字等同起来。因此, 必须明确: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并不就是识字的最佳时机, 幼儿大量识字也并不一定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者不能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除此以外, “提前识字”论还宣称“让孩子尽早掌握大量汉字, 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以使孩子更优秀”。他们的宣传很容易给人们一种错觉——只有识字才能开发智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和经验的增加, 儿童的记忆力越来越强, 虽然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 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 但机械记忆力的保持率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幼儿的机械记忆力不会比大人强。所以, “提前识字”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2 识字的最佳年龄段

识字不止是为智力开发提供工具, 而且也是促使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了解, 儿童中枢神经的发育和发展, 是人进行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儿童对汉字的认知更离不开注意和记忆的发展。识字教育固然可以开发智力, 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也就是说,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识字教育的基础) , 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 无根之水。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脑重在七岁左右才接近成人水平, 与高级智力活动如知识学习、分析判断等直接有关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是到七岁才基本完成。作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儿童对汉字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的主要要素——空间知觉直接关系到字形的学习, 儿童的视敏度在七岁时才发展到比较稳定的阶段, 而方位知觉的发展直到10~11岁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感知觉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知觉则关系到字的意义的理解, 而时间知觉更滞后于空间知觉。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在六岁半才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注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记忆的效率和质量。

3 识字速度的误区解读

作为当前小学教学领域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快速识字”与“提前识字”理论一个强调识字的“早”, 一个强调识字的“快” (同时还强调“多”) , 着重点不同, 对识字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 但有的“快速识字”法明确主张提前儿童的识字年龄, 认为4~5岁正是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有的“快速识字”法虽然没有明确主张提前开始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 但他们都主张在儿童开始接受识字教育之后, 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 完成小学六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把小学2~5年级的任务都提前到一年级来完成, 其实质正是彻彻底底的“提前识字”。因此说, “快速识字”论者所宣称和依据的心理学上的证据和“提前识字”论者的心理学上的证据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错误也是相同的。其次, 各种“快速识字”法所说的“识字”效果和速度令人怀疑。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不仅仅包括字音和字形的再认与再现, 还包括对字义的理解, 识字如果只让儿童学习字形, 却不知道字读什么音, 或者教给他们发出某个字音, 却不能使字的音和形结合在一起, 或者虽能够见字而能够读出字的音, 却不了解字的意义, 不懂得如何运用它, 这样的识字不能叫做识字。儿童即使在短时间内记住了音和形, 在音形义之间建立了联系记忆, 但这种联系能否保持长久, 还是一个疑问。因为音、形、义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 需要不断地复习强化。仅仅掌握了字形和字音, 距离真正理解和自由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同时, 识字还受到儿童言语能力、经验与知识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开展识字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程度, 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实际, 所以识字教学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体现出学习的阶段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的连续性。种种因素的制约, 使识字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它的复杂性决定了识字绝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 不是一个可以任意缩短的过程。识字不可能像有的“快速识字”论者所说的, 一步到位地在几个月或者一年内、甚至在幼儿园就把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所有的汉字学完。“快速识字”将单位时间内掌握的字形的数量视为“识字”速度, 是极其错误的。因此说, 按照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标准来衡量, 各种“快速识字”法所宣传的效果和速度是不可信的。

4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策略

4.1 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的策略

众所周知, 汉字的形成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 尽管汉字数量很多, 浩如烟海, 结构复杂, 学习起来困难很大, 但究其根本主要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构词方法组成的。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 教师根据汉字的构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象形字时, 可以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 将所教汉字形象化的进行展示, 把汉字原来的样子画到黑板上或者利用多媒体投射, 让小学生先观察图片, 教师进行启发和诱导, 让小学生根据图片的形象和特点, 猜出所对应的汉字, 再写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汉字可以在小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容易忘记。如:日、月、山等。再例如会意字的教学,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所要学的汉字分解成几个部分, 让学生分别猜测几部分的意思, 咱此基础上, 让小学生把这几部分重新组织起来, 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休”这个字的时候, 让学生先了解“休”是由“亻”和“木”组成的, 然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休代表的意思就是:人累了, 靠着树歇着, “信”是一个人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送给远方的亲人。再如田中草为“苗”, 不正即“歪”, 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 表示许多树林, 三木为“森”, 表示更多的树, 多得遮天蔽日, 三人为“众”, 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 (意符) 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但是作为语文教师, 不能凭教师空想来讲解汉字构造的理据性。要把汉字放到整个构形系统中去讲解, 不能讲了一个, 乱了一片。例如, 有教师把韭菜的“韭”, 讲成“不是 (非) 只有一根, 而是一大片气把“悲”讲成“心理像长了韭菜一样悲哀”这就是对汉字的构件进行曲解造成的。主要源于教师没有把汉字构件的形、音、义分析错的缘故, 以至于对整个字的讲解发生了错误。

4.2 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小学生在6岁左右学习语言是最佳的时机。而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又是读写训练。因为读写是独立自学的基础, 是打开人类宝库的金钥匙。孩子有了这个法宝, 他就闯入海阔天空, 万紫千红的知识园地。因此说, 读写是人的能力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 要尽量遵循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 抓住时机, 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 为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首先, 要突出教学重点。初入学的小学生, 对汉字结构的认知比较差, 常常把“少”写成“尐”, 把“3”写成“ε”。这就要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 教师要尽力把字形的教学作为重点, 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其次, 降低识记难度。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 学习汉字的字形是最吃力的, 为了降低其字形识记的难度,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活动, 简化了记忆程序, 缩小了记忆单位的数量, 有利于降低识记字形的难度, 提高识字效率。 (3) 倡导合作学习。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两个半月的培养, 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 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 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 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 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 会的教不会的, 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 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 辨识生字, 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 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 请你帮帮他。这样做, 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 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4.3 遵循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 自制力比较差,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将不同的游戏活动融于整个识字过程, 让学生时时充满新鲜感。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学习,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你说我猜的小游戏, 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向大家介绍, 描绘样子、做动作、模仿声音, 师生根据乐器的特点共同猜测乐器的名字, 同时认读词语。帮助学生建立事物与文字的联系, 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其他诸如找朋友、小猫钓鱼、快乐大转盘, 带生字朋友回家……争当“识字大王”, 给生字编故事, 编儿歌等等, 有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画一画, 摆一摆……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 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处处有课堂。让学生把平时遇到的广告、招牌, 商店、书店的名字等记下来, 在课堂上跟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把这些生字制成生字小卡片, 由家长、教师或小组长检查, 装入生字档案袋中。这样既调动了课外识字的积极性, 又培养孩子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更为以后自主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是识字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应该说,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和研究战线的研究者门正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结出了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 有些进而形成了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法。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违背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的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摘要:识字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 要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引导小学生按照自己喜爱的方法去自主识字,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 促进其成长。鉴于此, 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识字教学,识字年龄,识字速度

参考文献

[1] 陆玮.创设识字情境体验识字乐趣[M].教育科研论坛, 2006 (6) .

[2] 刘颂华.识字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M].小学语文教学, 2006 (6) .

[3] 胡学慧.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M].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8) .

[4] 何苏农.巧识汉字——年级识字教学片段与评析[J].教学设计, 2005 (2) .

[5] 黄碧.浅谈幼儿语言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 2000 (3) .

[6] 张先亮、张继定.初中生语言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 2000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维纳斯与中国传统女性爱情观的差异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