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追星议论文范文

2022-05-1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小议追星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食品包装设计中图文搭配设计表现食品包装设计里面的版面中图文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期中文字的创意设计组合及相关的图文搭配就是将文字、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编排,并且利用了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进行各种的变形和设计改变,试图体现出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魅力所在。

第一篇:小议追星议论文范文

大学生“追星”原因的社会心理

明星们的言行、衣着、好恶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不知道某个明星,就仿佛成了落伍者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对此,盲目的抱怨、简单的否定和片面的教育都于事无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更有助于了解追星现象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范围

社会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所区别,一般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侧重于大脑感官与神经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侧重于对人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范围。社会心理学可以定义为:“是探讨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和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强调人的共同性,在同一情景下,不同的人会表现相同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都受到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在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群体。

追星的社会心理根源

却乏对自我意识的合理控制。自我意识一个人对他自己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的反应,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他们虽然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想要独立自主。但是,他们还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理自我意识,常常表现为对未来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最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应该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以及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自我意识的控制是建立在心理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意识发展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对自我意识的控制不够理性,行为上表现出对明星的狂热崇拜。

缺少爱的需要的满足。1990后出生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兄弟姐妹之间那种深厚的手足之情,再加上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使一些做父母亲的较少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而情感相对清贫的环境里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排遣内心的寂寞,他们需要获得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

那些外表英俊、漂亮、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明星,经过媒体的宣传、包装,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心目中“异性恋”的最佳人选,他们往往在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完美的形象。

对职业和成功的渴求。大学生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习塑造“舞台上的自我”。所谓“舞台上的自我”是指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到自己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在感觉上都如同是舞台上的明星,受到万众瞩目。

大学生渴望独立自主、期待展示自我、希望自己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而各路明星恰恰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通过其面具式舞台自我展示,吸引了无数追星族的目光进而形成狂热的崇拜。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能形成一个时尚,引导一个潮流,代表一种精神。所以,为了能够与之趋同,达到相似的“舞台”效果,许多大学生开始学着染五颜六色的头发、穿别具特色的服装、说另类的语言,片面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并使自己与他人相同。

缺乏对明星行为理性的学习。社会学习包含了简单的模仿行为,还包含一种内在的态度和相似性吸引,这种学习是基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情感倾向之上的学习。无论是前一种学习还是后一种学习,都不是纯理性的学习行为,而是带有很强烈的社会和个人的偏好。

根据强化理论,明星与大学生之间吸引力的来源,部分是因为明星表现出与自己相似态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明星的年龄与大学生较为接近,心理相融,行为相似性较高,行为思想容易引起大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相似性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星的一个原因。

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如果说前面四点是侧重于有关大学生的内因方面的分析,那么这一点是侧重于外因方面的分析。社会的引导包含众多的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引导、网络规范等等。

教育之道首要在于育德,其次在育才。作为父母对孩子没有尽到教育之责,只是一味地纵容娇宠,溺爱呵护。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也不管家庭能否做到,都不顾一切地去满足。家庭教育是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火墙。其次,学校的教育既要重视能力的开发,也要重视道德的培养。合去做人的根本道德,而只重视人能力的开发是“合其本而求末”。再者,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大众文化媒介的影响。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对流行明星过多的关注和宣传,导致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把追星行为引入到了一个高峰。

大学生追星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五点的分析还不足以涵盖所有方面。对其社会心理的分析有助于正确、合理地引导其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顺利地度过其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

作者:马飞

第二篇:小议食品包装设计

食品包装设计中图文搭配设计表现

食品包装设计里面的版面中图文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期中文字的创意设计组合及相关的图文搭配就是将文字、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编排,并且利用了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进行各种的变形和设计改变,试图体现出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魅力所在。我们发现在超市中的食品中,有的将主体版面利用产品的文字放大占据了包装的中心位置,可以使购买者第一时间在选择产品的时候看到产品的属性,例如青岛啤酒、露露杏仁露等多种包装就是如此设计的,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直接带入感。此外,食品包装设计的整体设计上还重点设计了食品字体的变形组合,给人一种流线型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而不失稳重,主题鲜明而现代感极强,这就是设计师带来的食品包装设计的文字设计感受。还可以指出的是,同产品各类型的包装存在差异性,就如同系列广告中的版式设计一样,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字有了轻微的变化,但整体上却是一个整体的,造型简单,主体鲜明。

食品包装设计还注重在设计中加之强烈的心理暗示,表达创意的同事尽量将食品的视觉味觉表达出来,从而促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食品包装设计中对于美丽风景的选取,特别在一些饼干类的食品包装中常见,这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类的优美表现,图形也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于购买者对于商品购买的印象体验。在设计的同时要注重考量包装设计的主题思想,表现出真实和准确的内容,特别是可以利用包装设计的外形或者巧妙的线条勾勒出独特的食品感觉,在图形和文字、造型等多样的表现下,达到购买者的购买欲望。食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及容器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外形是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的样子,可以说任何包装设计的外形及造型要求设计师强烈的设计感,达到一定的设计功能和形态的统一。就造型而言,购买者购买后打开后带来的一种愉快的感受,就是一种对于食品包装设计造型设计的认可,追求整体设计的美。

食品包装设计色彩的处理

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重要的表达要素之一,食品包装设计也注重色彩的定位和处理,因为它可以使消费者一目了然的感知,也是食品包装基调的设计处理。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而选择合适的色彩,例如冷色调的处理,带来了咸味的感觉,灰黑色的处理,带来了苦涩的味觉,而红色等暖色调的处理,则会带来辛辣,热烈的感觉。此外,色彩的名度和纯度也是重要的味觉感受,只有利用好色彩的合理化处理设计才可以带来简单的色彩语言,使其可以在食品包装设计上给消费者带来内在感受。此外,食品包装设计色彩的处理也不是单一的运用,可以有主色调和辅色调,还可以配有其他的色彩表现手法,例如线条的穿插使用,这样整体上的色彩设计就可以使色彩在食品包装上视觉表达的较为贴切,效果也更加明显。

食品包装设计的材质选择

食品包装设计的材质比较重要,选择合适的材质则需要考虑食品的种类和特殊的属性,包装的整体质感和材质,可以更好地表达信息给购买者,提升购买欲望。例如目前市场上的恰恰瓜子就是使用了硬纸壳的包装样式,这种材质在市场上一出现,就收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因为简单而朴素的视觉感受,加之纸壳那种比较实用的效果,带来了独特的包装效果。旅游海产品由于特殊的产品属性,使得包装必须讲究真空,这样就带来了存储和运输的困扰,海琪花品牌旅游海产品则将各类型的产品分门别类,采用小袋装的样式,不同的产品样式独特,造型各异,采用了贝壳类、鱼类、虾类等多种样式的造型包装,材质也选择了真空包装,外观设计独特,在消费者市场中占据了很好的口碑。酸奶类食品包装则开发出了多样式的材质,有硬壳包装类和软壳包装类,将目标市场分层化,特别是将产品本身的样式和材质多样化的处理,使得产品本身的价格和消费层次也出现了差异化,可以通过包装的材质和样式看出产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应的档次。此外,一些饮料包装的材质则选择瓶装造型,其造型和材质也使其每个产品都有所不同,包装材质上的感受就是对于产品本身的一种延伸,可以使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体验其带来德愉悦感和消费感知,特别是市场上食品类包装新出现的包装材质创意感十足,传递了包装设计本身的重要属性。

总的来说,食品包装设计是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的很多因素使食品包装设计本身要贴近于产品本身的外形及屬性,特别是还综合考量了食品本身味觉和感官特征,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感受。食品包装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商品本身,促进销售,传达商品信息的单一功能,它还具有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人情化的进行设计的需求。食品包装设计就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设计,与受众多沟通,从而实现商品本身功能与审美上的结合。

第三篇:小议法学专业“就业难”

摘 要: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难在对口就业量低,这主要是就业市场中供求规律在起作用,同时法学毕业生就业门槛高也是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尽管法学就业难,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法学对口就业质量高这样一个法学就业特点。破解法学就业难题,需要提高就业“量”,加强就业“质”。

关键词:法学;毕业生;就业难

2012年社科院发布了《2012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这个报告在调查了2011届毕业生下半年就业情况和2008年毕业了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就业最差的专业进行了排名,得出的报告结论是:2012年法学专业仅次于动画专业,位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第二名。法学专业这种就业低迷的现象,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十分明显,法学排名总是倒数,甚至成为就业最差专业户。2010年度就业蓝皮书统计结果显示,8个本科专业2007-2010年连续四届失业人数最多,法学专业失业量排在第3名,毕业半年后失业量人数达到1.26万人;2009届和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就业率分别为82.3%和86.7%。法学专业成了高考报考“热门”专业,但连年呈现“就业难”景象。

从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标准来看,法学专业的就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是有难度的。这个就业难,难在哪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业难?我们是否看到了法学就业难的另一个方面?破解法学就业难题的思路是什么?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一、法学就业难,难在对口就业量低

麦可思2009年度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十名中,法学排第四名,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仅有45%。

(一)法学专业对口就业量低,主要原因是供求规律在就业市场起作用

一方面,法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多。这一点与各个高校整体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相关,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12年的680万。法学更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逐年增加招收毕业生的人数。法律专业最初仅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等三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大学毕业生规模不过200人,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学专业迅速扩张。2006年全国共有924所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及分校)开设了法学本专科专业,占去年普通高校的42%;当年,全国法学类专业普通本专科招生11.46万人,在校生42.63万人,毕业生10.81万人,分别占普通本专科生的2.10%、2.45%、2.86%。从3所院校到924所院校,院校数量扩张了200多倍,从200多人到53万多人,人数增长了2 600多倍。法学就业市场的供给大幅增多。另一方面,在法学毕业生供给显著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法学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数量并没有相应的增长,甚至还在“消肿”和“精简”。①以法院为例,2008年,肖扬时任最高院院长时,公布的法院人员编制全国法院系统法官及其工作人员有30多万[1],而我们说的各级各类法学毕业生每年就有50多万。30多年的增长,恐怕保守估计法学毕业生也差不多有500多万人了。再以2011年河南省检察院和法院招考为例,2011年法院招录620名,检察院招录614名。而仅是河南省的法学毕业生人数就是这两个数据的和的倍数②。这种法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多需求少导致的“就业难”的现状受到供求规律的制约,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二)法学专业对口就业量低,也受到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的影响

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学毕业生要想从事法学专业工作,首先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往往比较低。2002年通过率6.68%,2003年报考19.7万人,通过率为8.75%,2004年报19.5万人,通过率为11.22%,2005年报24.4万人,通过率14.39%,2006年通过率为17%,2007年报29.4万人,通过率为20%,2008年报37万人,通过率为27%,2009年报42万人,通过率为22%。从统计数据来看,2002年到2009年,司法考试每年的通过率都不到30%。通不过司法考试,就很难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工作。二是传统的法学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等单位的准入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而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录取比例低也成了难倒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一定程度上,法学毕业生也会因为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而放弃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中。

总的来看,正是“供需失衡”和“准入门槛高”这两点在促进法学从业人员专业化、高素质化的同时,也导致了法学传统对口专业在量上是低的。

二、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另一面:就业质高

法学专业对口就业过程相对困难,但是,一旦毕业生迈过就业门槛,就会看到法学就业柳暗花明的一面:就业质量高。传统的法学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司法机关等单位,这些单位可以发挥法学专业应有的作用,从就业的稳定性、工资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测评,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其就业质量是高的。如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集中在具有很强的专业相关性的单位。如:国家安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昌平南口镇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可见,一定程度上,法学专业就业在质上是高的。就业的质更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就业的质;而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量。

三、破解法学就业难的思路:提高就业“量”,加强就业“质”

要破解法学就业难,通过上文的分析,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专业对口就业量低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重视就业的“量”,解决毕业生毕业后面临的生存问题;还要巩固和加强就业的“质”,解决毕业生就业后长足发展问题。

(一)提高就业“量”

加强就业量,可以通过减小供给和扩大需求来实现,一方面,调整法学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使法学人才的供需向着趋于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解决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拓展新的法学专业就业市场,这既取决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又有赖于高校法学教育内容的拓展、创新和毕业生就业视野的不断开阔。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严格执行控制招生数量的政策,进而提高就业“量”。这是解决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办法。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招生需求时,针对法学就业难的问题,应当根据各类法学院系的发展情况,适度控制各个法学院的招生规模。目前,控制招生规模政策已在执行中,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关键在于执行。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存在执行阻力。建议加大执行力度,在政策执行前,进行必要的宣讲和说明,配套奖惩措施。

2.扩大法学专业对口就业面,进而提高就业“量”。除了传统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一些公务机关事业单位外,还有比如银行业、保险、证券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法学发展领域:比如21世纪后中国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学专业进步发展,催生了相关的比如社区救助、法律援助等就业岗位。另外,一个可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的职业就是律师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律师主要是诉讼事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律师的非诉讼业务逐年发展,律师的非诉业务范围呈现开放性特征,它会随着生产和服务行业范围的拓展而拓展,比如律师涉外业务的就业岗位,就可以随着中国涉外交流的发展而发展。而在中国,法学就业面的拓展,也是与世界各国法学专业就业的趋势相符的。

(二)加强就业“质”

加强就业的质,这里主要指加强法学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法学专业高“质”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高校,尤其对于各个高校就业竞争而言,提高学生就业的“质”尤为重要。

1.进一步加强法学伦理教育。法学教育内容是长期以来受到热议的一个问题,在这里不多做讨论。不过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法学教育正在法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而同时,法学教育中伦理教学不足为人诟病。这里其实是指出了法学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向:应加强法学伦理教学,增强学生对法的信仰,对法的精神的理解,从而提高法学毕业生素质,以增强个体就业的“质”。

2.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目前,各个高校的法学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法律部门的划分,将法学课程设置为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各个课程。从这个分类角度来安排课程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法律部门的特点出发,加强对各个部门法的认识。这些课程的设置也会与法学就业实践有联系,但是联系不是特别明显。所以,笔者想到,高校在从以上分类角度设置课程的同时,也可以尝试按照法学职业门类划分设置一些选修课程,比如法官职业研究、诉讼律师职业研究、非诉讼律师职业研究、法律新型职业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肖扬.新年献词[J].人民法院报,2008,(1).

作者:陈洪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缪局外人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磨难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