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的应用研究

2023-06-09

第一篇:在企业管理的应用研究

标杆管理在发电企业节能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就是发电企业将其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发电燃油消耗、发电水耗等主要节能指标与标杆企业的节能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以提高发电企业节能效率的过程。节能标杆管理不仅有助于发电企业积极应对节能发电调度的挑战、提高其竞争力,而且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发电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标杆管理;发电企业;节能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又称标杆瞄准、对标管理或基准管理,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公司学习日本公司的运动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标杆管理以其极强的操作性被中外企业广泛采用,IBM公司、施乐公司(Xerox)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标杆管理并获得了成功。然而,将标杆管理运用于发电企业的节能项目还是比较新的尝试。发电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国家和地区节能的重点企业。因此,探索发电企业的节能对标活动,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发电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标杆管理用于发电企业节能的可行性

标杆管理的鼻祖是美国的施乐公司,该公司将标杆管理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一般来说,标杆管理是以优秀企业的做法为标杆(benchmark),加以创造性地改进,并依据优秀企业的业绩指标相应地设置本企业的业绩目标,以获取企业绩效的巨大提高。

施乐公司认为,标杆管理活动可以应用于组织的任何领域之中,组织中运行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进行标杆管理。事实上,电力企业广泛开展的“升级达标”、“创一流”和“同业对标”等活动就是标杆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只不过这些活动相对忽视了过程管理。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标杆管理可以用于运行管理、检修管理、燃料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就是发电企业将其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发电燃油消耗、发电水耗等主要节能指标与标杆企业的节能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以提高发电企业节能效率的过程。

基于标杆管理的分类,节能标杆管理可以分为内部节能标杆管理、竞争性节能标杆管理(行业内)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等。内部节能标杆管理是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发电集团对集团内部处于不同地域发电企业开展的节能对标活动同样属于内部标杆管理的范畴。内部节能标杆管理不涉及保密问题,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成本较低并且可以获得非常详细的资料。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是指通过借鉴不同行业的节能经验,以提高节能效率。通过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发电企业可以寻找到全新的节能方法与实践。钢铁、电力、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都属于高能耗行业,这些行业内企业的节能措施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已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十一五”经济工作中突出的位置上。高能耗企业能否在节能工作中有所突破,直接决定了“十一五”规划中20%降耗目标的能否实现。电力行业是一次能源消费大户,也是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其中发电企业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发电企业在降低供电煤耗和降低厂用电率等方面累计可以产生39%的贡献,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发电企业的节能水平,对完成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节能发电调度也是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重要原因。节能发电调度是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前提,优先调度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对于火电机组,则按照煤耗水平调度发电。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对发电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存亡。实行新的发电调度规则后,能耗低、已安装脱硫装置的燃煤机组将优先得到调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燃煤、燃油机组将难以上网发电。例如,广东率先成为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地区,从2008年1月1日起,节能的电厂将优先上网售电,能耗高的发电企业将卖不出电。同时,配合之前出台的脱硫电价优惠政策,凡采取脱硫措施的企业,每度上网电价将给予0.015元的补贴。

最后,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发电企业能耗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了企业运作成本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发电企业通过积极开展节能对标活动,可以降低成本,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另一方面,经济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正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侧重于节能降耗,发电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无疑是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明智之举。

三、发电企业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的流程

施乐公司的罗伯特·C·开普(Robert C. Camp)是标杆管理的先驱和最著名的倡导者。他将标杆管理活动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有2到3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发电企业的节能标杆管理划分为计划阶段、收集数据阶段、分析阶段和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活动。

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成立标杆管理项目小组,确定节能标杆企业,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等。标杆管理项目小组的成员通常是由5-10人构成,一般应包括发电企业分管节能工作的领导、节能管理专工和一线员工。分管节能工作的领导一般应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或总工程师),其主要工作是协调与外部标杆企业之间的标杆管理活动,担当与外部节能标杆企业开展标杆管理活动联络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负责指导企业的节能标杆管理活动。节能管理专工是节能标杆管理项目的直接推动者,在节能项目小组的功能发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是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获取节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资源,同时协调厂部、部门和班组的节能活动。其他活动还包括安排项目小组的工作日程;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作用;制定节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节能标杆企业的选择既要考虑节能指标的可比性,又要考虑获取节能数据的可能性。为了使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合作更加富有成效,标杆管理小组需要首先罗列出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合作伙伴,并从中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一般来说,与集团内部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可以方便、有效地避免信息的保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对于外部节能标杆管理,那些有相同的需求或希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从中获益的标杆企业,包括潜在的、可能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高层管理者不仅需要为节能对标活动提供各种资源,而且需要指导节能对标活动,及时解决节能对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收集数据阶段。收集数据包括企业内部数据收集和外部数据收集,其中企业内部数据收集是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对于内部标杆管理,只需要收集到发电企业(发电集团)内部历史上的一些相关数据便可。对于其他类型的标杆管理,除了需要收集到内部的数据外,还需要收集企业外部的数据。发电企业的主要节能数据包括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发电燃油消耗和发电水耗等,其中供电煤耗是发电企业的核心节能数据采集对象。发电煤耗是指统计期内每发一千瓦时电量所需耗用的标准煤量;供电煤耗是指统计期内每供一千瓦时电量所需耗用的标准煤量;发电厂用电率是指统计期内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值;发电燃油消耗主要用于机组启动点火和日常助燃,它是指统计期内每供1千瓦时电量所消耗的燃油量;发电水耗率是指统计期内每发1千瓦时电量电能所消耗的生产用新鲜水量。

在收集数据阶段,需要为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建立专门的中心数据库。发电企业内部的节能数据收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只需要将来自不同部门的节能数据输入到中心数据库便可。由于内部节能数据不仅是内部节能标杆管理必不可少的数据,而且是进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所以内部节能数据尽可能详细、具体,内部节能数据不仅仅包括目前的节能数据,而且还应包括企业历史上的节能数据。虽然涉及到信息保密,外部节能数据的收集相对比较困难,但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相关的节能数据,并及时输入到中心数据库中。这样,一是可以从外部公开发表物中采集数据;二是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交换节能数据;三是从外部专家手中获得相关数据。

3.分析阶段。节能标杆管理中心数据库建成后,节能标杆管理活动便进入了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找出节能指标存在的差距及原因,设定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节能目标。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企业在节能方面存在的差距,是有效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找出存在节能差距的原因又是设定节能目标、制定节能方案的关键。现场考察与参观有助于发现提高节能效率的机会和存在节能差距的根本原因。现场考察与参观前需要进行精心策划和准备,最好能制定一份计划。由于现场考察与参观需要得到节能标杆企业的密切配合,所以,现场考察与参观一般只限于在合作伙伴之间进行。

由于发电企业火电机组蒸汽的压力与温度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发电企业的节能目标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相比,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制定节能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355克,比2005年的370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5克;发电企业厂用电率为4.5%,比2005年下降1.4 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是针对大多数的火力发电企业而言的,有不少的发电企业目前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标准。以上海外高桥电厂为例。1998年建成投产的外高桥一期4台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其机组参数、效率和环保指标均明显低于二期和三期燃煤发电机组。被称为“中华第一机组”的外高桥二期两台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电煤耗仅293克/千瓦时,已经步入世界最低之列。而外高桥三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建成后,其发电煤耗将比外高桥二期还要低12克。

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节能方案及节能计划、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批准以及评估节能效果。节能目标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节能方案,并通过分析实现节能目标的成本和收益,选择最适合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的制定以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小组为主体,也可以邀请外部专家论证节能方案的可行性。节能计划实际上是一份变革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阻力。尽可能排除与变革相抵触的力量,争取企业成员的理解、接纳与支持,关系到变革方案的成败。化解变革阻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需要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批准和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精神方面而且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实施阶段的另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对节能标杆管理带来的节能效果做一个较准确的测定或估算,是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绕不开的话题。火电行业的节能率是我国多年来验证节能效果时通常习惯使用的计算方法;火电行业能效指数(energy efficiency index ,EEI) 也可作为评价火电企业能效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小组需要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节能标杆企业也在不断地提高其节能水平,因此,发电企业需要及时跟踪节能标杆企业,及时更新节能标杆管理中心数据库,在发电企业自身节能绩效已达到节能标杆企业水平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持续地进行节能标杆管理,实现最佳节能绩效。否则,即使通过实施节能标杆管理活动,也难以获得预期的节能绩效,更谈不上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标杆管理以其超强的可操作性倍受推崇。但是,节能标杆管理在发电企业的具体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寻找适合的节能标杆企业。如果没有合作伙伴提供有意义的数据,标杆管理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尽管案头研究(desk study)和问卷调查可以获得一些节能数据,如果没有现场参观就无法获得更全面的节能数据。第二个问题是节能数据的有效性。在不同时间和区域,测得的节能数据可能不尽相同。如果节能数据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节能标杆管理就达不到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完成节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时间。识别节能标杆管理的合作伙伴,获得合作伙伴的同意,得到充分的节能数据并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和评估,这些活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一些任务超出了应用标杆管理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时候,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Camp Robert C. Benchmarking:the Search for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that Lead to Superior Performance[M]. ASQC Quality Press,Milwaukee,Wisc,1989.

[2] H·詹姆斯·哈里顿,詹姆斯·S·哈里顿,著.欧阳袖,张海蓉,译.标杆管理:瞄准并超越一流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叶泽. 电力企业标杆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5).

[4] 甘霖.南方五省区电力节能减排的潜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3).

[5] 赵飞,等.节能自愿协议在火电行业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1).

第二篇: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姓名:

单位: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提高自身生产效率,而员工的工作效率就是公司的生产效率。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运用绩效考核的方法,不仅可以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还可以更好的加强员工的自身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达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因此,将绩效考核的管理方法科学合理的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是各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内部生产率增长日趋减缓的大环境下,时代的变革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节奏和步伐,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而员工的工作绩效恰恰能反映其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以高效率完成预定目标。企业绩效考核已经成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仅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而且更有助于对员工进行正面引导,为其指明正确的努力方向。企业通过灵活的薪酬体制,根据工作绩效的大小奖罚分明,有利于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绩效考核中的面谈机制,可以使员工和上级领导更好的沟通,有助于员工了解公司对自己的工作期望,更好地加强员工的自我管理,发掘自己工作中的潜力。而企业也可以从员工的自身提高中获取更高的生产效率,

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实现双赢的效果。

二、企业在管理中推行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

绩效考核的实施必须要达到相应具备的客观条件,才能达到有效考核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如果客观条件达不到要求,势必会影响绩效考核的深入推进,使绩效考核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流于形式。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甚至沦为处罚员工的工具,使员工产生抵制情绪,更加不利于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内部的激励体制以及企业文化能否对绩效考核系统进行有效的支持,能否培育以绩效为导向的价值观及体制关系,也对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实施绩效考核前,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条件:

1、实施绩效考核前应确定企业各层面的领导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企业各层面的领导人是实施绩效考核的主体,掌握着绩效考核的考核主导方向,是员工努力达到考核标准的指引。只有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才能为员工完成绩效任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实施绩效考核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与完成后应获得的奖励分配相对等。绩效考核取得不同成绩的员工,应给予相应等同的待遇。业绩较差的员工,可能是被淘汰的对象。业绩一般的员工,或可通过培训挖掘其潜力。业绩优异的员工,公司除给予更多的奖励外,还应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以防止人才流失。

3、应明确部门权责,明确员工个人工作职责。将权责落实到相关工作的每一个人,以避免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4、任何管理模式在本企业管理实施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如绩效考核在替代原有的管理机制时,都会受到各方面的抵制和反对。一项没有全员支持和参与的管理制度将是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制度。为了保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全面认可和支持,使之愿意将绩效考核推广到企业中,并为之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将寸步难行。

(2)赢得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企业员工是绩效考核的基本对

象。员工只有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认识,在思想观念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才能提高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绩效管理系统后,员工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和关注于工作目标,才能取得较好的业绩。

(3)寻求中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是绩效管理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被考评者,同时也是考评者。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中层管理人员不但要对绩效管理制度运行贯彻实施充满信心,还要使他们掌握绩效考评的技术和技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活动中去。

三、目前企业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改进和提 高公司绩效水平。而目前在一些

二、三线城市或不发达地区的企业,绩效考核只是用来罚款和扣钱的工具,导致员工无法心服口服的执行,绩效考核也只会流于形式。

2、绩效考核实施后,要贯彻实施绩效计划,观察员工所作所为, 不断进行评估和反馈,保证员工活动不偏离既定的绩效目标。而实践中,绩效考核在一些企业中仅仅以管理制度的形式被使用,考核的实质过程却受到忽视。从而仅仅只得到一个“考核达标”或“考核不达标”的结果。实际上,考核是手段,达到既定目标才是根本目的。因此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对员工的活动实施一定的引导,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3、在绩效评定中,考核者是评定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而 考核者自身并不能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完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考核者,他们的评定行为往往受到若干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比较常见的心理干扰因素有感情误差、近因效应、趋中效应、对比效应、偏见误差以及主观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误差等等,这些心理干扰因素都使考核的结果难免失之偏颇。针对这些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准则进行定期的跟踪修正,在考核体系当中尽可能采取一些相对客观或者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加强与被考核者的沟通,以减少考核误差带来的负面效应。

4、成功的绩效管理主要由目标设计、过程指导、考核反馈、激励发展四部分组成,在实际绩效管理的活动过程中紧密相连。绩效考核不单是考核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是否达标,还应注重目标完成后的奖励,并为员工创造更高的工作期望。

5、绩效考核大部分是由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在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到个人后,管理者要不断的追踪实施情况。而实际情况中,许多中层管理者出于顾及员工的“面子”,不好意思当面提出并指正。导致“秋后算账”的情况发生。

6、绩效考核有准备、实施、考评、总结、应用开发五个阶段。许多企业仅仅停留在前四个阶段,而忽视了关键的应用开发。在实施了前四个阶段后,绩效考核已经有一个阶段性的评估结果。应用开发的实施可根据员工工作成绩水平,对各个不同业绩水平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既能挖掘有潜力的员工,为高水平的员工提供相应的激励,又能提高公司整体生产效率。

四、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消除对绩效考核的错误及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考核仅仅是一种手段,绩效考核的积极目的是使员工了解业绩目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反馈评价信息,促进员工的发展,通过帮助员工执行企业任务时认识和利用自身全部潜能来提高工作业绩,当员工意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缺点,并清楚如何提高自己技能和素质时,考核的目的就达到了。企业若只想将绩效考核作为控制员工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2、设计出准确可行的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的内容要与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相一致,并且符合职位说明书中所描述岗位特点和要求。要设计一套准确可行的考核指标,首先要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有清晰地认识,其次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确定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与员工们进行沟通,为每位员工制定工作职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个正确的认识。

3、建立合理的考核周期

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考核目标,考核的周期也应不同。企业规模

越大,考核周期可以适当地放长;如果职位的工作绩效是比较容易考核的,考核的周期相对要短一些,职位的工作绩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较大,绩效考核周期相对要短一些。考核指标的性质比较稳定,绩效考核的周期可以适当放长,对于性质比较不稳定的考核指标,考核周期就相对缩短;对复杂程度高的指标体系考核周期可以相对较长,反之就应较短,以实现及时性。考核周期的时间应当保证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这些标准。

4、建立良好的绩效反馈体系

绩效考核的积极目的是使员工了解业绩目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反馈评价信息,促进员工的发展,通过帮助员工执行企业任务时认识和利用自身全部潜能来提高工作业绩,当员工意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缺点,并清楚如何提高自己技能和素质时,考核的目的就达到了。而绩效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5、注重绩效考核反馈

绩效反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成绩。通过反馈,使被考评者意识到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的进步和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恰当和有效的沟通技巧运用于绩效反馈中能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为提供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工作表现达成共识的机会。运用绩效面谈的方法

6、重视绩效考核的应用与开发

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的评估分析,可以供管理人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提供信息,同时用于员工个人在绩效改进、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提供借鉴,还可以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计划、招聘、甄选、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决策中。绩效考核的应用和正确的开发还可以提供员工优劣势的信息,据此帮助员工识别如何在现有的岗位上提高其工作业绩,如何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开发,以及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建议等。

结语: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提高企业的整体办事效率,充

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出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绩效考核这一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和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工作绩效考核的方法来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企业导入绩效管理可以公平的评价员工的贡献,为员工薪酬发放提供基础依据,激励业绩优秀的员工、督促业绩低下的员工,同时绩效管理也能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缺乏执行的文化、缺乏执行的人、缺乏执行的能力等,都会导致体系执行不下去、执行变样、执行效果不好。具体到企业内部的不同业务、不同层级、不同管理条线,所采用的考核内容、考核要点、考核程序等也要有所不同。因此,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应充分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武欣编著.绩效管理实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谌新民,武志鸿编著.绩效考评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 杜映梅编著.绩效管理.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罗瑾琏.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源整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 吴建新.虚拟团队绩效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第三篇: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自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竞争逐渐激烈,因此而面临的经济风险也逐年提高。企业为了在动态的市场环境变化中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在风险管理认知上存在缺陷。为了维持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文章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探讨了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管理 可持续发展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中各种技术、人才和资金都在快速流转,所以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企业为了使自身在市场环境中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全面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1.1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中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存在不足之处,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对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影响着企业内部的运行动力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向心力。但是企业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时往往使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依托于其他部门,使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内驱力,这种企业管理者在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上的不足之处制约企业的发展。其次,无论是企业的任何工作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能时,对自身工作的范围界定不够清晰,阻碍了其职能的正常发挥,也降低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由于不规范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往往使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出现混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能划分不够准确,常常使全面风险管理机构内部的工作无人履行,而管理人员履行了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影响了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1]。

1.2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中都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所以企业也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自身的管理建设。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高效管理企业运行中的各项风险信息。但是,目前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需要较高的网络安全系统,一旦系统中出现了网络安全事故,企业将面临重大的信息泄露故障。所以,在安全系统建设技术不完善时,企业内部难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到达一定的水平[2]。

1.3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较弱

高效的控制活动是确保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就需要规划完善的控制活动流程,制定严格的控制活动计划和目标,才能确保企业内部的正常有序运转。但是在目前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对控制活动的意识薄弱,导致设置控制活动的流程、计划以及工作目标只流于表面形式。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活动机制不健全,控制活动不规范,往往导致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平稳运行,在企业中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3]。

2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任何工作都需要严格的制度体系的监督作用,所以要想进行高效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里制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4]。

首先,充分吸收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经验,融合其他国家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以及管理工作流程等,结合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形成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几个方面:即知识管理部门、技术团队、战略目标团队以及工作执行团队等。战略制定团队负责根据国内外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目标。技术团队负责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执行团队根据战略团队制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实现目标的执行工作。而目标管理团队则主要负责监督执行团队是否根据战略目标执行全面风险管理,以及战略团队是否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等。在企业内部设置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机构,并将机构分成具体工作的不同团队,利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平稳发展[5]。

其次,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应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网络化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平台。由于网络化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特征,比如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企业风险管理等。所以全面风险管理人员在流通与调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团队之间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自身的全全面风险管理结构,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的动态管理[6]。

2.2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信息化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是时代发展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逐渐扩大,所以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平稳向前发展,就需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高效管理。对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等于占据了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现状来看,企业中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并且全面?L险管理工作中,信息数据的来源比较广泛、分类工作很难进行,在传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依靠工作人员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进行,提高工作质量并且减少工作成本。在时代发展变化极为快速的今天,企业中风险管理信息数据更新速度较快,加上企业一味地沿用传统的人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则企业必然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所以应利用前沿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智能性、时效性以及效率性。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提高风险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促进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7]。

2.3加强企业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控制活动流程不规范,所以提出如下规范控制活动的流程措施。

第一,企业管理工作人员详细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现状,保障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以确保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数据的时效性,使企业面临经济风险时全面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持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内部制定独立的财务报告流程,在报告流程中应包括完善的企业编制报表和会计工作报告,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财务流通情况,便于企业发现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第三,实施企业内部的业务文本控制,业务文本控制就是用文字或图标的形式记录企业中的业务发展情况,这种文本记录的形式方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数据录入以及信息的查找。同时当企业运转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保证有足够的记录信息查找错误的来源和制定解决办法。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8]。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以及控制活动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规范和加强企业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利用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内驱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稳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缺.全面风险管理在战略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基于COSO发布2016版《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修订版》(征求意见稿)[J].当代会计,2017(4):28- 29.

[2] 王金凤,贺旭玲,初春虹.基于“路径――目标”权变理论的全面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一个煤炭企业的调查[J].审计研究,2017(1):37- 44.

[3] 吴德福.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3- 14.

[4] 陈君.基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6(3):52- 55.

[5] 王赢.多元化控股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探讨――以中粮集团为例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6(4):29- 31.

[6] 成小平,庞守林,高磊.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l展研究,2016(1):33- 37.

[7] 刘红.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8] 罗怀敬.全面风险管理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第四篇: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0-12-30 葛瑛瑛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ERP 财务管理 应用

信息化应用调查我要找茬在线投稿加入收藏发表评论好文推荐打印文本 在目前这个信息化时代,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因此,很多企业纷纷采用ERP系统来武装自己,对于企业来说,应用ERP系统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等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的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效率以及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ERP在企业财务管理运用中的优势,然后指出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财务管理日趋细化、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日渐提升的今天,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从内部来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增长。客户对于商品的选择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个性化需求,为了适应这个需求趋势,企业同样要改变其生产模式,必须探求新的方法以解决新经济环境中提出的新问题。ERP所提供的新的工作平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备条件之一,它能全盘掌握企业信息,并能清晰地提供决策所需资料的数据处理系统。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将帮助企业的财务领导在理念、技术、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革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ERP系统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相关问题。

一、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与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差异以及存在的优势

ERP系统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综合集成管理,具有集成度高、信息处理及时等优点。同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差异。

首先,会计科目不同。在ERP系统中,会计科目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设置,分公司以及子公司无权进行修改,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财务数据是按业务发生的性质进行统一组织的,有利于系统编制合并报表。对于往来类和成本费用类科目,可采用辅助核算模式,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系统设置多级明细科目的思路,更有利于进行数据集成控制。

其次,数据范围和采集方式不同。由于实施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改善,信息集成不仅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信息集成有效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了。另外采集和处理的信息相当广泛,它不仅采集和处理财务信息,而且还采集和处理非财务信息,供各相关部门享用,数据的一致性可以消除数据的重复和冗余。再次,会计凭证生成方式以及会计信息输出方式不同。不同ERP系统中,业务部门完成诸如采购入库和销售等工作的同时,财务系统中会自动根据预先设置,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则可直接进行审核,如发现错误则通知业务人员进行修正。这样可保证发生业务的同时,财务情况也能同时反应。在会计信息输出过程中,它将大部分业务数据都是以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方式存放,大部分处理是记录业务的个体特征和属性,分类、汇总、余额计算都放在查询输入过程,可方便进行组合查询,准确生成所需财务报告数据,比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处理数据更为简单方便。

总之,ERP财务系统节约了会计凭证的生成时间,能及时查询和汇总子公司或分公司业务和财务信息;缩短了财务会计报表的生成时间,内部报表和分析报告形式更加多样化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舞弊行为。同时,财务业务一体化,也为财务

管理与控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能够将资金控制点设置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节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综合集成管理,具有集成度高、信息处理及时等优点,但是ERP财务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财务人员在应用时也应该注意,保证ERP系统在企业中的良好运用:

1、要注意初始数据的正确性

ERP财务系统属于数据集成系统,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信息处理及时、集成度高,减少了重复录入的工作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采用ERP系统下数据录入途径唯一,大部分财务数据直接来自于销售、采购、生产等业务子系统,财务人员无法控制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错误,就将影响所有信息使用者。

(1)对于采购系统,ERP采购管理作为整个ERP的一部分,对外它联系各级供应商,对内它连接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直接涉及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对公司整个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购部门的原始数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影响到成本的核算以及销售系统中应收应付工作,一个基本点出现错误,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着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因此,采购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以后财务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密切注意,毕竟采购是整个系统的初始关键环节。

(2)对于成本控制系统,企业计算成本目前一般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计算,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提高制造费用向产品分配的精确性,因而作业成本核算的难点主要是制造费用分配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以及作业成本向目标产品的分配。ERP系统中的作业成本计算并不那么简单,用信息系统来实现它是比较复杂的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在ERP作业成本控制系统中,计算作业成本要输入某特定期间的资源成本、成本动因数量、产出量和其他数据。资源成本的数据可以从ERP系统中的财务系统中取得,对于无法从财务系统中取得的数据可以手工输入,这样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成本动因是资源成本向作业,作业成本向成本目标分配的依据,所以成本动因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ERP成本控制系统中,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初始数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财务数据是否正确,成本计算是否合理,也就影响着销售系统的运行,进而影响到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因此,财务人员在输入或者调取数据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尽量避免失误,保证整个ERP财务系统有效运行。

(3)对于销售系统,应付账款是企业处理从发票审核、批准,支付到检查和对账的业务,应付账款系统同ERP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购系统录入的采购发票可以传入应付账款管理子系统,通过应付账款子系统进行应付账款的核算,应收账款系统录入的销售发票和其他应收单据同样可以直接与应付账款管理子系统进行应付冲应收的核算,应付账管理子系统生成的往来账款凭证可以传递到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与应付账款管理子系统中的应付票据可以进行相互传递。从应付账款系统可以看出应付账款系统与各个系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理,对于应收账款,销售系统录入的销售发票可以传入应收账款管理子系统;采购系统录入的采购发票可以直接与应收管理子系统进行应收冲应付的核算,应付系统录入的采购发票和其他应付单据同样可以直接与应收管理子系统进行应收冲应付的核算;应收管理

子系统生成的往来款凭证可以传递到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与应收管理子系统中的应收票据可以进行相互传递。销售系统中应收应付账款控制着企业的成本以及收入,是整个企业财务系统的核心环节,应收账款系统同应付账款密切相联系,同时它们同采购系统、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供应链体系,因此,如果初始环节的数据出现错误,就会使整个资金链条断裂,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这样的问题。

为了保证财务初始数据的正确性,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控制,可以加强内部各个部门的及时沟通,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减少出差错的概率,要注意时刻保留纸质原始凭证,在对账过程中,要及时同原始凭证进行核对,要保证两套账本保持一致,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要注意整个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下,大多存在的是手工方式的财务控制行为,而目前的ERP财务系统改变了原有的财务运作模式,企业固有的财务控制流程必然随着ERP的引进而发生变化,如果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所需要的财务控制环节以及方法,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内部财务控制缺失的风险。在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出纳只有权限查看与银行存款以及现金相关的账簿,毕竟都是原始记账凭证,只要有人进行管理,严格内部控制,就会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保持有效。在ERP系统下,账簿查询仅仅是一个查询功能,在计算机操作环境下运行,输入不同的科目作为查询条件就可以查询到各个相关科目的账簿信息,如果在引进的过程中忽略或者系统不支持科目的数据权限控制,那么出纳就可以通过整个系统查询到其他会计科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内容,分析手工状态下的内部控制如何运行,然后财务部门要全面整理系统启用以前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保证内部财务控制整体有效运行。

3、要注意财务人员分工以及权限的设置问题

ERP坏境下的财务管理系统要求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是一种管理创新,同时它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财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其次,在ERP环境下,财务人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会计人员直接处理的业务逐渐减少,但是需要接触到整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要学会处理好整个系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另外,财务人员还需要利用整个系统进行财务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注意一系列问题,ERP系统改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与权限,这就有可能阻碍ERP的实施进程,对此,财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而不能对此有所抵触。其次,企业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操作、运用技巧以及ERP理念的财务人员也很可能会流失,这部分掌握ERP系统的复合型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不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培训费用来说对企业可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因此,企业必须密切注意这一点,在做好相关培训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要让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企业管理者要对分工的变化以及权限的配置问题同财务人员及时沟通,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记录在ERP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要及时存档管理,在人才出现大量流动时不令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

三、结论

通过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便利,ERP财务系统

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扁平,信息沟通更加合理,实施后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体现员工的意识理念上跟上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升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ERP财务系统为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密切注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ERP财务系统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第五篇: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代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革传统的人事行政工作。本文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 激励理论 应用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人的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的需要。

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有国有企业队伍建设中,虽然大部分积极推行引入激励机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整体上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管理高效、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情感激励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只注重集体教育和批评帮助,而忽视了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对干部思想动态掌握的少,不善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在干部中缺乏一定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

2.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内部考核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落实到个人。如员工考核的结果没有真正与干部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奖金分配没有真正拉开档次,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体现不出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3.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

在干部提拔使用上,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一些部门在对干部的使用上,轮岗、交流、待岗等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出现一些工作能力差的干部该换岗的不换岗,一些不想干事的干部该待岗学习的不待岗学习。这样,不仅工作能力差的干部得不到锻炼提高,而且对有能力干事、想干成事的干部影响很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二 、完善国企激励制度的措施

1 .加强物质激励

经济上的奖励与激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是干部关心的重要方面。运用好对干部的物质奖励,必须保持酬劳分配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分配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分配,只有物质利益分配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增强大家的工作热情,才能克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才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2.职务晋升激励

职务晋升是一种长期性的奖励方法,在职位受限的情况下,可以用增加其工作责任和权限,以及突显其工作的地位等相对容易实现的方法来激励员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以业绩、以能力、以工作质量论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切实给员工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干部选拔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方针,要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3.领导表率激励

队伍建设好不好,干部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能否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关键是要看领导,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干部能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领导干部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须首先做到;禁止下属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领导干部自身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不正之风要动真的、来实的、不护短、不手软、不姑息迁就。领导如果只有言传,没有身教,讲道理讲得再好听,人们仍然认为“其身不正,焉能正人?”因而作为领导同志,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方能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效果显著。

4.参与激励

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在各项工作中要创造有利条件,要提高工作管理的透明度,给予大家积极参与的机会,并赋予其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要积极倡导人人是管理者,事事让干部参与管理,让干部把单位各项工作视为自己的事,把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就一定能焕发其工作热情,从而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合作。

5.进行情感激励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进基层一线的原则,时时处处关心干部的生活,对干部思想动态、工作、家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通过走访、谈心谈话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既教育干部正确对待问题,防患于未然,又帮助解决困难和矛盾,沟通干群心灵的桥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6.目标考核激励

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特征的激励考核办法,是一种最基本、最明确的激励手段。它要求责任人完成目标任务而规定的奖惩手段和保障措施。用具体的目标责任,鼓舞和激励员工采取积极行动。制定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运用各种手段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发动,使大家清楚了解自身目标任务,明确自己在实现目标任务过程中应承担的目标责任,自觉地为实现责任目标而努力奋斗。

7.舆论激励

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和上进心是一个正常人的有的心理特点,人的思想活动是有目的性,适时适度的激励就会激发出人

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出各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些工作表现突出、好人好事要给予肯定,必要时提倡公开宣传,给予表扬;对不良行为要进行批评,严肃纪律。并通过内部通报行式,推广那些好思想、好作风、讲奉献、争贡献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人们向正确、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看齐,向先进看齐,向身边的典型看齐,激发干部学先进、赶先进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形成奋发上的良好氛围。

8.学习培训的激励

一方面必须给企业员工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整个公司系统内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根据业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达到学习培训的激励效果。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关键。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啸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兰德华.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简要辨析[j].法制与社会,2009(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桌上冲床使用操作规程下一篇:主扇安装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