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与矛盾论第一讲

2023-03-30

第一篇:实践论与矛盾论第一讲

第一讲:作文审题与立意

第一讲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先背点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

1.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 2.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3.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4. 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5.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 6.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 7. 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8.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 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 10. 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 ●主题:考场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 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

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

1. 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 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 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

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 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

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

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第二篇: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

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

(一)理论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

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 1 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

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

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 2 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

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 3 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孟子曾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1[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 1[1] 孟子·滕文公上.

4

(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

“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在1903年以前语文教育融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问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课程。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语文课程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名称。例如清政府1903年在《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又有不少解释。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前言》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也有学者解释为“语言文学”和“语言文章”的。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早在1948年,叶圣陶当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关于“语文”的含义就有过阐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3]1962年为释疑再次解释道:“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4]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自己的结论。例如,从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角度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5[5]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6[6]

从语文性质和内容角度韩军界定的守“人文”之真,归“积累”、“诵读”、“文化”、“文字”、“生活”之本的“新语文教育”等等。

“大语文”——社会上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活动。

“小语文”——教育界传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或基于学派立场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王富仁的“小语文”指后者。

“语文教育”——“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日常语文经验。包括社会通道和学校通道的语文教育,相当于“大语文”。

“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的语文教育。因为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7[7]

“语文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教参及实施和评价方案。

“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基于学派立场的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甚至每个语文教师的课程都是一个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它强调语文要回归到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存的本然真相。

2[2]3[3]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p29.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出版社,1980,p730. 4[4]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丛书》

(一),商务印书馆1980. 5[5]王富仁.情感培育: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区别.语文建设,2002,(5),p4-5. 6[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22-26.

7[7] 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1,(6).

5 这些界定都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但可惜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深刻论述,且有或窄化或泛化的倾向。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派生属性。因为一方面“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育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搞成了其它科教育。但这里要明确,语文教育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划算的。

有了对语文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还要明白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语文教育是个性独特、责任重大的母语教育 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⑴它的语言是由“六书”造字的语素文字,不同于西方的音素文字。 ⑵它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传统。

⑶它是土著产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是舶来品。

并且它责任重大——民族精神的承传和发展靠它来完成,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 ⑴民族文化、精神靠语文教育来承传和发展。人一出生,甚至在娘胎中就在受母语教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后德载物”(《周易》)的民族精神,就是靠语文教育来承传的。

⑵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语文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新一代的文化知识、能力及思想品德素养主要由语文教育来完成。

2.语文教育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基础。虽然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明显分科,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混合在一起进行,但语文教育是先于其它科教育的,其它学科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文教育,就没有其它科教育。

服务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级目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之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的专业课,看家本领。服务于语文教师是本课程的初衷,也是直接的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师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一是出于专业要求,二是源自生存需要。

1、专业要求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技能,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搞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郭橐驼善种树就因他精通种树技能,是种树专家。如同稻农要懂种田,渔民要懂打鱼,语文教师就要精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所以尤其要钻研这门课程。师范生是要到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实现一个师范 6 生向真正教师的转变,必须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好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懂得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教学,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不然就可能教出“四不像”语文。

要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容易,因其综合性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更容易学好它。因此作好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准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知识准备包括百科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特别要关注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的准备。

实践技能准备。首先要练好“四字一话”外功。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打字和普通话。其次在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之前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观摩学习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板书设计等实践技能。

2.生存需要

当下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不是十里挑一,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

鉴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思想复杂化、素质下降和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师,提别是师范生还需要在性格上磨砺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刚柔相济独具魅力的人。如果说古代的优秀人才典型是“才子”、“淑女”,那么当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好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型和辣妹(王熙凤)型。一句话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内涵丰富、性格开朗、能力超强的人才。

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语,三百篇文章,是传统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而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标准更高,除了传统教师的内外功外,还有更多的思想、能力、个性、人格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选择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和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技能,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步从教所应该把握的理念和技能。是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因此,语文本体、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等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来说,不那么急需和切近,在教学中就不涉及。

教学内容(“教学论”讲技法):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第五讲:教材概述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7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更重实例教学。要讲必要的教学理论,但必须与中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实例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来讲空洞的理论,坚决杜绝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讲成了西方教学理论课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课。而应该以中学语文实例教学为基础来渗透教学理论的教学。譬如,要讲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就应用其“发现学习理论”先上一堂示范课,再讲其理论,并分析其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2.更重教学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论方面以教材、课程标准等为主;教学论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又以教学程序、教案编写、四大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至于其它,像综合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只在它章中略有提及。

3.更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千万不可忘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主动学习可以是学生的自学,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学;可以是口头练习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微格教学训练。总之,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课必布置思考题,实践课必让学生上台训练。

4.更重参与和合作。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就理念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就方法讲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引起多样的深度的参与和合作。教学过程中参与和合作主要有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角色转换式、实际操作式的互动。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建议

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努力写好三笔字。三笔字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它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平时学习时打好的基础做功底,也需要在学习本课程时有意识地专门训练。

(二)认真讲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务必在平时的学习和学习本课程时努力使用普通话,以便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三)锻炼高水平的口才。教师授课靠口才,语文教师尤其靠口才。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在讲台上能讲得清楚、简洁、流畅,讲得形象、生动、感人。

(四)能写高水平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均要 8 求自己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写得快、写得好的程度。

(五)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来,也会提出一系列诸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试讲等训练要求,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以便理解和接受语文教育的理论,敢于表现,大胆教学,以便训练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这也是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六)既读书本也读师生。本门课程要担负起传授知识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两项任务,明显区别于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在学习时,既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也观摩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录像带了解课堂,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感受师生的教与学。

学习建议: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特点,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学与用相结合。 (三)训练与研究相结合。

具体说来,可表现为五种学习方法:

阅读法。一是认真阅读本学科的教科书;二是广泛阅读语文教学领域的报纸、杂志、教材、专著;三是阅读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教案实例、教学实录。

研讨法。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堂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胆量与口才;二是在课堂外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专题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或辩论。

见习法。一是运用电教设备,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了解著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以便增加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练习法。一是书面练习,包括分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编制一份试卷,写出一个听课评论,编订一个学期教学计划等;二是口头练习,包括朗读朗诵课文,提问与答问,试讲、讨论、辩论与演讲等。

实习法。一是模拟教学实习,在课堂外,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教学对象,模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实际教学实习,在课余自己联系到某所中学的某个班级上语文课,或者联系到某个家庭为某个中学生进行语文家教,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下到某所中学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师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点,有十来所高校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有志者均可报考。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都了解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课程概念又是相当多样化的。国内关于课程 9 有代表性的表述是:1.“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

有的把课程的定义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课程定位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案,是静态的,是名词,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计划等。教学是活动,是动词,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产生于教育目标之后和教学之前,先有课程后有教学。课程主要回答“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课程论);教学主要回答“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5)课程的形式:物质形式的课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等)和相对动态的课程(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包括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案。

从横向看,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语文综合探究课程(语文专题研究课程:选修课,如湖湘文化研究,唐诗研究等)。

从纵向看,语文课程从上至下包括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

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的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书面计划和材料为载体的语文课程。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形态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形态的语文课程(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实施以后,教材的编写已经不完全由或不主要由国家组织了)。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主要表现为教案形态的语文课程)。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 10 解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教案。

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语文课程。 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即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对语文的独特体验。

维尼斯基将课程分为五个连锁的层次:需求的课程、期许的课程、指定的课程、传授的课程、接受的课程。1.需求的课程是社会、国家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期望和建议。2.期许的课程即通常由政府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规划,公布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详列各级课程目标、教学科目、教学时数等。3.指定的课程,指的是依据课程纲要(或标准)所编订的教科书及各相关的学习材料。4.传授的课程,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5.接受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学互动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这种主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教学参考书的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李白的《赠汪伦》,特级教师孙双全在备课时反复吟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的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实际上,教学参考书不可能把什么都分析到,教师备课时还有钻研、理解的余地,此外,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的结论,就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二是纵横拓展,合理吸纳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如郭初阳《夸父逐日》教案。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四是组织符合学生心智活动规律的教学结构,即教学内容的教学化。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演变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名词),原义为跑道。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它用于教育学,用curriculum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在中国,“课程”与“教学”两词古已有之。例如,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卷二十:“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其中“课程”的大意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关于教学,《商书·说命下》:“惟教学半。”《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在古汉语中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这两种形式的学习,侧重“学”方面,跟我们现代的“老师教和学生学”有较大差异。古代的一些教育论著,像《论语》、《礼记》、 11 《读书作文谱》中也含有精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论述。但由于古代并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因而也没有独立完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到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施后,才正式有了独立设科的“语文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此后才有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语文单独设科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根据历史时期和认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我国的师范教育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维新变法的背景下兴起的。1896年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一文中指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并认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1897年清买办官僚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内设师范科,标志我国师范教育诞生。但这时师范教育虽创立了,但还难以涉及深层次的教育学,更不可能有分科的教学法。直到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并在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才开设“教育学”课程。教育学课程中对“各科教授法”有简略的规定,其中也有“中国文学教授法”。 “壬寅学制”虽因学制年限过长(34年)等原因而未施行,但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1903年清末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1913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高等学校师范规程》等都规定各科都要开设“教授法课”(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正式称语文为“国文”,国文科开“国文教授法”),但都附属在教育学之内,均未独立。

(二)“国文教授法”独立及“国文(国语)教学法”时期(1918-1939)

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著述,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鉴于“教授法”的提法有明显突出“教”,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弊端,在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陶行知学成归来,于1918年提出了改“各科教授法”为“各科教学法”的主张。虽当时此新观念不被接受,但一字之差,却突出了“教”与“学”两方面,显示了教育思想质的飞跃——寻求“教法”与“学法”的统一。1919年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率先在教育实践中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此后“教学法”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纳。另外因清末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像康有为、吴稚辉、黄遵宪、裘廷梁等人对“注音或拼音文字”以及“白话”的推动,特别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于是教育界有识之士适时的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并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开办国语课。同时教学法论著也应时而生。例如吴研因1921年出版了《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推出《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教授法”定名为“教学法”,把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始用其名)。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国民政府的《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12 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遂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

这些教育法令的颁布使“教学法”得以正位,而教学法专著也不但涌现。像黎锦熙《新国语教学法》(192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 ),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等。

(三)“语文(国文、国语)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名称改变显示开始重视“教材”研究,不过“学法”研究又有所忽视。因抗战和内战,学科教材和教法研究受到极大影响。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教材教法的研究才得以恢复。1949年,经叶圣陶先生建议改“国文”、“国语”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一名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和1990年修订本,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一名称与1978年出现的“语文教学法”及稍后出现的“语文教学论”等长期共存,显示了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

“语文教材教法”名称的意义有二:一是促进教材本身研究的发展,使教材内容更纯粹,教材编写更科学,教材体系更完善,教材育人效果更显著。并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二是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昭示了语文教育研究从侧重教学研究向重视课程研究的趋势,并预示着语文教育研究将最终朝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

这一时期重要的语文教育研究论著有: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辛安亭的《论语文教学及其它》(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等。

(四)“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从“十年**”中拨乱反正后,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经过协商,建议将这本合编的书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肯定。但这个时期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不少《语文教育原理》、《语文教学论》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在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专著有:《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朱绍禹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等。

(五)“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已重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并在各高等院校开设各科学科教育学。我国在此形势下,也感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提法不足以表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于是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入。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学论著不断出版。像陶本

一、王光龙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陈菊先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等。

“语文学科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比较,理论性又提高了一步。它的研究对象由侧重语文教育的本体研究——语文教学课型、基本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于“教学本身”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转变为促进语文教育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课程)、客体(教材)、本体(教学)和主体(师生)的全面“教育”研究;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即教学的应用技术;“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侧重于语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他调动多学科的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以达成培养高素养语文人才的目标。、

(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不管是“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还是“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它们名称的提出都有自己的现实背景,它们的研究倾向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中共同的毛病是:“要么强调了本体(教学)研究,忽视了总体、客体和主体研究,要么总体(课程)研究特别薄弱,混淆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厘清、阐明并整合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20世纪末许多教育家主张将“语文教育学”更名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科的学科教育学都纳入“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外语等)均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表明课程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关系,不可偏废,要并重研究。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论著有: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九、主要教材及推荐阅读书目

主要教材: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欧小松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语文学科教育学》,韦志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阅读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语文课程初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1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语文专业教学杂志:

1.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语文建设,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网站: 中国语文课程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等。

第三篇:第一讲 装饰材料的含义与分类

教学目的:

讲解中国历代用材与装饰风格、装饰的含义、以及装饰材料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过去与现在材料的变化,材料是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讲解装饰材料的含义与分类是本讲的重点,装饰材料的分类是本讲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示法、例证法等结合个人工作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中国历代用材与装饰风格

新石器时代时期:古朴、拙实,以陶器为主。 商

周:神圣、庄重、威严,以青铜工艺为代表。 春秋战国:精巧、刚劲、浪漫,以漆器工艺为代表。 秦

汉:凝重、生动,以画像砖、画像石为代表。

朝:飞动、飘逸、传神,以墓室壁画、人物造像为代表。 隋

唐:饱满、富丽,以建筑、唐三彩、服饰、壁画为代表。 宋

朝:典雅、清新,以瓷器为代表。

朝:气派、辉煌,以琉璃用于宫殿、寺庙建筑最为特色。

朝:流畅、舒适、大方,以家具为代表,其选材十分讲究,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硬木。 清

朝:繁缛、精巧,体现在建筑装饰、服饰、实用器的装饰等方面。

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形成的风格,除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原始材料的认识和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如“景泰蓝”和民间的许多用竹、藤、草、柳、棕编织成的各种实用器具的装饰,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玩具、面具、脸谱、窗花等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因材料的限制而采用的独特工艺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课本彩图1)

二、装饰的含义

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中国数千年劳动人民艺术实践的产物。

1、装饰与造型

装饰造型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

具象是以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山川、人物风景等,通过写生、提炼、加工变化而成的。这类造型的特点是自然真实、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

抽象的造型是运用点、线、面、形、方、圆、曲、直等几何形体为造型元素,运用数理知识,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而成的。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达到纯粹的自由,给人简明、大方、严谨、富有哲理和韵律美。(课本彩图2)

2、造型与构成

⑴构成的含义?――以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具有美的形象和色彩的形体,这种造型行为叫作构成。 ⑵根据构成形式不同分类:

构成的形式

↓空间构成

↓时间构成

↓ 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

静的构成

动的构成

⑶造型元素的含义?――构成形体的基本知觉元素,包括形态、肌理、色彩三部分。其中形态是造型要素的基础。形态可分为概念(或叫作纯粹形态或抽象形态)和现实形态。现实形态又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两种。(课本彩图3)

三、材料的分类

装饰的载体是材料,通过各种工艺手段来实现。

⑴从化学性质上可分为无机材料(如铜、铝、花岗石、玻璃等)和有机材料(如塑料、有机高分子涂料等)。无机材料又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⑵在工艺制作的难易上和材料的可塑性强弱方面,可分为硬质材料(如金属、石材等)和软质材料(如泥土、纤维等)两大类。

⑶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一般以室内、室外装修部位来划分,即外墙材料、内墙材料、地面材料、顶面材料。

1、材料的美感属性与选择

①材料有它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室外环境的装饰和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霜雪、冰雹等自然因素的袭击,也受到人为因素和其它因素的破坏,如大气的污染、酸雨及微生物的作用等,所以材料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坚固性、耐久性强的材料,以及表面的特殊材料的处理。以保证质量从而降低维修费用。

②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决定了材料创造实体的造型和造型的工艺流程。材料的可视性形成了材料的抽象的视觉要素;材料的可触感的性能则形成了材料抽象的触觉要素。

③材料的抽象视觉要素指材料的色彩、形状、肌理、透明、莹润等;材料的触觉要素是指材料的硬、软、干湿、粗糙、细腻、冷暖感等。另外,材料内部充满了张力。

④现代环境的装饰设计中,特别强调材料质感和光影效果的处理,充分显示高度发达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同时也不忽视原始粗犷的地方材料的应用,从而形成工业技术与手工艺术并存的不同审美趣味。目前,很多佳作就是采用在追求现代的使用功能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材料和工艺,表现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⑤装饰材料的美感是从多方位体现出来的,材料美感的认识、发掘、应用以及处理的合理与优劣,直接关系装饰实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如:

木材:纹理别致、自然纯朴、轻松舒适感; 石材:(大理石、花岗石等)光泽、美观、稳重、雄伟、庄严感; 钢铁:深沉、坚硬、挺拔刚劲、冷凉感; 铝材:白亮、轻快、明丽感; 金银:光亮、辉煌、华丽感;

塑料:细腻、致密、光滑、优雅感; 有机玻璃:明洁透亮、富丽感; 呢绒:柔软、温暖、亲近感。

2、材料肌理美感

①肌理美是材料美的重要部分。

材料的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纹理、凹凸、图案等。材料有属自然形态肌理的,如柚木板、花樟板、红花梨芭及天然大理石的纹理等;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工而成仿自然纹理的,如玛瑙纹理、仿木质纹理、石质纹理等;有用平面设计原理构成的纹理材料,如宝丽板、防火板、波音板等;有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型的各种材料上凹凸肌理的材料,如面砖、玻砖等。

②凡在各种基体材或饰面材上,采用印、染、轧、压、喷、镀等技术手段进行表面工艺处理形成的纹理或材料在运用加工、拼接过程中形成的凹凸变化和接缝等,被称为“二次肌理”。

③肌理的组合形式:

A、同一材料肌理的组合。通过对缝、碰角、压线,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肌理的组合协调。

B、相似肌理材料的组合。如同属木质纹理的梨木、柚木,因生长的地域、年轮周期等不同形成纹理差异。 C、对比肌理组合。材料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靠对比手法来实现的。多种材料运用平面与立体、大与小、粗与细、横与直、藏与露等技巧,产生相互烘托、互补的作用。

3、料色彩美感

①色彩是人的视觉器官对可见光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受到客观的光的运动的影响,还要受到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的影响。

②材料是色彩的载体,色彩不能游离材料而存在。材料色彩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本身具有色彩美感或材料自然色彩特征,不需要在施工中进行色彩加工,如石料、木质材料、金属材料、防火板、纤维面料等及其制品。第二类材料是可根据装饰效果的需要,艺术作品本身的需要,在制作中进行色彩处理,以调节材料本身,强调和烘托材料本身的美感作用,达到装饰与色彩的和谐。

③不同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如红色、橙色、黄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炉火的温度。绿色、蓝色和紫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和森林。暖色调使人感到兴奋、热烈;冷色调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

④材料色彩的对比主要靠明度上的对比、色相上的差异、冷暖色调上的对比。 ⑤室内色彩计划可分为以下四个重点:

A、主墙面:除了这道墙是比较重的色彩来表现(即中高彩度,中低彩度)。一般来说,主墙面是装挂画用的,在卧室的话,是床头的那一道墙。

B、一般墙面:除了主墙面外,其余三道墙,是所谓的一般墙面,一般说来是比较浅(高明度、中彩度)的颜色,把主墙面烘托出来。

C、天花板:最好是采用较地板浅的颜色。 D、门(包括窗框、门框、踢脚板):这些部分,最好能用同一颜色,以统一整个房间的色调。

4、材料质地美感

①材料的质地是美感体现的一个方面。不同材料的质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尺度感和冷暖感。

②不同的材质给人有不同的视觉、触觉、习惯心理的感受。石料坚固凝重;木质、竹质材料亲切温暖;金属质感高贵、冷漠、牢固;纺织纤维制品柔软、舒适。

③相似材料的配置,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仿质地材料的组合与配置。

④对比材质的配置,是多种截然不同的材质搭配使用。如综合材料装饰壁画中无光材质与亮光材质之对比,坚硬的材质与柔软的材质,粗犷的材质与细腻材质等配置对比,相互显示其材质的表现力,展示其美的属性。

5、材料工艺与技术

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整个世界面临新的挑战。科学的技术发展使生产力大副提高,而且全面地、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量剧增,先进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地球日益“变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各门学科、艺术派别、画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⑵、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和知识范围跨学科的局限性,装饰与材料、工艺与技术(或科技)的结合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可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大大促进了艺术创作向比较完美的方向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宏观上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甚至引用军事、航天领域的材料、技术等成果,开发新型的现代装饰材料,运用于材料加工、复合、表面处理等领域,或者用在对强度、刚度以及声、光、热方面有特殊要求的装饰性,使开发的新型材料更具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是从生态平衡、回归自然的观点出发,在新的技术工艺条件下,采用天然石材、木材以及藤竹、棉麻、丝毛等原材料进行装饰。

6、材料的设计

设计的含义是计划、图样、策划。方案需要设计,使用的材料也需要设计。那么,材料应用需要可行性论证: A、材料的功能美感。

B、材料的可塑性(或加工成型性)因素,即机械加工成型技术的或手工技艺的难易,材料的加工成型性是衡量造型材料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C、材料的价格因素。

D、材料的产地、厂家、商家等比较因素,包括运输,包装。

E、材料的替代的可行性的配套材料,构件、工艺、技术能力的分析和比较。

F、材料的“可复合性”因素。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改变材料性质,使材料扬长避短,以扩大使用范围的条件。 G、后期制作表面处理、调节的因素,即材料的表面工艺性。

H、综合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地理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I、材料应具有无毒、低公害、阻燃或不燃的处理,易装卸、易回收和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这样才有利于规模化和降低成本,使之具有竞争力。

四、课后作业

1、复习这次课的内容,预习后面的内容。

五、课后小节

第四篇: 第一讲 税收风险防范与纳税成本控制

一、 税负分析 1999年 突破1万亿元 2010年 近八万亿元 税种多 税率高

消费者:纳税人 企业:收税人 税务局:数钱人 银行:存钱人 财政局:花钱人 消费者:受益人

二、 税收风险分析

(一)少缴税

1、非主观故意。

2、主观故意。

个体户——中小企业—达到规模—上市公司 生意人——商人——企业家——资本家——慈善家 生存 发财 发展 家族 人类 分析:侥幸。(1)查不出来;(2)搞定。

风险之二:多缴税

第一, 权益放弃。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认证期不得抵扣。财产损失未按规定审批。税收优惠不知道。 第二, 税收安排。 茅山牌野生苦瓜茶 公司分立 农厂——茶厂

税务安排:集团组织架构安排、公司股权结构安排、业务流程安排、交易结构安排。

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粕

春季客户联谊会

活动期间,共赠送数码相机180万元。作: 借:营业外支出-馈赠180万元 贷:银行存款180万元

凭证:商场开出的增值税普通发票。

三、 税务管理

目标:降低税负 防范风险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国税发[2009]90号) 完善制度: 业务流程: 岗位职责

财务总监:税务筹划、企业内控、资本运作、报表分析

税务顾问:事前决策、日常咨询

税务部:参与公司决策、设计操作方案(税务安排)、审核经济合同(税务安排、条款规范)、开展纳税自查、税务稽查论证、协调纳税争议、组织税务培训、集中税务咨询、指导纳税申报、税务审批、税务备案事项,定期(按月)收集、整理、更新、解读、传递税法,税收统计分析、税收风险评估、加强发票管理、税务档案管理、关注税制改革、完善税务管理制度、绩效考评与奖励、其他涉税工作。

集团公司——税务顾问

财务总监

税务部(经理)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税务师事务所 办税员 办税员 办税员

第二讲 税务稽查风险防范与沟通技巧

要求: 事实清楚 依据充分 程序合法 处理适当

一、 事实认定

应纳税额的大小是由生产经营情况决定的。经济合同、账簿凭证是生产经营情况的载体(证据)。合同条款的不规范、会计差错,都会导致税务人员错误地认定事实,从而错误地适用税法,导致多征、错征。 案例:某企业将股权的增资款,首先计入资本公积,办理股本变更后,将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

房屋认购协议 订金 诚意金意向金

租赁合同:

租期一年,月租金1万元,前2个月免租。 租赁一年,年租金10万元。支付日期:从第3个月起,每月支付1万元。 每月确认损益10/12个月。

股权转让业务: 鉴于:

1、 甲公司持有M100%,出资额2000万元,账面价值亦为2000万元。

2、 基准日,M公司欠甲公司债务800万元。 甲将M100%转让给乙公司,约定:

1、 转让价格为4000万元

2、 甲公司承诺:放弃M公司债权800万元。 请思考:三方分录?

鉴于:

3、 甲公司持有M100%,出资额2000万元,账面价值亦为2000万元。

4、 基准日,甲公司对M公司债权800万元。 甲将M100%、债权一并转让给乙公司,约定:

3、 股权转让价格为3200万元

4、 债权原价转让800万元。 请思考:三方分录?

鉴于:

1、甲公司持有M100%,出资额2000万元,账面价值亦为2000万元。

2、 基准日,甲公司欠M公司债务800万元。 甲将M100%转让给乙公司,约定:

3、 转让价格为4000万元

4、 乙公司、M公司共同承诺:受让后,M公司免除甲公司债务800万元。 请思考:三方分录?

改为:股权转让价4800万元,支付方式:4000万元现金支付,剩余800万元由乙方代甲方偿还M公司债务。

相关法律主体的会计分录

二、 税法依据

1、 谁主张谁举证

沟通方法:先肯定,再反问。

2、 政策执行时效

案例:财税[2006]162号:土地出让合同按照“产权转移书据”计征印花税。该文件没有注明执行日期。文件于2006年11月27日颁布。

税务机关依据该文件要求某房地产企业2004年、2005年与国土局签订的出让合同,补交印花税。 :原国税发1991155号:土地出让合同,不属于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征税合同,不征印花税。

(1) 查询此文件之后,是否有新的文件? (2) 文件执行起始时间:

A. 如果税法(广义:法律、法规、规章、复函)已注明执行日期,从其规定。

B. 如果税法没有注明执行日期,区别情况处理: 对已颁布税法的解释,其执行时间与被解释的文件一致;如果对已颁布税法的修订,从该文件颁布之日(含本日)起执行。 C. 新法不得溯及既往(实体从旧原则)。

3、 精准理解税法

穿透:立法精神、出台背景、执行时间、新旧衔接、税法与会计差异、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举例说明)。

方法:查找有无补充规定(通常是函复); 建议主管税务机关书面请示总局,答复后执行。还要注意请示书面材料由纳税人起草,税务机关修改,以免税务机关断章取义。

例:

集团(老板个人持100%)

子公司甲 子公司乙。。。。。。 (集团75%、美国25%) (集团75%、香港25%)

生产衬衫 生产西服

借:其他应收款-老板2800 贷:银行存款2800

次年地税稽查:财税[2003]158号:个人股东向公司借款到纳税年度末不归还,又不用于本公司经营,视同分配,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计征个税。

例:新疆某企业享受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年。该公司将第一年的亏损安排到第四年弥补。 “先亏先补,连续计算不间断”。

例: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34条: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费用,从开始生产经营的次月起,在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内分期摊销。

有人发现税法未强调平均摊销。

120万元。第一年摊1199999,第2-5年 1元

4、 严密逻辑推理

税务处理决定书:贵公司2010年8月第234号凭证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30万元,向职工张某支付工伤赔偿15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应调增所得额45万元。

三、 账务调整

四、 法律责任

(一) 纳税义务

1、 多缴税款。征管法第51条:三年内发现多缴税款可以退还。

2、 少缴税款。

(1) 漏税。只补不罚,过期不补。

征管法第52条:因税务机关的责任导致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在三年内追征,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纳税人因计算错误等原因(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或者出现了明显的笔误)少缴税款,在三年内追征,最长五年。

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8条:因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代理,导致纳税人少缴税款,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及滞纳金,并对税务代理人处以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2) 避税(黄灯)。只补不罚,不加收滞纳金,从08年1月1日,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被补交所得税的,从税款所属年度次年6月1日起,按照基准利率加收利息。如果纳税人不配合税务机关定价调整,税务机关有权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核定价格,并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再加5个百分点。此利息不得在税前扣除。 母公司25%——全资子公司15%——客户 税务机关应补25%,还是10%? 答案:补税率差10%。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002号)第30条:只要总体上国家税收没有减少,原则上不作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特别纳税调整一章“纳税人采取一切不符合商业目的的安排,导致不缴、少缴、递延纳税,税务机关都有权合理调整。”为了防止税务人员滥用税法,侵害纳税人权益,必须报经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处函复后执行。 转让定价:关联交易

转移定价:独立交易。——对转、互转、前后转、交叉转。

(3) 偷税。既补又罚,过期不罚。

征管法第52条:税务机关有权无限期追征所偷税款和滞纳金,但超过五年不再处罚(征管法第86条)

(二) 扣缴义务。

1、 扣缴金额

2、 扣缴时间

3、 缴纳地点。重庆某集团收购香港A公司持有三亚M公司100%股权。A公司应纳税款由重庆某集团代扣代缴。

4、 法律责任:征管法第69条:未按规定扣缴,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并对扣缴义务处以50%以上3倍以下罚款。

国税函[2004]1199号: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时,既不对纳税人,也不对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

(三) 其他责任 。。。。。。。。。。。。。。。

五、 文书签字

10000万元

六、 税务档案

第三讲 企业所得税难点与沟通技巧

一、权责发生制(普遍性与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另有规定,必须有明确的税法依据。

1、某企业2010年9月管理费用列支一笔当期咨询费30万元,作:

借:管理费用-咨询费30万元 贷:预提费用-**事务所30万元 附件:合同、发票。

2011年6月税务检查时,上述款项仍未支付。 稽查局: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以扣除,上述款项没有支付,因此不得扣除。

请思考:可以扣除吗?如何沟通?

2、年末计入成本费用尚未支付的利息、水电费能否扣除? :可以。

3、 提而未交的营业税、房产税能否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允许按规定扣除。

4、高尔夫球场销售会籍卡,每张30万元,服务期30年。

一次性确认所得,还是30年平均确认? 营业税是一次性缴纳,还是分期缴纳? 借:银行存款30万元 贷:递延收益30万元

借:预付账款——预付税金30*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30*5% 年末: 借:递延收益 贷:主营业务收入

同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预付账款-预付税金。

所得税按30年平均缴纳,与会计处理一致,不作纳税调整。——国税函[2008]875号

4、 水、电、气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一次性“开户费”。是一次性确认所得,还是分期? :一次性确认所得。(国税函[2008]875)

5、 南宁某矿业公司收到地方政府财政补助3000万元。政府会议纪要:该款专用于矿井维护。公司按照剩余的开采期10年平均确认损益。 请思考:一次性确认所得?还是分10年平均确认所得?

:国税函[2009]18号: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按10年平均确认所得。

6、 甲公司向乙公司借款1000万元,借款期三年,自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年利率6%。合同约定:借款期满一次性还本付息1180万元。乙公司会计及税务处理如下: (1) 会计:每年确认利息收入60万元

(2) 计算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8条: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应收利息的日期确认。

(3) 纳税调整方法:第

1、2年利息收入分别调减60万元。第3年调增120万元。

7、 股权转让业务

07年签订转让合同,收取30%价款 08年收取70%价款

09年元月办理股权变更登记。 请思考:股权转让计税收入确认年度? 答案:国税函[2010]79号:股东变更之日。

二、追溯调整原则(权责发生制)

由于定期减免税、税率调整、弥补亏损期限等政策性因素,要求准确计算每一年度所得额(收入额、扣除额),不得提前或滞后。这是反避税原则的要求,也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以前年度所得额计算错误,都需采取追溯调整办法。

1、甲公司2004-200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2008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004年申报所得1000万元,已享受所得税优惠330万元。2010年7月税务检查发现2004年隐瞒收入200万元至今没有入账。 请思考:是否补税?是否罚款?

:国税发[1997]191号:免税年度查补税款,不补税。减半年度,查补税款,按减半补税。 征管法第86条:超过五年不再处罚

2、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暂估结转固定资产,并从次月起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后,调整固定资产原价。

会计:不调整已提折旧,采取未来适用法,在剩余年限内继续计提折旧。

税法:财税[2004]215号:采取追溯调整法,即重新计算原所属年度折旧,涉及应补退税款的,按规定处理。

3、甲公司2007年度发生财产损失300万元,已作营业外支出处理,年终30个工作日报税务机关审批财产损失,由于证据不足,暂未获得审批,企业主动作纳税调增处理。直至2010年3月,方才取得税务审批,允许在税前扣除。请思考:如何处理? 答案:重新计算07年所得额,按规定办理退税或抵顶当期(2010年)应纳所得税。如果07年亏损,08年所得相应调整,并按规定办理退税等手续。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国税函[2009]772号。

三、配比原则

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所得额,而不是收入额,所得额是必须扣除成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差额。 征管法第35条:收入准确、成本不准确,税务机关应当核定征收。

国税发[2008]30号:应纳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税率

查补税款=流失税款;不得“以补代罚”,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按规定处罚,但不得改变计算税款的方法。

1、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能否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扣除的基数? :可以。

2、税务机关查增的会计利润,能否作为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的基数?

:可以。

3、税务机关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能否先弥补所属年度及以前年度亏损后,再计算补交税款?

:可以。——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0号公告。

3、某商贸企业采取账外经营(部分业务进销不入账)偷逃税款被查。请思考:查补账外收入,同时,账外的成本(能够提供合法凭据)能否扣除?账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没有超过180天能否认证抵扣? ——国税函[2005]763号

4、某混凝土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所有原材料均为个体运输户提供,均未取得发票,企业只记载收入和往来。无其他任何核算。申报税费时,根据估计数编写财务报告。

四、 客观性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允许按规定扣除。

“实际发生”是指各项经济交易必须真实,不得弄虚作假。真实的经济交易必须取得合法的凭据(证据),即原始凭证。包括经济合同、汇款单据、入库单、个人身份证复件、法院判决书或裁定书、律师调解书、评估报告等等,其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应当取得发票的,还必须取得发票。

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88号)等文件规定:未按规定取得合法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

1、 合法凭据是指发票吗? 合法的凭据≠发票。

第一, 合法的凭据范围大于发票; 第二, 并非所有支出都需要发票。

2、 哪些支出必须取得发票?哪些支出不需取得发票?

(1)向国内单位或个人支付的款项,凡属于增值税或营业税征税范围(无论征税,还是免税),都必须取得发票。反之不需要发票。

(2)向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组织支付的款项,开具财政票据。

(3)向国外的单位或个人支付的款项,应取得收款收据。

常见不需要发票的例子:

向员工支付的工资薪金、工伤赔偿、法定补偿金;不构成价外费用的违约金;房地产企业向居民支付的遮光费;捐赠支出;土地出让金;税费;统借统还利息支出;股权(股票)受让款;接受投资的房屋、土地使用权或其他无形资产;以合并、分立方式取得的非现金资产等等。

请思考:向职工个人支付的集资利息是否取得发票?

企业购买旧设备?

农民个人将自已种植的树木转让给本公司?

3、 发票开具时间和地点是如何规定的? 北京甲公司(债务人)向上海乙公司(债权人)借款1000万元,时间三年,年利率6%,合同约定,在第三年末一次性还本付息1180万元。请思考:发票应当何时何地开具?

发票开具时间: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实际收到利息与合同约定的应收利息日期孰先原则确定。本例,在第三年末一次性开具。

请思考:甲公司第一年、第二年列支的利息既没有支付,也没有发票,能否扣除?

发票开具地点:营业税纳税地点——上海。

4、 发票开具的金额是指实际交易的金额,还是流转税计税依据?

旅游公司的营业额是指旅游公司向旅游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为旅游者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门票等成本。

外购不动产再转让,按照售价扣除买价后的差额,作为营业额。

开票的金额是指实际交易的金额,即应收价款。

5、 应取得未取得发票,如何纳税调整?以后取得补开发票,如何处理?

:汇算清缴期满之前,纳税年度允许扣除的金额,应当取得发票却没有取得发票的,必须作纳税调增处理。汇缴期满的当年或以后年度又取得补开发票的,不得直接调减收到发票年度的所得,而应当采取追溯调整办法,重新计算原所属年度的扣除额、所得额、所得税,涉及应退税款,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办理退税,或者抵顶当期应纳所得税额。

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税法要求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必须取得发票,目的是加强上游企业税收的管理,如果上游企业不开发票,有可能隐瞒收入,偷逃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应取得未取得发票,调增所得。取得补开发票,再追溯调整。

该项纳税调整,既不是永久性差异,也不是时间性差异,不会产生递延税款。企业应作备查登记。

以后取得发票,涉及应退税款的,作: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凭证:发票、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资料。 应退税款抵本年应纳税额的,在预缴本年所得税时,作为本年已交数填写。

第二,应取得未取得发票,是指应当在本年度开具的发票(注意开票时间)。

第三,应取得未取得发票,如果是已经扣除的金额,才需纳税调整,反之,也不作纳税调整。

例如,在建工程(合同约定:先支付定金,再按照形象进度支付工程款,按规定,收到定金、合同约定的应收工程款日期开具发票)成本中应取得未取得发票的金额,由于没有计提折旧,因此也不用作纳税调整。

第四,为什么要追溯调整,而不能简化处理,直接调减收到发票年度的所得?

:这是权责发生制(实施条例第九条)的要求,也是反避税要求。如企业不得将免税期间的发票,在应税期间调减所得。

第五,依据征管法第51条:缴纳税款之后三年内发现多缴税款,可以申请退还。

因此追溯年度三年。超过税款所属期三年,一律不再退还。

第六,发票截止日是12月31日,还是次年5月31日?

:5月31日。

6、 未取得发票,应当调增未调增处理,被税务机关检查,税务机关应当如何处理(直接调增所得?还是要求补开发票?)补税后又取得补开的发票怎么办?

:在税务处理决定书下发之前取得补开发票的,不作纳税调整,税务机关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7、 发票开具不规范(瑕疵)怎么办?

五、税法优先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纳税人采用的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一致的,必须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例:投资性物业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会计上不提折旧,计算所得税时是否允许调减折旧?

:允许调减折旧。

固定资产(房屋)会计上选择按30年计提折旧。计算所得税时,纳税人可以选择按20年折旧,前20年调减,后10年调增。第一年税法折旧年限一旦选择,不得改变(即使会计估计变更)。

注意:有些收入、成本的确认,税法没有规定的,视同所得税处理与会计处理一致(国税函[2010]148号)。

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减资,因汇率变动形成的资本公积是不征企业所得税的。

六、合理性原则

第一,凡税法规定了具体扣除比例的,从其规定;凡没有明确扣除比例的,则全额扣除。前提是与生产经营有关。

第二,各项支出应当符合经营常规,对不符合经营常规的支出,税务机关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调查。

七、准确性

允许扣除的金额必须准确,不得估计。 (1)除税法明确允许扣除的准备(如金融企业的贷款损失准备)外,未明确的准备一律不得扣除。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均不得扣除。

(2)除税法特别规定外,预计负债不得扣除(因为还没有实际发生,则金额是估计的)。

(3)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定的项目、计提基数、计提比例),计提的专用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可以扣除。——特别规定。

第四讲 增值税政策解析与操作

一、 征税范围

难点: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特殊规定

1、 外购货物对外销售,并提供建筑业、服务业劳务,全额缴纳增值税。

例:甲企业外购设备销售给乙企业,甲企业筹划在合同中划分为设备价款和技术服务价款,然后将技术服务费开具营业税发票,缴纳营业税。

请思考:此方案,行否? :不行。

必须由另一家关联的企业与客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2、自产货物并提供建筑业劳务,如果能够取得施工资质证书,税法允许征税,其中,货款缴纳增值税,施工费缴纳营业税。

为了规避定价的合理性,纳税人通常在异地成立安装公司。

2、 财税[1999]273号: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手续:将省科技厅技术认定书报税务机关备案(国税函[2004]825号)。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如果与技术转让费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均可享受免征营业税,另开发票的,不得享受。

以设备为载体的技术转让,必须分别开票,设备价款缴纳增值税,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定价必须合理,否则税务机关有权合理调整。

难点二:兼营

兼营增值税和营业税业务,如果同时向一个客户提供属于混合销售业务。

特殊规定:国税发[1996]202号:宾馆、餐饮企业兼营增值税业务,除非另成立分公司,否则一律缴纳营业税,不征增值税。

二、 征收方式

(一) 销项-进项

(二) 简易征收办法 (1) 小规模纳税人

(2) 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特定产品 (3) 销售08年12月31日之前购买的旧设备

(4) 旧货经营(指购进旧货再出售)单位经营旧货 注意:

第一, 自然人销售货物不得办理一般纳税人。 第二, 不经营发生增值税业务的企业,即使销售额达到标准,可以不办理一般纳税人。

如房地产企业销售多余的钢材

第三, 即使是个体户,凡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也必须办理。化整为零,可以有效解决标准问题。

第四, 小规模划转为一般纳税人,期末存货最好为零(提前销售或退货)。

第五, 因为小规模纳税人是不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因此一般纳税人销售给小规模纳税人,应注意下列问题:

(1) 运输费用应则小规模纳税人承担。 一般纳税人收回代垫运费,不属于价外费用,不征增值税。运输公司将发票抬头开给小规模纳税人。

(2) 成立培训(考试)、营销策划公司,采取“二对一”模式,可以分解为增值税收入和营业税收入。

三、 计税依据

(一) 销项税

1、 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1) 代垫运费不属于价外费用。

(2) 终止交易,销售方收到的违约金,不属于价外费用

(3) 销售方收到的货款延期利息,属于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17%(或13%),如果与客户签订借款协议,可以应收账款转入其他应收款,从而利息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

不过,如果是关联方就不用这样操作了。 (4) 销项税的筹划:

第一, 通过税收优惠筹划。例如生产农机是缴纳13%,财税[2001]113号:批发、零售农机免征增值税。因此,成立农机销售公司,由生产企业销售给农机销售公司再销售给客户,可以节省一道增值税。

第二, 通过成立关联公司将某些服务,由混合销售全部缴纳增值税,转化为营业税。注意客户的性质。

第三, 销售方发生的咨询费、运费、指导服务费、安装费等成本费用(营业税发票),如果能否客户承担,可以减轻税负。

2、 视同销售业务

凡所有权转移,均需视同销售。

自产产品如果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虽然所有权没有转移,也需视同销售。(如自产钢材用于本企业建厂房)。

无偿赠送视同销售。买一赠

一、买五送

一、捆绑销售不属于无偿赠送。注意操作方法。

案例:“好立方” 董事长:陈建华 主业:食品包装

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家包装厂,年销售总额20余亿元。

2年前,第二创新——新品牌“好立方”——连锁超市。

特色:超市是可移动的——废旧集装箱改装

地点:不在城、镇,而在村!

问题:

解决方案:

(二) 进项税

1. 所有外购的货物(包括工程物资、礼品)都需要取得专用发票,实际领用时,如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再计算进项转出。

2. 存货发生了非常损失需转出进项税。 实施细则第16条: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丢失、被盗、以及变质失效损失。

(1) 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不再转出进项税。

(2) 生产过程中合理的损耗,无需转出进项税。 (3) 运输过程中产品变质、损坏,属于管理不善,需转出进项税。

(4) 食品、保健品、药品因为供过于求,超过保质期,而报废,不属于非常损失。

(5) 商品减值(跌价),应当提取减值准备,不属于非常损失。

(6) 超市每月都会盘盈、盘亏,通常是商品串号,属于会计差错,应当盈亏相抵,然后作为损失,并转出。 (7) 原材料损失,通常不考虑原材料成本中的运费7%、人工等,直接转出进项税17%。对于农产品需换算,应转出=原材料/(1-13%)*13%。

产成品发生非常损失,应转出外购部分的进项税。

应转出=产成品成本*物耗率*综合扣除率

物耗率=(产成品成本-人员工资等)/产成品成本*100% 综合扣除率=(原材料1*税率1+原材料2*税率2。。)/(原材料1+原材料2+。。。)

原材料发生非常损失,原材料成本300万元,税率17%。残值含税销售收入为25万元。请计算应转出?

应转出=损失额*税率=[300-25/(1+17%)/(1+10%)]*17%

3、兼营征免税产品、营业税收入,对征免税、营业税业务共同耗用的外购项目,其进项税划分不清,按照比例计算转出。

操作技巧:。。。。

思考题:原材料用于产品研发:

(1) 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 (2) 不视同销售,但需转出进项税 (3) 既不视同销售,也不转出进项税 答案:(3)

思考题:公司将产品发放给员工: (1) 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 (2) 转出进项税

(3) 既不视同销售,也不转出进项税

答案:(1)。注意:如果原材料用于发放给职工,进项税转出。

思考题:公司将生产的饮料用于本单位招待客人:

(4)

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 (5) 转出进项税

(6) 既不视同销售,也不转出进项税

答案:自产产品用于个人消费,视同销售。如果是外购,则进项税不得抵扣。

思考题:公司将生产的饮料用于赠送给本单位客人: (7)

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 (8) 转出进项税

(9) 既不视同销售,也不转出进项税

答案:外购或自产产品用于无偿赠送,视同销售。

思考题:发动机生产厂家将产品用作本公司固定资产使用。是否视同销售?

:否。

思考题:钢材生产厂家,将产品用于本公司建造办公楼,是否视同销售?

:是

思考题:

甲公司有A、B两种产品,均对外销售。其中,A产品继续加工成为B产品,且B产品免征增值税。 A直接对外销售,需缴纳增值税。

A用于连续生产免税B,是视同销售,还是转出外购原材料、水电等进项税? 答案:转出。

筹划:

四、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总公司将产品划拨到分公司用于销售,总公司、分公司分别缴纳增值税。

总公司划拨到分公司的货物,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如何规定的?

(1) 按照具体结算方式判断 (2) 发货的当天 答案:(2)。

第五讲 个人所得税

一、 工资薪金 年薪60万元。

每月发放5万元,税率30%。 改为:

每月发3万元,一次性奖金24万元 36万元税率为25%,24万元税率为20%。

二、 劳务报酬

三、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四、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第一讲[推荐]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

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8.生物性过渡

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9.认知过渡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BCADC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要能做到有效教学,那么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撒哈拉沙漠的生存法则下一篇:食品安全问题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