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稳定调研报告

2022-07-24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稳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村稳定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2012 6

关于全县农村金融稳定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顾安飞 孙诗强)

近期,由县金融办公室牵头,以农房重建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开展和理赔、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等内容为重点,对全县农村金融稳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全县农村金融工作现状

(一)农房重建贷款情况

- 12配备宣传车3辆,还对宣传内容进行了录音刻碟发放给各个乡镇、村广播宣传。

二是2012年投保工作开展情况良好。截止5月中旬,全县已完成育肥猪签单承保工作。全县下达育肥猪任务数276105头,实际完成200883头,其中观义、双峰、玛瑙、自强、二洞、马迎、建兴、双板、演武、黎雅、仙鹅、白云、石台、金龙场、仁和、宝石、宏仁等17个乡镇完成任务;文昌、豢龙、大新、长卿等4个乡镇完成较差。水稻、玉米保险目前正在收集资料准备签单。

三是目前正积极开展理赔工作。对5月11日洪灾损失的乡镇,及时组织专人协同财政、农业局专家到现场查勘定损,全县共受理10个乡镇的油菜报损,目前正在案件理算中,赔款将划入农户一卡通上。

(五)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开展情况。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从2009年起在我县17个乡镇进行试点,共收保费56.08万元,赔款63.9万元;承保比例为:11.5%。2010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年共收保费:105.96万元,赔款:78.7万元,承保比例为:10.88%。

2011年全县参保乡镇达到96.96%;为已参保的4.2万余人提供了9.8亿元的风险保障;共收保费124万余元,承保比例为12.3%。理赔案件183件,其中死亡34人,理赔金

额达68万余元,意外医疗赔付149件,理赔款达17万余元,总赔付率达68.54%。

2012年5月,全县参保乡镇达到100%,参保人数42691人,保费收入128.12万元,承保比例为13.4%,全县完成目标任务的16.92%。理赔案件306件,其中死亡24件(正常件19件,死亡原因不明的协议案件5件),理赔金额达42.32万元;意外医疗赔付282件,理赔款达8.17万余元,总赔付率达39.42%。参保人数完成得较好的乡(镇)有小垭、交泰、仙峰、仁和、双峰、仙鹅、金龙场、大新、石台等乡(镇)。

(六)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情况

我县农村信用联社纳入灾后维修加固和灾后重建项目库的共计40个分社,其具体情况如下:

纳入灾后维修加固的有联社营业部、长卿、联社机关、正北街、西门、宏仁、、文昌(城关)、梓柏、、东石(新南街)、青龙、卧龙、马鸣、小垭、仙峰、许州、许州新镇街、双板、黎雅、白云、金龙场、仙鹅、玛瑙、双峰、宝石、自强、定远、仁和、大新28个分社,加固维修综合业务用房4364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55万元,其资金由县农村信用联社自筹并全额到位。2010年底28个分社加固维修工程全部结束并投入使用。

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库的有三泉、建新、演武、文兴、豢龙、观义、石牛、石台、马迎、东环路、二洞、交泰12个

- 56林业、司法等相关部门都应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但实际上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还是金融机构在推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负责,其它部门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及参与度都还远远不够,

(三)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 一是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大部分属公益性乡村债务,包含垫交税费、公益事业、办企业、部门建房、水库维修、周转贷款、私贷公用、分摊债务等。这部分债务拖欠时间长,欠息金额大,县财政等部门从2007年开始清理、锁定,由于地方财力薄弱,至今仍有大部分未偿还。二是部分单位对清收不良贷款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措施不力、清收效果不佳。三是缺少统筹协调、部门配合,方法单一,在清收过程中怕得罪人。四是部分公职人员诚信缺失,法律意识不强,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未达到政策设计目的 一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二是干部认识不够统一。部分村社干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惠农作用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因而工作热情不高、宣传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农户对农险知识了解不多,农户参保率不

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难以完成,基层干部长期垫保费严重,可能形成村社新增债务。三是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是农业保险推广的技术障碍。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容易出现理赔纠纷。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仅靠保险公司人员是很难做到的。目前的理赔标准较低,全赔金额仅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乡镇反映保险理赔面积不符合受灾受损面积,保险理赔勘察员对理赔面积没有进行实地测量,导致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四是部分险种保费高,任务重,缺少调研,不切实际。五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五)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步伐缓慢

一是群众参保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对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目的意义和“保费低、赔付高”的惠农政策了解不透彻,参保主动性普遍不高。少数群众认为已参加新农合再参加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重复参保,不愿再花钱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多,家中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风险意识不强。二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欠方法。各乡镇虽然召开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会议,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但仍存在认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特别是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性质,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由政府推动不理解,工

- 910织机制,建立责任督办考评制度,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涉农金融机构和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产权、荣誉、评价、警示等信息,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三是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积极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定工作;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同时,强化信用评价成果的应用,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在金融、财政资金支持和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实行“一揽子”优惠政策,使守信主体得到实惠。

四是统筹各方资源实施信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向试验区信用级别较高的农户、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做好“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服务便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金融服务网点,鼓励非涉农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信贷机构,为“三农”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是推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增级。组建以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

产权为标的的流转交易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奖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村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

六是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采用符合我县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和载体,大力开展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广泛宣传和普及征信和相关金融知识,为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农民生产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中增加信用和金融知识,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电影文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中添加诚信内容;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信用文化,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三)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组织清收力度

一是统筹协调,分清责任,区别对待,注重实效。首先是要锁定各乡(镇)政府部门债务,不得新增债务。确需新增,按程序统一举债。其次是老债务要分清责任,及时化解。对有不良贷款公职人员要加强教育;对失信人员的单位要加强单位干部作风整顿力度;对恶意拖逃债务人员,所在单位要协助金融机构依法处理。

二是多管齐下,确保清收效果。建议各单位要充分发挥

- 1314

第二篇: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张 涛

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下面就如何发挥基层党委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当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从我镇信访形势来看,反映土地方面问题的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千万谨慎。

2、农村村务公开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是流于形式,引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3、农民法制意识问题

虽然法制建设在农村逐步加强,但受观念影响,部分农民还不习惯用“法”来解决争端,而依靠单纯的“私力”解决,明明违了法,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农村干部的工作问题

一方面有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么弄虚作假,要么侵犯农民的利益,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赌博迷信、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6、劳资矛盾问题

我镇属于工业经济发展镇,基本上每家农户都有人在企业工作,农民与企业主之间因工作、报酬引发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时由于目前办企业的门槛较底,“开关”厂比较多,劳动法律制度执行不彻底,企业职工(农民)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导致了群众性事件的加剧。

7、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近几年,我乡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主要包括流氓恶势力、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

二、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加上外来人员大多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来,巨大的差异特别是暴富的榜样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与此同时,人们的致富能力却显得不足。这种欲望与能力的不相称,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和偷盗抢劫丑恶现象的增加,引民不稳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来大民主。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群众把气出了,问题尽可能解决了,怎么还会有在民主呢?”而从目前来看,镇村干部下组入户少了,针对农民的会议也开得少了,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也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这就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了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造成群访、围堵公路等群体性事件的增长。

3、文化上的因素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农民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农村社会分化带来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亦面临分解与重建的过程。但是由于规范的制定远远落后于变革的速度,旧的价值观念丧失对大众的内在约束力,而随着外来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传播,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将会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大量涌现,致使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相背离,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愈来愈向后者偏移,农村各类关系的调节由道德杠杆为主逐步演变为利益杠杆为主,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于是在围绕宅基地、承包田、农民负担、计划生育、投工投劳等利益,产生了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诸多矛盾体。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就可能激化,导致经济、民事纠纷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

4、组织上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的改革极大地震撼和冲击了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各结构要素之间恒定的关系不复存在,分化与整合之间难免会出现失衡与失调现象,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稳定难以持续维持,大量非稳定因素产生。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组织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其结构模式多样化及异质性特点十分明显。实际情形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仍处于滞后状态,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组织,及农村自治组织的村,在农村政治结构中仍未健全和完善,特别农村自治还在试验阶段,不能有效地整合农村新兴的各种社会力量,就无法相应提供足够的参与管道,致使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的稳定。

第三篇:当下农村稳定工作状况调研思考(共)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群体性上访日渐增多,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稳定。正确分析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前农村矛盾很多,存在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交织在农民生产、生活整个过程当中,有五点尤为突出:一是民间纠纷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更新,农村民事活动的日趋频繁,产生的民间纠纷逐渐增多。婚姻方面,许多青年农民重仪式、轻登记,事实婚姻大量存在,由于新生婴儿性别歧视等问题引发离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家庭方面,老人的赡养问题已成为引发家庭纠纷的主要问题;邻里关系方面,建房宅基地及住宅之间的通风、采光、道路、排水等相邻问题经常引起纠纷,且容易激化。同时,由于邻里间碍于情面,借贷双方一般不订立书面借贷协议,导致借务纠纷增多。二是土地承包矛盾突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具有稳定农村局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功能。但随着土地延包30年等政策的确立,因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地块调整、"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而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农村规模性的群众上访多数由此引起。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对土地性质及其有关规定不很清楚,混淆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关系,使得有些农民在自己责任田上随意种植,有的甚至建造新房。有的农民把自留地、宅基地及承包地当作私有财产私自调换、转卖、出租,甚至以责任田为要挟,讨价还价,百般阻挠公益事业建设,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三是干群之间矛盾增多。目前,农民的法律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都在逐步提高。农村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就得不到群众拥护;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强迫命令,就会引来农民更强硬的抵制;如果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就更为群众所不能容忍。因此,一些矛盾的激化,往往是从这里暴发出来的。四是传统陋习依然盛行。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而农村的文化娱乐又相对缺乏,许多人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并由此引发离婚、盗窃等许多恶果。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影响,超计划生育在农村时有发生,罚款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生问题,有钱的等着罚,没钱的不怕罚,有的甚至拿"大肚子"与政府讨价还价作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就目前而言,农村矛盾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现阶段矛盾当中,属于历史遗留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农村矛盾的核心内容。在这些利益中,既有物质利益,又有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渴望和追求的。第三,涉众范围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矛盾一旦激化,极易形成连锁反应。

二、形成农村矛盾的主要原因

农村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农村干群关系不融洽。干群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引起干群之间矛盾的原因很多,比如调整土地问题,调整土地即是调整农民既得利益,如果乡村干部私心重,就会借调整土地而谋私;集体财务管理问题,如果村干部民主意识差,办事不与群众商量,办事结果又不公开,必然会引起猜疑、造成矛盾;处理村民矛盾问题,如果乡村干部责任意识差,或者不能"一碗水端平",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执行公务问题,有的村民响应不积极,有的村民有抵触情绪,本应按照政策多做思想工作,如果乡村干部政策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就会激化矛盾。二是农民法律与道德意识淡薄。其一,法律意识淡,一切向钱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发展意识逐渐加强,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有的农民"只要有钱赚,违法也敢干"。其二,政治热情低,集体观念弱。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土地到了户,不用党支部,责任田到家,自家顾自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争权利,不尽义务。其三,大局意识差,封建思想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很多农民对封建迷信活动异常积极,对捐钱捐物、村里公益事业却置之不理。三是排查调解工作力度不够。实际情况表明,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形成,往往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的渐进过程。但是,一些农村干部警觉性不高,对矛盾出现的苗头、露出的征兆,不能有效察觉、及时反映、正确对待,致使矛盾发生。或是对矛盾性质看不清、抓不准,草率做出处理意见,处置不当,造成群众不服引发更大纠纷。四是别有用心的人幕后操纵。主要表现在信访方面。少数人怀着个人目的,组织、煽动农民集体访或集体越级访。例如党委、政府的某项工作、政策有损自身利益,于是煽

动群众共同对抗;对某些干部有意见,借助民声民意把干部搞垮;对基层组织不满,以集体上访给基层组织添乱、抹黑,破坏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

三、加强农村稳定工作的思考

要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抓好先进村党支部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级联

创活动,培养树立一批团结实干、业绩突出的典型样板党支部。其次,集中整治瘫痪落后支部,培养选拔好农村带头人,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第三,强化基层组织教育,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切实提高农村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第四,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规范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农民民主权利。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加大农村民主法治宣传力度,使法律法规深入田间地头,让广大农民知法、用法、守法。二是加强基层干部法制培训,强化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遇到问题想法、处理问题依法的良好习惯。三是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乡村干部要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家中,听取群众呼声,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态,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特别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依法办事,及时公开。扩大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权,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有序上访,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

4、加快依法治村步伐。用四民主一公开全面规范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步入规范、法治的轨道。建立情况报告制、信息反馈制、督查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组织矛盾纠纷大排查。按照早排查、早解决的工作思路,坚持一般矛盾旬报制,重大矛盾挂帐督办制,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限时督办制相结合的调处机制,对排查到的问题抓早、抓实,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对蓄意破坏农村社会稳定,干扰经济正常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决不能姑息迁就,依法从重从快处理。

5、注重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乡村干部要从发展大局出发,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农村结构调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使群众把心思花在如何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上,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篇: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

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因素)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主义民主机制不健全,权力资源的开发、分配和使用不规范。农村基层组织权力分配使用尚未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农村基层组织没有真正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没有落实到位。

二是农民收入偏慢,经济收入差距偏大。三是农村土地问题不断显现。土地问题是农村中的突出问题,由纯粹的经济问题衍变为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的综合问题。

四是农村基层政权较为涣散,职能弱化。五是农村社会治安形式严峻。表现为盗窃、抢劫等刑事治安案件仍呈上升趋势,群众安全感下降。

维护农村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俗话说:农村稳,则天下安。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其居住相对分散,宗法关系依旧存在,科技、法律等知识储备不足方面的特点,一直以来,农村是全体性事件的频发区域,也事件不法分子犯罪作案的理想据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而且要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关键问题。我认为,维护农村稳定和谐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调解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导者。要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镇、村、村小组三级人民调解机构,完善群众性事件预警机制,信访工作机制和分级调解矛盾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要把社会综治、信访工作和调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开展工作,做好具体处理方案,基层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努力为群众营造稳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严密防控体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目前,影响农村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有盗窃抢劫,流氓恶势力,坑蒙拐骗等犯罪行为和黄赌毒,封建

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这些违法犯罪活动,是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手段。要发动群众发动群众加入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发动和组织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联防工作,充分发挥民兵在维护农村治安中的重要工作,配合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平安和谐社会。

加强对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要努力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与公仆意识,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公安机关,治保组织,民调组织在法制宣传中要起到先锋作用,应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把治安防范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的范畴,从而稳定推进平安和谐农村社会建设。

四.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村民自治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核心,是民主法治的根本。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村务公开切入点,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用制度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尊重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要改善管理机制,规范村干部廉政行为,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消除和减少伤害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村民自治扎扎实实地朝着和谐稳定方向发展。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农村社会的稳定工作是这个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因而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五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 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草畜、制种、劳务、二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

巷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思想活跃,发展蔬菜、养殖、商贸流通的城郊优势十分明显。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动人口较大、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农村发展受到制约;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思想道德下滑、法制观念淡薄等制约因素。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关键点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农村的各项社

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要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目前,已经存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机制,关键是抓好落实。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应在三方面抓好落实: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引导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责任意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觉尽责、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守土有责,以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2、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针对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找到范围明确、保障有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基层而言,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就拿我乡来看,多年来,乡综治委以维护全乡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德进家”、“孝德工程”、“平安建设”等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维稳调解组织,在强化派出所、司法所工作职能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建成乡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信访政务大厅等组织,形成乡、村、社三级维稳组织网络,确保了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先后健全了民情报告、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民情下访、“一庭三所”联动、“两个说清楚”、首问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挂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建立了民调、司法、综治、信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土地征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涉诉涉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重点路段和治安卡口的人力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打、防、控”一体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建设背景

1、随着我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郊地区的巷道乡,尤其是环城分布的巷道、东湾、南湾、沙坡、高地等村,伴随而来的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

纷等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由于巷道乡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案件的高发,虽然各村社都有巡逻防范力量,但是因资金缺乏、专业性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用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功能性设施来加强防控网络建设,在重要部位架设监控设备,有效预防可防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3、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与日俱增,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基础条件较差,仅凭派出所、计生站很难管理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乡综治办工作职能,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协调各村、各单位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4、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还难以适应,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层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

尤其是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人员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不能很好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机制和制度亟待健全完善,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做扎实的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工作到位。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严格的问责制,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人。要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因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工作不力,使长效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都要依法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会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是一项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工程,应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四个重点”,做到“三个创新”。

“四个重点”是:

1、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村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二是要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力开展信息警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的针对性。三是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制度的同时,要探索农村调处社会矛盾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村级维稳格局。五是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教育先行,正面疏导,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行为,遵纪守法,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集聚便利的服务功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完善体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引进人才等措施,营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二是要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等办法,以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文化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面貌。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二是要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为原则,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对五保户的供养和重病、重残人群的救助,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然后逐步扩大提高。三是要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同时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

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价值导向,作为一项着眼全局的建设工程、一项抓住根本的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广大农民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握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效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一关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农民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树立新风尚,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四是要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脑入户工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

“三个创新”是:

1、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要做到管理人本化。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使干部思想从纯粹的管农教农向亲农爱农转变,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二是要做到管理服务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要及时方便、实在管用,对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要做到管理公平化。通过不断完善事前公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公开机制,建立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使基层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驾驭整体能力 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凝聚人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干部引领、群众管理,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多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活细胞,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三是要发挥群众自身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管理氛围。要认真引导农民群众求富求安的强烈愿望和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高的管理热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3、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一是要用宣传教育、民主协商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途径共同讨论决定农村社会管理事务,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运用制度规范、经济拉动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同时对从事农村社会管理的干部按工作量发放一定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运用示范带动、目标激励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通过培树典型,正确引导,使农民群众向先进看齐,最终达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生态宜居建设下一篇:南财行政学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