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进课堂”之面面观

2022-09-13

当今时代, “地球村”的概念使得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信息往来空前迅速和繁荣, 知识经济的全球交流、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潮滚滚而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文化多元化就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对策,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只有在文化上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用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才能站稳脚跟,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已经不仅在于继承遗产, 发扬国粹, 而是关系到能否由民族文化引发出民族精神, 产生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而进入和占有世界市场, 使自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因此, 若从此处着眼再看“民族音乐进课堂”, 就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教育与文化传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音乐教育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重建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为, 学校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积累的传统知识进行整理, 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是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根本。因此有学者认为将民族音乐精品转化成系列化的乡土音乐教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和课外音乐活动这一举措, 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学意义和教育学的意义。

国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是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它标志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重视、继承、发展民族音乐的新阶段。

那么, 什么是民族音乐?什么样的民族音乐可以作为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大学阶段的“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机制等等怎样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

中国有着广阔的疆域, 众多的民族, 丰富的音乐品种,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音乐, 是中国的音乐。它包括出现在中国的一切音乐作品。中国民间音乐指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 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五个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具体应包括哪些音乐内容呢?很多的学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划分与类归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的。1990年王耀华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提出了大体有四类的分法, 即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其中民间音乐包括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综合性乐种的传统的六大形式。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两种形式, 这种对传统音乐进行分类的方法得到了国内广大专家的认可并且在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三者之间虽然有很多的共同因素, 但是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从内容来看, 中国民族音乐的范围最广泛, 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只包括了前面提到的四大类。而中国民间音乐只是指中国传统音乐中四大类的第一部分民间音乐部分。由此可知, “民族音乐进课堂”为教材编写者和各级音乐教师所提供的可选择面是多么的宽泛, 包容量是多么的巨大, 可以传递给青少年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宏大的。

其实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不少国家试图努力按照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去构建自己的音乐体系, 他们都相信本民族音乐具有能够和欧洲音乐相媲美的价值。不少作曲家转而向民族音乐吸取新鲜血液,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的素材, 并把这些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当然,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与吸收世界各国优秀音乐文化教育是并行不悖的, 柯达伊曾指出, 对名曲的热爱是可以通过对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出来的。因为世界上一切真正优秀的音乐, 就其实质来说都是民族的。所以, 深入和普及民族音乐是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抉择。

关于“民族音乐进课堂”有以下建议和措施:

(1) 音乐课程设置应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音乐文化不仅是一个音乐形态层面上的东西, 还应该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以及与哲学、艺术相关的各种层面的内容, 音乐课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学习,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在音乐学科上营造浓厚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很难想象, 一个连祖国的“母语”都讲不清楚, 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无了解或知之甚少的人, 对自己的国家, 民族会有多么浓厚的感情?我们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在音乐理论体系中, 应该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美学、形态学 (乐律学、乐器学、语言音乐学、曲式学) 价值观念等。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

(2) 课程设置应规范化和多样化。课程设置应像语言文化学科那样专门设置有关民族语言的语法、修辞、民族文学体裁。在各级各类的音乐学校应设置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乐理、中国作曲法、中国曲式学等课程, 使本国、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和接受。在校园内大量播放民族音乐的作品, 播放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播放优秀的外国音乐作品。呼吁社会各界对宣传民族音乐的大力支持, 在电视广播、录像制品中增加民族音乐节目的数量和比例, 在学校音乐教育和教科书中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比例等等。使之形成一个传播民族文化的大环境、大气喉。

教学形式要多样, 应设置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所谓大课堂, 就是艺术实践, 就是要走出学校, 面向社会, 在社会的民族音乐大环境中, 通过采风, 参加民俗活动, 深入民间社团学习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生动的民族音乐, 尤其要重视民俗———民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苗族的四月八日, 侗族花炮节, 彝族的火把节等, 加上新民俗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国庆等这些民俗活动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节目, 要鼓励师生下乡采风, 收集民间音乐的原始资料, 通过采风, 参加民俗活动, 让人真切体会到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 同时也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感情。中课堂, 指的是在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中, 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 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民族音乐欣赏会, 让学生亲身参加民族演奏 (唱) 会, 组织民族音乐兴趣小组等活动, 使民族音乐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让民族学生唱自己本民族民歌, 用本省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曲排练合唱, 排练舞蹈, 从而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小课堂, 指的是在音乐教育的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 注意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水平, 如学习民歌、戏曲部分, 若能让学生背民歌、唱戏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传统音乐将会蔚然成风。

(3) 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首先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特别注意强调教师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素质。音乐教师除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外, 还应加强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在艺术的发展上也必然受限制。能否承担起为21世纪培养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最根本的在于是否有一支实力雄厚, 爱岗敬业的音乐师资队伍。

音乐课程的内容, 应当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 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 以开阔的视野, 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来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相关文化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强调音乐课程必须贯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则,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积极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并且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 贴近时代。

在完善评价机制方面,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 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 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的过程。善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以评价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的作用。

总之, 音乐课程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上, 二者有机结合, 密不可分, 音乐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滋生她的文化传统, 一旦背离了她生存的土壤,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反之, 则有汲取不尽的营养, 音乐将得到充分而快速的发展。

摘要:把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重视、继承、发展民族音乐的新阶段。笔者建议, 音乐课程设置应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课程设置应规范化和多样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民族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篇:120例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