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范文大全

2022-07-09

第一篇:电影评论范文大全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

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第二篇:微电影评论

微电影评论:小电影大改变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电影来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微电影,是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世界,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宽带及视频技术的改进,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2010年,筷子兄弟用一部《老男孩》追忆逝去的青春,上线6天就获得了超过2500万次的点播数量,拍摄是用价值不到3万元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清录像功能完成的。

微电影的特点是小投入。相较于传统大电影,微电影的投入成本10%花在剧本,30%到40%用于演员片酬,50%到60%用于导演和制作团队。而传统影视剧,单演员片酬就占到60%的投入成本。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几年高速发展,去年总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30亿元。一般来说,一部大电影通过院线、DVD、网络版权、游戏版权等渠道,回收基本是两年的时间。一旦错误决策,容易赔本。使用新人风险太高。

在华影盛视CEO赵雨润看来,大电影和微电影的最大的区别是,每年能拍上大电影的导演就那么二三十个,演员就几十个;而微电影则是百花齐放,“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电影圈有一个简单而奇怪的逻辑:如果希望有人投资你的电影,那你必须已经拍了一部电影。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新手似乎永远都无法进入这个领域。

2011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马史特意研究了网络上走红的短片,总结出电影走红的4条“军规”:必须有高超的视频技术、俗气的草根文化、完美的创意想法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够做到其中3条,成功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电影多大程度将被改变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一个人从现实走向梦想。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电影产业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也日益突显,而电影业的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创新。

“现在知名的一代导演大多从场记开始做起,导演是需要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微电影给中国一向稀缺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一个孵化场。”

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局限,一般而言,一部微电影成本只有几十万元,平均每分钟1万元以下,这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以微电影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起点。

微电影比大片更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大部分微电影的长度相当于两首歌,而导演也只有几天甚至一天时间完成。

《老男孩》的导演之一肖央认为,微电影是电影行业一个特别好的发现人才的渠道。没有网络视频之前,要发现一个好的导演很难,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奖,才有可能有市场。有了微电影大家就可能发现更多适合的导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儿的产品,也许就开始了电影产业的生态变革。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平台,电影的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微电影所改变?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发真的会是未来的产业主流?

随着微电影投资热的到来,相关产业链正丰富起来。华影盛视CEO赵雨润认为,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应该闭门造车,他更希望将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汇聚在一起,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短就是“微”?网络播出就是“微”?基于互联网播出平台的电影还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投身于微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的知名导演贾樟柯一直在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是微电影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微电影因为经常有广告客户投资,加上成本低,不会面临亏本的问题;微电影植根于网络,也基本不用关注发行,省心又省力。但内容即营销的理念会不会催生大量的垃圾片?

什么是微电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还是视频网站运营商,不同人对微电影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定义。

“微电影确实很热,有风起云涌之势。很红火,但也有些混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启动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说。

许柏林认为,说起微电影,大家都是既热心又陌生,对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创作、传播、审美、社会张力在哪里?无论是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微电影均没有学术规范,这也是微电影发展论坛研讨的目的。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商业品质要很好地结合,离开艺术品质就是广告和低级的DV影像,无法长远发展。

日前,由商务部、中宣部、广电总局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大典暨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以及历时6个月的微电影优秀作品征集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作为活动组委会的主任之

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指出,微电影活动能够聚拢中国影视行业的龙头机构在2012年风风火火地办这个活动,不仅是因为微电影是一个价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更是因为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赢得了大众的眼球。央视希望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发掘、扶助微电影创作优秀人才,促进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交流,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市场繁荣储备新生的后备力量。

背景链接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微电影的特点是:“微(超短)时”(几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几天)”;“微(超小)规模投资(每部几千至几万元)”。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第三篇:电影《搜索》感悟评论

看看身边的事儿吧。一个人开车撞了人,被媒体一报,网友一挖,第二天那人就成了官二代冷血杀人魔头。舆论立刻一边倒,绝没有当事人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再爆出他抛弃过那么几个女朋友,上学时候打过小抄儿做过弊,和人干过架,开车违过章,能引起全民大讨伐就再好不过了。这人被判刑之后,恐怕只能留下一双永远抬不起头的父母四处与人下跪磕头认错,从前的朋友也要一律和他划清界限;很多年前爆发的艳照门,在媒体和网民的集体努力下,让陈冠希现在还背负着各种骂名,被人追杀,不敢接戏,网友仍然以辱骂他为乐(我也是其中一员……而且还不能保证以后不做这样的事儿了)。

这就是比电影可怕一千一万倍的事实。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算是温柔的吗?

叶蓝秋临死之际,拉着杨守诚来到一片芦苇地看日出。

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站在人一样高的芦苇地里头,吹着风,终于没有质问和谩骂。

于是在那么一瞬间里,谁也就不能再伤害谁。

句句都适合《搜索》,它的悲剧正在于此。仔细回想一下,这里边有哪个人做错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陈若兮没错,她爆出叶蓝秋不让座的时间并不断推动升温,这是每一个媒体人的本能,她需要这条新闻提高她的地位,知名度,然后才有可能买房,让自己,男友,妹妹不会成为流浪猫。至于叶蓝秋,她是她的道具,不是她也会是别人,她陈若兮有什么错?杨佳琪没错,她在公交车上拍到这一幕,是出于一种媒体人的敏感度,也是出于公民的公德意识;她走了一步好棋,把陈若兮拉下马,自己顶替了上去,但那是被人利用了,何况她拍的好新闻也被陈若兮抢走了。她一直无辜,即使不无辜也是无心之失。她杨佳琪有什么错?莫小渝没错,,看见丈夫和年轻美貌的女秘书搂搂抱抱,早已失去青春美貌的她怎么可能不紧张?没有危机感?丈夫什么都不跟她解释,她怎么可能不怀疑?她给电视台打个电话骂骂小三怎么了?再说,她也对丈夫认错了,虽然那和叶蓝秋无关。沈流舒没错,他是一个男人,男人把成功放在第一位有什么不对吗?他对叶蓝秋的确感情不纯,但那是人之常情,这么美的年轻女人天天在面前晃悠,不动心的是太监,更何况他们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还有那三个激烈辩论的专家,那个大骂叶蓝秋,轰她走的大妈,那些黑她博客,用最恶毒的话骂她的网民,打击无公德的人,打击小三,人人有责好不好?大家都这么干,我有什么错?

是的,他们没有一个人做错了,但他们联手,杀了叶蓝秋,而且用的是最惨烈的手段:杀人诛心。

置身电影之外,我们心疼叶蓝秋,她是整部电影最无辜的人,她的美丽高华让这种无辜更加深刻。(插一句闲话,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高圆圆的美丽和气质做了近乎极致的渲染,当清瘦憔悴的她靠在沙发上,手支着头回转,用黑白分明的清澈眼睛凝视着赵又廷时……额,我终于明白赵又廷为什么会爱上她了……八卦完毕,继续正题。)她只是在得知身患绝症,心神俱乱的时候做了一件错事,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甚至连所剩无几的生命都无法完整。我们对她的同情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电影里,除了不多的几个人,所有人对她的厌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是人们的靶子,在人们的臆造中被妖魔化,成为人们炫耀道德,宣泄情感的工具。

然而,我们无法像同情叶蓝秋一样去毫无杂念地批判电影中的这些人,因为没有人能对自己彻底否定。我们都多么不想承认自己曾经做过杀人诛心的事,曾做过间接的刽子手。可是,我们同样明白,这些,都是自欺欺人。

那些你在网上骂过的,被妖魔化的人,你在骂的那一刻可曾想过自己看到的也许只是局部真相,甚至根本就不是真相。很少,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享受这种道德优越感,享受惩恶扬善,居高临下的快感,自得于自己唇枪舌战的智慧,宣泄长久压制的情感。屌丝们要逆袭,真相什么的统统不重要。

可是,可是,我们真的错了吗?我们的批判也是一种对道德标准的坚持,难道一句“你不要做卫道士,要尊重个人行为”,我们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坚持都没有了吗?网络暴力的另一面是网络正义。只看到了局部事实……但那和媒体有关,它们要收视率,知名度,就把能触及公众敏感神经的新闻大肆渲染,直到把真实变成虚假为止。我们的错,只是太愿意相信社会的丑恶,太愿意炫耀自己的道德。

毫无底气的辩驳,无心为之的罪恶,无能为力的忏悔。

2012年,感谢陈凯歌导演,让我们搜索了自己的心,虽然搜索的结果也就是茫然。

我一直说《搜索》是2012年最残酷的电影,但和原著相比,它还是温和得多。原著里,叶蓝秋死后,在沈流舒的推动下,人们转而将矛头对准报道此事的陈若兮,陈若兮被人逼到顶楼,向前一步,死,后退一步,生。

杀人诛心,她曾是刽子手,这一刻,她是受害者。

网络上,那些被迫承认了一次错误的牛逼的傻瓜,不想再承认第二次。

而电影里,陈若兮只是丢了工作,丢了爱情,至少,还可以重新来过,前途险恶,能走下去,就是勇气,就是幸运。

电影的最后,叶蓝秋开心地在田野里玩闹,像是一个孩子,她微笑着对着杨守诚的摄像镜头说:我要过好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

与书相比,电影终究,残酷未满。

我属于那种偏于悲观,更倾向于看到残酷现实的人,但这一次,我倾向于相信电影的结局,书撕开了我们所有人的伤口,但却没有给我们撒药,就让它赤裸裸地在PM2.5 超标的空气中流血,而电影为我们包扎起伤口,让我们在叶蓝秋的笑容中看到了美好。

我向来支持,要悲剧就悲剧到底,但这一次,我喜欢电影不极致的残酷。因为它太真实了,我们终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残酷,即使有,也希望,残酷未满。

之前未有任何预期,看完出乎意料。

之前曾看过人肉搜索题材背景的电影《无形杀》,以为《搜索》又是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没想到人肉搜索只是电影的一个切入点,影片表达的内容让我感慨,在我看来,陈凯歌这次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只是这种热爱和追求,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被扭曲和变形了。

更有趣的是,这种表达在《搜索》里是以人物群像形式来呈现的,而不是传统的单线叙事推动。

每组人物关系,从片头就看出,在影片里是平均发力的,没有哪一组人物关系可以说是绝对主角。

人物群像是重点,情节在我看来却不是。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各种缺陷和弱点,但也有可爱的一面。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无论是爱从无到有(高圆圆,赵又廷),还是爱从有到无(王学圻和陈红)。

看完这电影,我才想起来前一阵看过一个八卦说高圆圆和赵又廷好上了,因为如果你看了这电影,你会明白,这两人在银幕上已经爱上了,很明显。

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上帝视角来看,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唏嘘,但每个人都努力挣扎去获得自己认为的“美好的生活”。

王学圻、姚晨、陈红为代表的几个角色,他们只按自己获取的信息角度来下判断,来行动。很多行为,看上去那么偏执,甚至可笑,但回头一想,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或者你我,平时其实或许大抵正是如此,此时,你会看到《搜索》里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

显然,《搜索》追求的是人物心理的真实,而不是故事情节的真实。

而人物心理的真实是符合当下社会背景和互联网形态下人与人沟通模式的:人已经称为互联网异化过的品种,或者说人已经是一种被外在技术异化中的“新人”了。

正是这种对“新”的思考,让我觉得《搜索》具有了相当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是跨地域的,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放到世界上大多数国际化大都市背景里,基本都成立。

从这个角度,陈凯歌借《搜索》完成了对张艺谋的一次反超。

以前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故作呻吟感很强,总觉得一副苦大仇深,我不思考人类何以进步的姿态,让观众很难亲近,也让我这种习惯了作者角度来看电影的人,觉得他没啥大的进步和变化。

但《搜索》还是呈现了一个跟着时代思考的陈凯歌,依然在严肃思考,但片中这次高圆圆故作小清新状的片段和王学圻略有神经质的表演,都很巧妙地化作了导演对这个故事本身呈现的一种反讽状态,反而让影片显得不那么讨厌,或者说反而让影片多了一份现代城市电影少有的黑色冷幽默气质。

如果上面说的不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效果,那我唯有佩服有的驾驶员的确是能挂倒档也能正向超车,运气也是实力。

关于剧本,台词另类,简短,有状态,有装逼,有个别搞笑,比如别冲我咆哮等等,但大多数,都是在说人话,对于一部现代都市电影,这比什么都重要。

谭飞出演电视访谈节目一段,刻意的夸张,这种故意夸大的戏剧效果应该是有意而为之。反倒张文伯扮演的水军公司一场戏,本色演出,说人话,够水准。

本以为《搜索》会是一部负能量聚集的电影,至少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还是这么认为,但最后却是能从负面切入点中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正面力量。

片中每个人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看上去是那么的悲剧。

《搜索》整体上来看,是近几年在创作思路,最接近互联网时代本质的一部电影,这是它对我最大的价值,也是让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一直在思考的主要动力。

故事揭露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1、媒体的逐名求利,缺乏人性本质的思考;

2、生活的压力,房价逼迫年轻人丧失自我;

3、社会的不公平,小人物很难赢。

4、每个人都有困难,但是大家都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相互理解。 喜欢 (361) | 回复 (4) | 分享 一部关注现实的作品,两条线索,一条是网络的暴力,一条是女人们的情感和职场拼搏,相对而言,女人这条线拍得更好,每个女人或找到自己,或迷失自己,都很有特点。不足是在表达现实时只罗列了现象而没有答案。不过陈凯歌有句话,说夫妻关系的,我想也可以用在这:“欺骗总比无视好

现在的媒体人也是只看见别人不好的一面,只晓得深挖别人不好的东西,为什么连别人得了癌症就挖不出来呢,人家不让座的反应背后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深挖呢,所以道德败坏的有些时候真的是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比如片中陈若兮,她还不是为了找什么所谓好的线索,现在的好线索就是越哗众取宠就越有人关注 喜欢 (6) | 回复 (0) | 分享

陈若兮的确错了,错就错在为了名利为了利益,为了工作地位没有报道叶蓝秋的道歉信息.如果当时有个人愿意出来澄清这一切,播出她的道歉视频,也就不会这样了.网络力量很强大,大家也都有颗包容的心.......

第四篇:豆瓣电影提供最新的电影介绍和电影评论

豆瓣电影提供最新的电影介绍和电影评论,通过电影搜索,记录你想看、在看 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顺便打分、加标签、写影评。根据你的口味,豆瓣会推荐好电影给你。

movie.douban.com/ 2011-8-7百度快照

豆瓣读书

记录你读过的、想读和正在读的书,顺便打分,添加标签及个人附注,写评论。根据你的口味,豆瓣会推荐适合的书给你。

/book/ 2010-6-29豆瓣来历相关链接

baike.baidu.com/view/306024.htm 2011-5-2

4豆瓣九点

由你亲自推荐的博客文章汇集而成的每日媒体。涉及文化、生活、科技、趣味四大方面的精彩原创博文。

9.douban.com/ 2011-8-6 -

迟到的间隔年 (豆瓣)

第五篇:如何写电影评论(推荐)

如何写电影评论

中学生比较喜欢看电影电视,看了之后也比较喜欢谈论片中的内容,或是写一些对电影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将影评写成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 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细,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和其他文艺评论一样,影视评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评什么"和"怎么评".

评什么: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怎么评:

① 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影片主题,人物形象.

电影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锤炼和创造.只有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才能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社会生活是影片产生的基础,我们在评论影片时,就要将影片放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实感;去考察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其生活的环境,是否有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形象的情况.历史的标准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尺子.

② 美学的标准来评论影片的美感效果.

影片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反映,所以当对具有审美特征的影片进行评价时,不能不考虑美学的角度.艺术形象的真实与否,典型化程度如何,形式是否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画面的组合,音乐的配置等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等都要以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如在评论张艺谋前期的一部分作品时,如果不坚持美学的标准,就无法客观地评论影片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偏僻地方的陋习.

③ 住细节,诠释其深刻含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 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

④ 影视艺术角度入手来评论影视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

所谓影视语言,即导演根据运动,组接规则来调动,联结各类镜头.包括特写,快慢镜头, 蒙太奇的组接方式等.影视语言应具有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它不仅要具有画面组合的叙事

能力,更应具有揭示客观对象内在涵义的功能. 当然,对影片进行评论的角度还有很多,只要能抓住影片的某一方面,准确地进行评论,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怎么写影评?

一、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 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 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 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 “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

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

一、第

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 大部分,短了不行。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

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

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 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

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

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 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 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 防止走极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影情绪音乐鉴赏下一篇:导游考试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