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资料范文

2024-05-11

教学点资料范文(精选6篇)

教学点资料范文 第1篇

打好组合拳办好海南乡村教学点

2015-03-24 08:01:00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教学点的孩子们,他们期待有好老师来上课。打安镇旺丁教学点28名学生,5名教师。教学点的设施一般都很简陋。

撤点并校后,学校离家远,交通安全是第一大危险。

打安镇田表小学是一个没有厕所的教学点。本文所配图片由王全文、王韦 摄

杨锡平

开学不久,我和几名副校长穿梭于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各教学点,检查开学工作,整个镇有7个教学点,最多的179名学生13名教师,最少的4名学生两名教师。3个教学点无厕所,学生如厕满地找,7个教学点一个像样的篮球场也没有,个别教学点虽有乒乓球桌也是破烂不堪,与教学点相邻的几乎都是全新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

数十年来,随着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出生率持续下降,特别是近些年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台,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就读的人数日益增加,乡村小学人数不断减少。

2001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均衡发展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各地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在此背景下乡村小学似乎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软肋和障碍,“撤点并校”成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次“革命”,十余年时间,过半的小学被撤掉,有些小学成了只有低龄段学生的“教学点”,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是乡村“教学点”的共性,教学点似乎成了基础教育的“鸡肋”,“存”与“废”,“撤”与“并”,曾经让不少地方政府头痛。殊不知,就是这样的“教学点”,有效解决了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难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最边远乡村人口的素质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办好乡村“教学点”,根据调研,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如果能在以下五个方面打好组合拳,乡村“教学点”一定能办好。

招数一

加大投入

标准化建设乡村教学点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和教育扶贫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乡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

首先,校舍建设标准化。建好安全的教室,建好校园围墙、厕所和教师厨房,给教师的办公室安装空调,给缺水的学校打好机井,有条件的地方可建好教师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的工作间。

其次,公用经费正常化。要给予基本办学经费,一所教学点少则十几名多则数十名学生,不能完全按照学生人数而应按照学校最基本的需求下拨公用经费,政府还应对寄宿生实施营养干预并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寄宿制学校食堂员工问题,否则食堂员工的工资有可能转嫁到学生伙食费上。

第三,教师编制倾斜化。一些教学点,学生虽不多,但学段和班级不少,如果按照学生人数核算教师编制,教师难免超负荷工作,既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师编制方面应该给予倾斜,也可以将县城富余的教师一律充实到乡镇小学或村级教学点,市县人大或政府应以法规的形式确保教师合理流动、均衡配置。

第四,教师培训常态化。不可否认,各少数民族市县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师转正或顶职的“以工代教”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师范教育,而这些教师中的大部分基本上分配在乡村小学(有些教师原本就在这些小学代课),在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还可以通过县城和“教学点”教师的“轮换”方式,进行“实战”培训,让他们在业务上有提升,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第五,学校管理规范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教学点”的教师大部分是男性,他们的妻子几乎都是农民,家庭一般离学校不远,责任心强的教师尚能分清主次,做到教学和农活两不误,责任心稍差的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在不少乡村“教学点”,常常是上午九点上课十一点放学、下午三点上课五点放学,上午语文、数学,下午数学、语文,音体美思品劳技等课程只是课表上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教学点”作息时间和课程开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出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德育活动、质量检测和学生安全护导等要有实质性的监管,“教学点”教师应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小班化、复式教学水平,把教出好成绩、教出好学生当做自己的至高荣誉。

招数二

别具一格选人才

定期补充乡村教师

师资匮乏是制约乡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高的主因,“一师一校”和“一师一班”的情况尤其如此。从白沙黎族自治县情况来看,近十年来,乡村教学点均未补充年轻教师,所招录的特岗教师也大多数都分配在县城,即使是青年志愿者也都安排在乡镇中学或中心学校任教。因为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现实问题,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乡村“教学点”去工作。当下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随着教师不断老龄化师资青黄不接将是乡村教育最致命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老化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与其难以留住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如降低学历门槛,招收当地素质全面的中师、大专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只要给予他们正式教师编制,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招数三

利用好“教学点教学

资源全覆盖项目”

2012年,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有了这些资源,教师只需要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帮助农村教学点教师克服了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的难题。当然,如能将全国优秀教师在不用现代教学手段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实况刻录成光碟供乡村教师使用或许实用更受欢迎。

招数四

“送教下乡”,教师轮换

直接对乡村教学点输血

城乡教育存在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社会资源等诸多的差距,城市尤其是教育发达的城市,教师良好的学历教育背景、现代教育手段、教育信息、教学基本功、教师优秀群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乡村师资的劣势远远大于办学条件的劣势。

所以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还是要从提高“教学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境界着手:一方面,“教学点”教师当自强,增强职业情怀和操守,注重专业发展,树立社会榜样。另一方面,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直接对教学点“输血”。海南师大的“顶岗支教”的做法是个有益的借鉴,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工作半年或一年,“教学点”的教师到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任教,实行对等交换,这样既让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当地最优质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让教学点教师学习和体验好学校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具有高尚情操的青年志愿者、具有教育情怀的退休教师或候鸟型人才到教学点任教。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虽地处偏远却不闭塞,虽孤陋而不寡闻,在恬然、和谐、清新的乡村里教书,不正是我们许多在城里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沧海的志士的一种向往吗?

对于边、少、穷地区的孩子们来讲,从呱呱坠地就注定了弱势,要想获得与城里人同样的成功,“吃苦耐劳”或许是他们唯一的长期可用的资本。倘若我们在农村政策上给予每个贫困家庭力所能及地“扶资”,在教育政策上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扶智”并为他们在“重新分配”社会精英的前行中打开一条通道,我们的农村哪怕是边远乡村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面向未来的赶考,让乡村“教学点”成为农村产生思想的摇篮、成为农村播撒文明的高地、成为农村孩子成人的第一站,只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打好组合拳,乡村“教学点”一定绘就美丽的图腾。

(作者为白沙思源实验学校校长)

加强农村“教学点”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

近几年来,农村小学生源大幅度减少,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村级小学逐步变成“教学点”。这一变化,给常规教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学点”教师“各自为战”,只“教”不研,教与研脱节,教学环境严重遏制了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对推动“课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教学点的教研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新的情况相机而变,采取了一些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一、以考核促研。我们明确规定农村教学点的教研工作,应具有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简要)有明确的教研专题(一期―题)有符合教学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翔实的记载,有一定价值的书面总结。将“五有”作为考核“教学点”教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点"教研工作进行考核,以此促使“教学点”教师自觉地把教研工作渗入日常的教学之中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二、以点带面,以示范促研。学校布局调整后,一般地几个村共有一个“完小”,一个乡镇有一个“中心小学”,我们要充分发挥“完小”、“中心小学"在教研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定期(一般一月一次)有目的地组织“完小”或"中心小学”教师给“教学点”教师讲开放课,与他们面对面地研究交流,这是进行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传递教改信息的重要途径。

三、互听互评,以“教”促研。我们规定有两名教师以上的教学点,每周互听互评―节课。为了杜绝走过场,我们还规定听课笔记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以“略”,但评语要“详”,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评”上。这种“民间”教研方式,将教与研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变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教学局面。

四、加强视导,以查促研。县乡两级教研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经常深入教学点,对教研工作进行视导随堂听课,当面交换意见,这种检查式的听课比听有准备的研究课更真实,教研内容更具有广泛性。

五、加强总结,以“文”促研。作为教师,最有效的研究方式是思考分析自己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要求教学点(特别是只有一个教师的教学点)每学期要写1篇有价值的案例分析论文。以“完小”为单位定期(一般一期两次)举行“案例分析会”。此举有利于把教研推向高层次,推广教研成果,达到教研目的。

总之“教学点”教研工作的开展既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困难(规模小,教师少和教学质量)作为各级管理者和教研员,不能丢掉了这块阵地更不能把它变成“被遗忘的角落”,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使之达到教学工作既定的常规要求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加强农村小学教研组教研工作管理的几点看法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伟举小学副校长黄金(电话:***)

教研组是小学教学研究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从农村小学教育的实践看,教研组往往比较重视抓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把教研组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研究上。教研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风”、学校的“校风”、学生的“学风”,直接影响到学校总体教改的进程,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前途。因此,加强教研组的管理,搞好教研工作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教研工作主要包括工作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课堂教学评估、教学常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是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教研活动中重要的理论问题,要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高层次研究即教育科学研究,如实验课题研究、教改教研、科研成果推广等,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作用。加强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

学校教研工作是由教师、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研形式、教研方法和教研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师是这个系统运行的动力,而教师从事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制于农村小学的教研环境,因此,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是教研组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1.加强领导。校领导的关注是保证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这主要表现在:重视计划的制定,落实和评价,重视自身的积极参与,重视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内外信息顺畅地交互传递,做到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到位。

2.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学校必须为教研提供一定的理论学习资料和教学参考书刊,为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信息提供较好的条件,也应保证一定的教研活动(如下小学调研等)和课题研究经费。

3.营造科研氛围。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是紧密相关的。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的自觉性直接影响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因此要不断宣传开展教育科研的作用和意义,帮助教师从教育的发展历史、自身规律、办学目标、教改需要等方面加深认识和理解,不断强化教学科研的意识和紧迫感,唤起投身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和完善教研工作

在小学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学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依据教学经验,通过教育调查,运用教学理论去寻找、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掌握教育规律,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的指导。

1.制定教研计划。开展教研活动,首先要明白研究的主体、内容、方法和期望目标。教研计划既是对这些问题思考结果的外化、物化的标志,又是保证教研活动操作规范化和成果高效化的前提。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要求内容“实”、“小”、“新”,“实”就是从教学实际要求中提出问题;“小”就是从教学整体出发,着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新”就是从不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2.实施教学研究。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去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3.组织观摩教学。组织观摩教学,发动全组教师研讨本专题实行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弥补不足,促进研究更加深入。这在有些教研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4.总结经验。对实施教学研讨和组织观摩教学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或体会文章,把成果进行推广。

三、重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增强教研意识 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主要是教师,提高他们的教研水平和素质是获得教研成功的前提。教学常规的研究、教研成果的推广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那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能力,而这一切均与教师素质有关。学校可通过教研成果评选、专家指导、师徒带教、组织教研组到兄弟学校考察取经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为了提高教研组工作的效率,进一步调动教研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关心、参与,促进教研组工作的提高,可把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形式可以是:观摩课——把教研所得通过课堂教学直观地显示;讲座——教研组长主讲某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成功之处;论文报告会及评奖——交流教师及教研组撰写的论文,并进行评比;把教师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张榜公布。要把教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实施,为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给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直观的方式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能使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酉华镇中心小学作为安徽省第一批在线课堂建设县项目学校之一,担负3所偏远小学教学点——石安教学点、二酉教学点和乐园教学点的紧缺学科教学任务,负责为其远程开设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教学。“在线课堂”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依托宽带网络和视频会议技术,由城区学校或中心校优秀教师主讲,将优质课实时传输到农村教学点,并与教学点教师一起,在线辅导学生共同学习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点资料范文 第2篇

【按语】进入2013年,随着各地学校的信息化迅速发展,学生和教师个人拥有的信息终端(诸如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iPad等)逐步普及,个人携带自己的信息终端到学校课堂学习(BYOD)兴起,颠倒的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理念逐步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等,帮助学生“先学后教”,掌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成了新时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

下面汇集了近期网络上面有关“微课程”的培训资料,供关心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老师们参考:

时代变化与微课程发展PPTX,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0MDE1NjIw.html

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趋势探微,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5hbp.html

微课程助推教学变革(闵行区微课程设计点评整理),http:// 60秒的课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6363aa01018jl1.html

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cf68530101gadl.html 教研员猜想黎加厚教授提供的《时代变化与课堂结构性变革》每一张幻灯片的作用、意义,把微课程设计方法传达给一线教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b186c0101kojh.html

可汗学院及其带来的教育变革,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65b2ab01018fcp.html

注1: 国内翻译的可汗视频微课程资源,(1)网易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http://open.163.com/khan/

(2)中国可汗学院课程:http://

(3)百度视频:http://video.baidu.com/v?engine=baidu_video&ie=utf-8&word=可汗学院

注2:教师掌握微课程设计的两天培训模块设计,北京市“微课程与未来课堂培训班”学习模块(2013年1月21日-22日,每一个模块半天时间培训活动,培训组织方式:参与式做中学小组协作微课程设计):

模块1.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变革 模块2.微课程教学设计

引入课外资料促进阅读教学 第3篇

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课外资料引入, 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高效性, 就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基于此, 本文结合具体课例来探讨引入课外资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一、资料引入为课内精读服务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细节加以资料引入,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也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 导入课文, 设疑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普遍都会补充课外资料。优秀的导入设计就像魏书生老师所言:“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确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文导入资料选取得精妙恰当能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譬如教学《台阶》一文时, 我通过大屏幕展示出小篆字体的汉字“”来导入课文:“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合作学习。大屏幕上有一个字,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认识?”学生觉得这个字很像平地上的人依靠着石块在前进, 是不是“台阶”的“阶”字?我顺势引导:“这就是小篆字体‘台阶’的‘阶’字。咱们古代有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因之凡以渐’, 是说‘顺着它都可以逐步地往来、过渡’。祖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一个‘台阶’的‘阶’字就这样形象可感。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台阶的文章,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此处资料引入虽然单单只是一个篆体的“阶”字, 但却很好地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激发了学生兴趣, 同时通过讲解字形让学生认识汉字的魅力, 暗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这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课文导语的资料引入形式多样, 运用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在教学《童趣》时, 我选取了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作为资料补充导入课文;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 我选取了《世说新语》当中趣味盎然的故事来进行课文导入。

2. 介绍背景, 知人论世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是我们分析某些文章不可回避的方面。课外资料的引入可以相对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和情感, 有利于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融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

譬如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 为了解决贝多芬为什么在并非形单影只的情况下依然会感到孤独这个问题, 我引入了如下一则课外资料: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 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

此则《名人传》中的资料引入对学生了解当时欧洲社会背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后面的文本分析作了铺垫。学生明白了当时欧洲整个环境的乌烟瘴气和物欲横流, 而这样的社会对于热爱音乐的贝多芬来说显然是无法融入的, 这正是造成他孤独苦闷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我选取了文革时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来作为文中内容“那时的说法是,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补充, 让学生了解这乍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论调其实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

3. 剔除困惑, 化难为易

课文学习中的难点突破有诸多方法途径,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课外资料的引入往往能够化难为易, 起到天降奇兵之功效, 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解。

同样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 为了加深学生对贝多芬“孤独”的理解, 我口头补充了如下的课外资料:

贝多芬由于无妻无子, 对自己这个叫卡尔的侄子特别地宠爱, 但是这个侄子却很不成器, 嗜赌成性。有这样两件事, 一件事是这个侄子有一次无缘无故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然而并没有死, 倒是让贝多芬差点精神崩溃。另一件事是贝多芬病重后, 让卡尔拿钱去找医生, 而那个麻木不仁的家伙竟然把钱花了, 却忘记了请医生的事, 两天后才重新想起来。这些在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以上材料通过叙述的形式对《名人传》中贝多芬的侄子加以描述, 简练而生动, 对学生深入理解贝多芬由于亲人原因造成的孤独起到了铺垫作用。

而郭初阳老师当年教学《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诗, 在讨论舒婷为什么对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诗歌感到“受不了”时, 同时为了澄清祖国和国家的区别, 郭老师补充了若干资料, 其中有文化大师梁漱溟的一段话:“中国文化最大之缺失, 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 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 被抹杀。”有马克思的观点:“个人幸福和国家幸福是息息相关的, 而个人幸福是国家幸福的基本前提。”这两则资料的补充适时而关键, 有效地提升了整堂课的思维容量和文化内涵。

4. 引导主题, 溯流探源

阅读教学中文章主题的理解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探讨共同达成, 而课外资料引入在这里就相当于一叶扁舟, 它带领学生们溯流探源, 将自己对文章的认知与感悟带到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

譬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 针对文中“我”所说:“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这一问题的目标指向在于具体分析文章内容后, 自然引入这句学生们其实早已发现但是又无法深入理解的关乎文章主旨的话, 并引发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探究。学生对此问题有不少自己的看法, 但是很难进入到更深层次。此时, 我在大屏幕展示了如下两则资料:

后来,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 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 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 使我时时返顾。

——《〈朝花夕拾〉小引》

当一个人不能再拥有, 那么唯一可做的, 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东邪西毒》

这两则课外资料的引入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打开, 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怅惘的缘由, 因为这戏、这豆包含了作者关于童年的记忆, 关于故乡的记忆, 那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到此也就豁然开朗起来。

而在学习《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这样的文章时, 总会有学生对夸父和愚公的行为产生质疑, 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语文的课堂是开放的, 我们鼓励学生探讨质疑, 但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必须适时补充神话这一文学样式的相关资料, 肯定神话叙述的积极意义, 它是我们先人对大自然探索的无畏尝试, 对自身精神力量的勇敢追求。资料补充后, 学生对文章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就如云开见日, 水到渠成。

二、资料引入为课外多读服务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 课堂教学本身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止, 而应该是拓展延伸的一个契机。所以在这个时候引入课外资料, 就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久坚持下去, 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同样还是《台阶》一文教学, 在通过探讨来理解文章标题“台阶”的含义后, 我引申出如下的分问题:“我们家的台阶由原来的三级变成新的九级, 父亲的地位有没有获得提高?”学生认为, 可以从文中父亲前后形象的比较中看出, 父亲依旧还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 并且日渐苍老, 激情逝去, 精神空虚, 更别谈地位的提高了。我接下来指导:“文章中父亲的地位并未因家中台阶的增高而提高, 甚至可以说, 文章结尾部分所展现的父亲形象还带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悲凉色彩。文中的父亲将自己想要提高地位、想要受人尊重的朴素愿望寄托在建造九级台阶之上, 而同样是浙江作家的鲁迅, 他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把获得和别人平等的梦想寄托在了捐门槛之上, 请大家通过课外阅读去看看祥林嫂的愿望有没有得到实现。”

由《台阶》中的父亲形象联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 这是基于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 即都有着一心想要改变命运却又未能如愿的悲凄命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推荐就显得自然贴切。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 曹琦老师在执教《醉翁亭记》一文结束前, 由“醒能述以文者”的“醒”分析到“清醒”, 紧接着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要推荐给学生的书籍《清醒的醉翁》, 整个过程显得行云流水, 浑然天成。

当然以上这些论述在操作策略的灵活性上还有待改进, 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还需要注意一些基本问题, 例如要做到课外资料引入与教材紧密联系,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引入课外资料促进阅读教学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 山东教育出版社。

[2].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利用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教学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教材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语用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反映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然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寻找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因、生活情境等背景资料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正确解读文本,拓展文本阅读。

一、高效导入,丰富知识

文本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独特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文本之前,对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知,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首先介绍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了解齐国与楚国在国力上旗鼓相当、谁也不甘示弱的客观事实。其次,补充了主人公晏子的生平资料,学生了解了他是春秋齐国人,官至宰相,具有出色的口才。最后,教师让学生了解晏子原名晏婴,之所以被称为“晏子”,是由于他与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一样品高学深,人们就称他“晏子”,表示对他的尊敬。教学至此,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使得人们如此尊重他呢?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这样教学,学生感知了文本故事的来龙去脉,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释疑解惑,深化情感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震撼人心,或催人泪下,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体悟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及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有助于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一位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作者只与周总理接触过一次,怎么能说‘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呢?”这位学生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与思考。教师及时出示了一份主题为“总理的一天”的背景资源,详细记载了周总理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从第一天下午两点到第二日下午一点的工作流程。读着这份资料,学生的声音逐渐低沉,再次走进文本教学时,他们联想到了周总理每个夜晚都在案头工作,纷纷表示深受感动。在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及时出示成为了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和印证,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对总理的尊敬与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三、推进训练,强化认知

阅读教学语用理念认为,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本内容的体悟与思考,而要依托教材文本这一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背景资料的有机渗入,能够与文本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铺设有效通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资料。在总结环节,学生纷纷交流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上甘岭战役的艰辛、黄继光飞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烧纹丝不动……当学生满怀激情地读了这些资料,教师相机进行点拨与总结提示:“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朝两国人民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想象朝鲜人民在志愿军离别之时说了些什么,并写下来。”由于学生对课文写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体悟,加上背景资料的情感渲染,学生内心蓄积了情感,依循文本的表达范式随文练笔就会有话可说,表达真情实感。

四、关联主题,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更要将关注的视角延伸至课堂之外。教师利用背景资料作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有效媒介,不仅可以有效地关注课文内容,更能以教材文本作为起点,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在结课时补充了范成大的背景资料:“范成大,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疾苦,以描写乡村人民的生活诗歌为主。‘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其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诗人一生创作达有60多首。”随后,教师出示了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引导学生在借助注解的基础上自行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歌情境,并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诗歌进行比照辨析,获得对诗歌的理性认知。

总之,背景资源是引领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的凭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整合加工、选择恰当的背景资源,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丰富情感认知,提升言语智慧,促进教学的水到渠成。

教学点资料范文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熊、鹿、奶、答、商、量、烧、赶、紧、系”10个生字,会写“关、住、奶、想、种、爸、起、赶”8个字,学习“心字底”“走字旁”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熊和小鹿都很守信用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答应过别人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到;若一时做不到的话,也要及时通知对方并作出解释。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领悟出做一个好孩子一定要守信用,养成好习惯。

第 1 页 建议学时教:2课时。

三、学生分析

本文的教学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理解上不会有较大难度。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强,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来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四、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机械割裂的,它们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学生应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理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现二者和谐统一。[设计特色]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心灵中,领悟出做好孩子一定要守信用。

五、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揭题

(师板书:和)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熊和小鹿》(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第 2 页 齐读课题。师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掉字。

2、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的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3、读后释疑: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4、师范读,生圈画带生字的词语。

三、认读词语,巧记生字

1、生自由认读圈画出的词语

2、出示词语

小熊 小鹿 答应 商量 发烧 赶紧 爸爸 奶奶 对不起 没关系 种树 住院 ①学生试读

②找一找这些词中有几个字读轻声,读一读 ③小组赛读

④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游戏中识字

①离开词语,生字还认识吗?

②“摘星星”(师在黑板上贴好写有生字的星星卡,生随机摘生字卡片,大声读出来,并组词、扩词)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3 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个人挑战赛

4、齐读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词语,同桌比赛,看准认得又快又准

2、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熊和小鹿,熊妈妈说,他们都是守信用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精读理解,感悟内化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提问:妈妈要带小熊去奶奶家,他高兴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2、试着读出小熊的高兴(指导读好儿化音:直打滚儿)

3、你什么时候也会乐得直打滚儿?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2—4自然段

小熊这么想去奶奶家,为什么又没去呢?

1、指名读2—4自然段,其他人划出对话。

第 4 页

2、小熊为什么一定要在家等小鹿?(强调:答应)

3、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

(三)学习5—6自然段

妈妈走了,小熊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等小鹿来。

1、(示图2)你看,小熊两眼直直地盯着墙上的闹钟,听着嘀嗒嘀嗒的声音,开始,他会怎么想?

2、可是,闹钟走了一圈,小鹿;闹钟又走了一圈,小鹿还是;小熊等啊等,等了很久,妈妈去奶奶家都回来了,小鹿仍然。这时,小熊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小熊等啊等,等了很久,妈妈都回来了,可小鹿还没来。

3、小熊感到失望极了,你也曾有过失望的时候吗?说一说。

4、试着读读第6自然段,提问:怎样才能读出小熊的失望呢?

(四)学习7—8自然段

如果你是这只小熊,看见小鹿来了,你会怎么做?我们来看看小熊怎么做的。

1、师生分角色读7、8自然段(师饰小鹿爸爸,生饰小熊)

2、小熊明明失望极了,那么生气,为什么会对小鹿的爸爸说“没关系”呢?

3、故事中的小熊和小鹿,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是呀,答应过别人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到;若一时做

第 5 页 不到的话,也要及时通知对方并作出解释。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示图3)瞧,熊妈妈也不住地点头,赞许地说:“”。

2、齐读第9自然段

3、提问:你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吗?说一说。

三、巧设练习,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

小熊和小鹿都是守信用的好孩子。我们都爱踢足球。_______________都。

四、指导写字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怎样写好这些字。

2、重点指导

“起”和“赶”,“走字底”最后一笔是捺,这捺要托住右上的“己”和“干”。

“想”和“答”,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要注意在田字格中各部分的占格。

“奶”字的最后一笔为撇。

3、师范写,生临写。

4、练写,互相评价。

第 6 页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对话很多,你能在括号里加上合格的词吗? 小熊()说:“太好了,我正想奶奶呢。” 妈妈()说:“明天再去种行吗。” 小熊()说:“不行,我要在家等他。”

小鹿的爸爸()说:“今天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他让我来说声‘对不起’。”

小熊()说:“没关系。明天我还要去医院看望小鹿呢。” 总结:括号里的词决定了说话态度,平时要多留心体会、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词填入词语花篮中

2、读《同步读本》中《路路的脸又红了》 [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贵在教师善于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在这方面,本案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拨动琴弦”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把“读”课文和“生活感悟”融为一体,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创造条件。

1、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人物的表情推想人物的内心,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

2、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化,抓住课文中对话的语言特点进

第 7 页 行教学,让课文贴进生活,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学点资料范文 第6篇

1、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上网时遇数学、旅游中用数学、消费 中有数学。正如华罗庚所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 处不用数学”。数学将成为 21 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 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既然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这么密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让孩子从小 就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 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 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 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 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 “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 136 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 99 元一套精装本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 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 100 元,再用 36 元加上找回的 1 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 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又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 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待组际汇报时,一年有 12 个月,月又分为 31 天的大月和 30 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 1990 年至 2000 年来 2 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所发 现。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 动,也更富有意义。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 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 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 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 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需要提及的是,平时的数学课能否体现,又该怎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我认为,对课本 练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苏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工程 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军星期天进 城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 10 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 15 支,现在他先买 了 4 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 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 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 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 展。

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从知识体系看,前者是经过人为加工和提炼、依据某一特殊人群特殊需要和经验、知识与能 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后者是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 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前者是一类专门人在某些专门人的引导帮助下的模仿探索、发现 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后者是一类专门人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 特征看,前者对象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后者对象是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 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目的看,前者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后者是为了获得发现和 创造数学。

2、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答: 小学空间几何的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空间观念。小学几何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包括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变换、位置与方向认识、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及坐标的初步体验。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 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我觉得影响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障碍有:

1、学生生活体验有限。

2、空间识别力的差异。

3、空 间形象感知力的差异。只有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才能确立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在 教学中需要多从空间几何的操作性入手。首先,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例如三角形稳定性和在 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称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其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中选材,通 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形成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 识图形打下基础。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空间几何的学习,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与巩固。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时,通过动手对折正方形纸片,就认识到正方形“四 边相等”这一特征。又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撕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 成一个平角,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又如,围者教室走一圈,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实践 证明,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几何认识的重要方法。如何处理抽象的几何概念,一直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常规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一 些“关键”的字词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本身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 掌握,几何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始终是一种模糊的识记。如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 生亲自动手操作,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就可以在思维过渡中找到支撑点。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 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动手给长方形花坛安装护栏,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了周长的概 念。接着设计了:聪明小屋里还有许多漂亮的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找出来之后让学生动手 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然后设计了让学生动手量周长,学生在动手操 作中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玩拼图,算周长,学生在拼拼算算中掌握了“图形的周长”这一几何概念。教学中学生始终参 与了几何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正确的表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 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 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 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 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生活是个大课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学好数学的起点。平时,我善 于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指导孩子学数学。记得有一次,我指着 6 岁儿子自己画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 图形问儿子,如果让你按形状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呢?儿子马上就说: “可以有三角形、正方形、长 方形还有就是乱七八糟的形(也就是我们说的不规则图形)”我再让儿子仔细观察,他说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比如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灰色的四类。我不停地夸儿子聪明,是个注意观察的孩子。接着我又鼓励孩子,能不能再观察发现还可以怎么分类呢?只见他一边看,比边比,突然眼睛一亮,说: “妈妈,还可以按它们的大小来分呢。”通过引导,儿子发现了生活中事物的多中属性,既提高了 数学水平,有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了。你看,现在我带着儿子健身公园,他还就会说,这个高树和这 个高建筑是一类,灌木和矮小的是一类……在家里还会边摆鞋子别分类呢。真是有趣极了。生活中类 似的例子很多,再比如用生活中的买东西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孩子不仅学得快,记得住,而且是 非常的感兴趣,说完了一个还叫你再说一个,会不厌其烦地想与数学接触。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的“儿 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吧。

3、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

答: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 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 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 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 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 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 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 个孩子得到发展。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 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 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学会解题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甄别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视觉知觉障 碍)等两个方面。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 果”。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探究启发 式)等。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动作式阶段)阶段。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图形分解的思路)。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 识呈现”和(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这样三个特征。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三种。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 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以自学尝试为 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音像资料)。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生活化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问题导入)等。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水平2)。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问题表征阶段)。

21、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答: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准确地说,数感实际上代表不同个体 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 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去发展儿童的数感。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便儿童形成良好的 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应当将这种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儿童在最初理解“数”的意义时,是以对大量的具有实物性质的具体的“数”的感知开始的。(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可以进一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和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这种良好的感 觉与敏锐的反应能促进儿童对数的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数的准确的运用。(1)发展数的良好的位置感 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 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22、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答:在一个完整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有若干个学习环节,不同的学习环节其学习任务和目标 是不同的,这就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教学方法是多种交替使用的。例如,在一堂“小 数认识”的课堂学习中,可能会交替地采用“讲解法”“实验法”“发现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

些方法的不同服从于每一阶段学习任务的不同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同时,这种综合还表现在同一个学习过程的模式中,会交织融合着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模式(或称教学模式)中,可能会有谈话(对话)、观察发现、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客观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注重解题能力)。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 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以及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等三个 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 的评价、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以及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以及反 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

12. 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以 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B.正确

14.15.16.17.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B.正确 B.正确

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 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 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 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 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 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⑪“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⑫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⑪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 案了。⑫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⑬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⑭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⑮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1.我国 21 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 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取决于于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等这样一些变量。

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 改变运算顺序以及参算数的改变引起 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 运算结果的变化 等几类。

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 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 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等。

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 陈述(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 陈述(概念)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知识 知识)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 以及态度等因素。兴趣、兴趣

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 以及(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空间)(空间)(空间)

8.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强

9.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思维)

10.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情景必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过 创设的情景必须有效 程 以及 要注意适当引导 等三个问题。

11.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问 情景(活动(导入)情景 导入)问 导入)等策略。题(导入)

12.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对事件可能性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 识收到经验制约 以及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等这样一些特征。

1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 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14.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 目标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 主体 取向的评价等三类。取向的评价 15.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淡化严格证明,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 淡化严格证明 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等一些特点。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16.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 以及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7.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 认知(操作(认知 能力)操作 能力)能力)略(能力)等三类。

18.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9.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认知(参与)等。行为(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 参与)

20.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 及 数学的语言能力 等。

三、判断题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2.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3.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4.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2.“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4.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1.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4.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2、源自于“启发学习”的理论称之为“发现学习”(√)

3、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

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

3、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 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多样化、丰富、情境、激发、活动)②操作性(策略)。(做数学、尝试 操作)③情境激发(策略)。(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④知识迁移(策略)。(利用数学结 构精良特点、使数学概念系统化)

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①空间识别障碍(空间的方位感)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 的发展是不平衡的;②视觉知觉障碍(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 念迅速建立联系的水平或策略)

4.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 交流; 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5.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②发展性评价(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③表现性评价;

6.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①例-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 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 ②规-例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

7.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8.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①为学生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己 的学习(的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 ②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己的 数学素养); ③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 ④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

9.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 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 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10.简述我国 21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11.简述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简述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①准备原则 ②活动的原则 ③主动参与的原则 ④兴趣性原则 ⑤个别适应的原则(差异性原则)

12.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低年段儿童有时不能对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通 过操作、经验,则有可能预测;不一定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源于生活经验;需要举例说明)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需要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

13.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14.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些阶段性的特征? .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感念地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15.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①条件信息;(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可以是数据、关系或状态);②目标信息;③运算信 息;

五、论述题 1.请做一个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 .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的教学设计(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括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请做一个采用 例-规教学模式 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 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 .请做一个采用“例 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①(大量)实例(可以是带情景的,可以是从旧知识引入的,可以直接给出的);②探究规律; ③总结规律; 3.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a: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b:空间与图形(现实世界 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c:统计与概率(现实世界中数据、客观世界的随机现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猜测);d:实践活动或综合 运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a:知识与技能(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b:数学 思考(数学素养核心、思维结构、发现、解释、描述、推理、证明、归纳、抽象);c:解决问题(数 学素养核心、能力结构);d: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结构、好奇心、体验、主动参与、克服困难)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f: 推理能力 ; 4.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

①试误法(尝试错误法)。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果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 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②逆推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做反向推导。属于 一种“分析”的思维路线。③逼近法(爬山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 目标,利用不断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属于一种“综合”的思维路线。

5.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案: 答案:①所谓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②方法: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 利用易混概念做精细的比较;利用揭示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利用一些反思性活动来进行比较;

6.运用 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 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 .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堂活动。堂活动。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7.请做一个运用 概念形成 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 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 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要设计一个具体的知觉对象)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设计的活动是学生对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找到对象的本质属性)④符号表征阶段。(学生能用符号或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对象的本质属性)⑤概念运用阶段。(设计概念运用的活动要能表现学生进一步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8.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 .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阶段? 阶段? ① 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② 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答案: 答案:①直观化阶段(水平1 阶段);②抽象(关联)阶段(水平3 阶段);

9.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答案: 答案: ① 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② 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情景)的联系。

10.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②学会深度表征(模型尝试;原理联想)简答题 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从知识体系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 识和思想体系。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个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提炼的、依据某一特殊人群(学生)的特殊需要(即数学教育的目标)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 程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类专门的人(数学家)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类专门的人(学生)在某些专门的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个模仿 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作为科学的数学,其对象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概 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其对象则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 从活动的目的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活动,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而作为教育的数学活动,是为 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生活数学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生活数学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学习的,是通过自已的大量的 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发展自已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儿童认 识数学的起点往往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已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儿童的数 学活动也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儿童的数学学习与成人的数学学习在层次上有哪些不同。儿童的数学学习与成人的数学学习在层次上有哪些不同。成人往往用的是逻辑演绎,而儿童往往用的是经验归纳。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已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数学交流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简述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之间差异的基本表现。特殊的情境之中往往并不明确显示那些规则性的成分,而要获得特殊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却又必须依 照某些规则。儿童的问题解决所产生的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并不是某些数学规则性知识的问题,而是不能抓住一般的数学规则性成分和其在特殊情境中的运用之间的联系。例如,数学中的陈述性知 识虽然容易保持但却较难检索,因为它们往往是以严谨的命题或抽象的符号来呈现的,一旦需要将由 命题的推演或符号的证明转化为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思考时,就会给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带来一定 的困难。再如,数学中的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容易保持并易于检索的,面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似乎只 要能再现那些程序性知识就行了。而现实情境却往往并不直接呈现所包含的那些程序性规则特征的信 息,这就容易阻碍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 之间,惟一的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简述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的基本含义。

简述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的基本含义。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①课程开发——学术中心②课程组织——学科取向③课程结构——螺旋式④课堂教学——记忆为主⑤ 学业评价——笔试考试为主。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 21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④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 指导性和操作性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①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②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 程目标的影响③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注重问题解②注重数学应用③注重数学交流④注重数学思想方法⑤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 心。

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哪些特点。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已的 “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 思想和方法。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④强调 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在具体性的论述中有哪些特点。

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 程性目标。②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 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③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解题 活动。④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②逻辑推理 式的知识呈现③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的结构。我国 21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的结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这构成了数 学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结构。

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①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②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 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③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①基础性原则②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③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④教育作用原则。

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③在组织 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 学活动。

从数学知识的分类看,小学数学学习又可以分为哪些基本的类型? ①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②技能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③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①记忆操作类的学习②理解性的学习③探索性的学习。从学习的归纳水平来区分,小学数学认知学习主要有哪些水平级。从学习的归纳水平来区分,小学数学认知学习主要有哪些水平级。①零级水平: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 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②一级水平: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③二级水平:将一些关系的 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④三级水平: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简述数学学习任务与学习层次的关系。

简述数学学习任务与学习层次的关系。①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学习层次,与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有关。因为不同的学习认知任务和 目标要求,决定着不同的学习认知的思维水平。②学生学习的层次还与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有关,教 师可能对教材作出不同的处理和对教学的不同组织,学生学习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层次。③学习层次还 与学习者自已的学习策略直接相关。

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①对象的共同因素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③定势的作用④学习的指导。

① 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 能力是逐步增强的。②

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数学能力主要有怎样的分类?①认知②操作③策略。

③ 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的非层次性差异可以哪些角度来分类? ①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②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③在数学学习风格中所表现出的

能力差异。

程序教学的基本流程。①解释——即向学生讲清怎样使用教学机器来学习。包括程序的使用、程序中指令的意义以及机器的 操作方式等。②显示问题——即通过教学机器,将需要学习者学习的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循序 渐进地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期待着学习者的一个相应的反应。③解答(反应)与确认——即学习者 对机器呈现的问题作出自已的应答(反应)并获得机器的判定。

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①发现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 获取知识。②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 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③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①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已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④探究学习有别于发现学习。

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①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②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③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④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与发现教学模式相比,再创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发现法”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一种“再创造” 活动,并未真正接触数学思维的本质,它必须进一步发展。而“再创造”则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中的一个教学原则。②“发现法”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一个又一个客体。在实 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一个个问题去发现目标,从某种角度说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状态; 而“再创造”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现实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由客观世界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互相 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是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整个过程,学生 始终在主动、积极、创造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①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 过程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客体性;单一性;接受性;封闭性。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由于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也 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②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③每一个人的数学认 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

⑬ 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 为努力的程度。它包 4 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生的行为参与对一般的计算和解答简单的常规数学问题(如应用题)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对一些开放性的或综合性的非常规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②学生的认知 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还表现为浅层次认知参与对常规数学问题解决 的成绩的正面影响反而比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正面影响要大。但是,学生的认知参与对具有开放性或综 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③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没 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些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 较大。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③ 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 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①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②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③课堂教学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

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构成如下三对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 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③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 之间的矛盾。

构建课堂教学策略的价值。①教学策略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②教学策略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③教学策略是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④教学策略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

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准备原则;活动的原则;主动参与的原则;兴趣性原则;个别适应的原则(也称“差异性原则”)。

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如讲解、提问、示范、演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是以问题为 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对话与讨论、实验与尝试等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这种类型的教学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 中,教师的控制性被大大地减弱,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占了主导地位。它通常都是由教 师先提出问题,或呈现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的(或在一定的引导和帮 助下)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素养。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③同样的教学 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④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已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②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③注重儿童自已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已预设的教学计划④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 方式参与学习⑤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 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②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③为教师 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 发展;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⑤促进教 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价值主要有哪些? 导向价值;反馈价值;诊断价值;激励价值;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①为学生了解自已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已的学习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②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 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已的数学素养。③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儿童 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儿童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水平,了解儿童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 程,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④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调整课程计划,生成新 的学习。

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对数学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 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 略之三。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有哪些 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概念的主要特征。①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即概念是反映两种以上对象在本质属性上的联系。②概 念主要是以词的形式来标志的,概念与词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③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④概念就是对经验的加工。

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的主要特征 ① 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 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 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②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③在数学概念呈现上 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更多的是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

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1)概念形成主要过程为: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④符号 表征阶段。⑤概念的运用阶段。(2)概念同化主要过程为:①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②进一步 抽象形成新概念。③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大致过程。①感知阶段;②表象阶段;③概念阶段。

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知识迁移策略。

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多例比较策略;表象过度策略;概括关键要素策略;表述交流策略;多次归纳的策略;操作分类策略; 导读自悟策略。

语言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抽象或概括的过程中,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从儿童形成概念的过程看,不同的阶 段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不能以为掌 握了这个词汇就是理解了概念。有一定的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才能通过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定义(或 结语),结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能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的内涵、外 延,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逻辑层面看,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有哪些特点。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有哪些特点。(1)学习的内容特点:①以认数学习为起点; ②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 ③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④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2)学习方式的特点: ①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②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③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口算与笔算在思维过程和技能形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 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智力要求的不同。

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1)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 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2)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规则运用 的阶段性。(3)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

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1)例—规教学模式:就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 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2)规 —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 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

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①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创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 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感知与思维的活动中去。当儿童获得对规则的意 义理解的时候,同时也体验到了规则本身的价值。②活动导入:就是教师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或有价值 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刺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最终获得对某一 规则的理解和掌握。③问题导入:就是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造出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引起 儿童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究新的命题。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2)具有良好的数 的位置感和关系感: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 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活动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①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 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③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能采用 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①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 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④能 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儿童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是以 良好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想像能力是以形成空间概念为目的的。它包含如下几个要素:①依据 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②具有较强的想像性。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 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到 3~4 年级的儿童,他们已经开始 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5 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到了高年段,儿 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地依赖模型的构建了。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 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空间识别障碍;视觉知觉障碍。

小学几何教学中 强化动手操作 具体形式有哪些 搭建活动;剪拼与折叠活动;实物操作活动;测量活动;作图活动。

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

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有哪些 ①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②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③发展自我 调控与反思修正能力的最佳方式④能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 ①理解问题;②设计方案;③执行方案;④评价结果。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指向阶段;②形成阶段;③执行阶段。

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②问题的表征;③定势;④经验;⑤认知策略;⑥个性心理特征。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②学会深度表征。

如何培养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的能力。①尝试猜测②多角度地猜测与思考③倡导开放性的思考。

简述小学“概率与统计 学习的课程意义。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述 统计与概率 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①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的价值。②学会一些简单的数 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的能力。③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④认识一些 随机现象,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预测这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与统计”课程目标所预示的教学组织的特点 简述第一学段(1-3 年级)“概率与统计 课程目标所预示的教学组织的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思考是伴随在诸如分类、排列等操作 活动和直观观察之中的;②是以借助具体的操作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获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过程体验为主的;③是通过对实例的尝试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据处理技能的;④是以学 生的经验为基础,并通过简单的尝试性试验来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简述第一学段(4-6 年级)“概率与统计 课程目标所预示的教学组织的特点。①中、高年段儿童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还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同时还是以体验为基本目标的; ②是通过诸如抛硬币等操作活动来认识所谓的等可能性的;③是通过诸如掷骰子等操作活动来做一些 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计算的。

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①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③对数据理解是逐 步发展的;④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⑤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

上一篇:新学期初一班主任开学讲话下一篇:led电子工程师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