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春院士的研究生

2022-08-23

第一篇:陈焕春院士的研究生

陈焕春;全面分析当前猪群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1、猪群常见三大系统疫病的临床分类

疾病要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非常简单。临床上,猪病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呼吸、消化、繁殖三大系统疾病。三大系统疾病表现形式多样,病原也非常复杂。

首先来说呼吸系统疾病,其引发原因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三大类。对这三类再进行分类,细菌疾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支气管波氏杆菌病和支原体病。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寄生虫病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弓形虫等疾病。从发病情况来看,弓形虫病在个别地方发生;猪附红细胞体在前几年发病比较严重,目前相对减少了。从全国来看,细菌病和病毒病的发病率仍然比较高,当然,不同养殖场之间仍存在差异。

其次是腹泻病。由细菌引起的腹泻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细胞内劳森氏菌病、猪痢疾密螺旋体(血痢)和魏氏梭菌等等,不过从目前的发病情况来看,细菌引起的腹泻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病毒引起的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病有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目前,发生的腹泻病多是流行性腹泻。由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有隐孢子虫病、猪鞭虫病、球虫病和蛔虫病。临床发病中,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疾病的不可预料性,所以,常规的预防措施是加强消毒,加强产房的温湿度控制,空气的流通,这些方法可以将7日龄内发生腹泻病仔猪的死亡率控制住。虽然加强消毒对流行性腹泻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但是目前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于流行性腹泻,我们从细胞、病原、生物体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生物体上建立细胞的敏感性,然后分离病毒,再将分离到的致病性比较高的病毒在细胞上复制,做成灭活疫苗和攻毒疫苗。从实验效果来看,这种灭活疫苗和攻毒疫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保护率能达到85%—90%,而市场上疫苗的保护率一般在80%。临床上,我们发现,将灭活苗和弱毒苗同时接种,流行性腹泻就能控制住,所以说有的疾病单纯的接种灭活苗或者是弱毒苗都是不理想的。

第三是繁殖障碍性疾病。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由病毒病引起,包括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日本乙型脑炎、圆环病毒和细小病毒病。细菌性疾病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较少可以忽略不计。寄生虫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基本上只有猪弓形虫病。所以,对于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就要区分是何种病毒引起的。

总而言之,每个养殖场不论大小,所出现的疾病都可以归结为呼吸、消化和繁殖障碍性疾病这三大类,诊断时,可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角度进行区分,另外,也需要考虑非传染性因素,如饲料和管理等。

2、当前猪病流行的现状2.1猪群老病新发,不断出现,危害日趋严重

疾病就两种情况:一个是老的病原发生新变异,出现新的症状:另一个是新发病原。这两种情况的防治原则是把病原控制做到位。只有把病原的控制做到位,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效果也才能立竿见影。

老病新发且不断出现的几类疾病:一是猪群腹泻。原发性肠道病原有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脑脊髓炎病毒、诺如病毒。继发性腹泻的病原有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Ⅱ型病毒。二是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毒gC、gE等多抗原位点发生变异,免疫原性增强,属强株。三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这主要包括Ⅱ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和Ⅶ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疾病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对猪造成的死亡比较大。

2.2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是影响猪场建设的长期隐患

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以及支原体。这些疾病破坏了淋巴细胞,破坏了免疫系统,形成了免疫抑制。再有一个就是霉变的饲料,发霉的饲料、霉菌毒素也会引起猪免疫抑制,引起腹泻或其他疾病。那么,这些免疫抑制性病原再加上霉菌毒素就使猪群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原发感染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致发病。

2.3多病原间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越来越普遍

多病原间的感染包括:一是同种细菌、不同血清型之间感染。像副猪嗜血杆菌的1-型、4型、5型、10 型、13型、14型和未定型,链球菌的1型、2型、7型和未定型。二是病原之间感染。像副猪嗜血杆菌与链球菌,蓝耳病与圆环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巴氏杆菌。三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三大疾病之间的混合感染。比如猪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或链球菌病混感:蓝耳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或链球菌病混感: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或链球菌病混感。

2.4常在菌、常发病,细菌性疾病在猪群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通常对病毒病很重视,但是对一些细菌性疾病重视的程度不够。对一些细菌性疾病猪场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随后发现疾病控制不住,继而又大量使用抗生素,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5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

我们国家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过分依赖药物,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分离到的致病菌耐药谱广,形成无药可治的局面。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要求禁止使用抗生素,我国迟早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不使用抗生素。对于细菌性疾病的控制要从生物防控角度实行早期预防,如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溶菌酶、抗菌肽等生物制剂,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疫苗预防人手,因此,我们要加大疫苗研发力度。

2.6猪群疫病综合防控监测措施不配套,应走绿色、健康、生态养猪之路

首先,猪场应长期重视病原学工作,分析掌握猪群病原流行动态;其次,猪群应建立重要疫病的流行检测与健康普查机制;第三,猪场应对猪群开展重大疫病净化机制;第四,猪群应合理优化疫苗与保健程序,走少打针,少用药模式;第五,发展循环农业,走全自动化、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

3、当前猪病的临床表现形式

3.1产房仔猪发生腹泻,以7日龄内的仔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

3.2怀孕中后期母猪流产,产房仔猪暴发猪伪狂犬病。

3.3保育猪出现消瘦、咳嗽、喘气、腿肿以及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症状。

3.4常在菌经常发病,呈区域暴发流行。

在西藏、四川、贵州等地,传染性猪胸膜肺炎的发病很严重。

4、实验室监测与检测4.1从疾病的发生情况看

2014年全年接诊的3033家规模猪场的5000多份病料和血样的归类分析来看,腹泻的发病率在 28.7%,多系统衰竭的比例在22.3%。呼吸系统疾病占19.4%。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率在9.3%,高热性疾病占10.1%。从不同阶段送检猪病归类分析来看,母猪的疾病以繁殖障碍性疾病为主,占总疾病数的70.2%,其中处于发病前期的有17.40。发病中期的32.5%.后期的有50.1%:产猪房仔猪的发病以腹泻为主,占整个发病的66%;保育猪的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病较多,占35.0%,生产上要多注意蓝耳病的发生情况。呼吸系统疾病占27%,腹泻占10.2%。其他疾病像脑膜炎占7.0%,败血症占5.8%,高热占14.3%。而育肥猪群呼吸系统疾病占到41.2%,莫名发热占20.1%。

4.2从病原上看

实验室检测结果上看:病毒病方面,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的流行依然严重;细菌方面,猪链球菌、副嗜血杆菌为主要细菌性疾病,附红细胞体、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对肥猪的威胁有所增加。链球菌占37%,副猪嗜血杆菌占23%。

4.3从多病原感染模式上看

统计数据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感染发生的几率较大,然后就是圆环病毒Ⅱ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感染率也非常高,而且四种病原同时感染的发病几率也比较高。

5、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与防控

5.1猪伪狂犬的病原学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伪狂犬病毒为线性双股DNA分子,基因组由独特长段、独特短段及位于独特短段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构成。目前有8株伪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在伪狂犬的各个基因中,最重要的是TK基因,它是伪狂犬病毒毒力强弱相关的基因。主要功能是在神经细胞中的增殖并产生感染性粒子。其次就是gG基因,是趋化因子结合蛋白,具有趋化因子抑制作用。然后是gE基因,它是病毒增殖非必需基因,与病毒在神经的传递有关。此外,还有RR基因、gB基因、gC 基因、gD基因。

5.2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学特点

5.2.1猪感染后6~10天可产生IgM,随即产生IgA、IgGl、IgG2,其中特异性IgM和IgA可持续3个月,说明在伪狂犬病毒的免疫中具有黏膜免疫应答。

5.2.2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猪,都可诱发产生抗体,其中IgGl和IgG2能中和病毒,在免疫保护中发挥作用,但是抗体滴度与临床保护力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完全的,不能完全保护动物。

5.2.3伪狂犬病毒自生诱导的体液抗体水平较低,细胞免疫在伪狂犬病毒的免疫上占主导地位。

5.3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市都检测到伪狂犬野毒的感染流行。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3—15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10%—30%,呈顽固性腹泻和零星的神经症状。育肥猪90—150日龄gE野毒阳转率高,呈高烧、伴呼吸系统症状:种猪不育,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不发情、返情、屡配不孕。公猪睾丸炎,丧失种用能力。

从实验室检测结果来看,2010~2014年伪狂犬病毒gE阳性率在逐年的升高,2010年猪场送检共有427例,到了2014年猪场送检就达到了1158例,而且gE阳性率大于70%的猪场有284家,gE阳性率在30%—70%的有455家,gE阳性率小于30%的有585家,gE阴性的猪场有2322家。通过分离毒株毒力的实验发现,相比经典伪狂犬毒株,新毒株对猪的致病力显著增强。 SMX2012分离株可导致50日龄仔猪的神经症状和死亡,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导致长时间的发热和精神沉郁。

5.4当前临床防控猪伪狂犬病面临的问题

5.4.1Bartha-K61疫苗株不能完全保护猪伪狂犬流行野毒的感染与攻毒:

5.4.2猪伪狂犬病毒一旦感染,将终身带毒:

5.4.3伪狂犬病毒传播途径多,野毒感染猪只广泛存在;

5.4.4商品猪群未免疫或免疫抗体滴度不高,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大量繁殖,使种猪、仔猪等易感猪感染。

5.5防控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思路

第二篇: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院士的话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网上看到的,大家经验之言,颇值聆听。在此分享。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

1 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2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 3 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

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4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 5 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

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

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 6 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 7 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

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 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 8 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 9 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 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 10 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

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其中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

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 11 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此文来自CCER网站的课程讨论栏目

第三篇:陈焕生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赏析

《陈奂生上城》最初发表在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后收入《高晓声1980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选》。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也是高晓声的代表作。高晓声在“陈奂生系列”(包括:短篇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种粮大户》、《陈奂生换战术》和中篇小说《陈奂生出国》)中,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当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和人物灵魂的演进。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

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195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解约》。创作了一系列农民题材的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或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党的政策。

2、背景简介

中国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了,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落后的喜悦,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二、课文鉴赏:

一)、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交待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即“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介绍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部分写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表现,同时也补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1、巧妙的情节设计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1、“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2、卖油绳: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3、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近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4、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块钱,像割掉一块肉一样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5、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6、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7、感冒: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

毫无破绽。

2、补充思考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本是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从内容上看,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从结构上看,即是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今日为何“悠悠”地来上城呢?

2、二段中“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揭示背景:“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即陈奂生上城市的天气和季节;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转好,揭示了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第二,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变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党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7、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那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8、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

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的愚昧思想。

从小说可以看出陈焕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

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1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第四篇: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泛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

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

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

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

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

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1960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谓ibid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et. al.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browse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conceptualize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

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

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

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

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第五篇:董焕春八(下)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测试题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单元过关测评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董焕春校对: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和xù()干hé()迁xǐ()dǔ()信 kuī()探shòu()猎jiān()默móu()取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2分)

①八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 ....②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

目空一切:前赴后继:

3.判断正误(2分)

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详细地说明了罗布泊消失的自然原因。()

②《旅鼠之谜》在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繁衍下去”。()

③《敬畏自然》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④《大雁归来》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选词填空(2分)

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所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但我 总是觉得,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A.鱼目混珠B.道听途说C.一知半解

5.默写(5分)

① 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②,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身在最高层,浮云飘游在脚下,不能遮蔽自己望远之目;心在最高层,琐屑纷杂的俗事不能遮蔽自己的思想。请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两句来形容这一境界。

6.改写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偶。(2分) 原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般。

改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7.综合性学习(4分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我的镜头:

活动二:(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

我的计策:

二、现代课文阅读(20分)

泡沫塑料做衣服(8分)

提起泡沫塑料,我们大概都不陌生,它有些像咱们常说的海绵,但比海绵结实多了,用

它搓澡、擦地板,特别耐用。

泡沫塑料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泡沫塑料都能用来做衣服,用于衣着的主要是聚氨基

甲酸一类,它是好几种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它相当于软木的 那样轻,又像海绵那

样软。它的弹性很大,一块跟普通桌子差不多大的泡沫塑料,就能承受40吨的压力。40吨有

多重呢?假如一个同学体重40千克,它就能承受1000个同学的重量。去掉压力后,泡沫塑

料又能很快恢复原有的厚度。

泡沫塑料内部充满了气孔,所以透气性好,又耐洗易干,即使气温升到200℃,或是降低

到-32℃时,它也不变,保持着良好的柔软性。

泡沫塑料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暖。50克泡沫塑料相当于550克羊毛的保暖效果,这是因为

泡沫塑料内的无数气孔能容纳大量的空气,而空气是不易导热的。织物纤维中的空气越多,

导热性就越差。空气是热胀冷缩的,用泡沫塑料做衣服的衬里,只要人体有一点热量,泡沫

塑料内的空气就会膨胀;空气的压力使泡沫塑料伸展开来,挤住了透气孔,空气对流量减少,

增强了衣服的保暖能力。所以用它做宇航发服、飞行服、航海服或普通人的冬装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它还可以取代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又好洗又好干。到时候,服装家庭就又添了一个新成员了。

8.细读全文,说说用泡沫塑料做衣服有哪些好处。(2分)

9.文中画线的“又好洗又好干”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服装家庭就又添了一个新成员了”

中的“新成员”指什么?(2分)

10.泡沫塑料衣服为什么比其他一些织物纤维衣服的保暖效果好?(2分)

11.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2分)

“泡沫塑料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泡沫塑料都能用来做衣服,用于衣着的主要是聚氨基..甲酸一类,它是好几种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

(二)过年鲤鱼贵(12分)

潘江涛

①如今的日子,甭说是城市,就是乡下,也像是芝麻开花。这不,当我给年逾古稀的老

爸打电话时,电话那端传来爽朗的话语:“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呢。”不想,

刚搁下话筒,就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一把抓起,传来的还是爸爸的声音:“家里还少一尾

红鱼,要大一点的,回来过年时一定带上。”

②爸爸所说的“红鱼”,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鲤鱼。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生存而采集渔

猎,鱼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鲤鱼金鳞赤尾,体色艳美,光彩熠目,闪闪发光,俗称“红鱼”、“喜鱼”,具有喜庆、吉祥、胜利、成功等含意。鲤鱼肚子大,两头小,看上去酷似一只“元宝”,有“元宝鱼”的雅号。“鱼”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所以,逢年过节、喜寿宴席,鲤鱼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红鲤鱼因其身子、鳍“白里透红”,更是讨个“年年有鱼,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春秋时期,孔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国君鲁昭公拿了一条鲤鱼去贺喜。孔子便把儿子取名为“鲤”,以“伯鱼”为字,以志纪念。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与“鲤”字谐音,因此,鲤鱼身价倍增,尊“鲤”之风盛行。那时,皇帝和达官显贵都佩有鲤形饰物,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兵遣将,皆用鲤鱼形状的兵符(即“鲤符”)。法律还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贩鲤者罚杖六十。

③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儿时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

吃年夜饭,那一尾红鲤鱼让满室生辉。印象中,中堂的年画中是一个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一条活蹦乱跳的红鲤鱼;剪纸“春”字下面是一条胖乎乎的红鲤鱼;桌子上摆的是一道清蒸红鲤鱼,而这道清蒸红鲤鱼是不能动筷的,一直要放到大年初一。爸爸说,我们要将今年的积蓄“余’到明年。

④“鲤鱼跳龙门”是我国妇孺皆知的谚语。相传龙门像一道神门,堵住了黄河中的鱼类

游过,只有神龙才可以通行。黄河的鲤鱼却不服气。神龙对鲤鱼说:“谁能跳过龙门,谁就是龙。”这话引来许多鲤鱼争跳龙门。人们把发奋进取且功成名就者喻为鲤鱼跳龙门。 ⑤买尾鲤鱼过新年,这是爸爸企盼的最厚重的年货。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到农贸

市场采购。哪知,平常并不俏销的鲤鱼价格涨了3倍,而且已经缺货。好说歹说,摊主才答应今晚进货给我留一尾大鲤鱼,还嘱我明天一早取货。

⑥时代在快速发展,现在的“年味”和小时候的“年味”已大不相同。然而,“过年鲤鱼

贵”这一点没变,还是年年有“余”!

12.请就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过年鲤鱼贵”这一现象的理解。(2分)

13.你从第⑤段划线句“买尾鲤鱼过新年,这是爸爸企盼的最厚重的年货”中读出了什么?(2分)

14.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可否调换?为什么?(说出一条理由即可)(3分)

15.文章结尾,作者谈到“现在的‘年味’和小时候的‘年味’已大不相同。然而,‘过年鲤鱼贯’这一点没变,还是年年有‘余’!”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化的理解。(限80-120字)(5分)

三、文言文阅读

(一)与朱元思书(11分)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负势竞上()②好鸟相鸣() ③互相轩邈()④经纶世务者() 17.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 中轩敞者为窗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D.纪伯伦者,黎巴嫩人也

18.写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2分)

句子:。

翻译:

19.理解填空。(5分)

(1)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的特点。

(2)文章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3)文章最后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一句相照应。

(二)齐景公出猎(8分)

《晏子春秋》卷二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

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0.解释加点的字(4分)

①殆所谓之不祥也()②是不与焉() ③如虎之室()④曷为不祥也() 21.翻译(2分)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22、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本文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理念?(2分)

四、作文(40分)

孙悟空以花果山为乐园,鲁迅以鲁镇为乐园,你肯定有你的乐园。请以“,

我的乐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煦 涸 徙 笃 窥 狩 缄 牟

2.(1)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文中指鸟群飞过时不可阻挡、高傲的气势。

(2)前赴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文中指旅鼠迁徙的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的阵势。

3.(1)×(2)√(3)√(4)√

4. B

5.(略) 6. 水塘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7.(活动一)考查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示例:镜头一: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

镜头二:学校旁边的公路旁,到处是垃圾堆。废弃的塑料袋与垃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

(活动二)只要言之有理、结合环保来谈

8.重量轻;弹性大;柔软;透气性好;耐洗易干;保暖能力强;取材广泛;成本低廉。

9.容易; 泡沫塑料衣服。

10.泡沫塑料衣服内的无数气孔能容纳大量的空气,空气不易导热;只要人体有一点热量,泡沫塑料内的空气就会膨胀,空气压力使泡沫塑料伸展开来,挤住透气孔,空气对流量减少。(或减少热传导,减少对流量)

11.说明泡沫塑料中“用于衣着”的大多是聚氨基甲酸一类,但并非仅这一类。

1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鲤鱼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买的人多,价格就高了。

13.父亲对买尾鲤鱼过新年这事很在乎;父亲对鲤鱼承载的传统文化是认同的(希望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14.示例:可以调换。因为第②段和第④段介绍的是与鲤鱼有关的文化,而第③段主要说的是儿时过年的印象,调换后,上下文更连贯。

不可以调换。因为第②段中“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一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第②段和第③段是从鲤鱼形象作为“美好的象征”这一角度谈的,第④段紧接着从鲤鱼形象作为“前途的憧憬”这一角度谈,前后呼应,顺理成章。(评分:共3分。表明看法1分,说明理由2分。)

15.示例:略。评分:共5分。“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给2分;“言之有据(文章和生活实际)”给2分;“语言表达”给1分。

16——19(略)

20.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如:到,往。④曷:同“何”

21. 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而你刚才说的都不在其内。

22.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赖人才的思想理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采购内勤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成功销售的八大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