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2022-07-24

第一篇: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创建农村生态宜居

江口墟镇地处我县西南部,距县城29公里,辖14个村1个社区,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万人,其中农业劳动人口1.1万人,是我县六大建制镇之一。据悉,该镇坚持以打造“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文明富裕”的新江口为工作目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长期加大投入力度,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涌现了长寿之村石眼潭村等一批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的村落。

近年来,该镇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彻底改变了原来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呈现了“干净、整洁、卫生”的新模样。由于工作成果突出,效果明显,历年来在全县环卫工作评比中名列前茅。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方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1、创新思路,形成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省、市、县环卫整治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并全部落实到14个村和1个社区,签订《江口墟镇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责任状》。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负责人,确保每件实事层层有人抓落。

2、三级联动,形成完善的垃圾收集体系。全镇根据行政村的区域大小和人口户数,每个村聘用2-3名保洁员,定期上 1

门将农户垃圾收集并送至垃圾池。由乡镇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站集中处理,形成“户、村、镇”三级垃圾处理作业链。

3、加大投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体系。自2011年来,该镇连续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承包权公开招标,并与承包人签订了承包合同,变原来的“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该镇理顺了环卫工作机制,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品位。

1、清洁能源推广积极迅速。主要是加强沼气池、太阳能、及农村卫改厕的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全镇已有在建或使用的沼气池近200户,太阳能热水器300多台,高效生物炉灶200个,已完成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1个。

2、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该镇修建的近百个垃圾池投入使用以来,彻底解决了全镇3000多户,近万人的垃圾倾倒问题。各村确定保洁员定期清理垃圾池,确保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给人民群众营造了一个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3、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近年来,全镇已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工程50多公里,目前,牙溪村的村道硬化已经完成,石牛公路项目已经实施动工。投资100余万元的集镇街道路面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大大提升了城镇形象,标志着该镇城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4、人居环境突显生态宜居。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础上,

抓好以工业原料林、“三边”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优化生态环境,搞好牙溪村动植物保护区申报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突出人居环境的生态宜居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巩固环境整治工作效果。

1、环境整治,严格制度建设。该镇紧紧围绕“高标准规划集镇、高质量建设集镇、高水平经营集镇、高效能管理集镇”的工作目标,制定实施了《江口墟镇集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江口墟镇集镇环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政府部门统一制定了文明生态村管理办法,各村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对道路建养、卫生、保洁、绿化管护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广大群众的文明守规意识不断加强。

2、包片联户,环卫常态管理。该镇将城镇商住户的卫生工作划成两大块,组织干部群众200余人,分成两个大组,每个人联系户3-5户居民,督促居民搞好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严格落实集镇环境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集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

3、统筹规划,巩固整治成果。按照全面推进环卫整治,实现长效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把全镇打造成“干净、整洁、卫生” 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第二篇: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镇位于**市的中部,东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有国土面积110.8平方公里,生态林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38%。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宜居行动,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已完成生态林面积6500亩,通道绿化28公里,建设生态示范村33个,并努力在“生态、宜居、美丽”上作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完善生态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总纲领,改善人居环境;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发展现状

**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环境不断优化,美丽村镇魅力四射。

(一)

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生态基础

一是流转土地,提高效率。通过抓董桥村朴泥生态产业园扩建和冯庙村芡实种植项目,推动农田集中流转,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地力环境,促进生态环保提档升级,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二是集中回收,发挥效益。通过抓中涢环保项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物秸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行回收处理,制造清洁能源及发电,极大地改善村镇环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创新模式,协同发展。通过发展稻虾共养等新型农业项目,促进种养业绿色协同发展,激发农业活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组面貌的进一步改观,形成一道靓丽的产业风景线,完善了美丽村镇生态产业基础。

(二)

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对全镇18座大小水库、2条市级河流、4条支流全面落实河库长责任,签订河道水库保洁协议69份,设立公示牌44块,河道界牌23块,强化日常巡查管护,彻底整治乱排放、乱倾倒、乱采挖等突出问题。二是全力配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开挖主管沟槽并安装污水管道,接入集镇居民生活污水,多次接受省住建厅、孝感市建委的检查。三是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工作。在夏收、秋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组建秸秆禁烧巡查宣传专班,不间断、全覆盖地进行宣传和巡查,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改善了美丽村镇人居环境。

(三)

村庄环境整治营造宜居环境。

一是推进村镇垃圾集中清运。农村垃圾治理一体化PPP项目已在**镇率先实施,启迪桑德公司已正式进驻**,集镇和主干道垃圾转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每村有2人纳入公益性岗位作为公共卫生保洁员,全镇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二是推进畜禽粪肥综合利用。对全镇57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粪肥资源综合利用,畜禽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使得粪肥变废为宝,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制定了《**镇“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计划总投资528.8万元,完成3240座农村户厕、20座农村公厕建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1807座、集镇公厕2座、农村公厕10座的改建任务。通过这些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了村庄环境,营造了美丽村镇宜居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宜居环保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美丽村镇发展。一是宣传不足,参与不够积极。生态宜居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离不开宣传引导,群众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存在着政府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但是有的群众却漠不关心,对环保建设不支持。二是人员不足,经费保障缺乏。乡镇目前仍然是一无机构二无人员,“头重脚轻”的问题比较突出。乡镇环保工作事务繁重,但人手严重不足,而企业多如牛毛,对其监管的难度比较大,并且乡镇没有环保工作执法权,同时,部门配套服务比较欠缺。三是管护不足、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保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村庄环境整治后续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等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后续管护不到位,成了一时的面子工程。

三、对策建议

要不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注重深入研究,突出环保特色

要牢牢把握生态宜居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村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历史特点等因素,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历史遗存、乡村文化、产业特点等乡村元素,彰显乡镇地域特征和文化魅力,突出村庄生态环保特色。

(二)注重维护管理,健全环保机制

要注重对建设项目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一系列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厘清部门和村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专人,用好管好相关设施和装备,及时维修,达到经久耐用,发挥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三)注重共管共享,提高环保自觉

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倡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民主治理机制,制订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维护运行好村内环境卫生、村庄建设、污水治理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利用多种载体,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提高群众生态环保自觉性。

(四)

注重监督考核,加强环保管理

要把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美丽村镇建设管理等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纳入各部门和村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提高部门、村工作积极性。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村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工作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和村进行约谈,切实形成责任清晰、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的工作模式,加强环保管理能力。

(五)注重政策引导,发展环保产业

要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主题定位,强化环保产业项目招商,推进环保产业化。首先,通过鼓励、引导各种经济形式参与环境保护,将环保产业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给予支持。同时,要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如投资优先、低税率、减免税收,以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其次,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村镇。

生态宜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村镇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镇将一如既往地把环保当作目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来抓,立足生态宜居,为建设美丽村镇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专题核心目标性指标目标建议值

资源节约高效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2

单位GDP水耗≤12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单位GDP能耗≤083吨标准煤/万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1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0-≤120平方米/人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9平方米/万元新建项目混合用地比例≥30%环境健康友好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废物处理景观生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热岛效应全年达到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310天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00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010毫克/立方米县城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5%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60%本地植物指数≥085森林覆盖率山区70%;丘陵40%;平原15%;草原85%。设区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70%公共交通分担率≥30%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比例≥60%城市热岛效应强度≤30(℃)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人恩格尔系数≤30%城镇登记失业率≤32社会和谐进步科技教育城市安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义务教育巩固率≥93%每万人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3平方米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住房价格收入比3-6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20%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5平方米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95%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示范创新引领特色风貌1)建成区内山、江、河、湖、海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连通度;2)水体沿岸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水底处理;3)沿河绿化综合融入防灾减灾、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4)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得到良好保护;5)制定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并进行审批。防灾减灾1)进行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避让可能发生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前瞻性的制定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灾害应对方案;3)城市建筑是否满足地震设防等级,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绿色生活1)城市开展广泛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工作;2)居民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认可;3)居民绿色生活普遍程度;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水平。数字城市1)无线网络覆盖区域;2)智能化城市数字管理平台构建。公众参与制定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其他其他结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宜居发展建设举措。3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保障责任与能力对等、需求与供给匹配的原则,建立符合省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落实政府住房保障基本职责,加强资金、土地、金融、税收支持,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逐步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5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第四篇:树立健康文明观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生态环境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一、牢树生态文明理念,狠抓机制建设,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作为我省第一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创建工作,将生态市创建列为“九城同创”之首创。在生态市创建工作中,我们严格履行牵头部门职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认真抓好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宣传动员、督促指导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马莲河和蒲河综合污染指数较“十五”末分别下降了13.5%和16.3%,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控制目标要求,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开发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生态文明理念基础渐牢。我们把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渗透到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把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 1 -

型社会和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放在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乡镇(村)等“绿色细胞”创建,把加强未成年人、社区居民、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融入到全市 “十大惠民工程”和“九城同创”活动中,紧紧围绕“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生态宜居新庆阳”主题,不断增强居民环保观念和意识,努力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育广大群众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使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二是重点生态工程有序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就是通过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项目,通过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源保护等一系列生态民生工程,推动生态建设由被动治理向主动营造转变,实现天更蓝、水更绿、人居环境更适宜目标。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定目标,下计划,促落实。自生态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共实施项目投入资金314.4亿元,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创建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止目前,已创建并获命名的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0所、市级绿色学校184所,省级绿色社区10个,省级绿色单位8个,正宁县调令关森林公园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第二批“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先进单位”。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呈现出了面上全面铺开,重点基础夯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和民生工程力度加大、污染减排工作步伐明显加快、循环经济和生态农

业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和旅游民生工程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各项农村生态举措务实推进。我们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抓好工作落实。止目前,全市已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乡镇58个、生态村200个。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1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97处,垃圾仓(屋)2930座。四是辖区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公厕、城市公共绿地等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达标率逐年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新开井场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了95%以上,标准化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受保护面积等指数明显增加,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立足本职,把握重点,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虽然我们在生态市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在2015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我市生态市创建相关的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已通过文件、简报、及省、市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但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还够高,特别是仍有个别部门没有将此项工作真正拿在手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民人均

纯收入等11项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这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深深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的全力配合是我们开展创建工作的关键所在。

关于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把社会文明、环境友好作为生态市创建工作的主基调,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以生态市创建助推全市文明城市建设向深入开展,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县(区)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狠抓城市禁烟、禁噪、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整治和放射性物质监管,全面深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减轻城市环境压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二是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契机,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 “一池五改六配套”工程作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通过组织开展绿色机关、饭店、学校、社区、企业和医院等“绿色细胞”创建和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到2015年,全

市80%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生态乡镇、村建设标准,10%的绿色细胞达到省级以上创建标准,全市创建达标并获国家级生态市命名。三是强化区域环境噪声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噪声污染是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之一,在各种环境污染投诉中,噪声污染问题占60%以上。今年我们将把对建筑工地噪声整治作为整治重点,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审批。完善企业噪声源管理,设置噪声排放标识和档案,创建安静居住小区。并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确保各医院及时将医疗废物中心集中处置,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加快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细化界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完善全市重要(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示范典型。五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通过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防治等专项治理,建设城市生命系统安全体系,切实加强人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境内5条河流及较大的27条支流水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区和七县城区无劣Ⅴ类水体、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第五篇: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家园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长沙县发展建设的美好蓝图。长沙县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三湘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活力新城和宜居家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宜居环境,在城市管理建设上还需要加强。 一是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城市持续光鲜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完善自己的下水道机能。近年来,与各地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重地面轻地下”的观念,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长沙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地面硬化增加,如果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必然也会使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这个良心工程,把长沙县打造成三湘首善的宜居家园。

二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强力推行垃圾分类,避免二次污染;禁止大货车进入主城区,绕走环城线,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划分区域,规范夜市,加强小摊贩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不断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工程(点)和村级体育设施覆盖面,在星沙公园、通程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和村部增设占地小,易于开展的乒乓球台、多功能健身器械等,为群众提供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同时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积极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党建实施方案下一篇:农村稳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