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2022-10-29

第一篇: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假设概论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包含人具有动物本能的自然属性与人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动机,是分析人的行为的基本前提。人本身是一个生物社会人,他来自自然界,离开自然界一刻也不能生存,但又不同于其他动植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中国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基督教的原罪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塔”理论等等,各种人性理论层出不穷,直至今日,人性问题仍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解析。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切科学都离不开以“人性”作为对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人的理解,来寻求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为实践活动确定合理的方式,再通过这种合理的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从目前各学科研究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人性的解释侧重点各有不同。亚里士多德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人,认为人是趋向政治的动物。离开城邦生活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社会学家则从群体角度研究人,将人看作是一个“社会人”,人一生要完成社会化过程。但忽视了人的生物特征;经济学家将人看作是“经济人”,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自私为己的本性,提倡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但忽视了人与社会的依赖性;心理学家将人看作是一个“自然人”、“个体人”,仅从人的心理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医师的变化,但忽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则以原始人各民族的产生和形成为对象,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而忽视了现代人的变化特征;医学则以人的生理和人的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人的疾病形成的种种社会因素。

我们从管理学的研究视角来看,对人性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础,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的看法为基础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通过组织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活动将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人和作为管理活动客体的人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组织发展和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研究作为总结和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科学理论,是以对人类自身心理需求、行为规律、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认识即“人性”的认识为逻辑起点的。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和人的管理。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任何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都会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

二、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演进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财、物的协调活动,任何领导者,在实施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所看法。纵观管理学发展史,有学者把它分为大致四个阶段:前泰勒时代的经验管理阶段的“工具人”假设;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经济人”假设;以梅奥为肇始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社会人”假设;以巴纳德为开端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复杂人”假设。但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其人性假设较为复杂多变,沙因(Schein)把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概括为四种模式且具有代表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经济的报酬,投资者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而工人则追求最大的工资收入。管理者认为只有用金钱等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员工自然应接受组织的操纵、诱导和控制。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以及马斯洛的具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都属于这种人性模式。麦格雷戈的“X理论”人性假设认为:一般的人,天性是好逸恶劳的,只要能逃避工作,就设法逃避工作;由于人好逸恶劳的特性,所以对绝大多数人,必须用强迫、控制、指挥、惩罚和威胁等手段,促使他们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一般的人,情愿受人管教,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进取心,而把个人的安全看得最重要。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则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病痛等方面的需要。显然,具有“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的人,经济利益对他的激励是最大的。

(二)“社会人”假设

梅奥等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该假设认为组织中的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而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最基本观点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具有“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都属于这种人性模式。马斯洛提出的“社交需要”是指对友谊、爱情、婚姻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尊重需要”则是指人期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有对名利的欲望,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显然,具有“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十分期望与人交往,希望溶入群体中,在与他人的协作中成就自己。社会认同和社会尊重对这种人的激励最大。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这是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提出的。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完善,也就是实现一个人的潜能。一个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会体验到自己,也能接受别人,体验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自发性,以及一种独具匠心、不受干扰的愿望。这种自我实现的人,能够自我激励,他要求自己成熟而且也能日益成熟。由此可见,“自我实现的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因而提出了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完全不同的主张。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就属于这种模式。“Y理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对工作就像对游戏或休息一样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进人们为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惟一手段,人们在为目标承诺的服务中,将会实现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完成目标的程度与他们的成绩和得到报酬的大小成比例;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仅愿意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的人只是发挥出他们部分的智慧潜力。对自我实现的人,最大的激励就是让他们看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自己个人目标的实现。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的假设是沙因等人在二十世纪末七十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可捉摸的。人能不断地产生新动机,并能对不同的管理策略作出反应。很难用某种既定的模式来概括人的基本属性。必须承认每个人的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责任感和愿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不同的潜力。因此,不同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性,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以及在面临不同的境遇时,其人性表现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都不适用于一切人。因此,在“复杂人”假设下,应该用“权变”的思想来认识不同情况下的人性。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是管理创新的逻辑基础与前提。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管理活动赖以成立的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所作出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影响着管理理论和管理行为。随着社会关系和管理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管理思想发展史的各个阶段自发或自觉地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具体模式也相应地发生着变革,每一个新的人性假设的提出都伴随着一次新的管理创新。

三、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的管理创新需要新的人性假设。知识的稀缺及知识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科技和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促成“知本密集型”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快速也使得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动态协作成为可能。人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他们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相对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他们关心报酬,但主要工作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对组织的信仰、价值判断和文化氛围;他们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较少受传统道德的约束,更注重在为团队目标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0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创造性;1999年,当代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中更明确提出:“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会成为管理的中心,正如100年前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是当时管理的中心一样。这就需要一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关于组织中的人及其工作的假设:不是控制人而是引导人,目标是让每一个人的优势和知识得到发挥。”“不断创新必须成为知识工作者工作、使命和责任的一部分。”“创造未来是高风险的,但是,墨守成规不去创新的风险更高。”因此,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的“知识人”正成为组织的主要和核心管理客体。而“知识人”假设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前提:人、人性与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吸收“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人性假设中的合理成分;知识型员工有别于传统工人的非知识型员工。

20世纪末,管理学界已开始掀起新一轮的管理创新高潮。人性认识的变化正导致管理科学向知识化管理方向发展,并产生“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从系统动力学和创造原理出发,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和“五项修炼”的概念与方法,强调保持创造性张力在当今竞争环境中的重要性。而哈默和钱皮在《公司再造》呼吁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态势,抛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彻底翻新作业流程,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新一轮管理创新以流程的改革、组织的修炼和管理文化创新为特点,透露着组织竞争关键在于组织内涵激发的管理理念。在新一轮管理创新中,“知识人”假设将迅速完善,推进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成功转型。

第二篇:科学思考生活中的物理论文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怎样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怎样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事情。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联系日常生活教会学生学习物理呢?1.“生活中的物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教材上出现时,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心里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学生还会存在各种疑问: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释吗?用哪些知识来解释呢?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来引入所学知识点;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物态变化现象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现象,人类生活中常接触到物态变化现象”。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先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雾、露、霜、雨,这些都涉及物态变化,对问题“物态变化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思考后,再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再次联系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对物态变化这个相关内容就有了较深印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作用。

3.教会学生科学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1)教给学生用物理常识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在下雪的路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熔化冰雪,既有实用意义,又加深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了解;介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加深了学生对温度计原理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会使学生感到物理非常有用,学生愿意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会学生用生活中小实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农民常常将生姜、红薯等农作物放在地窖里或用细沙埋起来储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问自己父母,这样很容易得出答案。超市里常用保鲜袋包水果,目的之一是减少水果中的水分流失。高考期间有些地方由于天气炎热,常在考场里放些冰块,理由是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样可以使考生凉爽。通过这些例子,可让学生充分认识物态变化现象。家庭实验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3)开展探究性专题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厨房里的物理”,“光污染的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活中的压强与浮力现象”等。当课题研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而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科学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对学好物理、运用物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篇: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对科学探究的浅浅认识

临猗中学 沈碧荣

《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各要素意义的认识。《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通常包含的能力要素有7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就具体谈谈教学过程中我的一些认识:

一、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所谓物理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物理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录、思维、注意四个基本要素)的核心。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假设与验证结论等活动,可以使自身的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物理自觉思维得到相应的培养,如学生通过全程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概念、获得系统物理知识及解决物理问题)可以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活动可以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活动可以培养自身的直觉思维。

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可以把科学方法分为如下四类:普遍的哲学方法;普遍适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具体科学方法;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算法。我们所关注的物理学方法,应该属于这个分类中的第三类,即物理科学的具体科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说方法和数学方法这六种主要的物理学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虽然依赖于物理学方法的指导,但它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方法的掌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会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实验的一般程序,学会设计与构思实验的常用方法:学生会理解如何去简化和抽象,弄清为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而使用模型方法;学生会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学生会对自己未知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提出某种理论观点:学生会运用数学这种简明、精确的科学通用语言来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根本保证,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我们在陈述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时,实际上包括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根据《标准》,我们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必须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提出问题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通过多种途径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始,它在整个物理探究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标准》对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就这两点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前者比后者更难、更富有创造性,因而前者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奥斯特之所以能提出电流的磁效应问题,是因为他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卢瑟福之所以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是因为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已知事实或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的解释猜想与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就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假定、进行解释的过程。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要增强学生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审视所面对的事实的意识,要学会仔细观察、分析新的事实,并在其中寻找跟原有经验和知识中相似的特征,并尝试对它作出解释。

(3)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途径有:一是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设计的过程,分析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法,通过筛选、优化、组合形成实验方案:一是从《标准》关于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入手,对现有的实验方案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

(4)分析与论证

在该方面,《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分析和处理数据、形成结论、描述和解释结论。在分析和处理数据方面有这样几点应该注意:一是学生应该具备选择实验数据的能力;二是学生有能力确定选择的实验数据中哪些属于常量,哪些属于变量;三是学生对于得到的数据有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为了形成结论,还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发生的先后来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描述和解释结论,要力求简单扼要,表述的语言要科学,就应该准确、客观地表述探究结论的适用条件和物理规律特别是要养成表述物理条件的习惯。

(5)评估与交流

这里所说的评估,是指学生对自己探究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养成反思的习惯和作出评估的能力,将有利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发现新的矛盾,有利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撰写探究报告,逐渐学会组织探究报告的内容,设计和绘制图表,通过相互交流,体会到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的探究报告是没有价值的。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希望我们教师都能引领者学生,走过一段不平凡的科学探究之路。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增强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第四篇: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比较与整合论文

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JamesP.Chaplin)曾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P13)。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而研究方法论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客观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更迭和进化中实现的,科学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由于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

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

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朱智贤.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1).

第五篇:浅谈PPt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王建华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讨论到什么教育手段好。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MV、DVD、手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所以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我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和物理教育的特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为此我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快速简便使用PowerPoint(简称ppt)的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PowerPoint能很简便地将各种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素材插入到课件中,使课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 1. 认识操作界面

2. 打开ppt页面的操作方法

(1). 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2). 将鼠标指针移到“序”菜单;

(3). 单击“程序”菜单中的“WPS office 个人版”,就可以开启

”,打开“开始”菜单;

”选项,将会弹出“程“PowerPoint”软件了。

3、编辑前的准备

(1). 选题。选题是分析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需要制作成课件的部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如光、电学实验、电磁感应、电子的运动等。

(2). 编写脚本。脚本将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连在一起,是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脚本编写直接影响课件的质量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3). 准备素材。根据脚本完成素材收集: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flash)、视频等。

(4). 制作合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将各种素材集成起来,并调试,以检验课件与教学内容是否做到有机结合。

4. 编辑的具体步骤

(1). 创建演示文稿:打开ppt之后,单击“+”

创建一个新的“演示文搞1”,左边是“大纲和幻灯片”显示区。

(2). 选择幻灯片版式:单击菜单栏中的“设计”→选择“设计”展开菜单中的“幻灯片版式“应用幻灯片版式(文字版式和内容版式)”

”→在右侧会展开(3). 增加新幻灯片:选择演示文稿的右侧的幻灯片→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幻灯片,以此类推。在需要插入新的幻灯片位置,也是用同样的方法。

(4). 文字和图像等编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等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操作步骤我举个例子,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ppt课件的制作演示:

① 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单击菜单栏“设计”→单击“背景”

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填充效果”→选择“纹理中的金山→点击上图背景中的“应用”。

”点击确定② 为了让课件具有美感,在输入主标题时可以插入“艺术字”,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单击展开菜单中的“艺术字”→选择符合课件讲解的样式

我在这选择第三行第五列的样式→输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点击确定过边上的八个符号可以改变其大小和偏转角度。

注:文字的动画进入与下面的第④步图片动画的进入方式操作一致。

通③ 插入图片,单击“插入”→单击“图片”→选择需要的图片打开。

点击④ 选择图片动画的进入方式,选中图片→单击菜单栏“动画”→单击“自定义动画”→点击演示文稿右侧的“添加效果”→点击“进入或者动作路径”在这选择进入中的“百叶窗”,可修改如何开始→进入的方向和速度。

以下用到的图片效果也是同样的方法。

⑤ 影片、声音、flash和背景音乐等的插入,单击菜单栏“插入”→选择需要的影片、声音、flash和背景音乐

,方法与图片的插入类似。

⑥ 图片和文字动画进入的组合。

⑦ 将幻灯片中的图片、文字和符号设置为超链接,链接到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点击需要超链接的图片、文字或符号的边框→单击右键→超链接→单击本文档中的位置(A)

→选择幻灯片标题中的幻灯片→点击确定。

⑧ 为了使动画进入或退出的内容具有生动性,我们还和可以给它们附带声音。选择演示文稿右侧的进入或退出信息框→如双击“文本框67”弹出下图对话框→点击声音对话框可以选择相应的进入或退出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更改计时和正文文本动画。

⑨ 用以上方法完成ppt课件的制作后,不要忘记保存演示文稿→单击WPS演示

→选择“保存”。

二、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设计要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ppt软件的服务功能。

2. 恰时应用ppt软件,处理好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避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滥用。

3.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效果的辅助教具。 4. 在ppt课件制作时教师应着意设计、制作、改进有新意的物理演示实验,使各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总之,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是物理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符合课改发展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是教学手段的极大进步,我们要大力弘扬,但在使用中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应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使ppt能更好的为物理教学的课堂服务。

通讯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铜厂乡铜厂中学 联系电话:15287379590 邮编:661508 工作单位:金平县铜厂中学

电子邮箱:562506115@qq.com或weddwedd@163.co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流与物流企业概述下一篇:物理实验室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