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音乐基础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影响孩子艺术天赋的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仅能够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更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欣赏审美教育的环境,提升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音乐理论教学一直是重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容易失去兴趣,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第一篇:音乐基础论文范文

音乐美学哲学基础探究

[摘 要]

纵观中外音乐美学史,从古至今的音乐美学思想都是以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各位艺术家哲学家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这一问题的思考数不胜数。本文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和著作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这一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美学;哲学;哲学基础

纵观中外音乐美学史,从古至今的音乐美学思想都是以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许多音乐家、思想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是音乐美学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各位艺术家哲学家们在专著、文论中各抒己见,可谓是丰富多彩,引人深思!本文从音乐美学入手,分析哲学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当代有代表性的关于音乐美学哲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论述,以深化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著述可考的,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开始,历代的音乐家、哲学家们就从多个角度对音乐进行着思索和探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丰硕的理论遗产,这些理论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一部专著——《Aesthetic》,从此美学成为了一个专门的概念。1806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出版了《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由此“音乐美学”这一名称才正式诞生。那么,何为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

二、哲学与音乐美学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2]哲学为我们揭示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音乐艺术美学规律的具体科学,有必要运用哲学的原理和方法。

古今中外,很多音乐家、思想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都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例如,在西方被誉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人的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万物皆数”,数是构成宇宙的“秩序”,所以他们推崇“和谐论”。和谐是因为有完美的数量关系,和谐就是美的本质,音乐的美也同样如此。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则是直接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他认为和谐是无形的、神圣的,虽然人们可以听到音乐的和谐之美,但是这种和谐来源于对某种无声和谐的模仿。在《蒂迈欧》中,他分析了宇宙和谐的理论和七大行星间的关系,并将音乐和谐与宇宙和谐进行类比,得出音程间也存在着相同的关系这一观点。鲍埃修则提出:“音乐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感性体验的载体,作为‘神学的女婢’之一,音乐当属于哲学思辨的范畴。”[3]除此之外还有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中国的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是最主要的哲学流派。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大批思想家都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运用在音乐的实践上,提出了许多自成一格的音乐观念,他们的这些思想,不仅推动了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而且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例如,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一方面他希望通过礼乐二者的相结合达到他心目中的“仁”,另一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礼乐治国的手段,必须立“仁”,仁和礼乐是相辅相成的。孟子则要求作乐者以仁义之德为乐,并且要“君与民同乐”;儒家的理想是培养全面的人才,所以音乐的教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们设立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排在了第二位。他们极其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对于一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的说法。另外一个流派道家的思想也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中的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是因为有太多的行为干预,所以他们崇尚自然相处之道,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推崇自然,提出“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的观点,这是老子哲学思想“道”的充分体现。庄子也主张自然無为,并提出了“法天贵真”的思想,他十分推崇自然之乐,推崇“天籁”,这与老子“大音希声”有相似之处。在《齐物论》中,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是“天籁”,“天籁”是天地间的万物发出的声音,是自然的,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也是对“道”的解释。

三、当代音乐美学哲学基础研究综述

音乐美学的基础是哲学,已经是学术界无须争辩的共识,但是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仍是音乐美学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纵观当代有代表性的文献,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进行探究。

(一)研究音乐美学哲学基础这一问题的原因

在过去音乐美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者们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不同,引起了多次的争论和对峙。所以对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王宁一先生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来强调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美学是特殊的艺术哲学,是关于音乐观的学问,哲学基础是音乐美学的灵魂。[4]音乐美学,必须重视自己的哲学基础问题,才能弄清自己的对象、性质、方法和存在方式、逻辑起点等一系列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

(二)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那么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到底是什么?多位音乐家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居其宏在他的著作《音乐美学哲学基础之我见》中以“他律论”为例,提出每一个音乐美学派别,都有哲学观念作为理论研究的支柱,这种哲学观念对研究者来说,不论是研究角度,还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者肯定了当前把反映论作为音乐哲学基础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当代音乐美学家的任务就是以历史唯物论指导深化对音乐美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

罗小平对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究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1987年在《杂谈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中,他推崇以马克思人本哲学为出发,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参考中外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创作表演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音乐美学。1993年在《再谈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为音乐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实用和详尽的研究基础。经过六年的实践,他研究的侧重点已经发生改变,虽然都是以哲学为基础,但从马克思人本哲学转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他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基础才可以深入研究音乐的本质与规律,分析现实的音乐现象,指导音乐的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理论家如赵宋光在自己文论中强调音乐美学是以认识论和逻辑点为立足点,是以人类本质论分化出来的认识论、驾驭论、价值论联结在一起的哲学基础;茅原强调他多年来的立足点没有离开过反应论;王宁一强调应以反应论和主体论作为立足点;魏廷格则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比其哲学体系更科学的哲学观和思维方法;等等。

结 语

音乐美学作为哲学下属部门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们在对音乐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时,都受到不同程度哲学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自古以来的音乐美学思想也都是立足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多年以来,音乐家们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问题的讨论和探究并没有停止,收获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虽然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反映论、认识论、价值论、反映论等等,但是都肯定了哲学对研究音乐美学的基础作用,他们的立足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哲学-美学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音乐活动的美学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促进音乐创作和帮助人们理解音乐表演。我们不可否认音乐美学以哲学为基础的重要意义。

作者:朱梦菲

第二篇:浅谈小学音乐基础

摘要: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影响孩子艺术天赋的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仅能够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更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欣赏审美教育的环境,提升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音乐理论教学一直是重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容易失去兴趣,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去引导小学生的音乐课兴趣,如何让提高教师的上课活力,变成了小学音乐课程的重大难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由于初等教育是学生的基本教育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作为小学的音乐教师,必须给同学们普及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有鉴赏音乐的能力。其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是一种最为直接且有效的审美手段,这就要求音乐欣赏者们通过在课堂上或者课外时间欣赏音乐,去聆听这些音乐来仔细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的喜悦。

一、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1.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在这种小学阶段的音乐实践课堂教学基础上,许许多多的音乐教师所运用的课堂教学的手段还是欠妥。就比如说,音乐的科任教师在上课的音乐正式开始播放之前,容易将大量的课堂时间与教学的精力去浪费在着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与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之上,这种刻意性質地来强调这些音乐家的创作成就与所创作的乐曲的本身就具有的影响力而言,音乐家们成名之前的那些辛酸的经历,那些所谓的成曲的过程之艰辛等,大量的学生是会将目光从音乐本身转移到“音乐背后的故事”之上,这种情况反而会让学生们对音乐的本身深入的了解变少。

2.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的启蒙阶段。有效率的音乐学习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塑造学生审美、培养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基本来说,我们国家的小学都开设音乐课,尽管音乐教育非常普及,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在我国许多地方,音乐课程还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及师资力量的制约,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音乐课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音乐课堂中,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唱歌。

二、多层次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

我认为要明白音乐是具有充满创造性质的一门艺术,这也从本质上面去决定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时侯的积极性于充满音乐的创造性,这些都能够刺激学生们去有更多跟广阔的去真实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量全面的音乐教学中,也可以侧面的通过师生间的共同互动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的学生们在乐之中学,学之中乐。我们一直都认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质应该是教师善于鼓励学生提问题,大力的去培养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自主性。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主动留给学生们一片想象思维的空间,充分的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一双高飞的翅膀,使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充满着活力,创造性,自主性。其次影视音乐也是贴近真实流行文化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共鸣。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更贴近课堂,更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但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音乐课程教学我认为除了去理解和加强培养学生们的感受和鉴赏鉴别美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将感受到的音乐美,用属于自己的表情动作去进一步出来表现,以达到音乐课程的根本目的。

三、口头鼓励与书面激励双管齐下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力、课后作业、音乐实践活动等活动中的积极配合与合理表现,实施激励评估。为有效应用音乐教育激励考核策略,教师将口头激励与书面激励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中、课后都能积极、宽容地评价反馈。老师鼓励学生时,应该用坦率、真诚的口头语言肯定和赞扬学生良好的表达方式,这种口头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和理解有帮助,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对音乐作业的评价采用书面陈述形式,如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宽容、开放等。此外,通过表扬学生完成下节课作业的情况,可以促进说、写两种语言的结合,促进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背景的了解。

四、创设自由的音乐课堂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要想快速地去激发学生们在课堂上面的积极性,想要让学生们集中学习注意力,那么音乐教室就必须要学会创设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情境,只有充分去保证小学生们在学习音乐这个过程之中感到无比地愉快和轻松,那么作为四年级这个关键时刻的学生来说,他们才会非常乐意去参与课堂上面的活动,进而来激发自己本身的音乐学习的更多潜能。能使学习之余的活动都可以充分地展示小学生的艺术才华,打造小学生们的高效的学习效率。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说要求小学生要达到多远多高的音乐水准,只是想让这些小学生们养成一定水平的审美与思维思考的意识,我也特别地期望能够大力的带动这些小学生们进行一种全方面的发展。所以许多的音乐老师在各种花样的变相去开展音乐欣赏过程中,就应该加大对学生音乐思维发散力的培养力度,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老师们不定期地开展各种音乐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围绕制定的音乐主题进行充分的想象,使他们在活动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音乐思维思考维度。良好的教学课堂是一种感染,是一种熏染,是一种浸染,使课堂温润柔和,强调感情启发感情,强调为学生带来安全和快乐,强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中,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以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兴趣为研究中心,充分围绕着各项各类的音乐活动中融入一些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最终以达成新课程标准之下的音乐的教育性总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面对新形势之中,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就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教学当中一味地强调知识的问题。并应该提倡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培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去思考问题,从而往这方面发挥潜能,大力的在学习课程的音乐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积极的、美好的真挚情感体验。充分地让“创新型的教育”真正成为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教育长足进步。小学音乐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背景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评价是现代教育中发展教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通过多元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小学的孩子还很小,还处在人生的初期,有很大的成长潜力,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如果小学音乐课堂的评价体系能够如此完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擅长的,这对他们未来进入中学、大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走出社会,也会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

[2]周华玲.多元化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64.

[3]邵蓉.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研究述略[J].2016(12),62.

作者:韦俊旭

第三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音乐审美经验基础研究

摘要: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人们拥有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能够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水平,塑造完美的情操和人格,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审美愉悦和满足审美需求。因此,本文分析了音乐审美经验的特征、功效,以及音乐审美经验在认知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艺术;认知音乐;音乐审美;审美经验;文化特征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积淀了人的智慧和才能,承载了人的理想和情感,音乐艺术是传递美的一种载体,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出现实生活情况,表达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人们要感知到音乐艺术的美,首先要具备一种审美的能力,其中审美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审美能力。音乐艺术中美的元素需要审美主体去发掘,因而人在审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人们要了解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音乐思想、音乐风格以及音乐背景等理解音乐的必备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认知音乐。因此,音乐审美经验中存储音乐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音乐审美经验概述

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经验,也被称为“美感经验”,其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和感知,经过大脑的加工和转换形成于保留在记忆中的经验。一般来说,审美经验包括对某种普遍存在事物的观照和冥想。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感性经验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实践活动不断展开,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把握内在的规律,使得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经验就会不断发展、变化和沉淀。音乐艺术具有时间流动性较强的特征,其还对人的感官和情绪刺激较为强烈,因此,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经验是进行音乐审美评价和体验音乐美的前提条件,其还对审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思维活动具有制约功效。在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听觉来感知音乐美的存在,进而获得音乐的感性形式并得到心理上的审美需求满足。音乐审美经验要在把握和认知音乐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加强存储与之相关的音乐知识和经验。音乐艺术作品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悟、理解和表现。人们对音乐的认知,不仅包含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时代背景、文化知识、艺术时尚和社会发展方向,以及创作者的个人风格等,具有了各类知识能够为音乐审美经验打下牢固的基础。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理解和认知过程中,音乐审美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音乐审美经验的特征

音乐是一种随着时间流动的听觉艺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需要具有广泛和深厚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一)音乐审美经验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相统一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直接感受,其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情感会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而有所变化,声音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审美客体,声音刺激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带来直接的情感方面变化。比如,音乐节奏的快慢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快节奏的音乐使得人们精神振奋、心情欢快,或是将人们引入激励、刺激的场景中;慢节奏的音乐会使得人们安逸、舒适,或是将人们带入宁静、温馨的场景中。这些感受都是直接的,其是人们感官的知觉,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知觉在顷刻之间就能够察觉到音乐作品在人们内心所起的反应,以满足人们得审美需要。音乐审美经验不仅需要感觉直接性,还需要理性的间接引导。人们在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人们不仅欣赏作品本身,还会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比如当时的音乐创作背景、创作者的音乐经历、以及从社会历史、文化与作品之间有更深刻的感受。人们对音乐直接体验是有限的,而间接的体验是广泛的,只有将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一部音乐作品。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向人们表达一些信息,使得人们与作品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人们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仅需要有直观的感受,还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提升欣赏水平。因此,音乐审美经验要以直接的感受为主,以间接理论为辅,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二)音乐审美经验的情感逻辑与思维逻辑相统一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其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向人们传递某些情感和精神。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取决于呈现人们什么样的情感和观念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而不是其音乐结构设计结果。音乐艺术的意义具有抽象性、多义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是模糊不清的,而且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素养、情绪和所掌握的音乐知识的不同,都会多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在开始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被音乐所感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使得人们情感得到释放。同时,审美过程还需要思维逻辑,其能够对情感逻辑进行阐释,将感觉到的情感变为有层次、条理的理论经验。人们按照一定理性思维模式来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其对情感逻辑起到一定补充作用,能够知道人们的审美实践,使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感逻辑需要人们的思维逻辑来进行整理和判断,使得人们能够客观的评价音乐作品,使得音乐审美经验能够相对完整。对音乐作品的认知需要不断经过逻辑思维指引使得人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通过审美经验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意蕴。在音乐审美经验过程中,音乐的直接感知和理智思维能力都是不可获却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提升和丰富审美经验。(三)音乐审美经验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音乐审美经验中始终贯穿着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矛盾,审美经验以稳定性为基础,变异性是稳定性的发展。比如,一首新的音乐作品,人们的审美经验相对于欣赏这首音乐之前是稳定的,而在进行审美过程中,作品中一些音乐知识会被审美经验所吸纳,进而新的音乐知识对审美经验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原有的稳定性经验产生了变异性经验。人们在原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审美经验,使得原有经验不断被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经验在不断被完善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性,但这些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审美需要的提升,促使新的经验形成,审美经验是在不断更迭中完善。因此,变异性是音乐审美经验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审美经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审美经验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是统一的,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断将新经验沉淀为稳定部分,使得音乐经验越来越丰富。比如,人们对现代音乐的认知是以古典音乐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在现代音乐的理论知识没有转化成为审美经验之时,总是感觉“怪异”的,但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其转化为新的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审美经验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认知音乐中音乐审美经验的功效

人们在认知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审美经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具有“前理解”和“净化器”的功效,还能够促使人与音乐作品在情感上相互契合。(一)音乐审美经验具有“前理解”的作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人们的审美水平越高,其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音乐审美经验是存在于认知音乐作品之前的,其具有先验性。音乐审美经验的“前理解”是指人们在认知音乐之前,要对了解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文化背景、创作者风格等内容。当音乐艺术刺激人们的听觉之后,大脑中会反映出与之相似的音调、情感等,这时人们会搜索大脑中相应的理论来进行判断,并将这次判断和认知转化为经验,来提高人们对音乐认知的敏锐度。音乐审美活动中“前理解”包含了对音乐作品自身的材料、语言形式、音乐技巧等专业音乐知识,还包含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等非专业性的内容。人们只有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获得大量的音乐知识,才能够从一定深度和广度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艺术的抽象性、流动性,使得音乐审美经验的“前理解”是人们通往认知音乐彼岸的桥梁。(二)音乐审美经验是精神灵魂的“净化器”音乐艺术产生源于人们对美和情感的需要,创作者在音乐作品中注入了人性化的要素,其包括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技巧、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及所要表达出的思想等。音乐作品本身也是美的,其所表达的内涵也是美的,能使得人们的精神境界有所提高、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将所处于社会背景、人生信仰、思想观念等带入了音乐之中,创作者自身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精神的影响,得到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创作者从音乐作品中得到自我确证,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学价值,满足审美需求,获得精神愉悦。音乐艺术对欣赏者也具有净化作用,音乐艺术中蕴含的情感对人们的精神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跟提升人们的精神思想水平,引导积极向上,调节和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水平。(三)音乐审美经验促使人们与音乐作品在情感上相互契合音乐艺术是创作者由感而发的结果,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通过审美经验对音乐作品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知,音乐作品能给人们带来愉悦、快乐、忧伤、激动、振奋等多种感情,这些感情通过声音所特有的性质传递给人们,进而使得音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人们由于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等各方面有所差异,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但其都以音乐审美经验为前提,音乐审美经验能够使得人们快速感知到音乐作品中的特性,使得人们的思维与音乐作品中情感发生碰撞,满足其审美的需求,为之后系统、完整的认知和理解音乐奠定了基础。音乐审美经验是构成人们与音乐作品之间情感契合的“催化剂”。(责任编辑:帅慧芳)

作者:刘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秘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精英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