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体育课教案

2023-01-02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新课标体育课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初中新课标体育课教案

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明港一中 物理教师:张世锦,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八年级(新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先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接着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几个过程有承接,有设疑,环环相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概念。

(3)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之一—称重法。 (4)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给学生演示乒乓球的沉浮实验,一般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的,怎么让它沉在水底呢? 如下图,把乒乓球放在去底部的倒扣的矿泉水瓶里,然后快速倒水,发现小球就沉在水底了,接着堵住瓶口,小球又浮起来了。在此处设处疑问,引出——浮力。同时课件展示课题和本节的目标。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死海上躺着看书的人,上浮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学生通过图片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焦作浮力。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指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1(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的物体的重力),图2(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拉力),图3(手托起物体时测力计的拉力)。师生一起总结:测力计减小的力就等于浮力,即F浮=G-F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的非常细致,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抽出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即可。学生自学得出浮力是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并由此得到求浮力的方法之二——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另外教师介绍压力差发求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1)和容器地面紧密接触的物体,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所以浮力为零;(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为零,只受到向上的压力,浮力等于向上的压力。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

展示漂浮的船和漂在水面的鸭子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不难分析出它们分别都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得到了F浮=G物,这就是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它只适用于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 5.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给学生介绍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那么直接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广州天荣中学 510620 物理教师:陈威威,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五节(P90~P9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①铝块全部浸没 ②铝块部分浸没

③铁块全部浸没

比较①、③得出F浮与ρ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 比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 第四步:简单应用

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实践性作业

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 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初中美术人教新课标人物速写教案(精)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初中美术人教新课标人物速写教案

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力量性、协调性、精确性等)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各种工艺课业中做出较好的作业;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2)知识性。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知识性较强的美术常识、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初中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作业。

(3)创造性。美术课都应成为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

(4)个性化。初中生的个性差别日益明显,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象。(5)动机作用。小学生“无意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兴趣。初中生的学习也需要激发兴趣,但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画一画人。 板书课题。

2、讲解“速写”。 什么是速写呢?

速写,是以简单而迅速的笔调表现一种动态形象的图画,即在短时间内用简炼的线条扼要的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

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表现对象(描绘)的能力。要画好速写,必须坚持勤奋练习。

3、欣赏:

欣赏课本

4、5页,叶浅予、黄胄的画,以加深对速写的理解。

讲明简单的线条表现动态、神态。

写生前的准备: 教师挑选四位特征明显的四位同学,摆出看书的姿势,讲明模特的要求。

教师示范: (1)抓大形,大构架,大比例。 (2)用简单的长线表现特征,省略繁琐的。 (3)细描。

指导练习:

记住:“站七坐五盘三半”,也就是说, 坐着看书时,人高是五个头高。站的时候,人高是七个头高;坐在地上时,人高是三个半头高。

我们在画人物速写的时候,抓住人物头、手与书本的微妙关系,才能画出动态。注意线条越简单能体现动态越好。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8、讲评:

对作业中线条简练、概括的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外、课间休息的时候多画画人物速写,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二、案例的几点启示

1、体现教学者的教学理念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因此在学校实施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美术课程”更具有意义和作用。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四篇:初中美术人教新课标案例分析教案(精)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

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初二美术绘画的构图

课时:2课时(

二、三周)

教学目的:学习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对构图的审美能力。 作业 要求:动用构图的形式法则,创作构图两幅。 教学重点:分析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分钟)

二、引入新课: (2分钟)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绘画构图能力。

三、讲授新知识: (22分钟) (板书)

1、讲解构图的概念。

2、分析课本中的几幅画,讲解构图的基本形式、原则。

四、学生实践。 (15分钟)

1、作业 要求:

任选

二、三件物品,完成一幅构图。

用三角构图的形式,体现构图基本法则和原理。

2、辅导要点:

辅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构图的形式法则。 辅导学生对均衡、和谐构图基本原则的动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展示作业 ,总结构图。

2、自评、互评。

3、复习构图知识

六、教学效果反馈: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1分钟)

二、导入

新课: (2分钟)

以提问形式,复习构图知识,并更好地在本课中应用。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三、讲授新知识: (10分钟)

1、提出并说明本课作业 --静物写生构图 。

2、讲解示范的形式,提出作业 要求,演示构图。

四、学生实践、辅导。

1、作业

要求: 线的形式完成构图。 运用构图形式法则。 反复构图。

2、辅导要点:

观察、分析静物整体,寻找合理的构图形健?BR>反复研究构图形式,使构图更具形式美感。

五、课堂小结: (7分钟)

1、展示作业 ,组织讨论,谈体会。

2、总结:提示学生应在今后各种绘画学习中注意构图知识。

六、教学效果反馈: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五篇: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 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例谈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