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2023-06-14

第一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要:阅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又充满着智慧的享受,人们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不能靠满堂灌,满堂讲来实现。学生要学会阅读方法,成为阅读的直接者,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平等对话关。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喜欢语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各方面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中获得阅读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是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亦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片面的只专注于课本上的阅读篇目进行讲解,学生即使学到一些方法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在新课标下,中学的语文阅读课堂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优化,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实现教学角色的互换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整堂课就是老师在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学会运用不能知晓,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也觉得自己讲课很辛苦却又得不到回馈。因此,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方式,学生和老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头脑思考问题、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而阅读的最初感觉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了才能够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每个学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经历、知识储备和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初次接触的体验也会有不同。从文本解读来说,每个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独到的见解;从课堂气氛来讲,每个见解都有可能引起课堂的波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教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在尊重的前提下,恰当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完善的文本感悟,在不断地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对文本感悟能力,最终提高鉴赏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统一课内外阅读,不局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文章。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好自主学习。在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后要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数目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

首先,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减少冗长而琐碎的文本分析,以传授方法和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让学生去寻找与所学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篇目,学会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学会小组交流,尽可能地复述和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将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带到课堂当中与同学进行分享,或者进行一定的小组演示,自己作为一个施教者来向同学传授自己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于每个学生对文章所做出的合理的理解和认识都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2.融入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将与阅读相关的音乐和表演或者其它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阅读,更学会去欣赏美的艺术。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

(二)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单单局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可以使声音图像和教材中的文字相结合,全方位解读文本,变抽象文字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图像,直观形象的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情境,体验文本情感。

多媒体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欣赏与所学文本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使用,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属于课外的声音和画面;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五官的直接感触,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的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但靠老师或者只有学生自主没有老师的指引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应当调动一些有利的设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在课外可以加以巩固,真正的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伟.高中语文专题阅读课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2.

[2]冉瑞霞.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4.

[3]丛阳.高中语文阅读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高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

[5]潘艳.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提升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多开展交锋讨论。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创造能力。

一部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创造性对人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

一、教师要个性化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精神。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开展交锋讨论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在阅读教学中,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借认知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同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公》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点燃思绪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3.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语言组合成的课文是作者灵与肉,气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产物,语言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必须抓住语言品味,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在语言的体味中深究课文,在词句的琢磨中把握作者心灵的博动,在词章的涵咏中培养语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争鸣,从阅读品味到思辩,由储存消化到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过程。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进行创新写作思维训练。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程式化,陈腐化的作文忌之,唱高调,说空话的作文忌之,图解概念迎合时尚的作文忌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创作形式:①设计课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皇帝新装》后续写“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学《小橘灯》后我安排学生写“今天小姑娘一家的生活”,这种训练是开放的,答案也各种各样。②利用抽象图形、几何形状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的知识看它是个句号,用地理知识看它是星球,用数学知识看它是一个点的轨迹,画家从艺术角度看它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从哲学看它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从历史看它是一口古井,这种联想无疑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③童话、科幻小说、未来畅想之类的想象写作让学生少了现实的束缚,思想的羁绊,学生在作文中神思飞扬,纵横驰骋,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④进行成语、谚语、格言、古代故事的翻新写作。如水浒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开卷未必有益”“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近墨者未必黑”之类的创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上写作训练,有意地打破旧的单向思维模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多向性。

第三篇: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杜平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成为新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而且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学习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探索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探讨的自由讨论氛围,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学习语文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进行了引导学生以思考探索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应用语文的能力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方向去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倡导实施探索性教学理念的重要价值。

为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设法在学生中培养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任务和重要价值体现的进取精神,是全方位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主渠道。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探索性学习的基本作为方式,可以是涉足于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究,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不一定要具有前沿性或是前所未有。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具有创造性,甚至不一定要有结果或正确的结果。探索性学习实际上是强调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注重研究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现成的结论。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魅力、理解语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效地增强学生处理来自于语言信息方面的激情,激发他们获取语文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而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即包括学生个体独立自学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协商互动结合起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

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思考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自由探索性学习。学生在思考、分析、互相辩论中迸发出许多可贵的思维闪光点。教师对学生们共同探讨的已有结论或课文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自由讨论,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课本中或课外阅读材料中具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坦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到努力阐明充分理由,以达到在思想争鸣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良好境界。针对同学们的自由探讨,教师在总结归纳后提出关键问题,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研究思考,或在小组中展开民主讨论探究。教师特别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共同解决。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难题,由同学们集体研究探讨。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这种教学方式便于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需要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深入研讨,从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集体探究式学习,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是在陶冶情操中积累知识的活动。对于同一课文的学习认识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当几位同学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个性喜好、感情经历、知识积累的不同,学习中必定产生效果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组建由不同知识素养积累的学习者所组成的研究小组,以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绩共同进步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通过对论文内容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易于提升同学们的思想内蕴和审美情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认同点,加强情感沟通有利于学习难题的共同克服,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越过传统语文教学中浓重的说教色彩和庞杂的知识体系,把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使得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

四、精心设计激发研究兴趣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

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宝库,并得到收获。问题的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悬念、好奇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同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以动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讲出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形成有利于教学探讨的师生合作模式。

加强师生合作的教学创新研究是指师生双方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同时完成教与学的目标任务。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找有关的资料,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生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体验到了合作的愉悦。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还彻底地摆正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结语:在以思考探索为主渠道和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而是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把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当作中心目标。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围绕自己的兴趣和长期培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把学习与思考探索统一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四篇: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让学生的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广东省增城市中新中学

钟燕媚

摘要: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作用巨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提问 激发兴趣 授之以渔 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1](p.106)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2](p.118)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 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1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p.164)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

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

2

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4](p.69)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 3

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5](p.282)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书中谈到初中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标准:①准确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②能重组文中重要信息;③能提炼和整合文中内容及中心思想;④能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观点态度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⑤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及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6](p.281)

以上评价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教师可以做出思考和提问的示例,让学生模仿,但这些提问要少而精。建议抽象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历年的中考题和各区模拟试题中现代文课内课外阅读题目进行研究,争取总结出常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命题规律。然后让学生记笔记,上新课的时候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其实是一种对文本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过程。按一般的说法,探究式 4

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入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7](p.103)

(四)让学生创新求异地问

古人云:学无止境。在学生能够把握基本的提问方法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时候,最后一段话“和人类不同,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面对这句话,教师可以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吗?”学生经过引导,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白兔和人类不同?到底人类好还是白兔好?”“白兔为什么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决定撤消后,白兔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白兔去见诸神之王的时候,心情如何?”„„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求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下不得,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那毕竟是我的孩子,我会爬上去把他抱下来。”“我会打110电话求救.”“我会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一起帮忙。”“我会开直升飞机救他下来。”„„当老师问出“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们还能怎样?”这些问题时,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花火,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另外,还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诚然,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的。提问学习方式的展开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学习小组的编排,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小组之间的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该“因材施评”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5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2] 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3] 陈建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G].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4] 崔干行. 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G].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6 [5]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 10 [6]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 10 [7] 崔干行. 教育的理想和现实[G].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02

广州:广东教育出广州:广东教育出 [G]. [G].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探究

中学语文即是人文精神的供体,又是一种思维、交际的语言工具。中学语文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即能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又能开发心智。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精神

语文是属于人文学科。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在诗词歌句间体会人性的情感世界和灵魂;描绘出一种语境中的情景,领悟情景中的艺术美。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体味人文魅力

语文是服务于生活的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我们把语文课比作一部戏剧,而学生则是戏剧的主角,通过背诵和阅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走进实际生活中,则需要经过写作和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而文化品质、语文素质得以逐渐的提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且进入书的意境,便废寝忘食”是其最高境界。由于语文学科有非常强的灵活性、人文性,如这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词,一直以来,教师都是很辛苦的把教科材料上内容传授给学生;与其这样,还不如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的重心发生了改变,由“为学而导”取代了以往的“为教而教”的重心。?W生先反复的读书,并且自读时自己推断、思考、体会和感悟;在其中摸索规律及读后总结方法。而教师则只从旁观察和指点就好。比如在上艾青的《鱼化石》诗歌时,先不讲解任何意思,让学生先反复诵读甚至背诵。再让学生来讲讲在读和背的时候领会到了什么;学生们领会到了一条鱼变为化石的经过、鱼儿的伤心、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从诗中自己悟到的,并从中找到了根据;从而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这样就会增加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同样也会增加他们的创新意识、认知需要和成就愿望,最终变得爱学、想学和乐学。

二、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和改革中培养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曾说过“任何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吸收,同样还是创造、投入”。而创新则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憧憬。

比如在莫泊桑的《项链》教学中,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按着以下思路方式来给学生解读在小说中,对追求享乐思想、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敏锐地进行了讽刺,在小说结尾更加深了对这种的讽刺,而又带有一点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主人公基本上是一样的看法,她是一个悲剧形象,她的青春在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下而失去。为了学生的兴趣能提高,而必须打破这种以往的解读方法,让学生从人性方面进行认识,从而对学生由“思考领悟”到“应用拓展”再到“发现创新”的培养。因此,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侧面问题进行思索探讨。

首先、她第一层面的性格理解为“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和不安于现状”。必须肯定,由于对现状的不满而想要改变的意识,这是一种求新思想萌芽的可贵精神,这表示了人类渴望的追求的不安分心态。不过最主要的是她所追求是什么,是不是具有大众的思想追求、时代精神。设置一个问题在这里思考,把简爱和玛蒂尔德的形象做比较,让学生从中认识,简爱也是因为对自己不满的现状而反抗;不过她追求的是自由、独立的个性;是想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就是没有想过占有物质利益;而且决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获得一切。同时,也认识到,在小资产阶级里面,玛蒂尔德想要过好日子,想成为社交界里面的一员并没有什么过错。

其次、在阅读中,一直都忽略了她性格中的忍耐、坚韧、吃苦的精神。引领学生对玛蒂尔德性格改变的认识,且从人性角度发觉她的性格特点。从而提出她虚荣的性格是不是有所变化?让学生对人性的多面性进一步认识。传统观念的打破,学生对这些问题能够从人性的本质去探究和思考,从而就会对课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更鲜活和更全面的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解。

三、结 束 语

中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并仔细从人性、情感、个性、道德去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让中学语文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心灵上的唤醒,这样中学语文教学才能服务和服从于人类健康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呈现出“一切为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让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生命的至爱、人性的魅力尽情的展现。

[1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州福建教育,201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

[3]张万兴.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第一中学 344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最新优秀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