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唯一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雍正皇帝唯一范文

雍正皇帝与佛教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3-10-1 0:01:24 繁體版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禅坐,连续两日,当时章嘉国师认为只是初入堂奥,如针隙观天,勉励其更求进步;雍正遂于当年二月于结云堂闭关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胤礻真,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在位十四年(1722—1735),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乾隆皇帝的生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隆盛,在中国历史上可比于汉唐盛世,后人大多知道汉唐盛世得益于帝王内用黄老之术,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帝王深通于禅宗心法,尤其是这三代盛世中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更有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的殊胜风采。

参透三关的大禅师

雍正在禅宗上的修证主要得益于章嘉呼图克图的教授与印证,章嘉呼图克图是圣祖康熙皇帝敕封的“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禅坐,连续两日,当时章嘉国师认为只是初入堂奥,如针隙观天,勉励其更求进步;雍正遂于当年二月于结云堂闭关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

遂又问证于章嘉国师,国师认为这仍不过是庭院观天,应该更加勇猛精进;于是雍正“仍勤提撕”,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于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章嘉国师称赞道:“王得大自在矣!”到此才得到章嘉国师的最后认可。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

讲经传法自选语录

雍正继位登基以后,于政务之暇,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讲经传法,自号圆明居士,近从王室宗亲,远至和尚道士,无不从学如流。雍正阅读《指月录》、《正法眼藏》、《禅宗正脉》、《教外别传》等禅宗语录,并在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

雍正选编的原则是,不重虚名浪誉,唯看是否达到真实理地;不尚美言佳句,只看是否从性地流出。雍正亲自选编出了12位主要禅师的重要语录及其它500多位禅僧、居士的禅语,同时还收录了雍正自己著述的禅语。特别是,在每卷语录之前,雍正亲自御制序言,谆谆提示,阐明心要,指示学人,实在是十分难得的点睛之笔。

《御选语录》完全打破了教下与宗门、佛法与道教、禅宗与净土宗的门派之见。正因为这部《御选语录》处处显示了雍正皇帝的真知灼见,所以历来被列为真参实证的学人终生必须阅读参究的一部重要经典。

重用高僧

历史上,有过不少僧道参与朝政的事情,像唐朝的李泌、明朝的姚广孝,都是比较典型的。雍正帝则一度重用文觉禅师,在森严的紫禁城内为他安排了专门住所,命他参与议论国家最机密的要务。雍正朝前期,接连发生了大将军年羹尧、皇舅隆科多、皇弟允异、允唐等几个震惊朝野的大案。

在处理这些机要案件过程中,文觉禅师作为雍正帝的高级参谋,一直出谋划策,作用不小。雍正十一年,文觉禅师70高寿,雍正帝命他往江南朝山,南下行程中,他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如同王公大臣一样,所过地方的官员对他顶礼膜拜,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和税关监督年希尧等要员,都以弟子礼相见,充分显示了文觉禅师的特殊身份和显要地位。

保护寺庙

雍正帝很注意保护僧舍。西宁府西部有座很大的寺院叫丹噶尔寺,位于青海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雍正元年,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纠众发生叛乱。为镇抚青海诸部,年羹尧令丹噶尔寺的喇嘛腾出寺内房屋1500间,让给留守官兵居住,而把众喇嘛赶到朝天堂栖身,引起强烈不满。

雍正帝知道后,亲手批示:“将喇嘛寺之僧舍作为营房,似属不利,自应另造(营房)为是。”清兵很快退出了僧舍。直隶唐山县令反对佛事,下令驱赶僧人,强夺僧舍,改为民房。雍正帝闻讯后,下旨立即将该县令拘拿问罪。后因侍郎留保出面说清,便对县令从轻发落了。

修缮古刹名寺

雍正帝晚年,大量修缮古刹名寺。江南荆溪(今宜兴县)崇恩寺,曾是玉林国师传法之所,雍正十一年下谕扩建。浙江绍兴报恩寺当初也是玉林的开堂场所,奉旨维修。浙扛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示现的圣地,雍正帝动支帑金,派遣专官监督修饰这里的普济寺、法雨寺。

雍正帝参与佛教事务的内容是,利用皇权调和儒、佛、道三教的关系,使三教融于一炉。他说:“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三教各有其用,又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雍正帝特别强调,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教育百姓如何做人:“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比如劝人为善弃恶,儒家用五常百行之说,“诱掖奖劝”,佛家的五戒十善,也是“导人于善”。儒佛道三教共同起着“致君泽民”作用,同样有助于帝王之业。

著书立说影响佛教

雍正帝在佛学方面大量地著书立说,以影响佛教领域。他写有《教乘法数》、《园明语录》、《集云百问》、《拣魔辨异录》、《悦心集》、《破尘居士语录》、《御选语录》等佛学著作,编有《翻译名义选》、《禅师心赋选注》、《大觉禅师录》、《万善同归集》、《当今法会》、《经海一滴》、《宗镜大纲》等佛学作品。

这些佛学论著,表明了雍正帝不仅信佛崇佛,而且对佛家经文也很有研究。大量刊刻发行后,在佛教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雍正帝政事不废,又搞了这么多的佛学著作,恐怕也实在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第二篇:雍正皇帝大事年表

雍正皇帝大事年表.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资料]《清帝列传·雍正》之雍正皇帝大事年表

以下是以虚岁记数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康熙十六年二月进宫,初为“常在”,晋封“德贵人”,康熙十八年册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胤禛即位,尊为皇太后。

康熙二十二年,胤禛6岁,始入上书房读书,师从于侍讲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自幼耽于书史,博览佛卷。(其中张英教胤禛四书五经,徐元梦教胤禛满文)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胤禛9岁,康熙帝巡幸塞外,奉皇父命,胤禛与兄长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随驾侍行。是随父皇外出巡视之始。

康熙二十七年,胤禛11岁。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忌辰,康熙帝亲临河北遵化谒“暂安奉殿”致祭,奉皇父命,胤禛与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随驾侍行。

康熙二十八年,胤禛12岁。十月,康熙帝亲自护送孝懿仁皇后梓宫往遵化山陵,奉皇父命,胤禛、胤褆、胤祉随驾侍行。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再期致祭,奉皇父命,与胤礽。胤祉前往行礼。

康熙二十九年,胤禛13岁。七月,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首领噶尔丹进扰漠北。是月,康熙帝启程亲征,因中途患病而返,皇太子与胤祉迎驾,康熙帝见胤礽毫无忧戚之意,心中不快。康熙帝与皇太子关系出现问题。八月,噶尔丹败于乌兰布通。是役。内大臣、都统。袭一等公,舅舅佟国纲阵亡,九月,灵柩至京,康熙帝遣胤禛与胤褆迎接灵柩。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三期,康熙帝亲诣遵化暂安奉殿致祭,胤禛与胤礽、胤祉随驾。

康熙三十年,胤禛14岁。七月,康熙帝巡幸边外,胤禛与胤褆、胤祉以及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随驾。十二月,康熙帝以孝庄文皇后忌辰将届,亲自往遵化暂安奉殿致祭,胤禛与胤褆、胤祉随驾。是年,奉皇父之命,胤禛与内大臣费扬古之女乌喇那拉氏成婚。康熙帝册那拉氏为嫡福晋。

康熙三十一年,胤禛年15岁。七月,康熙帝巡视塞外,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

康熙三十二年,胤禛16岁。二月,康熙帝巡视京畿,胤禛与胤礽。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八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礽、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十月,重修曲阜里孔庙成,受皇父命,胤禛与胤祉往祭。

康熙三十三年,胤禛17岁,三月,礼部尚书沙穆

哈以议皇太子祀奉先殿仪注事,被革职

。七月,康熙帝巡幸边塞,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十一月,康熙帝谒暂安奉殿和孝陵,胤禛、胤祉、胤禩随驾。

康熙三十四年,胤禛18岁,八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以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随驾。

康熙三十五年,胤禛19岁,正月,康熙帝以亲征噶尔丹,谒暂安奉殿和孝陵,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二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胤佑领镶黄旗大营,胤祺领正黄旗大营,胤禛领正红旗大营,胤祉领镶红旗大营。命皇太子代行郊祀礼,留守京师。四月,康熙帝命胤褆与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统领八旗前锋兵、汉军火器营、四旗察哈尔及绿骑兵。此役大捷,胤褆奉命负责犒军事务。九月,康熙帝巡行北塞,经理军务,命胤褆。胤祉。胤禩随驾。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忌辰,奉皇父命,胤禛祭暂安奉殿。

康熙三十六年,胤禛20岁,二月,康熙帝谕吏部。都察院,指出“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为贪虐不法,并交相比附,倾轧党援理应纠举之事,务必打破情面,据实指参,勿得畏法贵要,瞻恂容隐。”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三月至宁夏督师。皇长子胤褆随行。命皇太子居守。闰三月,噶尔丹部众散亡殆尽,穷困自尽。七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礽、胤祉、胤祺、胤禩随驾。九月,先是,康熙帝在出征途中,有为蜚语闻于康熙帝,“谓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故将皇太子左右用事之人置于法。“自是眷爱渐替。”

康熙三十七年,胤禛21岁。三月,康熙帝封皇长子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与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康熙三十八年,胤禛22岁。二月,康熙帝亲奉皇太后第三次南巡并视察河工。多罗直郡王胤褆、多罗诚郡王胤祉、多罗贝勒胤祺、多罗贝勒胤佑、多罗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随驾。闰七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大阿哥胤褆等七人随驾。九月,敏妃丧未满百日,胤祉剃发,坐降贝勒。是年,康熙帝为成年皇子建府邸。胤禛从皇宫阿哥所迁入府邸,称“禛贝勒府”,即后来的“雍亲王府”,即位后改为“雍和宫”。

康熙三十九年,胤禛23岁。七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大阿哥胤褆等随驾侍行,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亦随驾。

康熙四十年,胤禛24岁。四月,康熙帝巡视永定河,胤禛与胤礽等随驾。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礽等诸皇子随驾。十二月,

康熙帝亲往太庙行礼,微觉头眩。

康熙四十一年,胤禛25岁。正月,康熙帝行 幸五台山,胤禛与胤礽等随行。六月,康熙帝奉皇太后避暑塞外,胤禛与胤礽等皇子六人随行。九月,康熙帝第四次南巡,视察河工,胤禛与胤礽、胤祥随行。至德州,胤礽生病,召索额图前来侍奉。康熙帝决定返回北京。

康熙四十二年,胤禛26岁。正月,康熙帝再次南巡,仍命胤禛、胤礽等随行。五月,内大臣索额图被拘禁,寻死于禁所。六月,裕亲王福全病逝,康熙帝命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俱穿孝。

康熙四十五年,胤禛29岁。二月,康熙帝巡幸京畿,胤禛与胤礽等皇子随行。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忌辰,康熙帝命胤禛往祭暂安奉殿。

康熙四十六年,胤禛30岁。十一月,胤禛恭请皇父幸花园进宴,同月,胤祉亦请皇父幸花园进宴。请帝幸花园进宴,是诸皇子讨好皇父、争夺储位的手段之一。

康熙四十七年,胤禛31岁。正月,康熙帝入冬微觉头眩,后来又说“渐觉虚弱”。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废斥,命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胤礽被幽禁,胤禛与胤褆看守。胤褆向皇父奏称“相面人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命锁拿胤禩。十月,革胤禩贝勒爵。本月下旬,康熙帝病。十一月,革胤褆王爵,幽禁。其上三旗所分佐领撤回给与胤禵,其包衣佐领及浑托和人口均分以一半给胤禵。满汉文武大臣举奏胤禩为皇太子,帝不允。康熙帝曾训诲胤禛有“喜怒不到”一语。是月,胤禛恳请皇父恩免记载。康熙帝病未愈,召胤禛入,胤禛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胤祉、胤祺、胤禩同他检视方药,康熙帝服药后,渐就痊愈。康熙帝命内侍梁九功、李玉传侍谕曰:“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复封胤禩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32岁。正月,康熙帝指责舅舅佟国维、大学士马齐倡言立胤禩为皇太子。谕满汉诸臣,帝自抱疾以来,皇太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昼夜服侍用药调治,今已痊愈。二月,康熙帝巡幸京畿,胤禛与胤礽、胤禩、胤禵等七名皇子侍行。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谕宗人府,胤祉、胤禛、胤祺,俱封为亲王;胤佑、胤誐封为郡王,胤禟、胤裪、胤禵封为贝子,惟八阿哥乃获大罪身撄缧之人,留其贝勒足以。十月,册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胤禛为和硕雍亲王,胤祺为和硕恒亲王,胤佑为多罗淳郡王,胤誐为多罗敦郡王,胤禟、胤裪、胤禵俱为固山贝

子。

康熙四十九年,胤禛33岁。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礽等皇子七人侍行,皇太后亦往热河行宫避暑。

康熙五十年,胤禛34岁。正月,康熙帝巡视通州河堤,胤禛与胤礽等皇子六人随驾。四月,康熙帝奉皇太后塞外避暑,胤礽等皇子随驾。五月,康熙帝谕大学士,“朕自京师抱恙而出,今尚需人扶掖而行。”七月,胤禛赴热河请安,并与胤礽等皇子随驾行围。八月,胤禛四子弘历生。十月,一等侍卫行走隆科多署步军统领事,十一月,实授为步军统领。天坛大祭,康熙帝亲诣行礼,两旁须人扶助。

康熙五十一年,胤禛35岁。四月,康熙帝指责胤礽行事有异心。康熙帝奉皇太后避暑塞外,命皇太子胤礽等皇子八人随驾。六月,胤禛赴热河请安。七月,胤禛在热河请乃父幸王园进宴。九月,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黜。十一月,奉皇父命,胤禛与胤祉等皇子以及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等会同宗人府审查托合齐父子于该王府内宴会并贪婪不法案。

康熙五十二年,胤禛36岁。十一月,命胤禛详查祭器等物件,追究有关责任者。皇太子被废后,诸皇子更加积极谋夺储位。胤禟曾对亲信何图说:“胤禵才德双会,我弟兄们内皆不如,将来必大贵”。

康熙五十三年,胤禛37岁。四月,康熙帝奉皇太后避暑塞外,命胤禛等皇子六人随行。七月,在热河行宫,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胤祉亦多次宴请乃父。十一月,康熙帝巡幸塞外,指责胤禩“藐视朕躬,因愤怒,心悸几危”。胤禩奏称冤抑。

康熙五十四年,胤禛38岁。四月,康熙帝奉皇太后避暑塞外,印着与胤祉等皇子五人随驾。途中,康熙帝召胤禛、胤祉等议西边用兵之计。胤禛主张用兵扑灭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七月,在热河,印着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十月,康熙帝说,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十一月,废皇太子用矾水写信,嘱托正红旗满洲都统普奇在康熙帝面前保举自己出任大将军,事发。

康熙五十五年,胤禛39岁。五月,印着遵旨赴热河行宫。六月,胤禛在热河,请康熙帝幸王园进宴。九月,康熙帝闻胤禩患伤寒病,降旨“十四阿哥胤禵向来与八阿哥胤禩相好,著伊等同太医商酌调治。”康熙帝问胤禛,“八阿哥病汝曾使人往看否?”回奏云:“尚未使人往看。”康熙帝批示“汝当使人往看。”在回京途径密云县时,胤禛向皇父奏云:“臣使人往看八阿哥胤禩,病逝甚笃。今欲先回看视。”帝应允。后发来上谕云:“四阿哥随驾在外,惟伊一人,乃置扈驾之事,奏请先回看视

胤禩。观此关切之意,亦似党庇胤禩。胤禩医药之事,即著四阿哥料理。”康熙帝驻跸汤泉。因胤禩卧病在畅春园路旁园内,乃康熙帝命固山贝子苏努、舅舅佟国 维、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公阿灵阿、鄂岱伦、侯巴浑德同往看视胤禩病,同四阿哥多方延医,极力调治。胤禛因至汤泉奏云:“向在途次皇父问及曾使人往看八阿哥否,及使人往看回称病笃,故尔奏请看视。臣未审轻重,实属错误,罪所难咎。况臣素不谙医药。今既送胤禩到家,臣无可料理之事。”奏知前后始末,上方释然。

康熙五十六年,胤禛40岁。四月,康熙帝奉皇太后巡幸塞外,胤禛等皇子八人随驾。再严禁天主教。七月,在热河,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十月,致祭天坛,因帝犹觉无力,难以行礼,遣大臣恭代。十一月,康熙帝因腿膝疼痛,又稍受风寒以致咳嗽声哑,决定赴汤泉调理数日。康熙帝于乾清宫东暖阁召诸皇子满汉文武大臣,谕曰:“今春始患头晕,渐觉消瘦。”近因皇太后违和。“心神忧倅,头晕频发,有朕平日所欲言者,今特召尔等面谕。”此面谕对平生做了自我总结,“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朕言不再。”因皇太后病,康熙帝昼夜焦劳,以致头晕足痛,艰于动履。策妄阿拉布坦兵入拉萨,拉藏汗遇害。十二月,康熙帝日就羸瘦,足痛加剧,艰于步履。不久,康熙帝足背浮肿,周身沉重,中心烦躁,不能成寐,稍寝即醒,醒时头晕,至五鼓始寝半刻。 康熙五十七年,胤禛41岁。正月,康熙帝病卧几及五旬,右足较左足消瘦,容颜憔悴。二月,康熙帝说,身体羸瘦已甚,未觉全复,足痛较前稍愈,步履尚难。四月,以孝惠章皇后梓宫奉安地宫,受皇父命,胤禛读文告祭。十月,以西边用兵不力,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驻青海西宁,节制各路军马,救援西藏。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十一月,康熙帝以进剿策妄阿拉布坦大兵起程,御太和殿,帝亲诣堂子行礼,祭旗。十二月,胤禵率大军起程。康熙帝谒陵,胤禛等皇子五人随驾。

康熙五十八年,胤禛42岁。四月,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康熙帝谕大学士等,今气血渐衰,精神渐减,办事殊觉疲惫,写字手迹渐颤,仍欲如当年事事精详则力有不能。十二月,孝惠章皇后再期致祭,受皇父命,胤禛等皇子三人前往行礼。

康熙五十九年,胤禛43岁。三月,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胤祉亦加紧宴请皇父。七月,胤禛赴热河请安。

康熙六十年,胤禛44岁。正月,康熙帝以御极六十年大庆,命胤禛、胤裪等往祭永陵、福陵

、昭陵。三月,胤禛与胤祉率大学士王项龄等人磨勘会试中式原卷。康熙帝亲笔圈出胤禛与胤祉、胤祺、胤佑、胤誐、胤禩、胤禟、胤裪等皇子及其他人等,嗣后遇祭祀日开列请旨各坛庙遣往致祭太

庙后殿。四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祉等皇子十一人侍行。五月,康熙帝谕户部:“朕躬自四月违和,五月初旬,又复感寒遂觉甚病,以致面色稍减,或稍行动,或多言语,便不胜倦乏”。七月,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康熙帝行围,命胤禛与胤祉、胤禩等皇子随驾。胤禛随皇父行围并不多见。十一月,奉皇父命,胤禛祀天于圜丘行礼。十一月,胤禵以明年进兵事关重大。返京请旨。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45岁。正月,康熙帝巡视京畿,胤禛与胤祉等皇子十一人随驾。三月,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不久,又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四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祉等皇子十人随驾。大将军王胤禵与皇父在途中分手,仍回军中。七月,在热河,胤禛请皇父幸王园进宴。八月,康熙帝行围,胤禛与胤祉等皇子六人随驾。十月,奉皇父命,率弘升、延信、隆科多等查勘粮仓。十一月初七日,康熙帝病,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初九日,胤禛奉皇父命代行主持郊祀大典。十三日,康熙帝去世。终年六十九岁。隆科多传遗诏,胤禛即位。

十四日,胤禛命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同日,封胤禩、胤祥为亲王,胤礽之子弘皙为郡王,命召胤禵回京。

十七日,封固山贝子苏努为多罗贝勒,升广东巡抚杨宗仁为湖广总督,以原任安徽布政使年希尧署广东巡抚。

二十日,胤禛登极,以明年为雍正元年,是为雍正帝,历史上的清世宗。

二十三日,隆科多承袭一等公爵,两天后,又谕内阁,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 二十七日,收缴康熙帝写给内外大臣官员的全部朱批谕旨,不得留匿焚毁。

十二月,释放康熙帝生前圈禁问罪的宗室觉罗人等。上皇太后徽号为“仁寿皇太后”,即胤禛、胤禵的生母乌雅氏。以理藩院尚书舅舅隆科多为吏部尚书,仍兼管步军统领事务。胤禩兼理藩院尚书,胤祥总理户部三库事务。命修圣祖仁皇帝实录,以马齐为监修总裁官。命胤禟前往西宁。 雍正元年,胤禛46岁。正月,颁十一道谕旨,训谕督抚以下等官。因各省奏销钱粮积弊太多,设会考府。禁止上三旗大臣、侍卫、官员等在诸王门下行走,嗣后如有私相行走之人,一经查出,即行参革。二月,指责苏努、胤禟。朋比为奸,悖乱之极。命将亏空钱粮各

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任。三月,令各省督抚将幕客姓名报部。擢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为江苏布政使。送康熙帝灵柩至遵化山陵,即景陵。四月,命胤禵留遵化守陵。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事务。诫诸臣勿染朋党恶习。除山、陕教坊乐籍

,改业为良。五月,革贝子胤禵禄米。命乡会试以《孝经》出题。仁寿皇太后乌雅氏去世。晋封胤禵为郡王,命仍留汤山。七月,禁止出差官员纵容人役需索地方,用时禁止州县借故私派。八月,创立密储法。九月,借故太庙更衣账房油味熏蒸,命管工部事务的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纂修《大清律例》。豁除浙江绍兴情民籍。准直隶摊丁入地。十月,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征讨青海萝卜藏丹津。十一月,禁止奸棍私贩儿童出口卖给蒙古。遣责胤禩昔日为母妃之丧过于奢靡。十二月,命各省尽迁西洋人或留北京,或留澳门,尽改天主堂为公所。册立嫡妃那拉氏为皇后,册封年氏为贵妃。

雍正二年,胤禛47岁。正月,青海各寺院喇嘛起应萝卜藏丹津叛乱,岳钟琪等击灭之。置八旗教养兵,以解决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生计问题。二月,禁止里长甲首巧立名目招揽代纳钱粮,希图侵蚀。革除儒户、宦户名目,依例纳粮。三月,雍正帝亲诣太学,谒孔子,讲经论学,以俾于世道文教。革除各省门差牙帖。四月,叙平定青海功。谕八旗官员等遵行简朴之道,力改奢靡之习。革胤誐郡王爵,永远拘禁。闰四月,续修大清会典。五月,禁止各省官员牟勒索克扣运丁。

雍正三年,胤禛48岁。正月,严禁泄露面奉谕旨,亦不许轻信轻问。二月,因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为亘古难逢之大瑞,遣官告祭景陵。停止窃盗犯及逃人割脚筋例。晓谕内外臣工,胤褆、胤禩、胤禟、胤誐、胤禵等,私结党援,牢不可破。若令伊等不能为害,必尽拔根诛,朕心实有所不忍,惟欲尔等满汉文武大臣共知朕心耳。三月,诸王宗室等以建立宗学谢恩。谕吏部,月选道府州县等官应注意验看,堵塞不肖进之徒。四月,谕大学士等天人相感应之理,应时存警戒。调补年羹尧为杭州将军,免去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等职。谕诸王贝勒公大学士等,“胤禩之于朕则情如水火,势如敌国。”五月,谕内阁,禁止各地为他诵经立碑,盖造龙亭、聚会演戏,非徒靡费金钱,兼恐不肖官吏借私派营私肥己,坑害小民,严禁私铸制钱,谕礼部,朕在藩邸时,间与僧人谈论内典,并非以僧人为可信用也。况今临御天下,岂有密用僧人赞助之理?各处呈缴御笔,限期已满,尚有未缴者,再限一年,务令全缴,倘再有隐漏

。定行治罪。六月,谕内阁,通商裕国,关税亦应留心。七月,谕内阁,官员离任,士民有擅行鸣锣聚众罢市者,分划轻重治罪,其被保之员,亦严加究治,以儆刁风。实授岳钟琪川陕总督。革去胤禟贝子爵、嗣后如有擅称九王爷者从重治罪。山东通省丁银摊入地亩。八月

,顺天府尹呈报耕田所产嘉谷有一茎多至八九穗者甚多,实为盛世奇瑞,下部知之。颁发孔子及颜、曾。思。孟、闵子、仲子庙御书匾额。谕八旗都统曰:“法令者必其能禁而后禁之,明知法不能胜,而禁止之,则法必不行。谕吏兵二部,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九月,裁会考府衙门。十月,调广西巡抚鄂尔泰为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务。十一月,设立各省巡察官职司巡察盗案。十二月,以九十二罪款,赐年羹尧自尽。《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琪枭示。

雍正四年,胤禛49岁。正月命将胤禩、胤禟削籍离宗。因毁坏制钱打造器物之风盛,规定除兵器、军器外,禁用黄铜打造其他物件。二月,授胤禩为民王,不准照宗室诸王例,圈禁离墙。颁赐在京各衙门御书匾额。宗人府为”敦崇孝弟“。命协理大学士事务、户部尚书张廷玉为文渊阁大学士,仍管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三月,命胤禩自己改名,胤禩自改名曰阿其那,其子名改为菩萨保。食侍讲俸之钱世名因作诗赠年羹尧,下令革职,发回原籍,雍正帝书”名教罪人“四字,令该地方官制匾额张挂钱氏所居之宅。五月,雍正帝命将谕旨一道及诸臣所赋刺恶诗一并交与钱名世刊刻进呈,凡直省学校各颁一部以示鉴戒。胤禟改名塞斯黑。七月,立保甲法,不实力奉行者分别议处。八月,从明年正月始,直隶盗案不分首从皆斩。河南巡抚田文镜奏报瑞谷。直隶总督李绂奏报胤禟于八月二十四日死亡。九月,顺承郡王锡保奏报胤禩于九月初一死亡。查嗣庭狱起。十一月,以汪景琪、查嗣庭皆浙江人,停浙江人乡、会试,已于十月设浙江整风观俗使。十二月,因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李绂、御史谢济世被打成科甲朋党。

雍正五年,胤禛50岁。正月,再次严禁毁制钱而打造黄铜器皿。定八旗官员养廉银。二月,再论科甲朋党。三月,以米价日渐昂贵,谕重本务农。如广东例,准开放福建洋禁。江西丁银摊入地亩。闰三月,湖南巡抚请开矿禁不许。四月,处置苏努子孙。命将徽州世仆开豁为民。五月,重申“黜奢贱末,崇俭务本。”六月,定出洋逾期不归,不准回籍。七月,命八旗文武大臣严加管束家人,勿听其串通生事,授田文镜为河南总督,加兵部

尚书衔。九月,嗣后不法绅士苛虐佃户,许地方官题参,如奸顽佃户拖欠租课,欺慢田主,照不应律论杖。十月,隆科多以四十二大罪圈禁,六年死于禁所。整顿八旗官学。十一月,升李卫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严禁攀捧,违禁者惩治。十二月,刊刻满汉文《孝经》成。定延信罪,圈禁。江南自明年摊丁入亩 。

雍正六年,胤禛51岁。正月,与安南划边界。二月,准川省苗疆善后事宜。三月,定灾区减免钱粮分数。户部尚书蒋廷锡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理户部尚书事。四月,谕陕西官兵,禁妖言左道。五月,西藏颇罗鼐入拉萨。田文镜为河东总督,管理河南、山东事宜。六月,禁止驻防八旗兵丁买民人为仆。议诚亲王胤祉罪。七月,浙江总督李卫管理江苏盗案。八月,准浙江人参加乡会试。入藏清兵将阿尔布巴正法。九月,湖南曾静、张熙案起。十月,定船只出海条例。免诸王管理旗下事务。十一月,再次重申各省除土产外不许进献古玩。命各省修志。十二月《大清律集解附例》修订告成。

雍正七年,胤禛52岁。正月,增蒙古王公俸禄一倍。二月,实授尹继善为江苏巡抚,署江南河道总督。三月,湖北摊丁入亩。四月,禁止湖南符咒惑民者。五月,吕留良案起。九月,颁行《大义觉迷录》。治河方略成。十二月。广东置观风整俗使。设军机处。

雍正八年,胤禛53岁。正月,严禁各省挂名兵丁。三月,再次严禁部费等陋规。五月,胤祥去世。胤祉被削爵圈禁。削除苏州常熟一带丐户贱籍。六月,雍正帝面谕《遗诏》大意。八月,京师地震,伤亡甚多。十月,徐骏文字狱案起。

雍正九年,胤禛54岁。二月,重申火器之禁。设八旗学习营。三月,禁止将废铁私出外境货卖。湖北钟祥民抗粮。四月,准噶尔部围吐鲁番等城。六月,傅尔丹败于和通泊。七月,以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前往军营。九月,准贵州开炉铸钱。十二月《圣祖实录》成。禁商人带铁器出洋。

雍正十年,胤禛55岁。正月,鄂尔泰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三月,岳钟琪被革去公爵、官保、降为三等候。八月额驸策凌大败准噶尔兵于光显寺。实授李卫为直隶总督。十月,岳钟琪被革职,交兵部拘禁。十一月,禁止官府侵占寺院田产。十二月,马尔赛于军前正法。

雍正十一年,胤禛56岁。正月,各省建立书院。鄂尔泰前往北路军营经略军务。二月,弘历被封为宝亲王。四月,以嵇曾筠为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仍管江南河道总督事。五月,续修《大清会典》成。十月,令各地不许擅立牙行。十一月,改钱,每文重一

钱二分。

雍正十二年,胤禛57岁。八月,遣侍郎傅鼐等前往与准噶尔议和。九月,命云南、广西开炉制钱。是年,人丁户口2641万余,永不加赋滋生人丁93万余。地890万余顷,征银2990万两,米麦豆479万余石。

雍正十三年,胤禛58岁。三月,因改土归流,贵州地方叛乱发生。四月,禁广东开矿。五月,命弘历等办理苗疆事务。八月二十日雍正

帝病,仍理朝政。二十二日夜病加重,二十三日子夜去世。有秘储遗诏,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是为清高宗。遗诏命鄂尔泰、张廷玉二人将来配享太庙。弘历命胤禄、胤礼、鄂尔泰、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十一月,上雍正帝庙号为“世宗”。乾隆二年三月,葬于河北易县泰陵,即清西陵。

(完)

第三篇:二月河《雍正皇帝》读后感

心静如水的 笨笨的秀才

《雍正皇帝》一书共分三卷150回。三卷内容从九子夺嫡入笔,到雍正皇帝被情杀结束,演绎了一代明君传奇的一生。其中:第一卷《九子夺嫡》,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酣畅淋漓地描写了阿哥逐鹿、明争暗斗的一段故事,其情节铺设,起伏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布局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第二卷《雕弓天狼》中,雍正虽然险胜,继承大宝,但树欲静而风未止,八爷党死而未僵,年羹尧倨功自傲,就连托孤重臣隆科多也脚踏两只船,擅派兵丁闯入禁苑。面对风急浪险、浮云蔽日的政治环境,雍正依靠方苞等股肱重臣,整肃吏治,擢用新人田文镜、刘墨林等维护地方,借青海大捷之利,雕弓轻舒,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政变阴谋。第三卷《恨水东逝》,承续上述两卷,虽然年羹尧赐死,隆科多圈禁,但八爷党余威未尽。王府密议,欲借铁帽子王逼雍正逊位;乾清宫内,唇枪舌战,风浪迭起。一边是赫赫天威,雍正严惩骨肉众兄弟;一边是缠绵缝绻,强留酷似旧情人的弟媳。是上天报应,抑或世事偶然,承欢玉阙却是天家骨血。情感之煎熬,丹药之蚀毁,亡灵之作祟,刚刚还抖擞精神,指点江山,转瞬却白虎玉兔同赴大真。鼎丹烛影千古迷案,掩卷深思云遮雾隐。

作家二月河以红学研究起家,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日久,不仅对三教九流,佛道儒谙熟于心,尤对帝王生涯,清宫史实颇有研究。所以这部恢弘的历史画卷谋篇出神入化,不仅描写了雍正后期紫禁城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且展示了各地官吏之间的倾轧和无情争斗,以及文人命运的莫测和不幸。宫闱秘闻,市井风情,科举应试,秦楼酒肆,在作者的笔下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展卷品读,无疑是对雍、乾交替时期历史的一次艺术巡礼。

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身为康熙帝第四子的雍正帝,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母亲系德妃乌雅氏。少年雍正曾被康熙皇帝定以“喜怒不定”的考语,二月河针对这一考语描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真实抑或虚构,无从考究。但“戒急用忍”一直是康熙对雍正的谆谆教诲。而“喜怒不定”的个人性格,也成就了雍正一朝独特的施政特色。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还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其次是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紧接着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有效整顿了吏治环境;随后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维护了宫廷稳定。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军机房,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驾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关于雍正死亡的原因,稗官野史里传说纷纭,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累死说,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批奏折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还多,据说仅批示就百万余字。他批阅过的奏折部分被辑成了《朱批谕旨》,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二是吃丹药而死,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因为乾隆在登基的第一天便将圆明园中的道士驱逐,欲盖弥章,使人纷纷猜测;第三种说法便是情杀。这些说法给雍正的一生增添了不少神秘、浪漫的色彩,也使得后人在描写这段历史时有了更多素材,更多想象的空间。

统揽雍正的一生可知,他为政时间虽然短暂,但面对的政治环境并不和谐,一方面兄弟阋墙,时时怀有觊觎之心;一方面康熙晚年怠政,留下了一个漏洞百出的超级大国;一方面吏治腐败,与他承平清明的梦想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身为一国之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而已。也正因如此,使得他短暂执政的十三年成为了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也可以说,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值得肯定的明君。简要言之,其执政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人取其耿直忠心。比如,《清史》记载雍正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点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明,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二是察人看其言行细节。三是待人刚柔并济。易中天评价雍正有一个较为经典的句子,即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可以说比较中肯。比如,二月河《雍正皇帝》中描写大学士俞鸿图主持官员考试,泄露考题被腰斩,在刑场之上蘸血连写七个“惨”字的故事,这是说明雍正的铁面;描写尹继善是尹泰庶出,母亲无身份,经常受气,雍正便下令封尹继善母为一品诰命,并随尹继善在官邸颐养天年,这是说明他的柔肠体贴。因了这些原因,也就难怪后世学者如文学大师伏尔泰等对雍正总是给予极高的评价了。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是翻故纸堆,不能仅仅满足于看热闹。读书的目的在于有所感悟,尤其作为公职人员,读书更需要从中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找到修养身心、勤政为民的借鉴意义、指导价值。读罢《雍正皇帝》,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其一,为政不易,时刻心系百姓,方能修齐治平。古人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雍正皇帝生在清朝立国之处,康熙万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处理政事,致使国家财货亏空,官员耽于嬉玩。当此之时,如果没有一个魄力超群之辈治理,清朝可能很难维持此后数百年的基业。而雍正的性格、魄力恰恰符合此时的形势,他心系百姓,大力整顿吏治,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其二,为官不易,需要慎独慎微慎初。治国理政,无明君不可;有明君无名臣亦不可。雍正一朝,亦是一个名臣辈出的时代。简单来说,大约有爱新觉罗·胤祥、西林觉罗·鄂尔泰、张廷玉、李卫、年羹尧等人。历览这些名臣名将,每一个人都曾经干出一番事业。但并非所有人善始善终。骄傲自大的年羹尧赐死,误上贼船的隆科多抄家,才华横溢的俞鸿图腰斩,等等。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昭示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善始者夥,而克终者盖寡”。作为干部,不可不慎。

其三,治国理政,非制度无以见长效。作为一代封建帝王,雍正最大的政绩,一是从严治吏,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另一个则是创设了很多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治思维,比如设立军机处提高了处事效率、火耗归公降低了官员对民众的克剥、继承制度防止了国家动荡等,为大清王朝的顺利延续铺砌了一条好路。比之当下,总书记倡导“以法治国”,更是一项约束官员从政行为、规范国家治理行为的重要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加以落实、鼎力予以支持,必将创造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

其四,推动发展,非改革无以成未来。雍正的各项改革对于清王朝的影响力之大,是后世皇帝无法比拟的。比较著名的有改土归流稳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压力、废除贱籍破除了身份限制,等等。为提高当时百姓生活质量,拓宽选贤任能路径、维护国家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无破则无立,破旧才能生新。与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全面深化改革相对照,我们的改革也旨在破除一些固化利益的藩篱,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改革的过程会有阵痛,会有羁绊,甚至会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和肆意的阻挠。但我们应该增强信心,相信改革之后,中国会更好。

第四篇: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顺治是满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注释: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依宣国公建议,已协商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追加谥号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国公众普遍知晓和接受。

(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

清朝是由满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西藏、云南。自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清入关前传两帝,入关后传十帝,其中病死的十帝,被暗杀的一帝,受伤致死的一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名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满族人,明朝时的龙虎将军,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在战争中为火炮击伤而死(一说为患痈疽而死),终年68岁。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努尔哈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祖先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他本人曾被明朝册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等,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壬申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之后,努尔哈赤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使其兵势渐强,势力巨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他亲统步骑二万进攻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出降,于是捣毁抚顺城,掳掠人畜三十万而归。之后,努尔哈赤又攻陷清河堡等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边)附近与明朝进行了决定后金命运的一次决战。明朝为保持它在辽东的统治,调集大军十万人,号称四十六万,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企图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明军分兵而来,他则合兵而住”。集中八旗兵力六万余人,作战五日,击败明将杜松、马林、刘綎三路大军,杨镐闻知三路兵败,急令第四路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后金大获全胜,从而使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接连攻占了开原、铁岭,以及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沈阳,并把沈阳改称为盛京。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感到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能治理好国政,便没有确定继位人,指定由八个和硕贝勒(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复数为贝子,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共同处理朝政。

天命十一年(1626)初,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明朝守将袁崇焕率军顽强守御,屡次打退了后金军,使后金军死伤惨重。努尔哈赤见状又气又恨,指挥士兵在城下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从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慌忙率领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沈阳,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就逼令曾与大贝勒通奸的大妃纳刺氏上吊而死,八月庚戌日,努尔哈赤因伤势恶化,死于途中的爱鸡堡(今沈阳市南),终年68岁。 努尔哈赤在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太祖死,他被推举为汗。在位17年,病死,终年52岁,火葬,墓在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皇太极被诸贝勒,大臣推举为后金大汗(另一说为他在努尔哈赤死后,逼死大妃,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得汗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

皇太极即位后,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继承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将其降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州(清亡后通称为满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

在此期间,皇太极继续向明进攻,曾四次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以蒙古军为响导,亲率大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使明京师震惊。明督师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皇太极认为袁崇焕在职,关外诸城难攻,便巧施反间计陷害袁祟焕。时皇太极屯兵南海子,先是俘获明朝太监二人,后又命人故作耳语,让两太监听真,说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然后暗纵两太监归去。太监回报崇祯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最终自毁长城,处死了袁崇焕。此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次年自率大军退还盛京,而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后金天聪

七、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来降,大为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託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于次年被俘,归降于清朝。锦州守将闻之祖大寿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使明朝完全丧失再战的能力。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地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从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况频频发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宠爱的宸妃病亡,他极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头晕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东暖阁寝宫猝然中风而亡,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皇太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文皇帝。

清世祖

顺治皇帝——福临 清世祖,名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皇太极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 顺治帝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传说孝庄文皇后怀孕后,红光照身,盘旋如龙型。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腹内,并告知是统一华夏之主。孩子生出来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孩子的头发也不是扒在头顶上,而是直立着。 尽管福临出生时有很多异兆,但其父皇太极并没有考虑传位于这个娃娃。福临的即位应该说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滚为首,一个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滚集团拥有正白旗和镶百旗两旗的精兵,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能征惯战的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的兵力,还有皇太极的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驾崩后,两集团的矛盾就摆到了桌面上,他们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内部的火并。千钧一发之际,孝庄文皇后,这个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澜,提出由福临即位的方案,一方面,福临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尔沁蒙古亲王的外孙,豪格集团不会反对;另一方面,她许诺,福临即位后,封多尔滚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这样的交换也得到了多尔滚集团的认可。就这样,一个六岁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即位后,由其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1651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乘明亡之乱率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十月初一,顺治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之后,他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结社,同时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积极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政权作出了贡献。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

顺治天资聪颖,读书勤奋,爱好绘画,他画的小幅山水“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颇为时人称道,他的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意态自然,有笔墨烘染所不能到处,堪称一绝。他尤其檀长人物速写,有一次,他路过中书大臣盛际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盛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草就一帧盛的小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盛转惊为喜,请顺治将小像赐给自己,顺治笑而不答,随手将小像付之一炬。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上早朝时,看来神态还正常,身体健康。第二天早上,宫中养心殿却突然传出了他的死讯。直到他下葬,群臣都没有见过他的遗体。死后,他只留下了一份遗诏,立玄烨(即康熙)为皇太子,由鳌拜等四大臣辅政。

另一种说法是,顺治多年来一直厌恶尘世。公元1660年秋,他所宠爱的黄妃病故后,哀伤不已,毅然放弃皇位,暗暗去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康熙还秘密地去看望过他。也有人说他的出家与董小宛有关,董小宛曾为冒辟的小妾,被洪承畴献给顺治为妃,后董小宛被皇太后赐死,顺治转而消极厌世,才去五台山出家为僧。 顺治在遗诏中,还检讨了自己的十四个方面的过错:

一、自己在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使天下未得安定,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二、对满族大臣安排,使用不当,使有些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对有的大臣,明知他们不称职,又没能断然罢免。

三、深居皇宫,对朝鲜族廷大臣接触很少,致使君臣间的感情淡薄。

四、朝廷机构臃肿,费用浩繁,又精工修建宫殿,制作器具,浪费很多。

五、自以为聪明,不肯听从忠谏,致使群臣保持缄默,不敢进言。

六、自知有过错,又不能下决心反省改正,致使过错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

在这里,他既没有标榜自己的业绩功德,也没有为自己的早逝而表露惶恐,悲哀之情,而是念念不忘朝政,总结教训以启迪后人,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顺治死后的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

清世祖

康熙皇帝——玄烨

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病死(另一说为大臣隆科多害死),终年69岁,葬于景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康熙帝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烨的即位与其父不尽相同,应该说是一连串巧合的结果。玄烨六岁的时候,一次与其他皇子去给父皇请安,顺治皇帝问他们长大要做什吗,老二福全说要做一个好亲王,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烨则说要做一个好皇帝,为百姓谋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褒奖。但好景不长,顺治皇帝深深地爱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为表达对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决定立皇四子为太子。就在这时,玄烨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烨就要死去,为了避免传染,玄烨被移到了宫外救治。谁知,天花不知从何途径传染给了皇四子,虽经太医的轮番诊治,皇阿玛,皇额娘的精心照顾,这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小孩还是匆匆离开了人间。而不久,玄烨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失去了竞争对手,又得过天花得他,无疑成了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顺理成章地将皇位传给了玄烨,为大清王朝,也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说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文皇后的英明决断,是人力所为的话;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就应该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爷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继位时,年仅八岁,由鳌拜等四位大臣辅政。致使鳌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了专权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康熙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开始了其雄才大略的进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了创业之君,缔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康熙的文治有许多可值得称述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废除了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康熙还修治大运河,使其全程畅通,沟通南北经济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举取士,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笼络汉族地主阶极,团结汉族部分知识分子;又开明史馆,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

唐熙还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朝全览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根据户籍册上现有的人数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蠲免赋税。粗略统计,康熙时期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这些措施对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

作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树,还应该说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作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挟平定三藩胜利之势,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据了四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驱逐了入侵后盘据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遏制了沙俄帝国势力的侵略。沙皇俄国乘清朝内部动荡之机,入侵中国黑龙江省流域,并盘据雅克萨城。康熙派兵驱逐了盘据黑龙江省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势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并设立黑龙江将军,驻守北部边疆。

随后康熙进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是康熙皇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为了表示敬老,曾将65岁以上的满汉在职官员,以及告老还乡,得罪被遗送回原籍的旧官员,统统召入乾清宫,饮酒吟诗,直到黄昏才散席。参与盛会的有一千多人,故称为“千叟会”。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诸子为了抢夺储位,各自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他为挑选继承人问题而费尽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允釢为皇太子,三年后感到不适当他废掉。两个月后,又重新立允釢为皇太子,二十四年后他感到太子权力过重,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同时生前过早地公开立储君的弊端过多,所以他再次废掉其长子,准备在临终前留下传位遗诏,暗立继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题,他特地任命允题为抚边大将军,派往边陲去扭转关系重大的西北战局,以让他建立功绩,提高威望,为继承皇位创造条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浑身发烧,经太医医治后好转,就在畅春园静养。据说,此时康熙亲手写了立允题为继承人的遗诏。当时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负责京师警卫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祯的舅舅和亲信,一心想让胤祯继位。然而康熙却不中意于胤祯。隆科多趁机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传成“传位于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为隆科多所害。

有些学者认为,康熙在病危之际曾将诸子至面前,公开宣读遗诏,除远在西北的允题和被拘禁的允釢外,众皇子大多在场,遗诏不可能被改纂改。并且遗诏用满文写就,纂改之事是子虚乌有。还有学者认为,康熙是突然死去,不可能留下遗诏。

另有一说认为,皇四子胤祯素为康熙钟爱,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亲王,曾奉命掌管朝廷军政、钱粮大权。当诸皇子露骨地为抢夺储君而争斗时,胤祯虽暗中培植势力,表面上却置于事外,博得了康熙的欢心,使康熙决意在皇十四子和皇四子之中选择一个继承人,最后选中了皇四子胤祯。 康熙死后的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雍正皇帝——胤祯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 胤祯(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了准葛尔部贵族的骚扰,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雍正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强化君主专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为人冷峻,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吸取这一教训,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皇太子的诏书,在生前写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总管太监取出,当众宣读。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监见雍正到黄昏还没有起床,也不见帐内有什么响动,便起疑惑,忙去禀告皇后。据说,皇后赶来揭开龙帐一看,雍正已经暴死于床上。其中真相,宫内一直讳莫如深,不敢声张,后来才渐渐透露出来。原来,雍正在位时,浙江有一个隐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吕留良,著有许多著作。他死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将其剖棺戮尸;著作焚毁,子孙和族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黑龙江;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学有一身武艺,她事先得知朝廷灭她家族,便奉着老母逃离家乡,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立志要报此家仇。七年后的一天晚上,她翻进圆明园宫内,潜入皇帝卧室,将雍正刺杀于龙床之上。

有人依据《起居手册》雍正、乾隆两朝《实录》和《清史稿》,认为雍正遇刺纯属传说,实际上雍正是积劳成疾而病死,属于正常死亡。 雍正死后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乾隆皇帝——弘历

清高宗,名爱新觉罗· 弘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时被封被宝亲王。雍正死后,群臣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锦匣,开读密诏,上面写着“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联即皇帝位。”弘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隆”。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現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死于养心殿。 乾隆死后的庙号为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帝。

清仁宗

嘉庆皇帝——颙琰

清仁宗,名爱新觉罗· 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5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昌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嘉庆帝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受乾隆禅让而继位,当即改年号为“嘉庆”。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困扰着,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就这样,才具并不突出的颙琰被推上了前台。嘉庆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风顺的,但细细体会也有起伏跌宕之处。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婴儿是乾隆帝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是老天爷帮嘉庆皇帝扫除的第一个障碍。

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遗愿得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老天又为嘉庆皇帝的即位扫掉了一个障碍。就这样,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而且,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一直没敢宣布立他为太子。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诸于众。

嘉庆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样,可以说是老天的安排,但这次上天的选择并不像上一次那么准确,忠厚老实的嘉庆皇帝显然挑不起这副担子,由于它的过分宽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大清王朝也开始进入暮年。

嘉庆继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决定。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后,他亲政。亲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坤,抄出家财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当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不久和坤被处死。

嘉庆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 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嘉庆一生命运多劫,曾经遭逢两次宫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将进顺贞门,突然有一汉子冲出行刺,嘉庆的随从一百多人一时被惊呆,亏得在场的几个亲王卖命格半,才将刺客擒住。原来,他叫陈德,是个平民,因贫困无告,愤恨统治阶级的压榨,才舍身潜入皇宫,准备刺杀皇帝。事后,陈德一家被残杀。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离宫北去木兰狩猎。这时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庆回宫,宫中空虚之日,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9月14日,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15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沿皇道直扑隆宗门。皇宫护卫军忙关闭大门。起义军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被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用火枪击败。事后,嘉庆心有余悸,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再次去木兰游猎,驻于避暑山庄。头痛发热,之后病情日益严重,嘉庆知道不好,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25日死于避暑山庄。

嘉庆死后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道光皇帝——旻宁

清宣宗,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1850年),嘉庆皇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道光帝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旻宁,但嘉庆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旻宁得到报告后,带着另两位亲王冲了出去,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义军爬上了墙头。旻宁临危不乱,当场击毙了两个义军,这时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旻宁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內外危机。在內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虛,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將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將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抗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

道光死后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咸丰皇帝——奕宁

清文宗,名爱新觉罗· 奕宁(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他于同月已未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

咸丰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道光晚年时,传位的问题日趋临近,第四子奕宁(咸丰)和第六子奕炘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而且奕炘天资聪明,深得道光的喜爱。因当时内外多事,道光一直没有下决心。咸丰的老师,侍读学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丰继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他认为,咸丰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炘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一次,诸皇子们随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猎。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现机会,但论射猎骑术咸丰显然不是六弟的对手,因此,杜受田告诉咸丰:“你到了南苑,只要坐着看兄弟们驱马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射杀任何动物,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也别去打猎”。并教他怎样对父皇解释。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炘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当老皇帝责问时,咸丰答到,儿臣虽然无能,但是只要动手,决不会一无所获的,只是想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也不愿和兄弟们争个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为天下百姓选择一位仁厚的皇帝,咸丰自然比盛气凌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写了咸丰的名字,放在锦匣之中。

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敗,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宫眷一百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炘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位大臣进寝室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內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

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譚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維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宣统皇帝——溥仪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辨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月,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王爷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侯。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第五篇:雍正诗作

《七夕》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驾成。

天孙犹有约,人世那无情?

弦月穿针节,花阴滴漏声。

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

《仲秋有怀》

翻飞挺落叶初开,怅怏难禁独倚栏。

两地西风人梦隔,一天凉雨雁声寒。

惊秋剪烛吟新句,把酒论文忆旧欢。

辜负此时曾有约,桂花香好不同看。

寒夜有怀》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

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

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

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诗》

正月

一管纤毫旧未呵,待题正月恰正歌。

人生颇喜披袭冷,又被春灯过眼波。

二月

万物将期草木溶,取来蘸取杏花中。

嫌君图卷层峦少,不会遍山灼灼红。

三月

天地多情且复苏,寻青踏马意多徐。

相逢就借东君便,一咏一怀正当涂。

四月

诗情新媚更诗余,便伞褶裙总晏如。

群卉亦知朝节气,同人缓缓过长居。

五月

江阁登临颇欲胜,中都子弟冶游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竞看龙船载*新。

六月

就人新暑似江南,半蒲烟光嫩不含。

得便画?z听雨去,诗怀夜宿到吴山。

七月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孙河鼓星。

我独爱君山藐汉,中原相望气何森。

八月

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

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九月

天地才生颜色老,人间诗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峦竟不归。

十月

金风待振秋蝉咽,玉露樊笼都唱歇,

谁种无声菊满山,使之焕发于朝野、

十一月

寻山老道韵颇如,笔致萧严待客诂。

既在人间蛰守久,转承意兴竟全无。

十二月

格物于今又一开,千门万户雪相埋。

题词见冷心情下,已素婴孩何必猜。

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赛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

《宴月旧作》

花好枝头月色新,看花赏月属闲身。

姮娥更是多情甚,个个樽中送一轮。

《春园读书》

一片芳菲上苑东,昼长人坐落花风。

蒙茸细草侵阶绿,浓艳夭桃映阁红。

春惹游蜂窥几席,浓熏舞蝶傍帘栊。

韶光脉脉春如海,讽咏芸编兴不穷。

山池晚步》

夕阳斜映绿波清,闲傍长桥步屧行。

山静鹿过衔瑞草,溪平鱼泳趁飞英。

蒙蒙岚气侵衣润,款款香气扑面轻。

徒倚景光天欲暮,凌虚楼阁带霞明。

《春日泛舟》

兰舟宛转浪纹平,一棹容与荡晴晚。上苑春深芳草绿,西山落照远峰明。

长空鸦返千林暝,绝塞鸿归万里情。缥缈中流凭览胜,始知仙境有蓬瀛。

《月夜对落花有感》

落花满径月朦胧,夜静闲吟料峭风。烟外钟声来院落,无边桂影入帘栊。

萋萋芳草春将去,冉冉韶光酒莫空。新绿成阴红绿减,清和天气正冲融。

《月下独酌》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听泉声。微风暗拂花枝动,几点残红扑酒罂。

《春院小饮》

春深红紫映楼台,槛外风香花尽开。东海玉盘看乍涌,恰逢童子抱尊来。

《雨霁》

节届清和春未赊,看山不厌半云遮。微风扇暖蒸新雨,为我催开后院花。

《立夏》

熏风吹水绿于苔,羲驭徐催朱夏来。堤畔龙鳞皴古柏,庭前兔目绽新槐。

《畅春园芍药花开作》

首夏清和殿阁开,园中景物足徘徊。翩翾紫燕衔泥去,睍睕黄莺过水来。

槐影初圆当永昼,桐阴渐引上层台。更怜芍药临风好,香袭书帏锦作堆。

《花间小饮》

长夏初临芍药开,熏风拂席送香来。仙姿绰约翻红袖,月影婆娑照绿杯。

《晓晴》

晓起浮窗天色明,苔痕滋碧露光莹。绕阶几树看花发,对岸一声听鸟鸣。

波刺游鱼翻浪急,低徊舞蝶傍帘轻。春云漠漠寒偏峭,默乞天公十日晴。

《早行》

早行晴野树如烟,日出东山映绣鞯。寂寂荒村临水际,翩翩飞鸟向云边。

空蒙朝露侵衣润,艳冶闲花入目妍。扈从銮舆承色笑,欣随貂尾快扬鞭。

《赐观金莲花》

异种遥从塞外传,香台曾为捧金仙。檀心吐艳熏风里,钿朵含芳积翠边。

月殿桂飘难比端,秋篱菊绽不同妍。移来御砌增佳玩,千叶休夸太液莲。

《友人书屋》

羡君潇洒致如仙,心远何妨地更偏。两洗览光青入牖,风摇竹影绿当筵。

《热河园中避暑》

别业遥连上苑边,承恩避暑兴怡然。兰舟晓泛清波里,荷盖擎珠颗颗圆。

《夏日泛舟》

殿阁风生波面凉,溯洄徐泛芰荷香。柳阴深处停桡看,无数纤鯈戏碧塘。

《园中即景》

林亭幽静晚风凉,水气侵衣荇藻香。好景片时期莫负,开窗披卷意徜徉。

《晚泛》

画桡闲泛暮霞明,风细波微暑期轻。更转碧山寻胜迹,恰逢双鹤似相迎。

《观雨》

密雨如膏洒碧丝,稻花漠漠绕长陂。虚斋睡起推窗看,私喜甘霖正及时。

《前廊》

曲廊斜转接修篁,坐倚层岩意兴长。细草敷荣侵塌绿,野花争艳袭衣香。

碧梧枝上听蝉躁,翠柳堤边看鹤翔。此际闲身无一事,怡然啸咏自徜徉。

《恭侍奉乾清宫》

殿阁参差际碧天,玉阶秋草静芊绵。云开北阙祥光满,雨过西山霁色鲜。

宝座金炉香蔼蔼,彤墀仙掌露涓涓。承欢频荷温颜接,凛惕趋跄绣扆前。

《中元侍从》

中元令节庆皇州,云散晴空暑期收。薄海兆民歌大有,钧天广乐奉宸游。

瑶星合彩兰盆映,银蕊分光莲浦浮。灯光交辉看似昼,圣请怡豫太平秋。

《山翁》

山翁避暑在山中,竹簌松涛面面风。三乐启期何所事,朝阳睡到夕阳红。

《渔翁》

渔翁独钓寒江雪,春雨秋风总是闲。满眼儿孙长绕膝,卖鱼沽酒醉苍颜。

《登望海楼》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浮云霞。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卷花。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

《咏玉泉山竹》

御园修竹传名久,嫩筱抽梢早出墙。雨涤微尘新浥翠,风穿密叶澹闻香。

低侵幽涧波添绿,静幂虚窗影送凉。更羡坚贞能耐雪,长竿节节挺琳琅。

《秋夜》

新秋秋月照虚檐,寂历山扉夜不关。默坐焚香遗万虑,潇潇梧竹水潺湲。

《晚晴》

雨余林隙漏斜曛,石砌幽花似茜裙。爽气渐来残暑退,移床岩畔看秋云。

《临流》

脉脉清渠绕舍流,移床就柳坐溪头。镜涵霁影浮斜日,波映寒光报早秋。

村畔砧声听渐暝,林端蝉翼噪逾幽。此中偃息容疏懒,底用乘槎海上游。

《花下偶成》

对酒吟诗花劝饮,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咏自鸣钟》

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

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

《夜坐》

独坐幽园里,帘开竹影斜。稀闻更转漏,但听野鸣蛙。

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悠然怡静境,把卷待烹茶。

《春暮登楼》

坐惜芳华晚,登楼独举觞。眼看春色暮,行踏落花香。

藻密鱼堪隐,林深鸟容藏。凭栏无限思,新月逗清光。

《暮春》

春暮饶佳景,闲行踏碧苔。落花浮水面,戏蝶舞墙隈。

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

《宫中直宿作》

宝殿烛辉煌,承恩宿未央。御炉香不烬,宫漏滴初长。

阶砌移花影,罘罳透月光。太平无一事,常愿奉君王。

《夏日读书》

夏日书斋静,荷风拂槛来。芬芳盈几席,翠帙带香开。

《江边读书》

湍响听泷泷,帘开对大江。园幽人迹少,把卷倚南窗。

《晚登海河楼》

晚景登楼望,波涵夕照明。观澜清俗虑,倚槛动诗情。

孤鹜冲霞去,扁舟向海行。欣然尘境远,惟听棹歌声。

《题友人园》

峁堂气象幽,墙角绕清流。雨霁西山近,风来北牖秋。

疏檐看皓月,轻舫逐浮鸥。即景陈杯斝,心期好自由。

《雨窗》

茅檐飞细雨,爽气乍侵人。移塌临窗坐,诗怀自觉新。

《月下闲步》

闲行曲岸边,西岭暮苍然。草蔓迷幽径,桥危咽细泉。

溪风吹缓带,夜色逼吟肩。徙倚看林杪,云间月影迁。

《书斋秋暝》

幽斋新雨后,爽气泛池荷。碧落疏星淡,晴窗皓月多。

隔花闻漏滴,倚枕和渔歌。更爱流萤好,悠扬拂槛过。

《运河舟中》

扈跸承文舸,晨光漾桂舟。远村烟淡淡,野老意悠悠。

抛粒游鱼聚,依萍乳鸭浮。水天同一色,疑是泛瀛洲。

《自鸣钟》

八万里疏域,恩威悉感通。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

应律符天建,闻声得日中。莲花空制漏,奚必老僧功。

《听禅》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大火方流序,微谅早托音。

乍听分远近,欲觅隐高深。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题范蠡载归图》

独有艰危时,方见子臣职。吴越争雌雄,彼此各努力。

夫差好拒谏,只为红颜惑。所以范大夫,留之恐倾国。

功成载归湖,斯意无人识。朗然照青史,去往皆可式。

《答友》

笔健如锥世共称,开缄但觉雾云兴。深藏未许悬斋壁,直恐龙蛇带雨腾。

《题刘松年画》

潇洒松年画,丰神迥不群。松杉相间秀,风水自成文。

柔橹轻随浪,苍山半入云。超然三岛境,何处得尘氛?

《扈跸途中观获》

秋爽猎边城,天高气象清。登场占物候,观获畅皇情。

岩谷萦车骑,云霞拂旌旗。豫游叨扈从,薄劣愧恩宠。

《塞外中秋》

驻跸边庭夜,中秋一镜圆。遥从沧海畔,飞落碧峰颠。

溢彩浮尧斝,流辉拂舜宴。坐深光愈迥,景物倍清妍。

《大猎》

五校雕工劲,三秋野兽肥。乘时讲武事,大狝振兵威。

狡兔宁藏迹,封熊悉入围。猎归数军实,落日照龙旗。

《塞外秋兴二首》

路出关山外,秋空日渐高。清霜凝晓旆,寒色透征袍。

风劲飞鹰捷,川长猎骑豪。皇威扬四远,边徼戢弓刀。

其二

驻跸依林麓,风多野水鸣。旌旗飘暮霭,铙吹咽边声。

鸡塞霜逾白,龙沙风更清。却看行殿外,诸部尽欢迎。

其他

《万空歌》

雍正曾与李金桂提及的一首歌诗。亦被雍正皇帝收录在「悦心集」里。明朝悟空的作品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圆通》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随他》

万物纵横在目前。看他动静任他权。圆明定慧终无染。似水生莲莲自莲。

《宝月 》

一轮明月当虚空。万国清光无障碍。收之不聚拨不开。前之不进后不退。彼非远兮此非近。表非外兮里非内。同中有异异中同。问你傀儡会不会。

《心经颂》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颠倒之见巳尽。寂静之体翛然。

《人我》(又名齐物)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责贱尊卑。首足同已。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义诊简报简报范文下一篇:最爱那一抹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