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教育

2022-09-1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教育也取得了全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深化, 其德育教育凸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其中基础教育中的德育现状有些令人担忧,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尤显突出。

1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1.1 学生德育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 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 多元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使得学校所传授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了一定的差别, 社会现实不再象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在农村孩子的身上有许多人格的闪光点。比如诚实、勤劳、纯朴、富有同情心等等。但是, 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他们的人格缺陷:缺乏现代文明意识、缺少平等、民主、法制、合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基础道德水准不高;不少学生卫生、礼仪、公德意识差, 行为习惯不良;更重要是创造性不够, 相当部分的学生身上依然存在浅尝则止, 不求进取的现象。

1.2 传统的德育模式亟待改革

以往的学校德育, 一方面在途径上是以品德课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 不能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德育也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 其教职工德育意识不强, 不能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另一方面, 在德育的教育方式上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德育理论知识, 无法引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 更不能自觉地将品德知识内化并进而形成自觉的品德行为, 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 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 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1.3 社会因素对学生影响巨大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 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 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 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 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孩子对社会环境的事物认识与判断, 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 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1.4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状况堪忧

据抽查数据显示: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 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 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 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 并且6 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 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 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但也有4 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 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这一系列数据可反映出对留守儿童的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具体表现为:

情感空缺:无人关爱, 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任其发展。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 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体谅别人。

学习困难: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外界支持环境, 父母因在外没有关心孩子的学习, 所以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

道德危机:他们缺乏家庭的道德教养, 对是非善恶缺乏明确判断, 自我监护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由于年纪还小, 思维方式尚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加之社会经验不丰富, 很容易做错事, 上当受骗, 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

2 对改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2.1 转变德育观念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们认为应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 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 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 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 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 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 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 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 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 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教育理论学习, 举办专题讲座, 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必须利用多种形式, 注重实效。作为农村小学, 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条件, 研究新情况, 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努力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学好新课程,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守则、规范内容, 按照要求来管理学生。可利用主题班会, 演讲比赛, 读书活动, 升旗仪式,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感、荣誉感、爱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继承民族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2.2 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应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 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 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

应尽快建立寄宿制学校, 那就要求农村教育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配备心理、生管等专业教师。学校作出适应性调整,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 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三是放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 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暂时的“家”。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只有这样, 当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出现了问题, 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当留守儿童学习上出现了问题, 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当留守儿童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时, 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当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出现了问题时, 可以暂时得到教师的关爱。

摘要: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下,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德育工作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德育教育的途径、美化德育教育的环境以及加强师资力量是现在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

参考文献

[1] 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 郝普耀.对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生教师培训, 2005 (4) .

[3] 彭维娟.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J].理论创新, 2008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公立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下一篇:儿童鼻窦炎的临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