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特色社会认识

2023-03-31

第一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刘先春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不仅在实践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在理论上不断开拓着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的。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后,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质的规定性,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硬道理”;另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探索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问题。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仅要对外开放,而且要对内开放;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基本途径,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次揭示。

二、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对执政党的建设规律作了深入的思考。

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们的拥护,是因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发展观认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这正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共产党执政规律上的反映。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国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准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提出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是一种互为前提、互为促进的关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开拓。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向深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的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选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把尊重自然规律与尊重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新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作了新思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作了新回答。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不对之出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第二篇: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来源:《求是》2013年第1期

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要按照十八大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协调推进,确保行政体制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有效性和工作的协调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个中心,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加强。二是政府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了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组织框架,职能配置和权责体系趋于合理。三是行政层级改革深入探索。通过省直接管理县和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权限试点,逐步优化行政层级,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四是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执法程序不断完善,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五是阳光政府建设持续深入。通过强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六是责任政府建设进展明显。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健全,问责力度逐步加大,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正在建立。七是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八是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选拔、管理、培训走上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步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改进公共治理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的改革策略,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相统一,积极稳妥、循序推进;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积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公共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

二、积极贯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了战略部署。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改革的结合点,涉及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动,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的必然要求”,这是十八大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深刻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生产力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超过20%。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分配关系呈现多样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些新变化新任务都呼唤着行政体制改革的加快,呼唤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此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伟大变革。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论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大问题,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深化改革的路径。这是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必将指导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并从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行政层级、行政区划、管理方式、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些新形势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抓住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到202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努力完成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完成党的十八大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要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为此,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是行政权力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科学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调整;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逐步建成科学合理、顺畅高效的大部门制行政机构体系。

推进行政层级改革。科学的行政层级是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前提。一要优化行政层级,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合理界定省以下不同层级地方政府职能与权责关系,健全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统一的财税体制。二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要适应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及城镇化发展等对行政区划提出的新要求,加强

对行政区划的战略研究,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三要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要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一要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要稳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开行政职权依据,公开权力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真实可信、过程有据可查、结果公平公正、监督及时有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要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加快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效能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强化行政责任。三要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加快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精干高效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减少领导职数。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要不断优化行政程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行政流程,使行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要遵循“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方针,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要

完善法律制度尤其是行政法制体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要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依法科学规范行政运行和行政行为,做到用法律管权、依法律办事、靠制度管人。

加强行政权力监督。一要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要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确保行政权力行使规范、运转协调、科学高效。二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行政权力。三要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反腐倡廉,坚决查处利用行政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等腐败案件。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严格防控廉政风险,做到干部清政、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时35年。这35年,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今后,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生于、形成于改革开放,也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深厚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改革意识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当代中国,人们对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有了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在亿万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的5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98%,从世界第十位提高到第二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前行的成功实践,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巨大成就。实践也告诉我们:要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与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行不悖,必须长期坚持下述4个方面的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3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只有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3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推进各方面的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群众首创精神。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广泛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基本要求。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改革动力的增强,而且事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35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铸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实践证明,

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历史进程、理论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结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我们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充分的现实根据。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要求,强调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斩钉截铁地断言“一定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历史和现实不仅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告诉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在建党90多年特别是新时期35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做足了“相结合”这篇文章,走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相结合”这个根本方向不动摇。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接力探索中开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

理论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客观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我们制定的所有方针政策,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依据这样的基本国情得出的最根本的理论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牢牢把握并认真贯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八项基本要求既是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针对现实问题、着眼未来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新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要真正按照八项基本要求去做,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注重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5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国家面对问题的规模和解决的难度一点也不比改革开放之初小。只有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才能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否则,就可能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停滞不前,甚至会导致过去多年改革的成就前功尽弃。概括起来说,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是发展和公正两大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要求。这些年,人民群众对我们走的这条道路很赞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全力解决各种影响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

多的时期。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政策制度不完善,也由于人们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强烈,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汇点,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很高的问题。逐步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此,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加紧建设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可能;必须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反对特权,反对腐败,营造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下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障。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提出了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述6个领域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我们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优化治国理政体系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1978年至2049年之间前后两个35年的中间节点,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周密部署,其落实之时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完善,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插上进一步腾飞的翅膀,必将对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sa.offcn.com)

第四篇: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答: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实现,靠的是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和程序。而这样的制度和程序,只能通过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来实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第五篇: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十八大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和阐述中国梦,指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最伟大的梦想。这些讲话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那么,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背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十八大后,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到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有希望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和阐述中国梦,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再动员。

从目标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者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一、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表达

中国梦表达更亲切。在广大群众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政治色彩太浓,老百姓听不太懂,也没时间去研究它,弄懂它,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中国梦一词更接地气,很好地让老百姓明白了我们就是要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感可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俗易懂版。一时间,广大群众热烈讨论,津津乐道。这就反映了这个词的广泛群众基础。中国梦是党的理论实现大众化的一次重要体现,让广大群众觉得更亲切,也更有感召力。

中国梦表达更务实。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梦更具激励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政治意义太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中国梦这一表述更贴近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更能激发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昂扬斗志。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的生活理想不仅靠人民自己奋斗,更要靠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旗帜引领、正确道路、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 首先,实现中国梦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必然招致失败。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定要打上中国的烙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现在不少人抱着这么一种态度,即不管什么主义,只要能快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行,喊那么多口号有什么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决不能断送了社会主义,否则,何谈历史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革命前辈遗志,结合中国实际高举起的一面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她凝结着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的中国精神,包含着三十多年来开拓出的中国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制度体系以及逐渐形成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高举,不能动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十八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基本国情,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向前进。立足基本国情就是指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以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总根据,特别注意国情是时刻动态变化着的,要根据国情变化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决策水平。这条道路既是三十年来实践的总概括,又是今后实践的总原则。我们既要看到原则的坚定性,又要看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艰巨的探索任务和实现形式的灵活性。因此,在这条道路上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聪明才智。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对实际发展需要和现实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完善。中国梦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在逐梦的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至于偏离方向和目标,走了弯路、错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新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做出了解答和部署,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新的科学理论予以及时地回答和指导,这是我们的一条宝贵经验。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但是,没有完美的制度体系,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她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我们的各项制度、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执政者、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制度体系的革新完善,并保证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群众对实现中国梦更有盼头、更有信心,始终充满力量。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百年来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制度保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程相国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意语,它的优点,是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更简洁、明快。但它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只有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仅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仅用个人得失衡量马克思主义的对错、功过,显然是我们心胸太狭小、太功利化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讲错了

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厘清二者关系,无论是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至关重要。对此,总书记专门做过一个阐述,说“我们就是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这就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什么是“中国梦”?我个人认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意语,它的优点,是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更简洁、明快。但它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我国大陆,我们可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中乃至世界上,这样的提法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不如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现在简化为“中国梦”更能吸引人。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它什么别的主义。把“中国梦”理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港澳台、在海外和世界上更形象、更生动的一种说法,与习近平同志上述两段重要论述完全一致。我们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核心和灵魂。在讲“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到一边去了,那就是把十八大全部抛到一边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咱们可以具体化,光从名词上来看,似乎就是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就组成了一个大社会,这个大社会,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然产生对外关系,对内政治必然延伸到国外,产生对外政治。对外政治、对外关系就产生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道路。经济、政治、文化加对外政策,这四者就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际内涵上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空的,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这四部分组成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言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那么,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应该说是胡锦涛同志他们这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讲制度的时候,首先要讲我们的根本制度,不要光谈一个政治体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忘记了根本制度,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这很不全面。我们都讲依法治国,甚至有人讲“宪政”,讲“宪政”的人往往不讲宪法,并且不讲宪法里面的总纲,而只强调宪法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讲公民的时候也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这就证明了,“宪政”的提法是非常片面的,它有它特别内涵,就是讲公民有哪些自由,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其他的都不管了,这就是“宪政”,这实际上把宪法片面理解了。

《宪法》总纲的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和最基础层面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才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体制。咱们光看政治制度这个层面,政治制度上面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就是政权。政权就是上层建筑。所以说,我们仅从政治层面来看,有根本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有基本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表述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仅仅是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本身不属于国体。

国体,咱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有的也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达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内容,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国体。阶级性质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而是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有的往往只提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内容即“国体”可能有的提的都不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并列关系。

在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下才有政治体制,我们要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必须改的,不改,我们的腐败现象解决不了。但是,有人借着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不仅改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还要改我们的根本制度,改变我们的国体,把西方那套让资本当家作主引进来,那是不行的。眼前看很热闹,将来对中国必然是大灾难,这在苏联,在非洲、拉美,包括在东南亚也实践过了。实践证明,这只能是国家混乱,广大人民遭殃。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要居安思危,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但却绝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

从全党、全国的角度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不能走其他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

从公民、党员、干部的个人角度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个太重要了,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多达379万,比新中国建立时300万党员的总数还要多,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真要保持党和国家不要变质才好,否则老百姓要重新受苦。

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特别是党内的高级干部、理论研究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的党务工作者,甚至家长的理论素养都很重要。否则的话,你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上高中,甚至刚上大学的时候,都不错,可大学一毕业,特别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却变成美国人的思维了,这并不鲜见,值得引起我们反思。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么?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讲的是上百、上千、上万年的事,而我们现在仅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仅用个人得失在衡量它的对错、功过,显然是我们心胸太狭小、太功利化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讲错了。 三是要在思考重大问题上身肩忧患。吴冠中曾说,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人娱己,大路震撼人心。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来,真是伟人。我们成不了鲁迅,但是我们欣赏之、心向往之。

四是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绝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世界观,是涉及党和国家变不变质、老百姓受不受苦的天大的事。党的高级干部队伍中若多几个亿万富翁,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就必然少几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特别是思想家。

姑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长治久安的中国,从这个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不能走前苏联的路。前苏联人口少、资源丰厚,且总体上人的文化素养高;而我国人口多、资源少,总体文化素养不如苏联。如果走前苏联的路,可以断言,中国就必然会步入一个动荡、**甚至内战的周期,这个周期有可能延续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除了极少数新贵外,绝大部分人会生活得十分悲惨。即使是些新贵,也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黑恶势力敲诈勒索。1840年,我国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动荡、**甚至内战的周期,一直到1949年长达109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几十年,牺牲了几千万人,才好不容易摆脱了这个周期。我们决不能让这一悲惨的历史重演。这需要大家都尽心尽力,仅靠少数人是不行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与工作的感悟句子下一篇:上海市社区工作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