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5-31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1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报关行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专业。然而,由于报关专业的开设时间还比较短,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报关 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报关专业日益成为学生乐于报考的热门专业。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等专业相比,报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理论方面的内容更少,课程结构也有很大不同。报关专业的建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有其特殊性。目前,不少学校开设报关专业较为仓促,在准备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开展对报关专业教学、教材、教法与实训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报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材选用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报关课程的教材大多数是按照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生硬的将报关业务分成相关性不强的几段,不考虑到报关的流程和海关管理规定的连续性,甚至把很多国贸实务、国际结算的内容包括在内。有些学校还直接使用海关的报关员考试辅导教程。海关的报关员考试辅导教程内容冗长,篇幅过多,且价格不菲。同时,报关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不足。很多学校仅仅在国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课、报检课,不利于报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式传统

不少教师在讲授报关课程时,仍旧试图按照传统的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展开理论框架,然后强调重点概念,重点问题,要求学生背诵掌握。但这种讲授方法却不适用于报关类课程。报关是一门与海关、运输公司、港口及进出口商打交道的学问,程序为主、理论为辅。同时,一些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仍然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根粉笔的讲授方法。报关业务流程复杂,信息量大,单凭粉笔、黑板难以充分传达信息,且授课不够生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之感。

3.实训开展不足

很多院校仍试图以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训的方式开展报关实训。国贸实训可以通过一系列单证(如合同、发票、装箱单、保险单、信用证等)串联起来,在普通教室开展。但是报关实训偏向于各种手续的办理,涉及到的的单据(报关委托合同,报关单等)较少,且不具有连续性。最适合的办法是在多媒体机房通过报关实训软件开展。少部分院校也采取这样的做法,但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报关实训软件选择面较少,质量也有很多缺陷。另外,很多院校报关实训重校内,轻校外,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www.188i.net。

4.专业教师缺乏

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师资普遍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以前都是国贸、物流等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此类课程的教学,后来才转为报关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老师之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报关课程,加之报关课程与传统的国贸课程又有很大不同,讲起课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报关课程与海关的管理政策、报关业务实践密切相关,时效性很强,几乎每年教学内容都要更新。很多老师都缺乏港口、物流、报关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跟上这些变化,更不用说给学生讲述清楚。

二、主要的解决方案

1.按新思路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

报关教材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适应学院教学的特点,采取“工学结合”的编写方式。首先,在教材体例上,可以根据报关工作的特点,把教材分为四篇。第一篇为背景介绍篇,介绍海关的基本情况和管理职能,以及海关对报关企业、报关员的管理;第二篇为报关程序篇,对各种类型的货物分开论述,从一般进出口货物开始,由简单到特殊,在延伸到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等;第三篇为报关技能篇,讲述报关需要掌握的三个关键技能:商品归类、税费计算、报关单填制;第四篇为报关法规篇,讲解报关过程中常见和重要的海关法规和报关管理的规定。通过这样的体例,将报关专业认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其次,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引入报关行、货代公司具有资深经验的员工以及海关的培训老师加入编写,提供素材。最后,结合“中国电子口岸”通关模式,在教材中加入常见报关软件的介绍和操作界面演示说明,做到与时俱进。

在报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把所有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课和专业核心技能课两大类。职业基础能力课可以开设的课程有:国贸实务、进出口商品学、报关英语、海关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技能课可以开设: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品归类、国际货代实务、关税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揽货管理等。可将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的素质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学生的报关报检能力、国际货代能力、货运与保险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讲授报关课程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在讲解海关的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适当给学生观看一些来自海关一线的图片、新闻报道和专题视频,让学生生动了解海关的作用、权利与任务。在讲解报关程序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以一些企业的真实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为例,演示、讲解和比较不同货物的报关程序。例如,在讲解暂准进出口货物时,就可以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引入上海市海关对其关员进行通关培训的相关资料和文件。在讲解商品归类和税费计算时,就采用强化练习法,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归类技巧和计算公式。在讲解报关法规时,采用引导阅读法,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掌握法规对报关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促使其课后也能积极自学。同时,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注意到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便利,以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报关行业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

3.开展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实训工作在报关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实训软件在多媒体机房开展。对于报关实训软件缺乏的问题,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方式,即学校派遣老师到软件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开发实训软件。一方面,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指导软件公司按照学科的特点、科学的流程开发软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本校报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通过这种模式,本校还可以大幅降低使用该软件的成本。其次,校外顶岗实训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联系报关行和货代公司,推行“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的机会。但是,联系的报关行、货代公司一定要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否则吸收的学生有限,使实训难以开展。

4.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报关专业师资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采用“内涵式提升”。大力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报关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寒暑假期间派遣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或者派遣教师到上海、广州等报关行业发达地区,参加由当地海关或报关协会、教育机构举办的“双师”业务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采用“外延式引进”。目前,学校可以引进一批报关行业的资深员工(甚至职业经理人),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把报关工作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带到课堂上来。这些引进的人才也可以对原有的一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而且这些人才,本身就有一些相关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开展。

三、结束语

报关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专业,建设的历史还很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报关专业的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只有不停地进行探索和改进,我们才能实行与工作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报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淑欣,马玲,刘一平.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9).[2]屈建龙.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与革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3]翟树芹,肖斌.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9).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2篇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潘忠明

[文章摘要] 我国的会展业,以20%的年平均速度递增,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及就业问题三大矛盾的妥善解决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关 键 词] 会展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国会展业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节庆等集体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多人参加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和平活动。会展产业是指由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总和,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展已形成了一个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在所发布的2005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展览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展览业继续增长势头强劲,总体规模有望在近年内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水平”。现在全国共有展览场馆160多个,可供展览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3000多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

潘忠明男管理系讲师

目前,我国会展现状是,会展经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一些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已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为中心的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同时与东北地区及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相互协调,构成各具特色、多层次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2001--2003年我国展览业市场调查,我国展览业呈现如下主要特点:随着展览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凸现出展览会在促进经贸交流和扩大出口的积极作用;由于举办展览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许多城市都在新建和扩建展览馆、展览中心或会展中心,但是存在市场规范体系不完备,无序竞争,重复办展,水平与质量不高的现象;我国展览业作为产业尚处发展初期,发展环境还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会展业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市展览业发展较快,并已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华东、华北、华南三大会展产业带。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会展业发展势头不减,第四个会展产业带正在东北地区形成。

会展业,形势喜人,形势更逼人。目前,我国

展览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展览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览组织者、展览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是很高,其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或简单地引进国外展览业的经验,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同时,展览业发展时间短的客观原因造成了展览业信息不完善的现状,展览理论研究缺乏的状况也使得展览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展览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专长。

从目前展览业培训的情况看,国内已有一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开发、设立了现代服务技术会展专业,培养本科和大专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专家指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我国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展览公司资质差,展会水平普遍不高。相当数量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两三个人经营,而且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由此导致展览总体水平低,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大中专院校都设有展览专业,系统地向学员讲授展览理论知识。

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也正是这一对矛盾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专业会展人才市场有待挖掘、开发、有效地利用。第一桶金属于走在市场前面的人,时不我待。面对这千年等一回的挑战,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应对。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有关会展的知识相对来说鲜为人知,尤其在北方城市地区;新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会展专业的认识模棱两可,导致计划招生人数与

潘忠明男管理系讲师

实际报到人数的反差比较大;专业建设并没有引起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即便设有专业但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从事会展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半路出家者,他们大都拥有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等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缺乏会展经济发展规律及运作过程的系统学习,自身业务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是空白;专业教材稀缺,市面上流通的有关教材并不一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会展专业与会展公司的联手并不一帆风顺等等。诸多问题的显现也正是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只要找到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切实落到实处,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获得会展行业技术训练的,能在展览馆、会展专业公司及现代商业服务行业从事会展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与实施组织等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专业建设应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当前会展业有机地融合,探索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新路子。1.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需要,2003年教育部公布了一批新的目录外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属于新公布的目录外专业,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一调整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会展行业的发展及对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会展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可采取逐步吸纳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展专业人才,校内教师转入等措施,弥补师资短缺的问题;组织专业教师到上海或北京“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力比较强的院校进行参观、培训、学习,借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展会实践,了解会展项目的市场调研,确认主题,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的立项及总体方案的策划,进

行项目的启动,完成项目的招商、招展,实现会展项目的销售目标,作好现场经营管理,搞好会展后总结及跟踪服务工作,对会展工作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会展专业及课程设置

会展专业的开设,有利于加快培养懂会展、懂外语、懂电子计算机等,又有一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或通才的会展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重视开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研究,提倡会展专业人才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以适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要。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会议策划与管理、会展环境设计、国际贸易与金融、赞助与资金筹备、公共关系学、现场管理、风险管理、电子商务、展览策划与管理、商务谈判等。高职院校完全有理由借鉴有关本科院校及兄弟院校业已成功的办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摸索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拿《会展英语》为例。杨翠萍主编的《会展英语》结合会展活动管理的理论与实际,把会展活动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材还结

合我国将要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实际情况,在读、说、写、译等方面精心设计了形式各异的训练活动,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本书不失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用书。然而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庞大的词汇量及复杂的句法结构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从而削弱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长远观点来看,将会严重影响专业建设。专业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3.校企联合就校企联合方面,一方面本着就近原则,在本区域内建立联姻关系;另一方面,可突破区域限制,尝试与发达城市的会展公司合作,签署实训及就业意向,从而解决专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另外,可以与会展协会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纵上所述,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以及就业问题三大矛盾的妥善解决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走向良性循环,进而推动中国会展业内涵上、广延上的进一步发展。

Abstract: Increasing by 20% on the average annually, Chin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 powerful engine to stimulat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and severe shortage of talents not only constrain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economy to a great extent,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neck of the jar cons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Proper resolution of the three big contradictions, namely,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design and jobs, will push constructions of the major to its proper circulation.Key word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major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参考文献:

[1] 龚平赵蔚平著.会展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华谦生 著.会展策划与营销.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 向国敏 著.会展实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翠萍 著.会展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彬 主编.会展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3篇

一、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合理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很不合理, 甚至只是在国际贸易类专业中相应增加了一两门报关、报检的课程, 而更多的高职院校还是采取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置, 课程与课程之间彼此割裂, 没有连贯性, 内容重复或缺漏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性的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按照传统方式编写, 有些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教材内容方面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流程。调查中还发现, 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海关出版的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该教材内容繁杂, 篇幅冗长且价格不菲。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还是一头雾水, 技能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

(二) 教学方式、手段过于传统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是一门涉及海关、运输公司、港口、检验检疫局以及进出口商等多方部门的学科, 课堂上所授的知识是以操作程序为主, 理论指导为辅, 并且业务流程比较复杂, 信息量大, 涉及面广。但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 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开展理论框架, 分析重点概念和重点问题。在教学手段方面, 采用教材+教案+粉笔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教师教起来也是很吃力。

(三)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是校内与校外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随意性大,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校内实训方面, 大多数学校在多媒体机房用教学软件进行, 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关于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教学软件少之又少, 而且质量方面也有很大缺陷。因此, 很多学校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国际贸易软件代替报关与国际货代的软件来开展实训课。虽然这样的实训也能把一系列贸易活动串起来, 但是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实训更偏向于装货、运输、报关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的办理, 且具有环环相扣的连续性, 可见这两者的工作涉及面有很大的不同。

(四) 师资力量困乏

高职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教师普遍严重不足, “双师型”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这是由于目前大多数这方面的教师都是国际贸易或国际物流专业毕业的, 从事教学后, 因岗位的需要, 才转为报关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但由于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课程时效性很强, 每年的教材内容都有更改的部分。同时, 它与港口、海关、物流密切联系。很多老师都不注意这方面的区别, 并且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二、主要解决方案

(一) 课程设置与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

(1) 职业基础能力课。开设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商品学、对外贸易政策与法律法规、国际商务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国际金融、涉外礼仪、商务心理学。

(2) 专业核心能力课。

(1) 国际货运代理能力 (租船订舱、缮制单证、函电及口语沟通) 。开设课程: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货代英语、外贸函电与单证。考证: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主考部门:中国国际货代协会) 、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 (主考部门:商务部)

(2) 货物运输与保险能力。开设课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

(3) 报检报验能力。开设课程: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考证:报检员资格证书 (主考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 报关能力。开设课程:报关实务、商品归类。考证:报关员资格证书 (主考部门:海关总署)

(3) 职业素质能力课。开设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训 (国际货运代理仿真实训) 、职业教育 (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人际沟通)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 职业创新能力课。开设课程:揽货管理、客户管理 (客户满意管理) 、企业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

(5) 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教材编写方面, 应坚持提高学生的兴趣、工学结合的方向编写。现以《报关实务》教材为例。首先, 将教材分为四大篇。第一篇从了解报关开始, 介绍海关的基本情况和管理职能, 海关对报关企业和报关员的管理。第二篇为报关程序, 对各种类型的货物从简单到复杂分别阐述。从一般进出口货物延伸到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和暂时进出口货物。第三篇为技能篇, 即商品归类、税费计算和报关单填制。第四篇为以海关法为基础的各种法律法规。其次, 在教材的编写中, 可以邀请该行业有资深经验的员工或海关的培训教师加入编写, 至少把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作为重要的素材。

(二)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采用“案例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手段上, 运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等, 根据教学内容, 穿插图片、动态演示工作流程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报关程序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 用一些企业实际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为例, 演示讲解和比较不同的报关程序。最后, 能让学生按流程模拟角色进行操作练习。而在讲解商品归类和进出口税费的计算, 就应采用强化练习,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归类技巧和计算方法。同时, 在授课的各个环节, 都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 以加大课堂容量, 丰富教学效果。

(三) 开展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实训教学在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实训软件在实训室里进行。对于报关实训软件缺乏的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方式, 即学校派教师到软件公司, 与该公司合作开发实训软件。一方面, 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能够有效指导软件公司按照学科的特点、科学的流程开发出实用的软件。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有的放矢地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通过这样的模式, 学校可以开发出实用的软件, 又可以大幅度降低该软件的成本。

其次,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CBE模式, 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 增强课程设置弹性, 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 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逐渐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再次, 校外顶岗实训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联系报关行和货代公司, 推行“校企合作, 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 建立校外实训的基地。这样, 既可以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学习的机会。

(四) 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报关专业教师的提高, 可以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求将现有全部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陆续到报关企业学习一定时间, 或到报关学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所谓“引进来”就是通过较为优厚的待遇, 引进一批报关行业优秀而资深的员工。这些人才的引进, 既可以把他们报关行业的第一线真实情况带到课堂, 也可以对原有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同时, 这些引进的人才, 本身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有利于学校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促使国内外企业的联系日益频繁。作为沟通海关与国内外客户桥梁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 正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社会, 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顺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然而, 由于该专业开设的时间短, 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给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报关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立华, 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 2008.2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政策法规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数量的增长并不等于质量的提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的重点放在教学设施和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师资队伍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研究高职院校如何从量的飞跃达到质的飞跃——由重外延发展向重内涵发展过渡,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双师”素质较弱

“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深化改革,这一问题是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距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亟待提高。高职教师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

(二)教师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教师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源渠道是接受应届毕业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从相对窄范围的师范院校和对口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从企业调入数量不多,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

(三)外聘教师比例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优秀的兼职教师不容易聘请,大量的外聘教师又会经增加费支出,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再加上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好管理等主观认识偏差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偏低。[1]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程度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地方财政拮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政府投资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资助教师学习培训;二是国家、地方政府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程度和资金投入水平,各个地方和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福利待遇等方面,地方高职院校缺乏引进优秀人才的吸引力;[2]三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种低人一等的地位,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挥了它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但人们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对其的看法,仍认为它是一种“次等教育”。

(二)内部原因

一是办学观念不清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很好的认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办学观念还比较滞后,甚至于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是抓住学校的规模,领导的功绩,招收的学生数,学校的利益等方面,忽视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学经费短缺。经费问题是阻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中,使得本身的基础更加薄弱,教学经费出现短缺,对本校专任教师培训的投入不足,教师的素质很难提高;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各方面一贯固守计划式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缺乏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完整且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不仅不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学院的正常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进修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教师需要不断进修,每年每个教师有五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的是“弹性多元进修计划”。根据我国实际要求,所有从事高职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要参加上岗前的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委托国家和地方的高职培训中心培训,加强与企业联合,派教师去企业和实习基地兼职、挂职,带学生实习。

(二)工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突出特色和创新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工学结合不仅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是确保教师水平与日俱进的根本途径。[4]无论是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还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若长时间在校园限于课堂教学,势必会知识陈旧,实践能力退化,难以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经常地参加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继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取多种途径,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培养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有很好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而且要有很专业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拥有本专业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操作经验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没有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力,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某些专业课程,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可以将他们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出更多爱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使专兼职教师相结合,这是高职教育的类型本身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参考文献:

[1]畅通.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7(2):75-78

[2]胡克军、黄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100-103

[3]刘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与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56-60

[4]马树超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6-125

[5]姚秀群.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53-57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5篇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阚永彪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学院规模急速扩大,不少学校已达万人规模。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改革越来越深入,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工学结合,学院和企业、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多向,学生校内外生活空间发生新变化,高职院校呈现出了社会化、信息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已经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相对独立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状态。

但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只是专科层次,学制只有三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校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基层党组织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普通高校既有共性,又有高职院校的个性,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实现特定的党建目标,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一、充分认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场所。近几年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党员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带领广大学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以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培养“四有”新人,影响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以及今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个大问题。因此,以崭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脊梁,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中流砥柱,是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新生力量,是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党的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影响和带动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先进性方向发展、影响和带动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骨干队伍。高等教育阶段既是“天之骄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其政治信仰的关键时刻。学生党员是学生

当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高校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因此,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摇篮。加强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立足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他们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保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先进性要靠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实施人才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坚持党管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党建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的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时间受限制,年级分布不均衡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党员培养周期短,党员分布不均衡的状况。究其原因,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学历周期与发展党员考察周期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只有三年,时间较短,而培养一名党员的周期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学生去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时间仅仅是两年时间,即使学生入党较顺利,也要很快走向社会了。这就在客观上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三年级人数最多,一年级人数最少的局面。这导致占党员绝大多数的大三学生即使发展了,也会使学生党员发展后就走向社会,对党员的后续教育中断。

(二)入党动机功利化,党员作用不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高考入学时录取分数较低,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党的知识匮乏,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倾向。很多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动机很现实,不少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其入党动机或是为了方便日后找一份好工作,或是从众心理,或是为了在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或是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很少有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的宗旨,更不用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由于入党动机的不纯正,导致有这样思想的学生在观念上觉悟不高,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大。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开展日常教育和活动的组织机构,由于教师平时日常性的工作太多,而没有开展起来,只有在发展党员和党员转正时才开展相应的活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监督、培养非常

少。

(三)学生党员数量上升,但质量下降

党的十八大之前,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党建工作队伍还是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党务干部的工作量加大,人数不足,导致培养人数量不足,一名教师党员得培养十几个积极分子,有的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产生了培养人无法认真地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党校积极分子,由于党课时间毕竟有限,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加上平时考核不到位,这些学生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时就会导致质量下降。

(四)重专业和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学校平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多考几个证书,将来如何更好的就业等问题。学生在上党课过程中经常会为专业课学习而请假,专业课教师在讲课时缺乏对国际时事和国内新闻等政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没有发挥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五)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

学生党员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学生为入党,在被发展前积极工作学习,能够起到好的作用,但被发展后却产生消极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三年制在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突出。

(六)队伍建设需加强,培养管理需创新

高职院校发展党员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来开展,而支部书记由于工作繁忙,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党员,这就需要辅导员来参与(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聘请专职辅导员来管理学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由于多数不是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工作作风不一定适合做学生支部工作,并且辅导员事物繁忙,且以兼职为主。以上这些情况经常导致学生党支部发展程序及其它工作流于形式,学生党员先进性不突出,从而大大降低了党建工作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探析

(一)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上述问题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首先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制和生源上,普通高职院校一般都实行三年学制,采取“2+1”的模式,有些甚至只有两年或两年半的学制,第三年学校课程较少或者没有,学生自行或者由学校安排到企业去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而学生党员的发展一般需要至少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第三年学生又外出实习。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学生思想进行了解和把握,同时也不利于开展党组织生活和教育培养以及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从生源上看,高职院校的录取是在本科院校之后才进行的,生源的质量比不上本科院校。虽然其中不乏有优秀的,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客观讲,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

(二)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从主观上讲是源于学院对学生党建工作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也就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来才得到了

迅猛的发展,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问题也凸显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相应的资源和制度管理配套跟不上,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专业教师培养,轻学生党建等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没有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机制,不能及时发现及早培养学生当中的好苗子,对各类发展对象没有系统的针对性的培养制度,没有规范相应的党员发展制度,党务力量配套薄弱,人手不够,忽视党务干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党建管理观念陈旧不更新,管理未落实到位是另一大原因。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与学院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党建既有抓自身建设、管理与教育党员的任务,亦有组织、宣传发动师生保证学院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责。学院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科研,党建必须溶于教学科研,保证教学科研,防止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防止“两张皮”。党建工作只有结合渗透、融合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有活力,也才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在党建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探索新的途径与新的方法,使党建工作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学院的稳定与发展、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争先创优等主题,把思想教育、专题学习与改进作风、健全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党的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注重把党建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与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相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相结合,引导学生向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方向发展;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教,提高学院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水平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阳光校园;与学院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相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切实解决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院事业向前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根本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最后落脚点与最后归宿。更新党建工作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根基在师生,力量在师生。能不能坚持以师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衡量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尺。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学生的成才和就业需求等,都是目前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要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要倾听师生呼声、体察师生情绪、反映师生诉求、关心师生疾苦;要适应新形势对服务师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师生的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创造新的业绩。

在党建工作中,要注重把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放在突出的位置,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 的提升,提升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和谐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既要学习吸取普通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又要从实践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路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观念上创新,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态度。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总体素质要差一些,但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整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党建工作人员及学校领导要转变一些观念,是否只要学习好,没有违纪的学生就该发展,而那些热心工作,勤奋付出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该排除在被发展的大门外,是否只要学生的专业课好,就可以代表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而不去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上述观念如果不转变,势必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提高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合格的工人和服务人员,更是培养一代永不变色共产主义接班人,为此,我们要认识到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的重要性,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培养锻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学院形成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层次,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学院党校轮训、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为主渠道,学生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等多渠道相配合;以讲授、自学后交流、讲座、办读书班为主要形式,演讲、文艺演出、辩论、征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工作的格局。在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同时,坚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适时有效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从身边的变化中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紧密结合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将活动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实际中。通过开展活动,振奋党员干部的精神,促进优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优化学院发展环境。

(三)适应新形势,解答新课题,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时代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带来学生管理模式与管理阵地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实行学分制、顶岗实习制,学生中年级的概念、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工地、项目为单位的管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建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将进一步扩张,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工作将不可能集中在学校党校,阵地将向院(系)总支转移,而且入党审批权限也将下放到院(系)党总支(党委);随着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立,后勤化改革后,学生的集体活动方式、生活居住方式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学生公寓将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原有的基层支部设置,党建工作方式和工作网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在实习基地、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进基地、进公寓、进社区、进社团。

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党建思想与学院工作结合起来,把新的理念付诸实践,把新的党建思想变为现实,把党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家庭、学生宿舍、实训基地等新领域,使党建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作用。创新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了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本着全员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落实到每位教职员工;本着全程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本着全面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同时,始终坚持重在建设,虚功实做、软指标有硬举措,扎实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把组织生活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读书活动、“三下乡”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结合起来,通过党员参加力求提高活动层次和水平,形成品牌优势,使处于思想活跃、积累知识阶段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陶冶,在提高他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的同时接受党的教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学生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延伸学生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评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学生等活动,形成学有目标、学有榜样的氛围。

社会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党建势在必行。借助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的能力,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校园网络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要适应社会和学院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建立党建信息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置适合师生特点、阅读性强的栏目,内容可涵盖党的建设、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党员管理、理论园地、特色活动、心理咨询、各类新闻、BBS 论坛等,对党员师生进行跨越时空障碍的、平等互动的宣传教育和服务。运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建立校园网上的红色阵地,努力掌握网络空间宣传的主动权,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健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为了使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生党建方面的规章制度亟待补充和完善。

1.建立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建工作的职责,落实党建工作的各项措施,我们要立足各个院校的具体实际,搭建宏观管理框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布置和督促检查,院系党总支贯彻落实的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程序、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培养方法更为科学,培养程序更加规范。

2.在宏观管理框架下,我们要进一步细分工作目标,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党建工作目标,科学制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对培养计划、工作步骤、发展进度做出明确安排,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党团配合、层层把关、全面考核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如建立“推优评议制”、“考学制”、“预审制”、“公示制”等,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有较快的提升。

3.完善学生教育培养考查机制。培养发展党员要从新生入学时就动手,要建立“三早”教育选拔机制,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要改变那种“一年级等等,二年级看看”的做法。从新生入学时就要动手将素质好、上进心强、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学生加以培养、考查,对新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按照程序及时考察转为预备党员。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对要求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到党校学习进修的愿望。高职院校要努力做到“一年级有积极分子,二年级班班有党员,三年级班班有党支部或党小组”,学生党员比例达到3-5%的目标。

(五)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队伍的好坏是党建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它对具体制度的

落实、长效机制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党建人员缺乏、政治素质偏低、工作热情不高等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队伍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操作者。加强专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按要求配好辅导员、班主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党务干部队伍,改变过去由于人员不足、事务兼顾太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敷衍了事的状况。

其次,加大对党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在党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对从事党建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同时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改变他们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按“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的要求,针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高职学院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对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树立新观念、寻求新载体、完善新机制,才能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6篇

---基于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专业调研工作的分析

郝一洁,李南峰,罗芸红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目前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料的堆砌较多;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专业调研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增强调研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

[关键词]专业调研;有能力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通过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为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提供依据。因此,专业调研工作的质量对专业人才方案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笔者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各专业调研报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进一步提高专业调研工作有所裨益。

一、各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资料的简单堆砌较多。大多数专业调研报告内容都很长,最长的调研报告达两万多字,少的也有六千字,大多数专业在一万字左右。但这么长的篇幅多是资料的堆砌,有的甚至把调研问卷都放在调研报告中。有的专业调研一听企业说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要增加口才课、谈判课。姑且不说企业的要求并不都是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增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解决的。

2.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数量。调研目的不同调研工作的侧重点就会不同,比如在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业申报时,也要进行专业调研,调研目的重点显然在于专业需求数量,以证明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一旦专业已经开办起来,再进行专业调研,其目的显然应该是针对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各专业的调研报告看,各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同专业申报调研相混淆的现象,用了较大的篇幅罗列从国家至地方的相关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证明了本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同时形成一些诸如“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做好职业规划,加强素质教育”等比较笼统的理念,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质性指导。

3.调研工作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各专业调研报告显示,大家都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以及毕业生调研。但各专业的调研往往结论都是“xx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xx

[收稿日期]2012—

[基金项目]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探讨”(2010JA03)成果。

[作者简介]郝一洁(1968一),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院督导员;李南峰(1951一),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组长,高级实验师;罗芸红(1971-),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副研究员。

专业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等比较抽象模糊的结论,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在院校调研中,很多专业都罗列一些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却没有分析自己专业的优劣势,没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定位分析。甚至部分专业细致地陈述了调研过程,但并没有调研结论。

二、专业调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调研工作不扎实,网络调研多于实地调研。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虽然各专业带头人也都意识到了调研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时间紧任务重,平时没有积累,为完成任务只好仓促应对以完成学院要求的任务。所以各专业调研报告都显得有些仓促。

2.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本耐和德莱福斯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劳耐尔等发现和确认了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形态.【1】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以毕业生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看,3年制高职的教育培养目标则应该定位于有能力者【2】2。有能力者是指能够在职业情境中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任务,利用专业规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针对部分任务和环节独立制定计划、选择工艺和工具并进行质量控制,在此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体验任务的系统性并发展相应的合作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1】。

从十堰职院为制定2011级人才方案而开展的专业调研工作看,许多专业都是泛泛调研,缺乏针对性,没有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针对职业成长中的“有能力者”这一阶段的核心能力进行调研分析,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或高或低。专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把素质拓展课当成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专业目标定位过低往往把专业基础平台课拔高到学习领域课程,或者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过多甚至导致“大平台,分方向”的学科式思维回潮。

3.专业调研主要靠专业带头人“单兵作战”,力量有限。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院骨干校建设任务紧迫,各项工作任务都很繁重,专业教师都忙于课程建设,再加上专业带头人并没有实质性的办法调动教师参与到专业调研工作中,目前的专业调研主要是专业带头人自己“单兵作战”。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只好主要采取网上调研,应付完成任务。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专业教师参与调研不够的一个结果就是,没有或极少校企合作,导致教师自身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致使课程建设方向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难以到位。

三、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工作的对策思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随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背景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内涵的要求,收集有关专业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与调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调研工作。

1.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要建立起平时积累和集中开展相结合的调研机制。一是要鼓励老师根据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向合作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和自己熟悉的毕业生调研;二是把专业调研作为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任务之一进行安排;三是每年都进行一次有组织的向社会行业、企业和向应届毕业生的调研。

2.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专业调研工作并不是一项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的任务。因此,建议系部应当对专业调研工作进行规划,建立常态运行机制,要赋予专业带头人一定的权利,调动所有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甚至平台课程教师都参与到调研工作中来,并安排适当经费加以保障。

3.增强专业调研的目的性。调研不能泛泛开展,各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调研应有相应的针对性。一是专业调研应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培养“有能力者”展开。二是各专业应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调研重点,不要每次都泛泛地调研。

4.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数量也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一大批从高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被推到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位子上。客观地说,这种快速发展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践调研能力亟待加强。所以,专业带头人应带领专业团队,积极提高自身开展调研工作的能力,要视专业调研为己任,主动关注专业、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既要进行网络调研,更要注重对社会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既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开展调研,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毕业生定期联合调研;既要调查,更要善于综合情况、分析问题加以研究,以切实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

[EB/OL]..【2】魏文芳等.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Thinking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ork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special field in 2011

HAO Yi-jie;LI Nan-feng;LUO Yun-hong

(Supervisors Team,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Shiyan 442000, China)Abstract: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At present,there are common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data stack is more;purpose of the survey focu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quantity;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ork: establishment of normalized investigation mechanism;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work planning and protection;Enhance the research purpose;constantly improve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Keywords: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man of ability;optim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郝一洁联系地址:邮编: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郝一洁 联系电话:***

上一篇:续写作文教案下一篇:支教工作计划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