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中国扩大内需范文

扩大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 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扩大内需有什么意义或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第二,可以减轻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第三,可以大力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第四,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第五可以缩小城乡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十项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第二项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七,可以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突出说明,世界各大经济体是紧密相连的。虽然中国仍然保持对美国和欧洲很大的贸易盈余,但美国、欧洲、甚至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同样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建设的大投入,必将增加对许多先进技术设备装备的进口,使一些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国家得到好处,加大出口,缓解困难。中国扩大内需,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坚持以下系统性原则: 一是坚持系统多层次性原则,构建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坚持系统开放性原则,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系统主体性原则,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建设。四是坚持系统环境适应性原则,吸取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风格。五是坚持系统整体统一性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机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发展不仅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吸取当代社会实践精神。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及其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必须将其诸方面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导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些列新的理论概括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现既坚定马克思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成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意义:1>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参考便于大家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作价值的劳动研究和认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和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指导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反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化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化倡导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篇: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如何缩小中国居民收入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过大的原因以及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解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字:中国居民收入差距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城乡差距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也就出现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所以本论文研究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时间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据统计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 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5153.1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17174.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然呈扩大趋势。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城乡收入差距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3.23:1,差距仍然巨大。如果将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考虑在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2.地区差距

我国大陆根据地理位臵的不同分为东中西部,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由于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若考虑东中西部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社会福利因素,实际上东中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会更大。

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从工业产值来看,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七个省加上北京、上海、人津二个市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75%以上,而少数民族地区仅占全国3.8%,上海是宁夏的292倍。从人均收入来看,2002年,东西部人均收入分别为9186元、6517元,二者之比为1.4:1,收入绝对差额为2669元。2003年,东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46:1,东部、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52:1。说明我国地区收入入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3.行业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我国由于垄断和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不同行业的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从全国整体看,2000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比为2.36:1; 2001年为2.96:1; 2002年为2.99:1; 2003年为3.98:1; 2004年为4.25:1。从不同地区看,2000年长沙市行业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为30711.7元,高低差距比例为6.81:1;同年,广州市电信业职工人均收入达6.71万元,而为广州赢得“食在广州”美誊的餐饮业,职工人均收入仅为0.9万元,高低差距比例为7.45:1;山西省2003年,仅职工工资各行业间高低相差近1.2万元,高低之比接近3:1。 “根据200

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06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2.13倍、1.87倍、1.52倍、1.37倍、1.24倍。排名后5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0.45倍、0.72倍、0.77倍、0.78倍、0.84倍。”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政策导向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1978~1984年,我国度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实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再辅以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及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因而这一时期是农村经济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较多的时期。而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开展以及优先促进工业化等政策的制定实施,城市生产力得到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也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居民收入流入农村的比重越来越小,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的壁垒,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我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等政策,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的落后。

农产品缺乏创造财产性收入的能力。由于长期存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致使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加上农民素质低、农业人口多等原因,农作物的生产仍然主要是手工操作,仍然固守原有不合理的资源配臵方式,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中苦苦挣扎,往往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目标,过分追求高产量而导致化肥、农药使用剂量剧增,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在市场上无价格优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增长进一步受到限制。

(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区位地理因素影响地区收入的差距。西部的地域条件制约了本地区发展。虽然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是其中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了60%,其余40%地域又被众多的沙漠、戈壁和高山峡谷所分割,交通十分不便。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可利用水资源匮乏,地上可利用水资源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这方面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还是人民生活都有很大制约。西部地区人口过于稀少,人口共3.67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左右,造成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缺乏集聚效应。西部部区位条件较差,所毗邻都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贸易往来发挥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各方面均与西部地相反,所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也就显而易见。

以东部为重心的国家政策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资的重点又主要在东部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先从沿海,再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最后到内陆省会城市这样一种梯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国家给子的优惠政策,抢先一步发展回报率高的产业,快速发展,东西部差距从此不断扩大。

(三)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行业就业者的收入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高低位次发生明显变化。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不能有效的限制垄断、也没有鼓励平等竞争的有效政策。目前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性经营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这些行业职工过高的收入并不是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劳动强度、工作积极性造成的,而是凭借垄断特权、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实现的垄断高利润的结果。而由于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制约了一些依靠财政补助,微利经营的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发展缓慢。此外,一些全面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如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利润下降。 三.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 2.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按照要素的贡献率确定相应的报酬,同时在再分配环节要加强和改善对初次分配结果的宏观调控,通过改革、调整个人所得税制度,特别是加大对富人的税率和征税力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3.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协调东西部的差距,促进西部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通过落实加大对西部的政策,借助国家对西部投资力度的增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政策促使东部支援西部,将东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到西部,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其适应现阶段进行的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时期,从自身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

4.加快促进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变。通过农村城市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使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涵盖在一个体系内协调发展。城乡良性互动的实现,可以逐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城镇人口,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逐步解决行业垄断问题。垄断必然产生垄断利润,造成社会不公平,国家应该逐步放开口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实现公平竞争。当然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和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那些行业,国家应该加强监督,适当降低员工的工资使员工收入合理化。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由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收入差距问题,妥善解决问题,有效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中国食品追溯:可追溯食品范围扩大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可追溯食品范围扩大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随着食品追溯体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品将加入可追溯的队伍。从我们熟悉的肉、菜流通追溯再覆盖到酒类、奶制品、水果及水产品等产品,甚至到食用油,保健食品,中药材等等,食品追溯体系的大家庭成员在不断壮大。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食品追溯系统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这个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国家来说,食品追溯体系是重树国人对食品安全信心的良方。食品追溯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把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工序、仓储、物流到销售等全程信息实时记录下来,透明化的信息大大提高食品可信度。随着技术的提高,追溯的环节从点到面,目前部分食品已经可以实现全链条可追溯。这样不管食品哪一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能快速查到原因,及时召回避免或减少损失。

食品安全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保障中国人民的菜篮子安全是关系民生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让政府可以更好的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民生舌尖安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路慢慢儿任重道远,但是长远看来,这必是一个一本百利的利民工程,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最近国务院颁发的20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商务部要利用互联网建设重要商品的追溯体系。有了国家的支持和提倡,食品追溯之路艰辛但是不再遥远。我们所希望的食品追溯,是食品所有信息都实时在线生成并记录,是通过二维码或者其他方式可以便捷查询到这些信息,是实现来源可查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一套完整先进的全程追溯体系。目前国家和企业都在朝这个方面努力,还有一些致力于食品安全的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也参与在内,所以。我们可以相信食品信息全民共享的时代即将到来。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扩大)会议于2012年2月28日在梅城召开。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全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和班子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甩掉穷帽子,努力让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全会听取了朱泽君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总结讲话,谭君铁同志所作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翁永卫同志就有关文件所作的起草说明,审议了市委常委会《2011年工作总结》,原则通过了《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梅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全会高度评价市委常委会去年的工作。一致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梅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发展路径;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双到”等三场硬仗,突破宜居城乡建设、重点民生改善、文化教育事业等三项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强力抓好招商引资,突出了工作重点;注重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重点民生;圆满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换届工作,注重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全会认为,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人才辈出的世界客都,海外华人华侨众多,经济总量不大影响大,国内外关注度高。梅州兴全省兴,梅州富全省富,梅州发展好了、发展快了,对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举措务实,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好,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高,加上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通航,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改善,梅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全会提出,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广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班子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 “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扎实抓好“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特色宜居城乡建设,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千方百计甩掉穷帽子,力争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有新突破,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全会强调,要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增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树立“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和“不比发展总量比发展质量、不比GDP增速比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比发展规模比发展特色”等“三不怕、三不比”理念,大胆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来。牢固树立大梅州大开放的观念,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广开门路招才引智,引进国内外更多的大企业、好项目和一批优秀人才,助推后发的梅州齐头并进、共谋共推科学发展。大力发扬自强不息、尊道厚德的客家人精神,为人实打实、打拼硬打硬,不等不靠善要,敢闯敢干敢冒,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善于变 “输血”为“造血”,文化传薪火、实干闯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要围绕“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全力推动梅州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唤起全市干部群众唱响“我为梅州争光,梅州以我为荣”的主旋律,围绕“我能为梅州的科学发展做什么?”进行思考、付诸行动,紧紧抓住如何上拉动发展的项目,坚持效益优先争取发展的资金和选准用好敢想会干务实廉明的优秀人才出谋献策,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凝神聚气推动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

全会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抓出特色亮点,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一是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促进特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突出“七星伴月”城乡发展格局,突出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加快建设特色宜居城乡;抓好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民耕山致富,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目标考核,努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益。二是全面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尽快缩短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生活和投资环境;全面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迅速掀起植树造林高潮;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努力解决就业、就读、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扎实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统筹城乡抓好就业和创业,下功夫抓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及有序转移就业;统筹城乡抓好基础教育,下决心减少未来农民和失业人口;重点办好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着力解决百姓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切实抓好社会保障,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扎实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促进农民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全会强调,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锻造一支敢想会干为人民的优秀团队。按照“博学善思练就一身本领、干事创业造福一方百姓、廉洁自律确保一身平安”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省委 《关于加强市、县 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入开展班子建设年活动,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抓好班子、用好干部、带好队伍、出好点子,科学决策、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着力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五大建设,努力提升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协作、依法行政、拒腐防变等五种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用干部,创建精神状态好、能力素质好、团结协作好、服务群众好、廉洁自律好等“五好”领导班子,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要求,要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敢想会干为人民”和“做造福人民的开拓者”的要求,修身立德做好人,尊重规律做好事,改革创新善作为,廉洁自律保平安,明明白白用好人,扎扎实实干事,干成更多的事。

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包容开放、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全力加快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五篇: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答记者问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

券化试点答记者问

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来源:沟通交流

2013-08-29 01:07:0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针对当前扩大试点的背景,积极意义,扩大试点的基本考虑有哪些等问题,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异常复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经济金融工作的大局。我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工具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7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小组第七次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国务院有关部门一致赞同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从国外金融市场发展历史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品,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也是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改革举措。

二、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效果如何?

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2005年至2008年底,共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总计667.83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后,试点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继续试点,共6家金融机构发行了6单、总计228.5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八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趋于多元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三、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市场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有什么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仍在波动中发展。美国证券化市场发行量在2006年达到2.9万亿美元高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跌至1.5万亿美元,此后证券化市场逐步恢复。2012年,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32.3%,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2012年,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308.5亿欧元,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2.3%,余额1.6万亿欧元,占同期债券余额的10.5%。另外,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每年新增贷款中仍有较大比例进行证券化。

四、当前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哪些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较大压力,货币信贷增长较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从深化改革、发展市场、鼓励创新入手,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阶段。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一是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已有授信内支持铁路、船舶等重点行业改革发展,加大对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核心资本,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促进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四是有利于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满足投资者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需求,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实现风险共同识别。

五、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是什么关系?扩大试点的原则是什么?

国办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纳入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种类有限,各项制度初步建立,仍然处于推进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的初期,需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

此次扩大试点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真实出售、破产隔离;总量控制,扩大试点;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不搞再证券化。

六、请问是否允许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发行交易? 从国内外经验看,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与其他固定收益产品一样,具有大宗个性化交易、定价相对复杂的特性,因此主要在采用一对一询价交易、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即OTC市场)发行和交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的主导模式都是场外市场,在交易所发行交易的债券仅仅是补充。发行人对发行窗口的选择,也就是选择场外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是发行人自身的权利,由发行人自主选择。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法律规定的场外市场,涵盖各类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约为20%)和非金融企业(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约为80%)。产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普通金融债、政府支持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10余个债券品种,截至2013年7月末的托管量为26.6万亿元,占我国债券总托管量的94.3%,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充分体现了机构投资者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较强的优势,强化了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因此在前期试点中,各家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自主选择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和交易。

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这既可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范围,有利于共同识别风险,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也可以满足交易所的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

七、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的信贷资源应用方面有何指导意见?

人民银行尊重各商业银行依法经营的自主权,同时,按照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有关商业银行对通过证券化盘活的信贷资源,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特别是用于小微企业、“三农”、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

八、扩大试点过程中,对风险防控有些什么考虑?

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过程中,将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管规则,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证券化业务中各类风险隐患。优先选取优质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风险较大的资产暂不纳入扩大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既要强化外部信用评级,又要鼓励各类投资人完善内部评级制度,提升市场化风险约束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信托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提高证券化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工干部担当范文下一篇:祖国山河壮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