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2024-06-28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精选3篇)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第1篇

鄂温克族重大节日有哪些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春节:

鄂温克语叫“阿涅”,这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夜晚,家家供诸神,老人们祝福晚辈生活幸福,像自己一样长寿。正月初一,家家停止生产劳动,讲究吃肉食、饺子,穿戴新艳的服饰,向长辈或亲友拜年;对前来拜年的晚辈,长者给予祝福。晚上,一般要在宽敞明亮的房里举行欢乐的歌舞晚会。

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农历二月初二:

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停止生产劳动,尤其是打猎。这一天不动刀斧等有刃的工具。

清明节: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米阔鲁”节:

是锡尼河流域、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鄂温克人的节日,每年5月下旬吉日举行,主要为给羊羔剪耳记、给三岁马剪鬃、尾,给牛马打烙印等。然后集会欢聚一堂,庆贺畜牧业生产丰收而载歌载舞。

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塔吉克族传统音乐概况 第2篇

音乐与歌舞是塔吉克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 在帕米尔高原每逢遇到节日、喜庆集会时, 悠扬的鹰笛和动人的歌声就会此起彼伏。塔吉克的传统音乐包夸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 民间音乐又分为民间歌曲、器乐、舞蹈音乐三类。

一、民间音乐

1. 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按照音乐体裁和民间传统来分类, 有“拜依特”“麦依丽斯”“菲来克”“塔勒肯”这四种。除此之外塔吉克族人民生活中还常见一些妇女们所唱的摇篮曲。

(1) 拜依特, 意为歌曲, 指一般的民谣。这类歌曲数量很多, 其中情歌占有较大比重, 也有以歌唱祖国山河和家乡牧场等为内容的。拜依特曲调简单, 多为单乐断结构, 由上下句组成, 其节奏常用7/8拍、4/4拍和散板。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 也有对唱。

(2) 麦依丽斯, 意为叙事歌曲, 多以赞美家乡或歌颂民族英雄等为内容, 曲调运用5/8拍, 显示了麦伊利斯的音乐特征。

(3) 菲来克, 塔吉克语斯里库勒方言, 意为悲歌, 塔吉克与瓦汗方言则称为“布鲁布利克”, 意为夜莺似的悲鸣。其词曲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或怀念逝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歌者常于山野之间独自吟唱以抒情怀, 曲调凄惨低沈, 节拍多用散版。

(4) 塔勒肯, 意为丧歌, 多在追悼亲人逝世时诵唱, 其中还有一种名为“萨德尔”的歌曲, 专门用于送葬时在途中边歌边舞。常用4/4拍并以塔吉克族弹拨乐器布兰兹库玛伴奏。

2. 器乐

塔吉克民间乐器主要用于歌曲和舞蹈伴奏, 常见的乐器有以鹰翅骨制作的三孔鹰笛 (纳依) 、木制的七孔竖笛 (苏尔纳依) 、弹拨乐器热布勃、赛依吐尔、布兰兹库姆、库姆里、弓弦乐器艾介克、口弦 (库如孜) 、手鼓 (达甫) 等。其中手鼓占很重要地位, 常以手鼓节奏为引子在歌曲、舞曲之前先演奏数小节, 而在整个音乐中手鼓则是起到指挥和衬托的作用。

3. 舞蹈音乐

塔吉克语称舞蹈音乐为“恰甫苏孜”, 一般以两支鹰笛吹奏曲调, 用两面手鼓伴奏。塔吉克族手鼓多由妇女击奏且常由两人合击一鼓, 7/8拍是其主要特征。在演奏时常将几首不同曲调的舞曲连缀演奏, 从而使音乐富有变化。舞步有单步、错步、错步转、跳转等。手式有单翅、双翅、交替式等。

塔吉克族人民在喜庆、婚礼等群众集会时必举行赛马、叼羊活动助兴并以鹰笛、鼓为伴奏。在赛马过程中或间隙人们还随着鹰笛与手鼓乐声集体舞蹈。此外在民间还流传一种使用道具的单人舞蹈, 模拟并表现动物的活动与性格。其音乐利用“恰甫苏孜”节奏并用鹰笛、手鼓伴奏。塔吉克舞主要有鹰舞、马舞、刀舞、木偶舞等。

(1) 鹰舞, 塔吉克族人视鹰为强者、英雄, 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 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 于是就形成了鹰舞。

(2) 马舞, 塔吉克语称“阿路戛玛克”, 表演者一至二人, 腰系马形道具, 边唱边舞或先唱后舞, 歌词多赞颂马匹善走山路、健壮顽强, 舞蹈则表现急驰、缓行、登峰、越涧等情节, 动作有跳、跑、闪、转等, 有专门曲调, 节奏为7/8拍。

(3) 刀舞, 多为独舞, 舞者持波斯式长刀表演, 节奏为7/8拍, 有专用伴奏曲调, 技巧高难, 动作有挥刀进、错步跳、劈转等, 颇具古代武士之风。

(4) 木偶舞, 塔吉克语称“旦弓巴恰衣克”, 意为“乖孩子”。表演者左手持一木棍, 上扎小男孩木偶, 右手抚摸哄逗, 载歌载舞, 表演幽默、风趣。

二、宗教音乐

塔吉克人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的伊斯马伊里教派, 少部分人信仰苏菲教派。塔吉克族一般群众仅在节日举行礼拜, 只有部分老年人每天做三次礼拜。宗教音乐有“诵经调”、礼拜后吟诵的“卡索依德”“宗教叹世歌”“乃斯凯提”以及苏菲教派活动时吟诵的“塔尔肯”等, 但是没有其他民族伊斯兰教音乐“啊赞”。

塔吉克族传统音乐属波斯—阿拉伯乐系, 音乐的调式音阶十分多样, 有七声音阶、六声、五声音阶及四音音列等, 与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使用的调式音阶相近似。七声调式音阶包括有七声la调式和带升三级mi调式音阶, 升三级mi调是因皆是在音阶二、三级之间是增二度音程。除此之外, 还有不完整的调式音阶, 像是五声、六声、四音音列。塔吉克族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为节奏与节拍, 其中7/8、5/8拍的应用很广泛, 是其他民族音乐中所少见。7/8拍有两个重音, 是3/8与4/8的组合;五八拍亦有两个重音, 是3/8与2/8拍的结合。这两种拍子因为前后两个重音实质不同, 所以会出现不对称节奏, 但同时也赋予了特殊的活力和性格。

塔吉克除音乐结构外, 民间歌曲与舞曲的结构皆比较简单, 同样的乐句由领唱、齐唱形成的反复乐段结构是一种较古老而原始的音乐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塔吉克族音乐获得明显发展, 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逐渐成长起来, 他们搜集整理丰富德塔吉克族民间音乐, 创作出不少优秀音乐作品。

三、结语

透过本文对塔吉克族介绍, 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不管是信仰、习俗或是音乐特色,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一面, 有些族群有特色的歌舞音乐, 有些则以民间歌曲为重。也藉由这份报告让我们认识这些多样化的民族, 身历其境了解他们的生活、音乐、舞蹈。

参考文献

哈萨克族传统鞣革工艺技术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鞣革工艺;工序;应用

[Abstract] Kazak tanning process as a traditional process, its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revealing the cultural idea, has a more profound influence. The paper analyzes briefly basic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of tanning process and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anning technolog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in folk.

[Key words] K a z a k ; T a n n i n g process;Process;Applica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一般科研项目近现代哈萨克装饰文化情境中鞣革工艺研究(2013YSYB26)阶段性成果。

哈萨克族鞣革工艺及其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在一些古代器皿及日常生活用具中的运用,在《汉书·匈奴传》中,还对鞣革工艺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于鞣革工艺和着色工序的融合,其技术水平和发展,真正提升了工艺项目的实用价值。另外,有些衣着服饰都需要利用较为鲜明的颜色进行点缀,而其基本的制作工艺就是鞣革工艺,并且在青铜器时代,制作搓铲也有人利用到鞣革工艺。鞣革工艺见证了哈萨克族生产生活的发展,整体上实现了民族经济和历史的进步与传承。

一、鞣革工艺的基本材料和基本工序

(一)鞣革工艺的基本材料

在鞣革工艺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针对具体的材料建立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以保证发挥其最大的材料价值,实现鞣革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主要的皮子是动物皮,包括羊皮、马皮、牛皮、骆驼皮以及野生动物的皮毛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的材料中,羊皮的使用频率较高,而羊皮的具体分类较为细化,分为秋羊皮、冬宰羊皮、去羊皮、春羊皮等。根据不同皮毛的产出时间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运用不同材料的光滑度以及样式、条纹等特点进行分类制作,从而制作更加精良的鞣革制品。例如,由于长毛羊羔皮是取自于3个月或者是半年的羊羔,因此羊毛质量比较不错,是属于未剪毛皮,不仅光滑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光泽,通常都被用于皮袄、褥子以及皮帽子等物件的制作。

正是由于材料选取方面的精细化区分,才保证了鞣革工艺经久不衰的市场价值,在提升其工艺水平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鞣革工艺的基本工序

在鞣革工艺操作过程中,要秉持规范化的工序操作,就要按照具体步骤严格执行。但是,由于鞣革工艺本身十分复杂,且融合了化学、物理以及多种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的精细和严谨[1]。

第一,取皮。在取皮过程中,最要注意的是手法和方向,要从动物的脖子开始,一直到尾巴,均匀拨开后利用刀锋在关节处进行分割,一定要将动物的皮肉内部蜂窝组织和毛皮分隔开,最大化地避免蜂窝组织侵染皮子。

第二,阴干、腐软。制作人员要将皮子展开后置于阴凉处,风干,以避免皮子出现褶皱。当皮子初步干枯后,利用一些当地特殊的物质,比如酸奶、秕糠等制作成特殊的鞣料,均匀的填涂在皮子的内侧和表面,并且适当喷水,利用3到4天的时间折叠闷干,保证皮毛的柔软度。

第三,脱毛去渣。待操作结束后,皮毛外层的动物毛会自然脱落,要利用刀具对剩余皮渣进行处理,其中比较常见的去毛方式就是微生物去毛,要将皮子直接浸润在温水木桶内,借助微生物的腐化作用,静置几天就可以完成了。

第四,揉皮。利用清水对皮子进行清洗,喷水状态下进行综合揉搓,主要是为了保证皮子接受进一步的软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软化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处死角进行处理,保证皮子像丝绸一样顺滑才可以,然后展开皮子放置阴凉处晾晒。

第五,工艺加工。这是整个工序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制作人员要特别注重着色过程,以保证工艺品成型后的美感。在哈萨克族,着色工艺十分精细化,而且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因为着色并不仅仅是为了外观优美,也是为了保证皮子具有更好的吸水能力。在着色过程中,首先要选取着色的物质和材料,一般选用白柳、稠李树或者是油松等,树皮要用温水进行有效的浸泡,然后洗净风干,借助铁臼进行树皮的粉碎,将粉碎后的粉末直接添加到锅里并借助食盐进行烧煮,待到水色变化,停止操作后捞出,利用毛刷等工具进行集中的涂料填涂,着色完毕后待颜色浸入,折叠静置,在通风口出等皮子晒干。另外,要在皮子还存在一定湿度时,对其进行深度揉搓,保证皮子的光滑度和整体美感[2]。

二、哈萨克族传统鞣革工艺技术的应用

(一)皮编笼头

利用鞣革材料进行工艺制作的皮编笼头是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前提是要利用熟透的大型牲畜皮子,这是从根本上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具体操作方面,首先要待皮子完全熟透后,利用不同的工艺操作和手法将其细化为不同的模块,主要分为圆形笼头、双排笼头以及白斑笼头等。其中,圆形笼头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笼头的上部是圆形,下部是蛇纹形,从两边开始编制,约为拇指长度左右就对其中间部位进行笼头编织,然后借助皮条进行固定组合。双排笼头是根据其构造闻名的,下面宽,在双排笼头上,每个编织节点都有银锭镶嵌,这使整个笼头显得光彩熠熠,白斑笼头是根据其外观上面的白皮条闻名的。

nlc202309090752

(二)狐狸皮特马克

制作狐狸皮特马,主要是利用狐狸皮以及绸缎布等材质,借助鞣革工艺进行集中的处理和编织。其关键点有:其一,有效切割。主要是利用鞣好的狐狸皮进行定型,按照特马克的样式进行集中切割,并且保证其耳部、前额以及头部切割手段和方式较为完整。其二,有效缝制。制作人员要对皮毛进行细化处理,对头顶毡进行缝制,并且利用动物毛以及棉花等物质进行填充,将其与狐狸皮进行粘合,保证基本的造型完整。其三,有效收尾处理。在整个缝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特马克的套面,一定要单独缝制,以保证实际效果,然后有效缝合特马克内部的具体框架,保证利用布料以及内衬进行内部毛毡的制作。全部缝制结束后,对特马克的前额部分以及耳部进行收尾缝制,这能够在保证其整体观感的同时,优化其使用价值[3]。

(三)狼皮大衣

狼皮大衣主要是利用狼皮进行鞣革操作,整个缝制过程较为繁琐。首先,在制作狼皮大衣前,制作工匠要对穿着大衣的人进行整体的量裁,然后利用鞣革工艺对动物皮进行裁剪,主要是利用前襟和后襟,剩余部分用作袖子,特别强调狼皮大衣前襟要利用整块狼皮。其次,有效地缝合裁剪下来的皮毛,形成基本的框架,并且保证大衣外部得到有效的包衬和套面,借助硬化毛毡对狼皮大衣的肩膀部位进行处理。最后,进行一些比较细微的添加操作,对贴边、缝扣等进行有效整合,保证狼皮大衣整体效果。除此之外,要注意的是,狼皮大衣对于哈萨克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保暖,也代表了尊贵,加之哈萨克族有的部落将狼视为图腾,认为穿着狼皮大衣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图1)。

(四)大皮囊

大皮囊在哈萨克族主要是用于盛装奶制品的工具,利用鞣革工艺制作出的大皮囊不仅携带便利,而且使用起来也非常坚固。在制作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皮条,运用编织操作自下而上进行处理,然后用皮条线进行缝合,最终在皮囊口折起,有些制作人员也使用皮条线在平切留口处设计流苏。目前,传统工艺逐渐被机械工艺取代,尤其是这些小型的物件,因此,已经很少还有哈萨克族人进行手工大皮囊的制作了,比较突出的有巴里坤县文化宫收藏的一只纯手工制作的大皮囊(图2)。

(五)镶银皮壁毡

由于哈萨克族聚居区域的气候原因,当地使用毛毡的频率较高,而利用鞣革工艺制作的壁毡也较为常见,主要材料包括不同的细丝绸以及银钉等。首先要利用黑色的皮革,制作出壁毡的头部和脚部,然后利用褐红色的皮革制作壁毡的中部。其次,制作人员要用兽角对工艺品进行装饰,刻画出不同的图案,并用皮革线缝合。最后,用毛毡进行粘贴处理,集中镶嵌银钉子,作为哈萨克族较为珍贵的物品,镶银皮壁毡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结语

哈萨克族的鞣革工艺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工艺操作的研究是全面研究其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工业化机械生产导致大量的传统工艺逐渐式微,这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强化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观念,提高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以研究促其发展传承,实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斯塔法.尼日利亚传统植鞣革的理化分析[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1,11(04):13-21.

[2]高党鸽,李运,马建中等.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3,29(24):3534-3539,3545.

[3]王晓玲.新疆哈萨克族马鞍及其配具工艺形制刍议[J].美术大观,2013,29(01):58-5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文章:

塔吉克族06-16

论塔吉克人物题材的油画创作09-12

上一篇: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下一篇:IC卡智能水表销售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